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4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一、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不同的生物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其组成细胞的成分含量不同.在组成水母的各种化学成分中,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元素和化合物分别是( ) A.氧、水 B.碳、蛋白质 C.氧、蛋白质 D.碳、水 2.我们日常烹调中使用的味精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已知谷氨酸分子的R基为﹣C3H5O2,则一分子谷氨酸中含有的C、H、O、N原子数依次是( ) A.5、9、4、1 B.4、8、5、1 C.5、8、4、1 D.4、9、4、1 3.人体肌肉细胞的遗传物质含有的核糖的种类、碱基的种类、核苷酸的种类依次是( ) A.1,4,4 B.2,5,8 C.1,4,5 D.1,5,8 4.在河北省“红心鸭蛋”事件中,部分的蛋鸭养殖户用加入“红药”(主要成分是苏丹Ⅳ)的饲料喂蛋鸭而得到“红心鸭蛋”,被染成红色的是蛋黄中的( ) A.脂肪 B.蛋白质 C.核酸 D.磷脂 5.在下列植物细胞散失的水分中,主要为结合水的是( ) A.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失去的水 B.小麦种子晒干过程中散失的水 C.玉米植株蒸腾作用散失的水 D.晒干的小麦干种子再烘烤散失的水 6.下列各组物质中,由相同种类元素组成的是( ) A.胆固醇、磷脂、ATP B.淀粉、丙酮酸、糖原 C.氨基酸、核苷酸、脂肪 D.纤维素、抗体、胰岛素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细胞膜的功能( ) A.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将产生的抗体分泌到细胞外 C.维持细胞内的小环境稳定 D.使细胞内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加快 8.鉴别一个细胞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应检查它( ) A.有无叶绿体 B.有无核糖体 C.有无中心体 D.有无细胞壁 9.下列模式图表示几种细胞器,除哪一项外都正确的是( ) A.细胞器A、C、E、F能产生水 B.图中不是所有细胞器都含有磷脂 C.A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 D.绿色植物的细胞都含有A、C、D、E、F 10.将紫色水萝卜的块根切成小块放入清水中.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若进行加温,随着水温的增高,水的颜色逐渐变红.其原因是( ) A.细胞壁在加温中受到破坏 B.水温增高,花青素的溶解度加大 C.加温使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通透性 D.加温使细胞膜等生物膜失去了选择通透性 1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性激素主要是由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 B.囊泡可以由内质网向高尔基体转运 C.膜蛋白的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有关 D.内质网既参与物质合成,也参与物质运输 12.用3H标记的谷氨酸注入胰腺的腺泡细胞后,合成物质X并分泌到细胞外,合成的物质X及运输途径如反应式所示,其中的①②及物质X分别表示( ) 核糖体→①→②细胞膜细胞外. A.内质网、高尔基体、性激素 B.高尔基体、内质网、性激素 C.内质网、高尔基体、唾液淀粉酶 D.高尔基体、线粒体、唾液淀粉酶 13.19世纪末,欧文顿通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实验证实 B.模型方法 C.控制变量 D.提出假说 14.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以下关于DNA与RNA特点的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细胞内存在的主要部位相同 B.所形成的结构不同 C.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 D.含有的碱基相同 15.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核内存在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B.核仁是与核糖体形成有关的细胞器 C.核孔是mRNA、酶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核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16.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这与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的性质有关.某研究小组发现植物种子细胞以小油滴的方式存油,每个小油滴都由磷脂膜包被着,该膜最可能的结构是( ) A.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头部向着油滴内 B.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尾部向着油滴内 C.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结构与细胞膜完全相同 D.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两层磷脂的头部相对 17.如图是胡萝卜在不同的含氧情况下从硝酸钾溶液中吸收K+和NO3﹣的曲线.影响A、B两点和B、C两点吸收量不同的因素分别是( ) A.载体数量、能量 B.能量、载体数量 C.载体数量、离子浓度 D.能量、离子浓度 18.下列判断细胞死活的方法中,表述错误的是( ) ①将植物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未发生质壁分离的是死细胞 ②在高倍镜下观察,若发现线粒体被染上蓝绿色,则表明细胞是死的 ③将某细菌与水绵一起制成临时装片,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若发现水绵照光部位没有细菌,则说明细菌细胞为死细胞.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19.将六个大小相同的马铃薯去皮之后,分别置入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数小时后取出称其重量,增减的重量与蔗糖溶液的浓度关系如图.据图判断,马铃薯细胞液浓度与下列哪项最为接近( ) A.0.4 B.0.8 C.1.0 D.1.6 20.下列选项中,哪组是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 ) ①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②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③细胞壁的伸缩性大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 ④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唾液淀粉酶适宜的PH为中性,在测定唾液淀粉酶活性时,将溶液pH由2上升到7的过程中,该酶活性将( ) A.不断上升 B.没有变化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 22.关于如图图示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的活性随pH值升高逐渐降低 B.温度从0一P变化过程中,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C.随pH值从5升高到7,酶的最适温度不变 D.该酶的最适pH值是5 23.关于探究酶特性的实验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选择过氧化氢溶液为底物 B.若探究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可选择无机催化剂作为对照 C.若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只能用斐林试剂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 D.若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专一性,可用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 24.1981年,Thomas Cech在研究四膜虫时,发现其rRNA前体加工除去某些片段的过程中发生“剪接反应”,该反应是在仅有RNA没有任何蛋白质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下列推论最合理的是( ) A.该反应不需要酶的催化 B.四膜虫体内的这种RNA具有酶的特性 C.所有蛋白质和RNA都是酶 D.有的DNA也可能是酶 25.下列关于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TP分子中所有化学键都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被称为高能磷酸化合物 B.三磷酸腺苷可简写为A~P~P~P C.ATP中大量的能量都储存在腺苷和磷酸基团中 D.1个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1个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 26.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如图为ATP的结构和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的A代表腺嘌呤,b、c为高能磷酸键 B.发生放能反应时,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 C.ATP与ADP快速转化依赖于酶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D.酶1和酶2催化作用的机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27.将酵母菌研磨成匀浆,离心后得上清液(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线粒体),把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未曾离心的匀浆分别放入甲、乙、丙三个试管中,各加入等量葡萄糖溶液,然后置于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试管中最终产物为CO2和H2O B.乙试管中不发生反应 C.丙试管中有大量的ATP产生 D.丙试管中无CO2产生 28.下列各项应用中,主要利用细胞呼吸原理的是( ) ①中耕松土 ②果蔬保鲜 ③贮存种子 ④汛期农田及时排水 ⑤合理密植 ⑥糖渍、盐溃食品 ⑦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 A.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⑦ C.②③④⑤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9.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B.酿酒时密封是为了促进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C.无氧呼吸的产物与细胞中呼吸酶的种类有关 D.长跑时,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产物 30.现有一瓶掺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液,吸进氧气的体积与放出二氧化碳的体积之比为3:5,这是因为( ) A.有的酵母菌在进行有氧呼吸 B.有的酵母菌在进行有氧呼吸 C.有的酵母菌在进行有氧呼吸 D.有的酵母菌在进行有氧呼吸 31.科学家用14C标记二氧化碳,发现碳原子在一般植物体内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是( ) A.二氧化碳→叶绿素→葡萄糖 B.二氧化碳→ATP→葡萄糖 C.二氧化碳→五碳化合物→葡萄糖 D.二氧化碳→三碳化合物→葡萄糖 32.气孔关闭会导致光合作用效率下降,其表现在( ) A.水光解产生[H]的量不足 B.光反应中产生的ATP数量减少 C.暗反应过程中还原剂的数量不足 D.暗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三碳化合物数量减少 33.关于叶肉细胞在光照条件下产生ATP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细胞ATP的唯一来源 B.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都能产生ATP C.线粒体和叶绿体合成ATP都依赖氧 D.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34.图表示的是一个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之间关系的曲线,你认为下列四个选项中,能代表此细胞的生理状态与曲线中AB段相符的是( ) A. B. C. D. 35.如果25℃是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35℃是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若图1表示25℃时光照强度与CO2的吸收量之间的关系,那么将温度变为35℃,图中各点如何移动( ) A.a点下移,b点右移 B.a点不移动,b点右移 C.a点下移,b点左移 D.a点不移动,b点左移 36.一分子CO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相邻细胞的叶绿体基质内,共穿越生物膜层数和磷脂分子层分别是( ) A.4、8 B.4、4 C.6、12 D.8、16 37.为验证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设计如下实验:选择生长状况一致的小麦幼苗200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处理并预期结果.下面是关于实验组或对照组的处理方法和预期结果的几种组合,其中正确的是( ) ①实验组 ②对照组 ③黑暗中培养 ④在光下培养 ⑤生长育好 ⑥生长不良.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 38.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无水乙醇可提取和分离色素,滤纸条上最终会有四条色素带出现 B.若滤纸条上未出现色素带,说明选择的叶片可能是黄化叶 C.离滤液细线最近的色素带的颜色为蓝绿色 D.提取液呈现绿色是因为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比类胡萝卜素高 39.如图是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中NaOH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CO2 B.可用重铬酸钾检测酵母菌是否产生酒精 C.乙应让B先封口一段时间再连接装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 D.甲组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乙组中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 40.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相同点是( ) ①都在线粒体中进行 ②都需要酶 ③都需要氧 ④都产生ATP ⑤都经过生成丙酮酸的反应. A.②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⑤ 41.在环境中CO2浓度一定、温度适宜的情况下,测定植物叶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CO2的吸收或释放量,结果如下表所示(表中负值表示CO2释放量,正值表示CO2吸收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光照强度(klx) 2.0 4.0 6.0 8.0 9.0 10.0 CO2(mg/100cm2•h) ﹣2.0 2.0 6.0 10.0 12.0 12.0 A.光照强度在8.0~9.0 klx时,细胞呼吸速率不变 B.光照强度在2.0 klx时,细胞不进行光合作用 C.光照强度在6.0 klx时,细胞呼吸速率小于光合作用速率 D.光照强度在10.0klx时,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是CO2浓度 42.某多肽链为159肽,其分子式为CxHyNaObS2(a>200,b>200),并且由下列5种氨基酸组成,该多肽彻底水解后将会得到赖氨酸、天冬氨酸各多少个( ) A.a﹣159, B.a﹣159, C.a﹣160,b﹣160 D.a﹣160, 43.关于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普里斯特利把小鼠和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小鼠不会死亡﹣﹣证明了绿色植物在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从而更新了空气 B.萨克斯把绿色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作为对照,用碘蒸气处理后观察颜色变化﹣﹣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C.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以极细光束照射,观察细菌分布﹣﹣证明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D.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H2O和CO2,供绿色植物利用,分析各自放出的氧﹣﹣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参加反应的H2O 44.若使某细胞仅具有单纯自由扩散的运输方式,则处理该细胞膜的物质最可能是( ) A.淀粉酶 B.蛋白酶 C.纤维素酶 D.果胶酶 45.假设将标号为A、B、C的同一浓度植物细胞分别放在a、b、c三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依次得到如图所示状态(原生质层不再变化).根据图分析推理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前蔗糖溶液浓度为:c>b>a B.实验后蔗糖溶液浓度为:c=b≥a C.实验后细胞的吸水能力:C>B>A D.实验后细胞液浓度:C>B>A 46.下列关于高倍物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因为藓类叶片大,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所以可以直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 B.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即可换上高倍物镜 C.换上高倍物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晰 D.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最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 47.某同学利用下图装置测发芽种子的呼吸类型.种子已消毒且呼吸底物为葡萄糖(不考虑环境因素影响),若种子既有无氧呼吸又有有氧呼吸,装置中红色液移动的情况是( ) ①甲不动 ②甲左移 ③甲右移 ④乙不动 ⑤乙左移 ⑥乙右移. A.①⑥ B.③⑤ C.②④ D.②⑥ 48.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电镜下可以清晰地看到细胞膜呈亮﹣暗﹣亮的三层结构 B.线粒体的脂质单分子层总面积大于4倍的线粒体表面积 C.鸡的成熟红细胞吸水涨破后离心,沉淀物中即可获得较纯的细胞膜 D.溶酶体膜不被其内的水解酶分解是因为其不含蛋白质 49.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ATP、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此物质被吸收的方式是( ) A.主动运输 B.胞吞 C.自由扩散 D.协助扩散 50.某兴趣小组在室温下进行了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探究实验(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滴管中冒出的气泡是反应产生CO2的结果 B.试管中加水的主要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 C.若试管中的水换成冷水,气泡释放速率下降 D.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转移至ATP,其余的存留在酒精中 二、非选择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 51.如图是某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括号内填标号,横线上填文字) (1)此图是高等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判断的理由是 . (2)参与构成生物膜系统的细胞器有[ ]. (3)图中①的主要成分是 ,它对细胞具有 作用. (4)叶、花、果实的颜色,除绿色外,其他颜色大都由[ ] 中的色素所决定. (5)蓝藻细胞与该细胞相比,其根本区别是蓝藻 . (6)若此细胞为根尖的细胞,则图中不应出现的细胞器是[ ]. 52.图是绿色植物体内能量转换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A表示的生理过程为 ,具体部位是 ,其中生成的ATP所含化学能来自 ,写出生成ATP的反应式: ;这些ATP和[H]将用于 的还原. (2)图中B表示的生理过程为 ,此过程发生的场所是在 .如果停止光照,C5化合物的含量将会 . (3)图中C表示的生理过程为 ,其中生成的ATP所水解释放的能量直接用于植物的各项 ,这个过程中,第一阶段是在 中进行,产生的CO2是在第 阶段形成的,产生的水是在第 阶段形成的,此过程的总反应式可以写成: . 53.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 (1)获取较纯净的细胞膜最好选用的细胞是 ,原因是 . (2)甲图中的①是 ,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 ,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是通过 方式进入细胞. (3)乙图是一个动物细胞内细胞内外不同离子的浓度,其中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的是 ,判断的依据是 . (4)白细胞能通过改变形状穿过毛细血管壁,到达炎症部位吞食病菌,这说明细胞膜具有 . (5)人的小肠上皮细胞可以吸收葡萄糖而不吸收比葡萄糖分子量小的木糖,这说明细胞膜具有 . 5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研究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1)实验目的: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2)实验器材:温度计,试管,烧杯;可溶性淀粉溶液,新鲜的α﹣淀粉酶溶液,蒸馏水,碘液等.注:①实验室使用的α﹣淀粉酶最适温度为50~70℃; (3)实验原理:可溶性淀粉溶液遇碘液会发生颜色反应,呈现蓝色. (4)实验步骤(用表格显示实验步骤): 步骤 项目 试管A 试管B 试管C 1 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 2mL 2mL 2 放置在不同温度环境下5分钟 0℃ 100℃ 60℃ 3 加入新配置的α﹣淀粉酶溶液 1mL 1mL 1mL 4 完成反应 5min 5 滴入碘液 2滴 2滴 2滴 6 观察结果 ①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 . ②在实验步骤1中试管B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量是 . ③实验步骤2和3顺序能否颠倒? ,为什么? . (5)实验结果及分析 ①在试管A、B、C中能观察到的现象分别是 、 、 . ②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55.如图甲表示春季晴天某密闭大棚内一昼夜CO2浓度的变化,图乙为棚内植物不同时间吸收CO2的速率,若一昼夜中6时日出,18时日落.请据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细胞内与大棚内CO2浓度变化有关的生理活动有 、 ,与此相关的两种细胞器分别是 、 . (2)图乙中,一昼夜中CO2浓度最高和最低的时间点分别是a时和b时,此时间点的含义是 . (3)一昼夜中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是 ;植物体内开始积累有机物的时间点是 ,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时间点是 . (4)假设一昼夜中呼吸速率保持不变且12时光照最强,请把乙图画在答题卡上并补画出12时至24时的CO2吸收速率曲线. . 56.为探究膜的透性,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E、F、G为用猪膀胱制成的小袋,内盛有溶液甲或溶液乙,上端分别接上口径相同的小玻璃管,起初3支小玻璃管内的液面高度相同,已知体积VG>VE=VF,甲、乙、丙三种溶液分别为质量浓度为0.2g/mL、0.1g/mL、0.3g/mL的蔗糖溶液. (1)几分钟后,3支小玻璃管中的现象是: ,变化程度 . (2)该实验的结论是 . (3)若将两组这样的装置,一组放于37℃的恒温箱中,一组放于0℃的恒温箱中,几分钟后观察,可见两装置中e玻璃管中的现象是 ,说明 . 2016-2017学年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不同的生物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其组成细胞的成分含量不同.在组成水母的各种化学成分中,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元素和化合物分别是( ) A.氧、水 B.碳、蛋白质 C.氧、蛋白质 D.碳、水 【考点】碳原子的结构特点;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1、C、H、O、N、P、S这六种元素的含量占到了细胞总量的97%,称为主要元素. 2、C、H、O、N基本元素占鲜重的比例从大到小的顺序是:O>C>H>N; 3、C、H、O、N基本元素占干重的比例从大到小的顺序是:C>O>N>H. 【解答】解:(1)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元素是氧,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元素是碳; (2)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故选:B. 2.我们日常烹调中使用的味精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已知谷氨酸分子的R基为﹣C3H5O2,则一分子谷氨酸中含有的C、H、O、N原子数依次是( ) A.5、9、4、1 B.4、8、5、1 C.5、8、4、1 D.4、9、4、1 【考点】氨基酸的分子结构特点和通式. 【分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其结构通式为:.这20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不同.因此只要知道R基团即可写出相应氨基酸的结构式.据此答题. 【解答】解: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已知谷氨酸的R基是﹣C3H5O2,将其代入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即可写出谷氨酸的分子结构式.所以该谷氨酸含有C、H、O、N的原子数分别是5、9、4、1. 故选:A. 3.人体肌肉细胞的遗传物质含有的核糖的种类、碱基的种类、核苷酸的种类依次是( ) A.1,4,4 B.2,5,8 C.1,4,5 D.1,5,8 【考点】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分析】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碱基是A、T、G、C四种碱基,核苷酸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四种;RNA中的五碳糖是核糖,碱基是A、U、G、C四种,核苷酸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胞嘧啶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四种. 【解答】解:人体肌肉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含有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一种,碱基是A、T、G、四种C,核苷酸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四种. 故选:A. 4.在河北省“红心鸭蛋”事件中,部分的蛋鸭养殖户用加入“红药”(主要成分是苏丹Ⅳ)的饲料喂蛋鸭而得到“红心鸭蛋”,被染成红色的是蛋黄中的( ) A.脂肪 B.蛋白质 C.核酸 D.磷脂 【考点】检测脂肪的实验. 【分析】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方法: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淀粉遇碘液变蓝; 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 观察DNA和RNA的分布,需要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DNA可以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可以被吡罗红染成红色; 脂肪需要使用苏丹III(苏丹IV)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 【解答】解:脂肪需要使用苏丹III(苏丹IV)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因此,部分的蛋鸭养殖户用加入“红药”(主要成分是苏丹Ⅳ)的饲料喂蛋鸭而得到“红心鸭蛋”,被染成红色的是蛋黄中的脂肪. 故选:A. 5.在下列植物细胞散失的水分中,主要为结合水的是( ) A.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失去的水 B.小麦种子晒干过程中散失的水 C.玉米植株蒸腾作用散失的水 D.晒干的小麦干种子再烘烤散失的水 【考点】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1、自由水:细胞中绝大部分以自由水形式存在的,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其主要功能: (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2)细胞内的生化反应需要水的参与. (3)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部分细胞必须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 (4)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 2、结合水:细胞内的一部分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它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3、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所占比例增加.若细胞中结合水所占比例增大,有利于抵抗不良环境(高温、干旱、寒冷等.) 4、种子在晒干过程中,主要失去的是自由水(有活性,能进行呼吸作用等),干种子在烘烤过程中,主要失去的是结合水(失去生命活性.) 【解答】解:A、洋葱表皮萎蔫过程中所散失的水分是自由水,A错误; B、种子收获后晒干过程中散失的水是以游离形式存在的,属于自由水,B错误; C、植物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主要是自由水,C错误; D、干种子主要含有结合水,因此烘烤过程中散失的水分主要是结合水,D正确. 故选:D. 6.下列各组物质中,由相同种类元素组成的是( ) A.胆固醇、磷脂、ATP B.淀粉、丙酮酸、糖原 C.氨基酸、核苷酸、脂肪 D.纤维素、抗体、胰岛素 【考点】糖类的组成元素;氨基酸的分子结构特点和通式;脂质的组成元素. 【分析】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 (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 (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解答】解:A、胆固醇是由C、H、O元素组成,磷脂和ATP由C、H、O、N、P元素组成,A错误; B、淀粉、丙酮酸、糖原都是由C、H、O元素组成,B正确; C、氨基酸是由C、H、O、N元素组成,核苷酸是由C、H、O、N、P元素组成,脂肪由C、H、O元素组成,C错误; D、纤维素为多糖,由C、H、O元素组成,抗体、胰岛素的本质为蛋白质,由C、H、O、N元素组成,D错误. 故选:B.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细胞膜的功能( ) A.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将产生的抗体分泌到细胞外 C.维持细胞内的小环境稳定 D.使细胞内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加快 【考点】细胞膜的功能. 【分析】细胞膜的功能有: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而细胞内提高化学反应的速率的是酶,细胞膜没有此项功能. 【解答】解:A、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因此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故A错误; B、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可以将抗体分泌到细胞外,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体现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故B错误; C、细胞膜存在于细胞的最外边,作为系统的边界,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使生命物质与外界环境分开,产生了原始的细胞,对生命的起源起重要作用,故C错误; D、酶能使细胞内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加快,但不属于细胞膜的功能,故D正确. 故选:D. 8.鉴别一个细胞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应检查它( ) A.有无叶绿体 B.有无核糖体 C.有无中心体 D.有无细胞壁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动植物细胞的比较: ①动物细胞特有的结构:中心体(低等植物细胞也有); ②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和液泡,只有绿色植物细胞才有叶绿体,只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才有液泡; ③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核糖体; ④动植物细胞共有的基本结构:细薄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解答】解:A、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但是只有绿色植物细胞的部分细胞如叶肉细胞等才具有叶绿体,A错误; B、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均具有核糖体,根据细胞中核糖体的有无不能鉴别一个细胞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B错误; C、中心体常见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根据细胞中有无中心体不能鉴别一个细胞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C错误; D、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因此鉴定一个细胞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最可靠的依据是观察它是否具有细胞壁,D正确. 故选:D. 9.下列模式图表示几种细胞器,除哪一项外都正确的是( ) A.细胞器A、C、E、F能产生水 B.图中不是所有细胞器都含有磷脂 C.A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 D.绿色植物的细胞都含有A、C、D、E、F 【考点】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根据细胞器的形态,可判断A是高尔基体、B是中心体、C是线粒体、D是内质网、E是叶绿体、F是核糖体. 1、线粒体:真核细胞主要细胞器(动植物都有),机能旺盛的含量多.程粒状、棒状,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上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含少量的DNA、RNA. 2、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双层膜结构.基粒上有色素,基质和基粒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RNA. 3、内质网:单层膜折叠体,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4、核糖体:无膜的结构,椭球形粒状小体,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5、中心体:无膜结构,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构成,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中,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解答】解:A、细胞器A(高尔基体合成多糖)、C(线粒体的有氧呼吸第二和第三阶段)、E(叶绿体暗反应阶段)、F(核糖体脱水缩合)都能产生水,A正确; B、B中心体和F核糖体不含磷脂,B正确; C、A高尔基体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C正确; D、绿色植物的根尖细胞不含有E叶绿体,D错误. 故选:D. 10.将紫色水萝卜的块根切成小块放入清水中.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若进行加温,随着水温的增高,水的颜色逐渐变红.其原因是( ) A.细胞壁在加温中受到破坏 B.水温增高,花青素的溶解度加大 C.加温使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通透性 D.加温使细胞膜等生物膜失去了选择通透性 【考点】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分析】原生质层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生物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细胞膜、液泡膜及原生质层均为选择透过性膜,而细胞壁是全透性的.呈紫红色的花青素存在于液泡膜内的细胞液中.因此,只有当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花青素才能透过原生质层进入水中. 【解答】解:A、细胞壁本来就是全透性的,A错误; B、花青素存在细胞液中,加温涉及不到它的溶解度问题及发生反应的问题,B错误; C、加温使细胞膜、液泡膜等生物膜系统受到破坏,C错误; D、花青素存在于液泡的细胞液中,要渗出细胞,就要穿过液泡膜、细胞膜等生物膜,D正确. 故选:D. 1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性激素主要是由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 B.囊泡可以由内质网向高尔基体转运 C.膜蛋白的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有关 D.内质网既参与物质合成,也参与物质运输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初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解答】解:A、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合成场所是滑面内质网,而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是分泌蛋白,故A选项错误; B、在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中,内质网形成囊泡,向高尔基体运输,故B选项正确; C、膜蛋白的合成过程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故C选项正确; D、内质网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故D选项正确. 故选:A. 12.用3H标记的谷氨酸注入胰腺的腺泡细胞后,合成物质X并分泌到细胞外,合成的物质X及运输途径如反应式所示,其中的①②及物质X分别表示( ) 核糖体→①→②细胞膜细胞外. A.内质网、高尔基体、性激素 B.高尔基体、内质网、性激素 C.内质网、高尔基体、唾液淀粉酶 D.高尔基体、线粒体、唾液淀粉酶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1、分泌蛋白的合成为例梳理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分泌蛋白首先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以氨基酸为原料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多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初步加工,内质网以囊泡的形式包裹着初步加工的蛋白质进入高尔基体,高尔基体进行进一步加工、分类和包装形成成熟的蛋白质,由来自高尔基体的囊泡包裹着运向细胞膜,由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 2、由题意可知,胰腺的腺泡细胞分泌的物质是分泌蛋白,可能是消化酶、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①是内质网,②是高尔基体. 【解答】解:A、①内质网,②是高尔基体,X是分泌蛋白,性激素不是分泌蛋白,A错误; B、①是内质网不是高尔基体,②是高尔基体不是内质网,性激素不是分泌蛋白,B错误; C、①内质网,②是高尔基体,X是分泌蛋白,C正确; D、①是内质网不是高尔基体,②是高尔基体不是线粒体,D错误. 故选:C. 13.19世纪末,欧文顿通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实验证实 B.模型方法 C.控制变量 D.提出假说 【考点】生物膜研究的前沿信息. 【分析】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脂溶性物质很容易通过细胞膜,由此提出膜是由脂质构成的;1959年罗伯特森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三层结构模型,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是静态的统一结构,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解答】解: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细胞膜中含有脂质,属于提出假说的研究方法. 故选:D. 14.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以下关于DNA与RNA特点的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细胞内存在的主要部位相同 B.所形成的结构不同 C.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 D.含有的碱基相同 【考点】DNA与RNA的异同. 【分析】DNA和RNA的比较: 英文缩写 基本组成单位 五碳糖 含氮碱基 存在场所 结构 DNA 脱氧核糖核苷酸 脱氧核糖 A、C、G、T 主要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 一般是双链结构 RNA 核糖核苷酸 核糖 A、C、G、U 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一般是单链结构 【解答】解:A、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A错误; B、DNA一般是双螺旋结构,而RNA一般是单链结构,B正确; C、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相同,都是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的,C错误; D、含有的碱基不完全相同,DNA含有的碱基为A、C、G、T,RNA含有的碱基为A、C、G、U,D错误. 故选:B. 15.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核内存在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B.核仁是与核糖体形成有关的细胞器 C.核孔是mRNA、酶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核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考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细胞核的结构:核膜(双层膜,上面有孔是蛋白质和RNA通过的地方)、核仁(与某些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染色质(DNA和蛋白质组成) 【解答】解:A、细胞核内存在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为染色质,故A正确; B、核仁是与核糖体形成有关的细胞核的结构,不属于细胞器,故B错误; C、核孔是mRNA、酶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但DNA不能自由通过,具有选择性,故C正确; D、核膜是生物膜,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故D正确. 故选:B. 16.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这与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的性质有关.某研究小组发现植物种子细胞以小油滴的方式存油,每个小油滴都由磷脂膜包被着,该膜最可能的结构是( ) A.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头部向着油滴内 B.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尾部向着油滴内 C.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结构与细胞膜完全相同 D.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两层磷脂的头部相对 【考点】细胞膜的成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分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磷脂分子由亲水性头部和疏水性尾部组成. 【解答】解:由于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而细胞中的小油滴疏水,外部溶液亲水,所以磷脂膜应该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头部在外,尾部向着油滴. 故选:B. 17.如图是胡萝卜在不同的含氧情况下从硝酸钾溶液中吸收K+和NO3﹣的曲线.影响A、B两点和B、C两点吸收量不同的因素分别是( ) A.载体数量、能量 B.能量、载体数量 C.载体数量、离子浓度 D.能量、离子浓度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有三种: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吸收K+和NO3﹣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协助,消耗能量ATP.A、B两点表示不同温度下吸收NO3﹣的量,则载体相同,影响因素是能量,B、C两点表示在同一氧浓度下吸收K+和NO3﹣的量,则能量相同,影响因素是载体. 【解答】解:无机盐离子的吸收是主动运输,与载体和能量有关,据图可知:A、B两点在同一曲线(吸收NO3﹣)上,载体数量相同,因变量是氧浓度,A点大于B,A点有氧呼吸较强,提供能量较多,则主动运输吸收的NO3﹣较多;而B、C两点对应的氧浓度一样,说明有氧呼吸提供的能量一样,不同的是B所在的曲线NO3﹣载体数量多于A所在曲线K+载体数量. 故选:B. 18.下列判断细胞死活的方法中,表述错误的是( ) ①将植物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未发生质壁分离的是死细胞 ②在高倍镜下观察,若发现线粒体被染上蓝绿色,则表明细胞是死的 ③将某细菌与水绵一起制成临时装片,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若发现水绵照光部位没有细菌,则说明细菌细胞为死细胞.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分析】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发生质壁分离,进而说明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 【解答】解:①将植物细胞置于某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若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原因可能是该细胞是死细胞或者该蔗糖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①错误; ②健那绿为活体染色剂,线粒体可被健那绿染成蓝绿色,在高倍镜下观察,若发现线粒体被染上蓝绿色,则表明细胞是活的,②错误; ③水绵照光部位进行光合作用释放O2,好氧细菌没有趋向水绵照光部位.因此将某细菌与水绵一起制成临时装片,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若发现细菌没有趋向水绵照光部位,则说明细菌细胞为死细胞,或为厌氧性细菌,③错误; 故选:D. 19.将六个大小相同的马铃薯去皮之后,分别置入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数小时后取出称其重量,增减的重量与蔗糖溶液的浓度关系如图.据图判断,马铃薯细胞液浓度与下列哪项最为接近( ) A.0.4 B.0.8 C.1.0 D.1.6 【考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分析】据图分析: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重量增加;②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重量减少;③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与失水处于动态平衡,细胞重量未改变. 【解答】解:A、蔗糖溶液浓度为0.4,马铃薯重量增加,说明细胞吸水,则细胞液浓度大于外液溶液,故A错误; B、蔗糖溶液浓度为0.6,马铃薯重量增加,则细胞液浓度大于外液溶液,故B错误; C、当细胞内外溶液浓度相等时,水分的进出达到平衡,此时马铃薯的重量变化为0,故C正确; D、蔗糖溶液浓度为1.6,马铃薯重量减少,说明细胞失水,则细胞液浓度小于外液溶液,故D错误. 故选:C. 20.下列选项中,哪组是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 ) ①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②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③细胞壁的伸缩性大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 ④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分析】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 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解答】解:①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错误; ②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正确; ③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不可能大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错误; ④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导致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正确. 所以属于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②④. 故选:A. 21.唾液淀粉酶适宜的PH为中性,在测定唾液淀粉酶活性时,将溶液pH由2上升到7的过程中,该酶活性将( ) A.不断上升 B.没有变化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 【考点】酶的特性. 【分析】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 pH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最适pH前,随着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pH后,随着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解答】解:人体中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为7左右,在最适pH前,随着pH的升高,酶活性逐渐增强,pH为7左右时,酶的活性最强,pH超过7左右时随着pH的升高,酶的活性降低. 人体唾液淀粉酶在pH为2时,因pH过低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永久失活,溶液pH从2上升至7,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不再恢复. 故选:B. 22.关于如图图示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的活性随pH值升高逐渐降低 B.温度从0一P变化过程中,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C.随pH值从5升高到7,酶的最适温度不变 D.该酶的最适pH值是5 【考点】酶的特性.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分析曲线图可知,酶的最适pH值是7,高于或低于此pH值,酶的活性都会降低,A错误; B、由曲线图可知,P是酶的最适温度,温度由0﹣P的变化过程中,酶的活性逐渐增强,B错误; C、由曲线图可知,不同pH值下,酶的最适温度不变,C正确; D、该酶的最适pH值是7,D错误. 故选:C. 23.关于探究酶特性的实验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选择过氧化氢溶液为底物 B.若探究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可选择无机催化剂作为对照 C.若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只能用斐林试剂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 D.若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专一性,可用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 【考点】酶的特性. 【分析】1、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即可分解. 2、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需要水浴加热. 3、淀粉遇碘液变蓝. 4、与无机催化剂作为对照,可以验证酶的高效性. 【解答】解:A、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不可选择过氧化氢溶液为底物,因为过氧化氢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分解速率不同,即使高温条件下酶失活了,但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比低温下也会加快,会干扰实验者作出错误的结论,A错误; B、探究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可选择无机催化剂作为对照,B正确; C、若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温度条件,若选择斐林试剂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就要水浴加热,破坏原来设定的温度条件,C错误; D、若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专一性,不可用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因为不管淀粉酶能否催化蔗糖分解,溶液都不变蓝,D错误. 故选:B. 24.1981年,Thomas Cech在研究四膜虫时,发现其rRNA前体加工除去某些片段的过程中发生“剪接反应”,该反应是在仅有RNA没有任何蛋白质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下列推论最合理的是( ) A.该反应不需要酶的催化 B.四膜虫体内的这种RNA具有酶的特性 C.所有蛋白质和RNA都是酶 D.有的DNA也可能是酶 【考点】酶的概念. 【分析】酶是活细胞内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只有少数是具有催化活性的RNA. 【解答】解:A、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需要酶的参与,A错误; B、绝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极少数是RNA,所以在四膜虫体内这种RNA充当酶的作用,具有酶的特性,B正确; C、只有少数具有催化能力的RNA是酶,蛋白质有的是结构蛋白,并不能起到酶的催化作用,C错误; D、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只有少数是具有催化活性的RNA,DNA不是酶,D错误. 故选:B 25.下列关于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TP分子中所有化学键都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被称为高能磷酸化合物 B.三磷酸腺苷可简写为A~P~P~P C.ATP中大量的能量都储存在腺苷和磷酸基团中 D.1个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1个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 【考点】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分析】ATP的结构简式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中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大量的能量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的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的能量为细胞生命活动利用,细胞通过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满足细胞对ATP的大量需求,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解答】解:A、ATP分子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被称为高能磷酸化合物,A错误; B、三磷酸腺苷的结构简式是A﹣P~P~P,B错误; C、ATP中大量的能量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C错误; D、1个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1个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D正确. 故选:D. 26.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如图为ATP的结构和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的A代表腺嘌呤,b、c为高能磷酸键 B.发生放能反应时,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 C.ATP与ADP快速转化依赖于酶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D.酶1和酶2催化作用的机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考点】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分析】据图1分析,a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bc表示高能磷酸键;图2向左代表ATP的水解,向右代表ATP的合成.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ATP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线断裂,释放能量,供应生命活动. 【解答】解:A、图1中的A代表腺嘌呤,b、c为高能磷酸键,A正确; B、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为ATP的水解,发生吸能反应时,B错误; C、ATP与ADP快速转化依赖于酶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C正确; D、酶催化作用的机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D正确. 故选:B. 27.将酵母菌研磨成匀浆,离心后得上清液(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线粒体),把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未曾离心的匀浆分别放入甲、乙、丙三个试管中,各加入等量葡萄糖溶液,然后置于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试管中最终产物为CO2和H2O B.乙试管中不发生反应 C.丙试管中有大量的ATP产生 D.丙试管中无CO2产生 【考点】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C6H12O6→2丙酮酸+2ATP+4[H].第二阶段:在线粒体中,2丙酮酸+6H2O→6CO2+20[H]+2ATP.第三阶段:在线粒体中,24[H]+6O2→12H2O+34ATP.无氧呼吸:在细胞质中,C6H12O6→2丙酮酸+2ATP+4[H]、2丙酮酸→2酒精+2CO2+能量. 【解答】解:A、甲试管中是细胞质基质,葡萄糖溶液可以进行不彻底的氧化分解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故A错误; B、乙试管中只有线粒体,葡萄糖溶液不能发生反应,故B正确; C、丙试管中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葡萄糖溶液可以进行彻底地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但是置于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葡萄糖溶液只能进行不彻底的氧化分解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并释放少量的ATP,故C错误; D、丙试管中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置于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葡萄糖溶液只能进行不彻底的氧化分解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B. 28.下列各项应用中,主要利用细胞呼吸原理的是( ) ①中耕松土 ②果蔬保鲜 ③贮存种子 ④汛期农田及时排水 ⑤合理密植 ⑥糖渍、盐溃食品 ⑦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 A.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⑦ C.②③④⑤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考点】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氮气浓度等)、水分等,在保持食品时,要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所以水果蔬菜保存需要低温、低氧和一定湿度的环境,而粮食保存需要低温、低氧和干燥的环境. 常考的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增加通气量,抑制致病菌的无氧呼吸. 2、酿酒时:早期通气﹣﹣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利于菌种繁殖,后期密封发酵罐﹣﹣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 3、食醋、味精制作:向发酵罐中通入无菌空气,促进醋酸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有氧呼吸. 4、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 5、稻田定期排水:促进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 6、提倡慢跑:促进肌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胀. 【解答】解:①中耕松土能增加土壤中氧气的量,增强根细胞的有氧呼吸,释放能量,促进对无机盐的吸收,①正确; ②果蔬保鲜是通过降低温度来降低细胞呼吸强度,减少有机物消耗,②正确; ③贮存种子要在干燥、低温、少氧的环境中,减少自由水的量,降低酶的活性,减弱细胞呼吸强度,从而减少有机物消耗,③正确; ④汛期农田及时排水是防止植物的根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对根系造成毒害作用,④正确; ⑤合理密植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⑤错误; ⑥糖渍、盐渍食品利用的是渗透作用原理,将细胞杀死,破坏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从而使大分子物质能够进入细胞,⑥错误; ⑦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构成有氧环境,从而抑制厌氧型细菌的繁殖,⑦正确; 所以上述应用中,主要利用细胞呼吸原理的是①②③④⑦. 故选:B. 29.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B.酿酒时密封是为了促进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C.无氧呼吸的产物与细胞中呼吸酶的种类有关 D.长跑时,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产物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本题是对细胞呼吸的方式和产物、细胞呼吸的意义和应用的综合性考查,回忆细胞呼吸的方式和产物、细胞呼吸的意义和应用,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 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酿酒过程中,密封是为了促使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B正确; C、丙酮酸转化成酒精、二氧化碳或乳酸需要酶的催化,而酶具有专一性,所以无氧呼吸的产物与细胞中呼吸酶的种类有关,C正确; D、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没有二氧化碳,因此不论何种情况下,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只来自有氧呼吸,D错误. 故选:D. 30.现有一瓶掺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液,吸进氧气的体积与放出二氧化碳的体积之比为3:5,这是因为( ) A.有的酵母菌在进行有氧呼吸 B.有的酵母菌在进行有氧呼吸 C.有的酵母菌在进行有氧呼吸 D.有的酵母菌在进行有氧呼吸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根据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公式计算即可,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方式可以用以下两个反应式来表示:有氧呼吸:C6H12O6+6O26CO2+6H2O+能量;无氧呼吸:C6H12O62C2H5OH+2CO2+能量,有氧呼吸时,二氧化碳和葡萄糖之比为6:1,无氧呼吸时则为2:1,据此解答. 【解答】解:根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公式,有氧呼吸时,二氧化碳和葡萄糖之比为6:1,无氧呼吸时则为2:1,由于吸进氧气的体积与放出二氧化碳的体积之比为3:5,又有氧呼吸时氧气和二氧化碳之比为1:1,故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之比为=2:1,故有的酵母菌参与有氧呼吸,有的酵母菌参与无氧呼吸. 故选:B. 31.科学家用14C标记二氧化碳,发现碳原子在一般植物体内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是( ) A.二氧化碳→叶绿素→葡萄糖 B.二氧化碳→ATP→葡萄糖 C.二氧化碳→五碳化合物→葡萄糖 D.二氧化碳→三碳化合物→葡萄糖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 a.CO2的固定:CO2 +C52C3 b.三碳化合物的还原:2C3(CH2O)+C5+H2O 【解答】解:根据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可知二氧化碳中的碳原子转移到三碳化合物中,然后暗反应进行的是三碳化合物的固定,所以碳原子又转移到到有机物中,即14CO2→14C3→(14CH2O). 故选:D. 32.气孔关闭会导致光合作用效率下降,其表现在( ) A.水光解产生[H]的量不足 B.光反应中产生的ATP数量减少 C.暗反应过程中还原剂的数量不足 D.暗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三碳化合物数量减少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 气孔关闭的影响了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导致细胞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二氧化碳含量的改变直接影响的是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这个反应.二氧化碳含量由高到低时,二氧化碳的固定这个反应变弱,则这个反应的反应物C5化合物消耗减少,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不变,则剩余的C5相对增多;由于生成物C3生成量减少,三碳化合物的消耗不变,所以三碳化合物含量减少.由于C3化合物的生成量减少,使得C3化合物的还原反应减弱,则消耗的[H]和ATP量减少,所以[H]和ATP剩余的量增多;同时生成的(CH2O)减少. 【解答】解:A、水光解产生[H]含量上升,A错误; B、光反应中产生的ATP含量上升,B错误; C、[H]的含量上升,C错误; D、暗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三碳化合物数量减少,D正确. 故选:D. 33.关于叶肉细胞在光照条件下产生ATP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细胞ATP的唯一来源 B.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都能产生ATP C.线粒体和叶绿体合成ATP都依赖氧 D.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考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分析】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解答】解:A.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和无氧呼吸作用都能形成ATP,所以此时光合作用不是细胞内ATP的唯一来源,故A错误; B.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能产生ATP,场所是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故B正确; C.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光反应阶段将光能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并释放氧,线粒体内进行有氧呼吸二、三阶段,都有ATP生成,但只有第三阶段消耗氧气,故C错误; D、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故D错误. 故选:B. 34.图表示的是一个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之间关系的曲线,你认为下列四个选项中,能代表此细胞的生理状态与曲线中AB段相符的是( ) A. B. C. D.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之间的关系曲线,A点光照强度为0,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线粒体氧气只能来源于细胞外;AB段之间,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因此呼吸作用氧气的来源有两个:细胞外和叶绿体;B点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线粒体和叶绿体的气体交换达到平衡;BC段之间,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叶绿体二氧化碳除了来自线粒体,还来自细胞外. 【解答】解:A、图中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除了供给叶绿体利用多于的释放到细胞外,表示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对应图中AB段,A正确; B、图中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只散失到细胞外,表明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对应图中的A点,B错误; C、图中B点对应的二氧化碳的吸收为0,即为光补偿点,此时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即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刚好给叶绿体利用,C错误; D、图中线粒体的二氧化碳提供给叶绿体不足,还需从细胞外吸收,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对应上图中的BC段,D错误. 故选:A. 35.如果25℃是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35℃是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若图1表示25℃时光照强度与CO2的吸收量之间的关系,那么将温度变为35℃,图中各点如何移动( ) A.a点下移,b点右移 B.a点不移动,b点右移 C.a点下移,b点左移 D.a点不移动,b点左移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1、解答本题关键是利用题中所给条件“25℃是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35℃是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因此由25℃升到35℃的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均改变,光合作用强度下降,而呼吸作用强度增大,再由此判断两点移动方向. 2、分析图形:a点代表呼吸作用速率,b点代表光补偿点,X代表光饱和点. 【解答】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温度从25℃提高到35℃后,光合速率减慢,呼吸速率加快.图中a点代表呼吸速率,现呼吸速率加快,故a点下移; (2)b点代表光补偿点,即b点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温度从25℃提高到35℃后,呼吸速率加快,光合作用减慢,需要增大光合作用强度,才能够b点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故b点右移. 故选:A. 36.一分子CO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相邻细胞的叶绿体基质内,共穿越生物膜层数和磷脂分子层分别是( ) A.4、8 B.4、4 C.6、12 D.8、16 【考点】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本题考查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线粒体和叶绿体均为两层膜. 【解答】解:一分子CO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一相邻细胞的叶绿体基质内,需经过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外膜→细胞膜→细胞膜→叶绿体外膜→叶绿体内膜,共穿越过的生物膜层数6层,膜为磷脂双分子层,故磷脂分子层为6×2=12层. 故选:C. 37.为验证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设计如下实验:选择生长状况一致的小麦幼苗200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处理并预期结果.下面是关于实验组或对照组的处理方法和预期结果的几种组合,其中正确的是( ) ①实验组 ②对照组 ③黑暗中培养 ④在光下培养 ⑤生长育好 ⑥生长不良.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对照实验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一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单一实验变量.因此,为验证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实验的唯一变量是光照.实验组是对变量光照改变的一组,即③黑暗中培养;预期结果是⑥生长不良;对照组是④在光下培养预期结果是⑤生长良好.所以正确组合为①③⑥,②④⑤. 故选:B. 38.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无水乙醇可提取和分离色素,滤纸条上最终会有四条色素带出现 B.若滤纸条上未出现色素带,说明选择的叶片可能是黄化叶 C.离滤液细线最近的色素带的颜色为蓝绿色 D.提取液呈现绿色是因为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比类胡萝卜素高 【考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分析】1、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加入二氧化硅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充分、加入无水乙醇(或丙酮)的作用是溶解色素、加入碳酸钙的作用是保护叶绿体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解答】解:A、利用无水乙醇可提取色素,但分离色素用层析液,滤纸条上最终会有四条色素带出现,A错误; B、未见色素带,其原因是操作失误,一般选用的是浓绿、幼嫩的叶片.如果是黄化叶片,也可见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的色带,B错误; C、离滤液细线最近的色素带的颜色为黄绿色的叶绿素b,C错误; D、叶绿素a呈蓝绿色,叶绿素b呈黄绿色,所以提取液呈现绿色是因为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比类胡萝卜素高,D正确. 故选:D. 39.如图是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中NaOH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CO2 B.可用重铬酸钾检测酵母菌是否产生酒精 C.乙应让B先封口一段时间再连接装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 D.甲组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乙组中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 【考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装置是探究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实验装置,其中第一个锥形瓶中加入的是NaOH,作用是吸收空气中CO2;A瓶中是酵母菌培养液;第三个锥形瓶中加入的是澄清石灰水,目的是检测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乙装置是探究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实验装置,其中B瓶中是酵母菌培养液;第二个锥形瓶中加入的是澄清石灰水,目的也是检测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解答】解:A、本实验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CO2,排除其干扰,A正确; B、可用重铬酸钾检测酵母菌是否产生酒精,并观察灰绿色的颜色反应,B正确; C、由于B瓶上方有一定的空隙,其中还有少量的氧气,B瓶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酵母菌会将瓶中的氧气消耗完,再连通装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就可以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的CO2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所产生的,C正确; D、由于CO2通入澄清石灰水后会变浑浊,所以甲和乙中的澄清石灰水都会变浑浊,只是甲组更浑浊,D错误. 故选:D. 40.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相同点是( ) ①都在线粒体中进行 ②都需要酶 ③都需要氧 ④都产生ATP ⑤都经过生成丙酮酸的反应. A.②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⑤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分析】本题是对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异同点的考查,梳理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具体过程,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①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①错误; ②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都是酶促反应,需要酶的催化,②正确; ③有氧呼吸需要氧气,无氧呼吸不需要氧气,③错误; 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形成ATP,④正确; ⑤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都是糖酵解形成丙酮酸的过程,⑤正确. 故选:B. 41.在环境中CO2浓度一定、温度适宜的情况下,测定植物叶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CO2的吸收或释放量,结果如下表所示(表中负值表示CO2释放量,正值表示CO2吸收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光照强度(klx) 2.0 4.0 6.0 8.0 9.0 10.0 CO2(mg/100cm2•h) ﹣2.0 2.0 6.0 10.0 12.0 12.0 A.光照强度在8.0~9.0 klx时,细胞呼吸速率不变 B.光照强度在2.0 klx时,细胞不进行光合作用 C.光照强度在6.0 klx时,细胞呼吸速率小于光合作用速率 D.光照强度在10.0klx时,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是CO2浓度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是解答本题的切入点.表格中不同光照条件下CO2的吸收或释放量表示的是光合作用过程中CO2的净吸收量,即表格中光照强度在2.0 klx时,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强度,因此植物释放二氧化碳;在光照强度在4.0~9.0 klx之间时,净光合作用量在不断增加,但是达到了光饱和点,因此光照强度在超过9klx时,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 【解答】解:A、光照强度在8.0~9.0 klx之间时,改变的光照强度,而温度没有改变,因此细胞的呼吸速率不变,A正确; B、光照强度在2.0 klx时,细胞不进行光合作用或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强度,因此植物释放二氧化碳,B错误; C、光照强度在6.0 klx时,植物表现为吸收二氧化碳,此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C正确; D、光照强度超过9klx时,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说明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因素,此时限制因素主要是外界的CO2浓度,因为环境温度是适宜的,D正确. 故选:B. 42.某多肽链为159肽,其分子式为CxHyNaObS2(a>200,b>200),并且由下列5种氨基酸组成,该多肽彻底水解后将会得到赖氨酸、天冬氨酸各多少个( ) A.a﹣159, B.a﹣159, C.a﹣160,b﹣160 D.a﹣160, 【考点】蛋白质分子的化学结构和空间结构.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五个氨基酸分子中只有赖氨酸含有2个氨基,其他四种氨基酸均只含一个氨基,且每个氨基只有一个N原子,而该多肽中含有a个N原子,所以赖氨酸的分子的个数为:a﹣159;五个氨基酸中只有天冬氨酸含有2个羧基,其他四种氨基酸都只含一个羧基,且每个羧基含有2个O原子,而该多肽中含有b个O原子,在脱水缩合过程中脱去158个水分子,即脱去158个O原子,所以天冬氨酸的分子的个数为:(b+158﹣2×159)÷2=. 【解答】解:从组成多肽链的五种氨基酸结构可知:赖氨酸R基上有一个﹣NH2,天冬氨酸R基上有一个﹣COOH,那么由159个氨基酸缩合的肽链就有158个肽键,158个N和158个O,加上多肽链末端各一个﹣NH2和﹣COOH,共159个N和160个O,多出的﹣NH2数为a﹣159,是赖氨酸的R基上的﹣NH2数量; 同理,多出的O数量为b﹣160个,换算成﹣COOH数为个,即为天冬氨酸的数量. 故选:B. 43.关于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普里斯特利把小鼠和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小鼠不会死亡﹣﹣证明了绿色植物在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从而更新了空气 B.萨克斯把绿色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作为对照,用碘蒸气处理后观察颜色变化﹣﹣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C.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以极细光束照射,观察细菌分布﹣﹣证明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D.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H2O和CO2,供绿色植物利用,分析各自放出的氧﹣﹣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参加反应的H2O 【考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分析】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萨克斯的实验也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解答】解:A、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更新空气,但并未说明更新了哪种成分,A错误; B、萨克斯的实验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B正确; C、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产物之一为氧气,C正确; D、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D正确. 故选:A. 44.若使某细胞仅具有单纯自由扩散的运输方式,则处理该细胞膜的物质最可能是( ) A.淀粉酶 B.蛋白酶 C.纤维素酶 D.果胶酶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酶的特性. 【分析】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区别如下: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运输方向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逆浓度梯度 低浓度→高浓度 载体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能量 不消耗 不消耗 消耗 举例 O2、CO2、H2O、N2 甘油、乙醇、苯、尿素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Na+、K+、Ca2+等离子;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细胞膜的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某细胞仅具有单纯自由扩散的运输方式,说明不能进行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而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协助.载体的本质属于蛋白质. 【解答】解:A、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蛋白质,A错误; B、蛋白酶能催化蛋白质水解,使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失去功效,B正确; C、纤维素酶只能催化纤维素水解,不能催化蛋白质,C错误; D、果胶酶只能催化果胶水解,不能催化蛋白质,D错误. 故选:B. 45.假设将标号为A、B、C的同一浓度植物细胞分别放在a、b、c三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依次得到如图所示状态(原生质层不再变化).根据图分析推理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前蔗糖溶液浓度为:c>b>a B.实验后蔗糖溶液浓度为:c=b≥a C.实验后细胞的吸水能力:C>B>A D.实验后细胞液浓度:C>B>A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图液泡最大,C图液泡最小,说明a、b、c三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的浓度c最大,a最小.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由于细胞C失水最多,细胞A失水最少,所以实验前蔗糖溶液浓度为:c>b>a,A正确; B、由于细胞C失水最多,细胞A失水最少,所以实验后蔗糖溶液浓度为:c>b>a,B错误; C、实验后,细胞液浓度为C>B>A,所以细胞的吸水能力为:C>B>A,C正确; D、由于A图液泡最大,C图液泡最小,说明细胞C失水最多,细胞A失水最少,所以实验后细胞液浓度:C>B>A,D正确. 故选:B. 46.下列关于高倍物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因为藓类叶片大,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所以可以直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 B.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即可换上高倍物镜 C.换上高倍物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晰 D.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最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 【考点】细胞观察实验. 【分析】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象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 【解答】解:A、在用高倍物镜进行观察时,应该现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清晰物物象,并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A错误; B、在换用高倍镜之前,需要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B错误; C、换上高倍物镜后,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调焦,不能用粗准焦螺旋调焦,C错误; D、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较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D正确. 故选:D. 47.某同学利用下图装置测发芽种子的呼吸类型.种子已消毒且呼吸底物为葡萄糖(不考虑环境因素影响),若种子既有无氧呼吸又有有氧呼吸,装置中红色液移动的情况是( ) ①甲不动 ②甲左移 ③甲右移 ④乙不动 ⑤乙左移 ⑥乙右移. A.①⑥ B.③⑤ C.②④ D.②⑥ 【考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分析】植物的种子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总反应式: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无氧呼吸的反应式: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分析实验装置:两个实验装置唯一的区别是装置甲中放置的是氢氧化钠溶液,而乙中放置的是蒸馏水. 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因此装置甲中的气体变化量表示氧气的消耗量; 而装置乙中,由于有氧呼吸吸收的氧气量等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不会引起气体量的变化;但是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装置乙中气体量的变化可表示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 【解答】解:如果甲中着色液滴左移,说明有氧气的消耗,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乙中着色液滴右移时说明有二氧化碳的释放,综合以上可知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故选:D. 48.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电镜下可以清晰地看到细胞膜呈亮﹣暗﹣亮的三层结构 B.线粒体的脂质单分子层总面积大于4倍的线粒体表面积 C.鸡的成熟红细胞吸水涨破后离心,沉淀物中即可获得较纯的细胞膜 D.溶酶体膜不被其内的水解酶分解是因为其不含蛋白质 【考点】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的制备方法;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分析】1、罗伯特森提出的生物膜的模型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2、线粒体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 3、人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都只有细胞膜,没有其他膜结构. 4、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 【解答】解:A、在电镜下可以清晰地看到细胞膜呈现暗﹣亮﹣暗,即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结构,A错误; B、线粒体的脂质单分子层的面积大于线粒体表面积的四倍,因为线粒体内有很多突起的嵴,增加了膜面积,B正确; C、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没有核膜和细胞器膜,吸水涨破后离心,沉淀物中即可获得较纯的细胞膜,而鸡的成熟的红细胞中具有多种细胞器和细胞核,因此不能获得纯净的细胞膜,C错误; D、溶酶体膜上是含有蛋白质的,所有的膜结构都含有蛋白质,但是酶具有专一性,D错误. 故选:B. 49.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ATP、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此物质被吸收的方式是( ) A.主动运输 B.胞吞 C.自由扩散 D.协助扩散 【考点】胞吞、胞吐的过程和意义;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物质运输的方式分为跨膜运输和非跨膜运输,小分子或一些离子的运输是通过跨膜运输完成的,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对于大分子物质的运输通过胞吞或胞吐完成. 【解答】解:免疫球蛋白属于大分子物质,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ATP、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的过程是通过胞吞完成的. 故选:B. 50.某兴趣小组在室温下进行了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探究实验(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滴管中冒出的气泡是反应产生CO2的结果 B.试管中加水的主要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 C.若试管中的水换成冷水,气泡释放速率下降 D.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转移至ATP,其余的存留在酒精中 【考点】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分析】本题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过程和温度对无氧呼吸过程的影响.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而影响细胞呼吸 的速率. 【解答】解:A、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酒精,滴管中冒出的气泡是反应产生CO2的结果,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试管中加水的目的是排出空气,制造无氧环境,B正确; C、试管中的水换成冷水,温度下降,酶活性降低,细胞呼吸的速率减慢,气泡释放的速度下降,C正确; D、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释放出来,另一部存留在酒精中,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转移到ATP中,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 51.如图是某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括号内填标号,横线上填文字) (1)此图是高等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判断的理由是 有细胞壁、叶绿体和大液泡,无中心体 . (2)参与构成生物膜系统的细胞器有[ ②④⑤⑥⑦ ]. (3)图中①的主要成分是 纤维素和果胶 ,它对细胞具有 支持和保护 作用. (4)叶、花、果实的颜色,除绿色外,其他颜色大都由[ ② ] 液泡 中的色素所决定. (5)蓝藻细胞与该细胞相比,其根本区别是蓝藻 细胞无核膜 . (6)若此细胞为根尖的细胞,则图中不应出现的细胞器是[ ⑥ ].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其中结构①为细胞壁;结构②为液泡;结构③为细胞核;结构④为高尔基体;结构⑤为线粒体;结构⑥为叶绿体;结构⑦为内质网;结构⑧为核糖体. 【解答】解:(1)图示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和大液泡,无中心体,为高等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 (2)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包括②液泡膜、④高尔基体膜、⑤线粒体膜、⑥叶绿体膜、⑦内质网膜)和核膜组成. (3)图中①为细胞壁,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4)叶、花、果实的颜色,除绿色外,其他颜色大都由②液泡中的色素所决定. (5)蓝藻细胞属于原核细胞,而图示细胞属于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其根本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 (6)根尖细胞没有⑥叶绿体. 故答案为: (1)有细胞壁、叶绿体和大液泡,无中心体 (2)②④⑤⑥⑦ (3)纤维素和果胶 支持和保护 (4)②液泡 (5)蓝藻细胞无核膜 (6)⑥ 52.图是绿色植物体内能量转换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A表示的生理过程为 光反应 ,具体部位是 叶绿体的类囊体的薄膜上(或基粒) ,其中生成的ATP所含化学能来自 光能 ,写出生成ATP的反应式: ADP+Pi+能量ATP ;这些ATP和[H]将用于 C3 的还原. (2)图中B表示的生理过程为 暗反应 ,此过程发生的场所是在 叶绿体的基质 .如果停止光照,C5化合物的含量将会 下降(减少) . (3)图中C表示的生理过程为 有氧呼吸 ,其中生成的ATP所水解释放的能量直接用于植物的各项 生命活动 ,这个过程中,第一阶段是在 细胞质基质 中进行,产生的CO2是在第 二 阶段形成的,产生的水是在第 三 阶段形成的,此过程的总反应式可以写成: .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光反应阶段,B表示暗反应阶段,C表示有氧呼吸.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变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可以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有氧呼吸是指细胞浆葡萄糖等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主要在线粒体内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等有机物,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解答】解:(1)据图分析,A表示光反应阶段,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叶绿素分子吸收光能后,转化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产生的ATP和[H]将用于C3化合物的还原. (2)图中B表示的生理过程为暗反应,此过程发生的场所是在叶绿体基质.停止光照,光反应停止,还原氢和ATP不能正常生成,导致C3化合物还原受阻,C5化合物来源减少;二氧化碳供应正常,C5化合物去路正常,最终导致C5化合物含量下降. (3)表示有氧呼吸,其中生成的ATP所水解释放的能量直接用于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第一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第二阶段生成二氧化碳是在线粒体基质,产生水是在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上形成的,有氧呼吸的反应式为. 故答案为: (1)光反应 叶绿体的类囊体的薄膜上(或基粒) 光能 ADP+Pi+能量ATP C3 (2)暗反应 叶绿体的基质 下降(减少) (3)有氧呼吸 生命活动 细胞质基质 二 三 53.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 (1)获取较纯净的细胞膜最好选用的细胞是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原因是 该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 . (2)甲图中的①是 糖蛋白 ,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 磷脂双分子层 ,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是通过 自由扩散 方式进入细胞. (3)乙图是一个动物细胞内细胞内外不同离子的浓度,其中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的是 K+、Mg2+ ,判断的依据是 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 . (4)白细胞能通过改变形状穿过毛细血管壁,到达炎症部位吞食病菌,这说明细胞膜具有 流动性 . (5)人的小肠上皮细胞可以吸收葡萄糖而不吸收比葡萄糖分子量小的木糖,这说明细胞膜具有 选择透过性 .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细胞膜的制备方法;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分析】分析题图:甲图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是①糖蛋白、②是蛋白质分子、③磷脂双分子层; 乙图:细胞内的K+、Mg2+高于细胞外,故细胞吸收K+、Mg2+是主动运输,Na+、Cl﹣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排出Na+、Cl﹣. 【解答】解:(1)获取较纯净的细胞膜最好选用的细胞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因为该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因而没有核膜和细胞器膜,易获取较纯净的细胞膜. (2)根据试题分析,甲图中的①②③分别是糖蛋白、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脂溶性物质是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细胞. (3)K+、Mg2+是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内的,故细胞吸收K+、Mg2+是主动运输. (4)白细胞吞食病菌,这属于胞吞作用,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 (5)人的小肠上皮细胞可以吸收葡萄糖而不吸收比葡萄糖分子量小的木糖,这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故答案为: (1)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该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 (2)糖蛋白 磷脂双分子层 自由扩散 (3)K+、Mg2+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 (4)流动性 (5)选择透过性 5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研究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1)实验目的: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2)实验器材:温度计,试管,烧杯;可溶性淀粉溶液,新鲜的α﹣淀粉酶溶液,蒸馏水,碘液等.注:①实验室使用的α﹣淀粉酶最适温度为50~70℃; (3)实验原理:可溶性淀粉溶液遇碘液会发生颜色反应,呈现蓝色. (4)实验步骤(用表格显示实验步骤): 步骤 项目 试管A 试管B 试管C 1 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2 放置在不同温度环境下5分钟 0℃ 100℃ 60℃ 3 加入新配置的α﹣淀粉酶溶液 1mL 1mL 1mL 4 完成反应 5min 5 滴入碘液 2滴 2滴 2滴 6 观察结果 变蓝 变蓝 不变蓝 ①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 温度 . ②在实验步骤1中试管B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量是 2mL . ③实验步骤2和3顺序能否颠倒? 不能 ,为什么? 如果颠倒,在达到制定温度前,酶促反应已经发生 . (5)实验结果及分析 ①在试管A、B、C中能观察到的现象分别是 变蓝 、 变蓝 、 不变蓝 . ②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温度可以影响酶的活性,温度过高过低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 . 【考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1、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 无关变量是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2、生物实验设计时应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的原则. 3、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 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解答】解:(4)①分析题表信息可知,该实验是研究不同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故自变量是温度. ②由等量原则可知,步骤1中试管B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量是2ml. ③实验步骤2和3顺序不能颠倒,原因素如果颠倒,在达到制定温度前,酶促反应已经发生. (5)①因为实验室使用的α﹣淀粉酶最适温度为50~70℃,所以0℃和100℃酶的活性很低,淀粉不能完全水解,试管A和B呈现蓝色,试管C淀粉水解完成,不变蓝. ②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温度可以影响酶的活性,温度过高过低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 故答案为: (4)①温度 ②2mL ③不能 如果颠倒,在达到制定温度前,酶促反应已经发生(其他答案合理可得分) (5)①变蓝 变蓝 不变蓝 ②温度可以影响酶的活性,温度过高过低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 55.如图甲表示春季晴天某密闭大棚内一昼夜CO2浓度的变化,图乙为棚内植物不同时间吸收CO2的速率,若一昼夜中6时日出,18时日落.请据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细胞内与大棚内CO2浓度变化有关的生理活动有 光合作用 、 呼吸作用 ,与此相关的两种细胞器分别是 叶绿体 、 线粒体 . (2)图乙中,一昼夜中CO2浓度最高和最低的时间点分别是a时和b时,此时间点的含义是 在此时的光照强度下,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 . (3)一昼夜中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是 6:00﹣18:00 ;植物体内开始积累有机物的时间点是 a ,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时间点是 b . (4)假设一昼夜中呼吸速率保持不变且12时光照最强,请把乙图画在答题卡上并补画出12时至24时的CO2吸收速率曲线. .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与CO2浓度变化有关的生理过程有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参与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相互依存的,因为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是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光合作用原料的吸收和运输需要的能量是呼吸作用释放的.由图意可知6时日出,18时日落,说明光合作用的时间为6时~18时.B、C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有机物积累最多的点是下午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的时刻,即C点对应的b时. 【解答】解:(1)与CO2浓度变化有关的生理过程有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参与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2)一昼夜中CO2浓度最高和最低的时间点分别是a时和b时,在此时的光照强度下,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 (3)根据题干中“一昼夜6时日出,18时日落”可知,一昼夜中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段是6时~18时.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时间点是下午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的时刻,即b时. (4)一昼夜中12时光照最强,则12时吸收的CO2 最多.12时之后光照强度减弱,光合速率降低,但仍然是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b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b~18时之间呼吸作用强于光合作用,18时之后光合作用停止,只进行呼吸作用.在乙图中绘制12时至24时的CO2吸收速率曲线.(具体见答案) 故答案为: (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叶绿体、线粒体 (2)在此时的光照强度下,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 (3)6:00﹣18:00; a; b (4)(如图所示) 56.为探究膜的透性,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E、F、G为用猪膀胱制成的小袋,内盛有溶液甲或溶液乙,上端分别接上口径相同的小玻璃管,起初3支小玻璃管内的液面高度相同,已知体积VG>VE=VF,甲、乙、丙三种溶液分别为质量浓度为0.2g/mL、0.1g/mL、0.3g/mL的蔗糖溶液. (1)几分钟后,3支小玻璃管中的现象是: 液面都下降 ,变化程度 g管>f管>e管 . (2)该实验的结论是 水分能通过半透膜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扩散,浓度差越大扩散速度越快; . (3)若将两组这样的装置,一组放于37℃的恒温箱中,一组放于0℃的恒温箱中,几分钟后观察,可见两装置中e玻璃管中的现象是 两装置中e玻璃管的液面都下降,放于37℃恒温箱中的较放于0℃恒温箱中的下降程度大; ,说明 温度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分析】液体浓度的大小与水势的高低成反比,即液体浓度越大,水势越低;液体浓度越小,水势越高,且水有从高水势流向低水势的趋势. 【解答】解:(1)根据题意,三种溶液的浓度高低顺序为溶液丙>溶液甲>溶液乙,那么溶液水势高低顺序为溶液乙>溶液甲>溶液丙.对于E、F、G三个小袋来说,半透膜外侧溶液浓度都大于半透膜内侧溶液浓度,三个小袋都会通过渗透作用向外散失水分,因此,e、f、g三支小玻璃管内的液面都会下降.再比较F、G两个小袋,虽然二者内含溶液都是乙溶液,浓度大小相同,袋外溶液都是丙溶液,浓度也相同.但是,由于G小袋体积大于F小袋,所以在相同时间内G小袋向外散失水分更多一些,g玻管中液面下降更快,下降幅度比f玻管更大.因此,几分钟后,3支小玻璃管中的现象是液面都下降,下降程度g管>f管>e管. (2)该实验说明了水分能通过半透膜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扩散,浓度差越大扩散速度越快. (3)若将两组这样的装置,一组放于37℃的恒温箱中,一组放于0℃的恒温箱中,几分钟后观察,由于温度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所以两装置中e玻璃管中的液面都下降,但放于37℃恒温箱中的较放于0℃恒温箱中的下降程度大. 故答案为: (1)液面都下降 g管>f管>e管; (2)水分能通过半透膜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扩散,浓度差越大扩散速度越快; (3)两装置中e玻璃管的液面都下降,放于37℃恒温箱中的较放于0℃恒温箱中的下降程度大; 温度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2016年12月28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