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西省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广西省南宁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第一次月考 生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生物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杂交水稻与转基因抗虫棉的育种的根本原理不同 B.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时通常利用了基因工程技术 C.单倍体育种一般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 D.选择育种的局限性在于进展缓慢,选择范围有限 2.下列观点与达尔文的观点一致的是: A.生物的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生物变异广泛存在并可能遗传给后代 C.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D.变异、选择和隔离是进化的三个基本条件 3.如图为太平洋岛屿鸟类的分布情况,甲岛分布着S、L两种鸟类,乙岛的鸟类是S鸟的迁移后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岛的自然条件决定了鸟类的进化方向 B.甲岛的鸟类生活在同一区域属于一个种群 C.可遗传变异为乙岛鸟类进化提供了可能 D.乙岛的鸟类与甲岛的S鸟可能具有生殖隔离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修改,下列哪项不属于修改内容: 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生物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自然选择是通过生物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D.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5.某果蝇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依次占10%、20%、70%。改变饲养条件后,含a基因的精子活力下降,仅有50%的a精子具有受精能力,其他配子不受影响。试从理论分析,雌雄个体间随机交配产生的下一代种群中( ) A.a的基因频率为44% B.雌雄个体数量比例将发生变化 C.Aa基因型的个体占50% D.AA、Aa、aa个体比例为1:6:8 6.人体内环境中所含物质的种类繁多,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中的物质是( ) A.营养物质类,包括水、无机盐、氨基酸、葡萄糖等 B.信号分子类,包括激素、神经递质、组织胺、抗体等 C.代谢产物类,如二氧化碳、尿素、尿酸等 D.大分子蛋白质类,如呼吸氧化酶、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等 7.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升的0.9g/L(90mg/dL)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机体血浆量增加,代谢掉相应量的糖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不变,葡萄糖糖均匀分布于内环境及细胞内 8.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人体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只需通过肺泡壁即可完成 B.①过程是指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体内血糖的主要来源 C.②是重吸收作用,发生在肾脏的肾小管、集合管部位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能排出少量的水和无机盐 9.下列关于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A.血浆、组织液渗透压的变化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B.内环境中某种成分发生改变可能会引起人体患某种疾病 C.正常的健康人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会改变内环境的pH D.高温环境中出现中暑说明机体调节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 10.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刺激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反射活动 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都是由神经末梢直接构成 C.膝跳反射是由人体低级级中枢脊髓控制的非条件反射 D.条件反射需要神经中枢的参与,非条件反射不一定需要 11.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丁区与乙区存在电位差即将产生Na+内流 B.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 12.如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刺激C处,A、D点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 C.③的内容物释放到②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 D.兴奋从E到F,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13.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的呼吸调控有关 C.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憋尿”,说明排尿活动可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 D.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 14.参与“植物人”生命活动调节的神经结构主要有 ①大脑皮层 ②小脑 ③下丘脑 ④脑干 ⑤垂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15.给正常小狗实施甲状腺切除术后,测量小狗血液中TRH(曲线a)、TSH(曲线b)和甲状腺激素(曲线c)在短期内的含量变化,以时间为横坐标,激素含量为纵坐标,下列各图中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16.下图是某人在摄食及运动过程中血糖变化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人体中血糖的主要去路是用于细胞内的氧化分解 B.分泌物甲可作用于肝细胞,但不能作用于肌肉细胞 C.分泌物乙很可能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 D.血糖的相对稳定是分泌物甲和乙协同作用的结果 17.下列关于人和高等动物的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是一类小分子有机物,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激素是传递信息的分子,用于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C.激素可以参与细胞内的化学反应,有催化的功能 D.激素能定向运输到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18.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下,肾上腺的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据此分析,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之一 B.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C.该实例中既包含了神经调节也包含了体液调节 D.在此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19.如图是描述某种生命活动的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A为胰高血糖素,a代表低血糖,则b、c可分别为肝糖原分解和抑制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B.若A代表脊髓,a代表传入神经,则b、c可分别代表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C.若A为调节中枢,a为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的减少和产生渴觉 D.若A代表下丘脑,a为体温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肝脏和肌肉等细胞产热减少 20.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及其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B.免疫活性物质只能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 C.扁桃体、骨髓、淋巴、脾等都是免疫器官 D.第三道防线需要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1.有关人体免疫系统的有关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__________细胞,其中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是__________。 (2)免疫细胞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的各种免疫细胞在形态、功能等方面有很大区别,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其中人体胃壁细胞分泌的胃酸杀死食物中细菌的过程属于第__________道防线,这道防线的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22.野生猕猴桃是一种多年生的富含维生素C的二倍体(2n=58)小野果。如图是某科研小组以大量的野生猕猴桃种子(aa)为实验材料培育抗虫猕猴桃无子新品种的过程,据图回答: (1)①表示__________(填育种方法)。⑥过程中用到的工具酶有__________。 (2)③⑦过程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填试剂)处理,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⑤过程是杂交,产生的AAA植株体细胞含染色体数目是__________,该植株所结果实无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下图表示人体的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请据图回答: (1)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标号表示)。 (2)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 ] ___________的液体增多。 (3)在②中含有许多对酸碱缓冲物质,当肌肉产生的乳酸进入②中时,能与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作用。机体对乳酸的这种处理,维持了内环境______________的相对稳定,保证了细胞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 (4)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加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组成成分处于动态平衡中,主要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机制来维持机体的稳态。 24.下图为人体某种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 (1)细胞a分泌的激素对细胞c的激素分泌具有促进作用,而细胞b分泌的激素对细胞c的激素分泌具有抑制作用,则这两种激素对细胞c分泌生长激素的调节呈____________关系。若细胞c的激素分泌增多,可能会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细胞b的分泌,像这样的调节方式,一般称之为____________调节。 (2)下丘脑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联系的枢纽。当天气寒冷时,下丘脑的细胞a分泌的激素会促进细胞c分泌____________激素,进一步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从而增加细胞产热。同时,下丘脑也会发出调节信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两点具体的调节途径),来减少散热。 (3)人体中除图示中的调节方式外,还有其它的调节方式。例如人在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强,使心跳和血液循环加快,同时血糖的消耗也增加。在此过程中,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在该过程中,去甲肾上腺素属于___________(填“神经递质”或“激素”)。 25.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因索之一,大多数神经元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靠____________,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____________。 (3)在缺氧处理20min时,给予细胞25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主要在____________合成。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含量逐渐减少,对细胞通过____________方式跨膜转运离子产生影响,这是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的可能机制之一。 2018-2019学年广西省南宁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 第一次月考 生物 答案 1.D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 【详解】 杂交水稻与转基因抗虫棉的育种的根本原理都是基因重组,A错误;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时通常利用诱变育种,B错误;单倍体一般高度不育,不能产生种子,故单倍体育种一般使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C错误;选择育种是一种古老的育种方法,它的局限性在于进展缓慢,可选择的范围有限,D正确。 故选D。 2.B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是在个体水平上的研究,A错误;达尔文认为生物变异广泛存在并可能遗传给后代,B正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没有阐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及自然选择对遗传和变异如何起作用,C错误;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是在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的观点,D错误。 故选B。 3.B 【解析】 【分析】 1、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进化历程: 生物的进化历程可概括为: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 3、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详解】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故甲、乙岛的自然条件决定了鸟类的进化方向,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甲岛分布着S、L两种鸟,故甲岛的鸟类不属于一个种群,B错误;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乙岛的鸟类是S鸟的迁移后代,由于两个岛的环境不同,乙岛的鸟类可能与甲岛的S鸟产生了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共同进化及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对自然界中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4.C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研究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种群为单位进行研究的,A不符合题意;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并未提出,B不符合题意;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自然选择是生物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没有做修改,C符合题意;物种形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基本环节,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修正的内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果蝇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依次占10%、20%、70%,因此雌配子的比例为A=10%+1/2×20%=20%,a=1-20%=80%,由于“含a基因的精子活力下降,仅有50%具有受精能力”,因此雄配子的比例为1/3A,2/3a。 【详解】 由分析可知,亲本产生的雌配子为20%A、80%a,含a基因的精子活力下降,仅有50%具有受精能力,雄配子的比例为1/3A,2/3a,因此产生的后代中AA为1/3×1/5=1/15、Aa为1/3×4/5+1/5×2/3=6/15、aa为4/5×2/3=8/15,因此a的基因频率=6/15×1/2+8/15=11/15,A不符合题意;精子活力下降不影响雌雄个体的比例,B不符合题意;由A项分析可知,Aa基因型的个体占6/15=2/5,C不符合题意;由A项分析,AA、Aa与aa基因型的个体比例为1:6:8,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基因的分离定律、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等相关知识,准确理解分离定律的实质、掌握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6.D 【解析】试题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是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内环境成分一般包括: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调节物质(激素、抗体、递质等)、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 解:A、水、无机盐、氨基酸、葡萄糖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激素、神经递质、组织胺、抗体等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二氧化碳、尿素、尿酸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呼吸氧化酶位于细胞内,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位于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选:D.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7.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 (1)温度: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 (3)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 由于血浆的无机盐浓度是0.9%,所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大小基本不变,但正常情况下,水盐代谢要平衡,进多少出多少,所以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综上所述,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8.A 【解析】 【分析】 Ⅰ是能进行体内外物质交换的系统,并能为内环境提供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Ⅱ表示体外的物质进入体内的结构,Ⅱ表示消化系统;III表示泌尿系统,②表示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Ⅳ表示体内物质排出的途径,应为皮肤。 【详解】 Ⅰ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呼吸系统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A错误;①过程是指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是血糖的主要来源,B正确;②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C正确;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能排出少量的水和无机盐,D正确。 故选A。 9.C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 正常情况下,组织液与血浆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如果组织液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现象称为组织水肿,其原因是血浆、组织液渗透压发生变化而导致组织液过多,A正确;内环境中某种成分发生改变可能会引起人体患某种疾病,如糖尿病、尿毒症等,B正确;由于人体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饮用弱碱性水后,在缓冲物质的作用下会维持人体的PH在相对稳定的范围,C错误;高温环境中出现中暑说明机体调节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是细胞外液;识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0.C 【解析】 【分析】 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反射弧的参与。 【详解】 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刺激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反应活动,但不属于反射,A错误;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的,B错误;膝跳反射是由人体低级级中枢脊髓控制的非条件反射,C正确;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对脊髓中低级神经中枢的调控,非条件反射需要脊髓中低级神经中枢的参与,D错误。 故选C。 11.A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丙、丁区域是静息电位,乙区域是动作电位。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 由于图中只有乙区域是动作电位,因而在轴突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故丁区域不一定发生Na+内流,且乙区域此时为动作电位,可能即将发生钾离子的外流恢复静息电位,A错误,D正确;由于乙区域是动作电位,如果神经冲动是从图示轴突左侧传导而来,则甲区域或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B正确;局部电流的方向是由正电荷到负电荷,乙区域膜内是正电位,丁区域膜内是负电位,所以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C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神经纤维膜电位的变化和神经冲动的传导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2.C 【解析】 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快于在神经元间传递的速度,所以刺激C处,A点先于D点检测到膜电位变化,故A错误;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所以刺激D处,F和肌肉不会活动,故B错误;③的内容物释放到②的方式是胞吐,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故C正确;兴奋不能从E到F,只能从F到E,故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3.D 【解析】 【分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的完整性。神经调节具有分级调节机制,低级中枢的活动会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下丘脑,人脑的高级功能是指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功能;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功能有关;脑干中有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如呼吸中枢等;小脑有维持躯体平衡的中枢;脊髓中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如刺激下丘脑某一区域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刺激下丘脑另一区域可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A正确;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中枢,如呼吸中枢在脑干,B正确;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脑中高级中枢调节控,C正确;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各种脑的功能,相关知识点只需考生识记即可正确答题,所以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 14.C 【解析】在特殊意识障碍中有种叫做植物持续状态,主要为前脑结构,尤其是脑皮质的广泛损害。基本表现为睁眼昏迷和存在睡眠觉醒周期,仍有吸吮、咀嚼、吞咽等原始反射,对刺激可有肢体屈曲退避活动,基本生命功能持续存在,但无意识活动,大小便失禁,此即为“植物人”。大脑、小脑、脊髓可能受到损伤,而脑干没有受到损伤。印随经大脑皮层调节。 15.A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详解】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并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当切除甲状腺后,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由于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所以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也增加。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和识图能力。 16.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分泌物甲能使血糖降低,应为胰岛素,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具有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和转化为非糖物质的功能;分泌物乙能升血糖,可能为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具有促进肝糖原分解以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的功能。 【详解】 血糖的去路有:氧化分解供能、合成糖原储存和转化成非糖物质,其中氧化分解是血糖的主要去路,A正确;分泌物甲为胰岛素,可促进细胞内糖的氧化分解、促进肝糖原、肌糖原的合成等使血糖降低,故甲可作用于肝脏和肌肉细胞,B错误;分泌物乙能使血糖升高,可能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也可能是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C错误;激素甲可降低血糖,激素乙可升高血糖,故二者属于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A。 17.B 【解析】 【分析】 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 (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能产生显著的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详解】 大多数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但是也有氨基酸类衍生物(甲状腺激素)、类固醇类(性激素)等,A错误;激素是传递信息的分子,对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B正确;激素对代谢有调节作用,酶才有催化作用,C错误;激素产生后随血液运往全身,但只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着重考查了激素调节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18.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该调节过程既有“内脏神经”的神经调节,又有“肾上腺素”的激素调节;作用是“使心率加快”,靶器官是心脏;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激素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和靶器官。 【详解】 根据题意“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可以看出,该激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是靶器官,A正确;肾上腺素是通过体液运输到心脏的,B错误;根据题意“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说明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C正确;该实例中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增多,故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D正确。 故选B。 19.D 【解析】 【分析】 1、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2、血糖低可刺激胰岛A细胞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可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以及促进非糖物质的转化使血糖升高。 3、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顺序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4、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减少产热(肝脏和肌肉等细胞产热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 若A代表人体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a代表低血糖,则b、c可分别代表促进肝糖原分解和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A错误;A代表脊髓,a代表传入神经,则b、c都代表传出神经,B错误;若A为调节中枢,a为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的增加和产生渴觉,C错误;若A代表下丘脑,a为体温升高,则b、c可分别表示肝脏和肌肉等细胞产热减少,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以概念图的形式,考查血糖调节、反射弧、水平衡调节、体温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0.D 【解析】 【分析】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 【详解】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A错误;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B错误;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和骨髓等均属于免疫器官,但淋巴不属于免疫器官,C错误;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D正确。 故选D。 21.吞噬 胸腺 基因选择性表达 一 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解析】 【分析】 人体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免疫细胞主要由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人体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的,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 【详解】 (1)人体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又主要包括T细胞和B细胞,其中T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B淋巴细胞迁移到骨髓中发育成熟。 (2)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使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的各种免疫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有很大区别。 (3)黏膜和皮肤以及分泌到体外的杀菌物质是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人体胃壁细胞分泌的胃酸存在于消化道中,所以人体胃壁细胞分泌的胃酸杀死食物中细菌的过程属于第一道防线。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保护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点睛】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诱变育种 限制酶、DNA连接酶 秋水仙素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87 减数分裂过程联会紊乱,不能产生可育的配子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aa变为Aa,发生了基因突变,因此对应的育种方式为诱变育种;Aa变成AAaa,表明染色体数目加倍,对应的育种方式是多倍体育种;过程⑥是将另一种生物的基因B导入个体中,属于基因工程育种。 【详解】 (1)由图可知:①过程产生了A基因,为诱变育种。根据分析可知⑥过程为基因工程育种,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DNA连接酶。 (2)③是由Aa→AAaa,⑦是由AA→AAAA,二者均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加倍,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通常使用的试剂是秋水仙素,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3)AA为二倍体,产生的配子含29条染色体,AAAA为四倍体,产生的配子含58条染色体,所以产生的基因型为AAA植株的体细胞所含染色体数目是87条,该植株为三倍体,所结果实无子,其原因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可育的配子。 【点睛】 本题考查作物育种和物种形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3.②③ ③组织液 NaHCO3(HCO3-、Na2HP04、HP042-) PH CO2 、尿素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为组织细胞、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⑤为血细胞。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详解】 (1)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②血浆和③组织液。组织液进入淋巴为单向,淋巴进入血浆为单向。 (2)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使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多,会导致③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3)乳酸主要与②血浆中的NaHCO3发生作用。机体对乳酸的这种处理,维持了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保证了细胞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 (4)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由于细胞代谢产生CO2、尿素等代谢废物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血浆,再由血浆运走,故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加的物质有CO2、尿素(代谢废物)等。 (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组成成分处于动态平衡中,主要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机制来维持机体的稳态。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内环境概念和在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4.拮抗 促进 反馈 促甲状腺激素 减少汗腺分泌 毛细血管收缩 神经递质 【解析】 【分析】 1、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 2、激素间的关系: 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相同作用,如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在促进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作用,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拮抗作用。 【详解】 (1)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细胞a分泌的激素对细胞c的分泌具有促进作用,而细胞b分泌的激素对细胞c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因此这两种激素对c分泌生长激素的调节呈拮抗关系。生长激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当体内生长激素升高会促进细胞b的分泌,从而降低生长激素的浓度,达到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效果。像这样的调节方式,一般称之为反馈调节。 (2)当天气寒冷时,下丘脑的细胞a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促进垂体细胞c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一步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从而增加细胞产热。同时下丘脑还可以通过神经支配汗腺,使汗液分泌减少,或通过神经支配毛细血管,使血流量减少,以达到减少散热的目的。 (3)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属于神经递质,可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 【点睛】 本题考查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5.缺氧时间 K+的外流 降低 不能 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 线粒体(或线粒体内膜) 主动运输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知,实验目的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故自变量为缺氧时间。 缺氧处理20min,阈强度为30pA以上,所以给予25pA 强度的刺激低于阈强度,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静息时,钾离子外流,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时,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 【详解】 (1)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自变量为缺氧时间,因变量是神经细胞的阈强度(兴奋性),或静息电位的强度(大小)。 (2)大多数神经元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靠K+的外流。当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时,神经细胞更不容易兴奋,即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降低。 (3)缺氧处理20min,阈强度为30pA以上,所以给予25pA强度的刺激低于阈强度,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 (4)有氧呼吸过程中第三阶段产生的能量最多,其场所为线粒体内膜。因此有氧条件下,细胞进行有氧呼吸,ATP主要在线粒体中合成。离子主要通过主动运输形式实现跨膜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故细胞内ATP含量逐渐减少时,对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跨膜转运离子产生影响,这是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的可能机制之一。 【点睛】 本题考查细神经传导、有氧呼吸场所及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有关知识,考查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探究的能力,难度适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