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二学业水平模拟(最后一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二学业水平模拟(最后一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学业水平模拟(最后一考)‎ 生物试题 ‎—、单项选择题 ‎1. 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木元素,对此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 A. 碳在细胞的各种化合物中含量最多 B. 碳在自然界中含量最为丰富 C. 细胞的各种化合物中都含有碳 D. 碳链构成了有机物的基本骨架 ‎【答案】D ‎【解析】细胞中的水分子中不含碳元素,AC错误;在自然界中含量最为丰富的元素是氧元素,B错误;碳链构成了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所以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D正确。‎ ‎2. 下列物质与功能对应有误的是 A. 胰岛素:细胞间传递信息 B. 自由水:细胞中的良好溶剂 C. 糖原: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 D. 脱氧核糖核酸:储存遗传信息 ‎【答案】C ‎【解析】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因此胰岛素具备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功能,A正确。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B正确。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C错误。脱氧核糖核酸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可以代表遗传信息,D正确。‎ ‎3. 可以与细胞膜形成的吞噬泡融合,并消化掉吞噬泡内物质的细胞器是 A. 线粒体 B. 溶酶体 C. 高尔基体 D. 内质网 ‎【答案】B ‎【解析】线粒体能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不能与细胞膜形成的吞噬泡融合,A错误;溶酶体可以与细胞膜形成的吞噬泡融合,并消化吞噬泡内物质,B正确;高尔基体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但不能与细胞膜形成的吞噬泡融合,C错误;内质网能对来自核糖体的蛋白质进行加工,但不能与细胞膜形成的吞噬泡融合,D错误。‎ ‎4. 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膜上有多种载体,利于物质转运 B. 植物细胞壁的存在,利于支持保护细胞 C. 癌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有利于细胞无限增殖 D. 线粒体内膜向内凹陷,利于有氧呼吸 ‎【答案】C ‎【解析】细胞膜上有多种载体,利于物质转运,A正确;细胞壁具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B正确;癌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使得细胞容易扩散和转移,而与细胞无限增殖无关,C错误;线粒体内膜向内凹陷,这样有利于扩大膜面积,利于有氧呼吸,D正确。‎ ‎5. 下图为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示意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选项 Na+进细胞 Na+出细胞 A 主动运输 主动运输 B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c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D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管腔中 Na+进入上皮细胞是高浓度→低浓度,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即被动运输的一种.上皮细胞中 Na+进入组织液是低浓度→高浓度,需要载体、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考点定位】物质运输 ‎6. 把蚕豆叶表皮浸在质量分数为7%的尿素溶液中,开始表皮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然后又自动复原,发生自动复原的原因是 A. 原生质层受破坏 B. 尿素分子进入细胞 C. 细胞壁破坏 D. 尿素洛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 ‎【答案】B ‎【解析】把蚕豆叶表皮浸在质量分数为7%的尿素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两侧存在浓度差,开始表皮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随后由于尿素分子被吸收进入细胞,改变了浓度差的方向,故又自动复原,所以B正确,A、C、D错误。‎ ‎【考点定位】植物细胞的失水与吸水 ‎7.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可以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 B. 酶可以调节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C. 酶不能脱离生物体起作用 D. 所有酶都含有C、H、0、N四种元素 ‎【答案】D ‎【解析】酶不是能源物质,不能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A错误。酶不能调节生物体的生命活动,B错误。酶在生物体内、外都能发挥作用,C错误。酶的本质是RNA或蛋白质,都含有C、H、0、N四种元素,D正确。‎ ‎8. 一分子ATP中,含有的高能磷酸键和磷酸基团的数目分別是 A. 2和3 B. 1和3 C. 2和2 D. 4和6‎ ‎【答案】A ‎【解析】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每分子ATP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和3个磷酸基团,2分子ATP则含有4个高能磷酸键和6个磷酸基团.‎ ‎9. 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参与有氧呼吸的酶都在线粒体中 B. 无氧呼吸各阶段都能合成少量ATP C. 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终产物是CO2‎ D. 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产生的CO2来自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答案】C ‎【解析】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酶位于细胞质基质中,第二、三阶段的酶位于线粒体中,A错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没有能量的释放,不能合成ATP,B错误。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酒精,共同终产物是二氧化碳,C正确。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有氧呼吸的产物有二氧化碳,但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D错误。‎ ‎【点睛】学生对细胞呼吸的过程理解不清 细胞呼吸的过程 ‎10. 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所有体细胞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 B. 细胞分化使细胞的遗传物质产生差异 C. 细胞分化只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D.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 ‎【答案】D ‎【解析】高度分化的细胞已经失去分裂能力,不再进行细胞分裂,A项错误;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B项错误;细胞分化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C项错误;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D项正确。‎ ‎11. 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在分裂时都出现的是 A. 同源染色体分离 B. 着丝点分裂 C. 细胞质不均等分裂 D. 染色体复制 ‎【答案】C ‎【解析】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故次级卵母细胞无此现象,A错误;着丝点发生在次级卵母细胞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中,B错误;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在分裂时都出现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现象,C正确;染色体复制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错误。‎ ‎12. 下图为DNA分子平面结构模式图,据图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1表示磷酸基团,1、2、3整体称为核糖核苷酸 B. 若4表示腺嘌呤,则3表示胸腺嘧啶 C. DNA分子中3与4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 D. DNA分子被彻底氧化后,能产生含氮废物的是2‎ ‎【答案】B ‎【解析】图示为DNA分子平面结构模式图,而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A错误;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若4表示腺嘌呤,则3表示胸腺嘧啶,B正确;NA分子中3与4表示碱基对,通过氢键连接,C错误;图中2表示脱氧核糖,不含氮元素,D错误。‎ ‎13. 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复制仅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 B. 真核生物DNA复制的场所均在细胞核内 C. 复制过程是先解旋后复制 D. 脱氧核苷酸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新的子链 ‎【答案】D ‎【解析】DNA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A错误。真核生物DNA复制的场所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B错误。DNA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C错误。DNA聚合酶可以连接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从而将脱氧核苷酸连接成新的子链,D正确。‎ ‎14. 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别用含有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 搅拌主要是使大肠杆菌破裂,释放出子代唾销体 C. 用35S标记的一组实验,部分子代噬尚体中能检测到35S D. 用32P标记的一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沉淀中 ‎【答案】D ‎【解析】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再培养基上独立生存,因此要标记噬菌体需用含35S和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分别培养,A错误;搅拌的目的是将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细胞分离,B错误;用35S标记的一组实验,由于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所以子代噬菌体中不可能检测到35S,C错误。由于32P标记的DNA分子进入了细菌,所以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于试管的沉淀物中,D正确。‎ ‎【点睛】学生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不清 ‎1、实验过程 ‎(1)标记噬菌体 ‎(2)侵染细菌 ‎2、实验结果分析 分组 结果 结果分析 对比实验(相互对照)‎ 含32P噬菌体+细菌 上清液中几乎无32P,32P主要分布在宿主细胞内 ‎32P—DNA进入了宿主细胞内 含35S噬菌体+细菌 宿主细胞内无35S,35S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35S—蛋白质外壳未进入宿主细胞,留在外面 ‎15. 下列关于真核生物基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相邻的三个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 B. 能转运氨基酸 C. 能与核糖体结合 D. 能转录产生RNA ‎【答案】D ‎【解析】真核生物的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而密码子在mRNA上,A错误;能转运氨基酸的是tRNA,B错误;能与核糖体结合的是mRNA,C错误;基因能转录产生RNA,D正确。‎ ‎16. 关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菌的基因转录时,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可同时作为模板 B. 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分别在DNA和RNA上 C. 几乎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D. —个氨基酸只能对应一种密码子 ‎【答案】C ‎【解析】转录只能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A错误;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都在DNA上,B错误;几乎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C正确;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而一种氨基酸可以有一个到多个密码子,D错误。‎ ‎17. 马兜铃酸的代谢产物会与细胞中的DNA形成“加合物”,导致相关基因中的A—T 喊基对被替换为T—A,从而诱发肿瘤的产生。马兜铃酸的代谢物引起的变异属于 A. 基因重组 B. 基因突变 C. 染色体结构变异 D. 不可遗传变异 ‎【答案】B ‎【解析】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根据题干信息“马兜铃酸的代谢产物会与细胞中的DNA形成“加合物”,导致相关基因中的A-T碱基对被替换为T-A,从而诱发肿瘤的产生”,这属于基因突变中碱基对的替换,故选B。‎ ‎18. 拟南芥在天宫二号上完成种子萌发、生长、开花和结果的全部过程,此过程经历的时间与在地球上的接近。下列有关拟南芥生长发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从外界吸收水和无机盐 B. 发生了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C. 发生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D. 微重力条件抑制了生长发育 ‎【答案】D ‎19. 某科研小组研宄小鼠毛色(A、a)的遗传,进行了下表的实验,结果犮现基囚型为AA的小鼠胚胎期死亡。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组别 亲代 子代 第一组 黑色×黑色 黑色 第二组 黄色×黑色 黄色 黑色 第三组 黄色×黑色 黄色 黑色 A. 小鼠毛色中黄色是显性 B. 第一组亲代基因型都是aa C. 第二组子代中Aa占1/2 D. 第三组亲、子代黄色鼠基因型相同 ‎【答案】C ‎【解析】根据第二组分析可知,小鼠毛色中黄色是显性,A正确;黑色是隐性性状,而第一组亲代均为黑色,因此第一组亲代的基因型都是aa,B正确;第二组亲代的基因型均为Aa,即Aa×Aa,则子代的情况为AA:Aa:aa=1:2:1,因为基因型为AA的小鼠胚胎期死亡,因此子代中Aa占2/3,C错误;因为基因型为AA的小鼠胚胎期死亡,因此第三组亲本的基因型为Aa(黄色)×aa(黑色),子代的基因型也为Aa(黄色)、aa(黑色),D正确。‎ ‎20. 下列与变异苻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三倍体西瓜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是因为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B. 子代的性状分离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 用二倍体植物的花药离体培养,能得到叶片和果实较小的单倍体植物 D. 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均可形成新的基因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三倍体西瓜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是因为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A项错误;子代的性状分离是因为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杂合子中的等位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含隐性基因的配子结合产生了不同于杂合子性状的隐性类型,B项错误;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是单倍体,单倍体植株弱小,二倍体植物的单倍体体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生殖细胞,因此高度不育,即不能形成果实,C项错误;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从而产生新的基因型,而杂交育种是将同种生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整合到同一个植株上,利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均可能形成新的基因型,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1.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捕食者的存在可促进被捕食行的进化 B.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生物的进化 C. 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答案】C ‎【解析】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A正确;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B正确;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C错误;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22. 在生产实践中,获得无子果实常采用的方法有 ‎①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 ②人工诱变 ③单倍体育种 ④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处理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运用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的方法可以得到无子果实,①正确;人工诱变,可导致基因突变的发生,进而引起性状的改变,但不能获得无子果实,②错误;单倍体育种可以迅速获得纯合子,但不能获得无子果实,③错误;生长素可促进果实的发育,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没有授粉的雌蕊,可获得无子果实,④正确。综上所述,供选答案组合,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多倍体育种、人工诱变、单倍体育种、生长素的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3. 下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共同组成内环境。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肝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 B. 肝细胞通过协助扩散从①中获得氧气 C. 与①②相比,③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 ③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葡萄糖含最有关 ‎【答案】C ‎【解析】图中①是组织液,②是淋巴,③是血浆,三者共同组成内环境;肝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A错误;肝细胞通过自由扩散从①中获得氧气,B错误;与①②相比,③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正确;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及蛋白质含量有关,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及其理化性质 ‎24. 下列有关入体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素分泌增加 B. 大量饮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 过度紧张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 人体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素分泌减少,A错误。大量饮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B错误。过度紧张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C正确。人体缺碘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D错误。‎ 考点:体液调节 ‎25. 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 a为感受器,c为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 C. 切段d刺激b,可引起效应器收缩,此过程为反射 D. 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A ‎【解析】反射弧中,兴奋只能由感受器传到效应器,因此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A正确。据图,d上具备神经节,说明d为传入神经,则a为效应器,b为传出神经,c为神经中枢、e为感受器,B错误。切断d传入神经刺激b传出神经,可引起效应器收缩,但由于此过程不具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能称为反射,C错误。Ⅱ处为突触后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 ‎【点睛】学生对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判断不清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神经节如图中的c。‎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26.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体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属于体液免疫 B. 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 二次免疫反应中的抗体记忆细胞产生 D. HIV侵染人体T细胞只影响细胞免疫过程 ‎【答案】B ‎【解析】体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不属于体液免疫,A错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正确。二次免疫反应中,记忆细胞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后由浆细胞产生抗体,C错误。HIV侵染人体T细胞,导致T细胞减少,从而影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错误。‎ ‎【点睛】学生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理解不清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27. 下列关于下丘脑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有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 B. 有体温调节中枢 C. 有渴觉中枢 D. 能分泌抗利尿激素 ‎【答案】C ‎【解析】下丘脑存在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它可以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进而促进机体通过控制抗利尿激素分泌来调节水盐平衡,A项不符合题意;下丘脑具有体温调节中枢,可以感受外界温度变化,B项不符合题意;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C项符合题意;下丘脑能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稳定,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知下丘脑具有感受渗透压刺激、传导兴奋到大脑皮层、分泌抗利尿激素,以及作为血糖调节中、水盐平衡中枢、体温调节中枢等作用。‎ ‎28. 用燕麦胚牙鞘进行下图所示实验,胚芽鞘将 A. 直立生长 B. 向右弯曲生长 C. 向左弯曲生长 D. 不生长不弯曲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由于尖端被云母片隔开,单侧光引起的生长素不能通过云母片横向运输到背光侧,故生长素向下两侧分布均匀,故直立生长,故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29. 给未授粉的的番茄雌蕊柱头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番茄。这个现象说明 A. 果实发育与受精作用有关 B. 果实发育与种子形成有关 C. 生长素抑制了种子生长 D. 果实发育需要生长素 ‎【答案】D ‎【解析】未受粉的番茄雌蕊不会发生受精作用,因此无籽番茄果实的发育与受精作用无关,A项错误;无籽番茄没有种子,因此与种子无关,B项错误;番茄雌蕊未授粉自然不会有种子,所以并不是生长素抑制了种子的生长,C项错误;给未授粉的番茄雌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而得到了无籽番茄,只能说明是所涂抹的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即果实发育需要生长素,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识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并能从题干中获取相关信息,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30.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自然界中神群增长通常呈S型曲线 B. K值表示环境容纳量 C. 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 种群增长速率逐步降低 ‎【答案】D ‎【解析】由于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自然界中种群增长通常呈S型曲线,A正确。S 型曲线中,K值表示环境容纳量,B正确。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刚开始时种群密度较小,种群密度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也较小,达到K/2后,种群密度较大,种群密度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也较大,C正确。K/2前,种群增长速率逐步增大;K/2到K,种群增长速率逐步降低,D错误。‎ ‎【点睛】学生对“S”型曲线理解不清 ‎“S”型曲线的解读和分析方法 三图对比分析解读:(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2)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3)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31. 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A. 物种进化 B. 外来物种入侵 C. 群落演替 D. 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优势群落代替另一个优势群落的演变现象,称为群落演替.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如光裸岩石上发生的演替)和次生演替(如火灾过后的森林发生的演替).‎ 解:大火使森林大面积的烧毁,破坏了原来的群落,导致原来的物种消失了,在以后的时间依次出现一些新的物种(杂草地→阔叶林→针叶林),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该过程称为群落演替.‎ 故选:C.‎ 考点:群落的演替.‎ ‎32. 下列各项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A. 蚊子飞翔时发出声音 B. 螯犬嗅寻毒品 C. 豪猪遇敌时竖起体刺 D. 海豚借助超声波确定方位 ‎【答案】C ‎【解析】蚊子飞翔时发出声音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警犬嗅寻毒品,利用的是化学信息。B错误。豪猪遇敌时竖起体刺,为豪猪的特殊行为,属于行为信息,C正确。海豚借助超声波确定方位,利用的是物理信息,D错误。‎ ‎33. 对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原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B. 对大气中氧气含量稳定的维持起决定性的作用 C. 其营养结构的复杂性比农田生态系统低 D. —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作用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答案】D ‎..............................‎ ‎34. 下列关于“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A. 探究的问题:所选定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 B. 实验中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可选用浸泡法或沾蘸法 C. 若用浸泡法,对不同插条浸泡的时间长短要有不同的梯度 D. 若用沾蘸法,对不同插条蘸取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浓度要有不同的梯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实验目的提出实验探究的问题“所选定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A正确;实验中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可选用浸泡法或沾蘸法,B正确;如果用浸泡法,为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对不同插条浸泡的时间长短要相同,C错误;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如果用沾蘸法,对不同插条蘸取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浓度要有不同的梯度,D正确。‎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35. 根据下列实验操作,预期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在2ml蛋清稀释液中先加O.1/mLNaOH溶液1ml,摇匀后,再加O.O5g/MLCUS04溶液10滴,摇匀 溶液呈紫色 ‎②‎ 用高温处理后冷却的过氧化氢酶溶液与过氧化氢混合 产生大量气泡 ‎③‎ 在剪碎的新鲜菠菜叶中加入=氧化硅、无水乙醇,充分研磨后过滤 滤液呈深绿色 ‎④‎ 洋葱根尖经解离、漂洗后,用龙胆紫溶液染色,制成装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染色质、细胞体呈紫色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由于蛋清中蛋白质含量较多,所以要先进行稀释,然后在稀释液中先加O.1/mLNaOH溶液1ml,摇匀后,再加O.Olg/MLCUS04溶液4滴,摇匀,溶液呈紫色,A正确;酶需要温和的条件,以高温处理过氧化氢酶会使酶失去活性,所以与过氧化氢混合,无气泡产生,B错误;在剪碎的新鲜菠菜叶中加入二氧化硅、无水乙醇和碳酸钙,充分研磨后过滤,可得深绿色滤液,C错误;洋葱根尖经解离、漂洗后,用龙胆紫溶液染色,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呈紫色,D错误;答案是A。‎ ‎【考点定位】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名师点睛】知识拓展:检测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在操作过程中先加O.1/mLNaOH溶液1ml,摇匀后,再加O.Olg/MLCUS04溶液4滴,摇匀;高温处理过氧化氢酶会使酶失去活性而无现象;在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实验时,在加入碳酸钙保护色素;龙胆紫溶液能使染色体呈紫色,而染色体分布在细胞核中。‎ 二、非选择题 ‎36. 以下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物质变化示意简图,其中①—⑤为生理过程,a〜g为物质名称,请冋答:‎ ‎(1)图中①过程进行的场所在_____________,b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 ‎(2)上述①〜⑤过程中,能够产生ATP的过程是__________(填序号),如果用放射性同位素对g示踪,则放射性同位素最先出现在[ ]__________中(括号内填字母)。‎ ‎(3)若以上生埋过程发生在同一个叶肉细胞中,在适宜的光照等条件下①过程产生的b的量比⑤过程所利用b的量__________(填“多、少、相等”)。‎ ‎(4)以上生化反应①〜⑤过程进行的场所互不相同,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叶绿体)类囊体膜 (2). 氧气(O2) (3). ①③④⑤ (4). c 三碳化合物(C3) (5). 多 (6). 催化各阶段的酶存在的场所不同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要求学生熟知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反应物、产物、场所、酶、能量),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1)图中①过程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场所为(叶绿体)类囊体膜,⑤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b代表的物质是氧气。‎ ‎(2)①过程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能产生ATP,②过程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利用ATP,③④⑤分别为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均会产生能量用于合成ATP,因此能够产生ATP的过程是①③④⑤。图中g表示二氧化碳,如果用放射性同位素对g示踪,首先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被利用,即CO2+C5→C3,则放射性同位素最先出现在【c】三碳化合物中。‎ ‎(3)对于叶肉细胞来说,适宜的光照等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即b氧气的量有剩余,因此①过程产生的b的量比⑤过程所利用b的量多。‎ ‎(4)以上生化反应均需要酶的参与,①~⑤过程进行的场所互不相同,直接原因是催化各阶段的酶存在的场所不同。‎ ‎37. 如图为某家庭的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图中阴影个体表示患者相关基因为D、d,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遗传病为隐性隐性__________(填“隐性”或“显性”)遗传病。‎ ‎(2)如果该遗传病是伴X染色体遗传,则Ⅲ2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Ⅱ3的一个致病基因来自于第1代中的__________号个体。‎ ‎(3)如果该遗传病是常染色体遗传,则图中可能为显性纯合子的个体是__________。‎ ‎(4)调查表明,社会女性中,该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色觉正常中携带者占16%,不考虑变异情况的发生。Ⅲ2与一家族无肝病史的异性婚配,生下携带致病基因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__;Ⅲ1色觉正常,若他与一正常女性婚配,所生后代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 ‎【答案】 (1). 隐性 (2). XDXD或XDXd (3). Ⅰ2 (4). Ⅲ2 (5). 1/6 (6). 1/275‎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遗传病及伴性遗传。要求学生识记人类遗传病的特点,能利用口诀,根据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进而判断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同时能利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 ‎(1)由正常个体Ⅱ1与正常个体Ⅱ2婚配,得到Ⅲ1为患者,推出该病为隐性遗传病。‎ ‎(2)如果该遗传病是伴X染色体遗传,则Ⅲ2的基因型为XDX—,由于Ⅲ1的基因型为XdY,可推出Ⅱ1的基因型为XDY与Ⅱ2的基因型为XDXd,因此Ⅲ2的基因型为XDXD或XDXd。Ⅱ3的基因型为XdY,由于Ⅰ1的基因型为XdY,Ⅰ2的基因型为XDXD,则Ⅱ3的Y基因来自第1代中的1号个体,致病基因Xd来自于第1代中的2号个体。‎ ‎(3)如果该遗传病是常染色体遗传,由于Ⅱ3的基因型为dd,则Ⅰ2的基因型为Dd,Ⅲ4的基因型为Dd。由于Ⅲ3的基因型为dd,则Ⅱ4的基因型为Dd。由于Ⅲ1的基因型为dd,则Ⅱ1与Ⅱ2的基因型均为Dd,但Ⅲ2的基因型可能为DD,即显性纯合子。‎ ‎(4)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Ⅲ2的基因型为1/3DD、2/3Dd,一家族无该病史的异性的基因型为DD,两者婚配,生下携带致病基因男孩Dd的概率是2/3×1/2×1/2=1/6。假设用B、b代表色觉,Ⅲ1色觉正常,则其基因型为ddXB Y,由于该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即dd为1%,则自然人群中,DD为81%,Dd为18%,可得出正常个体中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8/99=2/11。由于色觉正常中携带者占16%。Ⅲ1与一正常女性婚配,所生后代患该病的概率为2/11×1/2=1/11。所生后代色觉不正常的概率为16%×1/4=1/25,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1/11×1/25=1/275。‎ ‎38. 被犬咬伤后,为防止狂犬病发生,需要注射由灭火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下图一表示人体注射疫苗后产生的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特异性物质的过程,其中①—⑤表示相关的结构物质。图二表示结构①中发生的生理过程。分析回答:‎ ‎(1)图一中,结构①表示__________,结构②表示__________。‎ ‎(2)由图二可见,结构①正在进行遗传信息的__________,其中丝氨酸的密码子是__________。‎ ‎(3)浆细胞是由__________直接增殖分化而来,其合成并分泌的物质④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高尔基体 (2). 内质网 (3). 翻译 (4). UCU (5). B细胞或记忆细胞 (6). 能与狂犬病毒(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消灭抗原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学生识记细胞中各结构的图象,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产生、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 ‎(1)根据图一细胞器结构可判断出,结构②表示高尔基体,结构③表示内质网. (2)结构①表示核糖体,正在进行遗传信息的翻译;密码子是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由于携带丝氨酸的tRNA上反密码子为AGA,因此图中丝氨酸的密码子是UCU。 (3)浆细胞是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直接增殖分化而来,其合成并分泌的抗体能与特定抗原特异性结合,消灭抗原。‎ ‎39. 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甲—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不考虑为利用的能量)。据图分析回答:‎ ‎(1)图1中,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_____(填序号),能量进入群落的主要途径是______(填序号)。‎ ‎(2)图2中B表示___________。若鼠摄入能量为2.2×109kJ,A中能量为1.6×109kJ,B中能量为1.2×109kJ,狼同化能量为2.4×108kJ,则该生态系统中鼠到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 ‎(3)调查鼠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___________法。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狼和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___。‎ ‎【答案】 (1). ②③④ (2). ① (3).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储存在体内的能量) (4). 15% (5). 标志重捕 (6). (负)反馈调节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要求学生熟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过程,尤其会分析碳循环模式图,能量流动图。‎ ‎(1)分析图一可知:甲为大气中的CO2库,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①过程为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②③④过程为呼吸作用,⑤为分解作用。碳元素通过呼吸作用进入无机环境,其途径是②③④。能量进入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即过程①‎ ‎(2)根据能量流动图,可分析出A为鼠同化的能量,B为鼠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A中能量为鼠的同化量,即1.6×109kJ;该生态系统中鼠到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狼的同化量与鼠的同化量之商,即(2.4×108kJ /1.6×109kJ)×100%,结果为15%‎ ‎(3)鼠的活动能力强,范围广,调查鼠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狼和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 ‎40. 酵母菌是高中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材料,以下是某生物兴趣小组以酵母菌为材料开展的相关实验研究装置,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选用A、B、C装罝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①若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方式,装置组合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②若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方式,应选用__________装罝进行组装,但需要对其中的装置进行改装,说出改装的方法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用D装置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①用D装置培养酵母菌时,通常将橡皮塞换为棉花塞,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_____)‎ A.改变培养液的pH和温度不影响K值的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査锥形瓶中酵母数童的动态变化 C.用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③在培养后期对培养液稀释100倍后,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lmm×1mm×0.1mm,25×16 式)计数,统计其中的五个中方格共有酵母菌120个。同时兴趣小组同学另取一定量培养液用台盼蓝对酵母菌进行染色,多次镜检获得结果如下(只有死细胞才会被台盼蓝染成蓝色):‎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未染色酵母菌 ‎20‎ ‎17‎ ‎23‎ 蓝色酵母菌 ‎4‎ ‎3‎ ‎5‎ 则培养液中活酵母菌的密度为________个/毫升。‎ ‎【答案】 (1). C→A→B(或C→B→A→B ) (2). A、B (3). 将A装置中进气导管移去并密封,防止空气进入培养液,干扰实验结果 (4). 为酵母菌提供氧气 (5). D ‎ ‎ (6). 5.0×108‎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呼吸作用和种群数量统计实验。要求学生熟知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实验装置的组装),以及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酵母菌的计数)。‎ ‎(1)①选用A、B、C装置探究酵母菌有氧呼吸方式时的装置顺序是C→A→B或C→B→A→B,后者说明进入酵母菌培养液瓶中的气体中没有二氧化碳。‎ ‎②若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方式,应选用AB装置进行组装,但A装置应处于无氧环境,则需要将A装置中进气导管移去并密封,防止空气进入培养液,干扰实验结果 ‎(2)①用D装置培养酵母菌时,通常将橡皮塞换为棉花塞,目的是保证供应酵母菌充足的氧气。‎ ‎②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由于培养液的pH和温度将影响酵母菌的生长与繁殖,因此改变培养液的pH和温度将影响K值的大小,A错误。调查锥形瓶中酵母数量的动态变化采用抽样检测法,B错误。对酵母菌进行计数采用血球计数板来进行计数,C错误。影响酵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营养条件、代谢废物、温度、pH等,D正确。‎ ‎③培养后期稀释100倍后按照五点取样法计数,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的五个中方格中共有酵母菌120个。已知每个计数室由25个中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其中5个中格共有酵母菌120个,该计数室共有120/5×25=600个酵母菌,0.1mm3=1×10-4ml,则1ml样液中约有酵母菌600×100/(1×10-4)=6×108个酵母菌。兴趣小组同学取一定量培养液用台盼蓝对酵母菌进行染色,并取样多次镜检获得没有染上色的是活酵母菌的比例是(20+17+23)/(24+20+28)=60/72,则培养液中活酵母菌的密度为6×108×60/72=5×108个/毫升。‎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