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高级中学高二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 血红蛋白 B. 葡萄糖 C. 二氧化碳和氧 D. 氨基酸 【答案】A 【解析】血红蛋白为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是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A正确;细胞外液中含有葡萄糖,故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B错误;细胞外液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故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C错误;细胞外液中含有氨基酸,故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D错误。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2.人体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组成是 A. 淋巴 B. 淋巴和组织液 C. 血浆和组织液 D. 血浆和淋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毛细血管内部为血浆,外面为组织液,故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故选:C. 3.下列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 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D. 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解:A、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将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引起口渴,A错误; B、当机体失水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B错误; C、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C正确; 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引起口渴,主动饮水,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D错误. 故选:C.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4.下列属于人在炎热环境中的身体变化是 ①皮肤血管收缩 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 ③汗腺分泌增多 ④汗液几乎不分泌 ⑤代谢活动增强 A. ①④⑤ B. ①②⑤ C. ④⑤ D. ②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①寒冷时,皮肤内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进而维持体温,①错误; ②皮肤内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增加散热量,进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②正确; ③汗腺分泌增加,增加散热量,进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③正确; ④汗液的分泌量减少,减少散热量,使得体温升高,④错误; ⑤寒冷环境中,代谢活动加强,产热增加,进而使得体温升高,⑤错误. 故选:D.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5..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二氧化碳参与的这种调节属于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激素调节 D. 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达到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解: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时,就会刺激神经系统的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快,这种对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称体液调节. 故选:B.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6.镇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在 A. 细胞体 B. 轴突 C. 突触间隙 D. 树突 【答案】C 【解析】止痛药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所以应不会在反射的结构上,因此A、B、D错误。而能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神经元之间还需要在突触间隙经过信号的转化,所以很可能是在突触间隙,故C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与反射、反射弧有关的3个注意点 (1)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却不属于反射。 (2)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 (3)非条件反射的完成可以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但条件反射的完成却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7.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人体血液pH通常在6~7之间 B. 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C. 血液中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 D. 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活动将CO2排出 【答案】A 【解析】人体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A错误;人体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 当血液中乳酸过多时, NaHCO3就会与其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B正确;人体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当血液中Na2CO3过多时, H2CO3就会与其发生反应形成NaHCO3,C正确;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活动将CO2排出,最终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D正确。 8.当人体长时间大量运动后,血液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等营养物质会大量消耗,此时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的活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A. 胰岛A细胞和B细胞的活动都加强 B. 胰岛A细胞和B细胞的活动都减弱 C. 胰岛B细胞的活动加强,胰岛A细胞的活动减弱 D. 胰岛A细胞的活动加强,胰岛B细胞的活动减弱 【答案】D 【解析】大量运动后,血液中葡萄糖因大量消耗而减少,即血糖浓度降低,此时胰岛B细胞活动减弱,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使血糖升高,故选D。 9.如图是反射弧示意图,其中E表示感受器,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 ①处进行电刺激,则在A、E两处均能测到膜电位变化 B. ②处进行电刺激,则该处膜内电位将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C. ②处进行电刺激,则B处将会出现兴奋传导现象 D. ①处进行电刺激,能引起C处释放神经递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①处进行电刺激,则在A能测到膜电位变化,由于突触单向传递兴奋,由于突触传导方向由E到A,E处不能测到膜电位变化,A错误;②处进行电刺激,则该处膜内电位将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B错误;②处进行电刺激,由于突触传导方向由E到A,则B处将会出现兴奋传导现象,C正确;①处进行电刺激,由于突触传导方向由E到A,则不能引起C处释放神经递质,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神经传导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神经传导方向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0.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A. 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 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 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 D.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考点定位】稳态的生理意义 【名师点睛】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1.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 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 C. 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是有间隙的 D.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答案】C 【解析】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不是同时发生的,突触前神经元先兴奋,突触后神经元后兴奋,A错误;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电位变化)转化为化学信号(递质释放),再转化为电信号,B正确;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叫突触间隙,C正确;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只能单向传递,D正确。 12.当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 A. 肾上腺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B.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C. 肾上腺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D.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当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血糖含量降低,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这两种激素都可以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含量维持相对稳定,故B正确,AC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3.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 ①生长激素 ②甲状腺激素 ③胰岛素 ④性激素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①生长激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能通过“注射法”补充;②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可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补充;③胰岛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能通过“注射法”补充; ④性激素是脂质,可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补充。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②④,故选C。 14.下列关于兴奋沿神经纤维向前传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膜内电流由非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B. 膜外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非兴奋部位 C. 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为负电荷 D.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导方向是树突→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和细胞体 【答案】B 【解析】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发生电位变化并形成局部电流,该电流在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其中膜内局部电流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A、B错误;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呈现外正内负的电位,C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方向的,D正确。 【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兴奋的传递 【名师点睛】与兴奋产生与传导有关的3点提示 (1)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Na+的内流需要膜载体(离子通道),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故属于易化扩散;同理,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中K+的外流也属于易化扩散。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3)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差别 ①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②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15.(2012秋•东莞期中)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 当①处受刺激时,该处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C. ②处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 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答案】B 【解析】根据神经元可知,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D是效应器,故A正确;由于中枢含有中间神经元,故该图不可能是膝跳反射,因为膝跳反射只有两个神经元,B错误;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正确;刺激③产生的神绍冲动可以传至效应器,故效应器能发生反应,D正确。故选B。 【考点定位】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名师点睛】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神经节如图中的c。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16.图甲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图乙、图丙为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析 (1)字母A—E代表反射弧的各部分,其中D表示 ___________。 (2)乙表示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 (3)丙中兴奋的传递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 (4)③中液体叫做______,可从[⑤]______中释放到③中的物质是_______。 【答案】 传出神经纤维 突触 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从G→F→H(答对F→H也给分) 组织液 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乙图中①、②、③、④、⑤分别是受体、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线粒体和突触小泡。丙图中H是轴突,G是轴突的起始部位,F是轴突末梢部位。 (1)由甲图可知,B处具有神经节,可知,B为传入神经,因此D为传出神经。 (2)图乙表示突触结构,由②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③突触间隙组成。 (3)由图丙是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可知,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导只能是单向的,所以丙中兴奋的传递方向为从G→F→H。 (4)③是突触间隙,在神经细胞之间的液体叫做组织液,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可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③中,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点睛】本题关键在于根据图中反射弧上的神经节判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有神经节的属于传入神经。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综合题 17.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2分 共12分)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组成内环境的是 ________(填标号),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_____________(填标号),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填标号)。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___; 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______________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__________ 阶段。 【答案】 ②③④ ②③ ③④ 自由扩散 6 三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①为组织细胞;②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③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④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⑤为红细胞。A是毛细血管的动脉端,B是毛细血管的静脉端。 (1)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A是动脉端,B是静脉端,①是组织细胞,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淋巴,⑤是血细胞,其中②③④组成内环境;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图中②③;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即图中③④。 (2)氧气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通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的2层细胞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外膜、内膜共6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与还原氢结合生成水。 【点睛】本题关键在于确定氧气从红细胞到一般组织细胞内被线粒体利用所穿过的生物膜:红细胞膜→进出毛细血管细胞的细胞膜→组织细胞细胞膜→线粒体双层膜,总共6层生物膜,12层磷脂分子。 18.下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请填写下列内容: (1)图中①过程是___________,⑤过程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③⑥⑦代表的物质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2)正常糖代谢水平,血糖浓度为 __________ 。某人血糖浓度长期高达185mg/dL,一部分血糖通过④排出体外,因此,此人可能患 _________。 (3)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是 __________。 【答案】 消化吸收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脂肪等非糖物质 糖原 脂肪和某些氨基酸 0.8—1.2g/L 糖尿病 胰岛素 【解析】分析题图:血糖的来源有①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②肝糖原的分解,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有⑤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⑥合成肝糖原、肌糖原 (肌糖原只能合成不能水解),⑦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1)图中①过程是消化吸收,⑤过程表示有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③物质表示脂肪等非糖类物质,⑥物质表示肝糖原和肌糖原,⑦物质表示合成非糖类物质如脂肪和某些氨基酸。 (2)正常糖代谢水平,血糖浓度为0.8—1.2g/L ,此人血糖浓度高达185mg/dL,就有一部分血糖通过④糖尿排出体外,患糖尿病。 (3)胰岛素能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浓度降低。 【点睛】本题关键要熟悉体内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