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考点
专题四第1讲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考纲要求】 1、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II 2、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II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结合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分子水平分析基因突变产生内因,推导生成基因突变概念。 (2)分析基因突变类型对其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蛋白质、对性状与子代的影响。 (3)基因突变的产生外在原因、特点及意义。 (4)能够概述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结果、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概念生成能力。 (2)通过列表比较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3)能以生物的变异为中心构建生物学概念图,组建知识网络。 (4)通过习题训练,加强学生对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基因突变原因的学习,树立事物发展的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的辨证唯物的思想。 (2)在基因突变的学习中懂得如何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3)认同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原因和意义。 2、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和意义。 【教学难点】 1、列表分析比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2、基因突变未引起生物性状改变的原因分析。 【教学用具】 课件、练习卷、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本课的认知基础,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经建立,具备归纳总结的能力。而且经过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三前一阶段的复习,学生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基础知识点有较深的了解。 【教学方法】 问答法、讲授法、练习法,比较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图片导入 展示四张图片 图片一:不同子粒颜色的玉米;图片二:正常指和并指;图片三:镰刀形红细胞;图片四:不同性状的金鱼。 引导学生从生物变异实例入手,回忆生物发生变异的原因。 问:这些变异类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也就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化,我们称为可遗传变异。除此之外,环境发生变化,但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能不能引起变异现象? 归纳:变异类型包括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 2、构建变异概念图 要求同学以变异为中心词尝试构建概念图。 二、考纲分析 1、进入本节课题: 专题4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第1讲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2、列表分析本节对应的考纲和考点 (1)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II (2)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II 三、考点1、基因突变 1、基因突变的实例分析:镰刀形红细胞 导入:展示正常红细胞和异常红细胞的图片,请同学们阅读生物教材P80第5章第1节,找出镰刀型红细胞形成的原因。 学生看书回答:组成血红蛋白分子的多肽链上,发生了氨基酸替换,也就是谷氨酸被缬氨酸替换。 引导学生找出镰刀型红细胞形成的直接原因,推出镰刀型红细胞形成的根本原因。 2、基因突变的概念 (1)通过其它实例引导学生生成基因突变的概念。 (2)基因突变概念的易错点分析 展示易错点1、基因突变就是“DNA中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携带遗传信息的DNA片段也会发生碱基对的改变。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其RNA上碱基的改变也会引起病毒性状改变,广义上也称为基因突变。 3、三种类型突变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1)利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例1、如果一个基因的中部缺失了1个核苷酸对,不可能的后果是 A.没有蛋白质产物 B.翻译为蛋白质时在缺失位置终止 C.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减少多个氨基酸 D.翻译的蛋白质中,缺失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2)能力提升 学生思考讨论:替换、增添和缺失这3种类型的突变,哪种对氨基酸排列顺序影响最小? 学生总结三种类型突变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3)知识递进 例题分析 例2、自然界中,一种生物某一基因及其三种突变基因决定的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如下: 正常基因 苯丙氨酸 亮氨酸 苏氨酸 脯氨酸 突变基因1 苯丙氨酸 亮氨酸 苏氨酸 脯氨酸 突变基因2 亮氨酸 亮氨酸 苏氨酸 脯氨酸 突变基因3 苯丙氨酸 苏氨酸 酪氨酸 丙氨酸 思考问题1、突变基因1、2、3都只涉及一个碱基对的改变,分别是哪种类型? 思考问题2、突变基因1发生了基因突变,为什么决定的蛋白质没变?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4)疑难剖析 根据问题2,拓展延伸,总结基因突变未引起生物性状改变的原因: ①密码子的简并性:突变后的密码子与原密码子对应的是同一种氨基酸,此时突变基因控制的性状不改变。 ②突变部位:基因突变发生在基因的非编码区。 ③隐性突变:若基因突变为隐性突变,如AA突变为Aa,此时性状也不改变。 4、基因突变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1)运用概念图,引导学生归纳基因突变的内容,同时列举事例说明癌变与诱变因素,让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2)基因突变结果的疑难剖析 对基因突变的结果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基因突变是DNA分子水平上某一个基因内部碱基种类和数目的变化,基因的数目和位置并未改变。 (3)课堂活动:学会判断变异是否属于基因突变的方法 ①基因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 ) ②基因数目发生变化 ( ) ③基因位置发生改变 ( ) ④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 ( ) ⑤产生新基因 ( ) (4)基因突变结果的易错点分析: 展示易错点2、将基因突变的结果“产生新的基因”与“新的等位基因”混淆。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病毒和原核细胞的基因组结构简单,基因数目少,而且一般是单个存在的,不存在等位基因。因此,真核生物基因突变可产生它的等位基因,而原核生物和病毒基因突变产生的是一个新基因。 5、分析基因突变的时间 (1)议一议:基因突变为什么常发生在DNA复制时? 教师点拨:由于这时稳定的双螺旋结构解旋,稳定性大大下降,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使原来的碱基序列发生变化,导致基因发生突变。 (2)基因突变时间的易错点分析: 展示易错点3、基因突变只发生在分裂间期。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归纳总结:基因突变不都与DNA复制有关,外部因素还可直接损伤DNA分子或改变碱基序列,并不是通过DNA的复制来改变碱基对,所以基因突变不只发生在间期,而是在各个时期都有。 设置问题情境:基因突变都会遗传给后代吗? 6、归纳总结:基因突变不一定都能遗传给后代。 (1)基因突变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一般不遗传。 (2)如果基因突变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则可以通过配子传递给后代。 发散思维训练:发生在植物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如何能够遗传? 7、习题巩固【结合题目·试一试】 判断有关基因突变叙述的正误 (1)某二倍植物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1突变为B2可能是由于碱基对替换或碱基对插入造成的(2013·海南卷) ( ) (2)积聚在甲状腺细胞内的131I可能直接诱发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基因突变并遗传给下一代(2011·安徽卷) ( ) (3)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2011·江苏卷) ( ) (4)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 ) (5)A基因突变为a基因,a基因还可能再突变为A基因 ( ) (6)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 ) (7)基因突变通常发生在DNA→RNA的过程中 ( ) (8)病毒、大肠杆菌及动植物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 ) (9)基因突变产生的新基因不一定传递给后代 ( ) 设置问题情境: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引入下一知识内容: 四、考点2、基因重组 1、运用概念图,引导学生归纳基因重组的实质、类型、结果、意义 2、疑难剖析:高中生物教材上基因重组的类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2)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3)人工导致基因重组:基因工程 (4)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也视为基因重组。 展示:基因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过程示意图、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图,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交叉互换的是什么等位基因还是非等位基因基因?自由组合的是什么基因? 3、习题巩固 【结合题目·试一试】 判断有关基因重组叙述的正误 (1)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基因重组 ( ) (2)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可引起基因重组 ( ) (3)一对等位基因不存在基因重组,一对同源染色体存在基因重组 ( ) (4)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姐妹染色单体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 ) 五、课堂总结 列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比较,学生回答 项目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变异本质 基因分子结构发生改变 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 发生时间 通常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适用范围 所有生物(包括病毒) 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和基因工程中的原核生物 结果 产生新基因,控制新性状 产生新基因型,不产生新基因 意义 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有利于生物进化 应用 人工诱变育种 杂交育种 联系 通过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为基因重组提供了自由组合的新基因,基因突变是基因重组的基础 六、课堂练习巩固 学生做题、答题、教师点评 1.(2016·辽宁沈阳模拟)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只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能发生基因突变 B.基因突变可发生于生物体发育的任何时期 C.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D.基因碱基序列改变不一定导致性状改变 2.某炭疽杆菌的A基因含有A1~A66个小段,某生物学家分离出此细菌A基因的2个缺失突变株K(缺失A2、A3)、L(缺失A3、A4、A5、A6)。将一未知的点突变株X与突变株L共同培养,可以得到转化出来的野生型细菌(即6个小段都不缺失);若将X与K共同培养,得到转化的细菌都为非野生型。由此可判断X的点突变最可能位于A基因的( ) A.A2小段 B.A3小段 C.A4小段 D.A5小段 3.(2016·河南南阳模拟)下列过程可能存在基因重组的是( ) A.④⑤ B.③⑤ C.①④ D.②④ 4.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见右图)。若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1或2上的基因b突变为B B.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与4自由分离 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自由组合 D.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按照平时的复习方式,一般通过习题让学生知道高考的要求和重点,掌握考点的内涵和外延。但是当我把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内容进行扩充时,发现内容太多,为保证学生能更多地参与课堂,在教学设计上我利用了概念图和问题导学。 比较注重学生对课本的回归、注重基础。同时在围绕考纲,提升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教学目标、重难点基本得到解决。 紧密联系考纲考点、教材知识点和经典考题。根据学情,将易错点、疑难点贯穿一轮复习的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的思维拓展,又利用学生演练、学生归纳等方式锻炼学生的辨析和总结能力。 在一轮复习中应该帮助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在大脑中构建知识网络。本节课堂设计上我运用了3个概念图教学来提升教学质量。由于上课时间关系没有要求学生自己画概念图,对学生在建构概念图中可能出现的错误的理解,不能进行及时的诊断。 不足之处: 对课堂板书的内容很少,应该把本节的考点板书出来。 上课比较紧张,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提问较多,但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导致课后个别学生反映不能很好的掌握基因突变与生物性状的关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