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宜昌一中等“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宜昌一中等“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高二11月期中联考 生 物 试 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是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 B. 酶的合成一般需要经过转录,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参与 C. 加热与酶都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D. 酶的活性随着酶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酶的作用机理: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详解】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不仅是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能产生酶,不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也能产生酶,A错误;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蛋白质通过转录和翻译形成,RNA通过转录形成,因此,酶的合成都需要RNA聚合酶参与,B正确;加热能直接提供能量,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错误;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影响,酶的浓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D错误;因此,本题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加热能直接提供能量,而酶和无机催化剂都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只是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2.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醋酸洋红溶液)染成深色 B. 高倍显微镜的物镜有螺纹,倍数越高,镜头越长 C.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常用方法是差速离心法 D. 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碳在光合作用中的转化途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差速离心法:将细胞膜破坏后,形成由各种细胞器和细胞中其他物质组成的匀浆;将匀浆放入离心管中,用高速离心机在不同转速下进行离心处理,就能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同位素标记法:用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会改变。科学家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这种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 ‎【详解】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醋酸洋红溶液)染成深色,A正确;高倍显微镜的物镜有螺纹,长短与倍数成正比,B正确;分离各种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C正确;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D错误;因此,本题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卡尔文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二氧化碳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3.图是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 该图为光学高倍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植物细胞结构图 B. 外界溶液浓度大于③内液体浓度时,可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C. 图中含磷脂的细胞器有③④⑤⑥⑧⑨‎ D. 该细胞可能取自茎尖分生区或根尖成熟区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①是细胞壁,②是细胞膜,③是液泡,④是细胞核,⑤是叶绿体,⑥是内质网,⑦是核糖体,⑧是高尔基体,⑨是线粒体,⑩是细胞质基质。‎ ‎【详解】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图下看不到⑦核糖体等细微结构,A 错误;外界溶液浓度大于③内液体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B正确;④细胞核含有磷脂,但是不属于细胞器,C错误;该细胞有③大液泡,不可能取自茎尖分生区,该细胞有⑤叶绿体,不可能取自根尖成熟区,D错误;因此,本题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中都有叶绿体,只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细胞中才有叶绿体。‎ ‎4.下列有关“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模拟的是雌、雄亲本产生配子 B. 一般情况下雌配子较雄配子体积大,所以必须要选大小两种小球 C. 每次从两个小桶中抓取的小球记录后要放回原桶 D. 统计40次,小球组合中AA 、Aa、aa的数量应为10、20、10‎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本实验模拟的是等位基因的分离,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以及产生后代的性状比例关系,A错误;选取的小球大小应该相等,B错误;为了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每次抓取小球统计后,应将彩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C正确;小球的组合统计的次数要足够的多,AA:Aa:aa的数量比才接近1:2:1,因此,统计40次小球组合中AA 、Aa、aa的数量不一定为10、20、10,D错误;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统计小球组合数目时,样本的数目要足够的大,如果数目太少,会使结果具有偶然性。‎ ‎5.用相同数量的完全培养液,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在二者的吸水率几乎相同情况下,72小时后原培养液中部分离子浓度发生了如下表的变化(表中数据为72小时后溶液中部分离子浓度占试验开始时的百分比)。分析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K+‎ Mg2+‎ Ca2+‎ SiO32-‎ 水 稻 ‎17.0‎ ‎105‎ ‎117‎ ‎19.5‎ 番 茄 ‎19.1‎ ‎86‎ ‎59.6‎ ‎118‎ A. 不同植物对矿质元素的需要量是不同的 B. 与番茄相比,水稻对SiO32-需要量大,对Ca2+需要量小 C. 不同植物根尖细胞膜上载体的数量是不同的 D. 植物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表格分析可知:不同植物对同种离子的需要量是不同的,同一种植物对不同离子的需要量也是不同的,因此植物对矿质元素是一种选择性吸收,而对水是无选择性的吸收,所以植物体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详解】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的需要量是不同的,A正确;由表格中数据可知,与番茄相比,水稻对SiO32-需要量大,对Ca2+需要量小,B正确;不同植物根尖细胞膜上的载体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C正确;植物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关系不大,与植物的需求有关,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膜的生理功能:选择透过性,植物对不同种类的矿质元素的吸收不同,取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 ‎6.在小鼠中,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R/r都与皮毛颜色有关,关系如下表。‎ A_R_‎ A_rr aaR_‎ aarr 皮毛颜色 灰色 黄色 黑色 白色 现有一只灰色雄鼠和一只黄色雌鼠交配,F1的表现型比例为:3/8黄色,3/8灰色,1/8白色,1/8黑色。则亲本雄鼠和雌鼠的基因型分别是( )‎ A. AaRr,Aarr B. AaRr,AaRr C. Aarr,aaRr D. AaRR,Aarr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表格中信息可知:A_R_同时存在时,皮毛为灰色,aarr皮毛为白色,由于基因A/a和R/r都是独立遗传的,因此,这两对等位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其中一亲本的表现型为灰色雄鼠A_R_,另一亲本的表现型为黄色雌鼠A_rr,后代中有1/8白色aarr,则可推知亲本中的两对基因都含有隐性基因,则亲本基因型为AaRr,Aarr,因此,正确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相关信息“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R/r都与皮毛颜色有关”,且F1中出现了双隐形个体aarr,再根据题意作答。‎ ‎7.下面是关于35S标记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细菌实验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 噬菌体蛋白质不能进入大肠杆菌,因此离心后沉淀物中没有放射性 B. 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获得带标记的噬菌体 C. 本实验可用14C或18O同位素单独标记噬菌体蛋白质 D. 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为了使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模板: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核苷酸、氨基酸等)→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DNA注入到大肠杆菌内,通过搅拌、离心,上清液中仅含T2噬菌体的外壳,下层是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外壳和大肠杆菌分离,如果搅拌、离心后,仍有少量含有35S的T2噬菌体吸附在大肠杆菌上,则会导致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而沉淀物中有少量的放射性,A错误;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因而不能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培养,B错误;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中都有C和O,因此不能用14C或18O同位素单独标记噬菌体蛋白质,C错误;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为了使噬菌体与细菌分离,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存在误差,不管是标记蛋白质还是标记DNA,上清液和沉淀物中均有放射性,只是放射强度不相同。‎ ‎8.如图为动物细胞中某翻译过程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最终合成的b、c、d、e在结构上各不相同 B. f在a上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向右 C. b、c、d、e 连接在同一种tRNA 上 D. 该过程有助于生物体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翻译:在细胞质中,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据图分析:①数量关系:一个mRNA可同时结合4个核糖体;②目的意义:少量的mRNA可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③方向:从右向左,判断依据是根据肽链的长短,长的翻译在前;④结果:合成的仅是多肽链,要形成蛋白质还需要运送至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中进一步加工。‎ ‎【详解】该过程最终合成的b、c、d、e在结构上均相同,因为模板都是同一mRNA,A错误;由图可知,从右向左肽链逐渐变长,因此,f在a上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向左,B错误;b、c、d、e 连接在同一种mRNA上,C错误;由图可知,一条mRNA可以和多个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过程,因此生物体内少量的mRNA就可以迅速合成大量蛋白质,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翻译过程中一个mRNA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形成多条肽链,从而加速合成蛋白质。‎ ‎9. 如图为某植株自交产生后代过程示意图,下列对此过程及结果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A、a与B、b的自由组合发生在①过程 B. ②过程发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C. M、N、P分别代表16、9、3‎ D. 该植株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 : 1 : 1 : 1‎ ‎【答案】D ‎【解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减数分裂,而a与B、b的自由组合发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A正确;②过程发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即受精作用,B正确;①过程形成4种配子,则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的方式是4×4=16种,基因型=3×3=9种,表现型为3种,说明具备A或B基因的表现型相同,C正确;该植株测交后代基因型以及比例为1(A_B_):1(A_bb):1(aaB_):1(aabb),则表现型的比例为1:1:1:1,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不是受精作用过程中。‎ ‎10.豌豆、玉米和果蝇都是重要的遗传学实验材料。下列关于以上实验材料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都有明显的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 B. 都存在性状与性别相联系的现象 C. 都能产生数量足够多的后代 D. 都易于培养且繁殖周期较短 ‎【答案】B ‎【解析】‎ ‎【分析】‎ 孟德尔选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有:豌豆有稳定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豌豆是严格闭花授粉的植物,后代数量足够的多,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实验数据,‎ ‎【详解】豌豆、玉米和果蝇都是重要的遗传学实验材料的原因是:都有明显的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A正确;豌豆和玉米没有性染色体,因此,不存在性状与性别相联系的现象,B错误;都能产生数量足够多的后代,C正确;都易于培养且繁殖周期较短,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果蝇有性染色体,存在性状与性别相联系的现象,而豌豆和玉米没有性染色体,不存在性状与性别相联系的现象。‎ ‎11.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种群中的每个个体都携带一套本物种完整的基因库 B. 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C. 突变和重组使种群基因库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改变 D. 迁入、迁出会改变种群基因频率使种群进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基因库发生变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A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而且是个体的表现型,B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迁入、迁出会改变种群基因频率使种群进化,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重组,遗传漂变,生物的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 ‎12.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任何生物都可以发生减数分裂 B. 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 正常情况下,二倍体生物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也会出现同源染色体 D. 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是指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其结果是新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根本原因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而着丝点没有分裂,染色体被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详解】原核生物、病毒和没有有性生殖的生物不可以发生减数分裂,A错误;基因重组可以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还可以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即四分体时期,B错误;正常情况下,二倍体生物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C错误;‎ 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只有真核细胞才有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能进行减数分裂的生物一定是真核生物,且能进行有性生殖。‎ ‎13.某种物质能插入DNA 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 DNA 双链不能解开。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随后细胞中的DNA复制会发生障碍 B. 随后细胞中的转录过程发生障碍 C. 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中期 D. 该物质可能抑制了解旋酶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一个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详解】该物质可使DNA双链不能解开,而在DNA复制和转录过程中,都需要将DNA双链解开,则加入该物质可使DNA复制和转录发生障碍,因此,A和B正确;由题干可知,该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阻断DNA复制的过程,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C错误;解旋酶是破坏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因此,该物质可以抑制解旋酶的作用,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信息“某种物质能插入DNA 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 DNA 双链不能解开”,再根据题意作答。‎ ‎14.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上的碱基对一旦改变就发生了基因突变 B. 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C. 基因都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得出,摩尔根果蝇的实验,以及DNA的半保留方式的探究用的都是假说—演绎法,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运用的是类比推理法。‎ ‎【详解】DNA有基因片段和非基因片段,如果是DNA上的非基因片段的碱基对发生改变不会导致基因突变,A错误;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正确;基因可以在染色体上,也可以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C错误;“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运用了假说—演绎法,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还可以分布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15.下列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认为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 B. 赫尔希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等于嘌呤数 D. 艾弗里以小鼠为实验材料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1944年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1952年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表明:亲代的各种性状是通过DNA遗传给后代的:DNA,而非蛋白质,是遗传物质。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详解】孟德尔提出遗传定律的相关假说时,生物界还没有认识到配子的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也没有提出基因的概念,A错误;赫尔希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并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错误;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等于嘌呤数,即A=T,G=C,C+T=A+G,C正确;艾弗里用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D错误;因此,正确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具有细胞结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大多数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DNA,只有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6.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长期自然选择和共同进化的结果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B.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C. 不同的物种及其所包含的基因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D. 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并加速了生物进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经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详解】长期自然选择和共同进化的结果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A正确;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B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C错误;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重组只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D错误;因此,正确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7.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l-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B. 细胞内高钠低钾,可防止水分大量进入 C. 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D. Na+和K+进入神经细胞内的方式是不同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电位时,K+外流,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动作电位时,Na+内流,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详解】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会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是Na+内流,A正确;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高,钠离子浓度低,B错误;Na+和Cl-‎ 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C正确;Na+进入神经细胞内的方式是协助扩散,K+进入神经细胞内的方式是主动运输,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神经细胞中K+、Na+的分布,以及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再根据题意作答。‎ ‎18.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不能仅靠一个神经细胞来完成 B. 兴奋可以双向传导,但是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 C. 树突增大了神经细胞的膜面积有利于酶附着以提高代谢速率 D.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含有许多神经中枢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详解】反射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一个反射弧至少有2个神经元,A正确;兴奋可以双向传导,但是在反射弧中由于有突触的存在,因此,兴奋是单向传递的,B正确;神经细胞的树突是扩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并没有酶的附着,C错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含有许多神经中枢,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树突可以增大神经细胞的膜面积,但目的不是为了提供酶的附着位点,而是有利于接受来自突触前膜的神经递质。‎ ‎19.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叙述正确的是( )‎ A. 麦芽糖属于小分子物质,可存在于该“媒介”中 B. 调节该“媒介”稳态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 C. 该“媒介”的稳态指的是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 D. 该“媒介”pH的稳定与HCO3-和HPO42-等离子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实现的。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详解】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麦芽糖是植物二糖,而植物二糖必须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单糖后才能被机体吸收,即内环境中没有麦芽糖,A错误;调节内环境稳态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B错误;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C错误;内环境的pH保持相对稳定与HCO3-和HPO42-等离子有关,D正确;因此,正确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中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再根据题意作答。‎ ‎20.下列关于人体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B. 能听懂别人的谈话,但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属于运动性失语症 C.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大脑皮层能控制位于脊髄的排尿中枢 D. 语言功能是人特有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高级功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大脑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功能,小脑具有维持躯体平衡的中枢。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详解】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错误;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自己却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称为运动性失语症,B正确;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大脑皮层能控制位于脊髄的排尿中枢,C正确;语言功能是人特有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高级功能,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大脑皮层的功能,区分长期记忆与短期记忆,再根据题意作答。‎ ‎21.在人体内的成熟红细胞和肝细胞中,都能发生的过程是( )‎ ‎①合成蛋白质 ②吸收葡萄糖 ③细胞呼吸 ④无丝分裂 ⑤氧气进入细胞内 A. ①②③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的成熟红细胞内没有核糖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因此,不能合成蛋白质,也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但其血红蛋白能够运输氧气,能够吸收葡萄糖,且消耗的葡萄糖量较多,细胞内葡萄糖含量低,因此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属于协助扩散;肝细胞是正常细胞,可以合成蛋白质,吸收葡萄糖和氧气进行有氧呼吸,不进行无丝分裂。‎ ‎【详解】人体内的成熟红细胞没有核糖体,因此不能①合成蛋白质,A和B错误;人体内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因此不能进行④无丝分裂,肝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也不进行无丝分裂,D错误;人体内的成熟红细胞和肝细胞都能进行③细胞呼吸,需要②吸收葡萄糖,红细胞的血红蛋白能运输氧气,肝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因此,⑤氧气进入细胞内,C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人体的成熟的红细胞的特点,没有各种细胞器和细胞核,再根据题意作答。‎ ‎22.安哥拉兔的长毛与短毛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大量实验表明纯种的长毛兔和短毛兔杂交,无论正交、反交,F1雄兔均表现为长毛,雌兔均表现为短毛,F1自由交配得到的F2中,雄兔长毛∶短毛=3∶1,雌兔短毛∶长毛=3∶1,据此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由毛长短这对相对性状上的性别差异可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B. 一对长毛兔交配,子代可能出现短毛兔,且该短毛兔一定为雌兔 C. 一对短毛兔杂交出现了长毛兔,则这一对兔的后代中长毛兔约占1/2‎ D. 安哥拉兔的毛长短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答案】B ‎【解析】‎ 依题意可知,纯种的长毛兔和短毛兔杂交,正交、反交的结果相同,说明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表现型受性别影响,F1的杂合子雄兔均为长毛、雌兔均为短毛,A错误;—对长毛兔交配,子代可能出现短毛兔(杂合子),且该短毛兔一定为雌兔,B正确;—对短毛兔杂交,若子代出现了长毛兔,则长毛兔必为杂合子且为雄兔,出现的概率为1/2×1/2=1/4,C错误;安哥拉兔的毛长短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D错误。‎ ‎23.“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孟德尔利用此方法成功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发现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提出问题:为什么F2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 B. 假说的内容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 C. 演绎推理: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 D. 验证假说:做了其它多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F2的性状之比均接近3:1‎ ‎【答案】D ‎【解析】‎ ‎【分析】‎ 假说—演绎法是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叫做假说—演绎法。‎ ‎【详解】孟德尔对多对相对性状进行了杂交实验,F2 中出现了性状分离比均接近“3:1”,据此提出问题,A正确;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提出假说的内容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B正确;演绎是根据假说内容推测测交实验的结果,即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1,C正确;经过多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F2的性状之比均接近3:1,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不属于验证假说,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假说—演绎法的过程,以及每个阶段的目的,再根据题意作答。‎ ‎24.BrdU能替代T与A配对而渗入新合成的DNA链。植物根尖分生组织放在含有BrdU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到第一、第二个细胞周期的中期。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1条染色体形成2条染色单体的同时,DNA也完成了复制 B. 1个DNA复制后所产生的子代DNA分别位于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 C. 第一个细胞周期的中期,每条染色体均有1个DNA的2条链都含BrdU D. 第二个细胞周期的中期,每条染色体中只有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不含BrdU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①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②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③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④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称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细胞两极;⑤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1条染色体形成2条染色单体的同时,DNA也完成了复制,A正确;由于是半保留复制方式,1个DNA复制后所产生的子代DNA分别位于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B正确;第一个细胞周期的中期,DNA分子只复制一次,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每条染色单体均有1个DNA分子的1条脱氧核苷酸链含BrdU,C错误;到第二次细胞周期的中期,DNA分子进行了2次半保留复制,每条染色体只有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不含BrdU,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信息“植物根尖分生组织放在含有BrdU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到第一、第二个细胞周期的中期”,判断根尖分生组织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再根据题意作答。‎ ‎25.蜜蜂中的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单独发育而成,蜂王和工蜂由受精卵发育形成;已知蜜蜂的体色中褐色对黑色为显性。现有褐色雄蜂与杂合褐色蜂王杂交获得F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雄蜂体细胞中只含有1条 Y 染色体 B. F1的黑色雄蜂与褐色雄蜂数目相等 C. 雄蜂精子和雄蜂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相同 D. F1中蜂王可产生褐色或黑色雄蜂 ‎【答案】A ‎【解析】‎ ‎【分析】‎ 蜜蜂的蜂王和工蜂的体细胞中有32条染色体,而雄蜂的体细胞中只有16条染色体。像蜜蜂的雄蜂这样,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做单倍体。蜜蜂的性别由染色体数目决定。‎ ‎【详解】蜜蜂由染色体数目决定性别,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因此,雄蜂的细胞中不存在性染色体,A错误;由于杂合褐色蜂王产生的配子类型的比例是1:1的关系,因此,F1‎ 的黑色雄蜂与褐色雄蜂数目相等,B正确;雄蜂精子染色体数目等于雌蜂染色体数目一半,雄蜂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也是雌蜂染色体数目一半,因此,雄蜂精子和雄蜂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相同,C正确;由于蜂王是杂合褐色,因此,F1中蜂王可产生褐色或黑色雄蜂,D正确;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看清题干中信息“蜜蜂中的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单独发育而成,蜂王和工蜂由受精卵发育形成”,再根据题意作答。‎ ‎26.人胰岛素的A、B两条肽链是由一个基因编码的。如图是该基因转录过程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是mRNA,其上任意3个相邻碱基构成1个密码子 B. ②是RNA聚合酶,催化相邻核苷酸的连接 C. ③是模板DNA,其两条链分别编码A、B肽链 D. ③中碱基序列改变必将引起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DNA(或基因)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①是mRNA,其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构成1个密码子,而不是任意的3个相邻的碱基,A错误;②是RNA聚合酶,催化相邻核苷酸的连接,B正确;③是模板DNA,胰岛素基因的两条DNA单链中只有一条能作为模板转录形成mRNA,再以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蛋白质,A、B两条肽链是由胰岛素基因的不同区段来编码的,不是两条DNA单链分别编码A、B两条肽链,C错误;③中碱基序列改变不一定会引起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变化,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相关信息“人胰岛素的A、B两条肽链是由一个基因编码的”,再根据题意作答。‎ ‎27.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了培育出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②③④⑤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 B. 过程⑦还可使用亚硝酸诱变来避免育种的盲目性 C. 过程⑥可用低温或者秋水仙素处理Ab幼苗或Ab所结的种子 D. 过程④中常用的工具酶之一是DNA连接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示可知:①②③为杂交育种,原理为基因重组;④为基因工程育种,原理为基因重组;⑤⑥为单倍体育种,原理为染色体变异;⑦为诱变育种,原理为基因突变。‎ ‎【详解】从育种方式来看,②③为杂交育种,原理为基因重组,④为基因工程育种,原理也为基因重组,⑤⑥为单倍体育种,原理为染色体变异,A错误;⑦为诱变育种,原理为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不能避免育种的盲目性,B错误;单倍体Ab不能结种子,C错误;过程④为基因工程育种,常用的工具酶有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因此,D正确;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的原理和过程,再根据题意作答。‎ ‎28.亨廷顿舞蹈症和鱼鳞病都是单基因遗传病。相关系谱图如下,Ⅰ2、Ⅱ2、Ⅲ2都不携带亨廷顿舞蹈症的致病基因,Ⅴ1不携带鱼鳞病的致病基因。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亨廷顿舞蹈症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B. 鱼鳞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最初来自基因突变 C. Ⅴ1和Ⅴ2再生育一个不含致病基因的孩子的概率为1/2‎ D. 若Ⅴ2再孕,则应建议其对胎儿进行性别鉴定,若是女儿则终止妊娠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中总是与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称为伴性遗传。由于基因具有显性和隐性的不同,又由于它们与性染色体相关联,因此,在遗传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详解】图中Ⅰ2、Ⅱ2、Ⅲ2都不携带亨廷顿舞蹈症的致病基因,所以该病不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伴X染色体遗传,也不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只能是常染色显性遗传,A错误;Ⅴ1不携带鱼鳞病的致病基因,V2表现正常,儿子患鱼鳞病,说明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B错误;Ⅴ1(aaXBY)和V2(aaXBXb)再生育一个不含致病基因的孩子的概率为1×1/2=1/2,C正确;若Ⅴ2再孕,女胎儿都是正常的,男胎儿有一半是正常的,有一半是不正常的,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相关信息“Ⅰ2、Ⅱ2、Ⅲ2都不携带亨廷顿舞蹈症的致病基因,Ⅴ1不携带鱼鳞病的致病基因”,再根据题意作答。‎ ‎29.下列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患者症状可由光学显微镜观察 B. 该患者的内环境中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相互转化 C. 该患者内环境的pH值应比正常人的略微偏大 D. 该患者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要比正常人的弱 ‎【答案】C ‎【解析】‎ ‎【分析】‎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合成正常血红蛋白分子的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血红蛋白的作用是运输氧气,患者体内氧气浓度会下降,导致部分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构成,三者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 ‎【详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状,可由光学显微镜观察,A正确;血浆中的有些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的物质也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B正确;患者体内由于缺氧,导致细胞无氧呼吸加强,产生的乳酸增多,内环境pH会比正常人略低,C错误;该患者由于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减少,所以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要比正常人的弱,D正确;因此,本题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虽然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但是镰刀型的红细胞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看见。‎ ‎30.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 血浆中的 O2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至少穿过3层磷脂分子层 C. 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 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其中Ⅰ是肺,Ⅱ是小肠,Ⅲ是肾脏,Ⅳ是皮肤;过程①是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②是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 ‎【详解】据图分析,通过Ⅰ完成了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则该器官是肺,内环境与肺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A正确;血浆中的 O2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的过程至少经过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和2层线粒体膜,因此至少穿过10层磷脂分子层,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过程②是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C正确;排除体内代谢废物的器官有肺、肾脏、皮肤,Ⅰ是肺,Ⅲ是肾脏,则Ⅳ是皮肤,D正确,D正确。‎ ‎【点睛】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答本题的突破口,对于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综合理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 ‎31.下图为甲、乙两种植物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回答:‎ ‎(1)甲、乙两种植物细胞呼吸较强的是__________植物。在A、C点时,植物细胞中可以产生ATP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当光照强度达到E点后,限制乙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 ‎(2)如果在图中F点突然停止光照,短期内叶绿体中C3化合物的含量将__________。‎ ‎(3)当光照强度在B和D之间,光照和黑暗的时间各为12 h。甲植物中有机物总量将__________,乙植物中有机物总量将__________。‎ ‎【答案】 (1). 甲 (2). 线粒体、叶绿体 (3). CO2浓度和温度 (4). 增加 (5). 减少 (6). 增加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该图代表甲、乙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纵坐标上的点代表了只进行呼吸作用,数值就代表呼吸作用强度。由数据可知甲的呼吸强度是2单位/h,乙的呼吸强度是1单位/h,所以甲的呼吸作用强度大。A和C 点都和横坐标相交,分别代表了乙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甲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等于光合作用强度。‎ ‎【详解】(1)图中光照强度为0时,两植物均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图中可以看出,甲植物呼吸作用强于乙植物,在A、C点时,两植物均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植物细胞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可以产生ATP,当光照强度达到E点后,乙植物已经达到光饱和点,光照不是限制因素,因此,此时限制乙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有CO2浓度和温度。‎ ‎(2)如果在图中F点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生成的ATP和[H]减少,这将抑制暗反应的C3化合物的还原,因此短期内叶绿体中C3化合物的含量将增加,同时,CO2和C5化合物结合的过程仍继续进行。‎ ‎(3)当光照强度在B和D之间,乙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而甲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光照和黑暗各12h,实验后,甲植物白天积累的有机物不够夜间消耗,因此有机物总量将减少,而乙植物由于白天的净光合作用量大于夜晚的呼吸作用量,因此实验后仍有有机物的积累,即有机物总量将增加。‎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达到最大值之前,影响纵坐标的因素是横坐标,达到最大值之后,影响纵坐标的因素是除开横坐标之外其他的因素。‎ ‎32.研究发现,雌性哺乳动物细胞核中存在X染色体高度浓缩失活形成的巴氏小体,科研人员对此进行了研究。‎ ‎(1)某些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细胞核具有不同数目的巴氏小体,如XXY有1个,XXX有2个,XXXX有3个,而XO没有巴氏小体。据此判断巴氏小体数目等于____________。‎ ‎(2)为探究胚胎发育早期X染色体上Xist基因表达与X染色体失活的关系,科研人员将某种雌鼠的胚胎干细胞(PGK细胞)中两条X染色体分别标记为X1和X2,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将其中X2染色体上的Xist基因敲除,获得XT细胞(如图1),对PGK细胞、XT细胞及由它们分化形成的许多细胞中E和e基因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实验结果如下图2所示。‎ ‎ ‎ ‎①由图2分析,大多数PGK和XT细胞中的X染色体___________(失活/未失活)。PGK分化细胞中E基因和e基因表达量高于80%的细胞数目接近相等,说明X染色体失活是___________的。‎ ‎②由图2分析,XT分化细胞中几乎无___________________的细胞,说明XT分化细胞中__________染色体失活。‎ ‎③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上述实验推测,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雄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Xist基因________(填“会”或“不会”)表达。‎ ‎【答案】 (1). X染色体数目-1 (2). 未失活 (3). 随机 (4). E基因表达量高于80% (5). X1 (6). Xist基因的表达会导致该基因所在的X染色体失活 (7). 不会 ‎【解析】‎ ‎【分析】‎ 染色体(染色质)是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染色质)时常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进行染色;哺乳动物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雌性哺乳动物细胞核中存在X染色体高度浓缩形成的巴氏小体的现象,由于雌性个体的一条性染色体浓缩形成巴士小体,巴士小体上的基因表达受限制,因此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的X染色体的基因表达的数量相同;探究胚胎发育早期X染色体上Xist基因的表达与X染色体失活的关系,实验的自变量是X染色体上是否含有Xist基因,因变量是E和e基因的表达量,根据柱形图显示的信息进行推理、判断并获取结论。‎ ‎【详解】(1)由题意知,XXY有1个、XXX有2个、XXXX有3个,而XO没有巴氏小体,因此可以推断巴氏小体数目等于X染色体数目-1。‎ ‎(2)①分析题图2可知,PGK和XT细胞中大多数细胞的E和e基因的表达量相同,说明大多数PGK和XT细胞中的X染色体都没有失活;PGK分化细胞中E基因和e基因表达量高于80%的细胞数目接近相等,说明X染色体失活是随机的。 ②分析题图2可知,XT分化细胞中,E、e表达相同数量的细胞数目较少,e基因表达80%以上较多,E表达80%以上的细胞为0,由图1知,E位于X1上, XT分化细胞中X1失活。③由图分析可知,实验结果表明,Xist基因的表达会导致该基因所在的X染色体失活。 (3)由于Xist基因的表达会导致该基因所在的X染色体失活,因此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雄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Xist基因不会表达。‎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相关信息“‎ 雌性哺乳动物细胞核中存在X染色体高度浓缩失活形成的巴氏小体”,正常雄性哺乳动物细胞核中不存在巴氏小体。‎ ‎33.普通小麦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42条。下图表示小麦的三个纯合品系的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I、II分别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A为矮杆基因,B为抗矮黄病基因,E为抗条斑病基因,均为显性。乙品系和丙品系是由普通小麦与近缘物种偃麦草杂交后,经多代选育而来,图中染色体上的黑色部分(B和E基因所在)是来自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 ‎ ‎ ‎(1)在培育乙、丙品系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的变化,这种变异为__________。该变异可为____________提供原材料。‎ ‎(2)若所有染色体正常联会,甲和乙杂交所得到的F1 自交,所得F2 中有________种基因型,其中表现型为抗矮黄病的个体在F2中占___________。 ‎ ‎(3)甲和丙杂交所得到的F1自交,由于染色体Ⅰ甲与Ⅰ丙差异较大,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无法正常联会,而其它染色体能正常配对,要证实这一推测,可取_________花药中的组织进行染色观察,如果观察到细胞中有________个四分体,则支持这一推测。‎ ‎【答案】 (1). 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 (2). 生物进化 (3). 9 (4). 3/4 (5). F1 (6). 20‎ ‎【解析】‎ ‎【分析】‎ 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的顺序发生改变。类型: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一对同源染色体形成一个四分体。‎ ‎【详解】(1)观察图可知乙、丙品系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可遗传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由图可知,甲的基因型为AAeebb、乙的基因型为aaeeBB、丙的基因型为aaEEbb。甲和乙杂交所得到的F1为AaeeBb,由于A(a)与E(e)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因此不会发生自由组合,产生配子只有4种:AeB、Aeb、aeB、aeb。A与a、B与b之间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自交得到F2,因此F2得基因型有3×3=9种。其中表现型为抗矮黄病的个体B_(BB、Bb)在F2中占3/4。‎ ‎(3)小麦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42条,相同的染色体有两条,说明是二倍体,因此可以判断出,一个染色体组中有42/2=21种不同形态的非同源染色体,也就是说体细胞中含有21对同源染色体。甲和丙杂交所得到的F1,F1体细胞中也还有21对同源染色体,由于染色体Ⅰ甲与Ⅰ丙差异较大,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无法正常联会,而其它染色体能正常配对,即20对可以配对形成四分体.可取F1花药中的组织进行染色观察,如果观察到细胞中有20个四分体,则支持这一推测。‎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相关信息“普通小麦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42条。下图表示小麦的三个纯合品系的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I、II分别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说明此普通小麦为二倍体,甲、乙、丙均为纯合子。‎ ‎34.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下图表示牵张反射的过程,请分析回答:‎ ‎ ‎ ‎(1)牵张反射属于____________反射,其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 ‎(2)肌肉受牵拉时肌梭兴奋,兴奋以_________形式沿传入神经传导,经过神经中枢后,兴奋再由α传出神经传至肌肉,引起收缩,α传出神经末梢与肌肉细胞的接头部位类似于突触,兴奋在此部位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同时兴奋也经γ传出神经引起肌梭再兴奋,使肌肉收缩更有力。‎ ‎(3)举重运动员在比赛中举起杠铃并维持一定的时间,这主要是由于大脑发出的冲动能作用于α和γ传出神经的结果,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 ‎(4)在骨骼肌被过度牵拉时,会引起骨骼肌另一种感受器兴奋,通过脊髓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作用,抑制α传出神经的活动,使相应肌肉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非条件 (2). 脊髓 (3). 电信号(或神经冲动) (4).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5). 高级神经中枢可以调控低级神经中枢 (6). 舒张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详解】(1)依据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牵张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大脑发出的冲动通过脊髓才能作用于α和γ传出神经,这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可以调控低级神经中枢。‎ ‎(4)依据题意可知,在骨骼肌被过度牵拉时,α传出神经的活动受到抑制,导致相应肌肉舒张,以防止肌肉受到损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别图示中反射弧的结构,以及牵张反射的过程,再根据题意作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