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盘锦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盘锦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Word版含解析

‎2016-2017学年辽宁省盘锦高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 ‎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5小题,每题1分,共45分)‎ ‎1.孟德尔通过种植豌豆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相对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过程和对结果的分析”不属于“假说﹣演绎”的内容 B.“测交实验”是对假说的验证 C.“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 D.“F1雌性个体(Dd)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雌配子(D:d=1:1)”属于假说内容 ‎2.绵羊面部的毛色有白面和灰面两种,这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遗传实验发现,让多对白面绵羊和灰面绵羊杂交,子一代绵羊的面色比例为1:1,让子一代多对灰面绵羊杂交,子二代面色比例仍为1:1,下列推断和分析,错误的是(  )‎ A.绵羊的灰色是显性性状 B.子二代与子一代中灰面绵羊的基因型不同 C.子一代灰面绵羊为杂合子 D.可能是含灰面基因的雄配子(或雄配子)致死 ‎3.一对正常夫妇生了一个患红绿色盲且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孩子,下列示意图最能表明其原因的是(  )‎ A. B. C. D.‎ ‎4.如图表示利用二倍体西瓜(2N)培育出三倍体无子西瓜(3N)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两次细胞分裂一次 B.②过程可能产生突变和基因重组 C.图中只包含有两个不同的物种 D.三倍体无子西瓜可能产生极少量可育的配子 ‎5.下列有关单倍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①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植物,一定是单倍体 ②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 ‎ ‎③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一定都是单倍体 ④含有奇数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⑤基因型是Abcd的生物体一般是单倍体  ⑥基因型是aaaBBBCcc的植株一定是单倍体.‎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⑥ D.①②⑤⑥‎ ‎6.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④二氧化碳 ⑤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 ⑦乙酰胆碱 ⑧尿素 ⑨维生素.‎ A.②③④⑥ B.①③⑤ C.①③⑦ D.③⑤⑥⑧⑨‎ ‎7.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细胞内液 C.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甲和丙中 D.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8.根据如图人体器官模型,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A处高于B处 B.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A处低于B处 C.如果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A处高于B处 D.如果器官为胰腺,则饭后胰岛素浓度A处高于B处 ‎9.血液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跳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B.传出神经元对 K+的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 ‎10.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对激素分泌的三种调节方式,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若方式甲中的靶腺体为甲状腺,则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垂体的相关分泌活动 B.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符合图中方式乙,内环境渗透压升高能增加其分泌量 C.兴奋在M处传递的特点是单向传递,当兴奋性神经递质传到突触后膜时膜外钾离子将大量内流 D.方式丙中激素的释放为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内分泌腺属于效应器 ‎11.下列有关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B.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C.神经纤维上兴奋产生的原因是Na+通过被动运输方式转运入膜内 D.针刺引起的缩手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细胞间传递是单向的 ‎12.图甲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膜外,在x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 B.兴奋传导过程中,a、b间膜内电流的方向为b﹣a C.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 D.t1~t2,t3~t4电位的变化分别是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 ‎13.下列各级中枢功能的相关叙述,下列正确的有几项(  )‎ ‎(1)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是呼吸中枢 ‎(2)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3)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些特定的生理功能 ‎(4)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不能听到别人的话 ‎(5)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6)饮酒过量的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 A.4项 B.3项 C.2项 D.1项 ‎14.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存在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其放电频率随体温变化而改变,如图所示,S点(曲线a与b的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体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b分别表示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随下丘脑温度变化的曲线 B.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后S点将右移,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导致体温升高 C.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高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时,体温高于正常值 D.体温持续偏低虽会降低体内酶的活性,但体温升高后可恢复,故对人体基本无害 ‎15.如图是外源性致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当外源性致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抗体可被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该致敏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放出组织胺、白三烯等各种过敏介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哮喘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B.临床药物可以通过促进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 C.浆细胞识别致敏原后才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 D.过敏介质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效应 ‎16.下列关于酶及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酶、激素的调节下,植物体才能进行正常代谢 B.生物体中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C.酶与激素的作用特点都是微量、高效、促进 D.激素一般作用于其它细胞,酶不全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17.某研究小组同学用体重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三组兔子进行如下实验:将含有放射性碘的注射液注射到A、B、C三组兔子的体内,然后定时测定兔子甲状腺的放射量.4天后,分别给三组兔子注射:①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②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③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可判断A、B、C三组兔子第二次注射的物质依次是(  )‎ A.②③①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18.经研究发现,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神经垂体无合成激素的功能.图中甲、乙表示结构,a~d表示物质,a为蛋白质类激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结构甲表示腺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B.若给动物饲喂含a的饲料,则c的含量不变 C.物质c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作用为负反馈调节 D.下丘脑合成后通过结构乙释放的d只被运输到并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19.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假如正常个体处于0℃的环境中,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B.同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b1<b2‎ C.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会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 D.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后,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 ‎20.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敏是由过敏原刺激机体使浆细胞产生组织胺引起一系列反应 B.艾滋病、类风湿、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因为过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 D.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 ‎21.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都是免疫细胞 B.免疫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生成,B细胞在胸腺中成熟,T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C.抗原、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D.浆细胞在特异性识别抗原后,自身合成并分泌抗体来消灭抗原 ‎22.人体免疫反应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系列的变化,下列有关曲线中不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过程中某些因素变化情况的是(  )‎ A. B. C. D.‎ ‎23.研究表明,当番茄叶片受到害虫损伤后,番茄细胞会迅速产生蛋白酶抑制剂,使害虫不能消化蛋白质而死亡,从而起到保护自身的作用.番茄的这种自我保护方式与与下列人体内生理功能最相似的是(  )‎ A.激素调节 B.神经调节 C.体液免疫 D.细胞免疫 ‎24.埃博拉病毒侵入人体后,会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下列关于埃博拉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侵染过程需要经过特异性识别 B.会降低细胞免疫但不影响体液免疫 C.不会降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水平 D.可以在人体内环境中复制增殖 ‎25.HIV侵入人体后只与T细胞相结合,是因为只有T细胞表面含有CCR5的特殊蛋白质(由CCR5基因编码).某医疗团队从一名天生具有HIV抵抗力、且CCR5基因异常的捐赠者(甲)身上取得骨髓,并将其移植到一名患有白血病、并患有HIV(感染HIV十多年)的患者身上.结果不但治愈了白血病,而且彻底清除了患者身上的所有HI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只通过增殖就能产生血细胞补充到血液中 B.艾滋病患者肿瘤的发病率大大上升,主要是由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下降 C.艾滋病患者的HIV不侵染B细胞,是因为没有编码CCR5的基因 D.捐赠者(甲)感染HIV后,能够发生体液免疫,不能发生细胞免疫 ‎26.人体感染白喉杆菌后,将启动系列免疫反应,其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鼻腔粘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 B.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 C.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 D.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 ‎27.1914年,匈牙利的科学家拜尔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胚芽鞘尖端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该实验证明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物质,该物质是吲哚乙酸 C.对照组是没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 D.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 ‎28.取相同长度、去除尖端的小麦胚芽鞘切段,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和含糖的磷酸盐溶液(对照组)处理并培养一段时间后,逐一测量其长度,实验进行两次,结果如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一和实验二为对比实验 B.促进胚芽鞘伸长的最适浓度在0.1﹣10 mg/L 之间 C.浓度大于10mg/L,会抑制胚芽鞘的伸长 D.生长素应溶解于清水中,以得到5种浓度溶液 ‎29.为研究脱落酸对果实内乙烯的生物合成的影响,某研究小组用外源脱落酸(ABA)和脱落酸生物合成抑制剂(ABAI)分别处理桃果实,以ACC合成酶(乙烯生物合成的关键酶)为观测指标,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实验期间ABAI处理组的ACC合成酶活性最低 B.ABAI处理有利于桃果实的贮藏 C.ABA处理可延缓桃果实的成熟 D.前3天乙烯释放量随外源ABA浓度增大而增大 ‎30.如图所示,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一侧放置含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将花盆放入暗箱中,以一定速度匀速旋转一段时间后,在图示的位置停止.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 A.直立生长 B.向右弯曲生长 C.向左弯曲生长 D.不生长不弯曲 ‎31.下列植物在开花期间,遇到连续的阴雨天,影响了植物的传粉,管理人员及时喷洒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产量未受影响的(  )‎ A.向日葵、玉米、南瓜、花生 B.西瓜、番茄、小麦、水稻 C.西瓜、茄子、辣椒、西葫芦 D.番茄、玉米、茄子、辣椒 ‎32.下列有关生长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子房,可获得四倍体番茄 B.生长素由专门的器官产生,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或把器官 C.生长素和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后能影响靶细胞内基因的表达 D.高浓度的生长素能抑制种子的形成,从而形成无子果实 ‎3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激素的合成不仅仅受内部因素的制约 B.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的分裂,乙烯的作用只有促进果实的成熟 C.具顶端优势的枝条,其侧芽部位也能合成生长素 D.喷洒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有利于芦苇的增产 ‎34.为了验证燕麦胚芽鞘中的IAA在极性运输时是否以重力为动力,有人利用燕麦幼苗、刀片、放射性14C检测仪器、含14C﹣IAA的琼脂块(供体块)和空鞘白琼脂块(受体块)进行四组实验(如图所示),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B. C. D.‎ ‎35.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如图所示,P点表示对植物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生长素浓度.该图可表示(  )‎ A.去掉顶芽后侧芽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B.胚芽鞘尖端向光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C.水平放置后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D.水平放置后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36.下列有关植物体内激素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顶端优势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过高,其生长受到抑制 B.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与激素作用有关 C.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D.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 ‎3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 B.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 ‎38.将黄化豌豆幼苗切段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结果如图.现将相同长度的茎段浸泡在某一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测得其生长量为acm,从图中可知其对应的生长素溶液浓度分别为4µmol/L和16µmol/L.为进一步确定其浓度,将待测溶液稀释为原浓度的一半,再重新实验,测得其生长量为bcm.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若a>b,则待测溶液的浓度为16µmol/L B.若a<b则待测溶液的浓度为4µmol/L C.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裂来促进幼苗切段的生长 D.若生长素溶液的浓度大于18µmol/L时,离体的茎段生长量可能小于dcm ‎39.资源的合理使用能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假设一定面积的生态系统内,某动物种群的最大值K=200,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曲线上的点 种群大小 ‎(K﹣N)/K 种群的增长量 S1‎ ‎20‎ ‎0.90‎ ‎18‎ S2‎ ‎50‎ ‎0.75‎ ‎38‎ S3‎ ‎100‎ ‎0.50‎ ‎50‎ S4‎ ‎150‎ ‎0.25‎ ‎38‎ S5‎ ‎180‎ ‎0.10‎ ‎18‎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后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 D.该动物种群在S3点时的种内竞争比S5点时更激烈 ‎40.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C.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41.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 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小于92只 B.大于92只 C.小于161只 D.大于161只 ‎42.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B.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43.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 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 ‎44.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45.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 ‎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45分)‎ ‎46.近几年“霾”作为环境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霾”主要是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有毒有害的具有污染性的颗粒物,它们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从而危害人体健康.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当颗粒物进入人体,容易被吸附在呼吸道黏膜上进而被阻挡在体外,此时是人体的第  道防线在发挥免疫作用;当某些病原体随颗粒物通过肺部进入血液时,会被吞噬细胞清除,这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  的功能;颗粒物进入人体后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过敏反应的过程张产生的免疫性物质是 ‎  .‎ ‎(2)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后,  (填“会”或“不会”)导致血浆呈酸性,因为人体内环境中含有  .‎ ‎(3)“霾”含有的有害颗粒物较多,也易致癌,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  ‎ ‎;当免疫系统清除癌细胞时,  细胞发挥着重要作用.‎ ‎47.进进食可刺激小肠K 细胞分泌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1~4代表细胞膜上的结构).‎ ‎(1)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  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图中结构   1~4 是细胞膜上的  (结构).进食后,GIP和胰岛素通过结构 1、2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  ,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2)给大鼠口服或静脉注射适量葡萄糖,让二者血糖浓度变化相当. 与注射相比,口服后血浆胰岛素水平更  ,其原因是  .‎ ‎(3)现有甲、乙两个糖尿病患者,甲体内检测出能作用于结构 2 的抗体(此抗体还可作用于肝细胞和肌细胞),乙体内检测出能作用于结构3 的抗体.‎ ‎①患者的抗体由  细胞产生,这两种糖尿病都属于  病.‎ ‎②两个患者中,通过注射胰岛素能有效控制血糖浓度的是  ,其原因是  .‎ ‎(4)激素的作用范围较广泛,如生长激素可与全身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等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是因为  .‎ ‎48.根据豆类种子的自然生长特性及国内外在芽菜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合理、合法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提高种子利用价值,提高豆芽产出率,改善感官品质.‎ ‎(1)常用于豆芽生产的6﹣苄基腺嘌呤,具有抑制植物叶内叶绿素、核酸、蛋白质的分解,保绿防老;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等多种效能.该物质应属于  类植物激素类似物.‎ ‎(2)某兴趣小组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实验一)、乙烯利(实验二)分别处理刚开始发芽的大豆芽,三天后观察到的胚轴生长情况依次如图1所示,图甲、图乙(“﹣”表示未用激素处理,“+”表示用相应的激素处理,“+”越多激素浓度越高).‎ ‎①在植物体内,果实发育所需生长素主要来自于  .若实验一是探究生长素促进胚轴伸长的最适浓度的预实验,则在正式实验时,  (需要/不需要)设计不用生长素的空白对照组.实验一所示结果  (能/不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②已知生长素能影响乙烯合成,通过比较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出较高浓度的生长素能  (促进/抑制)乙烯的合成.‎ ‎(3)在生产实践中,用  (填激素名称)处理大麦种子,可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可以产生α﹣淀粉酶,大麦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又遇大雨,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这与  (填激素名称)含量的降低有关.‎ ‎(4)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而是多种激素  .‎ ‎(5)为研究吲哚乙酸(IAA)与脱落酸(ABA)的运输特点,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IAA和ABA开展如图2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  ‎ ‎(填序号);琼脂块③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  (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若先用某种抑制剂(不破坏IAA、不影响细胞呼吸)处理茎尖切段,再重复上述实验,结果琼脂块①和②中放射性强度相近,该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可能是  .‎ ‎49.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了解草原生态系统,对草原生物种群进行了各项调查,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兴趣小组对该草原上牧草进行丰富度的调查,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调查时应注意:①  ;②  ;该小组还采用  法对草原田鼠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田鼠天性警觉,经捕获后难以再次捕获,则最终估算的结果比真实值  (偏大/偏小).‎ ‎(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该草原,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调查,并绘制了以下两图:‎ ‎①图甲中虚线表示在  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经繁殖n代后D点种群数量是原来的k倍,则该田鼠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时的数量为  .‎ ‎②图甲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投药后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是  _.‎ ‎③图乙表示某时刻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则图乙能代表图甲中  点年龄组成.‎ ‎(3)田鼠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  (生态系统成分),随着田鼠活动的日益猖獗,则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将  .‎ ‎ ‎ ‎2016-2017学年辽宁省盘锦高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5小题,每题1分,共45分)‎ ‎1.孟德尔通过种植豌豆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相对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过程和对结果的分析”不属于“假说﹣演绎”的内容 B.“测交实验”是对假说的验证 C.“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 D.“F1雌性个体(Dd)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雌配子(D:d=1:1)”属于假说内容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2、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解答】解:A、“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和结果”是观察和分析的内容,属于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中的提出问题阶段,A错误;‎ B、测交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B正确;‎ C、“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C正确;‎ D、“F1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属于假说内容,D正确.‎ 故选:A ‎ ‎ ‎2.绵羊面部的毛色有白面和灰面两种,这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遗传实验发现,让多对白面绵羊和灰面绵羊杂交,子一代绵羊的面色比例为1:1,让子一代多对灰面绵羊杂交,子二代面色比例仍为1:1,下列推断和分析,错误的是(  )‎ A.绵羊的灰色是显性性状 B.子二代与子一代中灰面绵羊的基因型不同 C.子一代灰面绵羊为杂合子 D.可能是含灰面基因的雄配子(或雄配子)致死 ‎【考点】单因子和双因子杂交实验.‎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让子一代多对灰面绵羊杂交,子二代面色比例仍为1:1,说明灰色的后代出现了白色,则灰色是显性性状,白色是隐性性状,据此答题.‎ ‎【解答】解:A、根据题意分析已知灰色是显性性状,A正确;‎ BC、子二代与子一代中灰面绵羊的基因型相同,但是杂合子,B错误、C正确;‎ D、根据子一代多对灰面绵羊杂交,子二代面色比例仍为1:1,说明有一个亲本含有显性基因的配子致死,D正确.‎ 故选:B.‎ ‎ ‎ ‎3.一对正常夫妇生了一个患红绿色盲且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孩子,下列示意图最能表明其原因的是(  )‎ A. B. C. D.‎ ‎【考点】伴性遗传;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人类的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表现正常的夫妇(XBX_×XBY)生了一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并伴有色盲的男孩(XbXbY),则该夫妇的基因型为XBXb×XBY.据此答题.‎ ‎【解答】解: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夫妇的基因型为XBXb×XBY,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并伴有色盲的男孩的基因型为XbXbY,则该男孩是由基因型为XbXb的卵细胞和基因型为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而基因型为XbXb的卵细胞是由于次级卵母细胞中两条含有基因b的子染色体没有分离移向同一极所致,即母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未分离.由于次级卵母细胞分裂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着丝点分裂,所以D图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 故选:D.‎ ‎ ‎ ‎4.如图表示利用二倍体西瓜(2N)培育出三倍体无子西瓜(3N)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两次细胞分裂一次 B.②过程可能产生突变和基因重组 C.图中只包含有两个不同的物种 D.三倍体无子西瓜可能产生极少量可育的配子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据图分析,①过程表示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②四倍体的西瓜和二倍体的西瓜杂交形成三倍体的无子西瓜,因此四倍体和二倍体不属于同一物种.‎ ‎【解答】解:A、①过程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未分裂,导致染色体加倍,A错误;‎ B、②过程为杂交,在杂交过程中可发生突变和基因重组,B正确;‎ C、图中二倍体和四倍体是两个物种,它们的杂交后代不育,不能称为一个物种,C正确;‎ D、三倍体植株在减数分裂时联会发生紊乱,极少数情况下可以产生可育的配子,D正确.‎ 故选:A.‎ ‎ ‎ ‎5.下列有关单倍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①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植物,一定是单倍体 ②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 ‎ ‎③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一定都是单倍体 ④含有奇数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⑤基因型是Abcd的生物体一般是单倍体  ⑥基因型是aaaBBBCcc的植株一定是单倍体.‎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⑥ D.①②⑤⑥‎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称为单倍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般为单倍体;单倍体不一定只有一个染色体组.‎ ‎【解答】解:①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植物,一定是单倍体,①正确; ‎ ‎②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由配子发育而来即为单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即为二倍体,②错误;‎ ‎③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属于生殖细胞,不属于单倍体,③错误; ‎ ‎④含有奇数染色体组的个体可能是多倍体,如三倍体,④错误;‎ ‎⑤基因型是Abcd的生物体只含有1个染色体组,一般是单倍体,⑤正确; ‎ ‎⑥基因型是aaaBBBCcc的植株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即为三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来即为单倍体,⑥错误.‎ 故选:B.‎ ‎ ‎ ‎6.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④二氧化碳 ⑤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 ⑦乙酰胆碱 ⑧尿素 ⑨维生素.‎ A.②③④⑥ B.①③⑤ C.①③⑦ D.③⑤⑥⑧⑨‎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都组成成分,只存在于细胞内中的物质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解答】解:①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中,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①正确;‎ ‎②葡萄糖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错误;‎ ‎③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③正确;‎ ‎④二氧化碳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④错误;‎ ‎⑤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或消化道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⑤正确;‎ ‎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主要是通过血浆运输,是内环境都组成成分,⑥错误; ‎ ‎⑦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突触间隙内的液体是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⑦错误;‎ ‎⑧尿素可以存在于 血浆、组织液、淋巴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⑧错误;‎ ‎⑨维生素可以存在于 血浆、组织液、淋巴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⑨错误.‎ 故选:B.‎ ‎ ‎ ‎7.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细胞内液 C.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甲和丙中 D.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所以图中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 ‎【解答】解:A、过程2、6受阻时,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细胞内液,B正确;‎ C、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中中,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因此淋巴细胞也存在于血浆中,C正确;‎ D、红细胞中的O2浓度比血浆高,D错误.‎ 故选:D.‎ ‎ ‎ ‎8.根据如图人体器官模型,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A处高于B处 B.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A处低于B处 C.如果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A处高于B处 D.如果器官为胰腺,则饭后胰岛素浓度A处高于B处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据此答题.‎ ‎【解答】解:A、饭后血糖浓度会升高,但血液经过肝脏后,有一部分血糖会被肝脏转换成肝糖原储存在肝脏中,所以B处的血糖浓度较低,A正确;‎ B、饥饿时,为维持血糖含量相对稳定,肝糖原水解补充血糖,使血糖浓度升高,所以B处血糖浓度较A处高,B正确;‎ C、血液经过肾之后,尿素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最后经肾小管排出体外,所以B处的尿素浓度较低,C正确.‎ D、饭后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随血液从B端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所以B处高于A处,D错误.‎ 故选:D.‎ ‎ ‎ ‎9.血液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跳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B.传出神经元对 K+的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组成,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这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的电信号,静息时,K离子外流,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时,Na离子通道开放,Na离子内流,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 ‎【解答】解: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可通过局部电流的方式传播到肌纤维内部,A错误;‎ B、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K+的通透性降低,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B错误;‎ 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与钠离子内流有关,C错误;‎ D、静息膜电位的形成于钾离子的外流有关,故血液中K+溶度急性降低,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D正确.‎ 故选:D.‎ ‎ ‎ ‎10.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对激素分泌的三种调节方式,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若方式甲中的靶腺体为甲状腺,则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垂体的相关分泌活动 B.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符合图中方式乙,内环境渗透压升高能增加其分泌量 C.兴奋在M处传递的特点是单向传递,当兴奋性神经递质传到突触后膜时膜外钾离子将大量内流 D.方式丙中激素的释放为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内分泌腺属于效应器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 分析图解:甲途径: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激素;‎ 乙途径: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丙途径:神经系统→内分泌腺→激素.‎ ‎【解答】解:A、如果方式甲中的靶腺体为甲状腺,那么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应该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作用于垂体,调节垂体的相关活动,促甲状腺激素应该是垂体分泌的,A错误;‎ B、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方式如图方式乙,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以此降低渗透压,B正确;‎ 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之后,会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即形成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由于钠离子的内流,而不是钾离子,C错误;‎ D、方式丙中,从图中可以看出,植物神经系统将兴奋传至下丘脑,因此下丘脑分泌某种激素,这就是一个神经调节过程,没有体液调节;在神经调节中,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腺体或肌肉称为效应器,这里下丘脑属于效应器,D错误.‎ 故选:B.‎ ‎ ‎ ‎11.下列有关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B.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C.神经纤维上兴奋产生的原因是Na+通过被动运输方式转运入膜内 D.针刺引起的缩手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细胞间传递是单向的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解答】解:A、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A正确;‎ B、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B正确;‎ C、神经纤维上兴奋产生的原因是Na+通过被动运输方式转运入膜内,C正确;‎ D、针刺引起的缩手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在细胞间传递也是单向的,D错误.‎ 故选:D.‎ ‎ ‎ ‎12.图甲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膜外,在x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 B.兴奋传导过程中,a、b间膜内电流的方向为b﹣a C.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 D.t1~t2,t3~t4电位的变化分别是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 ‎【解答】解:A、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称为静息电位.图甲所示两电极都在膜外,所以电流表测得的为零电位,A错误;‎ B、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所以兴奋传导过程中,a、b间膜内电流的方向为a→b,B错误;‎ C、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电流表会有不同方向的偏转.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并产生电位变化,C正确;‎ D、t1~t2,t3~t4电位的变化都是Na+内流和Na+外流造成的,D错误.‎ 故选C.‎ ‎ ‎ ‎13.下列各级中枢功能的相关叙述,下列正确的有几项(  )‎ ‎(1)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是呼吸中枢 ‎(2)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3)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些特定的生理功能 ‎(4)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不能听到别人的话 ‎(5)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6)饮酒过量的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 A.4项 B.3项 C.2项 D.1项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2)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解答】解:(1)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脑干是呼吸中枢,(1)错误;‎ ‎(2)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2)错误;‎ ‎(3)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些特定的生理功能,(3)正确;‎ ‎(4)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能听到别人的话,但是听不懂,(4)错误;‎ ‎(5)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5)错误;‎ ‎(6)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故饮酒过量的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6)错误.‎ 故选:D.‎ ‎ ‎ ‎14.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存在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其放电频率随体温变化而改变,如图所示,S点(曲线a与b的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体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b分别表示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随下丘脑温度变化的曲线 B.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后S点将右移,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导致体温升高 C.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高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时,体温高于正常值 D.体温持续偏低虽会降低体内酶的活性,但体温升高后可恢复,故对人体基本无害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因体体温变化而相应改变,C、W曲线交于点S,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温度,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大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当体温高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小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 ‎【解答】解:A、根据题目中图象的信息可知,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高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可推知a、b分别表示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随下丘脑温度变化的曲线,A错误;‎ B、根据题目中图象的信息可知,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出现发热点S右移.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导致体温升高,B正确;‎ C、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高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时,体温低于正常值,C错误;‎ D、体温持续偏低,体温太低的话,可能会导致人体细胞、组织或器官等会被冻坏,这样对人体就有害了,D错误.‎ 故选:B.‎ ‎ ‎ ‎15.如图是外源性致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当外源性致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抗体可被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该致敏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放出组织胺、白三烯等各种过敏介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哮喘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B.临床药物可以通过促进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 C.浆细胞识别致敏原后才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 D.过敏介质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效应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发生免疫的细胞,在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过敏介质主要作用是稳定肺组织肥大细胞膜,抑制过敏介质释放.此外,尚可阻断引起支气管痉挛的神经反射,降低哮喘患者的气管道高反应性.‎ ‎【解答】解:A、哮喘属于过敏反应,是免疫过当引起的,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A错误;‎ B、临床治疗哮喘应该是抑制过敏介质释放,B错误;‎ C、浆细胞没有识别功能,C错误;‎ D、过敏介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D.‎ ‎ ‎ ‎16.下列关于酶及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酶、激素的调节下,植物体才能进行正常代谢 B.生物体中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C.酶与激素的作用特点都是微量、高效、促进 D.激素一般作用于其它细胞,酶不全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考点】酶的特性;植物激素的概念.‎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酶和激素在细胞内的作用及其种类的差异性.激素主要是通过影响酶的合成来调节细胞代谢.细胞代谢的终产物可能通过提高或降低酶的活性来调节代谢速率;生物体内所有的细胞都能产生酶,但不一定能产生激素;激素一般作用于其它细胞,酶不全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如可以在消化道内发挥作用.‎ ‎【解答】解:A、酶没有调节作用,只有催化作用,激素具有调节作用,A错误;‎ B、生物体内所有的细胞都能产生酶,B错误;‎ C、酶与激素的作用特点都是微量、高效,激素的作用不一定是促进,有可能为抑制,C错误;‎ D、激素一般作用于其它细胞,酶不全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如可以在消化道内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D.‎ ‎ ‎ ‎17.某研究小组同学用体重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三组兔子进行如下实验:将含有放射性碘的注射液注射到A、B、C三组兔子的体内,然后定时测定兔子甲状腺的放射量.4天后,分别给三组兔子注射:①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②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③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可判断A、B、C三组兔子第二次注射的物质依次是(  )‎ A.②③①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是动物的激素调节,明确知识点后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人体内激素的分泌通过反馈调节的方式调节.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但甲状腺激素浓度高时,反过来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因此,4天后,分别给三组兔子注射①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②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③生理盐水;由于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将抑制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将促进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生理盐水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所以①、②、③对应的曲线分别是C、B、A.‎ 故选:C.‎ ‎ ‎ ‎18.经研究发现,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神经垂体无合成激素的功能.图中甲、乙表示结构,a~d表示物质,a为蛋白质类激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结构甲表示腺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B.若给动物饲喂含a的饲料,则c的含量不变 C.物质c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作用为负反馈调节 D.下丘脑合成后通过结构乙释放的d只被运输到并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本题是下丘脑和垂体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过程中的作用,根据题图梳理涉及的下丘脑和垂体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过程,结合问题具体内容进行解答.分析图中信息可得,结构乙为神经垂体,结构甲为腺垂体.abcd分别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和抗利尿激素.‎ ‎【解答】解:A、分析图中信息可得,结构甲为腺垂体,结构乙为神经垂体,A正确;‎ B、a为蛋白质类激素,饲喂情况下会被动物的消化酶分解而失去作用,因此物质c的含量不发生改变,B正确;‎ C、据图分析可知,物质c为甲状腺激素,其分泌增多,可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C正确;‎ D、物质d为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后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肾脏后,同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的靶细胞结合,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所以说该激素在全身的血液中都存在,只不过特异性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D错误.‎ 故选:D.‎ ‎ ‎ ‎19.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假如正常个体处于0℃的环境中,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B.同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b1<b2‎ C.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会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 D.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后,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外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当外环境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减少,散热也减少.‎ ‎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A正确;‎ B、同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而使体温维持稳定,必须产热=散热,因而b1>b2,B错误;‎ C、从30℃的环境中进入O℃的环境中,产热增多,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强以增强新陈代谢,温度高时,人体通过出汗形式减少尿量,因而低温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C正确;‎ D、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D正确.‎ 故选:B.‎ ‎ ‎ ‎20.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敏是由过敏原刺激机体使浆细胞产生组织胺引起一系列反应 B.艾滋病、类风湿、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因为过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 D.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 ‎【考点】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解答】解:A、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A错误;‎ B、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类风湿、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 C、有些过敏反应严重时也会危及生命,如药物过敏,C错误;‎ D、艾滋病患者最终由于免疫功能丧失,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D正确.‎ 故选:D.‎ ‎ ‎ ‎21.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都是免疫细胞 B.免疫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生成,B细胞在胸腺中成熟,T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C.抗原、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D.浆细胞在特异性识别抗原后,自身合成并分泌抗体来消灭抗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各种免疫细胞来源和功能:‎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结合体 B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 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T细胞或记忆细胞 效应T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解答】解:A、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都是免疫细胞,A正确;‎ B、免疫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生成,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错误;‎ C、抗原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错误;‎ D、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 故选:A.‎ ‎ ‎ ‎22.人体免疫反应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系列的变化,下列有关曲线中不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过程中某些因素变化情况的是(  )‎ A. B. C. D.‎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二次免疫原理:特异性免疫中,初次免疫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再次受到特定抗原刺激时,便会迅速分裂,产生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来对抗抗原.‎ ‎2、二次免疫的特点:①强度更强;②更迅速;③持续时间更长.‎ ‎【解答】解:A、二次免疫产生抗体的速度快,且数量多,A正确;‎ B、第二次接受抗原刺激后患病程度应该低于第一次,B错误;‎ C、二次免疫反应后产生的记忆细胞数量更多,C正确;‎ D、第二次接受抗原刺激后患病程度应该低于第一次,D正确.‎ 故选:B.‎ ‎ ‎ ‎23.研究表明,当番茄叶片受到害虫损伤后,番茄细胞会迅速产生蛋白酶抑制剂,使害虫不能消化蛋白质而死亡,从而起到保护自身的作用.番茄的这种自我保护方式与与下列人体内生理功能最相似的是(  )‎ A.激素调节 B.神经调节 C.体液免疫 D.细胞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体液免疫是依靠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达到保护目的免疫机制,与“番茄细胞会迅速产生蛋白酶抑制剂,使害虫不能消化蛋白质而死亡”的自我保护方式类似.‎ 故选C.‎ ‎ ‎ ‎24.埃博拉病毒侵入人体后,会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下列关于埃博拉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侵染过程需要经过特异性识别 B.会降低细胞免疫但不影响体液免疫 C.不会降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水平 D.可以在人体内环境中复制增殖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解答】解:A、根据题意可知,埃博拉病毒侵入人体后会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因此在该过程中存在埃博拉病毒特异性识别吞噬细胞的过程,A正确;‎ B、吞噬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均起作用,因此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会降低,B错误;‎ C、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为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因此也会降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水平,C错误;‎ D、病毒只能在活细胞内复制和繁殖,而不能在内环境中复制繁殖,D错误.‎ 故选:A.‎ ‎ ‎ ‎25.HIV侵入人体后只与T细胞相结合,是因为只有T细胞表面含有CCR5的特殊蛋白质(由CCR5基因编码).某医疗团队从一名天生具有HIV抵抗力、且CCR5基因异常的捐赠者(甲)身上取得骨髓,并将其移植到一名患有白血病、并患有HIV(感染HIV十多年)的患者身上.结果不但治愈了白血病,而且彻底清除了患者身上的所有HI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只通过增殖就能产生血细胞补充到血液中 B.艾滋病患者肿瘤的发病率大大上升,主要是由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下降 C.艾滋病患者的HIV不侵染B细胞,是因为没有编码CCR5的基因 D.捐赠者(甲)感染HIV后,能够发生体液免疫,不能发生细胞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HIV侵染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 ‎2、紧扣题干信息“HIV侵入人体后只与T细胞相结合,是因为只有T细胞表面含有CCR5的特殊蛋白质(由CCR5基因编码)”答题.‎ ‎【解答】解:A、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只有通过增殖分化才能产生血细胞补充到血液中,A错误;‎ B、艾滋病患者肿瘤的发病率大大上升,主要是由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下降,B错误;‎ C、艾滋病患者的HIV不侵染B细胞,是因为B细胞编码CCR5的基因没有表达,C错误;‎ D、由于捐赠者的CCR5基因异常,不能正常表达CCR5,HIV不会攻击T细胞,HIV不会进入T细胞内,因此不会发生细胞免疫,D正确.‎ 故选:D.‎ ‎ ‎ ‎26.人体感染白喉杆菌后,将启动系列免疫反应,其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鼻腔粘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 B.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 C.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 D.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类型:分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和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抗力).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和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是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解答】解:A、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A错误;‎ B、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B错误;‎ C、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不属于免疫反应,故C错误;‎ D、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故D正确.‎ 故选:D.‎ ‎ ‎ ‎27.1914年,匈牙利的科学家拜尔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胚芽鞘尖端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该实验证明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物质,该物质是吲哚乙酸 C.对照组是没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 D.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 实验过程:把胚芽鞘的尖端切下,然后将其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在黑暗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胚芽鞘都弯曲生长,且向放置尖端的对侧弯曲.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解答】解:A、因为胚芽鞘尖端是感光部位,所以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故A正确;‎ B、拜尔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但不能证明该物质是吲哚乙酸,故B错误;‎ C、拜尔的实验没有设置空白对照组,故C错误;‎ D、该实验能说明生长素可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但不能说明生长素不能反过来运输,故D错误.‎ 故选:A.‎ ‎ ‎ ‎28.取相同长度、去除尖端的小麦胚芽鞘切段,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和含糖的磷酸盐溶液(对照组)处理并培养一段时间后,逐一测量其长度,实验进行两次,结果如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一和实验二为对比实验 B.促进胚芽鞘伸长的最适浓度在0.1﹣10 mg/L 之间 C.浓度大于10mg/L,会抑制胚芽鞘的伸长 D.生长素应溶解于清水中,以得到5种浓度溶液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根据题干可知,实验一和实验二是重复实验,不是对照试验,故A错误;‎ B、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生长素浓度为1mg/L时,根的平均长度最大,故B正确;‎ C、由于没有做生长素浓度大于10mg/L的实验,因此不能得出其作用,故C错误;‎ D、生长素用溶解于含糖的磷酸盐溶液中,可到五种溶液,不是溶解在清水中,故D错误.‎ 故选:B.‎ ‎ ‎ ‎29.为研究脱落酸对果实内乙烯的生物合成的影响,某研究小组用外源脱落酸(ABA)和脱落酸生物合成抑制剂(ABAI)分别处理桃果实,以ACC合成酶(乙烯生物合成的关键酶)为观测指标,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实验期间ABAI处理组的ACC合成酶活性最低 B.ABAI处理有利于桃果实的贮藏 C.ABA处理可延缓桃果实的成熟 D.前3天乙烯释放量随外源ABA浓度增大而增大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的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采摘后的番茄果实内本身就有乙烯.‎ ‎【解答】解:A、实验期间的第5到6天ABAI处理组的ACC合成酶活性比其他高,A错误;‎ B、图中ABAI处理,ACC合成酶活性相对较低,抑制了果实成熟,有利于桃果实的贮藏,B正确;‎ C、ABA处理可促进桃果实的成熟,C错误;‎ D、前3天ACC合成酶活性随外源ABA储藏天数的增大而增大,D错误.‎ 故选:B.‎ ‎ ‎ ‎30.如图所示,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一侧放置含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将花盆放入暗箱中,以一定速度匀速旋转一段时间后,在图示的位置停止.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 A.直立生长 B.向右弯曲生长 C.向左弯曲生长 D.不生长不弯曲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判断胚芽鞘是否生长,看是否有生长素的来源,且生长素是否能到达作用部位;判断胚芽鞘是否弯曲,看生长素是否分布均匀.‎ ‎【解答】解:胚芽鞘去掉尖端,则没有感光部位,不受单侧光影响.左侧放置了含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的琼脂块,生长较快,所以向右侧弯曲生长.‎ 故选:B ‎ ‎ ‎31.下列植物在开花期间,遇到连续的阴雨天,影响了植物的传粉,管理人员及时喷洒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产量未受影响的(  )‎ A.向日葵、玉米、南瓜、花生 B.西瓜、番茄、小麦、水稻 C.西瓜、茄子、辣椒、西葫芦 D.番茄、玉米、茄子、辣椒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1、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由于子房发育过程中需要发育着的种子提供生长素,而在植物开花的季节,阴雨的天气会导致它们的花不能完成正常的受精作用,不形成种子,所以不能合成生长素,导致子房不能正常发育.‎ ‎2、连续的阴雨天,影响了植物的传粉,则植物不能形成种子,如果是以收获植物种子为主的,则产量会受到影响.管理人员及时喷洒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子房的发育,形成植物的果实,如果是以收获植物果实为主的,则产量不会受到影响.‎ ‎【解答】解:A、向日葵、玉米、花生是以收获种子为主,产量会受到影响,A错误;‎ B、小麦、水稻是以收获种子为主,产量会受到影响,B错误;‎ C、西瓜、茄子、辣椒、西葫芦是以收获植物果实为主的,产量不会受到影响,C正确;‎ D、玉米是以收获种子为主,产量会受到影响,D错误.‎ 故选:C.‎ ‎ ‎ ‎32.下列有关生长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子房,可获得四倍体番茄 B.生长素由专门的器官产生,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或把器官 C.生长素和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后能影响靶细胞内基因的表达 D.高浓度的生长素能抑制种子的形成,从而形成无子果实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解答】解:A、生长素只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不会导致子房细胞的染色体变异,A错误;‎ B、植物激素由一定部位产生,无专门器官产生,B错误;‎ C、生长素通过与靶细胞内特异性受体结合影响细胞基因选择性表达来调节细胞代谢,C正确;‎ D、无子果实的形成只体现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种子的形成需要受精,D错误.‎ 故选:C.‎ ‎ ‎ ‎3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激素的合成不仅仅受内部因素的制约 B.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的分裂,乙烯的作用只有促进果实的成熟 C.具顶端优势的枝条,其侧芽部位也能合成生长素 D.喷洒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有利于芦苇的增产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解答】解:A、植物激素的合成不仅仅受内部因素的制约,也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A正确;‎ B、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的分裂,乙烯的作用主要是促进果实的成熟,B错误;‎ C、具顶端优势的枝条,其侧芽部位也能合成生长素,C正确;‎ D、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因此喷洒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有利于芦苇的增产,D正确.‎ 故选:B.‎ ‎ ‎ ‎34.为了验证燕麦胚芽鞘中的IAA在极性运输时是否以重力为动力,有人利用燕麦幼苗、刀片、放射性14C检测仪器、含14C﹣IAA的琼脂块(供体块)和空鞘白琼脂块(受体块)进行四组实验(如图所示),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B. C. D.‎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要验证燕麦幼苗的IAA在极性运输时是否以重力为动力,要设置极性运输的方向和重力方向不同的实验组,研究其中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探究极性运输和重力对生长素的影响那个占优势,‎ ‎【解答】解:A、极性运输对生长素的影响和重力对生长素的影响是同一个方向,A错误;‎ B、琼脂块B上方的茎尖切段是倒放的,由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故IAA在极性运输时是否以重力为动力,B中也不能检测到放射性,B错误;‎ C、受体琼脂块上方的茎尖切段是倒放的,由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故IAA在极性运输时是否以重力为动力,受体块中也不能检测到放射性,C错误;‎ D、极性运输的方向使生长素从下端到上端运输,重力的作用却是向下的,若受体块中有放射性,说明IAA在极性运输时不是重力为动力,否则IAA在极性运输时就是以重力为动力,D正确.‎ 故选:D.‎ ‎ ‎ ‎35.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如图所示,P点表示对植物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生长素浓度.该图可表示(  )‎ A.去掉顶芽后侧芽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B.胚芽鞘尖端向光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C.水平放置后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D.水平放置后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分析题图和题干可知,虚线表示对植物牛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浓度,曲线上方是抑制植物生长的生长素浓度,虚线下方是促进植物生长的生长素浓度.‎ ‎【解答】解:A、没去掉顶芽之前,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发育,在虚线之上,去掉顶芽后,生长素浓度逐渐降低,抑制作用解除,进而促进生长,A正确;‎ B、正常放置的胚芽鞘尖端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会随时间延长而降低,但是开始时生长素是促进植物生长,因此曲线应全部在虚线之下,B错误;‎ C、由于重力的作用,水平放置的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会随时间延长而升高,不是下降,C错误;‎ D、由于重力的作用,水平放置的茎的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会随时间延长而下降,但在促进植物生长的范围内,D错误.‎ 故选:A.‎ ‎ ‎ ‎36.下列有关植物体内激素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顶端优势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过高,其生长受到抑制 B.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与激素作用有关 C.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D.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1、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 ‎2、根对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性强,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根的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了根的生长,所以根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3、胚芽鞘尖端能感光,生长素可横向运输,尖端以下不感光,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 ‎【解答】解:A、顶端优势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A正确;‎ B、自然生长的雪松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进而呈现宝塔形,B正确;‎ C、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能进行极性运输,C错误;‎ D、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有关,D正确.‎ 故选:C.‎ ‎ ‎ ‎3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 B.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密度 2、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3、种群的年龄组成 4、性别比例 5、迁入率和迁出率.‎ 种群的空间特征:1、均匀分布,2、随机分布,3、集群分布.‎ ‎【解答】解:A、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是对种群性别比例的描述,属于种群数量特征,A正确;‎ B、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是对种群年龄组成的描述,属于种群数量特征,B正确;‎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C错误;‎ D、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描述的是种群的死亡率,属于种群数量特征,D正确.‎ 故选:C.‎ ‎ ‎ ‎38.将黄化豌豆幼苗切段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结果如图.现将相同长度的茎段浸泡在某一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测得其生长量为acm,从图中可知其对应的生长素溶液浓度分别为4µmol/L和16µmol/L.为进一步确定其浓度,将待测溶液稀释为原浓度的一半,再重新实验,测得其生长量为bcm.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若a>b,则待测溶液的浓度为16µmol/L B.若a<b则待测溶液的浓度为4µmol/L C.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裂来促进幼苗切段的生长 D.若生长素溶液的浓度大于18µmol/L时,离体的茎段生长量可能小于dcm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由题干信息可知该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浓度为 4 µmol/L 或 µmol/L.‎ ‎【解答】解:A、当将该浓度稀释一半后,茎段的生长量 a>b,则从曲线图中分析该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浓度应为 4 µmol/L,A错误;‎ B、若 b>a,则该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浓度为 16 µmol/L,生长素促进植物的生长,B错误;‎ C、生长素是通过促进细胞的伸长来实现的,C错误;‎ D、从图示中无法判断 18 μ mol•L﹣1 的生长素浓度对茎段生长的作用效果,所以此浓度的生长素有可能起到促进作用,也有可能起到抑制作用,D正确.‎ 故选:D.‎ ‎ ‎ ‎39.资源的合理使用能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假设一定面积的生态系统内,某动物种群的最大值K=200,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曲线上的点 种群大小 ‎(K﹣N)/K 种群的增长量 S1‎ ‎20‎ ‎0.90‎ ‎18‎ S2‎ ‎50‎ ‎0.75‎ ‎38‎ S3‎ ‎100‎ ‎0.50‎ ‎50‎ S4‎ ‎150‎ ‎0.25‎ ‎38‎ S5‎ ‎180‎ ‎0.10‎ ‎18‎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后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 D.该动物种群在S3点时的种内竞争比S5点时更激烈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根据表格分析,种群数量增加的过程中,种群的增长量先增加后减少,说明种群数量呈现S型,其中S3点时种群增长量最大,表示处.‎ ‎【解答】解:A、由于存在环境阻力,自然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说明环境阻力对种群影响始终存在,A错误;‎ B、根据表中数据知,在S3点时该种群(K﹣N)/K值为0.5,增长率最大,即为 值.对蝗虫等害虫的防治,需将其数量控制在值以下,即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前进行,B错误;‎ C、为了获得最大利润,渔业捕捞量应控制剩余量在值以上,C正确;‎ D、在S3点时该种群数量为值,种群数量为100,没有S5点时激烈,D错误.‎ 故选:C.‎ ‎ ‎ ‎40.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C.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在种群生态学中,最高环境容纳量(简称“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 ‎【解答】解:A、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A错误;‎ B、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出生率和死亡率,B错误;‎ C、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只与环境的变化有关,C正确;‎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夏季最大,D错误.‎ 故选:C.‎ ‎ ‎ ‎41.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小于92只 B.大于92只 C.小于161只 D.大于161只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是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记重捕法,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根据标记重捕法的原理,用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的数量.根据公式X:50=42:13,得X=161只.又因为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第二次捕到的13只比应该捕到的要少,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小于161只.‎ 故选:C.‎ ‎ ‎ ‎42.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B.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出生率是每年、每一千人当中的新生人口数.‎ ‎【解答】解:A、雌雄比例接近1:1且婚配制度为一雌一雄,出生率比较高,A正确;‎ B、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新生个体数量为20,出生率为20÷100=20%,B错误;‎ C、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降低,C错误;‎ D、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增长型的增长率最高,使得种群密度增加,D错误.‎ 故选:A.‎ ‎ ‎ ‎43.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 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 ‎【分析】1、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这样光合作用强,积累的有机物多.‎ ‎2、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3、池塘中食物有限,当鲫鱼增长到一定数量是食物不足,要想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 ‎4、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所以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 ‎【解答】解: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阳光等资源的充分利用,A正确;‎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由于环境变化,种群数量开始表现出一定的波动,但不会明显,如果环境出现变化,K值可能会发生改变,B错误;‎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因为生产者少,固定的有机物不足,C正确;‎ 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D正确.‎ 故选:B.‎ ‎ ‎ ‎44.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酵母菌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能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A正确;‎ B、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B正确;‎ C、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C错误;‎ D、血球计数板加样后,需静置片刻再使用显微镜计数.这是因为计数室中的菌悬液有一定的高度(0.1mm),需要让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的网格线中,避免细胞分布在不同液层深度,导致计数时被遗漏,D正确.‎ 故选:C.‎ ‎ ‎ ‎45.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3)常用取样:‎ ‎①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 ‎ ‎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如图所示:‎ ‎(4)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数.‎ ‎(5)调查记录样表及计算公式: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 样方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种群密度 N1‎ N2‎ N3‎ N4‎ N5‎ N6‎ N7‎ N8‎ ‎(注意:这里的N1、N2指的是样方的种群密度,而不是指样方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 ‎【解答】解:根据分析可知,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故应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正确.‎ 故选:C.‎ ‎ ‎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45分)‎ ‎46.近几年“霾”作为环境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霾”主要是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有毒有害的具有污染性的颗粒物,它们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从而危害人体健康.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当颗粒物进入人体,容易被吸附在呼吸道黏膜上进而被阻挡在体外,此时是人体的第 一 道防线在发挥免疫作用;当某些病原体随颗粒物通过肺部进入血液时,会被吞噬细胞清除,这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 防卫 的功能;颗粒物进入人体后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过敏反应的过程张产生的免疫性物质是 ‎ 抗体和淋巴因子 .‎ ‎(2)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后, 不会 (填“会”或“不会”)导致血浆呈酸性,因为人体内环境中含有 缓冲物质 .‎ ‎(3)“霾”含有的有害颗粒物较多,也易致癌,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当免疫系统清除癌细胞时, 效应T 细胞发挥着重要作用.‎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细胞癌变的原因.‎ ‎【分析】1、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一、二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癌变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外因是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解答】解:(1)呼吸道黏膜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在;当某些病原体随颗粒物通过肺部进入血液时,会被吞噬细胞清除,这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的功能;颗粒物进入人体后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过敏反应的过程张产生的免疫性物质是抗体和淋巴因子.‎ ‎(2)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后,由于人体内环境中含有缓冲物质,能调节酸碱平衡,因此不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3)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当免疫系统清除癌细胞时,效应T细胞发挥着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 ‎(1)一 防卫 抗体和淋巴因子 ‎(2)不会 缓冲物质 ‎(3)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效应T ‎ ‎ ‎47.进进食可刺激小肠K 细胞分泌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1~4代表细胞膜上的结构).‎ ‎(1)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 摄取、利用和储存 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图中结构   1~4 是细胞膜上的 受体 (结构).进食后,GIP和胰岛素通过结构 1、2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 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 ,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2)给大鼠口服或静脉注射适量葡萄糖,让二者血糖浓度变化相当. 与注射相比,口服后血浆胰岛素水平更 高 ,其原因是 口服葡萄糖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的GIP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 .‎ ‎(3)现有甲、乙两个糖尿病患者,甲体内检测出能作用于结构 2 的抗体(此抗体还可作用于肝细胞和肌细胞),乙体内检测出能作用于结构3 的抗体.‎ ‎①患者的抗体由 浆 细胞产生,这两种糖尿病都属于 自身免疫 病.‎ ‎②两个患者中,通过注射胰岛素能有效控制血糖浓度的是 乙 ,其原因是 乙体内有结构3的抗体,胰岛素分泌不足;乙体内无结构2的抗体,注射的胰岛素能与受体结合,有效降低血糖浓度 .‎ ‎(4)激素的作用范围较广泛,如生长激素可与全身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等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是因为 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 .‎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进食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使该细胞分泌胰岛素;GIP和胰岛素通过结构1、2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图中结构 1~4 是细胞膜上和信息分子结合的受体,据此答题.‎ ‎【解答】解:(1)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 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据图可知:图中结构 1~4 是细胞膜上和信息分子结合的受体,进食后,GIP和胰岛素通过结构1、2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2)给大鼠口服或静脉注射适量葡萄糖,与注射相比,口服后血浆胰岛素水平更高,原因是口服葡萄糖刺激小肠K 细胞分泌的GIP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 ‎(3)①现有甲、乙两个糖尿病患者,甲体内检测出能作用于结构2的抗体,乙体内检测出能作用于结构3 的抗体,患者的抗体由浆细胞产生,这两种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②两个患者中,乙体内有结构 3 的抗体,胰岛素分泌不足;乙体内无结构 2 的抗体,注射的胰岛素能与受体结合,有效降低血糖浓度,通过注射胰岛素能有效控制血糖浓度;甲体内有结构 2 的抗体,注射的胰岛素不能与受体结合,不能降低血糖浓度.‎ ‎(4)激素的作用范围较广泛,如生长激素可与全身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等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是因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 故答案为:‎ ‎(1)摄取、利用和储存 受体 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 ‎(2)高 口服葡萄糖刺激小肠K 细胞分泌的GIP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 ‎(3)①浆 自身免疫 ‎②乙 乙体内有结构 3 的抗体,胰岛素分泌不足;乙体内无结构 2 的抗体,注射的胰岛素能与受体结合,有效降低血糖浓度 ‎(4)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 ‎ ‎ ‎48.根据豆类种子的自然生长特性及国内外在芽菜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合理、合法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提高种子利用价值,提高豆芽产出率,改善感官品质.‎ ‎(1)常用于豆芽生产的6﹣苄基腺嘌呤,具有抑制植物叶内叶绿素、核酸、蛋白质的分解,保绿防老;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等多种效能.该物质应属于 细胞分裂素 类植物激素类似物.‎ ‎(2)某兴趣小组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实验一)、乙烯利(实验二)分别处理刚开始发芽的大豆芽,三天后观察到的胚轴生长情况依次如图1所示,图甲、图乙(“﹣”表示未用激素处理,“+”表示用相应的激素处理,“+”越多激素浓度越高).‎ ‎①在植物体内,果实发育所需生长素主要来自于 发育的种子 .若实验一是探究生长素促进胚轴伸长的最适浓度的预实验,则在正式实验时, 不需要 (需要/不需要)设计不用生长素的空白对照组.实验一所示结果 不能 (能/不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②已知生长素能影响乙烯合成,通过比较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出较高浓度的生长素能 促进 (促进/抑制)乙烯的合成.‎ ‎(3)在生产实践中,用 赤霉素 (填激素名称)处理大麦种子,可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可以产生α﹣淀粉酶,大麦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又遇大雨,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这与 脱落酸 ‎ ‎(填激素名称)含量的降低有关.‎ ‎(4)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而是多种激素 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 ‎(5)为研究吲哚乙酸(IAA)与脱落酸(ABA)的运输特点,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IAA和ABA开展如图2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 ① (填序号);琼脂块③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 不是 (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若先用某种抑制剂(不破坏IAA、不影响细胞呼吸)处理茎尖切段,再重复上述实验,结果琼脂块①和②中放射性强度相近,该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可能是 抑制剂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 .‎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细胞分裂素:引起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延缓细胞的衰老.‎ 分析图1可知,图甲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刚开始发芽的大豆芽生长的影响,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的作用增强,超过一定的浓度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图乙是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对刚开始发芽的大豆芽伸长和增粗的影响,在一定的范围内随乙烯利浓度升高,伸长生长减弱,增粗生长作用加强;‎ 分析图2可知:琼脂块①上方的茎尖切段是正放的,而琼脂块②上方的茎尖切段是倒放的,由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琼脂块①中出现较强放射性.而琼脂③块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由于生长素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而抑制剂不破坏IAA、不影响细胞呼吸,所以其作用机理是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从而阻碍生长素的运输.‎ ‎【解答】解:(1)该物质能保绿防老;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应属于细胞分裂素类植物激素类似物.‎ ‎(2)①在植物体内,果实发育所需生长素主要来自于发育的种子,若图甲是探究生长素促进胚轴伸长的最适浓度的预实验,在正式实验时,浓度梯度设置在B和D之间,不需要设计空白对照.实验一所示结果知识体现了生长素促进生长,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②分析实验一和实验二结果可以推测出较高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乙烯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胞伸长生长.‎ ‎(3)在生产实践中,用赤霉素 处理大麦种子,可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可以产生α﹣淀粉酶,大麦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又遇大雨,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这与脱落酸含量的降低有关.脱落酸抑制种子发芽,雨水冲刷降低了种子中脱落酸的含量.‎ ‎(4)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 ‎(5)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琼脂块①上方的茎尖切段是正放的,而琼脂块②上方的茎尖切段是倒放的,由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琼脂块①中出现较强放射性.而琼脂③块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若先用某种抑制剂处理茎尖切段,且不破坏IAA、不影响细胞呼吸,结果琼脂块①和②中放射性强度相近,说明该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可能是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从而阻碍生长素的运输.‎ 故答案为:‎ ‎(1)细胞分裂素 ‎(2)①发育的种子  不需要  不能 ②促进 ‎(3)赤霉素 脱落酸 ‎(4)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5)①不是 抑制剂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 ‎ ‎ ‎49.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了解草原生态系统,对草原生物种群进行了各项调查,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兴趣小组对该草原上牧草进行丰富度的调查,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调查时应注意:① 随机取样 ;② 样方大小适宜 ;该小组还采用 标志重捕法 法对草原田鼠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田鼠天性警觉,经捕获后难以再次捕获,则最终估算的结果比真实值 偏大 (偏大/偏小).‎ ‎(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该草原,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调查,并绘制了以下两图:‎ ‎①图甲中虚线表示在 理想 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经繁殖n代后D点种群数量是原来的k倍,则该田鼠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时的数量为  .‎ ‎②图甲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投药后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是 经鼠药的选择作用,田鼠种群中抗药个体不断增加,所以投药后田鼠的数量先下降很快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_.‎ ‎③图乙表示某时刻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则图乙能代表图甲中 ABC 点年龄组成.‎ ‎(3)田鼠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 消费者 (生态系统成分),随着田鼠活动的日益猖獗,则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将 减弱 .‎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 ‎1、据图分析,甲图虚线表示J型曲线,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实线表示S型曲线,到达D点后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投放了灭鼠药,但一段时间后田鼠的数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解答】解:(1)应该采用样方法调查优质牧草的丰富度,为减小调查结果的误差,调查中应注意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取足够的样方等.采用标记重捕法对草原田鼠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田鼠天性警觉,经捕获后难以再次捕获,则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少,说明最终估算的结果比真实值偏大.‎ ‎(2)①图甲中虚线表示“J”型增长曲线,是在理想状态下产生的.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经繁殖n代后D点种群数量是原来的k倍,即K值为ak个,田鼠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时的数量为.‎ ‎②图甲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投药后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是经鼠药的选择作用,田鼠种群中抗药个体不断增加,所以投药后田鼠的数量先下降很快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③图乙中幼体多,成体少,所以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而甲图中D点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而图甲中A、B、C点的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3)田鼠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随着田鼠活动的日益猖獗,使得该草原生态系统的就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则恢复力稳定性将减弱.‎ 故答案为:‎ ‎(1)随机取样 样方大小适宜 标志重捕法 偏大 ‎(2)①理想 ②经鼠药的选择作用,田鼠种群中抗药个体不断增加,所以投药后田鼠的数量先下降很快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③ABC ‎(3)消费者 减弱 ‎ ‎ ‎2017年2月6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