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芜湖市顶峰美术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生 物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医院的护士给患者打吊针(静脉注射)时,药液从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A.血浆→组织液→淋巴→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C.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2.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 ( ) ①细胞内液 ②血浆 ③淋巴 ④组织液 ⑤消化液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下列表示内环境成分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 4.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不相等 B.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只发生单向的物质交换 C.血浆中的葡萄糖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浆 5.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的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 ( ) 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 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C.不能消化脂肪 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 6.下图为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识别、黏着后,白细胞迁移穿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组织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内皮细胞识别结合白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使白细胞黏着 B.白细胞在血管内黏着、迁移需要消耗ATP C.黏着、迁移过程中白细胞需进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白细胞利用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炎症组织 7.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二氧化碳 ④钠离子 ⑤血浆蛋白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⑤ 8.下列健康人的四种液体中,能与斐林试剂反应并产生砖红色沉淀的是 ( ) A.血浆 B.唾液 C.胰液 D.尿液 9.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B.代谢废物完全由③过程排出 C.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要经过4层生物膜 D.所有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10.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人体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B.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 C.细胞外液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 D.小肠壁的肌细胞可以不通过细胞外液直接从肠道吸收葡萄糖 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 A.温度 B.酶 C.pH D.渗透压 12.奥运健儿在参加1万米 长跑赛时,因长时间运动而导致机体内因供氧不足,此时其血浆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13.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实例的是 ( ) A.HCO3﹣与HPO42﹣等离子共同作用,使血浆的pH维持在7.35~7.45 B.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 C.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一星期,肌细胞内肌蛋白的含量基本不变 D.人在剧烈运动出很多汗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会升高 14.下列系统中,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无直接关系的一组是( ) ①消化系统 ②呼吸系统 ③循环系统 ④泌尿系统 ⑤免疫系统 ⑥内分泌系统⑦神经系统 ⑧运动系统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②③⑦⑧ D.⑤⑥⑦⑧ 15.人在发高烧时食欲降低,感觉食之无味,其原因是 ( ) A.体温升高,导致肠胃不能及时排空 B.体温升高,完全抑制了消化酶的分泌 C.体温升高,消化酶的活性受到影响 D.体温升高,破坏了体温调节系统,从而影响了肠胃的吸收 16.高原体能训练能提高运动员在缺氧环境下的运动能力。但某运动员刚到高原后时,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对此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C.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D.人到高原地区后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 17.下列关于内环境的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值 B.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C.年龄、性别不相同的人,体温不同;同一个人在一天内体温相同 D.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调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8.如图是一生物概念填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A、B分别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 B.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 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 D.内环境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样,其维持自身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 19.分别向20mL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下图表示血浆酸碱度变化随滴加滴数变化的关系正确的是 ( ) 20.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B.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C.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现需要消化、循环、呼吸等系统的共同参与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据图回答下列问题:(a~d表示膜结构或管壁,A~D为体液) (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会引起图甲中[ ] 中的液体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 。 (2)图乙中⑦内的液体约占人体体液的 ;④与①⑥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④中含有较多的 ;④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③的具体内环境是 。 (3)血液中的氧气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为(用图中的数字表示) ,共穿过 层膜结构,CO2浓度最高的为图乙中的[ ] 。 22.请以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探究为患者输液治疗时盐水(NaCl溶液)的浓度。请完善下列相关实验。 (1)实验材料:略。 (2)方法步骤: ①取7支洁净试管,编号为1~7,分别加入2 mL浓度为0.3%、0.5%、0.7%、0.9%、1.1%、1.3%、1.5%的________,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如柠檬酸钠)。 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已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③向1~7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静置5 min。 ④分别取7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一滴,滴于7张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__________________。 (3)预期结果及分析:以0.9%的NaCl溶液实验组为例: ①如果红细胞在0.9%的NaCl溶液中 ,则盐水的浓度应该大于0.9%。 ②如果红细胞在0.9%的NaCl溶液中 ,则盐水的浓度应该等于0.9%。 ③如果红细胞在0.9%的NaCl溶液中 ,则盐水的浓度应该小于0.9%。 23.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四种体液,①②表示有关的物质。请据图回答: (1)A~D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 ] 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B体液是 ,经过循环它由 汇入C中。B、C的成分相近,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 。 (3)C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 、HPO42-等离子有关。 (4)如果②代表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 (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 24.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如图所示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 [ ]_______,其结果将会引起_________。 (2)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 ] ,引起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直接原因是该细胞中____________结构异常,使其与______结合能力下降;因此该病主要是影响人体有氧呼吸第______阶段。人体组织细胞中的一个CO2分子从产生处扩散到空气中至少需要通过_______层生物膜。 (4)若图示为肝脏的内环境,肝炎病人化验时,需制取相当于图中[ ]的液体,会发现转氨酶的含量偏高,这是因为肝炎病人肝细胞膜的通透性______。 25.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Na2HPO4、K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分别加入25ml实验材料 →测pH →滴加5 ml 0.1mol/L的HCl、摇匀 →测pH →倒去烧杯中溶液后充分冲洗 →重复实验并记录。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开始时都应测量三种材料的pH,其目的是 。 (2)该同学用如图所示曲线来预期探究结果,试回答:①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符合科学的是 组,理由是 。 ②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________作用。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如果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本探究实验还应该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生物)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答案】C 【解析】药液从血浆进入组织液后,直接作用于靶细胞,A错误;打吊针(静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静脉的血浆中,经过血液循环,进入组织液,直接作用于靶细胞,B错误;静脉注射的药液直接进入人体的血浆,然后经过组织液作用于靶细胞,C正确;静脉注射药液首先进入的是血浆,D错误。 2.【答案】D 【解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消化液为外界环境。 3.【答案】C 【解析】人体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等。血浆与组织液相互渗透,部分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成淋巴,淋巴最终通过淋巴循环回流入血浆,C正确。 4.【答案】B 【解析】一般情况下,生成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高,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低,A正确;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发生双向的物质交换,B错误;血浆中的大部分小分子物质均可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C正确;组织液中的大部分小分子物质也可以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浆,D正确。 5.【答案】B 【解析】 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可以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如果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淋巴循环受阻,淋巴液不能顺利进入血浆内,导致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的过程受阻,从而造成组织液的积累,使人体下肢出现肿胀现象。 6.【答案】D 【解析】内皮细胞识别结合白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使白细胞黏着,A正确;白细胞在血管内黏着、迁移需要消耗ATP,B正确;发生炎症反应时,炎症部位的中性粒细胞(一种白细胞)释放出信号分子,吸引单核细胞(一种白细胞)也到达炎症部位,并且单核细胞在信号分子作用下,分化为巨噬细胞,因此该过程存在基因选择性表达,C正确;白细胞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炎症组织,D错误。 7.【答案】D 【解析】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①错误;葡萄糖属于内环境成分,②正确;二氧化碳为细胞代谢产物,通过自由扩散进入内环境,③正确;无机盐(如钠离子等)属于内环境成分,④正确;血浆蛋白在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⑤正确。 8.【答案】A 【解析】健康人的血浆中含有葡萄糖、蛋白质、无机盐等物质,所以用斐林试剂鉴别,可出现砖红色沉淀,A正确;健康人的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无机盐等物质,不含葡萄,所以用斐林试剂鉴别,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B错误;健康人的胰液中含有胰蛋白酶、无机盐等物质,不含糖类物质,所以用斐林试剂鉴别,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C错误;健康人的尿液中含有尿素、无机盐等物质,不含糖类物质,所以用斐林试剂鉴别,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D错误。 9.【答案】A 【解析】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的共同参与,A正确;代谢废物还可以通过②排出,B错误;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要经过1层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的2层细胞膜、组织细胞的1层细胞膜和2层线粒体膜,因此要经过6层生物膜,C错误;单细胞生物直接通过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10.【答案】D 【解析】细胞外液是指多细胞生物的体内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又指内环境,A正确;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中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气体、激素、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等物质,B正确;细胞外液主要成分之间物质交换关系为血浆与组织液相互交换、组织液中的物质透过毛细淋巴管进入淋巴中、淋巴中的物质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C正确;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小肠壁的肌细胞不能从消化道中直接吸收葡萄糖,只能从组织液中吸收,D错误。 11.【答案】B 【解析】温度、pH、渗透压是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温度、pH、渗透压的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而酶不是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因素,酶是细胞代谢的催化剂,其催化作用受内环境理化性质(如温度、pH和渗透压等)的影响。 12.【答案】B 【解析】人在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下降,但由于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如NaHCO3,且NaHCO3会和乳酸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进一步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从而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所以B正确。 13.【答案】C 【解析】HCO3﹣、HPO42﹣等离子是血浆内的缓冲物质,在这些离子的共同作用下,维持血浆pH在7.35~7.45之间;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属于免疫调节;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一星期,肌细胞内肌蛋白的含量基本不变,肌蛋白属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中的物质;人在剧烈运动出很多汗后,会失去大量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 14.【答案】D 【解析】内环境稳态中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间接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神经调节)、内分泌系统(体液调节)、免疫系统(免疫调节)。 15.【答案】C 【解析】肠胃及时排空与体温变化没有直接关系,A错误;体温升高,不会完全抑制消化酶的分泌,只能降低消化酶的活性,B错误;体温升高,消化酶活性下降,导致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还会感觉食之无味,C正确;人体发高烧时,并没有破坏体温调节系统,也不会直接影响肠胃的吸收,D错误。 16.【答案】C 【解析】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引起细胞代谢紊乱,A、B正确;人体稳态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小时,人体通过调节,可使内环境仍然保持稳定,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时,超出了人体的调节能力,稳态就会遭到破坏,代谢会发生紊乱,C错误;人到高原地区后,由于空气稀薄,供氧不足,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D正确。 17.【答案】B 【解析】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而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值,A错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B正确;年龄、性别不相同的人,体温不同;同一个人在一天内体温也有变化,C错误;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错误。 18.【答案】B 【解析】分析概念图可知,A、B分别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体温和渗透压,A正确;内环境的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使机体内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B错误;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也有关,C正确;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样,人体维持自身稳态的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D正确。 19.【答案】D 【解析】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故滴加少量酸或碱其pH基本不变,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滴加过量碱时,pH会升高,滴加过量酸时,pH会降低,D正确。 20.【答案】B 【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代谢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A正确;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不是一成不变的,B错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现需要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共同参与,C正确;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答案】 (1)B 组织液 组织水肿 (2)2/3 蛋白质 无机盐、蛋白质 组织液和血浆 (3)⑤→④→③→⑥→⑦ 6 ⑦ 组织细胞 【解析】 (1)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使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组织液中的水分来自血浆A和细胞内液C,前者通过毛细血管壁a,后者通过细胞膜b。 (2)⑦是细胞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2/3,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毛细血管壁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3)血液中的氧通过红细胞运输,在组织细胞中被利用,所以通过红细胞→血浆→毛细血管壁→组织液→细胞内液,其中红细胞1层膜、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1层膜、线粒体2层膜,共6层膜。CO2在组织细胞中产生,所以CO2浓度最高的为图中的⑦组织细胞。 22.【答案】(2)①NaCl溶液 ④红细胞形态有何变化 (3)①吸水涨破 ②形态没有明显变化 ③失水皱缩 【解析】(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输液时盐水的浓度,自变量是NaCl溶液的浓度,所以应加入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因变量应为红细胞的形态变化。①取7支洁净试管,编号为1~7,分别加入2 mL浓度为0.3%、0.5%、0.7%、0.9%、1.1%、1.3%、1.5%的NaCl溶液,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如柠檬酸钠)。④分别取7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一滴,滴于7张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红细胞形态有何变化 (3)根据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对细胞形态的影响,分组讨论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①如果红细胞在0.9%的NaCl溶液中吸水涨破,则盐水的浓度应该大于0.9%。②如果红细胞在0.9%的NaCl溶液中形态没有明显变化,则盐水的浓度应该等于0.9%。③如果红细胞在0.9%的NaCl溶液中失水皱缩,则盐水的浓度应该小于0.9%。 23.【答案】 (1)D 细胞内液 A 组织液 (2)淋巴 左右锁骨下静脉 C(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或B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无机盐、蛋白质 HCO3- (4)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析】 (1)由图可知,A是组织液、B是淋巴,C是血浆,D是细胞内液,A、B、C共同构成内环境,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B是淋巴,经过循环它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B、C的成分相近,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4)②代表O2,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4.【答案】 (1)⑥ 组织液 组织水肿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⑤ 红细胞 遗传物质的改变(基因突变也得分) 血红蛋白 氧气 三 9 (4)④ 增大 【解析】 (1)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⑥组织液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2)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患者红细胞的形态会发生改变,导致运输氧气的能力大大下降,影响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高等动物细胞内产生CO2的场所为组织细胞的线粒体,经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主要由血浆运输到肺部后,由呼吸系统排出体外,故依次经过的膜是:2层线粒体膜,1层组织细胞膜,4层毛细血管壁膜,2层肺泡壁的细胞膜,共9层生物膜。 (4)肝炎病人由于肝细胞受损,细胞膜通透性增大,导致细胞内的转氨酶渗出到血浆④,故可以通过化验血浆成分来诊断疾病。 25.【答案】 (1)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做比较 (2)①加水 清水中加入HCL后,pH值应下降 ②对照 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 (3)加入NaOH后,血浆pH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 【解析】 (1)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此实验是观察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在实验开始时都应预先测量pH,以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做比较。 (2)①加入清水的一组在实验前呈中性,但是加入0.1mol/L的HCL后,溶液pH下降,因此加水组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符合科学。 ②根据图中曲线分析可知,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对照作用,血浆组与缓冲液组都具有一定的维持PH的能力,血浆组维持PH的能力更强。 (3)血浆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设置实验时,可设置酸性、中性和碱性等条件下观察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本实验还需添加入NaOH,然后测量血浆pH的变化,这样实验更完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