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南阳一中2019年秋期高二开学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哺乳动物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及受精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相同 B. 一个精原细胞和一个卵原细胞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数量之比为4:1‎ C. 受精时只有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 D.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答案】D ‎【解析】‎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相同,即都有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现象,A项正确;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4个精细胞,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故B项正确;受精时只有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C项正确;受精卵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则主要来自卵细胞(母方),D项错误。‎ ‎2.某个 DNA 片段由 100 个碱基对组成,A+T 占碱基总数的 30 %,则该 DNA 片段第 3 次复制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子个数为(  )‎ A. 200 B. 280 C. 360 D. 150‎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关于DNA分子结构特点和DNA分子复制的计算型题目,DNA分子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配对的碱基数量相等,DNA分子的复制是以DNA分子的两条链o为模板,以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的半保留复制过程,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形成的DNA分子数是2n个。‎ ‎【详解】A+T占碱基总数的30%,则C+G占总数的70%,C=G=35%×200=70个,该DNA片段第3次形成的DNA分子数是23=8个,比第2次增加了4个DNA 分子,因此该过程中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子是:70×4=280个。‎ 故选: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利用DNA分子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DNA分子复制进行的简单计算,对DNA分子结构特点和DNA分子复制的结果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3.将用3H标记的某种碱基导入绿色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内,在细胞核和线粒体中能检测到放射性,而细胞其他结构没有放射性。则标记的碱基是( )‎ A. 胸腺嘧啶(T) B. 尿嘧啶(U) C. 腺嘌呤(A) D. 鸟嘌呤(G)‎ ‎【答案】A ‎【解析】‎ ‎【分析】‎ ‎1、DNA和RNA的异同:‎ 英文缩写 基本组成单位 五碳糖 含氮碱基 存在场所 结构 DNA 脱氧核苷酸 脱氧核糖 A、C、G、T 主要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 一般是双链结构 RNA 核糖核苷酸 核糖 A、C、G、U 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一般是单链结构 ‎2、根尖分生区细胞内含有核酸的结构有细胞核、线粒体、核糖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A、若标记的碱基是胸腺嘧啶,则根尖细胞中能检测到放射性的结构只有细胞核和线粒体,A正确;‎ B、若标记的碱基是尿嘧啶,则根尖细胞中能检测到放射性的结构有细胞核、线粒体、核糖体和细胞质基质,B错误;‎ C、若标记的碱基是腺嘌呤,则根尖细胞中能检测到放射性的结构有细胞核、线粒体、核糖体和细胞质基质,C错误;‎ D ‎、若标记的碱基是鸟嘌呤,则根尖细胞中能检测到放射性的结构有细胞核、线粒体、核糖体和细胞质基质,D错误.‎ 故选:A。‎ ‎【点睛】关键:一是要熟悉核酸在根尖细胞中存在的细胞结构,尤其不能忽视核糖体和细胞质基质;二是要熟悉DNA和RNA的组成区别。‎ ‎4.下列关于遗传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正确的是 A. 基因型为AaBbCcDd的细胞含4个染色体组 B. D和D,D和d,d和d都是等位基因 C. 摩尔根的核心假设是眼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D. 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答案】D ‎【解析】‎ 基因型为AaBbCcDd的细胞含2个染色体组,A项错误; D和d是等位基因,D和D、d和d不是等位基因,B项错误;摩尔根的核心假设是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项错误;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D项正确。‎ ‎5.如图是某基因型为TtRr的动物睾丸内细胞进行分裂时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假定不发生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 A. 处于AF段的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处于FI段的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 B. 若该动物产生基因组成为Ttr的配子,则分裂异常发生在FG段 C. 同一精原细胞分裂形成的细胞在HI段基因型不同,分别是TR和tr D. AF段所对应的细胞无同源染色体,FG段所对应的细胞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 ‎【答案】B ‎【解析】‎ 纵坐标是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在AF段一直存在同源染色体并出现对数增加,说明是有丝分裂,GH同源染色体对数为0,说明减Ⅰ使同源染色体分别进入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经过减数分裂,该动物应该产生TR、Tr、tR和tr四种正常配子,现在产生Ttr的异常配子,说明等位基因未分离,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说明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则异常发生在减Ⅰ,即FG段,B正确;HI段是减Ⅱ,等位基因已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中,但是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应该含两个相同的基因,所以基因型应为TTRR、ttrr或TTrr、ttRR,C错误;AF段是有丝分裂,有同源染色体,但是无同源染色体的行为,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精原细胞( 卵原细胞)既能进行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量,也能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一看染色体数目,如果是奇数,则是减Ⅱ,如果是偶数,二看同源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则是减Ⅱ,有同源染色体,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有同源染色体行为,则是减Ⅰ,无同源染色体行为,则是有丝分裂。‎ ‎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下列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的是(  )‎ A.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B.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 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D.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答案】D ‎【解析】‎ 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种群是进化的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查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论的联系及区别,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同时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故对种群水平及基因水平的研究是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修改。‎ ‎7.下列关于伴性遗传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A.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B. 伴Y染色体遗传病只在男性当中表现 C.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 D.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的特点 ‎【答案】C ‎【解析】‎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具有隔代遗传、交叉遗传的特点,且后代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AD正确;伴Y染色体遗传病具有传男不传女的特点,只在男性当中表现,B正确;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C错误。‎ ‎8.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转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tRNA、rRNA和mRNA都是从DNA转录而来 B. 同一细胞中两种RNA的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 C. 细胞中的RNA合成过程不会在细胞核外发生 D. 转录出的RNA链与模板链的相应区域碱基互补 ‎【答案】C ‎【解析】‎ ‎【分析】‎ 转录是指在细胞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RNA是核糖核酸的简称,有多种功能:①有少数酶是RNA,即某些RNA有催化功能;②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③rRNA是核糖体的构成成分;④mRNA携带着从DNA转录来的遗传信息;⑤tRNA可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中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详解】A、转录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的过程,包括tRNA、rRNA和mRNA,A正确;‎ B、不同RNA由不同的基因转录而来,所以同一细胞中两种RNA的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B正确;‎ C、细胞中的RNA合成过程主要在细胞核内发生,在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进行转录合成RNA,C错误;‎ D、转录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转录出的RNA链与模板链的相应区域碱基互补,D正确;‎ 故选:C。‎ ‎【点睛】关键:细胞中各种RNA都由DNA上特定区域转录而来,只要有DNA 分布的结构,都可能发生转录过程,如细胞核、线粒体或叶绿体等细胞结构。‎ ‎9.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的某二倍体动物,可以产生如图中各种基因型的细胞,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在雄性动物体内能同时找到基因型为AaBb、AB、Ab、aB和ab的细胞 B. ①过程产生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 C. ③过程产生的变异结果是产生了新基因,为种群进化提供了原材料,是有利的变异 D. ④过程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 对题图进行分析可知,①过程表示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基因型为AB、Ab、aB、ab的配子;②过程表示经过有丝分裂产生基因型为AaBb的细胞;③过程表示经过基因突变产生基因型为Aa1Bb的细胞;④过程表示经过染色体变异产生基因型为AaB的细胞。‎ ‎【详解】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形成基因型为AaBb的子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形成基因型为AB、Ab、aB、ab的4种精细胞。在雄性动物的睾丸中可同时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因此在雄性动物体内能同时找到基因型为AaBb、AB、Ab、aB、ab的细胞,A正确;①过程通过减数分裂,其原理属于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B正确;③过程属于基因突变,变异结果是产生了新的基因,为种群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但大多数的基因突变会给生物带来不利的影响,C错误;过程④产生的原因有:(1)减数第一次分裂,含有等位基因A/a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进入同一子细胞中;(2)有丝分裂过程,含有b基因的两条染色体进入同一子细胞中,导致另一个子细胞不含b基因;(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某部位发生缺失,在其上的b基因也随之缺失,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 ‎10.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所以细胞分裂期也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 B. 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C. 猫叫综合征和21三体综合征都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 D.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均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交叉互换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重复、倒位、缺失)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任何时期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所以细胞分裂期也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B错误;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C错误;原核生物无染色体,只可能发生基因突变,真核生物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D错误。故选A。‎ ‎11.已知一小鼠的基因型为XBXb。该小鼠次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结果是 A. 第二极体中同时含有B基因和b基因 B. 卵细胞中可能含有B基因或含有b基因 C. 若卵细胞中含有B基因,则极体中必不含有B基因 D. 卵细胞中必然含有B基因,极体中可能含有b基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小鼠基因型可知其卵原细胞的基因组成为XBXb,染色体复制后,变成初级卵母细胞其基因组成为XBBXbb,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的基因组成:若次级卵母细胞为XBB,则第一极体为Xbb;若次级卵母细胞为Xbb,则第一极体为XBB。若次级卵母细胞为XBB,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卵细胞和第二极体的基因型都为XB;若次级卵母细胞为Xbb,产生的卵细胞和第二极体的基因型都为Xb;根据以上分析, 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关键要熟悉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染色体上基因的变化规律。但核心只有两点:一是染色体复制,染色体上的基因加倍;二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的实质。‎ ‎12.对细胞核中的染色体、DNA、基因三者的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都能复制、分离和传递,且三者行为一致 B. 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或两个DNA,DNA分子上含有多个基因 C. 生物的传种接代中,染色体的行为决定着DNA和基因的行为 D. 在DNA分子结构中,与所有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均是二个磷酸基和一个碱基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和DNA的关系: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详解】染色体、DNA、基因都能复制、分离和传递,且三者行为一致,A正确;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或两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含有多个基因,B正确;DNA主要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因此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染色体的行为决定着基因的行为,C正确;在DNA分子结构中,大多数脱氧核糖连接2个磷酸和一个碱基,但每条链有一个末端的脱氧核糖只连接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D错误。‎ 综上,本题答案为D。‎ ‎13.细胞色素 C(CytC)是位于线粒体内外膜之间的一种水溶性蛋白质,当细胞受到凋亡信号刺激后,线粒体释放CytC到细胞质基质中,CytC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组成凋亡体,启动细胞凋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B. 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信号传递可能与细胞膜表而的糖蛋白质有关 C. 若促进癌细胞内控制CytC合成基因的表达,可能会促进癌细胞凋亡 D. 凋亡细胞特有的控制CytC合成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解:A、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A正确;‎ B、细胞凋亡过程中信号传递可能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质有关,B正确; ‎ C、根据题干信息“当细胞受到凋亡信号刺激后,线粒体释放CytC到细胞质基质中,CytC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组成凋亡体,启动细胞凋亡。”可知,若促进癌细胞内控制CytC合成基因的表达,可能会促进癌细胞凋亡,C正确; ‎ D、控制CytC合成的基因存在于所有正常细胞内,不是凋亡细胞特有的,D错误。 ‎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能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14.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涉及自交和测交。下列关于杂交和测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交可以用来判断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测交不能 B. 测交可以用来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自交不能 C. 豌豆是严格自交植物,自然界的豌豆品种基本为纯种 D. 自交和测交都不能用来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C ‎【解析】‎ ‎【分析】‎ 自交是指植物中自花受粉和同株异花受粉,可以是纯合子(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自交、杂合子自交。‎ 杂交是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个体之间相互交配的方式,可以是同种生物个体杂交,也可以是不同种生物个体杂交。‎ 测交是指杂种子一代个体与隐性类型之间的交配,主要用于测定F1 的基因型,也可以用来判断另一个个体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 鉴定生物是否是纯种,对于植物来说可以用测交、自交的方法,其中测交是最简单的方法;对于动物来讲则只能用测交的方法。‎ 采用自交法,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此个体为杂合子;若后代中没有性状分离,则此个体为纯合子;‎ 采用测交法,若后代中只有显性性状,则被鉴定的个体为纯合子;若后代中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出现,则被鉴定的个体为杂合子。‎ ‎【详解】A、自交可以用来判断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测交也能,A错误;‎ B、测交不可以用来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但自交能,B错误;‎ C、豌豆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即严格自交植物,在自然界中豌豆品种基本为纯种,C正确;‎ D、自交和测交都可用来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点睛】易错易混点:测交一般不能用来判断显隐性,但可以用来测定显性个体的基因型或者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自交既可以判断显隐性,也可用来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15. 人体肌肉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葡萄糖 A. 血浆 B. 组织液 C. 淋巴 D. 血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肌肉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故从组织液中吸收葡萄糖。‎ 考点:细胞的内环境 点评:要注意不同细胞的内环境不同,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比如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16. 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4周,相比对照组,实验组小白鼠( )‎ A.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多 B. 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C.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增多 D. 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即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故A、C项错误;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所以会使耗氧量增加,故B项正确,D项错误。‎ 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新陈代谢增强,反过来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 考点:本题考查动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7.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式图,在①~⑤中应当用双向箭头表示的有几处(  )‎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间可相互渗透,故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有①④⑤,故选: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和稳态的意义,要求学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和作用,掌握稳态的概念,理解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名师点睛】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8. 有关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抗利尿激素作用于靶细胞之后仍具活性 B. 水盐平衡调节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完成 C.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 D. 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使尿生成少、浓度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激素和神经递质在起作用后,立即被分解,A错误;其余均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下丘脑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19. 下图为人体内环境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①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②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B. ④中含激素、呼吸酶、乳酸、CO2等物质 C. 内环境主要由①、②、③、④组成 D. ①和②成分的主要区别在于无机盐含量不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若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会使图中②组织液增加,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呼吸酶位于细胞内,属于胞内酶,不属于淋巴的成分,B错误;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不包括细胞内液,C错误.信息和组织液其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 考点:内环境的成分 ‎【名师点睛】据图分析:①表示血浆,②表示组织液,③表示细胞内液,④表示淋巴,①③④共同构成了内环境 ‎20.如图表示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 B. 甲的含义是汗液分泌减少,毛细血管舒张 C. 如果乙表示激素的作用,则涉及的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D. 如果丙表示相关骨骼肌的活动,则通过战栗增加无氧呼吸的强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寒冷条件下与炎热条件下的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 ‎【详解】A、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存在于皮肤,A错误;‎ B、甲过程要减少散热,因此甲可表示汗腺分泌减少和毛细血管收缩,B错误;‎ C、寒冷条件下,乙过程要增加产热,因此乙可表示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C正确;‎ D、骨骼肌战栗时增加有氧呼吸的强度,而不是无氧呼吸,D错误;‎ 故选:C。‎ ‎【点睛】熟悉体温调节的过程是分析判断的关键。‎ ‎21. 分析下图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A. 肝细胞、甲、乙三部位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 B. 乙中的葡萄糖通过甲进入肝细胞需穿过3个磷脂双分子层 C. 甲、乙、丙维持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 D. NaHCO3与乙中产生的乳酸反应,使乙pH稳定在7.35-7.45‎ ‎【答案】D ‎【解析】‎ 氧气运输过程中,经自由扩散由血浆扩散到组织液,又由组织液扩散到细胞,故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A正确;乙中的葡萄糖通过甲进入肝细胞要通过一层毛细血管管壁细胞,为两层膜,又穿过一层肝细胞膜,所以共3层膜,即3个磷脂双分子层,B正确;甲、乙、丙维持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C正确;乳酸是由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场所应为细胞质基质,并非血浆,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形作为信息的载体,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甲、乙、丙所代表的成分以及所参与的调节过程。首先根据图示判断出甲、乙、丙分别为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氧气运输过程中,由血浆扩散到组织液,又由组织液扩散到细胞,故O2浓度逐渐减小;乙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要通过一层毛细血管管壁细胞和一层肝细胞膜,所以共3层细胞膜;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pH稳定则依赖于缓冲物质的调节。‎ ‎22.如图为人体的体温与水盐调节示意图,a、b、c、d代表不同激素。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下丘脑与垂体之间既有神经联系,又有血液联系 B.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的分泌量均会有所增加 C. 大量饮水后d的分泌增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 D. 体温和水盐平衡的维持都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协调作用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如水盐调节:‎ ‎【详解】A、下丘脑中一些细胞不仅能传导兴奋,而且能分泌激素,下丘脑与垂体之间既有神经联系又有血液联系, A正确;‎ B、当受到寒冷刺激时,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 , [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B正确;‎ C、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d]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C错误;‎ D、体温和水盐平衡的维持,既有神经细胞的参与,又有激素进行信号传递,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23.如表所示为测得的人体组织液和血浆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成分/(mmol·L-1)‎ Na+‎ K+‎ Mg2+‎ Ca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②‎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A. ①属于组织液,②属于血浆 B. ①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的总量增多 C. CO2在①中的浓度小于在②中的浓度 D. ②与①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毛细血管壁上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图表表示人体组织液和血浆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最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所以根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A错误;‎ B、①血浆中的蛋白质减少,将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是组织液回流减弱,进而导致②组织液增加,B正确;‎ C、CO2由组织液扩散到血浆,因此CO2的浓度①小于②,C正确;‎ D、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两者的成分存在差异与毛细血管壁的透过性有关,D正确;‎ 故选:A。‎ ‎24.冬泳运动被誉为“勇敢者的运动”。在严寒的冬季,冬泳运动员刚开始训练时,其下列各项生理变化与下图曲线变化趋势相符的是 ‎①皮肤血管血流量的变化  ②身体耗氧量的变化 ‎ ‎③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  ④汗液的分泌量 A. ②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①皮肤血管血流量随着环境温度下降,血流量逐渐降低,①错误;‎ ‎②身体耗氧量的随着环境温度下降,耗氧量逐渐增加,产热多,②正确;‎ ‎③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环境温度下降,甲状腺激素分泌量逐渐增加,代谢加快,③正确;‎ ‎④汗液的分泌量环境温度下降,汗腺分泌量逐渐降低,④错误;‎ 故选:A。‎ ‎25.如图为动物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血液中激素①②的含量会増加,激素③的含量减少 B. 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 C. 骨骼肌受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 D. 激素①作用的靶细胞也可以是甲状腺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表示TRH,②表示甲状腺激素,③表示TSH。‎ ‎【详解】A、进入寒冷环境中,血液中激素①TRH增多,会促进③TSH的分泌,从而②甲状腺激素增多,A错误;‎ B、激素①TRH对垂体是促进作用,②甲状腺激素对垂体是抑制作用,B错误;‎ C、骨骼肌受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C正确;‎ D、激素①TRH作用的靶细胞只能是垂体,D错误。‎ 故选C。‎ ‎【点睛】TRH只能作用于垂体,TSH只能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几乎全身细胞。‎ ‎26.原尿中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的浓度与血浆中的基本相同。原尿经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选择性重吸收和分泌作用后形成尿液。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组织液。下图为肾小管及相关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低于组织液 B. 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运输方式是既需要载体,又需要消耗ATP C. 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分是通过渗透作用进行的 D. 如果原尿中葡萄糖未能被完全重吸收,尿量将会增加,原因是葡萄糖要溶解在水中才能排出 ‎【答案】A ‎【解析】‎ ‎【分析】‎ 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垂体后叶释放的。‎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组织液,而被动运输的特点是物质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输,因此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A错误;‎ B、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ATP的参与,B正确;‎ C、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分的原理是渗透吸水,C正确;‎ D ‎、肾小管上皮细胞因重吸收各种离子、小分子有机物而导致渗透压升高,水分子由渗透压低处流至渗透压高处.原尿中的葡萄糖未完全重吸收会导致原尿中渗透压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渗透压差值减小,重吸收水分减少,进而导致尿量增加,D正确;‎ 故选:A。‎ ‎27.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人体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B. 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 C. 细胞外液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途径之一可表示为组织液→淋巴→血浆 D. 小肠壁的肌细胞可以不通过细胞外液从肠道直接吸收葡萄糖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动态关系是:,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人体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A正确; B、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中有营养物质:葡萄糖、无机盐等,调节物质(如激素),抗体,代谢废物尿素等物质,B正确; C、细胞外液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即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C正确; D、小肠壁的肌细胞也必须通过组织液从内环境吸收葡萄糖,D错误.‎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内环境的作用,对于内环境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8.下列过程,哪些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  )‎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 ‎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 ‎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 ‎ ‎⑤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 ‎⑥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 A. ②④⑤ B. ⑤⑥ C. ①③④ D. ①③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是反应,不是内环境.‎ ‎【详解】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细胞外,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①正确;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②错误;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细胞外,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③正确;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发生在组织液内,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④错误;⑤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血浆中,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⑤错误;⑥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消化道内的液体不是体液,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⑥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④⑤⑥中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是①③⑥。故选:D.‎ ‎【点睛】本题是对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化反应的总结,规律总结: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生化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凡是只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都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其内的生化反应也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 ‎29.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B. 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系统的协调就可维持内环境稳态 C.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 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渗透压的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水约90%,蛋白质,无机盐,激素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 ‎【详解】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而不是恒定不变,A错误;内环境稳态主要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但是也离不开其他系统的参与,如运动、消化、呼吸等系统,B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但不一定引起渗透压下降,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考查对内环境稳态知识等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30.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 B. 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 C.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蛋白的含量有关 D. 小部分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据此答题。‎ ‎【详解】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A正确;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B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C错误;小部分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是细胞外液;识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1.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细胞和它生活的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B. 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C.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主要场所 D. 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内液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浓度增大,进而导致水从细胞内更多的流向细胞外;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溶胶。‎ ‎【详解】A、摄入过多过咸的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则细胞失水,细胞体积减小,A错误;‎ B、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组织液,B正确;‎ C、 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溶胶,C错误;‎ D、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导致细胞内浓度增大,进而导致细胞吸水使细胞内液增多,D错误。 故选B ‎ ‎32.如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 胞体再到轴突,甲、乙为两个电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共有3个完整的突触 B. 在d点施加一强刺激,则a、b、e、f都能测到电位变化 C. 在b点施加一强刺激,则该点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并在f点可测到电位变化 D. 用一定的电流刺激a点,甲和乙都发生两次偏转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图中涉及3个神经元,3个突触,兴奋传递的方向为顺时针。‎ ‎【详解】A、由图可知,图中共有3个完整的突触,均为轴突-树突型,A正确;‎ B、在d点施加一强刺激,只有c点可以检测到电位变化,a、b、e、f不能测到电位变化,B错误;‎ C、在b点施加一强刺激,则该点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兴奋可以传递到e、f所在的神经元,故在f点可测到电位变化,C正确;‎ D、用一定的电流刺激a点,甲和乙的两极均会先后兴奋,故均会发生两次偏转,D正确。‎ 故选B。‎ ‎33.人体的健康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胸腺既能分泌激素,也是T淋巴细胞成熟场所 B. 神经递质既能作用于神经细胞,也能作用于腺体细胞 C. 肾上腺素既属于激素,也是一种神经递质 D. 浆细胞既能分泌抗体,也能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者腺体。肾上腺素是肾上腺激素中主要的一种,也是神经末梢释放的一种神经递质。‎ ‎【详解】A. 胸腺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且胸腺可以分泌胸腺激素,A正确;‎ B. 反射弧的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者腺体,因此神经递质既能够作用于神经细胞,也能够作用于腺体细胞,B正确;‎ C. 肾上腺素既是一种动物激素,又可作为神经递质,C正确;‎ D. 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但是没有分裂能力,D错误。‎ ‎34.科学家发现过度肥胖的动物往往血糖浓度过高,给某品系的高血糖肥胖老鼠注入胰岛素后,发现血糖浓度并未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由于其对胰岛素不敏感造成的。有人推测阿司匹林可以恢复肥胖老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他们用上述品系老鼠做实验,方法如下:先给老鼠服用三周的阿司匹林后,再注射用缓冲液配制的胰岛素,一段时间后,血糖开始下降。该实验还需要一个对照组,以下设置最合理的是(  )‎ A. 给老鼠服用三周阿司匹林,在停药一段时间后,测定血糖浓度 B. 既不服用阿司匹林,也不注射胰岛素,三周后测定血糖浓度 C. 给老鼠服用三周阿司匹林后,注射等量缓冲液,一段时间后测定血糖浓度 D. 给老鼠在服用阿司匹林的同时注射胰岛素,三周后测定血糖浓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经过处理的组是实验组,未经过处理的组是对照组,根据题意,“过度肥胖的动物往往血糖浓度过高,给老鼠注入胰岛素后,发现血糖浓度并未下降”,说明胰岛素对过度肥胖的动物不能起降血糖的作用;而有人推测阿司匹林可以恢复肥胖老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故实验目的是“探究阿司匹林可能对降低肥胖动物血糖有效果”,根据题干实验组可知,自变量是是否添加胰岛素,因变量是血糖浓度。‎ ‎【详解】实验目的是“阿司匹林可能对降低肥胖动物血糖有效果”,根据实验设计时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实验组先给老鼠服用三周的阿司匹林后,再注射胰岛素,一段时间后,血糖开始下降,则对照组应给老鼠服用三周阿司匹林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测试血糖浓度,C正确。‎ ‎35.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 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 B. 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 C. 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厌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 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可知:图示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 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使乳酸含量增加; bc段下降是由于乳酸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NaHCO3 )转化为其他物质。‎ ‎【详解】由题意可知,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厌氧呼吸加强使乳酸含量增加,A错误;bc段下降的原因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以及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B正确;人体无论在O2充足还是在高原缺O2的条件下,细胞都以有氧呼吸为主,C错误;ab段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被缓冲物质( NaHCO3)转化为其他物质(CO2),D错误。故选:B。‎ ‎36.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中多巴胺的作用有关,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B. 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一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D. 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A、存在于突触小体中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以突触小泡形式被运输到突触前膜,再以胞吐形式运出细胞,在此过程中需要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A正确;‎ B、突触小体是轴突末端膨大的部分,只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突触结构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错误;‎ 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 C错误;‎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完成“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转变,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7.下列与人体内环境稳态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寒冷环境中,人体的肾上腺素分泌加强,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弱 B. 体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C. 接种牛痘的人终生不患天花是因为相应的记忆细胞存留时间长 D. 淋巴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而来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皮肤血管收缩等。体液是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才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接种疫苗后,机体内会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且存留时间很长,有的疫苗一生只需接种一次;淋巴细胞是白细胞中的一种,最初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但发育成熟不一定都在骨髓,如T细胞。‎ ‎【详解】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都会加强,会导致代谢旺盛而抵御寒冷,A错误;细胞外液(内环境)才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错误;接种牛痘的人终生不患天花是因为相应的记忆细胞存留时间长,C正确;T细胞是在骨髓分化形成,最终在胸腺中发育成熟,D错误;综上所述,选C项。‎ ‎38.乘坐过山车时,不少人会感到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此时,人体内进行的调节是( )‎ A. 神经—体液调节 B. 神经调节 C. 体液调节 D. 激素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使各器官、系统协调起作用.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达到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并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人在受到惊吓时,交感神经活动加强,使得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肺的通气量加大,同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详解】受到惊吓时,交感神经活动加强,使得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肺的通气量加大,这一过程属于神经调节,肾上腺素等激素所起的作用属于体液调节.故选A。‎ ‎39.进行长时间的重体力劳动时,人体仍能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中的CO2刺激大脑的呼吸中枢,加快呼吸,维持pH稳定 B. 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增加散热维持体温稳定 C. 胰高血糖素主要促进肝糖原水解以维持血糖稳定 D. 垂体通过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合成,维持渗透压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过程、调节机制及生理意义,能根据题干要求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呼吸中枢不在大脑而在脑干中,A错误。‎ 在重体力劳动时机体产热增加,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和汗腺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稳定,B错误。‎ 在进行长时间重体力劳动时,血糖降低,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糖原分解维持血糖平衡, C正确。‎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D错误。‎ ‎【点睛】体温升高时主要是增加散热维持体温平衡。‎ 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40.2018年8月在韩国平昌举行的冬奥会上,运动员进行剧烈运动时,仍然能够保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维持体温的稳定是主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B. 兴奋传导时,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发挥作用 C. 剧烈运动时,由于消耗大量能量,血糖相对稳定,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减少 D. 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pH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生命活动的调节,涉及体温、血糖、血浆PH的平衡调节和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考查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体温的稳定是主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机体产热和散热恢复平衡,A正确.‎ 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然后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发挥作用,B正确.‎ 剧烈运动时,由于消耗大量能量,血糖浓度下降,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以升高血糖,维持平衡,C错误.‎ 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释放到血液中后会和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D正确.‎ ‎【点睛】剧烈运动能量需求增多,代谢加强,所以代谢的底物消耗增多,代谢产物增加,产热增多,因此涉及内环境稳态多方面的调节。‎ 二、非选择题 ‎41.图甲是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A、B分别表示神经元的结构;图乙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①、②、③、④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结构中涉及________个神经元,含有________个突触。‎ ‎(2)图乙中表示感受器的是________(填编号),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____。‎ ‎(3)研究表明,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的孩子,大脑皮层的厚度大,结构⑤________(填结构名称)的数量将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说明非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能明显影响结构⑤的数量,从而有利于智力开发。‎ ‎(4)“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③的细胞体,而②及脊髓________(填“受到”或“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运动障碍,对刺激________(填“有”或“无”)感觉。‎ ‎【答案】 (1). 3 (2). 2 (3). ① (4). 由正电位→负电位 (5). 突触 (6). 增加 (7). 未受到 (8). 有 ‎【解析】‎ ‎【分析】‎ ‎(1)分析图甲,其中涉及到3个神经元,含有2个突触,其中A是轴突(神经纤维),B是树突。‎ ‎(2)分析图二: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⑤是神经中枢、③是传出神经、④是效应器。‎ ‎【详解】(1)分析图甲,其中涉及到3个神经元,含有2个突触。‎ ‎(2)分析图乙: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⑤是神经中枢、③是传出神经、④是效应器。静息时,膜电位是内负外正,受刺激后,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所以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由正电位→负电位。‎ ‎(3)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的孩子,大脑皮层的厚度大,突触的数量将增加。说明非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能明显影响突触的数量,从而有利于智力开发。‎ ‎(4) 由题意可知,病毒侵染了③传出神经,但对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没有影响,即兴奋可以传递到神经中枢,但无法传递到效应器,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对刺激有感觉,但却表现出下肢运动障碍。‎ ‎【点睛】注意:反射必须依赖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结构完成,才能完成反射。‎ ‎42.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化学成分在正常情况下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人体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能与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等。‎ ‎(3)目前普遍认为人体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主要调节机制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尝试在下图中构建人体肝脏内血浆、组织液、成熟红细胞内液间O2、CO2扩散的模型(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O2的扩散,用虚线箭头表示CO2的扩散;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血浆和组织液 (2). 温度、渗透压、pH(酸碱度) (3).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4). 如下图所示 ‎【解析】‎ ‎【分析】‎ 人和动物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酸碱度和化学物质的含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1) 毛细血管壁细胞外是组织液,内是血浆,因此其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2) 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保持动态平衡。‎ ‎(3)目前普遍认为人体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主要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4) 人体肝脏内血浆、组织液、成熟红细胞内液间O2、CO2扩散的模型为 ‎43.如图为某男子饥寒交迫时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A~D表示器官或细胞,①~④表示激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____,产生冷觉的A是____________。‎ ‎(2)当激素③以B为靶细胞时,体现了激素的________调节机制。‎ ‎(3)激素④的主要靶器官(细胞)是________,在血糖调节方面与其相互拮抗的激素是________。‎ ‎(4)人在炎热环境中大量出汗后,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____________增多,由垂体释放,作用于____________,促进对水的重吸收。‎ ‎【答案】 (1). 下丘脑 (2). 大脑皮层 (3). 反馈 (4). 肝脏(细胞) (5). 胰岛素 (6). 抗利尿激素 (7). 肾小管和集合管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人体的各种感觉均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A为大脑皮层。根据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可知,B为垂体,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根据血糖调节过程可知,C为胰鸟A细胞,D为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或靶器官,主要为肝细胞,④为胰高血糖素。‎ ‎【详解】(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人体的各种感觉均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A为大脑皮层。‎ ‎(2)分析可知图中B为垂体,①②③分别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时,是一种反馈调节机制,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垂体的效应为:抑制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垂体细胞提高代谢速率。‎ ‎(3)结合前面的分析,饥寒交迫时,机体会调节使血糖浓度升高,所以C为胰岛A细胞,激素④是胰高血糖素,其主要靶器官(靶细胞)是肝脏(肝细胞)具有升血糖的作用,与之呈拮抗作用关系的激素是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4)人在炎热环境中大量出汗后,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的重吸收。‎ ‎【点睛】分析图要注意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以及大脑皮层是感觉中枢。‎ ‎44.某种植物是雌雄异株的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它的X和Y性染色体结构如图(Ⅰ表示同源区段,Ⅱ、Ⅲ表示非同源区段)。该植物的花色有红色和紫色两种,控制这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A和a)位于性染色体上,有人利用该植物这一对相对性状做了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杂交组合一 P1紫花(♀)×红花(♂)→F1:全紫花 杂交组合二 P1紫花(♂)×红花(♀)→F1:紫花(♀)∶红花(♂)→1∶1‎ 杂交组合三 P1紫花(♂)×红花(♀)→F1:红花(♀)∶紫花(♂)→1∶1‎ ‎(1)根据杂交组合________,可以判断花色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 ‎(2)仅根据杂交组合三,可以判断控制花色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区段。‎ ‎(3)杂交组合三中父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 ‎(4)杂交组合二的F1中雌株与杂交组合三的F1中雄株交配,后代紫花植株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 ‎【答案】 (1). 一 (2). 紫色 (3). Ⅰ (4). XaYA (5). 1/3‎ ‎【解析】‎ ‎【分析】‎ 由组合一可知紫花植株为显性性状,组合二三可知该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详解】(1)根据杂交组合一,因为紫花和红花杂交,后代都是紫花,可以判断花色的显性性状为紫色。‎ ‎(2)仅根据杂交组合三,雄性紫色父本和雌性红花母本,后代雄性都为紫花,雌性均为红花,说明该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Ⅰ区段),并且该亲本的基因型为XaYA和XaXa。‎ ‎(3)杂交组合三中父本的基因型为XaYA。‎ ‎(4)杂交组合二的F1中雌株(XAXa)与杂交组合三的F1中雄株(XaYA)交配,后代XAXa、XaYA、XAYA、XaXa,其中紫花植株为XAXa、XaYA、XAYA,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3。‎ ‎【点睛】有组合三确定该基因的位置,在Ⅰ表示同源区段,还是Ⅱ、Ⅲ表示非同源区段,注意后代的性别以及性别所对应的花色,进而能够判断位置关系。‎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