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生物物质运输、酶和ATP易错题练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生物物质运输、酶和ATP易错题练习

2020 高考生物物质运输、酶和 ATP 易错题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物质运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发生质壁分离时,细胞液的吸水能力逐渐降低 B.植物细胞在一定浓度的 KNO3 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与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 水分子有关 C.果脯在腌制过程中慢慢变甜,是细胞主动吸收糖分的结果 D.将蔗糖溶液装入封有玻璃纸的漏斗并置于食盐溶液中,达到平衡时漏斗内溶液体积一定 增大 【答案】 D 【解析】 发生质壁分离时,细胞失水导致细胞液浓度逐渐增加,因此细胞液的吸水能力逐渐 增强,A 错误;一般情况下,水分子都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的,B 错误;果脯在腌制 时,由于外界糖分过多,外界溶液浓度较大,细胞失水死亡。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糖分能 够自由进入细胞中,使果脯慢慢变甜,C 错误;将蔗糖溶液装入封有玻璃纸(半透膜)的漏斗 并置于食盐溶液中,蔗糖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但水分子和氯离子、钠离子都能通过半透膜进 入漏斗,因此平衡时漏斗内液面一定升高,D 正确。 2.在观察某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依次观察到的结果示意图如下,其中 ①、②指细胞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状态时不存在水分子跨膜运输进出细胞的现象 B.甲→乙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结构①的伸缩性比②要大 C.乙→丙的变化是由于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所致 D.细胞发生渗透作用至丙状态,一段时间后该细胞会破裂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植物细胞渗透作用及质壁分离的相关知识点。甲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进入细胞的水分子和从细胞中出去的水分子一样多,处于动态平衡状态,A 错误;甲→乙发生 了渗透失水,细胞质壁分离,原因之一是结构①细胞壁的伸缩性比结构②细胞膜的伸缩性要小, B 错误;乙→丙发生了渗透吸水,此时外界溶液浓度比细胞液浓度小,C 正确;丙细胞可能发 生渗透吸水,但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只会膨胀不会胀破,D 错误。 3.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渗透作用实验装置,实验开始时长颈漏斗内外液面平齐,记为零界面。 实验开始后,长颈漏斗内部液面的变化趋势为( ) 【答案】 A 【解析】 半透膜(膀胱膜)两侧液体间存在浓度差,导致漏斗内水分向烧杯内扩散的多,因此漏 斗内液面下降;随着漏斗内水分向烧杯内扩散,半透膜(膀胱膜)两侧液体间浓度差逐渐缩小,扩散 速率逐渐变慢,当水分由漏斗向烧杯扩散的速率和由烧杯向漏斗内扩散的速率相等时,漏斗内液 面不再发生变化,A 正确。 4.将新鲜紫色洋葱绿色叶片的叶肉细胞,放入加有少量红墨水的质量浓度为 0.3 g/mL 的蔗糖溶 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其细胞状态如图所示。有关此时生理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可能正在吸水,恢复原状 B.形成该状态下细胞的过程中,单位时间内进出的水分子数目相同 C.此时①为红色,②为绿色 D.此时①无色,②为紫色 【答案】 C 【解析】 放入 0.3 g/mL 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A 错误;细胞失水,单位时间 内出细胞水分子数多于进细胞水分子数,B 错误;细胞壁是全透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蔗糖 和色素可以透过细胞壁,但不能透过细胞膜,故部位①是红色的,部位②是绿色的(植物叶片原来 的颜色),C 正确、D 错误。 5.以紫色洋葱鳞片叶为材料进行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原生质层长度和细胞长度分别用 X 和 Y 表示(如图),在处理时间相同的前提下( ) A.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 值越小,则紫色越浅 B.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 值越大,则所用蔗糖溶液浓度越高 C.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 值越小,则越易复原 D.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 值越大,则细胞的正常细胞液浓度越高 【答案】 D 【解析】 将同一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X/Y 值越小,则说明该细 胞中的液泡失水越多,液泡的紫色越深,其所处蔗糖溶液的浓度越高,A、B 错误;将不同细胞置于 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X/Y 值越小,则说明细胞失水越多,越不易复原,X/Y 值越大,则说明相应 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越高、失水越少,故 C 项错误,D 项正确。 6.下列物质吸收方式中,不符合下图曲线的是( ) A.胃黏膜上皮细胞吸收食物中的乙醇 B.肾小管吸收原尿中的葡萄糖 C.人的红细胞吸收血浆中的葡萄糖 D.人的红细胞吸收血浆中的 K+ 【答案】 B 【解析】 据图分析,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物质运输的速率不变,说明该物质吸收不需要有氧 呼吸释放的能量。肾小管吸收原尿中的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有氧呼吸释放的能 量,B 不符合题图曲线;胃黏膜上皮细胞吸收乙醇和红细胞吸收血浆中的葡萄糖的方式分别是自 由扩散和协助扩散,A、C 符合题图曲线;红细胞吸收 K+虽为主动运输,但人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 体,需要的能量由无氧呼吸提供,与 O2 无关,D 符合题图曲线。 7.比较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结果如图。据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 ) A.生物膜上存在着协助 H2O 通过的物质 B.生物膜对 K+、Na+、Cl-的通透具有选择性 C.离子以易化(协助)扩散方式通过人工膜 D.分子的大小影响其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 【答案】 C 【解析】 据图可知:生物膜对 H2O 的通透性大于人工膜对 H2O 的通透性,可见生物膜上存 在着协助 H2O 通过的物质,A 正确;生物膜对 K+、Na+、Cl-的通透性不同,说明生物膜对不同离 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B 正确;因人工膜由双层磷脂组成,无蛋白质,所以离子不能以协助扩散方 式通过人工膜,C 错误;甘油、CO2 和 O2 分子大小不同,导致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不同,D 正确。 8.下列关于酶的论述,正确的是( ) ①对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 ②酶既可在体内合成又可来自食物 ③温度越高酶的活性越大 ④酶制剂通常在低温下保存 ⑤酶不仅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还具有调节生命活动等许多重要功能 ⑥酶可以在细胞内或细胞外发挥催化作用 ⑦酶是活 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物质其多数为有机物,少数为无机物 A.①③④⑦ B.①②⑤⑦ C.①④⑥⑦ D.①④⑥ 【答案】 D 【解析】 酶只能由活细胞合成,不能来自食物,②错误;温度过高会使酶失活, ③错误;酶只具催化作用,不具调节等其他作用,⑤错误;酶都是有机物,⑦错误。 9.细胞代谢能在常温常压下迅速有序地进行,离不开酶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酶是所有活细胞都含有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B.有些酶需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加工、运输 C.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分布在不同的细胞器中 D.酶空间结构的改变可导致其活性部分或全部丧失 【答案】 C 【解析】 酶若不是蛋白质,则其合成场所并非核糖体,C 不正确。 10.酶是生物催化剂,其作用受 pH 等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酶分子有一定的形状,其形状与底物的结合无关 B.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其作用的强弱可用酶活性表示 C.麦芽糖酶能催化麦芽糖的水解,不能催化蔗糖的水解 D.将胃蛋白酶加入到 pH10 的溶液中,其空间结构会改变 【答案】 A 【解析】 酶之所以能在室温下催化底物分子发生反应,是因为酶分子具有一定的形状,恰好 能和底物分子结合,A 错误;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 RNA,其作用的强弱可用酶活性 表示,B 正确;酶具有专一性,因此麦芽糖酶能催化麦芽糖水解,却不能催化蔗糖水解,C 正 确;过酸过碱会导致酶分子因空间结构的改变而失活,D 正确。 11.图一曲线 a 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 pH 条件下生成物的量与时间的关系,图二曲线 b 表示 在最适温度、最适 pH 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一曲线 a 中,A 点后,限制生成物的量增加的因素是酶量不足 B.分别在图二中取 B、C 点的反应速率值,可用图一中的曲线 c 和 d 表示 C.对于图二中曲线 b 来说,若酶量减少,其走势可用曲线 f 表示 D.减小 pH,重复该实验,图二曲线 b 可能变为曲线 f;增大 pH,可能变为曲线 e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图一中横坐标是时间,确定“时间”是该实验中的自变量, 酶量、温度等因素均为无关变量。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浓度会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小,而酶量不 变,由此推测曲线 a 中,A 点后生成物的量不再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是因反应物已耗尽, 限制因素应为反应物浓度,A 错误;在图二中,B 点、C 点对应的反应速率值是一个定值,不 能用图一中曲线 c 和 d 表示,B 错误;图二曲线中,当反应物浓度一定时,减少酶量,反应 速率降低,可用曲线 f 表示,C 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图二曲线 b 表示在最适 pH 下,反应 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因此无论 pH 是增大还是减小,酶的活性均降低,曲线 b 都可 能变为曲线 f,不可能变为曲线 e,D 错误。 12.下列关于叶肉细胞内 ATP 描述正确的是( ) A.ATP 的结构决定了其在叶肉细胞中不能大量储存 B.光合作用产生的 ATP 可以为 Mg2+进入叶肉细胞直接提供能量 C.ATP 水解失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可以作为逆转录的原料 D.葡萄糖分子在线粒体内彻底氧化分解,可以产生大量 ATP 【答案】A 【解析】 ATP 中远离 A 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断裂和生成,故 ATP 在细胞内的含量很少,A 正 确;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的 ATP 只能用于暗反应,B 错误;ATP 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为腺嘌呤 核糖核苷酸,可作为转录的原料,C 错误;葡萄糖水解为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 错误。 13.关于 ATP 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ATP 分子中含有三个高能磷酸键 B.正常细胞中 ATP 与 ADP 的比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C.ATP 分子水解掉两个高能磷酸键后变成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D.ATP 中的“A”与构成 DNA、RNA 中的碱基“A”表示的不是同一种物质 【答案】 A 【解析】 ATP 分子是由一个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构成的,它含有一个普通磷酸键和两个高 能磷酸键,水解掉两个高能磷酸键后变成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 错误,C 正确;细胞中 ATP 的含量不多,但能不断地合成和水解(正常细胞中 ATP 与 ADP 的相互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 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从而保证细胞中稳定的供能环境,B 正确;ATP 分子中的“A”代表腺 嘌呤和核糖组成的腺苷,而 DNA、RNA 中的碱基“A”代表腺嘌呤,D 正确。 14.下图为 ATP 的结构和 ATP 与 ADP 相互转化的关系式。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中的 A 代表腺苷,b、c 为高能磷酸键 B.图乙中进行①过程时,图甲中的 c 键断裂并释放能量 C.ATP 与 ADP 快速转化依赖于酶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D.夜间有 O2 存在时,图乙中过程②主要发生在线粒体 【答案】 A 【解析】 图甲中 A 代表的是腺嘌呤,A 错误;ATP 水解生成 ADP 的过程中是远离 A 的高 能磷酸键断裂,也就是 c 键断裂,B 正确;酶催化作用的高效性可使 ATP 与 ADP 进行快速转 化,C 正确;夜间有 O2 存在时,ATP 合成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D 正确。 15.盐碱地中生活的某种植物,其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基质中的 Na+逆 浓度梯度运入液泡,减轻 Na+对细胞质中酶的伤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Na+进入液泡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B.Na+进入液泡的过程体现了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 C.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不利于增强细胞吸水能力 D.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有助于提高植物的耐盐性 【答案】C 【解析】 题中指出“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基质中的 Na+逆浓度梯 度运入液泡”,这完全符合主动运输的特点,从而增大了细胞液的浓度,使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 增强,而适应盐碱环境。 16.下面的三个图是某研究小组利用过氧化氢酶探究 H2O2 分解条件而获得的实验结果。有关叙 述错误的是( ) A.图一、二、三所代表的实验中,自变量依次为催化剂种类、H2O2 浓度、pH B.图一可以得出酶具有高效性 C.图二 bc 段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过氧化氢酶数量(浓度)有限 D.图三可以得出 pH 越小或越大酶活性越高 【答案】 D 【解析】 图一是探究不同催化剂催化效果,其自变量是催化剂种类,图二是探究不同过氧化 氢浓度时氧气产生量,自变量是过氧化氢浓度,图三表示不同 pH 对酶催化效果的影响,自变量是 pH,A 正确;与 Fe3+相比,过氧化氢酶使反应到达平衡点的时间更短,这证明酶具有高效性,B正确; 在一定的范围内,O2 产生的速率与 H2O2 浓度呈正相关,当 H2O2 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过氧化氢 酶数量(浓度)有限,O2 产生的速率不再增加,C 正确;过氧化氢酶在最适 pH 时活性最高,D 错误。 17.ATP 和酶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均可起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B.无氧条件下,无氧呼吸是叶肉细胞产生 ATP 的唯一来源 C.酶的作用有专一性,ATP 的作用没有专一性 D.ATP 的合成和分解需要酶的催化,而酶的合成和释放不需要 ATP 的参与 【答案】C 【解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均可起催化作用的微量有机物,A 错误;无氧条件下, 无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均能使叶肉细胞产生 ATP,B 错误;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 应,即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ATP 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 的作用没有专一性,C 正 确;ATP 的合成和分解分别需要 ATP 合成酶和 ATP 水解酶的催化,酶的合成和释放均需要 ATP 的参与,D 错误。 18.下列有关植物细胞能量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的 ATP 是 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B.加入呼吸抑制剂可使细胞中 ADP 生成减少,ATP 生成增加 C.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转变为酒精的过程中伴随有 ATP 的合成 D.光下叶肉细胞的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有 ATP 合成 【答案】 D 【解析】 含两个高能磷酸键的 ATP,由一个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并非 DNA 的基本 组成单位;加入呼吸抑制剂可导致 ATP 生成减少,一些生命活动仍消耗 ATP,ADP 生成相对 增加;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转化为酒精的过程并不产生 ATP。 19.红细胞膜中的 Na+/K+—ATPase(ATP 水解酶)的功能是水解 ATP 吸收 K+。用一定的技 术手段将红细胞细胞质置换成高浓度的 K+溶液,并将其置于极高浓度 Na+的环境中,就发生 了如下图所示的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过程 Na+、K+离子跨膜运输应该属于主动运输 B.上述生理过程还需要 ADP 和 Pi C.该实验过程中离子浓度梯度驱动了 ATP 的形成 D.该实验证明了,不同环境条件下,同一种酶既可以催化 ATP 的水解,也可以催化 ATP 的合 成 【答案】 A 【解析】 图示过程中 K+从细胞内到细胞外和 Na+从细胞外到细胞内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 的,且产生了 ATP,属于协助扩散,A 错误;ATP 的形成需要 ADP 和 Pi,B 正确;该实验过 程中离子浓度梯度可以驱动 ATP 形成 ,C 正确;ATP 水解酶可以水解 ATP,在该实验中,改 变条件,Na+/K+—ATPase 可催化 ATP 的合成,D 正确。 20.细胞内的磷酸果糖激酶(酶 P)催化反应:果糖-6-磷酸+ATP ――→酶 P 果糖-1,6-二磷 酸+ADP,这是细胞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中的重要反应。如图为高、低两种 ATP 浓度下酶 P 活 性与果糖-6-磷酸浓度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内酶 P 催化的反应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B.一定范围内,果糖-6-磷酸浓度与酶 P 活性呈正相关 C.低 ATP 浓度抑制了酶 P 的活性 D.酶 P 活性受有氧呼吸产物 ATP 的反馈调节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酶 P 催化的反应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中的重要反应,而有氧呼吸 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A 正确;由图中曲线可知,在一定范围内,横轴(果糖-6- 磷酸浓度)与纵轴(酶 P 活性)呈正相关,B 正确;对比图中两条曲线可知,在一定的果糖- 6-磷酸浓度范围内,相同果糖-6-磷酸浓度下低 ATP 浓度对应的酶 P 活性高于高 ATP 浓度 对应的酶 P 活性,即低 ATP 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酶 P 的活性,C 错误;ATP 为有氧呼吸 的产物,分析坐标曲线可知,当 ATP 浓度升高时,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酶 P 的活性,即酶 P 活性受有氧呼吸产物 ATP 的反馈调节,D 正确。 二、非选择题 21.图甲表示由磷脂分子合成的人工膜的结构示意图,图乙表示人的红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及 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情况,图丙中 A 为 1 mol/L 的葡萄糖溶液,B 为 1 mol/L 的乳酸溶液, 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丙中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中的 。 (2)图乙中,葡萄糖和乳酸跨膜运输的共同点是都需要 ,如果将图乙所示细胞放在无氧 环境中,图中 (填“葡萄糖”、“乳酸”或“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不会受到影响。 (3)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作为图丙中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 (填“高 于”、“低于”或“等于”)右侧液面;如果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穿上图乙的蛋白质①,再用作 图丙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 右侧液面(填“高于”、“低于”或“等 于”)。 【答案】 (1)原生质层 (2)载体蛋白 葡萄糖和乳酸 (3)等于 低于 【解析】 (1)图丙中的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原生质层由细胞膜、液泡膜 及二者之间细胞质构成。(2)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都需要载体蛋白,葡萄糖的运输不需要能 量,乳酸的运输需要能量。如果将图乙所示细胞放在无氧环境中,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都不 会受到影响,因为葡萄糖的跨膜运输不需要能量,而乳酸的运输需要的能量本来就来自成熟红细 胞的无氧呼吸。(3)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作为图丙中的半透膜,当液面不再上升时左侧液面等 于右侧液面,但如果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穿上图乙的蛋白质①,再用作图丙的半透膜,蛋白质 ①为运输葡萄糖的载体蛋白,因为葡萄糖可以通过,当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会低于右侧液 面。 22.为验证酶的专一性,某同学拟进行如下一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下表加入试剂: 试管号 Ⅰ Ⅱ Ⅲ Ⅳ 1%淀粉溶液/mL 2 - 2 - 2%蔗糖溶液/mL - 2 - 2 α-淀粉酶/mL - - 1 1 蒸馏水/mL 1 1 - - (2)各试管置于适宜温度水浴处理一定时间后,加入斐林试剂 1 mL,此时各试管应 处理 2~3 分钟后,观察是否有 的产生。 (3)为相互印证,还应增加一组实验,应选择的酶试剂为 ,其他试剂和操作方法都 不作改变。 (4)本实验选择淀粉、蔗糖为底物,只用一种试剂就能检测是否发生了酶促反应,原因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水浴加热 砖红色沉淀 (3)蔗糖酶 (4)淀粉和蔗糖都不是还原糖,但淀粉和蔗糖的酶促水解产物都是还原糖 【解析】 (2)使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需要进行水浴加热,在水浴加热条件下,二者反应 显砖红色。(3)根据酶的专一性,淀粉酶可以引起淀粉水解,但不能引起蔗糖水解,而蔗糖酶 可以引起蔗糖水解,不能引起淀粉水解,因此,为相互印证,还应设置一组添加有蔗糖酶的实 验,其他试剂和操作方法都不改变。(4)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糖,但它们的水解产物都是还 原糖,因此,通过斐林试剂可以检测是否发生了酶促反应。 23.为了研究某种物质 X 对动物细胞的影响,某研究小组用不同浓度的 X 物质将细胞处理 36 小 时。然后测量各组细胞内 ATP 的浓度和细胞死亡的百分率,经过多次重复实验后,所得数据如下 表所示: 实验组编号 A B C D E F X 物质的浓度 (μg·mL-1) 0 2 4 8 16 32 细胞中 ATP 的浓度 (μmol·mL-1) 80 70 50 20 5 1 细胞死亡的百分率(%) 1 3 10 25 70 95 (1)该实验的因变量是 。 (2)实验数据表明,该实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是 。 (3)若用混有浓度为 2 μg·mL-1 的 X 物质的饲料饲喂大鼠,其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受到抑制 的主要原因是阻碍了消化酶的 ,影响消化;妨碍营养物质的 (填“自由扩 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或“胞吞”),从而会影响大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答案】 (1)细胞中 ATP 的浓度和细胞死亡的百分率 (2)随着 X 物质浓度增大,细胞内 ATP 浓度下降,能量供应减少,细胞死亡率增加 (3)合成和分泌 主动运输 【解析】 (1)根据表格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X 物质的浓度,因变量是细胞中 ATP 的浓 度和细胞死亡的百分率。(2)实验数据表明,随着 X 物质浓度增大,细胞内 ATP 浓度下降,能量供 应减少,细胞死亡率增加。(3)若用混有浓度为 2 μg·mL-1 的 X 物质的饲料饲喂大鼠,其小肠的 消化和吸收功能受到抑制的主要原因是阻碍了消化酶的合成和分泌,影响消化;妨碍营养物质的 主动运输,从而会影响大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24.小麦的穗发芽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某地引种的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当地白粒小麦。 为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 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分组、步骤及结果如下:(注:“+”数目越多表示蓝色越深) 分组 步骤 红粒管 白粒管 对照管 ① 加样 0.5 mL 提 取液 0.5 mL 提 取液 C ② 加缓冲液 (mL) 1 1 1 ③ 加淀粉溶液 (mL) 1 1 1 ④ 37 ℃保温适当时间,终止酶促反应,冷却至常温,加适量碘液显色 显色结果 +++ + +++++ 显色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品种是 ;据此推测: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 越 。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适 当 。(填“缩短”“延长”或“不变”) (2)小麦中的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为进一步探究其活性在穗发芽率差异中的作用, 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X 处理的作用是使 。若Ⅰ中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且Ⅱ中的显色结果为 红粒管颜色显著 (填“深于”或“浅于”)白粒管,则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 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3)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酶的专一性是指 。 (4)生物体内各项生理活动的进行都需要酶的催化,组成酶的单体是 。 【答案】 (1)红粒小麦 低 缩短 (2)β-淀粉酶失活 深于 (3)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4)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解析】 (1)步骤②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让 pH 适宜;分析结果红粒管内淀粉剩余多于白粒管 的,说明红粒小麦淀粉酶活性较低,据此推测,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较低,可能是因为淀粉酶活性 较低。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适当缩短。(2) 实验的目的是探究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在穗发芽率中的作用,所以Ⅰ、Ⅱ两管中应分别只 有一种酶有活性,Ⅰ管使α-淀粉酶失活,Ⅱ管需使β-淀粉酶失活;Ⅰ中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 说明β-淀粉酶对两种小麦穗发芽率无明显影响,Ⅱ中的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显著深于白粒管, 可推测红粒小麦的α-淀粉酶活性低于白粒小麦的导致其穗发芽率较低。(3)酶的专一性是指一 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4)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者 RNA,所以组成酶的单体是 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