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3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A)+Word版含解析
2016-2017学年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二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A) 一、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密切相关,没有核仁的细胞无法形成核糖体 C.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体、细胞核等细胞结构中能产生水 D.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磷脂的种类和数量 2.如图为某种高等植物的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细胞无叶绿体,此种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这是一种需氧型生物,但此细胞也可进行无氧呼吸 C.该细胞可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D.该细胞内的细胞器与细胞膜、核膜共同构成了生物膜系统 3.下列有关生理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胞吞和胞吐过程均不受细胞膜上载体的影响 B.叶肉细胞利用核孔实现核内外DNA,RNA和蛋白质的交换 C.大肠杆菌在有氧状态下利用细胞质中的相关酶系合成ATP D.O2浓度对主动运输过程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4.如图表示生物体内进行的能量转移和利用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量a的获得可伴随H2O的生成 B.能量a的获得可伴随H2O的消耗 C.过程b、c都可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进行 D.CO2的生成一定伴随过程b的进行 5.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衰老后,细胞内染色质固缩影响DNA复制和转录,影响蛋白质合成 B.细胞中表达了解旋酶、DNA聚合酶,则说明细胞已经高度分化 C.细胞的癌变是细胞高度分化的结果 D.细胞分化导致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种类增多 6.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几项( ) ①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坏死. ②A和a、A和A、a和a均为等位基因. ③显隐性关系不是绝对的,生物体的内在环境和所处的外界环境的改变都会影响显性的表现. ④所有生物的基因都在染色体上. ⑤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是控制性别的. ⑥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 ⑦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都与配子的形成有关. ⑧萨顿利用假说﹣演绎法,推测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⑨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 7.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就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是( ) A.白眼♀×白眼♂ B.杂合红眼♀×红眼♂ C.白眼♀×红眼♂ D.杂合红眼♀×白眼♂ 8.下列有关DNA复制、转录、翻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DNA复制只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所以称为半保留复制 B.一段DNA含有600个碱基,由它控制合成的多肽链最多含氨基酸200个 C.三个过程在所有生活细胞都能进行 D.三个过程都要通过碱基互补配对来完成 9.图甲、乙分别代表某种植物两不同个体细胞的部分染色体与基因组成,其中高茎(A)对矮茎(a)显性,卷叶(B)对直叶(b)显性,红花(C)对白花(c)显性,已知失去图示三种基因中的任意一种,都会使配子致死,且甲、乙植物减数分裂不发生交叉互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植株均可以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B.若要区分甲、乙植株,可选择矮茎直叶白花植株进行测交实验 C.由图判断乙植株可能发生了染色体的易位,因此两植株基因型不同 D.甲、乙植株自交后代中,高茎卷叶植株所占比例分别为和 10.下面描述的生物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且生物界各种生物都有可能产生的是( ) ①长在边际的玉米比田中心的玉米粗壮产量高 ②流感病毒有几百个变种,且新亚种不断产生 ③“R型活菌+加热杀死的S型菌”后代产生S型活菌 ④果蝇的白眼 ⑤豌豆的黄色皱粒、绿色圆粒 ⑥人类的红绿色盲 ⑦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⑧猫叫综合征 ⑨高山草甸多倍体植物居多. A.②③⑥⑦ B.①③⑥⑦⑧ C.⑤⑧⑨ D.②④⑥⑦ 11.下列有关某生物体各细胞分裂示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细胞内有2对姐妹染色单体 B.图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内有2对姐妹染色单体 C.图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为8条 D.四幅图可排序为①③②④,出现在该动物体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 12.如图是某遗传病的系谱图.6号和7号为同卵双生,8号和9号为异卵双生,如果6号和9号个体结婚,则他们生出正常男孩的概率是( ) A. B. C. D. 13.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叶绿体色素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可导致滤纸条上色素带重叠 B.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装片时,需保持细胞活性以便观察有丝分裂过程 C.艾弗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摩尔根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并用巧妙的方法测定出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 14.下列有关遗传、变异与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是因为基因重组 B.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往往都会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进化,即共同进化 C.二倍体水稻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其稻穗、米粒均变小 D.转录时RNA聚合酶的识别位点在DNA分子上 15.在非洲人群中,每10000人中有1个人患囊性纤维原性瘤,该病属常染色体遗传.一对健康的夫妇生有一患病孩子.此后该妇女与另一名健康男性再婚,他们若生孩子,患此病几率是( ) A. B. C. D. 16.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母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公鸡是ZZ.现有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多次,F1中雄鸡均为芦花形,雌鸡均为非芦花形.据此推测错误的是( ) A.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而不可能在W染色体上 B.雄鸡中芦花鸡所占的比例比雌鸡中的相应比例大 C.让F1中的雌雄鸡自由交配,产生的F2中雄鸡表现型有一种,雌鸡有两种 D.让F2中的雌雄芦花鸡交配,产生的F3中芦花鸡占 17.mRNA的某个碱基被氧化会导致核糖体在该碱基处停止移动,而神经细胞中的质控因子能切碎受损的mRNA,解救被卡住的核糖体,否则受损的mRNA就会在细胞中累积,进而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下列相关推测不正确的是( ) A.正常的mRNA通常会结合多个核糖体,产生氨基酸序列相同的多条肽链 B.可根据合成的肽链长度判断mRNA是否被氧化 C.质控因子能催化mRNA水解,不能与双缩脲试剂作用显紫色 D.控制质控因子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 18.下列各项中,两个名词为同一概念的是( ) A.染色体组型﹣﹣染色体核型 B.扩散﹣﹣渗透 C.一倍体﹣﹣单倍体 D.遗传信息﹣﹣遗传密码 19.从某哺乳动物(染色体数为2N)精巢中获取一些细胞(无突变),测得细胞中有关数量如表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组别项目数量 甲 乙 丙 丁 同源染色体对数 0 N 2N 0 染色体组数 1 2 4 2 A.甲组细胞中含有0或1个Y染色体 B.乙组细胞中可能有初级精母细胞 C.丙组细胞两极间的距离比它前一时期更大 D.丁组细胞中含有2N个染色单体 20.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正常人血浆中有氨基酸、葡萄糖、抗体、胰岛素 B.体液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水的含量 D.温度、pH、渗透压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 21.如图为人体内环境的局部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CO2浓度最高的内环境成分是⑥ B.若花粉等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会使图中的⑤通透性增大,⑥增多导致水肿 C.在正常情况下,抗体主要分布在④中 D.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③,此病主要影响人体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22.在下列①﹣④中,A、B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所给模型表示的是( ) ①A﹣胰高血糖素,B﹣胰岛素 ②A﹣甲状腺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 ③A﹣细胞外液渗透压,B﹣抗利尿激素分泌量 ④A﹣皮肤血流量,B﹣体温.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②③④ D.都可以 2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成分的归类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免疫物质类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B.营养小分子类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 C.有机大分子类如:血浆蛋白、mRNA、胰岛素等 D.细胞代谢废物类如:尿素、尿酸、二氧化碳等 24.育种是一种通过创造遗传变异、改良遗传特性,以培育优良动植物新品种的技术.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单倍体育种包括花药离体培养、染色体加倍以及筛选出目标植株 B.原理涉及基因重组的育种方法有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 C.无子番茄的无子性状不能遗传,无子西瓜不可育但无子性状可遗传 D.转基因技术是通过直接导入外源基因,使转基因生物获得新性状 25.2016年5月,深圳报道一起“拼死吃河豚”事件,河豚味美,但河豚毒素是一种强力的神经毒素,能阻止钠离子内流.如图所示用河豚毒素处理神经纤维,给A处适当的刺激,图中膜外的ab两点间的电位差(即电势差)Uab随时间的曲线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26.如图为中枢神经元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图中①、②、③表示神经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共有突触7个,完整神经元3个 B.在A处给一个适宜的刺激,兴奋可沿着3条途径传到B处 C.A处给一个适宜的刺激,其中耗时最长的一条途径经过5个突触 D.图中①②③有的可能为抑制性神经元,也可能是兴奋性神经元 27.下列有关学习和记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B.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C.人类的记忆主要可分为3种不同形式 D.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的过程 28.如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②c、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③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④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分泌e激素; ⑤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⑥如图所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皮肤均为效应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29.某人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过高,引起了线粒体原有功能的改变,即虽然进行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及电子传递但很少有ATP的形成.根据这一事实,可以预料此人( ) A.食量小,耗氧量低,肥胖,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 B.食量大,耗氧量高,消瘦,皮肤温度比正常人低 C.食量大,耗氧量高,肥胖,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 D.食量大,耗氧量高,消瘦,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 30.下列对人体调节有关曲线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甲图中若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则曲线b可代表低Na+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乙图可表示HIV病毒侵人人体后T细胞和HIV病毒数量的变化关系 C.丙图可表示环境温度由25℃下降到l5℃时人体散热量的情况 D.丁图表示正常人一次饮完l000 mL清水后尿流量的变化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40分) 31.图1是水稻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图2是某科研小组对大田中的水稻进行光合速率日变化研究的部分结果.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CO2的受体是 ,离开卡尔文循环的丙糖磷酸在叶绿体内除了合成淀粉外,还可合成 . (2)卡尔文循环过程有特定的调控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酶的 和含量实现.卡尔文循环产物丙糖磷酸大量运出叶绿体,却没有导致叶绿体内磷酸越来越少,据图1推测,补充叶绿体内磷酸的途径是 .据研究,夜间卡尔文循环停止后,叶肉细胞仍有蔗糖运出,其来源最可能是 . (3)已知图2中9:00与15:00光照强度相同,但15:00的光合速率要低很多,据图2分析,其原因之一可能是 未能恢复到上午的状态.17:00后光合速率急剧下降,主要是由于图1所示的[B] 作用减弱,导致卡尔文循环减慢. 32.某禾本科植物(2n=14)开两性花,可自花传粉.研究者发现有雄性不育植株(即雄蕊发育异常不能产生有功能的花粉,但雌蕊发育正常能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欲选育并用于杂交育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雄性不育与可育是一对相对性状.将雄性不育植株与可育植株杂交,F1代均可育,F1自交得F2,统计其性状,可育植株:不育植株=3:1,由此说明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遗传遵循 定律. (2)在杂交育种中,雄性不育植株只能作为亲本中的 (父本/母本),其应用优势是不必进行人工去雄操作. (3)为在开花前即可区分雄性不育植株和可育植株,育种工作者培育出一个三体新品种.相应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如图(基因M控制可育,m控制雄性不育;基因R控制种子为茶褐色,r控制黄色). ①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不能参与联会,因而该三体新品种的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可形成 个正常的四分体; 期(填时期)两条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而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故理论上,含有8条染色体的雄配子占全部雄配子的比例为 ,经研究发现这样的雄配子不能与雌配子结合. ②若欲利用此品种植株自交后代作为杂交育种的材料,可选择 色的种子留种;若欲继续获得新一代的雄性不育植株,可选择 色的种子种植后进行自交. 33.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有氧运动是增进健康的重要方式,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有氧运动离不开神经﹣体液调节,兴奋在通过突触传递的过程中,伴随着 ,实现了由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运动过程中通过甲状腺激素分泌的 调节和 调节机制,最终使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多且保持相对稳定. (2)运动过程中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相对增加,影响其分泌的主要因素是 ,胰高血糖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的生理过程是 . 34.考试过程中,同学能准确理解文字信息并作答,此过程涉及的相关言语区有 ,且存在“憋尿”现象,这说明神经系统存在 调节,考试结束后依然兴奋,并不立即恢复平静,是因为体液调节具有 的特点. 35.肌肉与神经都是兴奋性组织,能引起反应(如肌肉收缩)的最低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为了测定蛙腓肠肌在某特定刺激时间下的阈强度,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并分析实验. 实验材料:如图材料1套,电刺激器1个(可任意设定单个脉冲电压的大小及持续时间,在一定电压范围内不损伤组织).请回答: (1)实验思路: ①设定电刺激器发出单个脉冲电压的持续时间; . (2)用低于腓肠肌阈强度的电压刺激标本的坐骨神经,腓肠肌却能收缩,说明坐骨神经的兴奋性 (高于/等于/低于)腓肠肌. (3)与阈强度刺激相比,增大刺激强度,检测到腓肠肌肌膜动作电位的峰值 (变大/不变/变小).若选择性破坏肌膜凹入肌纤维内部的结构,再给肌肉阈强度刺激,表面肌膜可检测到动作电位,但肌肉不收缩,说明肌膜的动作电位必须 ,才能引起肌肉收缩. (4)实验表明:能引起肌肉收缩的刺激要有一定强度并维持一定时间;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在一定范围内,肌肉的阈强度与刺激的作用时间成反比.据此,请在坐标上画出肌肉的阈强度﹣作用时间曲线. . 2016-2017学年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二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A)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密切相关,没有核仁的细胞无法形成核糖体 C.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体、细胞核等细胞结构中能产生水 D.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磷脂的种类和数量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1、细胞膜功能的复杂性与其含有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2、细胞质基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3、线粒体有氧呼吸产生水;叶绿体光合作用(暗反应)产生水;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合成有关(可理解为纤维素的合成)产生水;核糖体合成蛋白质(脱水缩合)产生水. 【解答】解:A、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 B、真核细胞的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密切相关,与那和细胞没有核仁,其核糖体的形成和核仁无关,B错误; C、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体、细胞核等细胞结构中能产生水.线粒体有氧呼吸产生水;叶绿体光合作用(暗反应)产生水;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合成有关(可理解为纤维素的合成)产生水;核糖体合成蛋白质(脱水缩合)产生水,C正确; D、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2.如图为某种高等植物的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细胞无叶绿体,此种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这是一种需氧型生物,但此细胞也可进行无氧呼吸 C.该细胞可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D.该细胞内的细胞器与细胞膜、核膜共同构成了生物膜系统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分析题图:该细胞中含有细胞壁、内质网、线粒体、核糖体等结构,并且有较小的液泡,说明该细胞以及有一定程度的分化;并且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可能取自植物的非绿色部分. 【解答】解:A、该细胞无叶绿体,但不能说该植物也无叶绿体,因此不能说此种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B、该细胞含有线粒体,属于需氧型生物,但需氧型生物也能进行无氧呼吸,B正确; C、由于该细胞液泡较小,难以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C错误; D、该细胞内的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共同构成生物膜系统,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知识,明确该细胞中随没有叶绿体,但是植物的其它部位有;识记植物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并且植物细胞放在高浓度的溶液中才会发生质壁分离,难度适中. 3.下列有关生理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胞吞和胞吐过程均不受细胞膜上载体的影响 B.叶肉细胞利用核孔实现核内外DNA,RNA和蛋白质的交换 C.大肠杆菌在有氧状态下利用细胞质中的相关酶系合成ATP D.O2浓度对主动运输过程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自由扩散既不需要载体协助,也不需要消耗能量;协助扩散,需要载体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主动运输既需要载体协助,也需要消耗能量,主动运输消耗的能量主要由有氧呼吸提供;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称为被动运输. 2、植物叶肉细胞利用核孔实现核内外RNA和蛋白质的交换,DNA不能通过核孔. 3、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在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解答】解:A、胞吞和胞吐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与细胞膜上载体无关,A正确; B、叶肉细胞利用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但只能进行RNA和蛋白质的交换,不能进行DNA分子的交换,B错误; C、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但在有氧状态下利用细胞质中的相关酶系合成ATP,C正确; D、氧气通过影响有氧呼吸,影响释放能量,对主动运输有很大影响,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不同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4.如图表示生物体内进行的能量转移和利用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量a的获得可伴随H2O的生成 B.能量a的获得可伴随H2O的消耗 C.过程b、c都可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进行 D.CO2的生成一定伴随过程b的进行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有机物氧化分解后,释放的能量一部分是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转移到ATP中储存;b是ATP的合成,c是ATP的分解,X是ADP和Pi. 【解答】解:A、能量a的获得如果是有氧呼吸,则在其第三阶段,有H2O的生成,A正确; B、能量a的获得如果是有氧呼吸,则在其第二阶段,有H2O的消耗,A正确; C、b是ATP的合成,c是ATP的分解,植物叶肉细胞中过程b、c可在叶绿体和线粒体进行,C正确; D、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中,CO2的生成时不发生过程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呼吸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能力. 5.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衰老后,细胞内染色质固缩影响DNA复制和转录,影响蛋白质合成 B.细胞中表达了解旋酶、DNA聚合酶,则说明细胞已经高度分化 C.细胞的癌变是细胞高度分化的结果 D.细胞分化导致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种类增多 【考点】细胞的分化;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细胞癌变的原因. 【分析】1、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解答】解:A、细胞衰老后,细胞内染色质固缩影响DNA复制和转录,影响蛋白质合成,A正确; B、细胞中表达了解旋酶、DNA聚合酶,则说明细胞还能分裂,进而说明细胞还没有高度分化,B错误; C、细胞的癌变是细胞畸形分化的结果,C错误; D、基因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分化,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衰老、细胞分化、细胞癌变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几项( ) ①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坏死. ②A和a、A和A、a和a均为等位基因. ③显隐性关系不是绝对的,生物体的内在环境和所处的外界环境的改变都会影响显性的表现. ④所有生物的基因都在染色体上. ⑤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是控制性别的. ⑥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 ⑦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都与配子的形成有关. ⑧萨顿利用假说﹣演绎法,推测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⑨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的减数分裂;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 【分析】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4、表现型=基因型+外界环境. 【解答】解:①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调查,①错误; ②A和a为等位基因,而A和A、a和a均为相同基因,②错误; ③显隐性关系不是绝对的,生物体的内在环境和所处的外界环境的改变都会影响显性的表现,③正确; ④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因此其基因不在染色体上,另外病毒的基因以及真核生物细胞质中的基因都不在染色体上,④错误; ⑤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是控制性别的,如红绿色盲基因,⑤错误; ⑥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或雄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⑥错误; ⑦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因此它们的实质都与配子的形成有关,⑦正确; ⑧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推测基因位于染色体上,⑧错误; ⑨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而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一般不自由组合,⑨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综合考查细胞凋亡、细胞的减数分裂、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等,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叙说. 7.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就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是( ) A.白眼♀×白眼♂ B.杂合红眼♀×红眼♂ C.白眼♀×红眼♂ D.杂合红眼♀×白眼♂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果蝇眼色的遗传为伴X遗传,红眼对白眼为显性,设受A和a这对等位基因控制,则雌果蝇有:XAXA(红)、XAXa(红)、XaXa(白);雄果蝇有:XAY(红)、XaY(白). 【解答】解:A、XaXa(白雌)×XaY(白雄)→XaXa(白雌)、XaY(白雄),所以不能通过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A错误; B、XAXa(红雌)×XAY(红雄)→XAXA(红雌)、XAXa(红雌)、XAY(红雄)、XaY(白雄),所以不能通过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B错误; C、XaXa(白雌)×XAY(红雄)→XAXa(红雌)、XaY(白雄),所以可以通过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C正确; D、XAXa(杂合红雌)×XaY(白雄)→XAXa(红雌)、XaXa(白雌)、XAY(红雄)、XaY(白雄),因此不能通过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熟练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以及伴性遗传的遗传特点进行解题,难度适中.由于伴性遗传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要求雌雄果蝇的表现型不同,则雌果蝇必须是纯合子,由此进行判断即可. 8.下列有关DNA复制、转录、翻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DNA复制只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所以称为半保留复制 B.一段DNA含有600个碱基,由它控制合成的多肽链最多含氨基酸200个 C.三个过程在所有生活细胞都能进行 D.三个过程都要通过碱基互补配对来完成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DNA复制: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转录: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 的过程. 翻译: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解答】解:A、DNA复制时以DNA分子的两条链分别为模板,形成的子代DNA分子含有一条原来的母链和一条新合成的子链,所以称为半保留复制,A错误; B、一段DNA含有600个碱基,转录后形成的信使RNA含有300个碱基,由它控制合成的多肽链最多含氨基酸100个,B错误; C、DNA复制需要在能进行分裂的细胞中才能进行,再有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不能进行DNA复制、转录、翻译,C错误; D、DNA复制、转录、翻译三个过程都要通过碱基互补配对来完成,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遗传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9.图甲、乙分别代表某种植物两不同个体细胞的部分染色体与基因组成,其中高茎(A)对矮茎(a)显性,卷叶(B)对直叶(b)显性,红花(C)对白花(c)显性,已知失去图示三种基因中的任意一种,都会使配子致死,且甲、乙植物减数分裂不发生交叉互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植株均可以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B.若要区分甲、乙植株,可选择矮茎直叶白花植株进行测交实验 C.由图判断乙植株可能发生了染色体的易位,因此两植株基因型不同 D.甲、乙植株自交后代中,高茎卷叶植株所占比例分别为和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表示Aa为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C、Bc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乙图中a、B位置发生了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据此答题. 【解答】解:A、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甲可以产生4中不同的配子比例相等,而乙因为一条染色体发生了易位,Aac和BbC的胚子致死,所以只能产生2种配子,A错误; B、因为乙只能产生2中配子,所以测交后代只有两种表现型,而甲测交后代有四种表现型,所以可以区分出甲乙植株,B正确; C、由图判断图乙为变异个体,但由于发生的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所以甲乙两植株基因型没有改变.均为AaBbCc,C错误; D、甲植株自交后代高茎卷叶占,乙自交后代中因为缺失一种配子,自交后代基因型有AAbbCC、AaBbCc、aaBBcc三种,比例为1:2:1,高茎卷叶占,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有一定的难度,关键要发现图乙发生了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导致两种胚子致死,其结果截然不同了. 10.下面描述的生物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且生物界各种生物都有可能产生的是( ) ①长在边际的玉米比田中心的玉米粗壮产量高 ②流感病毒有几百个变种,且新亚种不断产生 ③“R型活菌+加热杀死的S型菌”后代产生S型活菌 ④果蝇的白眼 ⑤豌豆的黄色皱粒、绿色圆粒 ⑥人类的红绿色盲 ⑦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⑧猫叫综合征 ⑨高山草甸多倍体植物居多. A.②③⑥⑦ B.①③⑥⑦⑧ C.⑤⑧⑨ D.②④⑥⑦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基因突变的原因;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1、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2、可遗传变异分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3、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是真核生物特有的;所有生物都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使本物种基因库增加“原始材料”,促进生物进化发展. 【解答】解:①长在边际的玉米比田中心的玉米粗壮产量高是光照、CO2供应等差异引起不可遗传的变异,①错误; ②流感病毒有几百个变种,且新亚种不断产生,原因是基因突变,②正确; ③“R型活菌+加热杀死的S型菌”后代产生S型活菌类似于转基因技术,是广义的基因重组,③错误; ④果蝇的白眼的形成原因是基因突变,④正确; ⑤豌豆的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原因是基因重组,⑤错误; ⑥人类的红绿色盲属于单基因遗传病,原因为基因突变,⑥正确; ⑦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原因是基因突变,⑦正确; ⑧猫叫综合征成因是第5号染色体的部分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⑧错误; ⑨高山草甸多倍体植物居多的原因是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⑨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可遗传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11.下列有关某生物体各细胞分裂示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细胞内有2对姐妹染色单体 B.图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内有2对姐妹染色单体 C.图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为8条 D.四幅图可排序为①③②④,出现在该动物体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②③④分别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图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细胞内有2对同源染色体,共8条姐妹染色单体,A错误; B、图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由于着丝点已分裂,所以细胞内没有姐妹染色单体,B错误; C、图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该生物体细胞中,只有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染色体数目加倍,暂时为8条,C错误; D、根据四幅图所处细胞分裂的时期,可排序为①③②④;由于进行的是减数分裂,所以出现在该动物体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如图是某遗传病的系谱图.6号和7号为同卵双生,8号和9号为异卵双生,如果6号和9号个体结婚,则他们生出正常男孩的概率是( ) A. B. C. D.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分析系谱图:3号和4号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女儿(10号),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据此答题. 【解答】解: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7号和8号有一个患病的儿子(aa),说明7号的基因型为Aa,而6号和7号为同卵双生,因此6号的基因型也为Aa;由10号可知3号和4号的基因型均为Aa,则9号的基因型及概率为AA、Aa.所以6号和9号个体结婚生出正常男孩的概率是(1﹣)×=.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判断其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弄清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的区别,能根据基因分离定律计算相关概率. 13.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叶绿体色素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可导致滤纸条上色素带重叠 B.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装片时,需保持细胞活性以便观察有丝分裂过程 C.艾弗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摩尔根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并用巧妙的方法测定出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 【考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分析】1、叶绿体色素提取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所以,可以在叶片被磨碎以后用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色素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将叶绿体中不同的色素分离开来. 2、艾弗里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蛋白质、DNA等各种成分分开,分别与R型菌混合放在培养基中培养,发现只有DNA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从而证明了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3、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解答】解:A、叶绿体色素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可导致色素不能再滤纸条上扩散,A错误; B、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装片时,细胞为死细胞,因为解离时细胞已经死亡,B错误; C、艾弗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错误; D、摩尔根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并用巧妙的方法测定出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人类对遗传物质和遗传规律的探究历程的知识,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4.下列有关遗传、变异与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是因为基因重组 B.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往往都会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进化,即共同进化 C.二倍体水稻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其稻穗、米粒均变小 D.转录时RNA聚合酶的识别位点在DNA分子上 【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1、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2、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物种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解答】解:A、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是因为基因分离,A错误; B、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物种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B错误; C、二倍体水稻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而单倍体高度不育,因此不含稻穗、米粒,C错误; D、转录时RNA聚合酶的识别位点在DNA分子上,即DNA分子的启动子上,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及生物进化等植物,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变异的类型及特点;识记共同进化的概念;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5.在非洲人群中,每10000人中有1个人患囊性纤维原性瘤,该病属常染色体遗传.一对健康的夫妇生有一患病孩子.此后该妇女与另一名健康男性再婚,他们若生孩子,患此病几率是( ) A. B. C. D.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囊性纤维原性瘤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用A、a表示),一对健康的夫妇生有一患病孩子,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据此答题. 【解答】解:每10000人中有1个人患囊性纤维原性瘤,即aa的基因型频率为,由此可推知a的基因频率为,则A的基因频率为,AA的基因型频率为()2,Aa的基因型频率为2×,所以人群中一名健康男性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该妇女(Aa)与一名健康男性再婚,他们所生孩子患此病几率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频率,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推断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掌握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能结合两者答题,有一定难度. 16.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母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公鸡是ZZ.现有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多次,F1中雄鸡均为芦花形,雌鸡均为非芦花形.据此推测错误的是( ) A.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而不可能在W染色体上 B.雄鸡中芦花鸡所占的比例比雌鸡中的相应比例大 C.让F1中的雌雄鸡自由交配,产生的F2中雄鸡表现型有一种,雌鸡有两种 D.让F2中的雌雄芦花鸡交配,产生的F3中芦花鸡占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雌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雄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根据题意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多次,F1中雄的均为芦花形,雌的均为非芦花形,表现出母本与雄性后代相同,父本与雌性后代相同,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在W染色体上而在Z染色体上,且芦花鸡是显性性状,则母本芦花鸡是ZAW,父本非芦花鸡是ZaZa. 【解答】解:A、根据题意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多次,F1中雄的均为芦花形,雌的均为非芦花形,表现出母本与雄性后代相同,父本与雌性后代相同,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在W染色体上而在Z染色体上,A正确; B、根据鸡的性染色体组成可知雄鸡只有当两个Z上都是隐性基因a时才表现为非芦花鸡,而雌鸡只要有一个a基因就表现为非芦花鸡了,所以雌鸡的非芦花鸡比例比雄鸡大,则雄鸡中芦花鸡的比例比雌鸡中的相应比例大,B正确; C、已知母本芦花鸡是ZAW,父本非芦花鸡是ZaZa,则F1中的雌雄鸡基因型分别是ZaW、ZAZa,所以产生的F2雄鸡为ZaZa和ZAZa,雌鸡为ZAW和ZaW,可见雌鸡和雄鸡都有两种表现型,C错误; D、已知F2雄鸡为ZaZa和ZAZa,雌鸡为ZAW和ZaW,将F2中的芦花鸡雌雄交配,即ZAW与ZAZa杂交,则产生的F3中非芦花鸡占,则芦花鸡占,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伴性遗传、性别决定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7.mRNA的某个碱基被氧化会导致核糖体在该碱基处停止移动,而神经细胞中的质控因子能切碎受损的mRNA,解救被卡住的核糖体,否则受损的mRNA就会在细胞中累积,进而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下列相关推测不正确的是( ) A.正常的mRNA通常会结合多个核糖体,产生氨基酸序列相同的多条肽链 B.可根据合成的肽链长度判断mRNA是否被氧化 C.质控因子能催化mRNA水解,不能与双缩脲试剂作用显紫色 D.控制质控因子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1、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在真核细胞中,转录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 2、题干中关键信息“mRNA的某个碱基被氧化会导致核糖体在该碱基处移动停止,而神经细胞中的质控因子能切碎mRNA从而解救卡住的核糖体,否则受损的mRNA就会在细胞中积累,进而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解:A、正常的mRNA通常会结合多个核糖体(多聚核糖体)同时进行翻译,因为模板相同,因此能产生氨基酸序列相同的多条肽链,A正确; B、mRNA的某个碱基被氧化会导致核糖体在该碱基处移动停止,导致合成的蛋白质长度变短,因此可根据合成蛋白质的长度来判断mRNA是否被氧化,B正确; C、质控因子能切碎mRNA,由此可推知质控因子可能是一种RNA水解酶,该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作用显紫色,C错误; D、受损的mRNA在细胞中积累就会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而质控因子能切碎mRNA从而解救卡住的核糖体,这说明控制质控因子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属于信息题,考生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再结合题干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8.下列各项中,两个名词为同一概念的是( ) A.染色体组型﹣﹣染色体核型 B.扩散﹣﹣渗透 C.一倍体﹣﹣单倍体 D.遗传信息﹣﹣遗传密码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分析】1、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 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染色体组型是描述一个生物体内所有染色体的大小、形状和数量信息的图象;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特征(着丝粒的位置)顺序排列所构成的图象就称为核型. 2、扩散是指物质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移,此过程不通过半透膜;渗透作用也是从水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输. 3、单倍体是指由配子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4、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遗传密码是指信使RNA中三个连续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这三个连续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 【解答】解:A、染色体组型和染色体核型均是描述一个生物体内所有染色体的大小、形状和数量信息的图象,二者为同一个概念,A正确; B、渗透作用强调的是溶剂的扩散、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强调的是溶质的扩散、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二者不是同一概念,B错误; C、一倍体是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单倍体是指由配子培养而成的个体,可以有多个染色体组,二者不是同一概念,C错误; D、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遗传密码是指信使RNA中相邻的、可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连续碱基,二者不是同一概念,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学中一些概念的辨析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9.从某哺乳动物(染色体数为2N)精巢中获取一些细胞(无突变),测得细胞中有关数量如表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组别项目数量 甲 乙 丙 丁 同源染色体对数 0 N 2N 0 染色体组数 1 2 4 2 A.甲组细胞中含有0或1个Y染色体 B.乙组细胞中可能有初级精母细胞 C.丙组细胞两极间的距离比它前一时期更大 D.丁组细胞中含有2N个染色单体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四分体、DNA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 2N 2N 2N N N N 2N N DNA数目 4N 4N 4N 2N 2N 2N 2N N 同源染色体对数 N N N 0 0 0 0 0 染色体组数 2 2 2 1 1 1 2 1 2、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甲组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或末期;乙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或后期;丙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丁组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解答】解:A、由于甲组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说明XY染色体已分离,又只含1个染色体组,说明着丝点没有分裂,所以细胞中含有0或1个Y染色体,A正确; B、乙组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含有2个染色体组,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所以可能有初级精母细胞,B正确; C、丙组细胞同源染色体对数和染色体组数加倍,说明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所以两极间的距离比它前一时期(中期)更大,C正确; D、丁组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含有2个染色体组,说明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已分裂,所以不含染色单体,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20.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正常人血浆中有氨基酸、葡萄糖、抗体、胰岛素 B.体液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水的含量 D.温度、pH、渗透压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稳态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组成成分的相对稳定,处在动态变化中,稳态的维持依赖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正常人血浆中有氨基酸、葡萄糖、抗体、胰岛素,A正确;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错误; D、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处于动态平衡中,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和意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1.如图为人体内环境的局部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CO2浓度最高的内环境成分是⑥ B.若花粉等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会使图中的⑤通透性增大,⑥增多导致水肿 C.在正常情况下,抗体主要分布在④中 D.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③,此病主要影响人体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据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⑤、⑥、⑦分别是淋巴、淋巴管壁、红细胞、血浆、血管壁、组织液、细胞内液,含蛋白质最多的是血浆,A端为动脉端,B 端为静脉端.能直接相互交换的是血浆和组织液,细胞内液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 【解答】解:A、由于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直接排进组织液中,所以CO2浓度最高的内环境成分是⑥组织液,A正确; B、若花粉等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会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蛋白质等渗出,使组织液增多导致水肿,B正确; C、在正常情况下,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中,少量分布在其他细胞外液和外分泌液中,C正确; D、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红细胞形态由圆饼状变成镰刀型,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故此病主要是影响人体有氧呼吸第三阶段,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免疫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的名称;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对组织水肿的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识记抗体的化学本质及分布,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2.在下列①﹣④中,A、B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所给模型表示的是( ) ①A﹣胰高血糖素,B﹣胰岛素 ②A﹣甲状腺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 ③A﹣细胞外液渗透压,B﹣抗利尿激素分泌量 ④A﹣皮肤血流量,B﹣体温.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②③④ D.都可以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分析模型:A对B是促进作用,而B对A是抑制作用.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素分泌,胰岛素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与模型相符;细胞外液渗透升高能促进抗利尿激素分泌量,抗利尿激素分泌量能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与模型相符;甲状腺激素能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与模型不符;皮肤血流量增大将降低体温,体温升高会增大皮肤血流量,与模型不符. 【解答】解: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素分泌,胰岛素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故①符合题意; ②甲状腺激素能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细胞外液渗透升高能促进抗利尿激素分泌量,抗利尿激素分泌量能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故③符合题意; ④皮肤血流量增大将降低体温,体温升高会增大皮肤血流量,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模型,考查血糖调节、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水平衡太哦就和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识图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2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成分的归类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免疫物质类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B.营养小分子类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 C.有机大分子类如:血浆蛋白、mRNA、胰岛素等 D.细胞代谢废物类如:尿素、尿酸、二氧化碳等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都可以看作是内环境的物质,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中的物质. 【解答】解:A、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属于内环境的物质,A正确; B、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都是内环境中的物质,B正确; C、mRNA只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中的物质,C错误; D、尿素、尿酸、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由内环境运输,是内环境中的物质,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化学成分的判断,对于内环境化学成分的判断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4.育种是一种通过创造遗传变异、改良遗传特性,以培育优良动植物新品种的技术.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单倍体育种包括花药离体培养、染色体加倍以及筛选出目标植株 B.原理涉及基因重组的育种方法有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 C.无子番茄的无子性状不能遗传,无子西瓜不可育但无子性状可遗传 D.转基因技术是通过直接导入外源基因,使转基因生物获得新性状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1、四种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1)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2、转基因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解答】解:A、单倍体育种包括花药离体培养、染色体加倍以及筛选出目标植株,A正确; B、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B正确; C、无子番茄的无子性状不能遗传,无子西瓜不可育但无子性状可遗传,C正确; D、转基因技术不是直接导入外源基因,而是先把外源基因和运载体结合形成重组DNA后再导入,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及育种、转基因技术,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及优缺点;识记转基因技术的概念及意义,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25.2016年5月,深圳报道一起“拼死吃河豚”事件,河豚味美,但河豚毒素是一种强力的神经毒素,能阻止钠离子内流.如图所示用河豚毒素处理神经纤维,给A处适当的刺激,图中膜外的ab两点间的电位差(即电势差)Uab随时间的曲线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形成静息电位;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形成动作电位.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河豚毒素能和神经细胞的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结合,阻止钠离子内流,使膜电位仍为外正内负,导致动作电位不能形成.明确知识点,分析题图,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1)神经毒素和钠离子通道结合,阻止钠离子内流,导致静息电位不能发生逆转.图中A处神经纤维没有河豚毒素处理,因而能产生正常的动作电位;b处神经纤维用河豚毒素处理,因而不能产生正常的动作电位.只发生一次偏转. (2)又a处产生动作电位时,膜外为负电,而此时b处膜外为正电.所以给A处适当的刺激,图中膜外的ab两点间的电位差(即电势差)Uab随时间的曲线图,测量的是Uab,正确的是D图,不是C图.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6.如图为中枢神经元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图中①、②、③表示神经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共有突触7个,完整神经元3个 B.在A处给一个适宜的刺激,兴奋可沿着3条途径传到B处 C.A处给一个适宜的刺激,其中耗时最长的一条途径经过5个突触 D.图中①②③有的可能为抑制性神经元,也可能是兴奋性神经元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解答】解:A、神经元包括树突和轴突,以及细胞体构成的,图中共有突触7个,完整神经元3个,A正确; B、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在A处给一个适宜的刺激,兴奋可沿着4条途径传到B处,B错误; C、经过突触越多,消耗的时间越长,A处给一个适宜的刺激,其中耗时最长的一条途径经过5个突触,C正确; D、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图中①②③有的可能为抑制性神经元,也可能是兴奋性神经元,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突触结构、兴奋传导以及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7.下列有关学习和记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B.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C.人类的记忆主要可分为3种不同形式 D.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的过程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解答】解:A、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A正确; B、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正确; C、人类的记忆主要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4种不同形式,C错误; D、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的过程,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正确区分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部位及记忆的形成原因. 28.如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②c、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③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④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分泌e激素; ⑤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⑥如图所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皮肤均为效应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据图分析,图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肾上腺素,e是抗利尿激素. 2、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3、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①据图分析,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要增加产热量,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要增加,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①正确; ②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使得产热量增加,②正确; 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的中枢,但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③错误; ④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e(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于原尿的水分重吸收,减少尿量,降低体内渗透压,④正确; ⑤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加强产热,⑤错误; ⑥上图所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皮肤接受传出神经的支配,分泌激素和调节散热,但效应器是指神经末梢和支配的肌肉和腺体,⑥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为载体,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分析能力,属于中档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体外调节和水平衡调节的内容. 29.某人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过高,引起了线粒体原有功能的改变,即虽然进行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及电子传递但很少有ATP的形成.根据这一事实,可以预料此人( ) A.食量小,耗氧量低,肥胖,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 B.食量大,耗氧量高,消瘦,皮肤温度比正常人低 C.食量大,耗氧量高,肥胖,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 D.食量大,耗氧量高,消瘦,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细胞代谢的作用,甲状腺激素浓度高,细胞代谢快,物质分解加快. 2、由题意“进行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但很少有ATP形成”可知,有机物中能量很少转化成ATP中能量而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解答】解:甲状腺激素浓度高,细胞代谢快,耗氧量多,物质分解加快,使人感觉饥饿,含量增大,同时物质分解快使人消瘦,能量大多以热能形式散失,使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 本题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功能,解题关键是能读懂“进行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及电子传递但很少有ATP的形成”的内在含义. 30.下列对人体调节有关曲线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甲图中若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则曲线b可代表低Na+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乙图可表示HIV病毒侵人人体后T细胞和HIV病毒数量的变化关系 C.丙图可表示环境温度由25℃下降到l5℃时人体散热量的情况 D.丁图表示正常人一次饮完l000 mL清水后尿流量的变化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分析】本题需要掌握: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2、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人体内T细胞数量变化情况和原因.3、寒冷环境中,人体维持体温恒定的途径.4、水平衡的调节是一个负反馈调节过程. 【解答】解: A、静息时,膜电位变化表现为外正内负.受到刺激,由于Na+内流,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因此,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内电位的变化.低Na+海水中,受到刺激时,Na+内流量减少,膜内电位的变化减弱.故A对. B、HIV病毒侵人人体快速繁殖的开始一段时间数量大量减少,原因是:HIV在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摧毁了大多数的病毒.后来,随着HIV浓度的增大,T细胞的数量不断减少,最终导致人体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故B对. C、环境温度由25℃下降到l5℃时,机体为了维持体温恒定,会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故C错. D、正常人一次饮完l000 mL清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减弱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排尿增多,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水平衡的调节是一个负反馈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增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排尿减少,最终恢复正常.故D对.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C. 【点评】本题以四副曲线图为载体,考查了神经调节、免疫调节、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等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从图形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40分) 31.图1是水稻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图2是某科研小组对大田中的水稻进行光合速率日变化研究的部分结果.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CO2的受体是 核酮糖二磷酸/RuBP ,离开卡尔文循环的丙糖磷酸在叶绿体内除了合成淀粉外,还可合成 氨基酸/蛋白质、脂质 . (2)卡尔文循环过程有特定的调控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酶的 活性 和含量实现.卡尔文循环产物丙糖磷酸大量运出叶绿体,却没有导致叶绿体内磷酸越来越少,据图1推测,补充叶绿体内磷酸的途径是 丙糖磷酸转变成蔗糖时脱下的磷酸可运回叶绿体/叶绿体外Pi回运 .据研究,夜间卡尔文循环停止后,叶肉细胞仍有蔗糖运出,其来源最可能是 叶绿体内淀粉分解转化 . (3)已知图2中9:00与15:00光照强度相同,但15:00的光合速率要低很多,据图2分析,其原因之一可能是 气孔(相对)开度 未能恢复到上午的状态.17:00后光合速率急剧下降,主要是由于图1所示的[B] 还原 作用减弱,导致卡尔文循环减慢.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据图分析:图1表示水稻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图中豆腐是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的,蔗糖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的.B表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图2是对大田中的水稻进行光合速率日变化研究的部分结果,水稻在中午进行光合午休导致光合速率下降,此时气孔导度下降.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1)图1中,在碳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碳可以与核酮糖二磷酸/RuBP结合生成3﹣磷酸甘油酸,离开卡尔文循环的丙糖磷酸在叶绿体内除了合成淀粉外,还可合成氨基酸/蛋白质、脂质. (2)通过调节酶的活性和含量可以了解卡尔文循环过程有特定的调控机制.图1中,丙糖磷酸转变成蔗糖时脱下的磷酸可运回叶绿体,所以卡尔文循环产物丙糖磷酸大量运出叶绿体,却没有导致叶绿体内磷酸越来越少.夜间卡尔文循环停止后,叶肉细胞仍有蔗糖运出,其来源最可能是叶绿体内淀粉分解转化. (3)图2中,水稻在中午气温升高出现光合午休,气孔导度下降,光合速率降低,图2中9:00与15:00光照强度相同,但15:00的光合速率要低很多,原因之一可能是气孔(相对)开度未能恢复到上午的状态.17:00后光照减弱,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减少,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B降低导致光合速率急剧下降. 故答案为: (1)核酮糖二磷酸/RuBP 氨基酸/蛋白质、脂质 (2)活性 丙糖磷酸转变成蔗糖时脱下的磷酸可运回叶绿体/叶绿体外Pi回运 叶绿体内淀粉分解转化 (3)气孔(相对)开度 还原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中等. 32.某禾本科植物(2n=14)开两性花,可自花传粉.研究者发现有雄性不育植株(即雄蕊发育异常不能产生有功能的花粉,但雌蕊发育正常能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欲选育并用于杂交育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雄性不育与可育是一对相对性状.将雄性不育植株与可育植株杂交,F1代均可育,F1自交得F2,统计其性状,可育植株:不育植株=3:1,由此说明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遗传遵循 基因分离 定律. (2)在杂交育种中,雄性不育植株只能作为亲本中的 母本 (父本/母本),其应用优势是不必进行人工去雄操作. (3)为在开花前即可区分雄性不育植株和可育植株,育种工作者培育出一个三体新品种.相应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如图(基因M控制可育,m控制雄性不育;基因R控制种子为茶褐色,r控制黄色). ①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不能参与联会,因而该三体新品种的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可形成 7 个正常的四分体; 减一后期 期(填时期)两条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而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故理论上,含有8条染色体的雄配子占全部雄配子的比例为 50% ,经研究发现这样的雄配子不能与雌配子结合. ②若欲利用此品种植株自交后代作为杂交育种的材料,可选择 黄 色的种子留种;若欲继续获得新一代的雄性不育植株,可选择 茶褐 色的种子种植后进行自交. 【考点】杂交育种. 【分析】1、基因的分离定律: (1)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四分体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4条染色单体称为一个四分体. 【解答】解:(1)F1自交得F2,统计其性状,可育植株:不育植株=3:1,该比例符合基因分离定律中杂合子自交的结果,即说明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2)由于雄性不育植株的雄蕊异常面雌蕊正常,因此只能做母本;若是正常植株做母本进行杂交时,必须去雄,而雄性不育系减少了去雄的麻烦. (3)①由于正常体细胞中含有14条染色体,该三体新品种的体细胞中多了一条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因为易位片段的染色体不能联会,因此在减数分裂联会时能形成7个正常的四分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由于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因此含有8条染色体的雄配子占全部雄配子的比例为50%. ②要利用此品种植株自交后代作为杂交育种的材料,可选择黄色的种子留种;若欲继续获得新一代的雄性不育植株,可选择茶褐色的种子种植后进行自交,可以获得雄性不育系. 故答案为: (1)基因分离 (2)母本 (3)①7 减一后期 50% ②黄 茶褐 【点评】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以及基因分离定律等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范围,识记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变化,并能够利用所给材料设计合理的育种方法. 33.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有氧运动是增进健康的重要方式,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有氧运动离不开神经﹣体液调节,兴奋在通过突触传递的过程中,伴随着 神经递质的释放 ,实现了由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运动过程中通过甲状腺激素分泌的 分级 调节和 (负)反馈 调节机制,最终使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多且保持相对稳定. (2)运动过程中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相对增加,影响其分泌的主要因素是 血糖浓度变化(或血糖降低) ,胰高血糖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的生理过程是 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2、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下丘脑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会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活动,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3、当血糖浓度过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成葡萄糖,进而升高血糖浓度. 【解答】解:(1)兴奋在通过突触传递的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突触后膜完成了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甲状腺激素通过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最终使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2)血糖浓度过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因此运动过程中影响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的主要因素是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进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故答案为: (1)神经递质的释放 分级 (负)反馈 (2)血糖浓度变化(或血糖降低) 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血糖平衡调节,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对相关知识进行准确识记. 34.考试过程中,同学能准确理解文字信息并作答,此过程涉及的相关言语区有 V区和W区 ,且存在“憋尿”现象,这说明神经系统存在 分级调节(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调节,考试结束后依然兴奋,并不立即恢复平静,是因为体液调节具有 作用时间长 的特点.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的完整性,反射弧不完整不能称之为反射.排尿反射的中枢在脊髓,但可以受到大脑的控制. 【解答】解:考试过程中,同学准确理解文字信息并作答,此过程中要用到阅读、书写,故涉及言语中枢的W区和V区.人在憋尿时,人不会进行排尿,此时相关的肌肉一定处于收缩状态的,否则就会出现排尿现象,这说明了低级神经中枢受高级神经中枢的分级调节.由于体液调节作用时间长,因此考试结束后依然兴奋,并不立即恢复平静. 故答案为: V区和W区 分级调节(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作用时间长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脑的高级功能反射和神经调节的分级调节,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正确区分脑的各部分的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5.肌肉与神经都是兴奋性组织,能引起反应(如肌肉收缩)的最低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为了测定蛙腓肠肌在某特定刺激时间下的阈强度,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并分析实验. 实验材料:如图材料1套,电刺激器1个(可任意设定单个脉冲电压的大小及持续时间,在一定电压范围内不损伤组织).请回答: (1)实验思路: ①设定电刺激器发出单个脉冲电压的持续时间; ②选择单个脉冲电压从很弱再逐渐增强,分别去刺激腓肠肌,记录下肌肉刚出现收缩时的电压强度 ③重复多次,记录数据并分析得出结论 . (2)用低于腓肠肌阈强度的电压刺激标本的坐骨神经,腓肠肌却能收缩,说明坐骨神经的兴奋性 高于 (高于/等于/低于)腓肠肌. (3)与阈强度刺激相比,增大刺激强度,检测到腓肠肌肌膜动作电位的峰值 不变 (变大/不变/变小).若选择性破坏肌膜凹入肌纤维内部的结构,再给肌肉阈强度刺激,表面肌膜可检测到动作电位,但肌肉不收缩,说明肌膜的动作电位必须 传播到肌纤维内部时 ,才能引起肌肉收缩. (4)实验表明:能引起肌肉收缩的刺激要有一定强度并维持一定时间;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在一定范围内,肌肉的阈强度与刺激的作用时间成反比.据此,请在坐标上画出肌肉的阈强度﹣作用时间曲线. .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该实验是“在某特定刺激时间下的阈强度”,阈强度是指能引起反应(如肌肉收缩)的最低刺激强度.该实验中自变量是刺激强度,刺激时间为无关变量. 【解答】解:(1)该实验的目的是测定蛙腓肠肌在某特定刺激时间下的阈强度.实验设计思路是: ①设定电刺激器发出单个脉冲电压的持续时间; ②选择单个脉冲电压从很弱再逐渐增强,分别去刺激腓肠肌,记录下肌肉刚出现收缩时的电压强度; ③重复多次,记录数据并分析得出结论. (2)用低于腓肠肌阈强度的电压刺激标本的坐骨神经,腓肠肌却能收缩,说明坐骨神经的阈强度比腓肠肌低,坐骨神经的兴奋性高于腓肠肌. (3)与阈强度刺激相比,增大刺激强度,都能引起兴奋,产生动作电位,腓肠肌肌膜动作电位的峰值不变.肌肉不收缩,说明肌膜的动作电位没有传到肌纤维内部,说明肌膜的动作电位必须传播到肌纤维内部时,才能引起肌肉收缩. (4)因为在一定范围内,肌肉的阈强度与刺激的作用时间成反比,所以肌肉的阈强度﹣作用时间曲线为: . 故答案为: (1)②选择单个脉冲电压从很弱再逐渐增强,分别去刺激腓肠肌,记录下肌肉刚出现收缩时的电压强度 ③重复多次,记录数据并分析得出结论 (2)高于 (3)不变 传播到肌纤维内部时 (4)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