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附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本题共35个小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至20题每小题1分,21至35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下列各组成分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为(  )‎ A.尿素、抗利尿激素、维生素、血浆蛋白 B.抗体、载体、线粒体 C.尿酸、氨基酸、胃液中的盐酸 D.白细胞、溶菌酶、呼吸氧化酶 ‎2.下列哪项是对内环境稳态实质的描述(  )‎ A.是在神经、体液与免疫共同调节下实现的 B.内环境的成分和温度、pH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 C.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D.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 ‎3.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4.已知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是一种常态现象,细胞不受刺激时,膜外有较多的正电荷,而膜内则相反,如图所示.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膜内外会产生相关的电流,则膜外与膜内电流方向为(  )‎ A.膜外a→b;膜内a→b B.膜外b→a;膜内b→a C.膜外b→a;膜内a→b D.膜外a→b;膜内b→a ‎5.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C.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 ‎6.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的共同特点是 (  )‎ A.元素组成相同 B.合成部位相同 C.运输途径相同 D.生理功能相同 ‎7.下列属于人在炎热环境中身体变化的是(  )‎ ‎①皮肤血管收缩 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 ③汗腺分泌增多 ‎④汗液几乎不分泌 ⑤代谢活动增强.‎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④⑤ D.②③‎ ‎8.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抗利尿激素增加 B.血浆渗透压降低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9.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免疫细胞只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作用的物质 ‎10.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11.B细胞和T细胞共有的特点是(  )‎ A.能产生抗体 B.能产生记忆细胞 C.导致靶细胞裂解 D.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1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 ②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多 ‎③产生部位也是作用部位 ④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⑤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⑥化学本质是有机物.‎ A.①④⑥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 D.②③④⑥‎ ‎13.可以证明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而高浓度抑制生长的情况是(  )‎ A.植物的向光性 B.顶端优势 C.生长素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D.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14.在植物体内,主要分布于生长旺盛部位的激素有(  )‎ A.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B.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 C.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乙烯 D.脱落酸、乙烯、赤霉素 ‎15.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16.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假如某动物种群数量在2001年是20只,2002年发展到40只,2003年发展到80只,那么2007年该动物的种群数量是(  )‎ A.640只 B.1280只 C.2560只 D.5120只 ‎17.下列选项中属于群落范畴的是(  )‎ A.一座山上所有的水杉 B.一块草地上所昆虫 C.一片森林内所有的动植物 D.一个湿地内所有的生物 ‎18.下列哪一个序列属于初生演替的实例(  )‎ A.苔藓→地衣→草本植物 B.地衣→草本植物→苔藓 C.地衣→苔藓→草本植物 D.草本植物→苔藓→地衣 ‎19.研究表明,雄鼠的“气味”对幼年雌鼠的性成熟有明显影响.这种“气味”在生态学上称为(  )‎ A.物理信息 B.营养信息 C.行为信息 D.化学信息 ‎20.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 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成相反关系 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成相反关系 ‎21.某哺乳动物神经细胞内外的K+和Na+浓度见下表.下列属于主动转运的是(  )‎ ‎ 细胞内浓度(mmol•L﹣1)‎ ‎ 细胞外浓度(mmol•L﹣1)‎ ‎ K+‎ ‎ 140.0‎ ‎ 3.0‎ ‎ Na+‎ ‎ 18.0‎ ‎ 145.0‎ A.K+经钾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B.K+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C.Na+经钠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D.Na+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22.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刺激A或B点时,甲、乙电流表指针发生的变化是(  )‎ A.给A点以一定刺激,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给A点以一定刺激,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给B点以一定刺激,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给B点以一定刺激,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甲不偏转 ‎23.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 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 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 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 ‎24.研究者给家兔注射一种可以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链脲佐菌素(STZ)进行血糖调节研究,为了准确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应(  )‎ ‎①在兔饱足状态下 ②在兔空腹状态下 ③测定血糖含量 ④测定尿液是否含糖 ⑤测定血液胰岛素含量.‎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25.如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 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a、b、c、d都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 B.c激素由下丘脑分泌,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 C.d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降低血糖浓度 D.a、b、c、d都是与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 ‎26.在人体内,下面哪一组物质可以在同一个细胞中产生(  )‎ A.胰岛素和胰蛋白酶 B.生长激素和淀粉酶 C.催乳素和呼吸酶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27.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免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D.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 ‎28.如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  )‎ A.病毒抗原诱导B细胞分化的作用 B.浆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 C.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D.效应T淋巴细胞的作用 ‎29.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30.如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31.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e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共有三条食物链 B.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c,生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a C.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轻微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a D.若c所含能量为5.8×109kJ,d含1.3×108kJ,则 a至少约含4.5×107kJ ‎32.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 A. B. C. D.‎ ‎33.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来自于兔子,来自于鼠,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g 体重,最少需要消费植物(  )‎ A.600 g B.900 g C.1 600 g D.5 600 g ‎34.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其中代表分解者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⑤‎ ‎35.如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  )‎ A.a>b>c B.c>b>a C.c=b>a D.a>c=b ‎ ‎ 二.非选择题(共5道大题,共50分)‎ ‎36.氨基丁酸(GABA)作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神经递质,在控制疼痛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 ‎(1)GABA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后,贮存在  ‎ 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它酶系破坏.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GABA释放,并与  上的GABA受体结合.该受体是膜上某些离子的通道.当GABA与受体结合后,通道开启,使某种  离子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上述过程除了体现出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外,还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的功能.如果用电生理微电泳方法将GABA溶液施加到离体神经细胞旁,可引起相同的生理效应,从而进一步证明GABA是一种  性的神经递质.‎ ‎(2)释放的GABA可被体内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GABA的量不正常,若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缓解病情.这是由于  ,从而可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 ‎(3)图中麻醉剂分子嵌入的结构是  ,它的嵌入起到了与GABA一样的功能,从而可  (填“缩短”或“延长”)该离子通道打开的时间,产生麻醉效果.‎ ‎37.如图表示某高等动物激素的分泌及作用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及图中相关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甲、乙、丙表示该动物的器官,其中具有神经传导和激素分泌双重功能的器官是  ,该器官神经元之间相接触的结构称为  .‎ ‎(2)若a、b过程表示激素①分泌的分级调节;c、d的调节过程是:当激素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对甲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起  作用.若激素①表示性激素,则物质b是  ,据图分析,激素①进入靶细胞的方式是  .‎ ‎(3)激素①进入靶细胞内,通过I、Ⅱ过程影响蛋白质的形成,这个过程主要说明了能通过影响的  过程而调节生命活动.‎ ‎(4)若结构乙表示胰岛B细胞,结构甲通过释放“某化学物质”可直接影响激素②的形成与分泌,该化学物质称为  ;激素②的生理功能是  .‎ ‎(5)如果丙器官中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那么该激素的靶细胞是  .‎ ‎38.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图1).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见图2.‎ ‎(1)细胞分裂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它是植物体的特定部产生,再被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起  作用的  有机物.‎ ‎(2)制备插条时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  .插头插在蒸馏水中而不是营养液中培养的原因是  .‎ ‎(3)从图2中可知,对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包括  和  .‎ ‎(4)在实验Ⅰ中,对A叶进行实验处理,导致B叶  .该实验的对照处理是  .‎ ‎(5)实验Ⅱ、Ⅲ、Ⅳ的结果表明,B叶的生长与A叶的关系是:  .‎ ‎(6)研究者推测“细胞分裂素能够引起营养物质向细胞分裂素所在部分运输”.为证明此推测,用图1所示插条去除B叶后进行实验,实验组应选择的操作最少包括  (填选项前的符号).‎ a.用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1叶 b.用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2叶 c.用14C﹣淀粉溶液涂抹A1叶 d.用14C﹣淀粉溶液涂抹A2叶 e.用14C﹣氨基酸溶液涂抹A2叶 f.用14C﹣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2叶 g.检测A1叶的放射性强度.‎ ‎39.如表是对某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E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F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储存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能量单位为102‎ kJ/(m2•a).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Pg Pn R A ‎15.9‎ ‎2.8‎ ‎13.1‎ B ‎870.7‎ ‎369.4‎ ‎501.3‎ C ‎1.9‎ ‎0.8‎ ‎1.1‎ D ‎89.2‎ ‎33.9‎ ‎55.3‎ E ‎94.7‎ ‎33.0‎ ‎61.7‎ F ‎211.5‎ ‎20.1‎ ‎191.4‎ ‎(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kJ/(m2•a).‎ ‎(2)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或食物网):  .‎ ‎(3)据表中数据推出Pg、Pn和R之间的关系是:Pn=  .‎ ‎(4)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 ‎(5)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6)如果D作为该湖泊中的经济鱼类,生产上既要获得最大捕捞量,又不破坏其种群稳定,通常将捕捞量 控制在D的环境容纳量一半的水平上,原因是此时种群的  最大.‎ ‎40.将动物致病菌的抗原基因导入马铃薯制成植物疫苗,饲喂转基因马铃薯可使动物获得免疫力.以下是与植物疫苗制备过程相关的图和表.‎ 请根据以上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在采用常规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中,使用的DNA聚合酶不同于一般生物体内的DNA聚合酶,其最主要的特点是  .‎ ‎(2)PCR过程中退火(复性)温度必须根据引物的碱基数量和种类来设定.表1为根据模板设计的两对引物序列,图2为引物对与模板结合示意图.请判断哪一对引物可采用较高的退火温度?  .‎ ‎(3)图1步骤③所用的DNA连接酶对所连接的DNA两端碱基序列是否有专一性要求?  .‎ ‎(4)为将外源基因转入马铃薯,图1步骤⑥转基因所用的细菌B通常为  .‎ ‎(5)对符合设计要求的重组质粒T进行酶切,.假设所用的酶均可将识别位点完全切开,请根据图1中标示的酶切位点和表2所列的识别序列,对以下酶切结果作出判断.‎ ‎①采用EcoRⅠ和PstⅠ酶切,得到  种DNA片断.‎ ‎②采用EcoRⅠ和SmaⅠ酶切,得到  种DNA片断.‎ ‎ ‎ ‎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附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题共35个小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至20题每小题1分,21至35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下列各组成分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为(  )‎ A.尿素、抗利尿激素、维生素、血浆蛋白 B.抗体、载体、线粒体 C.尿酸、氨基酸、胃液中的盐酸 D.白细胞、溶菌酶、呼吸氧化酶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水约90%,蛋白质,无机盐,激素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 ‎【解答】解:A、尿素、抗利尿激素、维生素、血浆蛋白都可以是内环境成分,A正确;‎ B、抗体可以是内环境成分,载体在细胞膜上、线粒体在细胞内,载体、线粒体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胃液中的盐酸存在于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呼吸氧化酶存在于细胞内,白细胞和呼吸氧化酶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A.‎ ‎ ‎ ‎2.下列哪项是对内环境稳态实质的描述(  )‎ A.是在神经、体液与免疫共同调节下实现的 B.内环境的成分和温度、pH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 C.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D.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网络共同调节下实现的,这属于稳态的调节机制,A错误;‎ B、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处于动态平衡中,B正确;‎ C、是通过各个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这属于稳态的调节过程,C错误;‎ D、内环境的稳态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这属于稳态的意义,D错误.‎ 故选:B.‎ ‎ ‎ ‎3.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解答】解:A、酶促反应需要适宜的温度等条件,因此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C正确;‎ D、血液的成分稳定是内环境稳态的一个方面,其稳定时,人也可能会患病,如遗传病,D错误.‎ 故选:ABC.‎ ‎ ‎ ‎4.已知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是一种常态现象,细胞不受刺激时,膜外有较多的正电荷,而膜内则相反,如图所示.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膜内外会产生相关的电流,则膜外与膜内电流方向为(  )‎ A.膜外a→b;膜内a→b B.膜外b→a;膜内b→a C.膜外b→a;膜内a→b D.膜外a→b;膜内b→a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据此答题.‎ ‎【解答】解: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兴奋首先传到a点,此时a点变为外负内正,而b点还是外正内负,所以膜外电流方向b→a,膜内电流方向a→b.‎ 故选:C.‎ ‎ ‎ ‎5.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C.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本题是对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及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的考查,分析题图可知,a是突触小体,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间隙,③是突触后膜.‎ ‎【解答】解:A、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合成和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的耗能过程,因此a中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 B、①突触小炮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B错误;‎ C、②是组织液,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神经递质,C正确;‎ D、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兴奋时,兴奋部位的外面分布着负电荷,D正确.‎ 故选:B.‎ ‎ ‎ ‎6.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的共同特点是 (  )‎ A.元素组成相同 B.合成部位相同 C.运输途径相同 D.生理功能相同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有:1、微量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解答】解:A、甲状腺激素中有碘元素,胰岛素和性激素没有,A错误;‎ B、甲状腺激素在甲状腺细胞中合成,胰岛素在胰岛B细胞合成,性激素在性腺合成,B错误;‎ C、激素的运输都是通过体液运输,C正确;‎ D、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胰岛素能降血糖,性激素能促进性器官成熟,D错误.‎ 故选:C.‎ ‎ ‎ ‎7.下列属于人在炎热环境中身体变化的是(  )‎ ‎①皮肤血管收缩 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 ③汗腺分泌增多 ‎④汗液几乎不分泌 ⑤代谢活动增强.‎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④⑤ D.②③‎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①寒冷时,皮肤内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进而维持体温,①错误; ‎ ‎②皮肤内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增加散热量,进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②正确; ‎ ‎③汗腺分泌增加,增加散热量,进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③正确;‎ ‎④汗液的分泌量减少,减少散热量,使得体温升高,④错误; ‎ ‎⑤寒冷环境中,代谢活动加强,产热增加,进而使得体温升高,⑤错误.‎ 故选:D.‎ ‎ ‎ ‎8.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抗利尿激素增加 B.血浆渗透压降低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此题考查动物体内水平衡调节的知识.‎ 当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 ‎【解答】解:A、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A正确;‎ B、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B错误;‎ C、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C错误;‎ D、抗利尿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D错误.‎ 故选:A.‎ ‎ ‎ ‎9.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免疫细胞只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作用的物质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 ‎【解答】解: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B正确;‎ C、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其中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C错误;‎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D错误.‎ 故选:B.‎ ‎ ‎ ‎10.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从图中获得信息,吞噬细胞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具体表现在:将细菌吞入细胞内,溶酶体和内的水解酶将细菌水解,并将细菌的抗原暴露在吞噬细胞的表面.‎ ‎【解答】解:A、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功能,但不具有特异性选择,A错误;‎ B、图中内吞泡和溶酶体融合,将抗原处理成片段,所以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B正确;‎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C错误;‎ D、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阶段都是对抗原的处理、呈递和识别阶段,不仅仅存在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中也存在抗原的加工和处理,D错误.‎ 故选:B.‎ ‎ ‎ ‎11.B细胞和T细胞共有的特点是(  )‎ A.能产生抗体 B.能产生记忆细胞 C.导致靶细胞裂解 D.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A、能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A错误;‎ B、B细胞和T细胞都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B正确;‎ C、导致靶细胞裂解的是效应T细胞,C错误;‎ D、B细胞与T细胞都能识别抗原,但并没有与抗原特异件性结合,抗体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D错误.‎ 故选:B.‎ ‎ ‎ ‎1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 ②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多 ‎③产生部位也是作用部位 ④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⑤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⑥化学本质是有机物.‎ A.①④⑥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 D.②③④⑥‎ ‎【考点】植物激素的概念.‎ ‎【分析】植物激素: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解答】解:①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①正确;‎ ‎②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②错误;‎ ‎③由植物激素的概念可知,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不一定是作用部位,③错误;‎ ‎④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④正确;‎ ‎⑤植物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不一定是蛋白质,⑤错误;‎ ‎⑥植物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⑥正确.‎ 故选:A.‎ ‎ ‎ ‎13.可以证明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而高浓度抑制生长的情况是(  )‎ A.植物的向光性 B.顶端优势 C.生长素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D.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解答】解:A、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运输到下部的伸长区,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此出现向光弯曲,显示出向光性.因此,植物的向光性只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A错误;‎ B、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由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积累,浓度过高,导致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双重性,B正确;‎ C、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生长,C错误;‎ D、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只体现生长素的促进生长,D错误.‎ 故选:B.‎ ‎ ‎ ‎14.在植物体内,主要分布于生长旺盛部位的激素有(  )‎ A.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B.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 C.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乙烯 D.脱落酸、乙烯、赤霉素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类 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 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 ‎【解答】解:A、生长素、赤霉素都能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都分布在生长旺盛部位,A正确;‎ B、脱落酸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是植物生长抑制剂,B错误;‎ C、乙烯在植物的各组织都有分布,但是主要分布在成熟的果实中,C错误;‎ D、脱落酸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乙烯主要分布在成熟的果实中,D错误.‎ 故选:A.‎ ‎ ‎ ‎15.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解答】解: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是集群分布,故A错误;‎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是指种群密度,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故B正确;‎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是指空间特征中的随机分布,故C错误;‎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属于均匀分布,故D错误.‎ 故选:B.‎ ‎ ‎ ‎16.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假如某动物种群数量在2001年是20只,2002年发展到40只,2003年发展到80只,那么2007年该动物的种群数量是(  )‎ A.640只 B.1280只 C.2560只 D.5120只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 ‎【解答】解: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已知某动物种群数量在2001年是20只,2002年发展到40只,可见λ=2,根据公式:Nt=N0λt,那么2007年该动物的种群数量是20×26=1280只,B正确.‎ 故选:B.‎ ‎ ‎ ‎17.下列选项中属于群落范畴的是(  )‎ A.一座山上所有的水杉 B.一块草地上所昆虫 C.一片森林内所有的动植物 D.一个湿地内所有的生物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解答】解:A、一座山上所有的水杉属于种群,A错误;‎ B、一块草地上所昆虫不能代表草地上所有的生物,不属于群落,B错误;‎ C、一片森林内所有的动植物不包括微生物,所以一片森林内所有的动植物不属于群落,C错误;‎ D、一个湿地内所有的生物属于群落,D正确.‎ 故选:D.‎ ‎ ‎ ‎18.下列哪一个序列属于初生演替的实例(  )‎ A.苔藓→地衣→草本植物 B.地衣→草本植物→苔藓 C.地衣→苔藓→草本植物 D.草本植物→苔藓→地衣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 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此一般森林是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所以首先出现的生物是地衣,然后出现苔藓,再出现草本植物.因此属于初生演替的实例是地衣→苔藓→草本植物.‎ 故选:C.‎ ‎ ‎ ‎19.研究表明,雄鼠的“气味”对幼年雌鼠的性成熟有明显影响.这种“气味”在生态学上称为(  )‎ A.物理信息 B.营养信息 C.行为信息 D.化学信息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解答】解:雄鼠的“气味”对幼年雌鼠的性成熟有明显影响,这种“气味”是一种化学物质,因此在生态学上称为化学信息.‎ 故选:D.‎ ‎ ‎ ‎20.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 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成相反关系 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成相反关系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据图分析,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解答】解:A、生态系统中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则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A正确;‎ B、生态系统成分越简单,则越容易恢复,即恢复力稳定性增加,因此b为恢复力稳定性,B错误;‎ C、营养结构越复杂,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越弱,即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成相反关系,C正确;‎ D、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弱,成相反关系,D正确.‎ 故选:B.‎ ‎ ‎ ‎21.某哺乳动物神经细胞内外的K+和Na+浓度见下表.下列属于主动转运的是(  )‎ ‎ 细胞内浓度(mmol•L﹣1)‎ ‎ 细胞外浓度(mmol•L﹣1)‎ ‎ K+‎ ‎ 140.0‎ ‎ 3.0‎ ‎ Na+‎ ‎ 18.0‎ ‎ 145.0‎ A.K+经钾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B.K+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C.Na+经钠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D.Na+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解决此题需掌握:生物膜对无机离子的跨膜运输有被动运输(顺离子浓度梯度)和主动运输(逆离子浓度梯度)两种方式,被动运输的通路称离子通道,主动运输的离子载体称为离子泵,根据题干中表格可以看出K+‎ 细胞内是高浓度,Na+细胞外是高浓度.主动运输运输方向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能量和载体.‎ ‎【解答】解:A、K+经钾离子通道排出细胞,属于被动运输,故A错误;‎ B、K+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能量,不是主动运输,故B错误;‎ C、Na+经钠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属于被动运输,故C错误;‎ D、Na+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能量,是主动运输,故D正确.‎ 故选:D.‎ ‎ ‎ ‎22.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刺激A或B点时,甲、乙电流表指针发生的变化是(  )‎ A.给A点以一定刺激,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给A点以一定刺激,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给B点以一定刺激,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给B点以一定刺激,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甲不偏转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而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因此A点刺激产生的兴奋可以传导到甲电流计的左端,发生一次偏转;但是兴奋不能传导到右边的神经元,故乙电流计不偏转.‎ ‎【解答】解:AB、给A点以一定刺激,甲发生一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AB错误;‎ CD、给B点以一定刺激,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正确、D错误.‎ 故选:C.‎ ‎ ‎ ‎23.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 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 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 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分析】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导需要突触结构,而突触结构的构成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前膜一般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释放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后膜一般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兴奋传导时,就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解答】解: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则表现的症状是肌肉松弛;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持续作用,表现的症状是肌肉僵直.‎ 故选:A.‎ ‎ ‎ ‎24.研究者给家兔注射一种可以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链脲佐菌素(STZ)进行血糖调节研究,为了准确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应(  )‎ ‎①在兔饱足状态下 ②在兔空腹状态下 ③测定血糖含量 ④测定尿液是否含糖 ⑤测定血液胰岛素含量.‎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本实验目的是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而胰岛B细胞的功能是合成分泌胰岛素,降血糖.因而应选取饱足状态下的兔(血糖含量高)进行实验,实验观测指标为:血糖浓度、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来判断STZ是否成功的破坏胰岛B细胞.‎ ‎【解答】解:①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在兔饱足状态下即血糖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其分泌增多,故①正确;‎ ‎②在兔空腹状态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弱,故选择在兔饱足状态下进行实验,故②错误;‎ ‎③设计注射STZ和等量生理盐水的对照实验,通过测定血糖含量的变化,若注射STZ和生理盐水的血糖浓度相同,则胰岛B细胞没有破坏,故③正确;‎ ‎④家兔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可能是一次性吃糖过多,超过肾脏的重吸收能力;也可能是肾脏重吸收能力病变,一般不作为观察的指标,故④错误;‎ ‎⑤测定两组家兔体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若注射STZ的家兔体内胰岛素含量明显低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说明胰岛B细胞被破坏,故⑤正确.‎ 故选:B.‎ ‎ ‎ ‎25.如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 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a、b、c、d都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 B.c激素由下丘脑分泌,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 C.d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降低血糖浓度 D.a、b、c、d都是与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信息分子有激素、淋巴因子、神经递质,只有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 ‎【解答】解:A、b是神经递质,不通过血液循环,A错误;‎ B、c激素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分泌,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重吸收水,B正确;‎ C、d能降低血糖,是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C正确;‎ D、受体能识别信息分子,受体的本质是糖蛋白,D正确.‎ 故选:A.‎ ‎ ‎ ‎26.在人体内,下面哪一组物质可以在同一个细胞中产生(  )‎ A.胰岛素和胰蛋白酶 B.生长激素和淀粉酶 C.催乳素和呼吸酶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考点】酶的概念;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在胰岛A细胞合成,胰蛋白酶是由胰腺外分泌部细胞分泌的.生长激素和催乳素是由垂体分泌.,淀粉酶是由消化腺细胞分泌的.有氧呼吸酶是活细胞所能产生的酶.‎ ‎【解答】解:‎ A、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蛋白酶是由胰腺外分泌部细胞分泌的,故A错误;‎ B、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淀粉酶是由消化腺细胞分泌的,故B错误;‎ C、催乳素是由垂体产生的,垂体细胞还能产生呼吸酶进行呼吸作用,故C正确;‎ D、胰岛素在胰岛B细胞合成,胰高血糖素在胰岛A细胞合成,故D错误.‎ 故选:C.‎ ‎ ‎ ‎27.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免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D.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小鼠B细胞是作为抗原被注射到家兔体内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使得家兔血清中含有针对小鼠B细胞的抗体,此过程属于体液免疫;此时的家兔血清同样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但是T细胞并没有被注射的家兔体内没有引起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然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含针对小鼠B细胞的抗体,同时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已免疫家兔血清与未免疫家兔血清的区别就是否含有针对小鼠B细胞的抗体,再根据抗体的转移性,可以推断出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解答】解:A、小鼠B细胞没有进入到家兔的细胞内部,不会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A错误;‎ B、由于采用的是家兔的血清,血清没有免疫细胞,所以小鼠T细胞不能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B错误;‎ C、同一生物体具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所以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导致经过免疫的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C正确;‎ D、小鼠和家兔属于不同的生物,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不具有相同抗原,D错误.‎ 故选:C.‎ ‎ ‎ ‎28.如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  )‎ A.病毒抗原诱导B细胞分化的作用 B.浆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 C.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D.效应T淋巴细胞的作用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LCM病毒感染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分离出淋巴细胞,加入被LCM病毒感染的51Cr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靶细胞),能检测到上清液中含有放射性,说明效应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 ‎【解答】解:当小鼠感染病毒后,由于病毒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所以进行细胞免疫,产生效应T细胞.把效应T细胞与被病毒感染的小鼠细胞混合培养,测定上清液的放射性,最终能说明效应T细胞能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诱导靶细胞细胞凋亡,最终使病毒暴露在细胞外.‎ 故选:D.‎ ‎ ‎ ‎29.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症,其中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是自身免疫能力太强引起的,而免疫缺陷症是自身免疫能力不足引起的.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如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 ‎【解答】解:A、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所致,A错误;‎ B、青霉素注射后出现胸闷等过敏反应,且在下次注射青霉素后仍会出现相应症状说明青霉素引起的免疫反应具有特性异性和记忆性,B正确;‎ C、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不能产生淋巴因子,淋巴因子是T细胞分泌的,C错误;‎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而不是自身免疫反应,D错误.‎ 故选:B.‎ ‎ ‎ ‎30.如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种间关系.‎ ‎【分析】由图可知,丙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乙既吃浮游生物,也吃底栖生物,甲主要以底栖生物为食.因而能说明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也能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和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但此图无法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解答】解:A、从曲线可以看出,甲、乙、丙生活的区域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故A正确;‎ B、它们的生存区域和食物有重叠部分,存在竞争,故B正确;‎ C、三种鱼主要食物有所不同,利于各种群的生存,丙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乙既吃浮游生物,也吃底栖生物,甲主要以底栖生物为食,故C正确;‎ D、图中能说明竞争状况和鱼类的捕食状况,但无法表面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故D错误.‎ 故选:D.‎ ‎ ‎ ‎31.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e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共有三条食物链 B.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c,生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a C.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轻微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a D.若c所含能量为5.8×109kJ,d含1.3×108kJ,则 a至少约含4.5×107kJ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据图可知,图中共包括3条食物链,即c→b→a,c→e→a,c→d;各营养级中,a为最高营养级,一般情况下,生物个体数量最少;有机磷农药可随着食物链富集,因此受害最严重的是a;食物链最长,传递效率最低时,a从c中获得能量的最少.‎ ‎【解答】解:A、图中共包括3条食物链,即c→b→a,c→e→a,c→d,A正确;‎ B、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c,a为最高营养级,一般情况下,生物个体数量最少,B错误;‎ C、有机磷农药可随着食物链富集,因此受害最严重的是a,C正确;‎ D、食物链最长,传递效率最低时,a从c中获得能量的最少,即以10%的传递效率从c→b→a计算,c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最少量是5.8×109×10%=5.8×108kJ,减去d含有的能量,b、c可得到的最少量为4.5×108kJ,由此a能得到的最少量是4.5×108×10%=107kJ,D正确.‎ 故选:B.‎ ‎ ‎ ‎32.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 A. B. C. D.‎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本题是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分解者与原核生物、蓝藻、腐生细菌之间的关系的概念图判断.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其次还有蓝藻等光能自养的原核生物和化能自养的原核生物,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腐生细菌也属于原核生物.‎ ‎【解答】解:A、a生产者包括d蓝藻和其他自养原核生物,分解者包含e腐生细菌,d蓝藻和e腐生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A正确;‎ B、原核生物C不全是生产者,还有消费者和分解者,原核生物C也不全是分解者,还有生产者、消费者,蓝藻d属于生产者,不是分解者,e﹣腐生细菌全是分解者,B错误;‎ C、b分解者与a生产者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蓝藻是自养原核生物,属于生产者,不是腐生细菌,腐生细菌均属于c原核生物,且属于分解者b,C错误;‎ D、e腐生细菌是分解者b不是生产者a,d蓝藻属于生产者a不属于分解者b,D错误.‎ 故选:A.‎ ‎ ‎ ‎33.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来自于兔子,来自于鼠,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g 体重,最少需要消费植物(  )‎ A.600 g B.900 g C.1 600 g D.5 600 g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1、据图分析:该食物网有三条食物链,分别是植物→兔→猫头鹰,植物→鼠→猫头鹰,植物→鼠→蛇→猫头鹰.‎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计算最高营养级至少消耗生产者的量应该按最大能量传递效率计算.‎ ‎【解答】解:根据题意,计算最高营养级至少消耗生产者的量应该按最大能量传递效率计算,所以最少需要消费植物为:20×÷20%÷20%+20×÷20%÷20%+20×÷20%÷20%÷20%=900克.‎ 故选:B.‎ ‎ ‎ ‎34.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其中代表分解者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⑤‎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 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写食物链、数食物链的条数和分解者的作用等知识,据此答题.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他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解答】解: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是①生产者、③是无机环境(二氧化碳库);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⑤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D②④均为消费者.可以推断:①生产者、②初级消费者③无机环境④次级消费者⑤分解者.‎ 故选:D ‎ ‎ ‎35.如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  )‎ A.a>b>c B.c>b>a C.c=b>a D.a>c=b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回到无机环境中.当森林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越强,有机质的剩余量就越少.‎ ‎【解答】解:从图中分析,落叶供给量大,土壤有机物的含量少,说明残枝落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的速度快;反之,落叶供给量小,土壤中有机物含量高,说明残枝落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的速度慢.而b介于二者之间.图中所示 a、b、c三地区森林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a<b<c,所以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a>b>c.‎ 故选:A.‎ ‎ ‎ 二.非选择题(共5道大题,共50分)‎ ‎36.氨基丁酸(GABA)作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神经递质,在控制疼痛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 ‎(1)GABA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后,贮存在 突触小泡 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它酶系破坏.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GABA释放,并与 突触后膜 上的GABA受体结合.该受体是膜上某些离子的通道.当GABA与受体结合后,通道开启,使某种 阴 离子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上述过程除了体现出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外,还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信息交流 的功能.如果用电生理微电泳方法将GABA溶液施加到离体神经细胞旁,可引起相同的生理效应,从而进一步证明GABA是一种 抑制 性的神经递质.‎ ‎(2)释放的GABA可被体内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GABA的量不正常,若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缓解病情.这是由于 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分解速率降低 ,从而可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 ‎(3)图中麻醉剂分子嵌入的结构是 GABA受体 ,它的嵌入起到了与GABA一样的功能,从而可 延长 (填“缩短”或“延长”)该离子通道打开的时间,产生麻醉效果.‎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分析】据图分析:GABA作为神经递质,贮存在突触小泡,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通道开启,使Cl﹣内流,进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解答】‎ 解:(1)突触有三个部分组成: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前膜中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GABA属于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用的体存在于突触后膜上,神经纤维兴奋时膜外为负电荷,膜内为正电荷,只有让阴离子内流,才能抑制突触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神经冲动的传递属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如果用电泳方法将GABA离子施加到离体神经细胞旁,可引起相同的生理效应,主要起抑制反应.‎ ‎(2)释放的GABA可被体内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加入抑制剂后,氨基丁酸转氨酶受到抑制,使GABA的分解速率降低.‎ ‎(3)图中麻醉剂分子嵌入的是GABA受体中,与GABA一样的功能,延长该离子通道打开的时间.‎ 故答案为:‎ ‎(1)突触小泡 突触后膜 阴 信息交流 抑制 ‎ ‎(2)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分解速率降低 ‎ ‎(3)GABA受体 延长 ‎ ‎ ‎37.如图表示某高等动物激素的分泌及作用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及图中相关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甲、乙、丙表示该动物的器官,其中具有神经传导和激素分泌双重功能的器官是 (甲)下丘脑 ,该器官神经元之间相接触的结构称为 突触 .‎ ‎(2)若a、b过程表示激素①分泌的分级调节;c、d的调节过程是:当激素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对甲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起 抑制(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 作用.若激素①表示性激素,则物质b是 促性腺激素 ,据图分析,激素①进入靶细胞的方式是 自由扩散 .‎ ‎(3)激素①进入靶细胞内,通过I、Ⅱ过程影响蛋白质的形成,这个过程主要说明了能通过影响的 基因的表达 过程而调节生命活动.‎ ‎(4)若结构乙表示胰岛B细胞,结构甲通过释放“某化学物质”可直接影响激素②的形成与分泌,该化学物质称为 神经递质 ;激素②的生理功能是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 ‎(5)如果丙器官中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那么该激素的靶细胞是 组织细胞、垂体细胞、下丘脑细胞等 .‎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甲是下丘脑,乙是胰岛,丙是相关腺体;根据激素的分级调节可以确定,a和b表示促进作用,c和d表示抑制作用.‎ 图中看出,激素①首先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与细胞质中的细胞质受体结合,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后又与细胞核受体结合来调控基因的表达.图中f表示DNA,通过过程Ⅰ(转录)产生g(mRNA),mRNA通过翻译(阶段Ⅱ)合成相应的蛋白质.‎ 下丘脑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激素,垂体分泌促激素能促进相关腺体分泌相关激素;而相关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会抑制促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相关激素的分泌.‎ 下丘脑是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血糖通过下丘脑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体现在下丘脑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可直接影响胰高血糖素或胰岛素的分泌.‎ ‎【解答】解:(1)图中甲表示下丘脑,下丘脑是具有神经传导和激素分泌双重功能的器官,该器官神经元之间相接触结构称为突触.‎ ‎(2)当激素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对甲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起负反馈调节作用.如果①表示的是性激素,物质b应是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中的固醇,其进入细胞的方式属于自由扩散.‎ ‎(3)由图可知I过程是转录,II过程是翻译,该两个过程是基因的表达.‎ ‎(4)结构甲通过释放某种化学物质,该物质应是神经调节中的神经递质,激素②应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5)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几乎是所有的细胞,包括组织细胞,垂体细胞和下丘脑细胞.‎ 故答案为:‎ ‎(1)( 甲 ) 下丘脑 突触 ‎ ‎(2)抑制(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 促性腺激素 自由扩散 ‎ ‎(3)基因的表达 ‎(4)神经递质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5)组织细胞、垂体细胞、下丘脑细胞 ‎ ‎ ‎38.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图1).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见图2.‎ ‎(1)细胞分裂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它是植物体的特定部产生,再被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起 调节 作用的 微量 有机物.‎ ‎(2)制备插条时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 减少内源激素的干扰 .插头插在蒸馏水中而不是营养液中培养的原因是 外来营养物质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 ‎(3)从图2中可知,对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包括 用细胞分裂素分别处理A、B叶片 和 不同插条上去除不同数目的A叶 .‎ ‎(4)在实验Ⅰ中,对A叶进行实验处理,导致B叶 生长受抑制 .该实验的对照处理是 用蒸馏水同样处理A叶 .‎ ‎(5)实验Ⅱ、Ⅲ、Ⅳ的结果表明,B叶的生长与A叶的关系是: A叶数量越少,B叶生长越慢 .‎ ‎(6)研究者推测“细胞分裂素能够引起营养物质向细胞分裂素所在部分运输”.为证明此推测,用图1所示插条去除B叶后进行实验,实验组应选择的操作最少包括 AEG (填选项前的符号).‎ a.用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1叶 b.用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2叶 c.用14C﹣淀粉溶液涂抹A1叶 d.用14C﹣淀粉溶液涂抹A2叶 e.用14C﹣氨基酸溶液涂抹A2叶 f.用14C﹣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2叶 g.检测A1叶的放射性强度.‎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根据图1分析,制备插条时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植物自身体内的细胞分裂素(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插条插在蒸馏水中而不是营养液中培养的原因也是用于排除外来营养物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图2显示,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是“用细胞分裂素分别处理A、B叶片”,Ⅱ、Ⅲ和Ⅳ组比较说明对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是“不同插条上去除不同数目的A叶”.‎ ‎3、Ⅱ、Ⅲ、Ⅳ三组中,A叶片的数目分别为2、1、0,对应B叶片的面积递减,说明A叶片数量越少B叶片生长越慢.‎ ‎【解答】解:(1)细胞分裂素是一种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实验要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制备插条时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内源激素的干扰;外来营养物质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故插条插在蒸馏水中而不是营养液中.‎ ‎(3)从图2中可知,对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包括用细胞分裂素分别处理A、B叶片、不同插条上去除不同数目的A叶.‎ ‎(4)在实验Ⅰ中,对A叶进行实验处理,导致B叶生长受抑制.该实验的对照处理是用蒸馏水同样处理A叶.‎ ‎(5)实验Ⅱ、Ⅲ、Ⅳ的结果表明,B叶的生长与A叶的关系是:A叶数量越少,B叶生长越慢.‎ ‎(6)研究者推测“细胞分裂素能够引起营养物质向细胞分裂素所在部位运输”,为证明此推测,用图1所示插条去除B叶后进行实验,实验组应选择的操作最少包括:首先要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一片叶子,在另一片叶子表面涂抹有放射性的营养物质,淀粉不是植物的营养物质,故用14C﹣氨基酸溶液涂抹,最后通过检测未涂抹14‎ C﹣氨基酸溶液的叶片的放射性来判断营养物质的运输情况,所以最少操作包括A用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1叶,E用14C﹣氨基酸溶液涂抹A2叶,G检测A1叶的放射性强度.‎ 故答案为:‎ ‎(1)调节 微量 ‎(2)减少内源激素的干扰 外来营养物质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3)用细胞分裂素分别处理A、B叶片;不同插条上去除不同数目的A叶 ‎(4)生长受抑制 用蒸馏水同样处理A叶 ‎(5)A叶数量越少,B叶生长越慢 ‎(6)AEG ‎ ‎ ‎39.如表是对某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E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F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储存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能量单位为102kJ/(m2•a).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Pg Pn R A ‎15.9‎ ‎2.8‎ ‎13.1‎ B ‎870.7‎ ‎369.4‎ ‎501.3‎ C ‎1.9‎ ‎0.8‎ ‎1.1‎ D ‎89.2‎ ‎33.9‎ ‎55.3‎ E ‎94.7‎ ‎33.0‎ ‎61.7‎ F ‎211.5‎ ‎20.1‎ ‎191.4‎ ‎(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870.7×102 kJ/(m2•a).‎ ‎(2)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或食物网):  .‎ ‎(3)据表中数据推出Pg、Pn和R之间的关系是:Pn= Pg﹣R .‎ ‎(4)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11.9% .‎ ‎(5)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6)如果D作为该湖泊中的经济鱼类,生产上既要获得最大捕捞量,又不破坏其种群稳定,通常将捕捞量 控制在D的环境容纳量一半的水平上,原因是此时种群的 增长速率 最大.‎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递减率为10%﹣20%.‎ ‎2、分析表格:从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分析可知,ABCDE构成了两条食物链,分别是B→D→A→C、B→E→A→C.‎ ‎【解答】解:(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B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即870.7×102KJ/(m2•a).‎ ‎(2)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故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为:‎ ‎(3)由于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Pg=Pn+R.‎ ‎(4)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9÷15.9=11.9%.‎ ‎(5)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6)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为环境负荷量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最有利于种群的增长,所以在某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经济鱼类的捕捞上,通常将捕捞量控制在环境负荷量一半的水平上,‎ 故答案为:‎ ‎(1)870.7×102‎ ‎(2)‎ ‎(3)Pg﹣R ‎(4)11.9% ‎ ‎(5)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6)增长速率 ‎ ‎ ‎40.将动物致病菌的抗原基因导入马铃薯制成植物疫苗,饲喂转基因马铃薯可使动物获得免疫力.以下是与植物疫苗制备过程相关的图和表.‎ 请根据以上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在采用常规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中,使用的DNA聚合酶不同于一般生物体内的DNA聚合酶,其最主要的特点是 耐高温 .‎ ‎(2)PCR过程中退火(复性)温度必须根据引物的碱基数量和种类来设定.表1为根据模板设计的两对引物序列,图2为引物对与模板结合示意图.请判断哪一对引物可采用较高的退火温度? 引物对B .‎ ‎(3)图1步骤③所用的DNA连接酶对所连接的DNA两端碱基序列是否有专一性要求? 否 .‎ ‎(4)为将外源基因转入马铃薯,图1步骤⑥转基因所用的细菌B通常为 农杆菌 .‎ ‎(5)对符合设计要求的重组质粒T进行酶切,.假设所用的酶均可将识别位点完全切开,请根据图1中标示的酶切位点和表2所列的识别序列,对以下酶切结果作出判断.‎ ‎①采用EcoRⅠ和PstⅠ酶切,得到 2 种DNA片断.‎ ‎②采用EcoRⅠ和SmaⅠ酶切,得到 1 种DNA片断.‎ ‎【考点】基因工程的应用.‎ ‎【分析】PCR技术是在体外对DNA进行扩增,所用的DNA聚合酶与体内DNA聚合酶不同,是耐高温的DNA聚合酶,过程为变性使DNA分子两条链鈖旋开来,复性是让引物与DNA解旋开来的单链互补配对,延伸是在DNA聚合酶的作用在引物引导下合成子代DNA分子.耐高温的DNA分子中通常含有G与C碱基比例大,因为它们之间形成三个氢键,而A与T之间只有两个氢键.‎ ‎【解答】解:(1)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高温解链过程,因此使用的DNA聚合酶具有耐高温的特性.‎ ‎(2)耐高温的DNA分子中通常含有G与C碱基比例大,因为它们之间形成三个氢键,因此稳定性强.引物B中含C与G的碱基对较多,可采用较高的退火温度.‎ ‎(3)多种限制酶切割,形成不同的切割位点,所用的DNA连接酶对所连接的DNA两端碱基序列就没有专一性要求.‎ ‎(4)植物基因工程中常用农杆菌做受体细胞.‎ ‎(5)据图分析,用到了EcoR I酶和Alu I酶切割抗原DNA片段产生了X、Y两个片段,而用EcoR I酶和SmaI酶切割质粒产生了 M、N两个片段,且M、N片段间存在Pst I酶切点.因此再用EcoRⅠ和PstⅠ酶切割这两片段形成的重组质粒,由于保留了Pstl的切割位点,所以可以得到两种DNA分子.而用EcoRⅠ和SmaⅠ酶切重组质粒中,如图I﹣②过程只能产生一种DNA片断.‎ 故答案为:‎ ‎(1)耐高温 ‎ ‎(2)引物对B ‎ ‎(3)否 ‎ ‎(4)农杆菌 ‎ ‎(5)①2 ②1‎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