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湖北省重点高中2018年春季联考协作体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在制果酒、果醋、泡菜、腐乳时,发酵过程中对氧气的需求分别是 A. 兼氧、无氧、无氧、有氧 B. 无氧、有氧、有氧、无氧 C. 兼氧、无氧、有氧、无氧 D. 无氧、有氧、无氧、有氧 【答案】D 【解析】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果酒发酵过程中应隔绝氧气;醋酸菌为需氧菌,果醋发酵过程中应通入氧气;乳酸菌为厌氧菌,制作泡菜时应隔绝氧气;制作腐乳时利用的微生物是毛霉,毛霉为需氧型生物,应保证氧气供应。选D。 2. 下列有关生物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制作果醋时,必需向发酵装置不断地补充无菌空气以保证醋酸菌的生长 B. 检验醋酸产生的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品尝或用pH试纸鉴定 C. 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能测定 D. 用传统的发酵技术制葡萄酒必需添加酵母菌菌种 【答案】D 【解析】醋酸菌为需氧菌,制作果醋时,必需向发酵装置不断地补充无菌空气以保证醋酸菌的生长,A项正确;可通过品尝或用pH试纸鉴定检验醋酸的产生,B项正确;泡菜制作过程中可用比色法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C项正确;葡萄表面有酵母菌,用传统的发酵技术制葡萄酒不需要添加酵母菌菌种,D项错误。 3. 下列关于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的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果醋的制作过程中,应先去除葡萄的枝梗再进行反复冲洗,这样才可以洗彻底 B. 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相应菌种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 豆腐上长了毛霉以后,需要加盐腌制8天左右,这样可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变质,又能使豆腐析出水分,使豆腐块变硬 D. 制作泡菜时要选用火候好、无裂纹、无砂眼、盖子吻合好的泡菜坛子,坛子需要加水密封的目的是隔绝空气,抑制细菌繁殖 【答案】C 【解析】在果醋的制作过程中,应反复冲洗再去除葡萄的枝梗,以免感染杂菌,A 项错误;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初期相应菌种种群数量快速上升,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菌种种群数量增长变慢,菌种种群数量一定时间内呈“S”型增长,B项错误;豆腐上长了毛霉以后,通过加盐腌制可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变质,又能使豆腐析出水分,使豆腐块变硬,C项正确;制作泡菜时隔绝空气,以利于乳酸菌的繁殖,D项错误。 4. 下列有关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果酒制成后只需将装置转移至温度较髙的环境中即可制作果醋 B. 果醋发酵与果酒发酵相比,前者所需温度相对较高 C. 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必须有能产生蛋白酶的微生物参与 D. 用于腌制腐乳的玻璃瓶冲洗后要用沸水消毒,装瓶后密封,封瓶时瓶口通过酒精灯火焰 【答案】A 【解析】果酒制成后需将装置转移至温度较髙的环境中,并通入氧气,才可制作果醋,A项错误;果醋发酵最适温度为30~35 ℃,果酒发酵发酵最适温度为18~25 ℃,前者所需温度相对较高,B项正确;腐乳制作过程中,依靠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把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必须有能产生蛋白酶的微生物参与,C项正确;用于腌制腐乳的玻璃瓶冲洗后要用沸水消毒,装瓶后密封,瓶口通过酒精灯火焰,以避免杂菌感染,D项正确。 5. 图示装置可用于生物技术实践的相关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两种装置都可以先用于果酒的制作,后用于果醋的制作 B. 制作果酒、果醋或腐乳时,所需控制的温度都是相同的 C. 果醋制作过程中,先通入一段时间02,以后停止通入 D. 装置乙中b为排气口,c为充气口,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 【答案】A 【解析】果酒制作需要隔绝氧气,果醋制作需要接触氧气,甲瓶敞口放置即可使培养液接触氧气,两种装置都可以先用于果酒的制作,后用于果醋的制作,A项正确;制作果酒、果醋或腐乳时,利用的微生物不同,不同微生物生长的适宜温度不同,B 项错误;果醋制作过程中需要持续通入氧气,C项错误;装置乙中b为充气口,c为排气口,D项错误。 6. 关于果酒制作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果酒制作的整个过程中,需从充气口不断通入空气 B. 酵母菌存在广泛、生命力强,因此果酒制作时不需对所用器具消毒灭菌 C. 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1/3空间 D. 发酵过程中需要适时打开瓶盖放气,以防止发酵瓶破裂 【答案】C 【解析】在果酒制作的整个过程中,前期可从充气口通入空气,后期应隔绝空气,A项错误;果酒制作时需要对所用器具消毒灭菌,以防杂菌感染,B项错误;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留有1/3空间,其中的氧气可用于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使酵母菌快速繁殖,C项正确;发酵过程中需要适时松动而不是打开瓶盖放气,D项错误。 【点睛】果酒和果醋制作比较 果酒制作 果醋制作 菌种 酵母菌 醋酸菌 菌种来源 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变酸酒表面的菌膜 发酵过程 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大量繁殖:C6H12O6+6O2―→ 6CO2+6H2O;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6H12O6―→2C2H5OH+2CO2 氧气、糖源充足时:C6H12O6+2O2―→ 2CH3COOH+2CO2+2H2O;缺少糖源、氧气充足时:C2H5OH+O2―→ CH3COOH+H2O 温度 一般酒精发酵18~25 ℃,繁殖最适为20 ℃左右 最适为30~35 ℃ 气体 前期:需氧,后期:无氧 需要充足的氧气 时间 10~12天 7~8天 7. 关于“腐乳的制作”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密封瓶口前最好将瓶口通过火焰以防杂菌污染 B. 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必须有能产生蛋白酶的微生物参与 C. 实验室制作的腐乳不宜直接食用 D. 加盐主要是为了调节水分,利于毛霉生长 【答案】D 【解析】密封瓶口前将瓶口通过火焰可以防止杂菌污染,A项正确;腐乳制作过程中,依靠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把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必须有能产生蛋白酶的微生物参与,B项正确;实验室制作的腐乳可能灭菌不彻底,不宜直接食用,C项正确;加盐腌制的目的主要是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变质,D项错误。 8. 有关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显色反应后亚硝酸盐的理化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B. 不同浓度的亚硝酸盐显色深浅不同 C. 样品液显色后,通过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比色,可大致估算出样品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D. 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氮化反应需在盐酸酸化条件下 【答案】A 【解析】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形成紫色染料,显色反应后亚硝酸盐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A项错误,D项正确;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比较,根据显色深浅不同可估算出样品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B项、C项正确; 9. 在用乳酸菌制作泡菜中泡菜腐烂,下列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①罐口密闭缺氧,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 ②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 ③罐口封闭缺氧,抑制了其他好氧菌的生长和繁殖 ④罐口封闭不严促进了需氧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10. 有关果酒、果醋、腐乳、泡菜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菌种细胞结构不同,细胞呼吸类型相同 B. 控制好温度、pH既有利于目的菌的繁殖,也可抑制杂菌的生长 C. 果酒、果醋、腐乳及泡菜中的乳酸都是微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 D. 泡菜泡制的时间越长,亚硝酸盐含量越高,可用比色法测定其含量 【答案】B 【解析】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菌种分别是酵母菌和乳酸菌,前者适于兼性厌氧菌,后者属于需氧菌,A项错误;不同微生物生长的适宜温度、pH不同,控制好温度、pH既有利于目的菌的繁殖,也可抑制杂菌的生长,B项正确;制作果醋是通过醋酸菌发酵,制作腐乳是通过毛霉的发酵,醋酸菌和毛霉均是需氧型生物,C项错误;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先增加后减少,D项错误。 【点睛】传统发酵技术中四种常用菌种的比较 酵母菌 醋酸菌 毛霉 乳酸菌 生物学分类 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 代谢类型 异养兼性厌氧型 异养需氧型 异养需氧型 异养厌氧型 发酵条件 前期需氧, 后期不需氧 一直需氧 一直需氧 无氧 生长适宜 温度 18~25 °C 30~35 °C 15~18 °C 室温 生产应用 酿酒、发面 酿醋 制作腐乳 制作酸奶、泡菜 11. 水果罐头盖上印有“如发现盖子鼓起,请勿选购”的字样,引起盖子鼓起最可能的原因是 A. 酵母菌呼吸,产生CO2和C2H5OH B. 酵母菌呼吸产生CO2和H2O C. 乳酸菌呼吸,产生CO2和C3H6O3 D. 好氧型细菌呼吸,产生CO2和C2H5OH 【答案】A .............................. 12. 在自然环境中常常是多种微生物混杂在一起,要对其中的某种微生物进行研究,就必需获得其纯培养物,以排除其他微生物的干扰。下列关于微生物纯培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要以尿素作为培养基中唯一的氮源 B. 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平板分离法常用的两种方法 C. 分离土壤中不同的微生物,要采用不同的稀释度 D. 平板分离法可以采取连续划线的方法使微生物均匀分布 【答案】D 【解析】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要以尿素作为唯一的氮源配制选择培养基,A项正确;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是平板分离法常用的两种方法,B项正确;土壤中不同微生物的含量不同,分离土壤中不同的微生物,要采用不同的稀释度,C项正确;平板分离法采取连续划线的方法,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使微生物均匀分布,D错误。 13. 下列有关菌种保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临时保藏的菌种一般是接种到试管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 B. 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 C. 临时保藏菌种的培养基不需要定期更换 D. 长期保藏菌种时,各取lmL灭菌甘油和培养菌液混匀后保存在-20℃冷冻箱中 【答案】C 【解析】固体斜面培养基可使菌种与培养基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可用于临时保藏的菌种,A项正确;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B项正确;临时保藏菌种的培养基每隔3~6个月需要定期更换,C项错误;长期保藏菌种时,在3ml的甘油瓶中装入lmL灭菌甘油和1,ml培养菌液,混匀后保存在-20℃冷冻箱中,D项正确。 14. 某实验学校的科技小组为了调查小清河(济南段)水中细菌的污染情况进行了实验。实验包括制备培养基、灭菌、接种及培养菌落、观察计数。下列与此实验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培养基中可为细菌提供氮源的是淀粉 B. 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应该采用干热灭菌 C. 为尽快观察到细菌培养的实验结果,应将接种了湖水样品的平板置于冰箱中培养 D. 为使该实验结果可靠,有必要同时在另一平板上接种无菌水一同培养 【答案】D 【解析】淀粉中不含有氮元素,不能作为氮源,A项错误;培养基灭菌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B项错误;为尽快观察到细菌培养的实验结果,应将接种了湖水样品的平板置于培养箱培养,C项错误;为使该实验结果可靠,有必要同时在另一平板上接种无菌水一同培养,已排除培养基制备过程中可能导致的污染,D项正确。 15. 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分离和纯化培养微生物最常用的手段是平板分离微生物 B. 微生物培养前,需对培养基进行消毒 C. 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目,常用菌落计数法 D. 分离和纯培养微生物最常用的培养基是琼脂固体培养基 【答案】B 【解析】常通过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和纯化培养微生物,A项正确;微生物培养前,需对培养基进行灭菌,B项错误;单个细菌难以观察、计数,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目,常用菌落计数法,C项正确;分离和纯培养微生物应使用固体培养基,以在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落,D项正确。 【点睛】消毒和灭菌 项目 条件 结果 常用方法 应用范围 消 毒 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 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 煮沸消毒法 日常用品 巴氏消毒法 不耐高温的液体 化学药剂消毒法 用酒精擦拭双手,用氯气消毒水源 灭 菌 强烈的理化因素 灼烧灭菌法 接种工具 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干热灭菌法 玻璃器皿、 金属工具 高压蒸汽 灭菌法 培养基及容 器的灭菌 16. 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过程中,关于倒平板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用左手打开皿盖 ②等待平板冷却5〜lOmin,将平板倒过来放置,使皿盖在下,皿底在上 ③右手拿锥形瓶,使瓶口迅速通过火焰 ④等培养基冷却至60℃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 ⑤右手将锥形瓶中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皿盖 A. ②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⑤ 【答案】A 【解析】倒平板时用左手使培养皿打开稍大于锥形瓶瓶口的缝隙,①错误;等待平板冷却5〜l0min,将平板倒过来放置,使皿盖在下,皿底在上,防止皿盖上冷凝的水珠滴落在培养基上,②正确;右手拿锥形瓶,使瓶口迅速通过火焰,杀灭瓶口可能存在的杂菌,③正确;培养基灭菌后,等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倒平板,④错误;右手将锥形瓶中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皿盖,防止杂菌落入,⑤正确。选A。 【点睛】本题易错选D项。错因在于审题不细。打开皿盖可能有杂菌进入,应用左手使培养皿打开稍大于锥形瓶瓶口的缝隙。 17. 抗生素可由微生物产生,具有抑菌作用,能在琼脂培养基中扩散。在筛选产生抗生素的菌种时,先在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划线接种一种从土壤中获得的甲菌,在27℃下培养3天,形成菌落。然后接种乙、丙、丁三种致病菌(图a),继续在同样条件下培养3天,结果如下图b。分析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①甲菌产生了抗生素 ②丙菌的生长被乙菌产生的抗生素抑制 ③乙菌的生长被甲菌产生的抗生素抑制 ④丁菌产生的抗生素抑制了丙菌的生长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根据图b可知,乙菌落靠近甲菌落的位置生长受到抑制,说明甲菌产生了抑制乙菌生长的抗生素,①③正确;丙菌、丁菌菌落生长正常,说明丁菌不产生抑制病菌生长的抗生素,②④错误,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四个菌落的位置及被抑制的菌落位置判断产生抗生素的菌落。 18. 有关平板划线操作不正确的是 A. 在第一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和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的目的相同 B. 灼烧接种环后,必须冷却后,才可以伸入菌液中蘸取一环菌液 C. 划线结束后,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D. 划线时要最后一区的划线不能与第一区线相连 【答案】A 【解析】在第一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消灭接种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避免引入杂菌,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使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直接来源于上次划线的末端,从而通过划线次数的增加,使每次划线时菌种的数目逐渐减少,以便得到菌落,A项错误;灼烧接种环后,必须冷却后,才可以伸入菌液中蘸取一环菌液,否则高温接种环会杀死菌种,B项正确;划线结束后,将平板倒置,以防止皿盖上的冷凝水珠滴落在培养基上,C项正确;第一区线菌种的密度最大,划线时最后一区的划线不能与第一区线相连,以避免多个菌体连在一块,D项正确。 【点睛】平板划线法技术要求: (1)操作第一步即取菌种之前及每次划线之前都需要进行火焰灼烧灭菌,划线操作结束时,仍需灼烧接种环,每次灼烧目的如下表: 第一次操作 每次划线之前 划线结束 目的 杀死接种环上原有的微生物 杀死上次划线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使下次划线的菌种直接来源于上次划线的末端,使每次划线菌种数目减少 杀死接种环上残存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2)灼烧接种环,待其冷却后才能伸入菌液,以免温度太高杀死菌种。 (3)c.第二次及其以后的划线操作总是从上一次划线末端开始,能使细菌的数目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最终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4)划线时最后一区不要与第一区相连。 (5)划线用力大小要适当,防止用力过大将培养基划破。 19. 在利用葡萄汁发酵产生果酒的过程中,未经髙压蒸汽灭菌,但其他杂菌不能生长的原因 A. 其他杂菌不能再无氧的条件下生长 B. 经冲洗后,其他杂菌已被洗掉 C. 发酵液中抗生素能够杀死或抑制杂菌的生长 D. 在缺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代谢产生酒精抑制其他杂菌生长 【答案】D 【解析】杂菌中也有厌氧菌,A项错误;冲洗不能完全去除杂菌,B项错误;发酵液中不存在抗生素,C项错误;在利用葡萄汁发酵产生果酒的过程中,在无氧的环境下,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一定浓度的酒精可抑制其他杂菌的生长,D项正确。 20. 下列有关“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用尿素为唯一氮源、加有酚红指示剂的培养基培养尿素分解菌,指示剂不变红 B. 分解尿素的细菌能产生脲酶,将尿素分解产生氨和二氧化碳 C. 统计尿素分解菌的数目时,以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D.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0— 35℃恒温培养24〜48小时 【答案】A 【解析】用尿素为唯一氮源、加有酚红指示剂的培养基培养尿素分解菌,尿素分解菌将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氨使培养基碱性增强,指示剂变红,A项错误,B项正确;统计尿素分解菌的数目时,以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小于30说明稀释倍数太大,菌液浓度分布不均,各平板之间菌落数差异会很大,造成误差;大于300菌落的生长受到抑制,并且难以区分各个菌落准确计数,造成误差,C 项正确;为排除培养基制备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污染,应设置不接种菌液的对照组平板,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防止皿盖上的冷凝水珠滴落在培养基上,细菌的培养一般需要30— 35℃恒温培养24〜48小时,D项正确。 21. 影响花药组织培养的主要因素是 A. 材料的低温处理与接种密度 B. 选择合适的花粉发育时期 C. 材料的选择与培养基的成分 D. 亲本植株的生理状况 【答案】C 【解析】影响花药组织培养的主要因素是材料的选择与培养基的成分,不同植物、亲本植物不同的生理状况对诱导成功率有直接影响,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和激素种类直接影响培养过程;选择合适的花粉发育时期是提高诱导成功率的重要因素;材料的低温处理与接种密度、亲本植株的生理状况对诱导成功率有一定影响。选C。 22. MS培养基和微生物培养基相比,有哪些不同? A. 微生物培养基以有机物为主 B. MS培养基不含有机物 C. MS培养基不含微量元素 D. MS培养基不需提供大量无机营养 【答案】A 【解析】微生物培养基一般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含有较多的有机物,A项正确;MS培养基含有蔗糖等有机物、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等无机营养,B项、C项、D项错误。 23. 下图为某二倍体植株花药中未成熟花粉在适宜培养基上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③获得的完整植株均为纯合子 B. 过程①、②、③说明花粉细胞具有全能性 C. 过程①、②需要避光,过程③需要照光 D. 过程①、②表示脱分化,过程③表示再分化 【答案】B 【解析】过程③获得的完整植株均为单倍体,A项错误;花粉经过程①、②、③发育为完整植株,说明花粉细胞具有全能性,B项正确;过程①需要避光,过程②、③需要照光,以利于叶绿素的形成,C项错误;过程①表示脱分化,过程②、③表示再分化,D项错误。 24. 下列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同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经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基因相同 B. —般来说,容易进行无性繁殖的植物,不容易进行组织培养 C. 离体器官或组织都需在光下才能形成愈伤组织 D. 培养基中添加蔗糖的目的是提供营养和调节渗透压 【答案】D 【解析】同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体细胞和花粉细胞经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基因不同,A项错误;—般来说,容易进行无性繁殖的植物,容易进行组织培养,B项错误;离体器官或组织需要避光培养形成愈伤组织,C项错误;蔗糖可以被植物细胞缓慢吸收,培养基中添加蔗糖的目的是提供营养和调节渗透压,D项正确。 25. 水稻(基因型为AaBb)的花药通过无菌操作,接入试管,经过如下过程培育试管苗。以下选项中正确的是 A. a用花药离体培养法获得单倍体植株;b愈伤组织不具有全能性;c培养基中至少应有乙烯和脱落酸;d试管苗的生长发育不需光照 B. a用花药离体培养法获得二倍体植株;b愈伤组织不具有全能性;培养基中至少应有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d试管苗的生长发育不需光照 C. a用花药离体培养法获得单倍体植株;b愈伤组织具有全能性;c培养基中至少应有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d试管苗的生长发育需要光照 D. a用花药离体培养法获得二倍体植株;愈伤组织具有全能性;培养基中至少应有乙烯和脱落酸;d试管苗的生长发育需要光照 【答案】C 【解析】a用花药离体培养法获得单倍体植株,b愈伤组织具有全能性,c培养基中至少应有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d试管苗的生长发育需光照,A项、B项、D项错误,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6. 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1)微生物在果酒、果醋、腐乳、泡菜等食品加工方面应用广泛,其中与泡菜制作有关的微生物是_____。在果酒基础上酿制果醋的过程中,除需接种__________(微生物)外,还必须保持__________条件。 (2)配制固体培养基时,各种成分在溶化后分装前必须进行__________,接种前要进行__________,在整个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中,一定要注意在__________条件下进行。 (3)在泡菜的制作过程中,按照盐与淸水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的比例配制盐水。在盐水冷却之前的处理是__________,以杀灭杂菌。发酵坛密封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乳酸菌 (2). 醋酸菌 (3). 有氧 (4). pH调整 (5). 高压蒸汽灭菌 (6). 无菌 (7). 1∶4 (8). 煮沸 (9). 为乳酸菌发酵提供无氧环境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利用、培养基的制备,考查对泡菜、果酒、果醋制作原理和流程、培养基制备流程的识记。解答此题,可根据乳酸菌、酵母菌、醋酸菌代谢类型判断其发酵条件的控制。 (1)制作泡菜利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果酒制作是利用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果醋制作利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为需氧菌,在果酒基础上酿制果醋的过程中,除需接种醋酸菌外,还必须保持有氧条件。 (2)不同微生物的生长需要培养基的pH不同,配制固体培养基时,各种成分在溶化后分装前必须进行pH调整;接种前对培养基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在整个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中,一定要注意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以防止杂菌感染。 (3)在泡菜的制作过程中,按照盐与淸水的质量比为1∶4的比例配制盐水。在盐水冷却之前应煮沸,以杀灭杂菌。制作泡菜利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乳酸菌为厌氧菌,发酵坛密封的主要目的是为乳酸菌发酵提供无氧环境。 27. 微生物培养与分离技术是生物中重要的实验技术。根据有关的微生物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基的制备需经过计算、称量、溶化、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过程。上述过程中,需要在超净工作台上操作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进行统计时,常用的计数方法是__________。生产实践中应用的菌种主要来自土壤,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实验流程如下: 土瓖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鉴别培养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3)将土壤浸出液接种到特定培养基上,可以将酵母菌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获得纯种酵母菌,这一过程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在培养酵母菌的过程中,对培养基、接种环常采用的灭菌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土壤分离纤维素分解菌,最好选择在__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中采集土样,所选择的培养基应以__________为唯一碳源。 (5)若要长期保存目的菌,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__________处理后才能倒掉。 【答案】 (1). 灭菌 (2). 倒平板 (3). 倒平板 (4). 显微直接计数法 (5). 纯培养 (6). 高压蒸汽灭菌、灼烧灭菌 (7). 富含纤维素的 (8). 纤维素 (9). 甘油管藏 (10). 灭菌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的培养,考查对培养基制备流程、灭菌技术、微生物分离技术的识记,解答此题,可从培养基制备、接种、培养等环节根据灭菌对象不同选择灭菌、避免杂菌感染的手段。 (1)培养基的制备需经过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等过程。灭菌后培养基处于无菌状态,随后的倒平板需要在超净工作台上操作,以避免杂菌进入。 (2)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进行统计时,常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直接计数。 (3)将土壤浸出液接种到特定培养基上,将酵母菌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获得纯种酵母菌,这一过程叫做纯培养。对培养基、培养器皿一般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接种环为金属制品,一般通过灼烧灭菌。 (4)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纤维素分解菌含量应较多,从土壤分离纤维素分解菌,最好选择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采集土样,所选择的培养基应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以利于纤维素分解菌生长,抑制其他杂菌生长。 (5)甘油管藏可隔绝氧气,使菌种代谢率大大降低,长期保存目的菌可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灭菌处理后才能倒掉,以防污染环境。 28. 某兴趣小组就“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开展了研究,操作如下:1月4日下午选取1、2、3号三只相同的泡菜坛,在每个坛中加入洗净的新鲜莲花菜0.6kg,再分別倒入等量煮沸并冷却的10%的盐水,将坛密封,置于同一环境中。封坛前进行第一次取样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后来定时测定,结果如下图。 (1)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其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____________,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2)实验中,盐水加热煮沸是为了____________;冷却之后再使用是为了保证____________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 (3)在腌制过程中,坛中溶液量会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图中数据表明,泡菜在腌制的第____________天亚硝酸盐含量达到最大值,腌制到第_________天以后再食用可以较好地避免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5)实验中三只坛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存在差异,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了让实验数据更好的表明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对该实验所获得的三组数据应进行怎样的处理才更合理? _________ 【答案】 (1). 比色法 (2). 玫瑰红色染料 (3). 杀灭杂菌 (4). 乳酸菌 (5). 外界溶液浓度过高使细胞渗透失水 (6). 7 (7). 14 (8). 各坛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可能存在差异 (9). 先求平均值,再绘制一条曲线(将三个坛中每次测定的亚硝酸盐的含量分别记录,求出平均值,然后以日期为横坐标,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为纵坐标画出一条曲线)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泡菜的制作,考查对泡菜制作原理、亚硝酸盐含量检测原理的理解和识记。解答此题,可根据图中曲线升降规律判断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趋势,分析其升降原因,确定适合食用的发酵时间。 (1)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可用比色法,其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2)高温可使微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杀死微生物,实验中盐水加热煮沸可杀灭杂菌;冷却之后再使用是为了避免高温使乳酸菌死亡。 (3)在腌制过程中,由于盐水溶液浓度过高,细胞渗透失水,使坛中溶液量会增加。 (4)据图可知,1、2、3号泡菜坛中,在腌制的第7天亚硝酸盐含量均达到最大值,腌制到第14天以后亚硝酸盐含量降到较低水平,可以避免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5)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与微生物的数量和代谢强度有关,实验中三只坛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存在差异,最可能的原因是各坛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可能存在差异。 (6)为让实验数据更好的表明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避免偶然因素造成的数据误差,应对该实验所获得的三组数据先求平均值,再绘制一条曲线(将三个坛中每次测定的亚硝酸盐的含量分别记录,求出平均值,然后以日期为横坐标,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为纵坐标画出一条曲线)。 29. 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实践方面的问题: (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基本操作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填序号)。 ①外植体消毒 ②制备MS培养基 ③接种 ④培养 ⑤栽培 ⑥移栽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①→③→④→⑤→⑥ C.②→①→③→④→⑥→⑤ D.①→②→③→④→⑥→⑤ (2)植物组织培养中,在配制好的MS培养基中常需添加__________,除此之外,__________等,也是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重要因素。 (3)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用__________________来检验。在酸性条件下,该试剂与酒精反应呈现__________。 (4)下图为月季花药中的花粉在适宜培养基上培养产生花粉植株的途径,据图回答: 图中①表示花粉培养过程中的__________过程,②表示的是__________过程,X代表的是__________。 (5)为提高花药培养的成功率,应选择__________ 期的花粉进行培养。确定花粉发育时期最常用的方法有醋酸洋红法,某些植物花粉细胞核不易着色,可采用__________法染色。 【答案】 (1). C (2). 植物激素 (3). pH、温度、光照 (4). 酸性重铬酸钾 (5). 灰绿色 (6). 脱分化 (7). 再分化 (8). 胚状体 (9). 单核 (10). 焙花青—铬矾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考查对植物组织培养、花药培养技术流程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愈伤组织的特点判断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 (1)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应先制备MS培养基,对外植体进行消毒后进行接种,经培养后形成的幼苗进行移栽、栽培,选C。 (2)植物组织培养中,在配制好的MS培养基中常需添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以调控细胞的分裂和分化;除此之外,pH、温度、光照等也是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重要因素,不同植物对各种条件的要求不同。 (3)酒精可使酸化的重铬酸钾溶液由橙色变为灰绿色,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来检验。 (4)图中①表示花粉失去该特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形成愈伤组织的脱分化过程,②表示愈伤组织细胞分化为丛芽的再分化过程,X代表胚状体。 (5)花粉在单核期离体培养成功率最高,为提高花药培养的成功率,应选择单核期的花粉进行培养。某些植物花粉细胞核不易着色,可采用焙花青—铬矾法染色,这种方法能将花粉细胞核染成蓝黑色。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