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ATP与细胞呼吸作业(湖北专用)
随堂·真题&预测 1.(2018·全国卷Ⅲ,5)下列关于生物体中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在黑暗中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 B.食物链上传递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散失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分别是葡萄糖和乳酸 D.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可以合成ATP 解析 植物在黑暗中既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食物链上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消耗,B正确;对于以糖类为底物的呼吸作用来说,有氧呼吸的产物是CO2和H2O,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或者酒精和CO2,C错误;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有氧呼吸过程的第一、第二、第三阶段以及无氧呼吸第一阶段都可以合成ATP,D正确。 答案 C 2.(2020·选考预测)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检测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可判断乳酸菌的呼吸方式 B.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C.随着O2浓度的降低肌肉细胞中CO2的产生量将大于O2的消耗量 D.细胞中ATP/ADP的比值下降可促进细胞呼吸 解析 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消耗O2,也不产生CO2,所以不能通过检测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来判断乳酸菌的呼吸方式,A错误;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或者细胞质基质,B错误;肌肉细胞无氧呼吸只产生乳酸,不产生CO2,所以肌肉细胞中CO2的产生量始终等于O2的消耗量,C错误;细胞中ATP/ADP的比值下降,说明ATP的浓度降低,细胞内对能量的需求增加,可促进细胞呼吸,D正确。 答案 D 3.(2018·4月浙江选考)以酵母菌和葡萄糖为材料进行“乙醇发酵实验”,装置图如下。下列关于该实验过程与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将温水化开的酵母菌悬液加入盛有葡萄糖液的甲试管后需振荡混匀 B.在甲试管内的混合液表面需滴加一薄层液体石蜡以制造富氧环境 C.乙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推知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了CO2 D.拔掉装有酵母菌与葡萄糖混合液的甲试管塞子后可闻到酒精的气味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乙醇发酵。将温水化开的酵母菌悬液加入盛有葡萄糖液的甲试管后需振荡混匀,目的是使酵母菌与底物充分接触,利于发生反应,A正确;在甲试管内的混合液表面滴加一薄层液体石蜡以制造无氧环境,利于乙醇发酵,B错误;CO2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乙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推知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了CO2,C正确;酵母菌厌氧呼吸的产物是乙醇和CO2,乙醇具有挥发性,拔掉装有酵母菌与葡萄糖混合液的甲试管塞子后可闻到乙醇的气味,D正确。 答案 B (时间:35分钟) 1.(2019·山东青岛模拟)下图是细胞呼吸过程,Ⅰ、Ⅱ、Ⅲ代表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①至③代表生理过程,甲、乙代表物质。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Ⅰ和Ⅱ都具有双层生物膜 B.甲、乙分别代表丙酮酸和[H] C.①释能最多,③释能最少 D.Ⅲ位于线粒体基质中 解析 据图分析,Ⅰ表示细胞质基质,Ⅱ表示线粒体基质,Ⅲ 表示线粒体内膜,A、D错误;甲表示丙酮酸,乙表示[H],B正确;图示三个过程中,③释放的能量最多,C错误。 答案 B 2.(2019·山东淄博模拟)关于人体中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产生二氧化碳 B.均有水的消耗 C.产生的[H]去向不同 D.均有水的产生 解析 人体中的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A错误;无氧呼吸过程不消耗水,也没有水的产生,B、D错误;有氧呼吸产生的[H]用于和氧的结合,无氧呼吸产生的[H]用于还原丙酮酸或其分解的产物,C正确。 答案 C 3.(2019·北京海淀模拟)下列有关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隔绝O2的一组为对照组,通入O2的一组为实验组 B.葡萄糖培养液煮沸的目的是杀灭微生物并去除培养液中的O2 C.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 D.可以通过是否产生CO2来判断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解析 隔绝O 2和通入O2两组都是实验组,通过对两组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O2与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关系,属于对比实验,A错误;葡萄糖培养液煮沸的目的是杀灭微生物并去除培养液中的O2,B正确;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C错误;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所以不能通过是否产生CO2来判断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D错误。 答案 B 4.在一定条件下,某同学利用葡萄糖溶液培养酵母菌并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在该实验中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 A.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才能进行增殖并代谢产生酒精 B.酒精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混合后,溶液出现灰绿色 C.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为黄色 D.用葡萄糖溶液培养酵母菌时,培养液的温度发生变化 解析 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生物,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都能进行增殖,A错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在酸性条件下能与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灰绿色,B正确;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C正确;用葡萄糖溶液培养酵母菌时,酵母菌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释放出能量,使得培养液的温度发生变化,D正确。 答案 A 5.(2019·泰安模拟)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错误的是( ) A.粮食储藏前晒干,有利于降低细胞的呼吸速率 B.水培植物时经常换水,可防止根系酒精积累 C.阴雨天蔬菜大棚通风降温,有利于提高产量 D.乳酸菌发酵时通入氧气,可提高乳酸含量 解析 粮食晒干后,其自由水的含量降低,有利于降低细胞的呼吸速率,A正确;水培植物时经常换水,可防止根系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B正确;阴雨天蔬菜大棚通过通风降温,降低呼吸作用中有机物的消耗,从而提高产量,C正确;乳酸菌为厌氧型细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D错误。 答案 D 6.(2019·北京西城模拟)在野生型酵母菌线粒体内有氧呼吸相关酶作用下,显色剂TTC与[H]结合使酵母菌呈红色。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由于缺乏有氧呼吸相关酶,TTC不能使其呈红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TC可用来鉴别野生型和呼吸缺陷型酵母菌 B.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细胞呼吸不产生[H] C.野生型酵母菌有氧呼吸时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分解 D.有氧条件下野生型和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物不同 解析 根据题意,显色剂TTC与[H]结合使酵母菌呈红色,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由于缺乏有氧呼吸相关酶,TTC不能使其呈红色,所以TTC可用来鉴别野生型和呼吸缺陷型酵母菌,A正确;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细胞由于缺乏有氧呼吸相关酶,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H],B错误;野生型酵母菌有氧呼吸时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分解,C正确;有氧条件下野生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但呼吸缺陷型酵母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两者细胞呼吸产物不同,D正确。 答案 B 7.(2019·山东济南模拟)如图表示酸雨对大豆种子萌发时能量代谢影响的实验结果,请回答: (1)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子中ATP含量属于该实验研究的 变量。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各组种子的实验应在 环境中进行。 (3)分析5~7天种子中ATP含量降低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图可知,酸雨可能通过 阻碍大豆种子的萌发。 解析 (1)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pH的酸雨,因变量为ATP含量和呼吸速率,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pH的酸雨对大豆种子ATP含量和呼吸速率的影响。(2)种子中ATP含量属于该实验研究的因变量。实验的无关变量包括温度、氧气浓度、光照等,实验应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黑暗环境中进行。(3)5~7天时种子代谢旺盛,细胞的分裂、分化需要消耗较多的ATP。(4)由图可知,酸雨pH越低,大豆种子ATP含量和呼吸速率越低,说明酸雨可能通过抑制种子呼吸速率,降低ATP含量来抑制种子萌发。 答案 (1)探究不同pH的酸雨对大豆种子ATP含量和呼吸速率的影响 (2)因 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黑暗 (3)ATP的消耗量增加 (4)抑制种子呼吸速率,降低ATP含量 8.(2019·北京海淀模拟)乳酸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临时性代谢产物,无重要的生理功能。研究者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对饲喂与禁食条件下的小鼠进行实验,探究人体细胞能量供应形式与代谢异常的关系。 (1)葡萄糖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 后,无氧条件下可分解为乳酸。研究人员通过静脉注射用同位素标记含有 元素的食物,可追踪小鼠体内能源物质转化和利用的动态过程。 (2)对小鼠分别进行正常饲喂和禁食处理,测定血液中带标记的葡萄糖和乳酸的含量指标——“流通量(Flux)”如下图。该结果显示乳酸 (填“是”或者“不是”)体内比葡萄糖更加重要的能量载体,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验证该推断,研究者对禁食后小鼠的肌肉、肾脏、肝脏、肺等脏器分别进行测量,若这些器官中的乳酸的流通量均 ,则上述推断成立。 解析 (1)在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被分解为丙酮酸后,在无氧条件下,可分解为乳酸。研究人员通过静脉注射用同位素标记含有碳元素的食物,可追踪小鼠体内能源物质转化和利用的动态过程。 (2)根据矩形图可知,正常饲喂时乳酸流通量高于葡萄糖,禁食时乳酸流通量为葡萄糖的两倍以上,说明乳酸是体内比葡萄糖更加重要的能量载体 (3)对禁食后小鼠的肌肉、肾脏、肝脏、肺等脏器分别进行测量,若这些器官中的乳酸的流通量均高于葡萄糖的流通量,则说明乳酸是体内比葡萄糖更加重要的能量载体。 答案 (1)丙酮酸 碳 (2)是 正常饲喂时乳酸流通量高于葡萄糖,禁食时乳酸流通量为葡萄糖的两倍以上 高于葡萄糖的流通量 9.(2019·山东烟台模拟)呼吸熵是生物体在同一时间内,释放二氧化碳与吸收氧气在容积上的比例,用RQ表示。研究小组在实验中测得,某种子萌发时RQ=m,下列有关说法合理的是( ) A.若m值小于1则该种子的呼吸类型一定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并存 B.若m值小于1则该种子的呼吸过程中一定含有非糖物质氧化分解 C.若m值大于1则该种子的无氧呼吸强度一定大于有氧呼吸强度 D.若m值大于1则该种子的呼吸消耗非糖物质的量一定大于糖类 解析 m值小于1,说明氧气消耗量较多,则该种子的呼吸类型应为有氧呼吸,呼吸底物一定含有非糖物质如脂肪等,A错误,B正确;m值大于1,则该种子进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但不能确定无氧呼吸强度一定大于有氧呼吸强度,也不能确定该种子的呼吸消耗非糖物质的量一定大于糖类,C、D错误。 答案 B 10.有一瓶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O2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物质的量如下图所示。据图中信息推断,正确的是( ) A.当氧浓度为a时,酵母菌不只进行无氧呼吸 B.当氧浓度为b和d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有所不同 C.当氧浓度为c时,有2/5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D.a、b、c、d不同氧浓度下,细胞呼吸各阶段都能产生[H]和ATP 解析 分析曲线可知氧气浓度为a时,产生酒精的量与释放二氧化碳的量相等,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不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分析曲线可知氧气浓度为b时,产生二氧化碳的量多于产生的酒精量,此时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氧气浓度为d时,不产生酒精,说明该点只进行有氧呼吸不进行无氧呼吸,B正确;设氧气浓度为c时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x,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y,由曲线得出关系式:2y=6、6x+2y=15,解得y=3、x=1.5,所以酒精发酵的葡萄糖占2/3,C错误;a、b、c、d不同氧浓度下,细胞都产生[H]和ATP,但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不能产生[H],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能产生[H]和ATP ,D错误。 答案 B 11.(2019·上海模拟) 如图所示酵母菌呼吸作用与氧气浓度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点为酵母菌呼吸作用最弱点 B.C点时酵母菌无氧呼吸释放的CO2量与有氧呼吸吸收的O2量相等 C.AC段表示酵母菌即进行无氧呼吸又进行有氧呼吸 D.阴影部分面积表示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 解析 由图可知,B点时酵母菌呼吸作用释放CO2最少,说明酵母菌此时总呼吸强度最弱,A正确;在C点之后,CO2释放量=O2吸收量,此时酵母菌仅存在有氧呼吸,即无氧呼吸释放CO2量为0,B错误;由图可知AC段随氧气浓度增加,O2吸收量也逐渐增加,说明此阶段有氧呼吸逐渐增强,无氧呼吸逐渐减弱,C正确;由上述可知,有氧呼吸中消耗的O2量=释放的CO2量,而无氧呼吸中只产生CO2。由图可知,阴影部分为CO2释放总量-有氧呼吸中CO2释放量,所以阴影部分面积表示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D正确。 答案 B 12.(2019·北京西城模拟)高原鼠兔对高原低氧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高原鼠兔细胞中部分糖代谢途径如图所示,骨骼肌和肝细胞中相关指标的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LDH相对表达量 PC相对表达量 乳酸含量/(mmol·L-1) 骨骼肌细胞 0.64 -- 0.9 肝细胞 0.87 0.75 1.45 A.高原鼠兔骨骼肌消耗的能量来自于丙酮酸生成乳酸的过程 B.肝细胞LDH相对表达量增加有助于乳酸转化为葡萄糖和糖原 C.低氧环境中高原鼠兔不进行有氧呼吸说明细胞中缺少线粒体 D.高原鼠兔血清中PC含量异常增高的原因是骨骼肌细胞受损 解析 表中信息显示:骨骼肌细胞LDH相对表达量较高,但乳酸含量低,不存在PC表达,据此可知:高原鼠兔骨骼肌消耗的能量来自于乳酸生成丙酮酸的过程,A错误;肝细胞LDH相对表达量高于骨骼肌细胞,肝细胞LDH相对表达量的增加,有助于乳酸转化为丙酮酸,进而转化为葡萄糖和糖原,B正确;丙酮酸羧化酶(PC)存在于线粒体中,说明高原鼠兔细胞中含有线粒体,低氧环境中的高原鼠兔也能进行有氧呼吸,C错误;高原鼠兔肝细胞的PC相对表达量高,骨骼肌细胞没有PC表达,据此推知:血清中PC含量异常增高的原因是肝细胞受损,D错误。 答案 B 13.(2019·山东青岛模拟)为了验证高等动物细胞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有人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分析回答: (1)线粒体中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布在 和 。 (2)根据所学知识可预测, 号试管能检测到CO2。但此人的实验结果是:1号和2号试管中均检测到CO2,其实验结果与预测不相符合的原因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修正了上述(2)中的实验设计缺陷后,欲进一步进行实验排除空气中的CO2带来的实验误差,设计方案如下: ①分别为1号和2号试管设置对照组1′号和2′号试管; ②将1′号和2′号试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线粒体中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布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中。 (2)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据此可预测,2号试管应检测到CO2。但此人的实验结果是1号和2号试管中均检测到CO2,可能的原因是:肝细胞暂时保存时利用保存液中的葡萄糖进行了有氧呼吸,线粒体产生的CO2 扩散进入细胞质基质中,导致1号试管中检测到CO2。 (3)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原料是丙酮酸,排除空气中CO2带来的实验误差,可将1′号和2′号试管分别加入与1、2号试管相同的物质,只是在第⑤步不加入丙酮酸,而加入生理盐水(或1′号和2′号试管应依次加入等量的细胞质基质和保存液、线粒体和保存液,但均不能加入丙酮酸溶液)。 答案 (1)线粒体基质 线粒体内膜 (2)2 肝细胞暂时保存时利用保存液中的葡萄糖进行了有氧呼吸,线粒体产生的CO2扩散进入细胞质基质中,导致1号试管中检测到CO2 (3)②分别加入与1、2号试管相同的物质,只是在第⑤步不加入丙酮酸,而加入生理盐水(1′号和2′号试管应依次加入等量的细胞质基质和保存液、线粒体和保存液,但均不能加入丙酮酸溶液)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