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南省商丘市九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商丘市九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上期期末联考 高二生物试题 ‎1.下列所述生理活动能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 A. 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B. 溶酶体分解衰老的细胞器 C. 呼吸酶与底物特异性结合 D. 血红蛋白与氧气相结合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查内环境的成分,体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凡是可以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生理活动都可以看做是发生在内环境中,发生在细胞内的生理过程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活动。‎ ‎【详解】A、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生在血液中,属于内环境,正确;‎ B、溶酶体是细胞内的细胞器,溶酶体分解衰老的细胞器不是在内环境中,错误;‎ C、呼吸酶与底物特异性结合发生在细胞内,不是在内环境中,错误;‎ D、血红蛋白是在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氧气相结合发生在细胞中,不是在内环境中,错误。‎ 故选A。‎ ‎【点睛】总结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化学反应:①血浆、pH的调节;②抗体与抗原的识别及结合;③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④组织胺使毛细血管扩张。‎ 总结不发生于内环境的生理过程:如细胞呼吸;细胞内蛋白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过程;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2.不经意间手指被针刺伤会立马缩回,然后有痛觉。此过程中不会出现的生理现象是( )‎ A. 突触前膜向突触间隙释放神经递质 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C. 脊髓先于大脑皮层获得兴奋信号 D. 兴奋在突触位置单向传递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兴奋在多个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是以递质的形式单向传递的,在神经纤维上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的。‎ ‎【详解】A、兴奋在多个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是以递质的形式单向传递的,只能由突触前膜向突触间隙释放神经递质,正确; ‎ B、因为兴奋产生于感受器,所以兴奋只能从感受器向效应器进行单向传导和传递,错误; ‎ C、脊髓先于大脑皮层获得兴奋信号,正确; ‎ D、兴奋在突触位置单向传递,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正确。 ‎ 故选B。‎ ‎【点睛】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3.根据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提高经济效益,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应保持在K/2水平 B.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C. 只要空间足够大、食物充足、气候适宜,种群数量就会表现为J型增长 D. J型增长模型中“λ”代表的含义是种群的出生率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群的“S”型曲线反映在资源、环境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的增长规律,即种群的增长率先增加后降低最后变为零,种群的数量达到了稳定状态,稳定时所达到的数目被称为环境最大容纳量,用“K”表示。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因此在渔业养殖方面一般将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水平,不仅保护了鱼类资源不被破坏,还能持续的获得最大的捕鱼量。‎ ‎【详解】A、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因此在渔业养殖方面一般将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水平,不仅保护了鱼类资源不被破坏,还能持续的获得最大的捕鱼量。因此为提高经济效益,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应保持在K/2水平,正确;‎ B、种群的数量达到了稳定时所达到的数目被称为环境最大容纳量,用“K”表示,此时即环境容纳量,而不是在种群数量最大时的数量,错误;‎ C、除了空间足够大、食物充足、气候适宜因素外,种群数量还受天敌、种内斗争等多种因素影响,很难表现为J型增长,错误;‎ D、J型增长模型中“λ”代表的含义是本年度种群数是上年种群数的倍数,错误。‎ 故选A。‎ ‎【点睛】种群的增长规律:‎ ‎4.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与这种稳定状态无关的因素是 A. 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 B. 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 C. 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 D. 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A ‎【解析】‎ 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则不会有大量物种的更替,A符合题意;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使得生态系统相对稳定,B不符合题意;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则该系统物种种类和数量保持稳定,C不符合题意;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生物多样性高,则自我调节能力强,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野马遇到狼群袭击时,总是公野马掩护母野马和小野马先逃出;有种太阳鱼遇到自己的卵或幼鱼,就将它们吃掉;当美洲灰松鼠引入英国后,当地原有松鼠几乎被灰松鼠所取代。上述事实体现的生物间的关系依次为( )‎ A. 互助、斗争、竞争 B. 种内互助、捕食、竞争 C. 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竞争 D. 种内互助、捕食、种内斗争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首先区分动物的行为属于种内行为还是种间行为,然后再确定具体的生物间的关系。‎ ‎【详解】根据题意:野马和太阳鱼属于种内行为:野马遇到狼群袭击时,总是公野马掩护母野马和小野马先逃出,属于种内互助;太阳鱼遇到自己的卵或幼鱼,就将它们吃掉,属于种内斗争;灰松鼠和当地松鼠属于两个物种,当美洲灰松鼠引入英国后,当地原有松鼠几乎被灰松鼠所取代,属于竞争。‎ 故选C。‎ ‎【点睛】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包括共生、寄生、捕食和竞争。根据题干中的生物间相互关系可以确定分别为种内互助、种内斗争和竞争。‎ ‎6.某海湾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大型鱼类种类减少,将导致 A. 生物群落发生演替 B. 食物网复杂程度降低 C. 食物链的环节增多 D. 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关知识。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主要通过反馈调节来完成,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同。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健全,生产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因为物种的减少往往使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下降,抵抗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和其他干扰的能力下降。‎ ‎【详解】本题的情景是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将会导致水体污染,使生物种类减少,导致食物链的环节减少,食物网复杂程度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A、C、D错误,所以选B。‎ ‎【点睛】要抓住题中设置的情景,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实际上这个水体中的群落也在发生演替,但不能选A。‎ ‎7.下列对不同细胞释放的物质及其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睾丸细胞分泌的雄性激素具有催化和调节功能 B. 浆细胞释放的抗体能与各种抗原形成抗原一抗体复合物 C. 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使下一神经元兴奋 D. 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是通过效应B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并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来清除抗原;细胞免疫则是通过效应T细胞(杀伤T细胞)分泌穿孔素使靶细胞溶解死亡。‎ 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首先诱发体液免疫,因为T细胞不能识别入侵的病毒等抗原,只有当病毒或胞内寄生菌侵入宿主细胞,细胞表面出现了来自病毒等病原体的小分子蛋白质抗原,并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成复合物时,T细胞才能识别,进而引发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暴露出隐藏其中的病原体,再通过体液免疫将其清除。‎ ‎【详解】A、睾丸细胞分泌的雄性激素具有调节功能,但不具备催化功能,错误;‎ B、浆细胞释放的抗体能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错误;‎ C、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使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错误;‎ D、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正确。‎ 故选D。‎ ‎【点睛】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8.科学家们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原理,研制成了振动螺旋仪,已经应用在火箭和新式飞机上。这个实例说明野生生物资源具有(  )‎ A. 潜在价值 B. 直接价值 C. 间接价值 D. 生态价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 ‎① 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② 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详解】科学家们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原理,研制成了振动螺旋仪,已经应用在火箭和新式飞机上。这个实例说明了生物资源的科研价值,属于直接价值。‎ 故选B。‎ ‎【点睛】间接使用价值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无论哪一种生态系统,野生生物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另外,生物多样性还具有潜在价值,是指潜藏的、一旦条件成熟就可能发挥出来的价值。‎ ‎9.肝癌患者晚期常会出现腹部积水现象,为利尿排水临床上静脉输送的主要成分是 A. 氨基酸 B. 葡萄糖 C. 生理盐水 D. 血浆蛋白 ‎【答案】D ‎【解析】‎ 复合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都为小分子,它们可以在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相互渗透,对腹部积水没有作用;为腹部积水患者注射血浆蛋白,可以提升血浆胶体渗透压,从而促进水分由组织液回渗入血浆,使其及时随尿排出,以缓解病情,故选D。‎ ‎10.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过多的乙烯利随植物进入人体后,会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活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酰胆碱需经血液循环运输发挥作用 B. 突触前膜上有乙酰胆碱的受体 C. 乙酰胆碱酯酶能提供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D. 过多的乙烯利会导致下一神经元持续兴奋 ‎【答案】D ‎【解析】‎ ‎【分析】‎ 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其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者抑制。过多的乙烯利抑制了乙烯抑制了乙酰胆碱的活性,使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不能被立即分解,进而导致下一神经元持续兴奋。‎ ‎【详解】A、乙酰胆碱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中,不需经血液循环运输,错误; ‎ B、突触后膜上有乙酰胆碱的受体,错误; ‎ C、乙酰胆碱酯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但不能为反应提供能量,错误; ‎ D、过多的乙烯利抑制了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不能被立即分解,进而导致下一神经元持续兴奋,正确。‎ 故选D。‎ ‎【点睛】当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后,神经递质立即被分解,使突触后膜恢复到静息状态,如果某种药物阻止该递质的分解,该神经递质能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持续兴奋。‎ ‎11.少数人对青霉素等一些抗生素过敏,严重时会导致休克。青霉素进入机体后,它的降解产物中的青霉烯酸能与体内的组织蛋白结合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是机体的免疫功能过强所致 B. 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 发生过敏反应的病人一定不是第一次使用青霉素 D. 青霉素过敏患者的免疫细胞都能直接识别青霉素 ‎【答案】D ‎【解析】‎ 过敏反应是机体的免疫功能过强所致,A项正确;过敏反应是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导致的,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B项正确;第二次接触同种过敏原时,才会发生过敏反应,C项正确;浆细胞通过产生抗体作用于抗原,不能直接识别青霉素,D项错误。‎ ‎【点睛】巧记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 ‎1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赤霉素能诱导α—淀粉酶的产生从而促进种子的萌发 B. 用细胞分裂素处理收获的水稻种子,有利于保鲜储存 C. 用乙烯利处理采摘后的番茄果实,可促进其发育 D. 在失重状态下,植物体内的生长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查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利的作用。‎ ‎【详解】A、赤霉素能诱导a-淀粉酶的产生,a-淀粉酶可催化淀粉水解产生小分子物质供细胞代谢需要,从而促进种子萌发,正确;‎ B、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可用于水果、蔬菜的保鲜,但不能用于水稻种子的保鲜储存,它会使水稻种子萌发,错误;‎ C、用乙烯利处理采摘后的番茄果实,可促进其成熟,错误;‎ D、在失重状态下,植物根不具有向地生长的特性,但生长素仍能进行极性运输,错误。‎ 故选A。‎ ‎【点睛】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 ,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 。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 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 。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 。‎ 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等 主要生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 ‎13. 如图是基因突变鼠和正常鼠运动对血糖浓度的影响。根据图中信息,基因突变鼠出现图中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胰岛B细胞受损 B. 甲状腺被切除 C. 无法将血糖转换成肝糖原 D. 体内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让基因突变鼠进食后运动,它们的血糖浓度就会迅速下降,说明血糖不能升。‎ 选D体内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的受体正常鼠进食后由于血糖浓度升高,如果运动,甲状腺激素分泌 A中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不能下降,不符合;‎ B甲状腺若被切除,甲状腺分泌减少,血糖会升高,不符合;‎ C血糖不能变成肝糖原,血糖含量升高,不符合;‎ D缺乏胰高血糖素受体,血糖含量不能升高,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血糖的条件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血糖调节过程的来源去路。‎ ‎14.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假如正常个体处于0℃环境中,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温调节中枢和冷觉的形成均在下丘脑 B. a1a2,而使体温维持稳定,必须产热=散热,因而b1>b2, 错误; ‎ C、从30℃进入0℃的环境,产热增多,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强以增强新陈代谢,温度高时,人体通过出汗形式减少尿量,因而低温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正确; ‎ D、从30℃进入0℃的环境,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错误。‎ 故选C。‎ ‎【点睛】1.外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当外环境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减少,散热也减少。‎ ‎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15.下图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X代表血糖,在b→c时段血糖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 B. 若X代表抗利尿激素,c→d时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减小 C. 若X代表CO2,c→d时段,脑干中的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强度增加 D. 若X代表甲状腺激素,则分级调节过程可表示为垂体→下丘脑→甲状腺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激素的分解调节和作用。血糖的调节、水盐平衡调节、CO2浓度调节和甲状腺激素的分解调节。‎ ‎【详解】A、如果X是血糖,b→c时段血糖含量下降主要是胰岛素发挥作用降血糖的结果,错误;‎ B、如果X是抗利尿激素,c→d时段表示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错误;‎ C、如果X是CO2,c→d时段,呼吸作用增强,释放的CO2增多,正确;‎ D、如果X代表甲状腺激素,则分级调节过程可表示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错误。‎ 故选C。‎ ‎【点睛】血糖调节:‎ ‎1、血糖浓度升高——血管壁等处的化学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下丘脑中调节血糖平衡的某一区域~传出神经~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肝脏,骨胳肌脂肪组织等处的体细胞~血糖浓度降低。‎ ‎2、血糖浓度过低——血管壁等处的化学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下丘脑中调节血糖平衡的某一区域~传出神经~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肝脏等处的体细胞~血糖浓度升高。‎ 水盐平衡:‎ ‎1、神经系统的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对体液渗透压变化的感受,直接影响水的摄入,以调节体液的容量和渗透压。当机体失水在1%~2%以上或进食高盐饮食时,可致体液渗透压升高,此时即可刺激丘脑下部的渴觉中枢,进而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产生口渴思钦的生理反应,饮水后,渗透压恢复而解渴。反之,如果体内水增多,体液呈低渗状态,则渴觉被抑制。‎ ‎2、抗利尿激素的调节作用 抗利尿激素(ADH)又称加压素,是丘脑下部视上核神经细胞分泌的一种九肽激素,贮存于神经垂体,当需要时,再由神经垂体释放入血,随血液循环至肾起调节作用。‎ 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排尿量。‎ ‎16.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应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而死亡率则相反 B. 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主要通过改变种群年龄结构达到控制害虫目的 C.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当标志物易脱落,所求的值比实际值偏大 D. 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不影响种群的K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空间特征等。种群密度的统计主要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详解】A、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应高于死亡率,而两个种群之间没有可比性,错误;‎ B.、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主要通过改变种群性别比例达到控制害虫目的,错误;‎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当标志物脱落后被标记的田鼠减少,根据公式:N=M×n/m,m减少,所求的值比实际值偏大,正确;‎ D、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种群的K值会下降,错误。‎ 故选C。‎ ‎【点睛】标志重捕法是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进行粗略估算的一种生物统计方法,是根据自由活动的生物在一定区域内被调查与自然个体数的比例关系对自然个体总数进行数学推断。‎ ‎1、完全随机选择一定空间进行捕捉,并且对被捕捉对象进行标记。标记个体为M;‎ ‎2、在估计被标记个体完全与自然个体完全混合发生的时间之后,回到步骤1捕捉的空间,用同样的方法捕捉。捕捉数量为n;‎ ‎3、被捕捉个体中被标记个体为m;‎ ‎4、按照理论公式进行计算:理论计算公式:N=M×n/m。‎ ‎5、多次试验求平均值。‎ ‎17.如图所示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a点和b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 B. 0-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小于零 C. a-b时间段内,该锂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D. 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 ‎【答案】B ‎【解析】‎ 根据“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结合图示曲线可知,a、b两点出生率/死亡率都等于1.5,即出生率-死亡率=1/2死亡率,由于a、b两点的死亡率不相等,所以a、b两点的种群增长率不等,A错误;根据“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可知,曲线上出生率/死亡率小于1时,此时出生率一死亡率小于0,即增长率小于0,B正确;a-b时间段内,由于出生率-死亡率大于0,即种群增长率大于0,此时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该锂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错误;b-c时间段内,当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时,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当出生率/死亡率小于1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D错误。‎ ‎18.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群落演替过程先出现次生演替,后出现初生演替 B.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苔藓→草本→灌木→森林五个阶段 D.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群落演替是指在一定地段上,群落由一个类型转变为另一类型的有序的演变过程。可分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详解】A、群落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地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系列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错误;‎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但不是完全替代,正确;‎ 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六个阶段,错误;‎ 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开始时的生物数量不同,错误。‎ 故选B。‎ ‎【点睛】1.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它往往是连续变化的过程,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 ‎2.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 ‎3.演替使群落的总能量增加,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4.顶级群落是演替达到的最终稳定状态,顶级群落并不是绝对稳定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 ‎19.下列表述不属于种群范畴的是( )‎ A. 某地区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B. 某森林中猴子的数量较多 C. 2040年,我国将进入老龄社会 D. 我国每年出生人口达到2000万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空间特征等。‎ ‎【详解】A、某地区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属于种群的性别比例特征失调,正确;‎ B、某森林中猴子的数量最多,猴子可能有很多种,不是一个种群,错误;‎ C、2040年,我国将进入老龄社会,说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正确;‎ D、我国每年出生人口达到2000多万,说明种群的出生率较高,正确。‎ 故选B。‎ ‎【点睛】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个基因库。‎ ‎20.新西兰为维护本国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相关产业,耗资千万消灭了14只入侵的果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耗巨资消灭14只入侵果蝇的目的是防止其疯狂繁殖 B. 入侵的果蝇可能导致新西兰的生物群落发生次生演替 C. 入侵的果蝇能增加新西兰的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 D. 新西兰维护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被入侵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可利用资源,缺乏自然控制机制,人类进入的频率高等特点。‎ ‎【详解】A、果蝇的生活条件易满足、繁殖能力强、周期短,若其大量繁殖会对农作物和采园等造成重创,正确; ‎ B、入侵的果蝇可能导致新西兰的生物群落发生次生演替,正确; ‎ C、入侵的果蝇可能导致一些本地物种灭绝,即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错误; ‎ D、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正确。 ‎ 故选C。‎ ‎【点睛】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21.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包括其粪便中的能量 B. 输入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C. 相同条件下恒温动物的体重净增长低于变温动物 D. 消费者营养级具有的能量与该消费者的平均体重呈正相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流动,不可逆转的。‎ ‎【详解】A、同化量=摄入量-排泄量,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错误;‎ B、输入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和人为补给的能量,错误;‎ C、相同情况下,恒温动物需要维持体温恒定而变温动物不需要,所以变温动物有更多能量用于生长发育,正确;‎ D、营养级具有的能量与该级消费者的平均体重无直接关系,如树虫鸟,虫平均体重小,但该营养级能量高,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2.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据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强 B. 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 C. 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 D. 图中偏离正常运行范围的程度可以体现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 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在相同强度的干扰下,生态系统受到的影响大,说明其抵抗力稳定性低,偏离正常范围越大,恢复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详解】A、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甲生态系统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原状所需的时间长,波动范围大,所以抵抗力稳定性差,乙抵抗力稳定性强,正确;‎ B、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由于乙生态系统恢复自身原状的周期不变,所以B点也会提前,正确;‎ 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甲生态系统恢复自身原状所需要的时间更长,所以C点右移,正确;‎ D、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所以抵抗力稳定性越大,受到相同程度的外界干扰时偏离正常范围的距离越小,图中偏离正常运行范围的程度可以体现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错误。‎ 故选D。‎ ‎【点睛】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所以抵抗力稳定性越大,受到相同程度的外界干扰时偏离正常范围的距离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小,受到相同程度的外界干扰时偏离正常范围的距离就越大;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所以恢复力稳定性越大,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的时间就越短;由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大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若所受干扰程度相同,则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大于草原生态系统。‎ ‎23.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可知,每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也将有10%~20%流向分解者 B.‎ ‎ 某草原丰富的植物资源为田鼠提供了良好环境,田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田鼠种群数量下降,该草原群落的丰富度也将随之下降 C. 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果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 D.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环节越多,人可获得的能量就越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传递,太阳能是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它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然后从绿色植物转移到各种消费者,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通过各种途径放散到环境中的能量,再不能为其他生物所利用,逐级递减是生态系统中各部分所固定的能量是逐级递减的。‎ ‎【详解】A、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可知,每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将有10%~20%流向下一个营养级,错误;‎ B、鼠的数量下降,并不是完全消失,同时增加了捕食者鹰,且原有物种没有减少,可能会引起群落丰富度上升,错误;‎ C、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为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的空间特征,正确;‎ D、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能量多少应该和别的生态系统比较,而另一个生态系统如果营养级多,结构更加复杂,则可能能为人类提供更多的能量,例如,森林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相比较前者营养级更多,人类能获得的能量也更多,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学相关概念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能力。理解群落丰富度和种群的空间特征的概念、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等知识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B. 生态系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时能量输入等于能量输出 C.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 D.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完全可以依靠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 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A正确;生态系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时能量输入等于能量输出,B正确;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C正确;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D错误。‎ ‎【点睛】‎ 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所限制,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25.下图是某同学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进行的操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 A. 培养过程中要定期向试管中添加培养液 B. 从静置的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 C. 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都要统计 D. 该同学的操作步骤有误,应先盖盖玻片,再在盖玻片边缘滴酵母菌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营养物质的量、温度、PH、溶氧量等。 ‎ 酵母菌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抽样检测方法--显微计数。‎ ‎【详解】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过程中,不能再向试管中添加培养液,错误; ‎ B、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错误; ‎ C、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只需统计相邻两边的,错误; ‎ D、该同学的操作步骤中有错误,应先盖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酵母菌液,然后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正确。‎ 故选D。‎ ‎【点睛】显微计数相关注意事项: ‎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 ‎(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 ‎ ‎(4)每天计数酵母菌量的时间要固定。 ‎ ‎(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 ‎26.下图所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三种模式都涉及到激素调节,其中甲模式中的激素调节与乙丙的区别是甲模式的激素调节存在__________现象。在紧急状态下,甲模式中,靶腺为甲状腺,则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分泌_____________激素到达垂体。 ‎ ‎(2)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中___模式完成的,使其分泌量增加的适宜刺激是_______。‎ ‎(3)血糖含量升高时,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__________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________模式调节分泌量。 ‎ ‎(4)动物体内的激素和神经递质在作用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个特点)。‎ ‎【答案】 (1). 分级调节 (2).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3). 乙 (4).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5). 胰岛B细胞 (6). 丙 (7). 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8). 起作用后都被灭活 ‎【解析】‎ ‎【分析】‎ 图所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甲乙丙的模式分别为: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垂体-靶腺-激素;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垂体-激素;中枢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A-靶内分泌腺-激素;‎ ‎【详解】(1)图中甲、乙、丙三种模式都涉及到激素调节,其中甲模式中的激素调节与乙丙的区别是甲模式的激素调节存在分级调节现象。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进而再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称为神经一体液调节。‎ ‎(2)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所以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中乙模式,使其分泌量增加的适宜刺激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3)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可以直接接受血糖升高的调控,也能通过下丘脑发出的副交感神经调控,所以血糖升高,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丙模式调节分泌量。‎ ‎(4)动物体内的激素和神经递质在作用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都通过体液运输,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起作用后都被灭活。‎ ‎【点睛】有些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是反射传出道路的延伸。这种情况可称为神经-体液调节。简单来说,可以认为是神经和体液共同作用,在整个过程中双方都参与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实例:‎ ‎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2.肾上腺髓质接受感神经的支配,当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加,共同参与机体的调节。‎ ‎3血液中的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B细胞会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分泌胰岛素,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胰岛A细胞也会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分泌胰高血糖素来使血糖浓度升高。‎ ‎27.在反射活动中,神经中枢既有兴奋活动又有抑制活动,这是反射的协调功能所必需的。神经中枢抑制产生机制可分为如下图所示三种模式。‎ 注:图中的深色神经元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1)机体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 ‎(2)能体现反馈调节机制的是模式___________(Ⅰ、Ⅱ、Ⅲ)。‎ ‎(3)模式Ⅰ中,若神经元①兴奋导致神经元②兴奋,则对神经元③的作用效果是______,对神经元④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以上两空填“兴奋”或“抑制”)‎ ‎(4)模式Ⅲ中,若神经元⑤兴奋会导致神经元⑦兴奋;但若神经元⑥兴奋后神经元⑤再兴奋,神经元⑦却不产生兴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反射弧 (2). Ⅱ (3). 兴奋 (4). 抑制 (5). ⑥兴奋后会抑制⑤释放递质 ‎【解析】‎ ‎【分析】‎ 图示为神经中枢产生抑制的三种机制的模式图:模式Ⅰ神经冲动传递方向为:‎ 神经元①→ 神经元②,或神经元①→神经元③→神经元④;模式Ⅱ是环状的,体现了神经的负反馈调节;模式Ⅲ:神经元⑤→神经元⑦兴奋,或神经元⑥→神经元⑤→神经元⑦。‎ ‎【详解】(1)机体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模式Ⅱ中兴奋性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使抑制性神经元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反过来抑制兴奋性神经元的活动,体现了神经调节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3)在神经调节中,神经元通过胞吐作用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后,再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图中③为抑制性神经元,接受①传来的兴奋后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④产生抑制。 ‎ ‎(4)模式Ⅲ中⑥兴奋后⑤再兴奋,⑥会抑制⑤释放递质,因而⑦不能产生兴奋。‎ ‎【点睛】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做神经冲动。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传导是双向的。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2)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3)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4)信号变化:①突触间: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②突触前膜:电信号→化学信号;③突触后膜:化学信号→电信号 (5)传递特征:单向传导。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导,这是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28.蝗虫灾害已成为草原农牧业生产重大危害之一,生态学家特进行实验来研究草原群落上四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一蝗虫取食量)的影响,结果如图:‎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根据实验结果建立_______________模型。‎ ‎(2)若某种蝗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呈现 “J”型曲线增长,则其种群增长率随着时间的增加将_____,仅从“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趋势看,二者最大的区别是______。‎ ‎(3)对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___________,该草原群落的_______________是区别于其他不同草原群落的重要特征。‎ ‎(4)当狭翅雏蝗密度为5头/m2时,牧草产量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蝗虫密度和蝗虫种类 (2). 数学 (3). 保持不变 (4). 有无K值 (5). 亚洲小车蝗 (6). 物种组成 (7). 该密度下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 ‎【解析】‎ ‎【分析】‎ 图示为草原群落上四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不同蝗虫对牧草的影响不同,四种蝗虫都有对应密度下,牧草产量的极值。‎ ‎【详解】(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密度和蝗虫种类,因变量是牧草产量;该图是根据实验结果建立的数学模型中的曲线模型。‎ ‎(2)若某种蝗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呈现 “J”型曲线增长,则其种群增长率随着时间的增加将保持不变,仅从“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趋势看,二者最大的区别是有无K值,“S”型曲线有K值。‎ ‎(3)由题图曲线可知,牧草随亚洲小车蝗种群密度增大而减小的幅度最大,因此对草原危害最大的煌虫是亚洲小车蝗;该草原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于其他不同草原群落的重要特征。‎ ‎(4)当狭翅雏蝗密度为5头/m2时,牧草产量增加,原因是在该密度条件下,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的取食量;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煌虫只有达到一定量才会导致危害。‎ ‎【点睛】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 ‎1、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 ‎3、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 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29.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_________________。‎ ‎(2)兔子和鼠的存在可以降低草之间的______程度,进而维持____________多样性。‎ ‎(3)如果图中的蛇全部迁走,则鹰的数量有何变化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 ‎(4)下列关于兔子粪便中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 ‎①兔子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兔子同化量的一部分 ‎②蜣螂从兔子粪便中同化了兔子一部分能量 ‎③兔子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草同化量的一部分 ‎④兔子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草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那一部分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答案】 (1). 营养结构(或食物链和食物网) (2). 化学元素 (3). 竞争 (4). 物种 (5). 增加 (6). 鼠的能量因少经过蛇这一环节,减少一部分能量散失(或鹰由第三、四营养级变为第三营养级,获得能量比以前多) (7). B ‎【解析】‎ ‎【分析】‎ 图示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中的全部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生物群落,该生态系统存在草→兔子→鹰、草→鼠→鹰和草→鼠→蛇→鹰三条食物链。‎ ‎【详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或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化学元素的循环。‎ ‎(2)兔子和鼠都食用草,属于种间捕食关系,兔子和鼠存在可以降低草之间的种内竞争程度,进而维持物种多样性。‎ ‎(3)如果图中的蛇全部迁走,则鹰的数量可能会增加,原因是鼠的能量因少经过蛇这一环节,减少一部分能量散失(或鹰由第三、四营养级变为第三营养级,获得能量比以前多),因而数量增加。‎ ‎(4)兔子粪便中的能量没有被兔子同化,属于上一营养级草的能量;‎ ‎①兔子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兔子同化量的一部分,属于草的能量,错误;‎ ‎②蜣螂从兔子粪便中同化了兔子一部分能量,正确;‎ ‎③兔子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草同化量的一部分,正确;‎ ‎④兔子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草同化量中流向下一营养及的能量,不是流向分解者,错误。‎ 两项正确,故选B。‎ ‎【点睛】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传递,太阳能是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它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然后从绿色植物转移到各种消费者。能量流动的特点是:1.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通过各种途径放散到环境中的能量,再不能为其他生物所利用;2.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各部分所固定的能量是逐级递减的。一般情况下,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的数目愈少,这样便形成一种金字塔形的营养级关系。‎ ‎30.回答下列与基因工程有关的问题 ‎(1)在基因表达载体中,___________的作用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并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是否能转录出mRNA,可用_______技术来检测。‎ ‎(2)如果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体内可用_______处理大肠杆菌,目的是使大肠杆菌细胞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_______的生理状态。体外重组的噬菌体DNA通常需与_________组装成完整的噬菌体后,才能通过侵染的方法将重组的噬菌体DNA导入宿主细胞,在细菌、心肌细胞、叶肉细胞中,可作为重组噬菌体宿主细胞的是_______。由于重组DNA分子成功导入受体细胞的频率低,所以在转化后通常需要进行________操作。‎ ‎(3)将非洲爪蟾核糖体蛋白基因与质粒重组后导入大肠杆菌细胞中进行了表达。该研究除证明了质粒可以作为载体和重组质粒可以导入受体细胞外,还能证明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启动子 (2). 分子杂交 (3). Ca+ (4). DNA (5). 蛋白质外壳(或噬菌体的外壳) (6). 细菌 (7). 筛选 (8). 外源基因可以在原核细胞内表达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与质粒结合形成重组质粒后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方法以及目的基因产物的检测方法等。‎ ‎【详解】(1)在基因表达载体中,启动子的作用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并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是否能转录出mRNA,可用分子杂交技术来检测。‎ ‎(2)如果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体内可用Ca+处理大肠杆菌,目的是使大肠杆菌细胞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的生理状态。体外重组的噬菌体DNA通常需与蛋白质外壳组装成完整的噬菌体后,才能通过侵染的方法将重组的噬菌体DNA导入宿主细胞。重组噬菌体宿主细胞的是细菌。由于重组DNA分子成功导入受体细胞的频率低,所以在转化后通常需要进行筛选操作。‎ ‎(3)将非洲爪蟾核糖体蛋白基因与质粒重组后导入大肠杆菌细胞中进行了表达。该研究除证明了质粒可以作为载体和重组质粒可以导入受体细胞外,还能证明真核生物基因可以在原核细胞内表达。‎ ‎【点睛】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基因工程技术为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