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6年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解析版)

松江区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控试卷高三生命科学 ‎(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20分钟) 2016.1‎ 考生注意:‎ ‎1.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试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全部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综合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等题型。[来源:学+科+网Z+X+X+K]‎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用钢笔、圆珠笔清楚填写姓名、准考证号。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选择题的作答必须涂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区域,综合题的作答必须用钢笔、圆珠笔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结构的成分与艾滋病病原体的化学成分相似的是 A. 核糖体 B.中心体 C. 溶酶体 D.染色体 ‎ 2.右图示4种不同的细胞。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叙述错误的是 ‎ ‎ A.图中1、2、3、4四种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共有的物质是DNA和蛋白质 B.水绵是低等植物,其细胞一般同时具有中心体和叶绿体 C.图4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是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核 D.相同长度的丝状体中颤藻细胞数目比水绵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1、3为原核细胞,2、4均为真核细胞,因此这四种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共有的物质是DNA和蛋白质,A项正确;水绵是低等植物,而且为真核生物,其细胞一般同时具有中心体和叶绿体,B项正确;图4为变形虫细胞,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是线粒体和细胞核,C项错误;颤藻细胞为原核细胞,水绵细胞为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的体积较真核细胞的小,因此相同长度的丝状体中颤藻细胞数目比水绵多,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需要吸收更多的葡萄糖才能维持生长。科学家研究从葡萄糖入手,希望能切断 肿瘤细胞的“糖路”,达到将其“饿死”的目的。这里利用的原理不包括 A.抑制癌细胞的分裂 B.减少癌细胞营养供应 C.阻止癌细胞的增长 D.诱发癌细胞基因突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需要更多的葡萄糖才能维持其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而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若切断癌细胞的“糖路”, 则就减少了癌细胞的营养供应,切段了癌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所需的能量来源,从而达到抑制癌细胞的分裂、阻止癌细胞的增长的目的,A、B、C三项均正确;‎ 基因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诱发癌细胞基因突变不一定能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更何况切断癌细胞的“糖路”并不能诱发癌细胞基因突变,因为诱发癌细胞基因突变的因素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生物致癌因子,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癌细胞的特征和癌变的原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4.右图为某同学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变形虫细胞核功能的实验,据此推断错误的是 A.RNA首先在细胞核中合成,然后释放到细胞质中 B.细胞核可能通过控制RNA的合成间接控制细胞的代谢 C.若核质分离较长时间后进行移植,则B组实验细胞质中无15N的RNA D.A组培养液换用15N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进行实验,可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 ‎ 5.为研究高光强对移栽幼苗光合色素的影响,某同学用乙醇提取叶绿体色素,用石油醚进行纸层析,右图为滤纸层析的结果(Ⅰ、Ⅱ、Ⅲ、Ⅳ为色素条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强光照导致了该植物叶绿素含量降低 B.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有利于该植物抵御强光照 ‎ C.色素Ⅲ、Ⅳ吸收光谱的吸收峰波长不同 D.划滤液线时,滤液在点样线上只能划一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Ⅰ、Ⅱ、Ⅲ、Ⅳ分别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正常情况下,绿叶中色素的含量是: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因此Ⅲ最宽、其次是Ⅳ。对比分析正常光照和强光照下的纸层析结果可知:强光照导致了该植物叶绿素含量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因此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有利于该植物抵御强光照,A、B项正确;Ⅲ、Ⅳ分别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二者 吸收光谱的吸收峰波长不同,C项正确;划滤液线时,滤液在点样线上划一次,待滤液干后,再画一两次,保证色素的含量,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叶绿体中色素的作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6.科学家将离体叶绿体浸泡在pH=4的酸性溶液中不能产生ATP(见图1),当叶绿体基质和类囊体腔均达到pH=4时(见图2),将其转移到pH=8的碱性溶液中(见图3)发现ATP合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光可为该实验提供能量,是该实验进行的必要条件 B.该实验中叶绿体完整,保证反应过程高效、有序地进行 C.产生ATP的条件是类囊体腔中的H+浓度高于叶绿体基质 D.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依靠水的光解产生类似于图3的条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叶绿体基质和类囊体腔的pH均为7时,浸泡在pH=4的酸性溶液中没有ATP的 合成;当叶绿体基质和类囊体腔均达到pH=4时,将其转移到pH=8的碱性溶液中,能合成ATP,这说明ATP 的合成与pH有关,不能说明光是该实验进行的必要条件,同时也说明产生ATP的条件是类囊体腔中的H+浓 度高于叶绿体基质,A项错误、C项正确;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该实验中叶绿体完整,保证反应过程 高效、有序地进行,B项正确;水的光解能产生氧气和H+,使类囊体腔中的H+浓度升高,这样可使叶绿体基 质中的pH高于类囊体腔,产生类似于图3的条件,D项正确。学科网 考点:本题考查叶绿体中ATP的合成、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 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 的能力。‎ ‎7.在光合作用中,RuBP羧化酶能催化CO2+C5(即RuBP)→‎2C3。为测定RuBP羧化酶的活性,某学习小组从菠菜叶中提取该酶,用其催化C5与14CO2的反应,并检测产物‎14C3的放射性强度。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菠菜叶肉细胞内RuBP羧化酶催化上述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B.RuBP羧化酶催化的上述反应需要在无光条件下进行 C.测定RuBP羧化酶活性的过程中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D.单位时间内‎14C3生成量越多说明RuBP羧化酶活性越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该酶催化的过程为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CO2固定过程,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A项正确;暗反应在有光和无光的条件下都可进行,B项错误;对14CO2中的C元素进行同位素标记,检测‎14C3的放射性强度,据此可知测定RuBP羧化酶活性的过程中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C项正确; ‎14C3的生成量的多少反映14CO2固定过程的快慢,进而说明RuBP羧化酶活性的高低,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8.右图显示了人体内部分能源物质的代谢途径,字母代表物质,数字代表反应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缺氧情况下,过程①不会释放出氢原子 B.过程③中,水中的H只来自于氨基酸的-NH2‎ C.氨基酸脱去氨基后也可加入到过程②中 D.过程①和③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示可知:过程①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缺氧情况下,过程①也会进行,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同时释放出氢原子,A项错误;过程③表示氨基酸脱水缩合,水中的H来自于氨基酸的-NH2和羧基,B项错误;过程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氨基酸脱去氨基后,不含氮的部分也可加入到过程②中,参与有氧呼吸的氧化分解,C项正确;过程①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过程③发生在核糖体中,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氨基酸的脱水缩合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9.右图为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识别、黏着后,白细胞迁移并穿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组织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内皮细胞识别结合白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使白细胞黏着 ‎ B. 白细胞在血管内黏着、迁移需要消耗ATP C.黏着、迁移过程中白细胞需要进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白细胞利用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穿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组织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内皮细胞识别结合白细胞膜的糖蛋白,结果使白细胞黏着,A项正确;白细胞在血管内黏着、迁移均是耗能过程,消耗ATP,B项正确;黏着、迁移过程中白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白细胞需进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项正确;白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组织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白细胞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0.下列关于血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 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发生在心房的收缩期与心室的舒张期 ‎② 动脉扩张时测得的血压称舒张压 ‎ ‎③ 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动脉血压下降 ‎ ‎④ 血管的管腔大小和血液黏滞度都影响血压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发生在心室的收缩期与心室的舒张期,①错误;当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迅速下降,在心室舒张末期,血压下降所达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②错误;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动脉血压下降,③正确;血管的管腔大小和血液黏滞度都会影响血压,④正确。综上所述,供选答案组合,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血压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1.右图可用来表示哪一组概念之间的关系 A.1表示细胞外液,2~4分别表示血液、组织液、淋巴液 B.1表示原核生物,2~4分别表示细菌、蓝藻、病毒 C.1表示免疫系统,2~4分别表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抗体 D.1表示真核细胞的生物膜结构,2~4分别表示细胞膜、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细胞核膜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1表示细胞外液,2~4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液,A项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 原核生物,B项错误;1表示免疫系统,2~4分别表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C项错误;1‎ 表示真核细胞的生物膜结构,2~4分别表示细胞膜、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细胞核膜,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生物类别、免疫系统的组成、生物膜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2.右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依据此图,请指出正确的选项是 A.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 B.图中与④物质的产生有关的细胞有a、b、c、g、f C.HIV侵入人体,只对⑤免疫有抑制作用 D.对切除胸腺的小鼠进行大剂量的X射线照射,导致小鼠丧失全部特异性免疫功能,通过输入细胞f可使 ‎⑥完全恢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示可知,细胞a为吞噬细胞,细胞b为T细胞,细胞c为B细胞,细胞d为效应T细胞,细胞e为记忆细胞,细胞f为浆细胞,细胞g为记忆细胞,⑤表示细胞免疫,⑥表示体液免疫。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T细胞)、c(B细胞)、d(效应T细胞)、e(记忆T细胞)、g(记忆B细胞),a(吞噬细胞)能够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f(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A项错误;④表示抗体,与抗体的产生有关的细胞有a、b、c、g、f,B项正确;HIV侵入人体,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T细胞大量死亡,对⑤⑥免疫都有抑制作用,C项错误;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参与⑤⑥免疫,因此对切除胸腺的小鼠进行大剂量的X射线照射,导致小鼠丧失全部特异性免疫功能,通过输入细胞f(浆细胞),可使⑥部分恢复,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3.下图为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字母表示神经结构。当手被尖物刺痛时,手缩回来后并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A为效应器,E为感受器 B.未被尖物刺痛时,神经纤维A处的电位分布是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 C.由图可判定C中兴奋可传至甲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的A→B→乙(包含C)→D→E构成了人的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其中A为感受器,E为效应 器,A项错误;未被尖物刺痛时,神经纤维A处的电位为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的分布是膜内为负电位、膜外 为正电位,B项正确;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C中兴奋不能 传至甲,C项错误;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能引起乙的兴奋或抑制,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及其基本方式、兴奋的产生及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进行“DNA分子模型的搭建”时,以下描述中正确的是 ‎①将多个脱氧核苷酸同方向排列组成单链 ‎ ‎②将多个脱氧核苷酸正反方向交互排列组成单链 ‎③将两条脱氧核苷酸单链同方向排列组成双链 ‎ ‎④将两条脱氧核苷酸单链反方向排列组成双链 ‎⑤若要搭建含5对碱基的DNA分子模型并旋转形成双螺旋,则代表碱基的塑料片需准备20个 ‎⑥若用不同的几何图形来代表基本单位的不同组成,则需准备3种几何图形 A.①④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③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但每条链中脱氧核苷酸的方向相同,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每一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的磷酸、一分子的脱氧核糖、一分子的含氮碱基组成,若要旋转形成双螺旋,则代表碱基的塑料片准备的总数需与代表磷酸和脱氧核糖的相同,且代表A的塑料片与代表T的塑料片相等,代表C的塑料片与代表G的塑料片相等,若要搭建含5对碱基的DNA分子模型,则代表碱基的塑料片需准备20个,⑤正确;若用不同的几何图形来代表基本单位的不同组成,则需准备6种几何图形,分别代表磷酸、脱氧核糖和4种含氮碱基,⑥错误。综上所述,供选答案组合,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5.胰腺合成的胰蛋白酶原进入小肠后,在肠激酶作用下形成有活性的胰蛋白酶,该激活过程如下图所示(图中数据表示氨基酸位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胰蛋白酶比胰蛋白酶原少了5个肽键 B.激活过程可避免胰蛋白酶破坏自身细胞 C.胰蛋白酶原的氨基一定比胰蛋白酶少 D.胰蛋白酶与胰蛋白酶原空间结构相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示可知,胰腺合成的胰蛋白酶原具有229个氨基酸,肽键数是228个,在肠激酶作用下形成有活性的胰蛋白酶的氨基酸是223个,肽键数222个,因此胰蛋白酶比胰蛋白酶原少了6个肽键,A项错误;胰蛋白酶原不具有生物活性,进入小肠后被肠激酶激活,可避免胰蛋白酶破坏自身细胞,B项正确;切掉的构成六肽的氨基酸的R基上可能没有氨基,也可能存在氨基,因此胰蛋白酶原的氨基一定不少于胰蛋白酶,C项错误;胰蛋白酶与胰蛋白酶原的生物活性不同,说明二者的空间结构不同,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6.下列技术或方法与原理相符的是 A.人参细胞培养和杂交瘤细胞的培养——细胞全能性 B.植物组织培养和制备单克隆抗体——细胞增殖 ‎ C.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植物细胞壁——酶的高效性 D.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人参细胞培养采用的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其原理是细胞全能性,杂交瘤细胞的培养采用的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其原理的细胞的增殖,A项错误;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全能性,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细胞增殖,B项错误;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植物细胞壁,其原理是酶的专一性,C项错误;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二者的原理都是细胞膜的流动性,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7.右图为人体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的示意图,图中①-⑥为各个时期的细胞,a~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及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b过程中 B.直接参与a、b过程的无膜细胞器为核糖体和中心体 C.⑥细胞核内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为:‎ D.c过程使⑤与⑥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及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而图示的b过程为有丝分裂,A项错误;a、b过程分别表示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其过程涉及蛋白质的合成、纺锤体的形成等,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中心体与纺锤体的形成有关,因此直接参与a、b过程的无膜细胞器为核糖体和中心体,B项正确;⑥骨骼肌细胞已经高度分化,没有分裂能力,没有DNA复制(DNA→DNA)的发生,细胞核内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为DNA→RNA,细胞质内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为RNA→蛋白质,C项错误;c过程为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使⑤与⑥细胞内的mRNA和蛋白质发生了变化,遗传物质不变,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8. 甲(ATGG)是一种单链DNA片段,乙是该片段的转录产物,丙(A—P~P~P)是参与转录过程中的一种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的成分中均有核糖 B.甲、乙共由8种核苷酸组成 C.甲、乙、丙中都含有腺嘌呤 D.乙的水解产物中含有丙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甲物质是含有脱氧核糖的DNA单链,乙是含有核糖的mRNA,丙是ATP,ATP中的A是由核糖与腺嘌呤结合而成,A项错误;甲的碱基序列为ATGG、乙的碱基序列为UACC,因此甲、乙共由6种核苷酸(3种脱氧核苷酸与3种核糖核苷酸)组成,B项错误;结合对A、B选项的分析可知,甲、乙、丙中都含有腺嘌呤,C项正确;乙初步水解的产物是核糖核苷酸,而丙的全称是三磷酸腺苷,所以乙的水解产物中不含有丙,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核酸的化学组成及种类、转录、ATP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9.胆固醇是人体中的一种重要化合物,血浆中胆固醇的含量受LDL(一种胆固醇含量为45%的脂蛋白)的影响。细胞中胆固醇的来源如右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胆固醇是水溶性的,人体中胆固醇是构成质膜的重要成分 B.图中①过程为转录,其产物彻底水解后能得到6种不同的物质 C.LDL可以与质膜上的LDL受体结合,再通过主动转运进入细胞 D.当LDL受体出现遗传性缺陷时,会导致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减少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胆固醇是脂溶性有机物,人体中胆固醇是构成质膜的重要成分,A项错误;图中①过程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转录过程,mRNA彻底水解后得到磷酸,核糖和四种含氮碱基,B项正确;题图显示:LDL与细胞膜上的LDL受体结合后,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C项错误;当LDL受体出现遗传性缺陷时,LDL携带的胆固醇不能被摄取,来自膳食的胆固醇不能从血液中被迅速清除,会导致血浆中胆固醇含量升高,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表达、胆固醇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0. 糖尿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右图表示两种糖尿病部分发病机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素直接参与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和糖原的合成 B.图中①表示葡萄糖的受体,②表示运输葡萄糖的载体 C.胰岛素与①结合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 D.I型、II型糖尿病均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但不直接参与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和糖原的合成,A项错误;图中①表示细胞膜上的胰岛素的受体,②表示运输葡萄糖的载体,B项错误;胰岛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C项正确;I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II型糖尿病是由于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减少引起的,而胰岛素分泌正常,注射胰岛素达不到治疗的目的,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特点、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1. 用32P标记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让其分裂n次,若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40条和2条,则该细胞至少是处于第几次分裂的分裂期 ‎ A.第一次 B.第二次 C.第三次 D.第四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玉米体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的,依题意和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在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后,每个子细胞中含有的20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所含有的双链DNA分子中只有一条链被32P 标记;在第二次有丝分裂的间期DNA分子完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2个DNA分子,这2个DNA分子分别位于组成该染色体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其中只有一条染色单体上的DNA的一条链被32P 标记,所以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的细胞中都有20条被标记的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因着丝点分裂导致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子染色体,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为40条,其中被标记的染色体有20条,由于子染色体移向两极是随机的,在第二次分裂结束后,所形成的子细胞中,含有被标记的染色体数为0~20条;在第三次有丝分裂的后期,会出现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40条和2条的情况。综上分析,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有丝分裂、DNA分子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2.下图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可得出 ‎①a阶段为有丝分裂、b阶段为减数分裂 ‎②L点→M点所示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③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相等的 ‎④MN段发生了核DNA含量的加倍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示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可知,a阶段为有丝分裂,b阶段为减数分裂,c阶段为受精作用后的第一次有丝分裂,①正确;L点→M点染色体数加倍,表示完成了受精作用,受精作用过程有精卵细胞膜的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②正确;GH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2n,OP段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因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加倍为4n,③错误;MN段包括有丝分裂的间期、前期、中期,在间期进行DNA分子的复制,导致核DNA含量的加倍,④正确。综上所述,供选答案组合,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3.如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其中图③中的基因2由基因1变异而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①②都表示易位,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 B.图③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C.图④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重复 D.图中4种变异能够遗传的是①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图中①的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属于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②中的互换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A项错误;图③中与基因1相比,基因2缺失了1对碱基,属于基因突变,B项错误;图④中两条同源染色体的长度出现差异,一条染色体可能有片段缺失,也可能是某一片段发生重复,C项正确;图中4种变异都能够遗传,D项错误。学科网 考点:本题考查可遗传变异的三种来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4.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已知过程②的α链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4%,α链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鸟嘌呤分别占29%、19%,则与α链对应的DNA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 A.26% B.46% C.48% D.52%‎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α链是mRNA,其中G+U=54%,G=29%,U=54%-29%=25%,则其模板链中,A=25%,C=29%;已知模板链中G=19%,则T=100%-29%-25%-19%=27%,所以与α链对应的DNA区段中A=(25%+27%)÷2=26%。综上所述,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核酸的化学组成及种类、转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25.某种植物果实重量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对果实重量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已知隐性纯合子和显性纯合子果实重量分别为‎150g和‎270g。现将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两植株杂交,F1中重量为‎190g的果实所占比例为 A.3 / 64 B.5 / ‎64 ‎ C.12 / 64 D.15 / 64‎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题意可知,每个显性基因可使果实增重(270—150)/6=‎20 g。若三对基因分别用A和a、B和b、C和c表示,则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两植株的基因型均为AaBbCc,二者杂交,F1中重量为‎190g的果实中含有2个显性基因,所占比例为4/16AaBb×1/4cc+1/16AAbb×1/4cc+1/16aaBB×1/4cc+1/16aabb×1/4CC+2/16Aabb×2/4Cc+2/16aaBb×2/4Cc=15/64。综上所述,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6.猫的毛色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如图是黑色和白色亲本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相关比例,若让F2中的黑色猫相互交配,其后代中表现型种类及白色猫所占的比例为 ‎ A.3  1/6 B.2  1/‎6 C.3  1/9 D.2  1/9‎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题意可知:猫毛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F2中的灰褐色猫:黑色猫:白色猫=9:3:4,可以推知A_B_为灰褐色,A_bb或aaB_为黑色,aaB_或A_bb、aabb为白色; F1灰褐色猫的基因型为AaBb,若A_bb为黑色,则F2黑色猫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1/3AAbb、2/3Aabb,F2黑色猫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各为:Ab=2/3, ab=1—1/3=1/3;F2中的黑色猫相互交配,其后代中基因型为aabb个体占1/3×1/3=1/9,A_bb的个体占1—1/9=8/9,前者表现为白色猫,后者表现为黑色猫,所以后代的表现型有2种,白色猫aabb所占的比例为1/9;同理若aaB_为黑色,也会得到相同的结果。综上所述,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7.基因型为AaEeTt某雌性昆虫(见右图),产生配子AET的几率为5%,则交换值为 ‎ ‎ A.5% B.10% C.20% D.25%‎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设交换值为M,若只研究A和a、E和e这两对基因,依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可知:基因型为AaEe的图示的雌性昆虫,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几率为:AE为1/2M,ae为1/2M,Ae为(1—M)/2,aE(1—M)/2;若只研究T和t这对基因,依基因的分离定律可知:基因型为Tt的图示的雌性昆虫,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几率为:T为1/2,t为1/2,若将图示的三对基因一起研究,依题意则有产生配子AET的几率1/2M×1/2=5%,解得M=20%,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8.对下列图中有关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图若在c点切断,则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肌肉会收缩 B.乙图人体物质交换中体内细胞与B间不能直接物质交换,体内细胞与A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C.丙图中,对向光弯曲的植物而言,若茎背光侧为B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则茎向光侧不可能为C对应的浓度 D.图丁中靶细胞裂解与效应T细胞内的溶酶体有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甲图若在c点切断,刺激b点产生的兴奋会传导到a点进而引起a点兴奋,但兴奋不会传导到肌肉,因此肌肉不会收缩,A项错误;乙图中A是组织液,B是淋巴,C是血浆,D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可与组织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淋巴可与淋巴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血浆可与血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项错误;单侧光导致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所以丙图中,对向光弯曲的植物而言,若茎背光侧为B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则茎向光侧不可能为C对应的浓度,C项正确;图丁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生长素的两重性、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9.右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 B.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从时间t1到时间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 加大造成的 C.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时间t3以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体温恒定源于产热量与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无论寒冷环境还是炎热环境,产热量都等于散热量,A项正确,D项错误;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从时间t1到时间t2,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变大,导致散热量增加,B项正确;时间t2以后,机体通过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导致散热量减少,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C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0.右图甲中4号为X病患者,对1、2、3、4进行关于X病的基因检测,将各自含有X病基因或正常基因的相关DNA片段(数字代表长度)用层析法分离,结果如图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长度为7.0单位的DNA片段含有X病基因 B.系谱图中3号个体的基因型与l、2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l00%‎ C.乙图中的个体d是系谱图中的4号个体 D.3号个体与某X病基因携带者结婚,生一个X病孩子的概率为1/6‎ ‎【答案】D ‎【解析】 ‎ 试题分析:图甲显示:1号和2号均正常,其女儿4号为X病患者,据此可判断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4号只含有隐性患病基因,电泳法分离的结果应只有一个长度的DNA片段,而在图乙中,只有编号d含有一个长度为7.0单位的DNA片段,因此4 号个体与图乙中的编号d相对应,长度为7.0单位的DNA片段含有X病基因,A、C项正确;依题意:图乙是对图1中的1~4 号个体进行关于X病的基因检测的结果,结合上述分析可推知,系谱图中1、2、3号个体均为杂合子,因此3号个体的基因型与l、2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l00%,B项正确;图甲中的3号为杂合子,某X病基因携带者也是杂合子,二者结婚,生一个X病孩子的概率为1/2(含隐性基因的雌配子)×1/2(含隐性基因的雄配子)=1/4,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二.综合题(共90分)‎ ‎(一)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8分)‎ ‎1500万年前非洲大陆沿赤道自西向东热带雨林广布,林中生活着各种古猿。距今约800万年时,大陆东部地壳沿红海经过今天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一线裂开,形成了东非大裂谷;裂谷东侧的陆地抬升,形成了埃塞俄比亚高原和东非高原(如图甲)。此后,裂谷西侧的刚果盆地仍然保持热带雨林气候,而东侧的高原则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如图乙),从猿到人的转变正是始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和东非高原上的稀树草原。‎ ‎ ‎ ‎ 图甲 图乙 ‎31.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东非大裂谷的出现,对于人与猿朝着不同方向进 化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在刚果盆地的热带雨林中,古猿进化为了现代非洲猿类;而在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的稀树草原 上,古猿演变成人属。这两种进化的实质都是_____,主导其不同进化方向的是______。‎ ‎33.1974年,古人类学家在埃塞俄比亚阿法(Afar)地区发现了距今300万年至360万年的人亚科化石。‎ 对其骨骼进行分析表明,她既能直立行走,又仍是一个树木攀援者。这为人类进化提供了______。(多选)‎ A. 胚胎学证据 B. 比较解剖学证据 C. 生物化学证据 D. 古生物化石证据 ‎34.现今的人类通常可划分为4个人种,即黄色人种(蒙古利亚人)、白色人种(高加索人)、 黑色人种 ‎(尼格罗人)和棕色人种(澳大利亚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多选)‎ A.4个人种之间在遗传上是开放的,不存在生殖隔离 B.4个人种之间的差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中的物种多样性 C.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检测4个人种之间差异最可靠的方法 D.4个人种之间的差异体现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人类适应环境变化长期生存 ‎【答案】(一)(8分)‎ ‎31.种群   在古猿原种群之间形成地理隔离,使两侧古猿不能接触,失去交配机会 ‎32.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自然选择决定 ‎33. BD (2分)‎ ‎34.AD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31. 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东非大裂谷的出现,在古猿原种群之间形成地理隔离,使两侧古猿不能接触,失去交配机会,这对于人与猿朝着不同方向的进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32. 生物进化的实质都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    ‎ ‎33.依题意可知:古人类学家在埃塞俄比亚阿法(Afar)地区发现的人亚科化石,这为人类进化提供了比较解剖学证据和古生物化石证据,即B和D。  学科网 ‎34. 现今的4个人种实际上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亚种,不存在生殖隔离,A项正确;4个人种之间的差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中的遗传多样性,B项错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断的核酸合成技术,检测4个人种之间差异最可靠的方法是DNA分子杂交技术,C项错误;4个人种之间的差异,都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体现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人类适应环境变化长期生存,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二)回答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细胞周期问题。(13分)‎ ‎ ‎ ‎35.核膜由 组成,图甲中②与图乙中[ ] 的形成有关。‎ ‎36.甲图核孔对物质的运输 (具有/不具有)选择性;蛋白质分子进入细胞核的方式与进入细胞 的方式 (相同/不同)。[来源:学.科.网]‎ ‎37.乙图中小泡 (填字母)内含有的 能够杀死细菌等病原体。‎ ‎38.下列过程体现生物膜信息传递功能的是 。(多选)‎ A.蔗糖溶液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B.抗原刺激引发记忆细胞增殖分化 C.胰岛素调节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D.传出神经细胞兴奋引起肌肉收缩 在某生物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短暂培养一段时间后, 洗去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使在该段时间内已处于DNA复制期不同阶段的全部细胞中DNA被3‎ H标记,而当时处于其他时期的细胞则不带标记。不同时间取样做细胞放射自显影,找出正处于有丝分裂的分裂期细胞,计算其中带3H标记的细胞占有丝分裂细胞的百分数,得到下图(横轴为时间,纵轴为带标记细胞占有丝分裂细胞数的百分比)。‎ ‎ 甲 乙 丙 丁 ‎39.图乙中a点开始检测到带3H标记的分裂期细胞,则o-a为______期; 图乙中b点带3H标记的分裂期 细胞数开始达到最大值,则a-b段表示______期。‎ ‎40.图丙中c点时,带标记的细胞百分比开始下降,则a-c段表示______。(多选)‎ A. G1期 B. S期 C. G2期 D. M期 ‎41.C点后带标记的分裂期细胞数逐渐减少,直到消失,到第二次出现带有标记的细胞数时为图丁中e点,‎ 则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长度相当于______段。‎ ‎【答案】(13分)‎ ‎35.两层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    [B]核糖体   ‎ ‎36. 具有    不同  ‎ ‎37.F    溶菌酶和蛋白水解酶 ‎38.BCD(2分)‎ ‎39.G2        M(S  G2  M)‎ ‎40. (2分)‎ ‎41.a~e ‎【解析】‎ 试题分析:35. 核膜由两层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图甲中的②为核仁,核仁与图乙中[B]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 ‎36.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对物质的运输具有选择性;蛋白质分子进入细胞核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胞吞,二者的方式不同。‎ ‎37.分析图乙可知:小泡F是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溶菌酶和蛋白水解酶,能够杀死细菌等病原体。‎ ‎38. 蔗糖溶液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是由于细胞液的浓度小于蔗糖溶液的浓度,细胞失水导致的,‎ 没有体现生物膜信息传递功能,A项错误;抗原刺激引发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记忆细胞能特异性地识别抗原,‎ 该过程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体现了生物膜信息传递功能,B项正确;胰岛素调节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 取,需要靶细胞膜表面的受体与胰岛素结合,胰岛素才能发挥作用,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C项正确;传出神经细胞兴奋引起肌肉收缩的过程中有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D项正确。‎ ‎39.图乙中a点开始检测到带3H标记分裂期细胞,说明DNA已经完成复制,从a点开始进入细胞分裂期,则o~a段为细胞分裂间期中的G2期。图乙中b点带3H标记分裂期细胞数开始达到最大值,说明此时细胞分裂已经结束,则a~b段表示M期(或S、G2、M)。‎ ‎40.图丙中c点时,带标记的细胞百分数开始下降,说明原标记的处于DNA复制开始的细胞进入了分裂期,该细胞经历的时间是:DNA复制期(S期)、DNA复制后期(G2期)和分裂期(M期),即BCD。‎ ‎41.标记物从第一次出现到第二次出现表示一个细胞周期,所以a~e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周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三)回答下列有关物质代谢的问题。(10分)‎ 下图所示均为肝细胞中进行的有关化学变化。‎ ‎42.胰岛素可使其作用的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 过程不消耗ATP。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 。‎ ‎43.在肝细胞A和B中,胰岛素可促进过程 。(填标号)‎ ‎44.脂肪(甘油三酯)在血液中主要的运输形式是 。(多选)‎ A.乳糜微粒(CM) B.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C.低密度脂蛋白(LDL) D.高密度脂蛋白(HDL)‎ ‎45.过程③形成的氨基酸称为 氨基酸,除图中所示来源外,还可以通过 获得。‎ ‎46.图中属于氧化分解反应的过程为 。(填编号)‎ ‎47.脂肪分解过程中会产生酮酸,严重时会引起酸中毒,试分析糖尿病病人较易发生酸中毒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0分)‎ ‎42.协助扩散 ‎43.⑤③⑧④⑩(共2分,打错不给分,答对3个给1分,答全给2分)‎ ‎44.AB(2分)‎ ‎45.非必需氨基酸   食物蛋白的消化吸收和自身组织蛋白的分解(共2分,答对1点给1分)‎ ‎46.⑤⑧‎ ‎47. 糖氧化分解发生障碍,使体内脂肪分解加强,产生较多的酮酸 ‎ ‎【解析】‎ 试题分析:42.由题意“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可知,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43. 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因此在肝细胞A和B中,胰岛素可促进过程[⑤⑧]葡萄糖的氧化分解、[③]转化为非糖物质、[④]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⑩]合成糖原。‎ ‎44. 脂肪(甘油三酯)在血液中主要的运输形式是乳糜微粒(CM)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即AB。‎ ‎45. 过程③形成的氨基酸称为非必需氨基酸,其来源除图中所示外,还可以通过食物蛋白的消化吸收和自身组织蛋白的分解获得。‎ ‎46. 图中属于氧化分解反应的过程为⑤⑧。‎ ‎47. 糖尿病病人因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糖氧化分解发生障碍,使体内脂肪分解加强,产生较多的酮酸,因此较易发生酸中毒。‎ 考点:本题考查三大物质的代谢过程、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四)回答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10分)‎ 进食可刺激胃腺细胞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胃酸及胃蛋白酶,有利于消化。‎ ‎48.胃酸可以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这属于机体的 免疫;胃蛋白酶仅对食物中的蛋白质成分有消化 作用,这体现了酶的 性。‎ ‎49.哺乳动物进食时,食物尚未进入胃内就可引起胃液分泌,称为头期胃液分泌。该过程受神经调节和神 经-体液调节的共同调控,如图所示。‎ ‎①胃泌素通过 运输到达胃腺细胞,促进胃液分泌。若胃酸分泌过多,又可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做 。‎ ‎②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的信号物质除胃泌素外还有 。‎ ‎50.为探究两种调节机制对头期胃液分泌的影响,有人用同一只狗连续进行了以下实验:‎ 步骤 实验条件 ‎4小时胃液分泌量 ‎1‎ 假饲 ‎+ + + + + + + + +‎ ‎2‎ 切除胃窦,再假饲 ‎+‎ ‎3‎ 假饲,并注射一定量的胃泌素 ‎(控制胃泌素的注射剂量,使胃液分泌量与步骤1相当)‎ ‎+ + + + + + + + +‎ ‎4‎ 只注射与步骤3相同剂量的胃泌素,但不假饲 ‎+ + + +‎ ‎(假饲是让狗吃肉,但吞下的肉从食道上的人工瘘口掉出,不进入胃;“+”数量表示胃液分泌量多少)‎ ‎①步骤2中胃液的分泌是 调节的结果。‎ ‎②步骤3的目的是 。‎ ‎③步骤4是为了确定在 调节作用下的胃液分泌量。‎ ‎④重复上述实验均得到相同结果,表明在头期胃液分泌的两种调节机制中, ‎ 的作用效应更大;二者共同作用效应 (大于/小于/等于)各自单独作用效应之和。‎ ‎【答案】(10分)‎ ‎48.非特异性  专一 ‎49.①血液   负反馈调节   ②神经递质 ‎50. ①神经   ②确定在假饲条件下胃泌素的分泌量   ③体液(激素)    ‎ ‎④体液调节(激素)  大于 ‎【解析】‎ 试题分析:48. 胃酸对进入胃内的多种细菌都可以起到杀灭作用,这属于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胃蛋白酶仅对食物中的蛋白质成分有消化作用,这体现了酶的专一性。[来源:学#科#网Z#X#X#K]‎ ‎49.①胃泌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达胃腺细胞,促进胃液分泌。若胃酸分泌过多,又可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做负反馈调节。   ‎ ‎②胃液分泌的过程受神经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的共同调控,因此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的信号物质除胃泌素外还有神经递质。‎ ‎50. ①步骤2的实验条件是切除胃窦,再假饲,使得吞下的肉不能进入胃中,结果有少量的胃液分泌,因此该胃液的分泌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 ‎②由表中信息“控制胃泌素的注射剂量,使胃液分泌量与步骤1相当”可推知步骤3的目的是:确定在假饲条件下胃泌素的分泌量。   ‎ ‎③不假饲,食物能够到达胃内引起胃液分泌,因此步骤4是为了确定在体液(激素)调节作用下的胃液分泌量。    ‎ ‎④综合分析表中各实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可知,在头期胃液分泌的两种调节机制中,体液调节(激素)的作用效应更大;二者共同作用效应大于各自单独作用效应之和。‎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五)回答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问题。(12分) ‎ ‎51.提取叶片中色素时,研磨前应在研钵中加入剪碎的叶片、二氧化硅和 。经快速研磨、‎ 过滤,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塞上橡皮塞;将试管置于适当的光照下2~3min后,试管内的氧含 量 。‎ 某种铁线莲的根茎可作中药,有重要经济价值。下表为不同遮光处理对其光合作用影响的结果汇总。‎ ‎52.实验测定时控制的单一变量为 。结合数据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多选)‎ A.适当的遮光处理,可提高其干重 B.叶绿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呈正相关 C.叶绿素a/b可作为其利用弱光能力的判断指标 D.遮光90%时,铁线莲不进行光合作用 为进一步探究遮光对铁线莲光合速率的影响,将生长发育状况相近的铁线莲分为两组,I组用遮光网处理以降低光照强度,Ⅱ组不做处理,分别测定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情况,结果如右图。‎ ‎53.曲线I中_____点对应的时间植株体内有机物总量最少;曲线II中 点对应的时间植株体内有 机物总量最多。‎ ‎54.高盐条件 (增加/降低/不影响)光合速率,此情形类似于曲线中点______。‎ ‎55.影响g点呼吸作用的主要因素为 ,如果净光合速率测量指标是二氧化碳吸收量(单位:克/小时),‎ 光照强度维持g点强度2小时,植物I积累的葡萄糖为_______克。(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12分)‎ ‎51.碳酸钙、无水乙醇   基本不变 ‎52.遮光比例    AC(2分)‎ ‎53.C    k   ‎ ‎54.降低   f ‎55.温度   ‎0.41克(2分)‎ ‎【解析】‎ 试题分析:51. 提取叶片中色素时,研磨前应在研钵中加入剪碎的叶片、二氧化硅和碳酸钙、无水乙醇。经快速研磨,由于叶绿体的类囊体结构遭到破坏,光反应不能发生,因此将装有滤液的试管置于适当的光照下2~3min后,试管内的氧含量基本不变。‎ ‎52.分析表中信息可知,实验测定时控制的单一变量为遮光比例。当遮光率为10%和30%,植物干重都比不遮光条件下高,A项正确;随着遮光比例的提高,叶绿素含量越来越高,而净光合速率则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降为0,B项错误;表格数据显示:随着遮光比例的提高,叶绿素a/b的比例会不断下降,因此叶绿素a/b可作为其利用弱光能力的判断指标,C项正确;遮光90%时,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0,即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D项错误。‎ ‎53. 曲线I中的ac段净光合速率为负值,说明植株体内有机物总量一直在减少,在c点时,净光合速率为零,此点对应的时间植株体内有机物总量最少;曲线II在6:30~13:40、15:00~16:30的时间段内,净光合速率均大于零,有机物均在不断积累,因此k点对应的时间(16:30)植株体内有机物总量最多。      ‎ ‎54. 高盐条件会导致根细胞的吸水减少甚至失水,导致保卫细胞因含水量不足而关闭,植物体内二氧化碳浓度减少,进而降低光合速率,此情形类似于曲线中点f。‎ ‎55. 影响g点呼吸作用的主要因素为温度。g点时植物I的净光合速率为‎0.3克/小时,光照强度维持g点强度2小时,依据如下的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可解得,植物I积累的葡萄糖X=(180×0.3×2)÷(6×44)≈‎0.41克。‎ 考点:本题考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六)回答下列有关微生物工程的问题。(9分)‎ 乳糖酶能够催化乳糖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乳糖酶的制备及固定化步骤如下:‎ ‎56.下表的培养液pH均为7.0,若要筛选微生物L,则不能选择表中的 培养液。(多选)‎ ‎57.为了获得能产乳糖酶的微生物L的单菌落,可采用 法将初筛菌液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 ‎58.扩大培养微生物L时,通过增加营养物质的比例 (可以/不可以)提高种群密度,分析说明 原因 。‎ ‎59.在乳糖酶提取纯化的过程中,应及时检测 。将酶固定化后,则有利于酶的 。‎ ‎60.研究人员用筛选到的纤维素酶高产菌株 J1 和 J4在不同温度和 pH 条件下进行发酵,测得发酵液中酶活性的结果见上图,推测菌株 更适合用于发酵,理由是 。‎ ‎【答案】(9分)‎ ‎56.ABC (2分)‎ ‎57.划线法或稀释涂布法 ‎58. 不可以    扩大培养的液体培养基由于营养物质浓度增高,渗透压也增高,不利于细菌生长。‎ ‎59.酶活力或酶活性     酶的回收再利用 ‎60.J4    发酵过程中会产热和产酸,J4菌株在较高温度和酸性环境下酶的活性更高 ‎【解析】‎ 试题分析:56. 欲筛选产乳糖酶的微生物L,应以乳糖为唯一碳源,不加乳糖酶,还需加入适合微生物生长的营养物质,因此不能选择表中的A、B、C培养液。 ‎ ‎57.分离培养微生物,通常采用划线法或稀释涂布法将其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 ‎58. 扩大培养微生物L时,若增加营养物质的比例,可导致扩大培养的液体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浓度增高,渗透压也随之增高,不利于细菌生长,因此不可以通过增加营养物质的比例来提高种群密度。‎ ‎59.在乳糖酶提取纯化的过程中,应及时检测酶活力或酶活性。将酶固定化后,则有利于酶的回收再利用。    ‎ ‎60.分析题图可知,与菌株 J1相比,菌株J4的酶活性在较高温度和酸性环境下更高,而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热和产酸,进而导致培养液的温度升高和PH降低,因此菌株J4更适合用于发酵。‎ 考点: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七)回答下列有关果蝇遗传的问题。(11分)‎ 现有翅型为裂翅的果蝇新品系,裂翅(A)对非裂翅(a)为显性。杂交实验如右图。‎ ‎61.上述亲本中,裂翅果蝇为____(纯合子/杂合子)。‎ ‎62.某同学依据上述实验结果,认为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该结论是否正确,请简要述 之 。‎ 另用野生型灰体果蝇培育成两个果蝇突变品系。两个品系都是由于常染色体上基因隐性突变所致,产生相似的体色表现型—黑体。它们控制体色性状的基因组成可能是:①两品系分别是由于D基因突变为d和d1基因所致,它们的基因组成如图甲所示;②一个品系是由于D基因突变为d基因所致,另一个品系是由于E基因突变成e基因所致,只要有一对隐性基因纯合即为黑体,它们的基因组成如图乙或图丙所示,为探究这两个品系的基因组成,请完成实验设计及结果预测。(注:不考虑交叉互换)‎ ‎63.用_______为亲本进行杂交,如果F1表现型为__________,则两品系的基因组成如图甲所示;否则,再[来源:学科网]‎ 用F1个体相互交配,获得F2;‎ ‎1)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则两品系的基因组成如图乙所示;且F2的黑体中有 为纯合子。‎ ‎2)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则两品系的基因组成如图丙所示。此遗传实验中,E的基因频率____________(上升/下降/不变)。‎ ‎【答案】(11分)‎ ‎61.杂合子  ‎ ‎62.不正确  如该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也吻合上实验结果(共2分,判断正确1分,理由正确1分)‎ ‎63.品系1和品系2(或两个品系)   黑体    ‎ ‎1)灰体︰黑体=9︰7(2分)    3/7  ‎ ‎2)灰体︰黑体=1︰1(2分)   不变 ‎【解析】‎ 试题分析:(11分)‎ ‎61.已知裂翅(A)对非裂翅(a)为显性,而题图显示:F1出现了非裂翅,说明亲本的裂翅是杂合子。‎ ‎62. 如该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P:♀裂翅(XAXa)×♂非裂翅(XaY)→F1:裂翅(♀)、裂翅(♂)、非裂翅(♀)、※【本资料来源:全品高考网、全品中考网;全品教学网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教学资源。】※非裂翅(♂),比值为1∶1∶1∶1,也吻合上实验结果,因此某同学的实验结论不正确。‎ ‎63. 若两品系的基因组成如图甲所示,则品系1黑体的基因型为dd,品系2黑体的基因型为d1d1。用品系1和品系2为亲本进行杂交,F1基因型为dd1,表现型为黑体。否则,再用F1个体相互交配,获得F2。‎ ‎1)若两品系的基因组成如图乙所示,则品系1黑体的基因型为ddEE,品系2黑体的基因型为DDee。用品系1和品系2为亲本进行杂交,F1基因型为DdEe,F1个体相互交配,F2的表现型为灰体(9 D_E_)︰黑体 ‎ (3 ddE_+3D_ee+1ddee)=9︰7;且F2黑体中有3/7(1/7ddEE+1/7DDee+1/7ddee)为纯合子。 ‎ ‎ 2)若两品系的基因组成如图丙所示,则品系1黑体的基因型为ddEE,品系2黑体的基因型为DDee。用品系1和品系2为亲本进行杂交,F1基因型为DdEe,因d和E连锁,D和e连锁,所以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2种:dE、De,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1,F1个体相互交配,F2的表现型为灰体(2EeDd)︰黑体(1ddEE+1DDee)=1︰1。此遗传实验中,F1的E基因频率=1/2,F2的E基因频率=(1×2+2×1)÷(2×4)=1/2,因此E基因频率不变。‎ 考点:本题考查伴性遗传、遗传的基本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八)回答下列有关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问题。(10分)‎ 野生型大肠杆菌(E.coli)具有完整的LacZ基因,该基因编码的β-半乳糖苷酶由α片段和ω片段两部分组成,两部分均存在时可将无色化合物X-gal切割成半乳糖和深蓝色的物质5-溴-4-靛蓝,从而使整个菌落变为蓝色。DH5α是基因工程中常用的一种大肠杆菌诱变菌株,对氨苄青霉素敏感,其LacZ基因中编码ω片段的序列仍然保留,但编码α片段的序列缺失。‎ ‎64.根据中心法则,LacZ基因控制β-半乳糖苷酶合成的过程主要包括_____和______两个环节。‎ ‎65.某研究小组构建了质粒pXY-1,如图甲所示,该质粒含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r和编码大肠杆菌β-半 乳糖苷酶α片段的基因片段LacZ’。图乙显示的则是Nae I、Hpa II和Kas I三种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序 列(表示切割位点)。 ‎ 若以该质粒作为运载体,将外源目的基因(图丙)导入大肠杆菌DH5α菌株,在构建重组质粒时应选用的限制性内切酶是______。此外,还需用到的另一种酶是______。‎ ‎66.若用涂布有氨苄青霉素和X-gal的固体培养基筛选上一题中含目的基因的受体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有______。(多选)‎ A.没有导入任何质粒的DH5α细菌可以在该培养基上生长且菌落为白色 B.导入了pXY-1空载体质粒的DH5α细菌可以在该培养基上生长且菌落为蓝色 C.导入了pXY-1重组质粒的DH5α细菌可以在该培养基上生长且菌落为白色 D.导入了pXY-1重组质粒的DH5α细菌可以在该培养基上生长且菌落为蓝色 ‎67.现从上一题的固体培养基平板上挑取一个重组菌落,经扩大培养后提取质粒,分别用不同的限制性内 切酶处理并对酶切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如表所示:‎ 所用限制性内切酶 所得条带长度 BamH I、Sca I双酶切 ‎1230bp、2770bp Hpa II、Sca I双酶切 ‎460bp、1240bp、xbp 分别用不同的限制性内 切酶处理并对酶切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如表所示:据此可知,目的基因全长为______bp,在其内部存在______(填限制酶名称)的切割位点,表中字母x代表的数值应为______。[来源:学*科*网Z*X*X*K]‎ ‎【答案】(10分)‎ ‎64.转录    翻译    ‎ ‎65.KasI    DNA连接酶     ‎ ‎66. BC      ‎ ‎67. 900    HpaII (2分)  2300‎ ‎【解析】‎ 试题分析:64.LacZ基因控制β-半乳糖苷酶合成的过程主要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环节。    ‎ ‎65.分析图示可知,目的基因两端有Kas I酶切割形成的黏性末端,因此在构建重组质粒时应选用的限制性内切酶是Kas I,此外,还需用到DNA连接酶。‎ ‎66.已知 DH5α是基因工程中常用的一种大肠杆菌诱变菌株,对氨苄青霉素敏感,其LacZ基因中编码ω片段的序列仍然保留,但编码α片段的序列缺失;质粒pXY-1含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r和编码大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α片段的基因片段LacZ’。用二者构建重组质粒,没有导入任何质粒的DH5α细菌,因对氨苄青霉素敏感,则在该培养基上不能生长,A项错误;导入了pXY-1空载体质粒的DH5α细菌,具有氨苄青霉素抗性,能表达β-半乳糖苷酶,培养基中的X-gal会被水解成蓝色,因此可以在该培养基上生长且菌落为蓝色,B项正确;导入了pXY-1重组质粒的DH5α细菌,具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可以在该培养基上生长,因编码α片段的序列缺失,不能表达β-半乳糖苷酶,培养基中的X-gal不会被水解成蓝色,大肠杆菌将形成白色菌落,C项正确,D项错误。      ‎ ‎67.分析图甲可知,质粒pXY-1共含有3100bp;用质粒pXY-1为载体构建的的基因表达载体经BamH I、Sca I双酶切后,所得条带总长度为1230bp+2770bp=4000bp,比质粒pXY-1多出4000bp—3100bp=900bp,多出的这 900 bp即为目的基因全长。目的基因应插入启动子与终止子之间,据此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在目的基因内部存在HpaII的切割位点。分别用两种双酶切割所得条带总长度应该相同,据此可推知表中字母x代表的数值应为4000bp—460bp—1240bp=2300bp。  ‎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九)回答下列有关植物生长和激素调节的问题。(7分)‎ 早衰是棉花生产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由此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使棉花产量和品质受到严重影响。有研究表明,棉花的早衰可能与打顶处理有关。‎ ‎68.适时打顶是棉花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之一,打顶的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细胞分裂素(CTK)是维持植物生长和分化的重要激素,与植物衰老密切相关,可延缓衰老;脱落酸(ABA)促进叶片衰老,促进蛋白水解酶和RNA酶活性上升,加速蛋白质和核酸降解。为探究棉花打顶与早衰之间可能的因果关系,某研究小组在查阅资料后进行了探究:‎ ‎【假设】棉花打顶后,生长素减少引起叶片出现内源激素失衡,ABA/CTK的比值 ①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引发了早衰现象。‎ ‎【实验】实验设两个施氮水平:低氮组(N150)-每千克土壤中掺入氮肥150mg;高氮组(N500)-每千克土壤中掺入氮肥500mg。两个施氮水平各设4个处理:1- ② ;2-打顶;3-打顶并加 ③ ;4-打顶并加含萘乙酸(NAA)的羊毛脂。打顶后10天,取棉株的相同部位着生叶测定CTK和ABA两种激素含量,数据如下图所示:‎ ‎ ‎ ‎【结论】低氮组和高氮组中,实验数据更能支持假设的一组是 ④ 。‎ ‎69.完成填空,将上述探究过程补充完整: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70.在处理4中,打顶后加的是含萘乙酸(NAA)的羊毛脂,却没有使用含生长素(IAA)的羊毛脂,原因 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该研究小组进一步测定了低氮水平下不同打顶处理的棉花叶片中淀粉含量,发现:打顶并加萘乙酸(NAA)‎ 的一组淀粉含量最高,打顶的一组淀粉含量最低。试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7分)‎ ‎68.摘除顶端优势,解除顶芽对侧芽生长的抑制 ‎69.升高   不打顶   不含萘乙酸(NAA)的羊毛脂    低氮组 ‎70.生长素(IAA)易被酶降解和发生光氧化导致分解破坏,萘乙酸(NAA)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效果和生长素相似但更稳定。‎ ‎71.ABA/CTK比值升高时,会引起叶片早衰,光合作用能力下降,植物分解体内储存的淀粉维持生命活动 ‎【解析】‎ 试题分析:(7分)‎ ‎68. 打顶即将顶芽摘除,其意义在于摘除顶端优势,解除顶芽对侧芽生长的抑制。‎ ‎69. ①细胞分裂素(CTK)可延缓衰老,而脱落酸(ABA)则促进叶片衰老,据此可推知,棉花打顶后,若引发了早衰现象,则ABA/CTK的比值升高。依据实验步骤中对两个施氮水平的各4个组的处理信息可推知:1和2的处理形成对照,因此②1-不打顶;3和4的处理也形成对照,实验3-打顶并加③不含萘乙酸。柱形图显示,在相同处理的条件下,低氮组的脱落酸的含量明显高于高氮组,所以在实验低氮组和高氮组中,实验数据更能支持假设的一组是④低氮组。‎ ‎70.生长素(IAA)是植物体产生的天然植物激素,呼吸性质不稳定,易被酶降解和发生光氧化导致分解破坏,而萘乙酸(NAA)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效果和生长素相似但化学性质更稳定,因此在处理4中,打顶后加的是含萘乙酸(NAA)的羊毛脂,却没有使用含生长素(IAA)的羊毛脂。‎ ‎71.ABA/CTK比值升高时,会引起叶片早衰,光合作用能力下降,植物分解体内储存的淀粉维持生命活动,导致打顶并加萘乙酸(NAA)的一组淀粉含量最高,打顶的一组淀粉含量最低。‎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及其所以设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学科网高考一轮复习微课视频手机观看地址:‎ http://xkw.so/wksp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