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成都石室中学高2021届2019—2020学年度上期入学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如图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模式图,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A. 细胞①有蛋白质合成和DNA 复制 B. 细胞②染色体的形成有利于后续遗传物质的均分 C. 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通常选在④时期的细胞 D. 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示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其中细胞①处于间期,细胞②处于前期,细胞③处于中期,细胞④处于后期,细胞⑤处于末期,细胞⑥为子细胞。‎ ‎【详解】A、细胞①处于间期,细胞进行D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 B、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复制,每条染色体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连在一个着丝点上,有利于后期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B正确;‎ C、观察染色体最好选择中期,此时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细胞④处于后期,C错误;‎ D、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复制一次分裂一次,每个子细胞所含的染色故体相同,与亲代染色体也相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 ‎2.图1、图2分别表示某种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模式图,图3表示有丝分裂中 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变化,图4表示有 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下列有 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1所示细胞中共有4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 子;图2所示细胞中共有0条染色单体 B. 图1所示细胞处于图3中BC段;完成图3中CD段 变化的细胞分裂时期是后期 C. 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如图4中d所示的情况 D. 图4中b可对应图1及其图2所示的后一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图2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图3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其中AB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由1个变为2个,是由于间期DNA的复制;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D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由2个变为1个,是由于后期着丝点的分裂; 图4中,a、c表示染色体:DNA=1:1;b表示染色体:DNA=1:2;d表示染色体:DNA=2:1,这种情况不存在。‎ ‎【详解】A、图1所示细胞中共有4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图2所示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没有姐妹染色单体,A正确; B、图1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上两条DNA,处于图3中B→C段;完成图3中C→D段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B正确; C、d表示染色体:DNA=2:1,这种情况不存在,C正确; D、图4中b表示染色体:DNA=1:2,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可对应图1有丝分裂中期,图2表示有丝分裂后期,不能对应图2,D错误。 故选:D。‎ ‎3.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显微镜下绝大多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 B. 先用低倍镜寻找染色体形态较好的分裂象,再换用高倍镜观察 C. 用解离液解离可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D. 装片制作的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答案】A ‎【解析】‎ ‎【分析】‎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详解】A、显微镜下绝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观察不到染色体,A错误;‎ B、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移到视野的中央后再换用高倍镜观察,B正确; C、解离和压片都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分散,便于观察,C正确; D、装片制作的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观察植物根尖有丝分裂,掌握实验的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目的。‎ ‎4.将蚕豆(2n=12)根尖细胞中DNA分子双链用3H标记后移入普通培养液中培养。取不同细 胞周期的材料制作临时装片,检测到的染色体形态有如下图所示的三种。根据相关信息,下列 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若检测到a染色体,说明该细胞已进入第一个细胞周期 B. 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均为b类型 C. a、b两种类型的染色体会出现在同一个细胞中 D. 第三次有丝分裂中期,某个细胞中可只出现c种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a是第一次复制完的染色体,b是第二次复制完的染色体,c是第三次及以后复制完的染色体。‎ ‎【详解】A、若检测到a染色体,说明该细胞可能进入第一个细胞周期或在第一次有丝分裂的前期或中期(每条染色单体上均有一条脱氧核苷酸链被标记),A正确; B、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中只有一条染色单体上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被标记,即均为b类型,B正确; C、a、b两种类型的染色体不可能出现在同一个细胞中,C错误; D、由于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时两条子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两极,因此第二次分裂结束后产生的子细胞中的具有放射性的染色体的数目不确定,可能是0条,最多可能是12条;该细胞再经过染色体的复制,染色体可能有两种情况,即图b和图c,但是不能确定b、c各自确切的数目,故细胞中可只出现c种染色体,D正确。 故选:C。‎ ‎5.在细胞的生命历程中,会出现分裂、分化等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的有丝分裂对生物的遗传有重要意义 B. 哺乳动物的造血干细胞是未分化的细胞 C. 细胞能合成胰岛素说明细胞已经高度分化 D. 细胞分化,核遗传物质都没有发生改变,但mRNA 有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特征: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细胞分化的理解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多个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一系列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特征: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和不可逆性。意义: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原因: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详解】A、有丝分裂保持了亲代和子代之间遗传物质的延续性,A正确;‎ B、造血干细胞是受精卵经分裂分化形成的,分化程度较低,依然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B错误;‎ C、合成胰岛素的细胞是胰岛B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C正确;‎ D、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分化的细胞遗传物质是相同的,但表达的基因不同,所以mRNA不同,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有丝分裂基础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6.下列关于植物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高度分化的成熟叶肉细胞不具备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 B. 玉米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C. 植物组织器官的形成只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D. 通过组织培养可将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培育成新的胡萝卜幼苗 ‎【答案】D ‎【解析】‎ ‎【分析】‎ ‎1‎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每个细胞都含有该个体的整个基因组,这是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基础。在离体条件下,加上其他合适条件就可以使基因组基因表达,从而发育成某个器官或个体。‎ ‎【详解】A、高度分化的成熟叶肉细胞具备该物种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遗传物质,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A错误;‎ B、全能性指也分化的细胞或组织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而种子属于器官,所以种子发育成植株不是全能性,B错误;‎ C、植物器官的形成包括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C错误;‎ D、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包含了该生物生长发育的全套遗传物质,所以具有全能性,D正确。‎ 故选D。‎ ‎【点睛】细胞全能性的根本原因是已分化的细胞还具有该生物生长、发育的全套遗传物质。‎ ‎7.下列关于人体衰老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核体积变小,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B. 色素积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 C. 多数酶活性降低,细胞呼吸速率减慢 D. 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 ‎【答案】A ‎【解析】‎ ‎【分析】‎ 衰老细胞的特征: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有些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衰老的细胞染色质收缩,细胞核体积变大,染色加深,细胞体积变小,A错误;‎ B、衰老的细胞由于相关的酶的活性降低,造成色素积累,影响了细胞代谢,B正确;‎ C、衰老细胞多数酶活性降低,影响了细胞呼吸,造成呼吸速率减慢,C正确;‎ D、衰老细胞内水分减少,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衰老细胞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8.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类型。下列关于人体中细胞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凋亡仅发生在衰老细胞中 B. 小肠上皮细胞的自然更新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C. 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过程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D. 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死亡过程,属于细胞非正常死亡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常见的类型有: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编程性死亡;成熟个体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可以保证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详解】A、细胞凋亡还可以发生在被病毒感染细胞的清除中,A错误;‎ B、细胞的自然更新都属于细胞凋亡,B正确;‎ C、被病毒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 D、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程序性死亡,是细胞正常的生命历程,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细胞凋亡是细胞的一种主动的死亡过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 ‎9.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正常动物细胞可转变为癌细胞,有关癌细胞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中可能发生单一基因突变,细胞间黏着性增加 B. 细胞中可能发生多个基因突变,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 C. 细胞中的染色体可能受到损伤,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 D. 细胞中遗传物质可能受到损伤,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依题意可知:本题是对细胞癌变的原因及其癌细胞特点的考查。理清相应的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据此分析各选项。‎ ‎【‎ 详解】细胞癌变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一系列的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变异逐渐积累的结果,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A错误,B正确;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如果细胞中的染色体受到损伤,导致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随着它们所在的染色体片段一起丢失,则可能会出现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C正确;综上分析,癌细胞中遗传物质(DNA)可能受到损伤,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D正确。‎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误认为只要相关的单一基因突变就能引发细胞癌变;事实上,细胞癌变是一系列的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变异逐渐积累的结果。本题的难点在于对C 选项中的“染色体可能受到损伤”的理解;如果能联想到“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存在平行关系”,则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10.下列关于人体细胞衰老、凋亡与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自由基攻击蛋白质可引起细胞衰老 B. 人体正常细胞中没有原癌基因只有抑癌基因 C. 细胞凋亡有利于人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 D. 有些物理射线可诱发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癌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就是个体衰老;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不是一回事,个体衰老是细胞普遍衰老的结果。‎ ‎3、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4、癌变其本质是由于物理、化学、病毒等因素引起生物体内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细胞脱离了原有的生命周期,导致细胞无限增殖的过程。‎ ‎【详解】A、自由基学说认为,自由基含有未配对的电子,会攻击生物膜的成分,导致癌变,‎ A正确;‎ B、正常细胞内都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调控细胞周期,抑癌基因抑制细胞不正常的分裂,B错误;‎ 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C正确;‎ D、物理致癌因子中有射线,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能与细胞坏死进行区分,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1.假如下图是某生物体(2n=4)正常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 B. 若图中的②表示X染色体,则③表示Y染色体 C. 若染色体①有基因A,则④有基因A或a D. 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为4条,而该生物体的细胞中2n=4,且进行正常的细胞分裂,所以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由于生物体细胞的2n=4,所以有2对同源染色体,A正确;‎ B、若图中的②表示X染色体,则染色体③是其同源染色体,由于形态大小不同,所以③表示Y染色体,B正确;‎ C、若染色体①有基因A,则染色体④是其同源染色体,所以其上有基因A或a,C正确;‎ D、根据分析,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能正确判断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2.如图1所示为动物细胞中两对同源染色体,经减数分裂过程形成了如图2所示的四个精子,则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能交叉互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 ‎【详解】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精子细胞其中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应该是相同的(若发生交叉互换则大致相同)。根据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所以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②与④,①与③。‎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中交叉互换和精子形成过程的有关知识,根据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来确定细胞分裂图象的时期。‎ ‎13.细胞的分裂方式有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等,下列选项最可能属于该三种细胞分裂方式共性的是 A. 核膜核仁解体,染色质螺旋缩短变粗成染色体 B. 同源染色体先两两配对,再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C. 都有DNA复制和相关蛋白质合成 D. 子染色体在纺锤丝或星射线的牵引下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答案】C ‎【解析】‎ ‎【分析】‎ 无丝分裂是指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早期,球形的细胞核和核仁都伸长,然后细胞核进一步伸长呈哑铃形,中央部分狭细,在无丝分裂中,核膜和核仁都不消失,没有染色体的出现和染色体复制的规律性变化.染色质也要进行复制,并且细胞要增大。‎ ‎【详解】A、无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没有染色体出现,A错误;‎ B、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都没有同源染色体配对的显性,B错误;‎ C、细胞在进行分裂之前都需要经过相应的物质准备,即D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C正确;‎ D、无丝分裂不出现纺锤丝,也就没有纺锤体,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特别注无丝分裂过程中无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但染色质也要进行复制的特点.‎ ‎14.下列对高等动物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雌、雄配子以及受精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每个卵细胞继承了初级卵母细胞1/4的细胞质 B. 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细胞核和卵细胞核的融合,保证了亲子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C.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父方和母方各提供一半 D. 受精作用实现了基因重组,具有更广泛的变异性,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势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与精子形成过程相比,卵细胞形成过程的特点之一是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质的分配是不均等的,经过2次细胞质不均等的分裂,一个卵原细胞形成了一个大的卵细胞和3个小的极体;受精作用是指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识别并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细胞核与卵细胞核相互融合,由于卵细胞的细胞质多,因此受精卵中的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 ‎【详解】A、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质的分配是不均等的,卵细胞中细胞质远远多于初级卵母细胞的1/4,A错误;‎ B、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细胞核与卵细胞核相互融合,染色体恢复至正常细胞染色体数目,B正确;‎ C、受精卵中的线粒体大部分来自卵细胞,所以母方提供的遗传物质多于父方,C错误;‎ D、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没有发生在受精作用,D错误。‎ 故选B。‎ ‎【点睛】对于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点、受精作用的概念和实质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15.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成功利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下列有关分离定律发现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F2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 B. 假设的核心是:F1产生了带有不同遗传因子的两种配子,且比例相等 C. 根据假说设计了测交实验并演绎出相应结果 D. 做了多组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F2的性状分离比均接近3:1,以验证其假说 ‎【答案】D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提出的问题:为什么F2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A正确; B、假说的核心:F1产生了带有不同遗传因子的两种配子,且比例相等,B正确; C、选择的实验材料: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豌豆,C正确; D、如果选择两对基因完成实验,则F2的性状分离比接近9:3:3:1,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具体过程,结合“假说-演绎”法进行记忆。‎ ‎16.下列关于紫花豌豆与白花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豌豆花瓣开放时需对母本去雄以防自花授粉 B. 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否则孟德尔不能得出正确结论 C. F1自交,其F2中出现白花的根本原因是性状分离 D. F1全部为紫花是由于紫花基因对白花基因为显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详解】A、豌豆花瓣开放前(花蕾期)需对母本去雄以防自花授粉,A错误; B、孟德尔也选择了F1自交,而F1代是杂合子,B错误; C、F1自交,其F2中出现白花属于性状分离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基因分离,C错误; D、F1全部为紫花是由于紫花基因对白花基因为显性,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的分离。‎ ‎17.以某种植物抗螟非糯性植株(GGHH)与不抗螟糯性植株(gghh)为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的性状分离比为 66:9:9:16,则F1中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 A. B. C. D. ‎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两对基因自交出现了66:9:9:16的性状分离比,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9:3:3:1的比例,说明这两对基因不在两对染色体上,而在一对染色体上,同时根据亲代的基因型,G和H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g和h基因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只有A选项符合条件。‎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同时掌握等位基因的概念,明确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 ‎18.控制棉花纤维长度的三对等位基因 A/a、B/b、C/c 对长度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三对同源 染色体上。已知基因型为 aabbcc 的棉纤维长度为 6 厘米,每个显性基因增加纤维长度 2 厘米。 棉花植株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则 F1 的棉纤维长度范围是 A. 6~14 厘米 B. 6~16 厘米 C. 8~14 厘米 D. 8~16 厘米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控制棉花纤维长度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C/c对长度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cc的棉花纤维长度为6厘米,每个显性基因增加纤维长度2厘米,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问F1的棉花纤维长度范围,求出子一代显性基因的个数范围即可。‎ ‎【详解】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甲(AABbcc)产生的配子至少一个显性基因abc即Abc,最多两个显性基因即ABc;乙(AaBbCc)产生的配子至少0个显性基因abc,最多三个显性基因ABC,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子代至少一个显性基因,长度最短为6+1×2=8厘米,子代最多2+3=5个显性基因,长度最长为6+5×2=16厘米,D正确。‎ 故选:D。‎ ‎19.已知水稻的抗旱性(A)和多颗粒(B)属显性,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现有抗旱、 多颗粒植株若干,对其进行测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抗旱多颗粒:抗旱少颗粒:敏旱多颗粒: 敏旱少颗粒=2:2:1:1,若这些亲代植株自由交配,后代性状分离比为 A. 24:8:3:1 B. 9:3:3:1‎ C. 15:5:3:1 D. 25:15:15:9‎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抗旱与多颗粒为显性,各由一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说明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测交是指杂合体与隐性个体杂交,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能真实反映杂合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从而推测出其基因型。‎ ‎【详解】由题意可知水稻的抗旱性(A)和多颗粒(B)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对测交结果中每一对相对性状可进行单独分析,抗性:敏性=2:1,多颗粒:少颗粒=1:1,则提供的抗旱、多颗粒植株产生的配子中A:a=2:1,B:b=1:1,让这些植株相互授粉,敏旱(aa)占(1/3)2=1/9,抗旱占8/9;少颗粒(bb)占1/4,多颗粒占3/4,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后代性状分离比为(8:1)×(3:1)=24:8:3:1。 故选:A。‎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将两对基因拆分成一对的,然后根据分离定律各自求出,再进行组合即可。‎ ‎20.某家鼠的毛色受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A、a 和 B、b)控制,已知 A、B 基因同时存在时 表现为黑色,其余情况下均为白色,且基因 B、b 只位于 X 染色体上。一只纯合白色雌鼠与一只纯合白色雄鼠交配,F1全为黑色。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亲代雌雄鼠产生的配子含有的基因相同 B. F1中黑色雌雄鼠产生含 X 配子的概率不同 C. F1中黑色雌雄鼠交配,F2雄鼠中白色个体占 5/8‎ D. F1中黑色雌雄鼠交配,F2雌鼠中黑色个体中纯合个体占 1/4‎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知,家鼠的毛色与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有关,当A、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黑色,其余情况下均为白色,且基因B、b只位于X染色体上;一只纯合白色雌鼠与一只纯合白色雄鼠交配,F1全为黑色,说明亲本纯合白色雌鼠的基因型为aaXBXB,亲本纯合白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XbY。‎ ‎【详解】A、一只纯合白色雌鼠与一只纯合白色雄鼠交配,F1全为黑色,说明亲本纯合白色雌鼠的基因型为aaXBXB,亲本纯合白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XbY,故亲代雌雄鼠产生的配子含有的基因不同,A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F1中黑色雌鼠的基因型为AaXBXb,产生含XB配子的概率为1/2,F1中黑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XBY,产生含XB配子的概率也是1/2,B错误; C、F1中黑色雌鼠AaXBXb,雄鼠AaXBY交配,F2雄鼠中黑色个体A_XBY占3/4×1/2=3/8,白色个体占1-3/8=5/8,C正确; D、子一代基因型是AaXBXb、AaXBY,雌雄鼠交配,F2雌鼠中黑色纯合个体AAXBXB占1/4×1/2=1/8,D错误。‎ 故选:C ‎【点睛】易错点:D项中根据分析,计算F2雌鼠中黑色纯合个体AAXBXB占多少时,先分对分析,再将两概率相乘即可。‎ ‎21.若控制草原野兔某相对性状的基因 B、b 位于 X 染色体上,其中某种基因型的雄性胚胎致死。现将捕捉到的一对雌雄草原野兔杂交,F1雌雄野兔数量比为 2:1,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致死基因为 B,则 F1雌兔有 2 种基因型、1 种表现型 B. 若致死基因为 B,则 F1草原野兔随机交配,F2存活的个体中隐性性状占 6/7‎ C. 若致死基因为 b,则 F1雌兔有 2 种基因型、2 种表现型 D. 若致死基因为 b,则F1草原野兔随机交配,F2存活个体中雌雄表现型比例为 7:1‎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F1代雌雄野兔数量比为2:1,说明有一半的雄兔死于某一基因纯合。由于控制野兔某性状的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杂交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是XBXb×XbY或XBXb×XBY。‎ ‎【详解】A、由于控制野兔某性状的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致死基因为B,则F1‎ 代雌兔有2种基因型(XBXb和XbXb),2种表现型,A错误;‎ B、如果纯合致死基因是B,则成活野兔的基因型有:XbXb、XBXb和XbY,雌性有显性和隐性两种表现型,雄性只有隐性类型。让F1代野兔随机交配,F2代(3/4×1/2=3/8)XbXb、(1/4×1/2=1/8)XBXb和(3/4×1/2=3/8)XbY,则F2代存活的个体中隐性性状占6/7,B正确;‎ C、由于控制野兔某性状的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致死基因为b,则F1代雌兔有2种基因型(XBXB和XBXb),1种表现型,C错误; D、由于控制野兔某性状的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致死基因为b,则F1代野兔随机交配,F2代雌兔只有2种基因型(XBXB和XBXb),都是显性个体,D错误; 故选:B。‎ ‎22.下面是探究基因位于 X、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还是只位于 X 染色体上的实验设计思路, 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方法 1:纯合显性雌性个体×纯合隐性雄性个体→F1‎ 方法 2:纯合隐性雌性个体×纯合显性雄性个体→F1‎ 结论:①若子代雌雄全表现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 X、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②若子代雌性个体表现显性性状,雄性个体表现隐性性状,则基因只位于 X 染色体上。‎ ‎③若子代雄性个体表现显性性状,则基因只位于 X 染色体上 ‎④若子代雌性个体表现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 X、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A. “方法 1+结论①②”能够完成上述探究任务 B. “方法 1+结论③④”能够完成上述探究任务 C. “方法 2+结论①②”能够完成上述探究任务 D. “方法 2+结论③④”能够完成上述探究任务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方法1为正交,则方法2为反交,亲本均为纯合子,如果正反交结果一致,说明基因位于X、Y同源区段;若正反交结果不一致,则基因不在X、Y同源区段,在X染色体上。‎ ‎【详解】方法1:纯合显性雌性与隐性纯合雄性: ①若子代雌雄全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或仅位于X染色体; ②雄性个体表现不可能为隐性性状,②结论错误; ③若子代雄性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③结论错误; ④若子代雌性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或仅位于X染色体,④结论错误。 因此,方法1和题中的4个结论均无法完成此探究实验; 方法2:纯合隐性雌性与纯合显性雄性: ①若子代雌雄全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②若子代雌性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雄性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则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Y上没有相关基因; ③若子代雄性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③结论错误; ④若子代雌性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或仅位于X染色体,④结论错误。‎ 因此,方法2+结论①②能够完成上述探究任务。 故选:C。‎ ‎23.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线粒体DNA的缺陷也会引发人类遗传病,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B. 禁止近亲结婚可有效降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率 C. 遗传病患者的体内不一定有致病基因 D. 单基因显性遗传病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人为患者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A、线粒体DNA的缺陷引发的遗传病通过母亲遗传给后代,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A正确; B、近亲结婚可以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B错误; C、如果该遗传病患者是染色体数目增加或者减少,则可能不携带致病基因,C正确;‎ D、显性病是代代相传的,所以患者的双亲至少有一方是患者,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特点及实例,掌握调查人类遗传病的调查对象及调查范围,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4.在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某两个家系中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 A/a)和乙遗传病(基因为 B/b)患者,两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如图所示,其中Ⅰ1 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Ⅰ1 和Ⅰ2 个体的基因型依次为 AaXBY、AaXBXb C. 若Ⅲ2 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XY,则是由母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所致 D. 若Ⅱ5 和Ⅱ6 结婚,则所生孩子只患乙病的概率为 1/9‎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1和Ⅰ-2均无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甲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Ⅰ-1和Ⅰ-2均无乙病,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又已知Ⅰ-1无乙病致病基因,说明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由于Ⅰ1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Ⅱ1患乙病,Ⅱ2‎ ‎(女性)患甲病,因此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硬性遗传病,A正确; B、Ⅱ2患甲病,Ⅱ1患乙病,Ⅰ1和Ⅰ2个体基因型依次为AaXBY、AaXBXb,B正确; C、由于Ⅲ2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其基因型为XbXbY,是因为母方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体单体未分离,C错误; D、Ⅱ5关于甲病的基因组成为1/3AA或2/3Aa,Ⅱ6关于甲病的基因组成为1/3AA或2/3Aa,二者所生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2/3×2/3×1/4=1/9,D正确。 故选:C。‎ ‎【点睛】易错点:D项中1/3AA或2/3Aa相互交配,两亲本基因型都不确定的情况下,要根据产生aa患者的条件,看两者同时产生a的概率。‎ ‎25.某雌雄异株植物,叶片形状有细长、圆宽和锯齿等类型。为了研究其遗传机制,进行了杂 交实验,结果见下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选取杂交Ⅰ的 F2 中所有的圆宽叶植株随机杂交,杂交 1 代中所有植株均为圆宽叶,雌雄株比例为 2∶1,其中雌株有 2 种基因型,比例为 1∶1‎ B. 选取杂交Ⅱ的 F2 中所有的圆宽叶植株随机杂交,杂交 1 代中所有植株均为圆宽叶,雌雄 株比例为 4∶3,其中雌株有 2 种基因型,比例为 3∶1‎ C. 选取杂交Ⅰ的 F1 中锯齿叶植株,与杂交Ⅱ的圆宽叶亲本杂交,杂交 1 代中有圆宽叶和细 长叶两种,比例为 1∶1,其中雌株有 2 种基因型,比例为 1∶1‎ D. 选取杂交Ⅱ的 F2 中所有的锯齿叶植株随机杂交,杂交 1 代中所有植株均为锯齿叶,雌雄 株比例为 1∶1,其中雌株有 2 种基因型,比例为 1∶2‎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中表格的数据可知,正交和反交时,F1‎ 中表现型不同,且杂交Ⅰ中以锯齿与圆宽杂交得到的F1代中雌雄个体的表现型不同,说明叶片形状的遗传与X染色体有关。F1随机交配得到F2代,F2中圆宽:锯齿:细长=2:6:6,相加等于14;杂交Ⅱ,F1随机交配得到F2代,F2中圆宽:锯齿:细长=3:3:9,相加等于15。根据以上推测叶片形状可能由两对等位基因决定的,其中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某些基因型的个体无法存活。假设常染色体基因为A/a,伴X基因为B/b。‎ 杂交Ⅰ中,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锯齿),aaXBY(圆宽),F1的基因型为AaXBXb(细长),AaXbY(锯齿),F2中圆宽:锯齿:细长=2:6:6,其中基因型为aaXbXb、aaXbY的个体无法存活。杂交Ⅱ中,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Y(锯齿),aaXBXB(圆宽),F1的基因型为AaXBXb(细长),AaXBY(细长),F2中圆宽:锯齿:细长=3:3:9,其中基因型为aaXbY的个体无法存活。‎ ‎【详解】A、杂交Ⅰ的F2中所有的圆宽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F2随机杂交,杂交1代中植株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1aaXBXB:1aaXBY:1aaXBXb:1aaXbY(死亡),因此,雌雄株比例为2:1,其中雌株有 2 种基因型,且比例为 1∶1,A正确; B、杂交Ⅱ的F2中所有的圆宽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Xb、aaXBY,F2随机杂交,杂交1代中植株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3/7aaXBXB:3/7aaXBY:1/7aaXBXb,因此,杂交1代中所有植株均为圆宽叶,雌雄株比例为4:3,其中雌株有2种基因型,比例为3:1,B正确; C、杂交I的F1中锯齿叶植株基因型为AaXbY,杂交Ⅱ的圆宽叶亲本基因型为aaXBXB,二者杂交,杂交1代中基因型为AaXBXb、aaXBXb、AaXBY、aaXBY,因此杂交1代中有圆宽叶和细长叶两种,比例为 1∶1,雌株有2种基因型,比例为1:1,C正确; D、杂交Ⅱ的F2中锯齿叶植株基因型为AaXbY、AAXbY,全部为雄株,无法随机交配,D错误。 故选:D。‎ ‎26.下列关于探索 DNA 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 DNA 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B. 艾弗里实验和赫尔希、蔡斯实验都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C. T2 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D.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 T2 噬菌体的 DNA 是用32P 直接标记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3、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 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陡。 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②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详解】A、格里菲斯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S型细菌转化为R型细菌,A错误; B、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和赫尔希、蔡斯实验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正确; C、T2 噬菌体是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不能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C错误; D、用32P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时,由于噬菌体是病毒,营寄生生活,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原料都是细菌的,故应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的细菌去培养噬菌体,而不能直接将其标记,D错误。 故选:B。‎ ‎27.用 32P 和 35S 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经短时间保温后,用搅拌机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 35S 和32P 的放射性。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 2 中用 35S、32P 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DNA,标记元素所在部位分别对应于图1中的④、①‎ B. 图 2 中的⑦⑧分别代表搅拌、离心过程,其中⑧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 细菌分离 C. 搅拌时间过短,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很高 D.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上清液的放射性会显著升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①为磷酸,②为脱氧核糖,③为含氮碱基,④为R基团,⑤为肽键。‎ 分析图2:表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 ‎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图2中用35S、32P 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DNA,标记元素所在部位分别对应于图1中的④R基、①磷酸,A正确; B、图2中的⑦⑧分别代表搅拌、离心过程,其中⑧的目的之一是让B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B正确;‎ C、搅拌时间过短,35S 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未充分分离,则可能导致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很高,C正确;‎ D、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上清液的放射性会显著升高,D错误。‎ 故选:D。‎ ‎【点睛】易错点:D项中,注意32‎ 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上清液的放射性会显著升高。‎ ‎28.如图为某同学在学习DNA的结构后画的含有两个碱基对的DNA片段(圆圈“ O”代表磷 酸基团),下列为几位同学对此图的评价,其中正确的是 A. 甲说:“物质组成和结构上没有错误”‎ B. 乙说:“只有一处错误,就是U应改为T”‎ C. 丙说:“至少有三处错误,其中核糖应改为脱氧核糖”‎ D. 丁说:“如果说他画的是RNA双链则该图应是正确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据此答题。‎ ‎【详解】A、DNA分子含有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且不应该含有尿嘧啶U,图中两个基本单位之间的磷酸与五碳糖连接的部位也是错误的,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至少存在三处错误,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至少存在三处错误,其中核糖应改为脱氧核糖,C正确;‎ D、如果图中画的是RNA双链,则两个相邻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不正确,D错误。‎ 故选C。‎ ‎29.关于图示DNA分子片段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催化①②所示化学键的形成 B. 复制过程中解旋酶作用于③所示位置 C. DNA分子以双链中的一条链为模板进行复制 D. 把此DNA分子放在含15N 的培养液中复制2代,子代中只含15N 的DNA 分子占3/4‎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细胞核内某基因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①②为磷酸二酯键,是DNA聚合酶、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位点;③是氢键,是解旋酶的作用位点 ‎【详解】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催化①②磷酸二酯键的形成,A正确; B、复制过程中解旋酶作用于③氢键,B正确; C、DNA复制是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进行的,C错误;‎ D、由于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方式,将该DNA分子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子代共有4个DNA分子,但有1个DNA分子一条链含14N,另外3个全是15N,所以形成的DNA分子中都含有15N的比例是3/4,比例为1,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DNA分子结构示意图,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应用,能应用其延伸规律答题;识记DNA分子复制的特点,能结合题干信息答题。‎ ‎30.如图为真核细胞细胞核中某基因的结构及变化示意图(基因突变仅涉及图中1对碱基改变)。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基因1 链中相邻碱基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 B. 经过转录过程,mRNA携带的是基因中模板链的遗传信息 C. RNA 聚合酶识别并结合在DNA上,能催化核糖核苷酸形mRNA D. 基因突变导致新基因中(A+T)/(G+C)的值减小而(A+G)/(T+C)的值不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1、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其中A-T之间有2个氢键,C-G之间有3个氢键)。 2、复制过程是以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在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DNA。 3、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DNA解旋酶、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 ‎【详解】A、基因1链中相邻碱基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A正确; B、转录是以DNA的模板链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进行,所以mRNA携带的遗传信息与DNA的非模板链相同,B错误;‎ C、RNA聚合酶进入细胞核参加转录过程,结合在DNA的一条链上,能催化核糖核苷酸形成mRNA,C正确; D、该基因突变是由于A-T对突变成对G-C,所以(A+T)/(G+C)的值减小,但仍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所以碱基数目仍然是A=T,G=C,因此(A+G)/(T+C)的值不变,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DNA的结构特点、DNA的复制和转录,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1.如图为一只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为一对等位基因 B. 果蝇的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 辰砂眼在雌雄果蝇中出现的概率一样 D. 基因发生突变后该基因的遗传信息就会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中所示①一条常染色体上朱红眼基因(cn)和暗栗色眼基因(cl)两种基因;②X染色体上辰砂眼基因(v)和白眼基因(w)两种基因;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的基因。‎ ‎【详解】A、因为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位于一条常染色体上,不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所以不是等位基因,A错误; B、果蝇含有线粒体,线粒体的基因没有在染色体上,B错误。‎ C、辰砂眼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所以在雄性中出现的比例大于雌性,C错误; D、遗传信息是指核酸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基因突变后,碱基排列顺序改变,遗传信息改变,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通过细胞分裂不同时期基因与染色体的变化等进行分析此题,要求考生能将相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针对不同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 ‎32.下列关于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B. 正常基因转录时能形成 DNA-RNA杂交区段 C. 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D. 核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可同时进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其中转录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而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原料是氨基酸,还需要能量、酶和tRNA。‎ ‎【详解】A、tRNA具有专一性,即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tRNA来转运,A正确; B、转录是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所以在转录过程中,会形成DNA-RNA杂交区域,B正确; C、线粒体中含有少量的DNA,也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C正确; D、由于真核生物都有核膜,所以转录和翻译不能同时进行,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3.下列关于如图所示生理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1上的三个相邻碱基叫作反密码子 B. 物质2的合成只能在结构1上完成 C. 多个结构1共同完成一条物质2的合成 D. 结构1读取到AUG时,物质2合成终止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物质1是mRNA,是翻译的模板;物质2是多肽,是翻译的产物;结构1是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 ‎【详解】A、mR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是密码子,A错误; B、物质2是蛋白质,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车间,B正确; C、每个核糖体均分别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多个核糖体可以完成多个相同的肽链的合成,C错误; D、AUG是起始密码子,而翻译的终止应该是读取到终止密码子,D错误。 故选B。‎ ‎【点睛】掌握细胞翻译的过程和多聚核糖体的意义,短时间内可以合成大量的多肽分子。‎ ‎34.Rous 肉瘤病毒体内含有逆转录酶,感染人细胞后可将其基因组整合进入的基因组。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A. Rous 肉瘤病毒可诱发人的细胞癌变 B. 该病毒体内的逆转录酶可进入宿主细胞 C. 逆转录过程需要利用宿主细胞中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D. 该病毒的发现使中心法则补充了遗传信息从 RNA 流向 RNA 的途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癌细胞的特征有:在适宜条件下,能够无限增殖;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如扁梭形的纤维细胞癌变后变成球形);细胞表面糖蛋白等物质减少,黏着性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转移。癌变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外因是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2、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详解】A、Rous肉瘤病毒是一种病毒致癌因子,其感染人体细胞可诱发人细胞癌变,A正确; B、Rous肉瘤病毒体内含有逆转录酶,逆转录酶可进入宿主细胞,B正确; C、逆转录过程合成病毒DNA,需要利用宿主细胞中游离的脱氧核苷酸,C正确; D、病毒的发现使中心法则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DNA的途径,D错误。 故选:D。‎ ‎35.豌豆的圆粒性状是由 R 基因控制的,当 R 基因中插入一段 800 个碱基对的DNA片段时就成为控制皱粒性状的r基因。豌豆种子圆粒性状的产生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b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 通过对基因进行荧光标记及荧光显示,可知道 R、r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C. R 基因中插入一段800个碱基对的 DNA 片段属于基因重组 D. 该事实说明基因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性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示表示豌豆种子圆粒性状的产生机制,其中a表示转录过程,模板是DNA的一条链,原料是核糖核苷酸;b表示翻译过程,模板是mRNA,原料是氨基酸,形成淀粉分支酶(蛋白质);淀粉分支酶能催化蔗糖合成淀粉,淀粉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 ‎【详解】A、分析图解可知,图中a表示转录过程,b表示翻译过程,转录和翻译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正确; B、现代生物学利用荧光标记和荧光显示的方法标记基因的位置,B正确; C、根据题意可知,当R基因插入一段800个碱基对的DNA片段时就成为r基因,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 D、该事实说明基因能够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间接控制生物性状,D正确。 故选C。‎ ‎【点睛】基因突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不仅仅指一个碱基对发生这种情况,也包括多个碱基对发生这种情况。‎ ‎36.如图表示 RNA 病毒 M、N 遗传信息传递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②、③所需的酶相同 B. 过程③、④产物的碱基序列相同 C. 病毒 M 的遗传信息还能从 DNA 流向 RNA D. 病毒 N 的遗传信息不能从 RNA 流向蛋白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RNA病毒M、N遗传信息传递的部分过程,其中①表示逆转录过程,②表示DNA的合成过程,③④为RNA的合成过程。‎ ‎【详解】A、②为DNA的合成过程,该过程需要DNA聚合酶,③为RNA复制过程,该过程需要RNA复制酶,A错误; B、过程③、④产物的碱基序列互补,不相同,B错误; C、从图中看出病毒M繁殖过程中先形成DNA,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中从DNA流向RNA,C正确; D、病毒N的遗传信息也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因此也能从RNA流向蛋白质,D错误。 故选:C。‎ ‎37.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自由基攻击DNA可能引起基因突变 B. 基因突变可自发产生,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C. 基因突变频率很低且多数有害,因此它不可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 诱发突变不能定向产生人类需要的优良性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基因突变的原因:包括内因(生物内部因素)和外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详解】A、自由基是异常活泼的带电分子或基团,可以攻击DNA分子引发基因突变,A正确;‎ B、基因突变可以通过诱变提高突变率,也可以自发产生,具有普遍性,B正确;‎ C、基因突变虽然频率低,多数有害,但如果种群足够大,则突变的基因个数多,变异的有害或有利取决于环境,所以基因突变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 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正确。‎ 故选C。‎ ‎【点睛】自由基学说是教材中关于细胞衰老的一个假说,所以要求学生对于教材不仅仅只是教材中正文的内容,还包括小字部分。‎ ‎38.如图为某哺乳动物某个DNA分子中控制毛色的 a、b、c 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其中Ⅰ、Ⅱ为非基因序列,最短的序列包括 2 000 个碱基对。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如果c序列重复一次,则可能引起个体性状改变 B. 如果在射线诱导下b与 c发生了位置互换,则属于基因重组 C. 如果 a 基因序列整体缺失,则最有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D. Ⅰ序列中的某个碱基对发生替换,但未引起性状的改变,也属于基因突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 ‎【详解】A、c序列重复一次,是染色体结构发生了增添,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A正确。‎ B、b、c之间发生位置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不是基因重组,B错误;‎ C、a 基因序列整体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C错误;‎ D、Ⅰ是没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不是基因,所以其序列中的某个碱基对发生替换,不是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A。‎ ‎【点睛】基因突变导致一个基因变为其等位基因,不改变基因数目,染色体变异会改变基因的数目,排列顺序。‎ ‎39.下列关于染色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缺失引起的遗传病 B. 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的,但不会导致生物体死亡 C. 一个染色体组所含的遗传信息就能控制生物体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 D. 多倍体植株常常是茎秆粗壮、果实和种子较大,营养成分的种类有所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的改变。‎ ‎【详解】A、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A错误; B、变异具有多害少利性,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的,有的甚至会导致生物体死亡,B错误; C、一个染色体组包含了该生物体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遗传物质,C正确; D、三倍体植株高度不育,通常不产生种子,D错误。 故选C。‎ ‎【点睛】一个染色体组内包含了该生物的全部的非同源染色体,所以要理解一个染色体组中包含该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套遗传物质。‎ ‎40.生物体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部位可以进行配对联会,非等位基因部位不能配对。某二倍体生物细胞中分别出现如图①至④系列状况,则对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A. ①为基因重组,②为倒位 B. ①为易位,③可能是重复 C. ③可能是缺失,④为染色体组加倍 D. ②为基因突变,④为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缺失: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 例如,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因为患病儿童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而得名。猫叫综合征患者的两眼距离较远,耳位低下,生长发育迟缓,而且存在严重的智力障碍;果蝇的缺刻翅的形成也是由于一段染色体缺失造成的。 (2)重复: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 果蝇的棒眼现象就是X染色体上的部分重复引起的。 (3)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度,造成染色体内的重新排列,如女性习惯性流产(第9号染色体长臂倒置)。 (4)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 如惯性粒白血病(第14号与第22号染色体部分易位,夜来香也经常发生这样的变异。‎ ‎【详解】A、①染色体的K、L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属于易位,A错误 B、①属于易位,③同源染色体配对时形成了环状结构可能是缺失或者重复,B正确; C、④为单个染色体数目的增加,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C错误;‎ D、②是在一条染色体内基因顺序发生了改变,属于倒位,D错误。 故选B。 ‎ ‎【点睛】要区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基因突变只是一个基因发生改变,而染色体结构的建议会造成基因的排列顺序和数目的改变。‎ 二、非选择题 ‎4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山羊(2N=60)产生配子时的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进行了研究,并绘制了相关图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注:图中只显示一对同源染色体 ‎(1)细胞松弛素B能阻滞山羊精原细胞有丝分裂而导致染色体数加倍,细胞松弛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2)图1过程表明,通过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会,___________。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行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显示的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常染色体)的不正常分裂情况,产生异常配子①③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图 3 表示精原细胞,该精原细胞经图 4 形成了一个基因型为AB的精细胞,则其形成的 其他精细胞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形成这些配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 减半 (3).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4).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而是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 (5). Ab、ab、aB (6). 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解析】‎ ‎【分析】‎ ‎1、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分析题图:图1表示正常的减数分裂,图2表示异常的减数分裂;图3和图4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 ‎【详解】(1)细胞松弛素B能够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可能与秋水仙素类似,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减数分裂结束后,每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只有1条,所以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3)图2形成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没有减半,且都含有同源染色体,其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而是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 。‎ ‎(4)图3正常情况下只能产生两种配子Ab和aB,但产生了AB的配子,说明在减数第一分裂前期发生了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增加了配子的种类,能够产生四种配子AB、Ab、aB、ab。‎ ‎【点睛】该题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减数分裂的过程,特别是在减数分裂异常的情况下会形成什么样的后果。‎ ‎42.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某中学的同学在高一时用牵牛花做杂交实验,高二时得到子代,结果如下表所示:‎ 父本 母本 子代 一班 ‎1朵红花 ‎1朵红花 ‎298朵红花、101朵蓝花 二班 ‎1朵蓝花 ‎1朵蓝花 红花、蓝花(没有意识到要统计数量比)‎ 三班 ‎1朵红花 ‎1朵蓝花 红花、蓝花(没有意识到要统计数量比)‎ 四班 ‎1朵红花 ‎1朵红花 全红花 ‎(1)若四个班的同学没有进行交流,且均以为花色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________班和________班对显隐性的判断刚好相反。四个班经过交流后,对该现象提出了两种可能的假说:‎ 假说一:花色性状由三个复等位基因(A+、A、a)控制,其中A决定蓝色,A+和a都决定红色,A+相对于A、a是显性,A相对于a是显性。若该假说正确,则一班同学所用的两朵亲代红花的基因型组合方式可能为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两种情况。‎ 假说二:花色性状由三个复等位基因(A、a1、a2)控制,只有a1和a2在一起时,才会表现为蓝色,其他情况均为红色,A相对于a1、a2为显性。能否仅根据一班F1的数量比判断哪种假说是正确的?________(填“能”或“不能”)。‎ ‎(2)将一班F1中的蓝色花进行自交得一班F2,将二班F1中的红色花自交得二班F2。到了高三,统计得到一班F2中红花个体和蓝花个体各占一半,则一班同学可以据此判断自己高一时所用的两朵红花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并且可推测二班F2中的花色比例应为________。‎ ‎【答案】 (1). 一 (2). 二 (3). A+A (4). A+A (5). A+A (6). A+a (7). 不能 (8). Aa1和Aa2 (9). 红∶蓝=1∶0(全为红花)‎ ‎【解析】‎ ‎【分析】‎ 对图表的数据分析:‎ 一班的实验中:父本和母本都是红花,后代既有红花又有蓝花,可知红花对蓝花为显性;‎ 二班的实验中:父本和母本都是蓝花,后代既有红花又有蓝花,可知蓝花对红花为显性;‎ 三班的实验中:父本是红花、母本是蓝花,后代既有红花又有蓝花,无法判断显隐性;‎ 四班的实验中:父本和母本都是红花,后代都是红花,无法判断显隐性;‎ ‎【详解】(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若四个班的同学没有进行交流,且均以为花色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一班和二班对显隐性的判断刚好相反。四个班经过交流后,对该现象提出了两种可能的假说:‎ 假说一:花色性状由三个复等位基因(A+、A、a)控制,其中A决定蓝色,A+和a都决定红色,A+相对于A、a是显性,A相对于a是显性。可知红花的基因型为A+_和aa,蓝花的基因型为A_。若该假说正确,则一班同学所用的两朵亲代红花的基因型组合方式可能为①A+A×A+A,②A ‎+A×A+a 两种情况。前一种情况的后代为(1A+A+、2 A+A):1AA=3:1,后一种情况的后代为(1A+A+、1A+a、1A+A):1Aa=3:1‎ 假说二:花色性状由三个复等位基因(A、a1、a2)控制,只有a1和a2在一起时,才会表现为蓝色,其他情况均为红色,A相对于a1、a2为显性。则Aa1×Aa2的后代为(1AA、1Aa1、1Aa2):a1a2=3:1。因此,两种假说都有可能,所以不能仅根据一班Fl的数量比判断哪种假说正确。‎ ‎(2)将一班F1中的蓝色花进行自交得一班F2,将二班F1中的红色花自交得二班F2。到了高三,统计得到一班F2中红花个体和蓝花个体各占一半,(这说明假说一是错误的,因为如果根据假说一,F2中红花个体和蓝花个体不会出现各占一半,也即不会得到这一结果,但根据假说二,F1的基因型是a1a2,让其自交,后代是a1a1、a2a2和a1a2、a1a2、其中a1a1、a2a2是红色,a1a2、a1a2是蓝色,与结果吻合)。所以一班同学可以据此判断自己高一时所用的两朵红花亲本的基因型为Aa1和Aa2。同样可知二班F1中红花的基因型为a1a1或a2a2。让这样的红花自交,后代花色将是红∶蓝=1∶0(全为红花)。‎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3.某雌雄异株植物(性别决定为XY型)的叶型有宽叶和窄叶之分,由两对基因决定。科研人员用两株窄叶植株进行杂交,F1全是宽叶;F1杂交,所得F2中宽叶植株与窄叶植株的比例为9:7。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叶型这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两株亲本的基因型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2)初步研究发现,决定该植物叶型的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有三种:‎ ‎①两对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②一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另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③两对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以上杂交实验的数据,可排除第_________(填数字)种情况;若要得到明确的结论,还需对F2的性状做进一步数据分析。请简要写出数据分析方案及相应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宽叶 (2). 不同 (3). ③ (4). 答案一:分别统计F2中雌、雄植株叶型的比例,若雌、雄植株宽叶和窄叶之比都是9:7,则是第①种情况;若雌性植株宽叶和窄叶之比是3:1,而雄性植株宽叶和窄叶之比是3:5,则是第②种情况答案二:分别统计F2中宽叶植株和窄叶植株的性别比例,若宽叶和窄叶植株雌、雄个体之比都是1:1,则是第①种情况;若宽叶植株雌、雄之比是2:1,而窄叶植株雌、雄之比是2:5,则是第②种情况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的判定方法,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探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的方法:1、(1)在已知显隐性性状的条件下,可设置雌性隐性性状个体与雄性显性性状个体杂交。  (2)在未知显隐性性状的条件下,可设置正交和反交实验。①若正反交结果相同,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②若正反交结果不同,且子代性状与性别有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探究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还是只位于X染色体上方法:纯合隐性雌性个体×纯合显性雄性个体。结果预测及结论:  (1)若子代雌雄全为显性,则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 (2)若子代雌性个体为显性,雄性个体为隐性,则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1)9:7是9:3:3:1的变式,说明宽叶与窄叶这对相对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设分别为A、a与B、b,则F1的基因型为AaBb,其表现型为宽叶,说明宽叶是显性,窄叶是隐性,其中F2中宽叶的基因型为A_B_,窄叶的基因型为A_bb、aaB_、aabb。两株窄叶植株进行杂交,F1全是宽叶,说明两亲本的基因型不同,即分别为aaBB与AAbb。‎ ‎(2)两对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其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不会出现9:7,根据以上杂交实验的数据,可排除第③组情况。若要得到明确的结论,还需对F2的性状做进一步数据分析,如果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则其后代的表现型与性别无关,即分别统计F2中雌、雄植株叶型的比例,若雌、雄植株宽叶和窄叶之比都是9:7,则是第①种情况;如果两对等位基因一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另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但其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在雌性与雄性中表现不同。假设窄叶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Y与aaXBXB,则F1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二者杂交,F2代雌性植株宽叶和窄叶之比是3:1,而雄性植株宽叶和窄叶之比是3:5,因此若雌性植株宽叶和窄叶之比是3:1,而雄性植株宽叶和窄叶之比是3:5,则是第②种情况,也可以用另一种答案表示,即答案二:分别统计F2中宽叶植株和窄叶植株的性别比例,若宽叶和窄叶植株雌、雄个体之比都是1:1,则是第①种情况;若宽叶植株雌、雄之比是2:1,而窄叶植株雌、雄之比是2:5,则是第②种情况。‎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变式,即若后代表现型比例为9:3:3:1‎ 的变式,如9:7、15:1、9:6:1等,说明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同时还需要学生掌握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的判定方法。‎ ‎44.某植物为严格自花传粉植物,在野生型窄叶种群中偶见几株阔叶幼苗。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该变异性状是否能够遗传,最为简便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2)有人对阔叶幼苗的出现进行分析,认为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基因突变,二是染色体加倍 成为多倍体。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鉴定阔叶幼苗出现的原因,_____。‎ ‎(3)已知该性状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若要判断该突变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应选择的 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 ‎①若后代_________________,说明该突变为隐性突变;‎ ‎②若后代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该突变为显性突变。‎ ‎【答案】 (1). 待该阔叶幼苗长大成熟后,让其自交,观察后代是否出现阔叶性状 (2). 取野生型植株和阔叶植株的根尖分生区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若观察到阔叶植株的染色体加倍,则说明是染色体加倍的结果,否则为基因突变 (3). 阔叶植株与窄叶植株杂交 (4). 全为窄叶 (5). 出现阔叶 ‎【解析】‎ ‎【分析】‎ 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变异是指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是指环境改变引起变异。‎ ‎【详解】(1)该植株发生的变异能否传递给下一代,可以将该植株进行自交,如果后代还是出现了阔叶的性状,说明该变异可以传递给下一代。‎ ‎(2)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区别是染色体变异可以利用显微镜观察,而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取野生型植株和阔叶植株的根尖分生区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若观察到阔叶植株的染色体加倍,则说明是染色体加倍的结果,否则为基因突变。‎ ‎(3)根据孟德尔杂交实验,显性性状是在F1代中表现出的性状,所以可以将该阔叶植株和窄叶植株进行杂交,如果阔叶为显性则其基因型是Aa,窄叶植株基因型是aa,杂交子代既有阔叶,又有窄叶;如果阔叶为隐性,则阔叶基因型是aa,窄叶植株基因型是AA,子代全为窄叶。‎ ‎【点睛】显性性状是在子一代中表现出的性状,隐性性状是未表现出的性状,显性性状对隐性性状由显性作用。‎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