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黑龙江省伊春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文科)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黑龙江省伊春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文科) (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伊春二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文科)‎ ‎ ‎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正常情况下,以下物质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无机盐 ④激素 ⑤尿素.‎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②③‎ ‎2.如图是反射弧示意图,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处进行电刺激,则在A、E处均能测到膜电位变化 B.②处进行电刺激,则该处膜内电位将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C.②处进行电刺激,则B处将会出现兴奋传导现象 D.①处进行电刺激,能引起C处释放神经递质 ‎3.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作用部分分别是(  )‎ A.前者是下丘脑,后者是垂体 B.前者是垂体,后者是性腺 C.两都是下丘脑 D.两者都是垂体 ‎4.乙酰胆碱是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的递质,某病人血清中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病人所患疾病及表现为(  )‎ A.自身免疫病,肌无力 B.自身兔疫病,肌肉痉挛 C.过敏反应,肌无力 D.过敏反应,肌肉痉挛 ‎5.根据如图所示,分析a、b、c、d四个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正确的结论是(  )‎ A.a>b>c B.c>b>d C.b>a>c D.a=b=c ‎6.植物茎尖的生长素可以向浓度比它高的侧芽部位运输,同时,在缺氧的条件下会严重阻碍其运输,这说明生长素的运输属于(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渗透作用 ‎7.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这时生态因素对该种群没有作用 B.种群的增长率保持稳定 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 D.出生率再也不会超过死亡率 ‎8.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网眼大小以保护鱼苗,这将会使捕捞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 A.增长型 B.稳定型 C.衰退型 D.无法判断 ‎9.研究发现两种现象:‎ ‎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 ‎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 则这两种物质中(  )‎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10.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理论上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11.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植物体.以上4种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  )‎ A.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B.竞争、寄生、捕食、共生 C.寄生、共生、竞争、捕食 D.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12.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便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这种现象所反映的生物间关系及信息传递类型分别是(  )‎ A.种内互助,化学信息 B.种内互助,行为信息 C.种间互助,化学信息 D.种内互助,物理信息 ‎13.下列有关食物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复杂,个体数量越庞大,食物链就越多 B.自然生态系统中,沿着食物链的方向,能量逐级递减 C.在食物链中,根据动物的食性,每种动物只能归属于某一特定的营养级 D.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占有的碳元素越少 ‎14.下列对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作用(应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施放性引诱剂,诱捕害虫 B.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C.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 D.喷洒保幼激素,让农作物上的蝴蝶幼虫延长生长期 ‎15.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B.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 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 D.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低 ‎ ‎ ‎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伊春二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文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正常情况下,以下物质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无机盐 ④激素 ⑤尿素.‎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②③‎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 ‎【解答】解:①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①错误; ‎ ‎②葡萄糖属于内环境成分,②正确;‎ ‎③无机盐属于内化境成分,③正确;‎ ‎④激素需要通过血液运输,属于内环境,④正确;‎ ‎⑤尿素是细胞代谢产生的废弃物,会直接排到内环境中,因此属于内环境,⑤正确.‎ 故选:B.‎ ‎ ‎ ‎2.如图是反射弧示意图,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处进行电刺激,则在A、E处均能测到膜电位变化 B.②处进行电刺激,则该处膜内电位将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C.②处进行电刺激,则B处将会出现兴奋传导现象 D.①处进行电刺激,能引起C处释放神经递质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反射弧的组成,其中E是感受器,D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B是传出神经,A是效应器;‎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性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即传递方向为:感受器(E)→传入神经(D)→神经中枢(C)→传出神经(B)→效应器(A).‎ ‎【解答】解:A、①出电刺激,在A出可以检测到电位变化,E处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A错误;‎ B、静息时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刺激后电位变化是外负内正,因此膜内电位将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B错误;‎ C、由于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方向是E→D→C→B→A,因此②处进行电刺激,则B处将会出现兴奋传导现象,C正确;‎ D、由于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方向是E→D→C→B→A,因此刺激①处进行电刺激,不能引起C处释放神经递质,D错误.‎ 故选:C.‎ ‎ ‎ ‎3.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作用部分分别是(  )‎ A.前者是下丘脑,后者是垂体 B.前者是垂体,后者是性腺 C.两都是下丘脑 D.两者都是垂体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在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会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会分泌促激素作用于相关腺体,导致相关腺体分泌相应激素.‎ ‎【解答】解: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作用于垂体;由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会作用于性腺.‎ 故选:B.‎ ‎ ‎ ‎4.乙酰胆碱是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的递质,某病人血清中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病人所患疾病及表现为(  )‎ A.自身免疫病,肌无力 B.自身兔疫病,肌肉痉挛 C.过敏反应,肌无力 D.过敏反应,肌肉痉挛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乙酰胆碱由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该人血清中抗体把乙酰胆碱的受体作为异物进行攻击,这类疾病在免疫学中称自身免疫疾病,由于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神经元不能正常兴奋,结果表现为肌无力.‎ ‎【解答】解:A、该人血清中抗体把乙酰胆碱的受体(自身物质)作为异物进行攻击,属于自身免疫疾病,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神经元不能正常兴奋,结果表现为肌无力,A正确;‎ B、由于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神经元不能正常兴奋,因此肌肉不会持续收缩,B错误;‎ C、由题干信息可知,该过程中不存在过敏原,不是过敏反应,C错误;‎ D、由C、B分析可知,D错误.‎ 故选:A.‎ ‎ ‎ ‎5.根据如图所示,分析a、b、c、d四个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正确的结论是(  )‎ A.a>b>c B.c>b>d C.b>a>c D.a=b=c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植物向光性原因是单侧光照使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然后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进而使生长素在尖端以下部位分布不均匀,背光侧分布多,长得快,向光侧分布少,长得慢,植物会弯向光源生长.‎ ‎【解答】解:分析题图可知,第一个图,胚芽鞘尖端中间插入玻璃板,使胚芽鞘尖端横向运输受阻,因此尽管存在单侧光照,尖端下部的生长素分布仍然是均匀的,即a=b;第二个图胚芽鞘尖端中间没有插入玻璃板,受单侧光照后,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因此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少,即c>d,因此a、b、c、d四个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关系是:c>a=b>d,分析选项中只有c>b>d符合该关系.‎ 故选:B.‎ ‎ ‎ ‎6.植物茎尖的生长素可以向浓度比它高的侧芽部位运输,同时,在缺氧的条件下会严重阻碍其运输,这说明生长素的运输属于(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渗透作用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 ‎【分析】植物茎尖的生长素可以向浓度比它高的侧芽部位运输,符合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的特点;在缺氧的条件,使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不能产生大量能量,会严重阻碍该物质的运输,说明该物质的运输需要能量,即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跨膜运输.‎ ‎【解答】解:A、自由扩散不需要能量,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运输,A错误;‎ B、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B错误;‎ C、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的协助,并物质逆浓度跨膜运输,C正确;‎ D、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由密集区向稀少区的扩散,D错误.‎ 故选:C.‎ ‎ ‎ ‎7.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这时生态因素对该种群没有作用 B.种群的增长率保持稳定 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 D.出生率再也不会超过死亡率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 K 值.‎ ‎【解答】解:A、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生态因素对该种群有作用,可使K值发生改变,A错误;‎ 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B正确 C、食物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之一,C错误;‎ D、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而环境条件的改变可使K值发生变化,所以出生率仍有可能会超过死亡率,D错误.‎ 故选:B.‎ ‎ ‎ ‎8.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网眼大小以保护鱼苗,这将会使捕捞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 A.增长型 B.稳定型 C.衰退型 D.无法判断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年龄结构:(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解答】解:利用网眼大的渔网进行捕鱼时,年龄较大、个头较大的个体易被捕捉到,使之数量减少,而个体小、年龄小的个体不易被捕捉到,结果使幼龄个体占的比例上升,则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 故选:A.‎ ‎ ‎ ‎9.研究发现两种现象:‎ ‎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 ‎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 则这两种物质中(  )‎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淋巴因子由T细胞或效应T细胞分泌.在体液免疫中,淋巴因子的作用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中作用是促进效应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作用,加强其对靶细胞的攻击力度.‎ ‎(2)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的基本特性有两种,一是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也就是免疫原性,二是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反应,也就是抗原性.‎ ‎(3)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解答】解:由于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效应B)细胞,可推知此物质为淋巴因子;而物质乙是从细菌中获得的,在它的作用下,机体具有了免疫能力,所以此物质应为抗原.‎ 故选:C.‎ ‎ ‎ ‎10.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理论上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在处,种群增长率最大,在种群达到值时开始捕捞,才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解答】解:①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①正确;‎ ‎②在K值时,种群数量基本稳定,种群增长率为0,②错误;‎ ‎③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若不考虑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大致等于死亡率,③正确;‎ ‎④要想持续获得最高产量,捕获之后种群数量不得低于,④错误.‎ 故选:C.‎ ‎ ‎ ‎11.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植物体.以上4种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  )‎ A.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B.竞争、寄生、捕食、共生 C.寄生、共生、竞争、捕食 D.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解答】解: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如同一草原的羊和牛;‎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如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 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如噬菌体侵染的细菌;‎ 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植物体.‎ 故选:A.‎ ‎ ‎ ‎12.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便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这种现象所反映的生物间关系及信息传递类型分别是(  )‎ A.种内互助,化学信息 B.种内互助,行为信息 C.种间互助,化学信息 D.种内互助,物理信息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种间关系.‎ ‎【分析】1、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大致可以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解答】解:A、蚜虫发出的化学物质,使邻近的蚜虫逃避敌害,属于种内互助,该信息传递类型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 B、该信息传递类型属于化学信息,不是行为信息,B错误;‎ C、蚜虫发出的化学物质,使邻近的蚜虫逃避敌害,属于种内互助,C错误;‎ D、该信息传递类型属于化学信息,不是物理信息,D错误.‎ 故选:A.‎ ‎ ‎ ‎13.下列有关食物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复杂,个体数量越庞大,食物链就越多 B.自然生态系统中,沿着食物链的方向,能量逐级递减 C.在食物链中,根据动物的食性,每种动物只能归属于某一特定的营养级 D.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占有的碳元素越少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表示:草→兔→狐.‎ ‎(2)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食物链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有捕食关系;食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 ‎2、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解答】解:A、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复杂,营养结构就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也越高,这与生物个体数量没有直接关系,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B正确;‎ C、由于动物可能处于多条食物链中,故有些动物可能处于多个的营养级,C错误;‎ D、能量由第一营养级向上一级营养级传递过程中,能量逐级递减,因此能量最多的是第一营养级也就是生产者,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占有的碳元素越少,D正确.‎ 故选:C.‎ ‎ ‎ ‎14.下列对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作用(应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施放性引诱剂,诱捕害虫 B.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C.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 D.喷洒保幼激素,让农作物上的蝴蝶幼虫延长生长期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答】解:A、施放性引诱剂,诱捕害虫,防治害虫,A正确;‎ B、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 C、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正确;‎ D、喷洒保幼激素,让农作物上的蝴蝶幼虫延长生长期,不属于信息传递的应用,D错误.‎ 故选:D.‎ ‎ ‎ ‎15.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B.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 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 D.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低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3、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弱.‎ ‎【解答】解:A、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度低,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A错误;‎ B、同等强度干扰下,由于沙漠环境比较恶劣,恢复力比较弱,所以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快,B错误;‎ C、不同的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同,则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C正确;‎ D、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低,还要看环境条件,环境条件恶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低,环境条件好,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往往低,D错误.‎ 故选:C.‎ ‎ ‎ ‎2016年12月7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