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江苏省盐城市射阳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必修)+Word版含解析]
2016-2017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射阳二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必修)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内环境指的是( ) A.体液 B.细胞外液 C.细胞内液 D.组织液、血液和淋巴 2.人体成熟红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 A.细胞内液 B.血浆 C.淋巴 D.组织液 3.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葡萄糖 B.血红蛋白 C.呼吸酶 D.解旋酶 4.和内环境物质交换关系最密切的四大系统是( ) A.消化 呼吸 神经 内分泌 B.消化 呼吸 循环 泌尿 C.循环 泌尿 消化 神经 D.呼吸 内分泌 循环 运动 5.将大白鼠从25℃移至0℃的环境中,大白鼠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 A.耗氧量减少,竖毛肌放松 B.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 C.耗氧量减少,心律变慢 D.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 6.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的人,因缺乏淡水,此人( ) A.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B.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C.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D.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 7.吃糖1小时后,在胰静脉的血液中,下列物质中会明显增多的是( ) A.胰蛋白酶 B.胰淀粉酶 C.胰岛素 D.胰高血糖素 8.大面积烧伤时,若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原因是( ) A.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B.非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C.体液大量损失 D.营养物质不能及时补充,影响皮肤再生 9.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细胞 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 10.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共同点是( ) A.产生抗体 B.产生记忆细胞 C.杀伤靶细胞 D.分泌淋巴因子 11.关于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是一种遗传病 B.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 C.艾滋病主要通过唾液传染 D.艾滋病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12.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神经中枢是( ) A.小脑 B.下丘脑 C.脑干 D.大脑皮层 13.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 )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14.下列膜电位变化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的是( ) A. B. C. D. 15.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是有间隙的 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16.人体水盐调节、体温调节、视觉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 A.下丘脑、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B.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 C.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D.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 17.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①大脑、②小脑、③脑干三个结构中,与此反应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②③ 18.以下可以口服的是( ) A.胰岛素 B.生长激素 C.抗体 D.甲状腺激素 19.不同的激素在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彼此之间发挥协调作用或拮抗作用.下列能发挥拮抗作用的一组激素是( )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B.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D.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 20.用人工方法繁殖鲤鱼,常取鲤鱼的垂体研磨后注入到亲体内,以提高产卵量,这主要是利用垂体的( ) A.生长激素 B.促肾上腺素 C.促甲状腺素 D.促性腺激素 21.如图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A、B代表激素名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所代表的腺体名称是下丘脑 B.图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具有抑制作用的是③④ C.人体通过分级与反馈调节来维持甲状腺激素的正常值 D.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将减少 22.如图对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向光性实验,(图中锡箔套不透光,云母片具有不透水性)图中能弯向光源生长的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23.关于植物生长素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单侧光照射下,植物茎尖背光侧比向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多 B.植物顶端优势与生长素的作用无关 C.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相同 D.生长素浓度越高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越强 24.致使水稻恶苗病的物质是( ) A.赤霉素 B.赤霉菌 C.生长素 D.细胞分裂素 25.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 ) A.一个湖泊里的全部鱼 B.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 C.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 D.一块农田里的全部绿色植物 26.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该种群数量可用N表示 B.该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 C.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 D.N=39×34÷15 27.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提倡一个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 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 28.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29.如图为某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那么该地区人口数量变化趋势将是( ) A.逐渐增加 B.逐渐减少 C.保持稳定 D.无法确定 30.“S”型曲线和“J”型曲线是反映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下列属于“S”型曲线形成条件的是( ) A.食物(养料)充足 B.没有敌害 C.没有竞争 D.资源、空间有限 31.农民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麦田中的杂草,其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 ) A.较低浓度的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生长 B.较高浓度的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生长 C.过低浓度的生长素能够抑制植物生长 D.过高浓度的生长素能够抑制植物生长 32.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参与这一免疫反应的细胞有( ) A.吞噬细胞、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B.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 C.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 D.吞噬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33.关于糖代谢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B.血糖含量超过160~180mg/dl就会尿糖 C.正常人大量吃糖也会有尿糖现象 D.下丘脑的活动与血糖调节无关 34.下列哪种情况下尿液会增加( ) ①剧烈运动 ②天气转冷时 ③患糖尿病时 ④注射一定量20%葡萄糖溶液时 ⑤摄取过多过咸的食物时.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35.下列关于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二、非选题(在“[]”中写字母或数字,在“”上写名称.共30分) 36.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1)人体内环境是指 、 、 (填名称),图中A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 ,血液中的氧进入细胞的途径是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偏咸,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 ,但机体能通过体液和 的共同调节,使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不吃早餐,机体处于饥饿状态,但一般情况下,体内分泌 ,促进 分解从而使体内的血糖仍能维持相对稳定. 37.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1)在A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 . (2)B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a、b、c中兴奋部位是 .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 . 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的原因是在A图的[ ] 结构中,信号的传递是单方向的,在此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 . 38.如图是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的“刺激”可由哪些因素引起?如 . (2)图中的“激素Ⅱ”和“激素Ⅲ”分别是 和 . 图中的“(+)”和“(一)”分别表示 和 . (4)若给某动物注射一定量的激素Ⅲ,血液中激素 I和Ⅱ的浓度的变化是 ;若切除该动物的甲状腺,血液中激素 I和Ⅱ的浓度的变化是 . 39.如图是某一动物物种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回答: (l)图中的增长曲线是 形,表示K值的一点是 .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 . 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 . 40.将燕麦幼苗的胚根及芽尖端4mm切去,再将剩余的10mm的胚根及胚芽每10条一组分别放入保持在25℃的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2d,下表显示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生长素溶液的浓度(molL﹣1) 2d后的平均长度(mm) 胚芽 胚根 10﹣13 10﹣12 10﹣11 10﹣10 10﹣9 10﹣8 10﹣7 10﹣6 10﹣5 10﹣4 12.3 12.3 12.7 13.5 14.7 16.0 15.1 12.2 10.8 10.0 11.3 12.1 12.7 13.6 12.6 12.0 10.9 10.0 10.0 10.0 (1)此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研究 . (2)为什么要切去胚根及胚芽的尖端部分 . 为什么要用10条一组而不是1条一组放入生长素溶液中进行实验 . (4)胚根、胚芽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是多少 、 .由此可以看出 对生长素更为敏感. 2016-2017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射阳二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必修)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内环境指的是( ) A.体液 B.细胞外液 C.细胞内液 D.组织液、血液和淋巴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脑脊液等,也称为内环境. 【解答】解:根据试题分析,内环境指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此外脑脊液也是内环境.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属于内环境成分的归纳.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脑脊液等,也称为内环境. 2.人体成熟红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 A.细胞内液 B.血浆 C.淋巴 D.组织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是人体内细胞来源生存的液体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可能不同,大多数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解答】解:人体成熟红细胞存在于血浆中,与血浆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因此人体成熟红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对于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的分析是解题的关键. 3.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葡萄糖 B.血红蛋白 C.呼吸酶 D.解旋酶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成分的判断,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保内环境的成分. 【解答】解:A、葡萄糖存在于血浆等,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A正确; B、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B错误; C、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C错误; D、解旋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成分的判断,对于内环境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4.和内环境物质交换关系最密切的四大系统是( ) A.消化 呼吸 神经 内分泌 B.消化 呼吸 循环 泌尿 C.循环 泌尿 消化 神经 D.呼吸 内分泌 循环 运动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是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消化、吸收进入消化系统,氧气通过呼吸系统进入消化系统,氧气和养料由消化系统运输到全身各处,供给组织细胞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由循环系统运输,由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和一部分水,由泌尿系统排出大部分代谢废物,通过皮肤以汗的形式排出部分代谢废物. 【解答】解:和内环境物质交换关系最密切的四大系统是消化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 故选:B. 【点评】对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5.将大白鼠从25℃移至0℃的环境中,大白鼠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 A.耗氧量减少,竖毛肌放松 B.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 C.耗氧量减少,心律变慢 D.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体温调节的过程. 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解:ABC、大白鼠是一种恒温哺乳动物,当它处于低温环境时,常常通过增强呼吸作用的强度来加强热量的产生,另一方面它又通过体表血管的收缩来减少热量的散失.而呼吸作用强度的提高必然引起其耗氧量的增加,AC错误;B正确; D、大白鼠是一种恒温动物,体温不变,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重点知识中的基础内容,是学生必需掌握的.体温的调节是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掌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作用机理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大白鼠是恒温动物,体温是恒定的,这对正常完成各项生命活动都有积极的意义.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是大脑皮层. 6.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的人,因缺乏淡水,此人( ) A.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B.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C.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D.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解答】解:海水浓度高,机体丢失大量水分,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起下丘脑水平衡调节中枢发出指令,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水盐平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7.吃糖1小时后,在胰静脉的血液中,下列物质中会明显增多的是( ) A.胰蛋白酶 B.胰淀粉酶 C.胰岛素 D.胰高血糖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A、胰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水解,且只存在于消化道内,故A错误; B、吃糖后,消化道中的胰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但不属于血浆成分,故B错误; C、吃糖后血糖浓度会升高,则血液中的胰岛素会增加,降低血糖的,使血糖浓度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故C正确; D、吃糖后血糖浓度升高,则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则血液中胰高血糖素浓度下降,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关键是理解内环境的成分、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功能. 8.大面积烧伤时,若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原因是( ) A.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B.非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C.体液大量损失 D.营养物质不能及时补充,影响皮肤再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的免疫功能分为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粘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第一、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解答】解: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由于人体第一道防线被严重破坏,降低了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因此如果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 故选:B. 【点评】对于人体三道防线的理解和掌握并应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问题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9.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细胞 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A、抗原进入机体后,除少数可以直接作用于B淋巴细胞外,大多数抗原都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经过处理的抗原,可将其内部隐蔽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然后,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故A正确; B、抗体是由效应B淋巴细胞分泌的,故B错误; C、抗体与入侵的病菌结合,可以抑制病菌的繁殖或是对宿主细胞的黏附,从而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以使病毒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故C错误; 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使得第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灵活应用,善于比较归纳和整理. 10.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共同点是( ) A.产生抗体 B.产生记忆细胞 C.杀伤靶细胞 D.分泌淋巴因子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效应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 3、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解答】解:A、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可以产生抗体,而T细胞不能,A错误; B、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共同点是都可以在相关刺激下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B正确; C、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以杀伤靶细胞,B细胞不能,C错误; D、T淋巴细胞能够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对靶细胞的杀伤力,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的T细胞和B细胞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解题时要识记只有浆细胞能够产生抗体;只有T细胞能够产生淋巴因子;明确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均会产生记忆细胞. 11.关于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是一种遗传病 B.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 C.艾滋病主要通过唾液传染 D.艾滋病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考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分析】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解答】解:A、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A错误; B、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B正确; C、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C错误; D、艾滋病不是先天就有的,是由于后天感染HIV病毒所获得的免疫缺陷综合征,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是对艾滋病方面知识的考查,考查了学生对艾滋病基础知识的掌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及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12.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神经中枢是( ) A.小脑 B.下丘脑 C.脑干 D.大脑皮层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本题考查脊髓和脑的结构及其功能.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解答】解:大脑包括端脑和间脑,端脑包括左右大脑半球.端脑是脊椎动物脑的高级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由左右两半球组成,在人类为脑的最大部分,是控制运动、产生感觉及实现高级脑功能的高级神经中枢.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称为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具有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要求对小脑、大脑皮层、脑干等的功能熟记,难度一般. 13.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 )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解答】解: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反射弧不完整,因此反射活动不能进行即不能运动;但是神经中枢还能把神经冲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导到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感觉.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14.下列膜电位变化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的是( ) A. B. C. D.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静息时,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当神经纤维受到足够强的点刺激时,会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解答】解: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内的主要是钾离子外流造成的,电位为内负外正,产生动作电位时,主要是膜外的钠离子内流形成的,膜电位转变为外负内正.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产生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5.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是有间隙的 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者细胞体形成突触;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 【解答】解:A、突触前神经元先兴奋,突触后神经元后兴奋,A错误; B、兴奋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的过程中的信号转变过程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为突触间隙,充满组织液,C正确; D、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突触的结构,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信号变化,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特点,对于突触结构和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16.人体水盐调节、体温调节、视觉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 A.下丘脑、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B.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 C.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D.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分析】脊髓是人体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下丘脑是血糖平衡的中枢、水盐平衡的中枢和体温调节的中枢,脑干是心跳、呼吸等活动的中枢. 【解答】解:下丘脑是血糖平衡的中枢、水盐平衡的中枢和体温调节的中枢,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相关生命活动的中枢,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17.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①大脑、②小脑、③脑干三个结构中,与此反应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②③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分析】此题考查了小大脑、小脑、脑干的功能,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和语言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①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语无伦次与大脑的语言中枢有关. ②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 ③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所以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是大脑、走路不稳小脑调节、呼吸急促是脑干. 故选:D. 【点评】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18.以下可以口服的是( ) A.胰岛素 B.生长激素 C.抗体 D.甲状腺激素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氨基酸类衍生物,不会被分解,可直接口服;胰岛素、生长激素和抗体均是蛋白质,口服后会被消化水解失去功能. 【解答】解:A、胰岛素是蛋白质,口服后会被消化道内蛋白酶及肽酶水解为氨基酸,A错误; B、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后会被消化水解失去功能,B错误; C、抗体是蛋白质,口服后会被水解失去活性.应该采用注射,C错误; D、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氨基酸类衍生物,不会被分解,可直接口服,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激素的化学本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9.不同的激素在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彼此之间发挥协调作用或拮抗作用.下列能发挥拮抗作用的一组激素是( )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B.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D.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本题是对不同动物激素的作用,及不同动物激素之间的关系的考查,根据选项涉及的激素回忆相关激素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然后进行判断. 【解答】解:A、胰岛素的作用是使血糖降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使血糖升高,二者属于拮抗关系,A正确; B、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促进生长发育,二者属于协同关系,B错误; C、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或靶细胞不同,既不是协同关系,也不是拮抗关系,C错误; D、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靶器官或靶细胞不同,既不是协同关系,也不是拮抗关系,D错误. 故选:A. 【点评】对于不同动物激素的作用,及不同动物激素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20.用人工方法繁殖鲤鱼,常取鲤鱼的垂体研磨后注入到亲体内,以提高产卵量,这主要是利用垂体的( ) A.生长激素 B.促肾上腺素 C.促甲状腺素 D.促性腺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垂体分泌的激素有:多种促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生长激素.生长激素的功能是促进生长,影响代谢;促甲状腺激素的功能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的功能是维持性腺的正常生长发育,促进性腺合成和分泌性腺激素.据此答题. 【解答】解:A、生长激素是由垂体细胞合成的,但没有促进雌鱼排卵的作用,A错误; B、促肾上腺激素是由垂体细胞合成的,但没有促进雌鱼排卵的作用,B错误; C、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细胞合成的,但没有促进雌鱼排卵的作用,C错误; D、促性腺激素是由垂体细胞合成的,且具有促进雌鱼排卵的作用,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动物激素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动物体内一些主要激素的分泌器官及作用,能根据题干信息“可促其排卵”和“垂体细胞合成”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1.如图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A、B代表激素名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所代表的腺体名称是下丘脑 B.图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具有抑制作用的是③④ C.人体通过分级与反馈调节来维持甲状腺激素的正常值 D.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将减少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 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据图分析可知,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丙是甲状腺,①②是促进,③④是抑制. 【解答】解:A、由题意分析可知,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丙是甲状腺,A正确; B、在四个过程中①②是促进,③④是抑制,B正确; C、从甲到甲状腺激素的产生是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共同维持甲状腺激素的相对含量,C正确; D、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情况.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相关激素,也能传导神经冲动.下丘脑是体温、血糖和水盐调节的中枢,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大脑皮层是温度感觉、渴觉等的中枢. 22.如图对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向光性实验,(图中锡箔套不透光,云母片具有不透水性)图中能弯向光源生长的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在生长素的发现实验中,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解答】解:图甲:由于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所以用不透光的锡箔套套在甲的胚芽鞘尖端,甲不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因而甲直立生长; 图乙:用不透光的锡箔套套在乙的胚芽鞘基部,其尖端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因而乙弯向光源生长; 图丙:由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所以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在丙的胚芽鞘基部,其尖端的生长素在单侧光的刺激下,能横向运输,因而丙弯向光源生长; 图丁: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在丁的胚芽鞘尖端,其尖端的生长素在单侧光的刺激下,不能横向运输,因而丁只能直立生长. 所以能产生向光性弯曲生长的是乙和丙.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胚芽鞘向光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关于植物生长素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单侧光照射下,植物茎尖背光侧比向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多 B.植物顶端优势与生长素的作用无关 C.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相同 D.生长素浓度越高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越强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低浓度范围内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生长素的运输还受重力、单侧光照等外界条件的影响,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 【解答】解:A、单侧光照条件下,在植物茎尖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因此植物茎尖背光侧比向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多,A正确; B、植物顶端优势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在侧芽部位积累,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发育引起的,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有关,B错误; C、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因此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相同,C错误; D、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高浓度生长素起抑制作用,D错误. 故选:A. 【点评】对于生长素的运输和分布、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的综合理解应用,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24.致使水稻恶苗病的物质是( ) A.赤霉素 B.赤霉菌 C.生长素 D.细胞分裂素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水稻恶苗病是由于水稻感染赤霉菌后出现的植株疯长现象,导致水稻恶苗病的物质是赤霉菌产生的赤霉素. 【解答】解:导致水稻恶苗病的物质是赤霉素,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致使水稻恶苗病的物质,意在考查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掌握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识记并理解相关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25.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 ) A.一个湖泊里的全部鱼 B.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 C.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 D.一块农田里的全部绿色植物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2、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地点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且符合种群的特征. 3、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解答】解:A、一个湖泊里的全部鱼存在多种鱼,不符合种群概念中“同一种生物”,A错误; B、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属于同一地点、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属于种群,B正确; C、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属于群落,C错误; D、一块农田里的全部绿色植物能包含多个物种,不符合种群概念中“同一种生物”,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判断,属识记内容,相对简单,应理解加记忆并举,学生作答一般不会出现太多错误,解题时抓住种群概念中的“两同一全”. 26.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该种群数量可用N表示 B.该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 C.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 D.N=39×34÷15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2、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解答】解:根据题干分析,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9=34:15,N=88.4只.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计算能力,属于容易题. 27.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提倡一个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 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解答】解:“提倡一个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目的是降低人口出生率,减少人口数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特征,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容易题. 28.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 【解答】解:A、种群数量为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因此种群数量不会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 B、种群数量为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此时捕捞能使种群较快恢复到K值,维持可持续生产,B正确; C、种群数量最大值时K值,而不是,C错误;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值为K值,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重点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要求考生识记“S”型曲线形成的原因,理解和掌握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合理解释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水平的原因. 29.如图为某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那么该地区人口数量变化趋势将是( ) A.逐渐增加 B.逐渐减少 C.保持稳定 D.无法确定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年龄组成: (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解答】解:据图分析,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年龄结构,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30.“S”型曲线和“J”型曲线是反映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下列属于“S”型曲线形成条件的是( ) A.食物(养料)充足 B.没有敌害 C.没有竞争 D.资源、空间有限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解答】解:当食物(养料)充足、没有敌害等理想环境中,种群数量的增长呈现“J”型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容易题. 31.农民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麦田中的杂草,其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 ) A.较低浓度的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生长 B.较高浓度的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生长 C.过低浓度的生长素能够抑制植物生长 D.过高浓度的生长素能够抑制植物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由于不同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作为除草剂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 【解答】解:较低浓度的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生长,较高浓度的生长素能够抑制植物生长,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作为除草剂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应明确不同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 32.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参与这一免疫反应的细胞有( ) A.吞噬细胞、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B.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 C.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 D.吞噬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干分析,“蛇毒抗毒素”属于抗体,因此灭毒的蛇毒液引起体液免疫,相关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 【解答】解: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只能引起体液免疫,进而产生蛇毒抗毒素(抗体).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因此相关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的过程,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可用排除法,效应T细胞只参与细胞免疫. 33.关于糖代谢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B.血糖含量超过160~180mg/dl就会尿糖 C.正常人大量吃糖也会有尿糖现象 D.下丘脑的活动与血糖调节无关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血糖调节中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是升血糖的激素.血糖正常范围是0.8~1.2g/L.尿糖现象的原因:糖尿病、一次性吃糖过多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 【解答】解:A、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A正确; B、血糖含量超过160~180mg/dl,超过肾糖阈130mg/dl,肾小管吸收功能障碍,不能将尿液中葡萄糖重吸收,就会出现尿糖,B正确; C、一次性吃糖过多,超过肾脏的重吸收能力,尿液中出现葡萄糖,C正确; D、下丘脑能通过神经调节,作用于胰岛细胞,调节其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尿糖的成因,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34.下列哪种情况下尿液会增加( ) ①剧烈运动 ②天气转冷时 ③患糖尿病时 ④注射一定量20%葡萄糖溶液时 ⑤摄取过多过咸的食物时.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2、人体内水分的来源是饮食和物质代谢;人体内水分排出的途径是泌尿系统、皮肤、肺和大肠. 3、天气转冷排汗量减弱、尿量增加;糖尿病人尿液中渗透压升高,尿量增加 【解答】解:①剧烈运动时排汗量增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则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尿量通常会减少,①错误; ②天气转冷,汗腺分泌减弱,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则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所以尿液增多,②正确; ③患糖尿病的人,由于葡萄糖进入尿液会增加尿液的渗透压,尿量增加,③正确; ④注射一定量20%葡糖糖溶液,则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④正确; ⑤摄取过多过咸的食物时,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液减少,⑤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35.下列关于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进行,A正确;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的发生,C正确;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也有可能会发生疾病,如遗传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二、非选题(在“[]”中写字母或数字,在“”上写名称.共30分) 36.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1)人体内环境是指 血浆 、 组织液 、 淋巴 (填名称),图中A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B ] 组织液 ,血液中的氧进入细胞的途径是 C→B→A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偏咸,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 升高 ,但机体能通过体液和 神经 的共同调节,使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不吃早餐,机体处于饥饿状态,但一般情况下,体内分泌 胰高血糖素 ,促进 肝糖原 分解从而使体内的血糖仍能维持相对稳定.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组成,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生活在组织液中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2、分析题图可知,图中D是淋巴,C是血浆,B是组织液,A是组织细胞. 【解答】解:(1)人体内环境是指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的细胞外液,图中A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血液中的氧进入细胞的途径是 C血浆→B组织液→A组织细胞. (2)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偏咸,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产生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兴奋产生渴觉主动饮水,因此使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吃早餐,机体处于饥饿状态,一般情况下,体内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从而使体内的血糖仍能维持相对稳定. 故答案为: (1)血浆、组织液、淋巴[B]组织液 C→B→A (2)升高 神经 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 【点评】本题结合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考查内化境的组成、内环境理化性质和血糖调节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种液体的名称;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37.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1)在A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 感受器 . (2)B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a、b、c中兴奋部位是 b .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 局部电流 . 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的原因是在A图的[ ⑥ ] 突触 结构中,信号的传递是单方向的,在此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1、据图A分析,传入神经上有神经节,则③表示传入神经,①表示感受器,④表示神经中枢,⑤表示传出神经,②表示效应器,⑥表示突触结构. 2、根据图B分析,a、c处于静息电位,电位分布外正内负,b处兴奋电位分布是外负内正. 【解答】解:(1)A图所示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①感受器、③传入神经、④神经中枢、⑤传出神经、②效应器. (2)在神经纤维上,静息状态下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以后,膜电位转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兴奋,所以示意图中,兴奋部位是b,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由于存在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突触⑥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经冲动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在突触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到轴突末端,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因此突触后膜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因此在突触处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2)b 局部电流 ⑥突触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兴奋的产生和传导途径,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8.如图是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的“刺激”可由哪些因素引起?如 寒冷,紧张等 . (2)图中的“激素Ⅱ”和“激素Ⅲ”分别是 促甲状腺激素 和 甲状腺激素 . 图中的“(+)”和“(一)”分别表示 促进 和 抑制 . (4)若给某动物注射一定量的激素Ⅲ,血液中激素 I和Ⅱ的浓度的变化是 降低 ;若切除该动物的甲状腺,血液中激素 I和Ⅱ的浓度的变化是 升高 .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 【解答】解:(1)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因素可以是寒冷、紧张、激动等. (2)根据试题分析图中的“激素Ⅱ”和“激素Ⅲ”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图中的“(+)”和“(﹣)”分别表示促进和抑制. (4)若给某动物注射一定量的激素Ⅲ,激素Ⅲ(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过多,此时体液中的激素Ⅲ的浓度升高,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下丘脑和 垂体的活动,使激素Ⅰ、Ⅱ含量减少;若切除该动物的甲状腺,血液中激素 I和Ⅱ的浓度的变化是升高. 故答案为: (1)寒冷,紧张等 (2)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促进 抑制 (4)降低 升高 【点评】本题考查了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分级调节的过程,并确定图中相关腺体和激素名称;识记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明确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就会进行负反馈调节. 39.如图是某一动物物种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回答: (l)图中的增长曲线是 S 形,表示K值的一点是 d .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 b . 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 食物、空间有限,天敌增多 .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该图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图中第8年该种群数量不再增长,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最大值,此时环境阻力最大.在b点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个体数量增长最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解答】解:(1)图中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保持基本不变,增长曲线呈S型,d点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对应的是K值. (2)在b点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第8年后,种群数量达到K值,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环境因素主要有食物、空间有限,天敌增多. 故答案为: (1)s d (2)b 食物、空间有限,天敌增多 【点评】本题考查S型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40.将燕麦幼苗的胚根及芽尖端4mm切去,再将剩余的10mm的胚根及胚芽每10条一组分别放入保持在25℃的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2d,下表显示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生长素溶液的浓度(molL﹣1) 2d 后的平均长度(mm) 胚芽 胚根 10﹣13 10﹣12 10﹣11 10﹣10 10﹣9 10﹣8 10﹣7 10﹣6 10﹣5 10﹣4 12.3 12.3 12.7 13.5 14.7 16.0 15.1 12.2 10.8 10.0 11.3 12.1 12.7 13.6 12.6 12.0 10.9 10.0 10.0 10.0 (1)此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研究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植物胚芽和胚根生长的影响 . (2)为什么要切去胚根及胚芽的尖端部分 尖端会产生生长素,影响试验结果 . 为什么要用10条一组而不是1条一组放入生长素溶液中进行实验 可以计算平均值,减少误差 . (4)胚根、胚芽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是多少 10﹣10molL﹣1 、 10﹣8molL﹣1 .由此可以看出 胚根 对生长素更为敏感.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分析表格:生长素浓度在10﹣13~10﹣8mol/L时,对胚芽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生长素浓度在10﹣8~10﹣5mol/L时,对胚芽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生长素浓度为10﹣4mol/L时,胚芽不生长.生长素浓度在10﹣13~10﹣10mol/L时,对胚根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生长素浓度在10﹣10~10﹣7mol/L时,对胚根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生长素浓度为10﹣6mol/L时,胚根不生长. 【解答】解:(1)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植物胚芽和胚根生长的影响. (2)由于胚芽、胚根的尖端都能产生生长素,去掉后能保证所配生长素浓度不受影响,所以在实验开始时要切去胚根及胚芽的尖端部分. 由于单条胚芽或胚根在生长时有偶然性,所以为减小实验误差,获得较精确的结果,要以10条一组. (4)根据图表分析可知:胚芽、胚根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是10﹣8molL﹣1和10﹣10molL﹣1.由此可以看出胚根比胚芽对生长素更敏感. 故答案为: (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植物胚芽和胚根生长的影响 (2)尖端会产生生长素,影响试验结果 可以计算平均值,减少误差 (4)10﹣10 molL﹣1 10﹣8 molL﹣1 胚根 【点评】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生长素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探究实验,要求考生掌握生长素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图表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设计简单生物学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