【生物】2021届一轮复习中图版第八单元专题二十一 种群和群落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1届一轮复习中图版第八单元专题二十一 种群和群落学案

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 专题二十一 种群和群落 考点 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1.[2019 浙江 4 月选考,12,2 分]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种群数量在 K/2 时增长最快 B.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C.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高考对基本概念的考查在全国卷中一般出现在非选择题的某个小题中,单科卷中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主要考查考生对 概念的理解。不管是哪种形式,在今后的高考中都可能出现。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关注教材概念的识记和理解。 2. [2019 江苏,14,2 分]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 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 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 A.a 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 B.b 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 a 批次 C.t1 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 D.t2 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本题以实验为情境,结合曲线图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推理能力,落实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等核心 素养的考查。解答本题关键是明确曲线 a、b 均呈“S”型增长曲线,二者的 K 值相同,但由于培养条件不同,二者达到最大细 胞密度的时间不相同。 3.[2016 全国卷Ⅱ,5,6 分]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 确的是 (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 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 的种群密度 本题考查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数据统计方法,主要考查对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过程的理解,难度不大。这种考查方法 较好地考查考生的辨析比较能力,是落实考查科学思维素养的好形式,这也是今后高考命题的一种新动向。 4.[2018 海南节选,29,7 分]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 其中 A、B、C 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 乔木 老年树 成年树 幼年树 树种 密度/株·hm-2 % 密度/株·hm-2 % 密度/株·hm-2 % A 1 267 100.00 0 0 0 0 B 50 31.06 55 34.16 56 34.78 C 50 4.95 80 7.92 880 87.13 (1)据表可知:    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    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    种群属 于稳定型种群。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    。若 要 调 查 群 落 中 松 鼠 种 群 的 密 度 , 则 应 采 用                   法 , 理 由 是              。 本题结合表格信息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主要考查考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理解能力,落实科学思维 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分析表格,根据 A、B、C 中三种树的数量判断其年龄组成。 考点 2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5.[2018 江苏,13,2 分]如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有关群落的演替在近年高考一般不单独考查,而是常结合具体实例,考查群落演替的过程、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及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等,综合性较强。 6.[2017 海南,18,2]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 A 的爆 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 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 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 A C.乙的出现使害虫 A 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 A 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本题结合实例考查种间关系、群落结构等知识,考查考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理解能力,突出科学思维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判断新的种间关系对害虫 A 的影响,进而分析作答。 考点 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考法 1 种群的特征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判断 命题角度 1 种群的特征及相互关系分析 考情回顾 1.[2019 江苏,T26(4)]下列属于该区域东亚飞蝗种群基本特征的有 ①②⑤ (填序号)。(① 空间分布 ②迁入率 ③互利共生 ④物种丰富度 ⑤种群密度) 2.[2018 全国卷Ⅰ,T5B、C]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鱼塘中 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3.[2018 江苏,T19A、D](题干信息: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 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农田的存在,增加了 松鼠的活动空间(×)[提示:农田的存在,使得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降低了松鼠的活动 空间];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提示:松鼠的种群密度受食物条件、 栖息空间和天敌等因素的影响,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相等]。 4.[2017 全国卷Ⅱ,T31(2)、(4)]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 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通常,种 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 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5.[2015 新课标全国卷Ⅰ,T31(1)]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 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 1、小于 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增长型、稳定性、衰退型。研究表明:该 鱼在 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 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1:1:1,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 1 [2019 陕西榆林二模改编]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生活在海拔 3 700~5 500 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研究人员对这三种地区的藏羚羊种群特征及其生活环 境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图中Ⅰ、Ⅱ、Ⅲ分别对应老、中、幼三个年龄阶段。下列相关叙 述错误的是 A.不同地带生活的藏羚羊种群可能具有集群分布的空间特征 B.该图形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数据后构建的物理模型 C.甲、丙两个地区藏羚羊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衰退型和增长型 D.未来一段时间内,自然状态下乙种群的种群密度可能变化不大 藏羚羊是群居动物,同一种群集中在一起生活,在种群空间特征上表现为集群分布,A 正 确。藏羚羊个体较大,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常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查,由调查得 到的数据构建成的坐标柱状图属于数学模型,B 错误。由题图可知,甲地区藏羚羊种群中老年 个体的比例远远高于幼年个体的,属于衰退型;丙地区藏羚羊种群中幼年个体的比例较老年个 体的高,属于增长型,C 正确。乙地区藏羚羊种群中各年龄阶段个体数量的比例适中,属于稳定 型,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自然状态下乙地区藏羚羊种群的种群密度可能变化不大,D 正确。 B 技巧点拨 本题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为命题素材、以图形为载体,考查种群的数量特 征和空间特征,尤其是年龄组成对种群未来数量的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有效识别与获取 图形中的信息,判断出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并预测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试题突显了科 学思维与社会责任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1.[2020 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青檀是一种珍稀植物。如图是在我国某自然 保护区调查青檀所得种群数量(注:径级是指按照测量获得的青檀主干茎基部直径,由小到大 依次划分为Ⅰ、Ⅱ、Ⅲ……X,共十个等级)。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阳坡地带的青檀种群的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坡谷地带的青檀种群在生长的前期死亡率较高 C.调查该自然保护区青檀的种群密度,只能采取五点取样法 D.阳坡地带阳光充足使各径级青檀种群数量优势明显 命题角度 2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考情回顾 1.[2018 全国卷Ⅲ,T6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2.[2016 海南,T28(4)]在放归一段时间后,若要估计“人工 A 种群”的密度,可以采用的调查方法 是标志重捕法。 3.[2015 新课标全国卷Ⅰ,T31(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 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4.[2015 新课标全国卷Ⅱ,T31(1)](题干信息: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 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 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 K 值为 1 000 头)某次调查发现该 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 550 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2.2 头·km-2; 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2 头·km-2 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 [2017 全国卷Ⅲ,5,6 分]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 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 A 错误。根据题干信息 “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在用样方法调查时,选取的样方过小,可能导致收集到的 数据较少,偶然性较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B 正确,C、D 错误。 B 核心素养解读 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具体表现在两个角度: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角度 具体表现 科学思维 比较与分类 A 项考查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不同 科学探究 制订并实施方案 B、C、D 项针对个体数量较少的种群,合理确定取样方法 母题变式·探究核心素养新命题  1.[科学探究——实验结果分析]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分析:本题的调查方法获得的结果与该种植 物真实的种群密度一般不相同(填“相同”或“一般不相同”),原因是该方法是对该种植物的种群 密度进行估算,调查结果与实际数值存在差异。 2.[科学思维——创造性思维]取样方法的选择:若该种植物主要沿河岸生长,取样方法应选择等 距取样法。  2.[2019 湖北名校第一次大联考]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样方法只适用于双子叶植物,取样可采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B.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所有动物,标记物脱落使结果变大 C.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都是估算,与实际数量是有差异的 D.逐个计数适用于大多数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考法 2 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和应用分析 命题角度 3 “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与分析 考情回顾 1.[2018 全国卷Ⅰ,T5 A、D]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培养瓶中细 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提示:细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个 体之间的种内斗争逐渐增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 2.[2017 全国卷Ⅱ ,T31(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杉树种群的增长曲线呈“J”型。 3 [2019 湖北名校联考]假设某种群的起始数量为 N0,Nt 表示 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如图 表示 Nt/N0 的值随着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第 6 年后该种群数量变化符合“J”型增长曲线 B.图中 a 表示的值一定为 1 C.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 b×N0 D.在第 6 年后该种群的种内斗争最为激烈 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曲线没有最大值,Nt/N0 的值无限大,而本题图中,第 6 年后 Nt/N0 的 值基本不变,表明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可能呈“J”型增长,A 错误;图中a 表示第 0 年时种群数 量与该种群初始数量的比值,即 N0/N0=1,B 正确;由 A 项分析及题图知,第 6 年时,种群数量不 再增长,此时种群数量相当于 K 值,即 K/N0=b,因此,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K=b×N0,C 正确;第 6 年后,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种群密度最大,种内斗争最为激烈,D 正确。 A 类题分析 [2018 浙江 4 月选考,18,2 分]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 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 4 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 L 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 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 4 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 的是 A.第 1 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 B.第 2 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 C.第 3 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这 4 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由于甲、乙两个种群内个体的初始数量均未知,第一年末甲种群的 L=1.5,乙种群的 L 值 稍大于 1.0,两种群具体增加的个体数量无法得知,故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A 正确。 由于甲乙两个种群内个体的初始数量均未知,第二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B 正确。第 3 年末乙种群的 L=1.0,且在接下来的第 3~4 年内 L 值小于 1.0,即种群数量在减少,故第 3 年末 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 正确。这 4 年中甲种群的 L 值均为 1.5,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都较 前一年多,D 错误。 D 命题角度 4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分析 4 [2017 全国卷Ⅰ,5,6 分]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 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 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本题中的关键信息有两个:“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会使种群数 量减少,反映到坐标曲线上的情况是沿曲线向左移动:甲、乙、丙三个点沿曲线向左(下)移动 后,种群增长率均减小,同时种群数量减少,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将捕获的家畜数量“补充”上;而在 丁点捕获一定数量的家畜个体后,虽然种群数量减少,但是种群增长率增大,能很快将捕获的 家畜数量“补充”上,达到“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这两个目的。 D 释疑解惑 很多考生纠结本题中的图与平时研究的“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曲线(如图乙) 和“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曲线(如图甲)不同,导致解答此题时容易出错。 错误的原因在于我们在高中阶段理解的种群增长率的概念是从数学中迁移过来的,其计算公 式为[(Nt-N0)/ N0]×100%。在“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率在刚开始时最大,随时间的增加,增长率逐 渐减小,在达到 K 值时,增长率减小到 0,图像如图乙所示。但在部分高校生态学教材中,以及命 题人理解的种群增长率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的改变量,其计算公式为 ΔN/Δt。在“S”型增长 曲线中,其图像就是本题中的图像,但我们在中学阶段通常把 ΔN/Δt 称为种群增长速率,这才是 问题的症结所在,即在同一个概念(种群增长率)上,高考命题人与大多数中学师生的理解有差 异。考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再遇到此类问题时,可优先将试题中的种群增长率理解成 ΔN/Δt,如 果解释不通,再按照[(Nt-N0)/N0]×100%理解。在这里提醒大家,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还是要准 确理解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如图分别表示某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和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与此相关的叙 述错误的是 (  )         甲           乙 A.甲图中 C 点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 F 点,AC 段可看成是“J”型增长曲线 B.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 G 点时,该种群数量将达到 K 值 C.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 C 点左右 D.种群呈“J”型增长时,其增长速率曲线不能用乙图表示 命题角度 5 探究培养液中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 5 [2019 全国卷Ⅰ,6,6 分]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 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 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 3 h、10 h、23 h,得到 a、b、c 三条种群增长曲线, 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 23 h 之前,a 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 23 h 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异养生物可以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A 正确;随着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培养基中的营养 物质不断减少,代谢废物不断增加,故更换培养基的频率不同可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 正 确;由曲线可知,a 组中细菌甲在 23 h 前,数量增长一直很快,说明该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 件一直是充裕的,C 正确;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 23 h 时,在培养的早期,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 间资源是充足的,细菌甲种群的增长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且图中 a、c 曲线在早期重合,也可 说明早期可出现“J”型增长阶段,D 错误。 D 误区警示 本题以细菌培养为题材,重点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试题难度较大,容 易出错,出错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不理解间隔不同时间定期更换培养基的目的是为细菌甲 提供不同的环境资源量,模拟“J”型曲线和“S”型曲线形成的原因;二是不能正确分析图中 曲线,不能获取有效图形信息,三条曲线的最初阶段相同,说明此阶段处于理想状态,种群数量 均呈“J”型增长,之后三条曲线出现差异,b、c 曲线呈“S”型增长,主要是培养基中营养物质 不足所致。 技法点拨 试题答案通常有三种来源:一是直接来自教材,例如,2019 年全国卷Ⅰ第 31 题(2) 种间竞争的概念就来自教材必修 3 P73 图 4-10;二是直接来自题干或图、表信息,例如,本题 题干中的“细菌甲(异养生物)”表明细菌甲能够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从而判定 A 项正确; 三是依据教材有关理论,对获取的题目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推理和计算等,例如,本题的 C、D 两项需依据教材中有关“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知识,结合题图中三条曲线的变化规律 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判定 C 项正确,D 项错误。 类题分析 [2018 海南,25,2 分]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 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 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及种群数量。硝化细菌能够将环境中的氨氧化成亚硝酸,进而将亚硝 酸氧化成硝酸,并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将 CO2 和 H2O 合成糖 类,这些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而大肠杆菌不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因此接 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的硝化细菌繁殖速度较快,而大肠杆菌很难生长,C 符合题意。 C 考点 2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考法 3 种群和群落的辨析 命题角度 6 结合具体情境考查种群和群落 6 [2015 浙江理综,5,6 分]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 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 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1)找出题干关键词:灌木群落、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2)分析选项逻辑 关系是否合理:如种群分布型的含义和类型、群落演替的结果。 种群分布型的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故 A 正确;这种分布型的改变主要是灌 木适应环境条件的结果,故 B 错误;均匀分布是种内竞争的结果,故 C 正确;树木的种子常落在 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分布,故 D 正确。 B 类题分析 [2017 北京理综,3,6 分]酸雨指 pH 小于 5.6 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 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 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 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 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 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楝树的高度在酸雨喷淋环境下比对照组低了约 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因此 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A 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给出酸雨对两个树种的 种群密度的影响、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及其他树种对酸雨的耐受性的相关信息,不能得出 B、 C、D 项所述推测。 A 考法 4 群落的结构和种间关系分析 命题角度 7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 考情回顾 1.[2019 海南,T29(2)]恢复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有助于群落所在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对植物和动物的作用分别是提高了植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为 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2019 江苏,T26(3)]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 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3.[2018 全国卷Ⅲ,T6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4.[2017 江苏,T24C、D]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提 示:属于种内斗争关系];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5.[2016 全国卷Ⅲ,T31(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群落中 物种数目的多少。 6.[2016 海南,T22A、C]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7 [2015 四川理综改编]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 1 m2 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 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 是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蝗虫的种群密度 本题考查群落的水平结构及群落的物种关系,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生物量均减少,因此植物之间的竞争减 弱,A 错误;从题图可以看出,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其食物越充足,但个体数反而越少,说明 其失去了躲避的场所,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增大,B 正确;石头导致了地形、光照等变化,故距石头 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C 正确;蝗虫的活动能力强,因此要调查其种群 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D 正确。 A  4.[2019 广西柳州一模改编]某人工淡水鱼塘养殖了大量的某种鱼,成鱼底栖, 捕食贝壳类;幼鱼生活在水体中上层,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单位体积水体中成鱼和幼鱼的个体数构成了该鱼的物种丰富度 B.该人工淡水鱼塘中幼鱼与浮游动物间可能有捕食和竞争关系 C.该鱼的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镶嵌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鱼塘底部与岸边分布着不同的植物,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命题角度 8 结合图像或文字信息判断种间关系 考情回顾 1.[2019 天津,T7(1)节选]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2.[2019 江苏,T6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提示:习性相 近物种的生物区域重叠越多,种间竞争越激烈,对资源的利用就越不充分]。 3.[2019 全国卷Ⅰ,T31(2)]A 和 B 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种间竞争通常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 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 4.[2018 海南,T22 改编]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 会发生竞争。 5.[2017 全国卷Ⅱ,T31(2)]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 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8 [新课标全国卷Ⅰ高考,6,6 分]某种植物病毒 V 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 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 V 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 V 是互利共生关系 青蛙以稻飞虱为食,青蛙数量的增加使稻飞虱减少,而病毒 V 与水稻之间为寄生关系,因 此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A 解后反思 1.审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两个关键信息:(1)“植物病毒 V 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 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这句话隐含了植物病毒 V 与水稻的种间关系;(2)“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 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这句话隐含了青蛙与病毒 V 的传播者——稻飞虱的种间关系。 2.要能从题干关键信息中判断出种间关系。关键信息(1)说明病毒 V 寄生在水稻细胞中,稻飞 虱吸食水稻汁液将植物病毒 V 传播给别的水稻,植物病毒 V 与水稻是寄生关系;关键信息(2)说 明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5.如图甲、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甲 乙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不能用图甲表示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C.图甲、图乙分别表示的是捕食、竞争关系 D.图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 X 的种内斗争加剧 考法 5 群落演替类型的判断 命题角度 9 结合实例考查群落演替的类型和趋势 考情回顾 1.[2019 海南,T23A]外来物种入侵会对当地群落的演替产生严重的影响(√)。 2.[2019 江苏,T6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提 示:次生演替]。 3.[2018 海南,T29 节选](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 原因是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答出两点即可)。 4.[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T4](题干信息: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 的是)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提示: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较高];草本阶段 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提示:灌木阶段群落空间结构较复杂];草本阶段比灌木阶 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提示:灌木阶段由于物种丰富度高,群落自我调节能力较强];草本 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9 [2017 天津理综,7,12 分]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如图。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    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 更复杂的    结构。 (2)火烧 15 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           ,主要原因是它 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       。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    ,以加快氮 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 面积的依据。如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 小样方面积是    。 (1)由图中信息可知,火灾后群落中迅速出现了多种草本植物和灌木,这说明大火后还保 留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可能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次 生演替。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群落对光能的充分利用。(2)从图中可以看出,火烧 15 年后草本和灌木丰富度下降,到 40 年后基本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草本和灌木在与乔木 的竞争中得到的光逐渐减少。(3)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阔叶树,因为针叶树的凋落 物不易被分解,物质循环速度慢,而由题知乔木中除了针叶树就是阔叶树,因此应该种植的是 阔叶树。(4)从样方大小和物种数间的关系可判断,坐标曲线中最下面的曲线为乔木对应的曲 线,从该曲线可以看出,当样方面积为 S3 时乔木的物种数就达到最大,所以调查乔木应选取的 最小样方面积为 S3。 (1)次生 垂直 (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光逐渐减少 (3)阔叶树 (4)S3  6.[2020 安徽合肥调研]某地火山喷发后,历经多年,在熔岩地上形成一片森林, 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森林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 B.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只与它们的栖息空间有关 C.人类的旅游可能使此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在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与在该熔岩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不同的类型 1.B 种群数量在 K/2 时增长最快,A 正确。环境容纳量(K 值)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 种群最大数量,同一群落中不同种群的 K 值一般不同,B 错误。K 值的大小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C 正确。种群数量高于 K 值时便下降,低于 K 值时便上升,K 值(环境 容纳量)就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D 正确。 2.B 由于是通气培养,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数量增长较快;如果大量细菌污染 a 批 次,由于细菌是原核生物,繁殖速率较快,检测结果中的细胞密度应该包含酵母菌和细菌的密 度,密度应该增加更快,与 a 批次细胞密度在 t1 时增加速率较慢不符,A 错误。由于培养条件相 同,而 b 批次在 t1 时增长速率较快,可能是接种量较高,酵母菌更快达到 K 值,B 正确。由于题目 已经明确是通气培养,而乙醇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故该培养过程中不会产生较多的乙 醇,C 错误。t2 时,a、b 均达到 K 值,但由于 b 条件下酵母菌数量先达到 K 值,故消耗的营养物 质较多,则营养物质的剩余量相对较少,D 错误。 3.C 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 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 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所以 B 项错误、C 项正确、D 项错误。A 项所用方法为逐 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不合题意。 4.(除标明外,每空 1 分)(1)C A B (2)保证调查结论可靠 标志重捕 松鼠活动能力强,活 动范围大(2 分) 【解析】 (1)由表中数据可知,A 乔木树种只存在老年树,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B 乔木树种老 年树、成年树和幼年树的数量基本相同,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C 乔木树种幼年树多,老年树少, 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2)为了减少人为或机器造成的误差,保证调查结论可靠,取样时要做到 随机取样。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其种群密度时采用标志重捕法。 5.D 从形成沙丘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 项错误;草本植物阶段的群落中也存在垂直结 构,B 项错误;群落演替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完全的取而代之,所以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 物种类有相同的,C 项错误;与阶段Ⅰ、Ⅱ相比,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中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 最复杂,故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 项正 确。 6.D 间作农作物乙后,害虫 A 的爆发受到抑制,说明新的种间关系、新的群落空间结构对害 虫 A 不利,使害虫 A 的环境容纳量下降,A、B、C 项解释合理;乙是农作物,与害虫 A 之间不可 能存在竞争关系,D 项解释不合理。 1.A  据图分析可知,阳坡地带幼龄个体多,成年个体少,说明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 正确;与 阳坡地带相比,坡谷地带的青檀种群在生长的前期数量较少,可能是阳光有限导致出生率较 低,B 错误;青檀属于乔木,应该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取样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采 取等距取样法,还是五点取样法等,C 错误;据图分析可知,并不是所有径级的青檀在阳坡地带 的种群数量都占明显优势,D 错误。 2.C 样方法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昆虫卵、蚜虫等的种群密度,即使是单子叶植物也不是 不能用,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 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但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 法进行估算。 3.A 甲图中 C 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乙图中的 F 点,但 AC 段为“S”型增长曲线的一部分, 不能看成是“J”型增长曲线,A 错误;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 G 点时,表示增长速率为 0,此 时该种群数量将达到 K 值,B 正确;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 C 点左右,以确保有 最大增长率,使种群数量得到快速恢复,C 正确;种群呈“J”型增长时,增长速率持续增加,所以不 能用乙图表示,D 正确。 4.B 单位体积水体中成鱼和幼鱼的个体数构成了该鱼的种群密度,而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 中物种数目的多少,A 错误。幼鱼滤食浮游动物,表明幼鱼与浮游动物有捕食关系;同时,幼鱼滤 食浮游植物(藻类),浮游动物也可能以浮游植物为食,故幼鱼与浮游动物还可能存在竞争关 系,B 正确。该鱼的成鱼和幼鱼是同一种群,种群只有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垂直结构和水平结 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C 错误。鱼塘底部植物与岸边植物属于同一区域不同地段上的不同种 群,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 错误。 5.B 由图可知,图甲、图乙分别表示的是捕食、竞争关系,C 正确;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是互利共 生关系,不能用图甲表示,A 正确;噬菌体与细菌为寄生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B 错误;图乙中实 验初期,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较少,故种内互助和竞争并存,随着种群 X 个体数量的增加,其 种内斗争加剧,D 正确。 6.C 该森林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A 项错误;森林中鸟类的垂直 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空间都有关,B 项错误;人类活动可能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故 人类的旅游可能使该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C 项正确;在沙丘上进行的 演替和在熔岩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初生演替,D 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