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高二上期第三次月考(2016-1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高二上期第三次月考(2016-12)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 第I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表示人体组织液、血浆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成分/(mmol/L)‎ ‎①‎ ‎②‎ ‎③‎ Na+‎ ‎142‎ ‎147‎ ‎10‎ K+‎ ‎5.0‎ ‎4.0‎ ‎140‎ Ca2+‎ ‎2.5‎ ‎1.25‎ ‎2.5‎ Mg2+‎ ‎1.5‎ ‎1.0‎ ‎10.35‎ Cl-‎ ‎103.3‎ ‎114.0‎ ‎25‎ 有机酸 ‎6.0‎ ‎7.5‎ ‎-‎ 蛋白质 ‎16.0‎ ‎1.0‎ ‎47‎ A.③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①属于血浆,②属于组织液,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 D.②与③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 ‎2.如图是描述某种生命活动的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A代表兔同化的能量,a代表兔摄入的食物,则b、c可分别代表被下一营养级摄入和排便的能量流动途径 B.若A代表叶绿体基质,a代表光,则b、c可分别代表该场所产生的[H]和ATP C.若A为调节中枢,a为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减少和产生渴觉 D.若A代表人体B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 ‎3.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剑10℃时,从时间t1到时间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造成的 C.时间t2开始阶段,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增加,体温会升高 D.时间t3以后,散热量比t1多,体温下降 ‎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管阻塞引起组织水肿 B血液中钙盐过少引起肌无力 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无机盐大量丢失 ‎5.下丘脑中的毎一个活的细胞都能够完成的生理活动 A.兴奋的产生与反射的完成 B.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C.代谢中产生水或消耗水 D.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6.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l-的叙述,错误的是 A.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B.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 C.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D.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7.机体内部分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如下图所示,其中神经元c为抑制性神经元,它的存在保证了机体反射活动的精细和协调.在箭头处给予适宜刺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元a接受刺激后膜内外的电位变为内负外正 B、神经元c通过突触释放递质使神经元b兴奋 C、神经元c可以接受神经元a和神经元b发出的信号 D、神经元c对a的负反馈调节可及时终止神经元a的兴奋 ‎8.下图表示机体内部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B.如果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C. 若内分泌腺为胰腺中的胰岛,饭后下丘脑将通过③、④调节,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D.若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在寒冷的环境中,激素③、④、⑥的含里都会增加 ‎9.我国初生幼儿计划免疫的部分内容如表所示,可以发现多数疫苗要多次接种,原因不会是 儿童月(年)龄 应接种的疫苗 接种方式 预防疾病 出生时 卡介苗 皮内注射 结核病 出生时 乙肝疫苗第一次 肌肉注射 乙型肝炎 ‎1个月时 乙肝疫苗第二次 肌肉注射 乙型肝炎 ‎2个月时 脊髄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第一次 口服 脊髄灰质炎 ‎3个月时 脊髄灰质炎三价混含疫苗第二次 口服 脊髄灰质炎 ‎3个月时 百白破混合制剂第一次 肌肉注射 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A. 病原会发生变异,使得接种的疫苗失去效果 B. 多次接种疫苗能够提高人体中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水平 C. 疫苗在人体中诱发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存在时间是有限的 D. 因为人的体质不同,一次接种不一定能够产生有效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10.下图表示人体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对a、b、c、d四种细胞的判断,正确的是 A.a细胞具有识别特定抗原的能力 B.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 C.c细胞的裂解死亡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d细胞通过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11•下列有关免疫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A.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后都能迅速产生抗体 B.B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遇到刺激后都能不断进行分裂 C.一个浆细胞内的基因数目与其产生的抗体数量是相同的 D.浆细胞的寿命比记忆B细胞短而所含的内质相对发达 ‎12.将一批北京丰台玉米种子置于黑暗中萌发,并测得胚芽鞘与幼根中各部分生长素含量如图A所示。切除玉米胚芽鞘的顶端,然后在其左侧放置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如图B所示保持在黑暗中12 h。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弯曲角度α与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如图C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A和图C的结果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 B.调节根尖伸长区细胞伸长生长的生长素来源于胚芽鞘尖端 C.图B所示的实验在黑暗条件下进行是为了排除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D.上述实验说明种子萌发受到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等共同作用 ‎13.甲、乙、丙及NAA等植物激素或植物激素类似物的作用模式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之间具有拮抗作用 B.乙、丙最可能代表赤霉素和生长素 C.用NAA形成的无子果实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D.甲、乙、丙在细胞中大量合成后去调节生命活动 ‎14.下图表示施用IAA(吲哚乙酸)对某种植物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会抑制主根的伸长 B. 施用IAA对诱导侧根的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C. 将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会导致侧根数量增加 D.与施用10-4mol·L-1的IAA相比,未施用的植株主根长而侧根数量少 ‎15.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右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曲线a表示血糖的消耗速率,曲线b表示血糖的补充速率 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16.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 B.繁殖季节里,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 C.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话动不能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但能改变演替速度 ‎17.在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中,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下列条件会使种群K值增加的是 A.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 B.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 C.引入北极狐后的旅鼠l D.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 ‎18.如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等 ‎19.以下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在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 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B.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跫增长曲线一定呈“J”型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 D.调査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20.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21.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 B. 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 C. 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 D. 鱼类与藻类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 ‎22.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两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23.右图为某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珊瑚虫和该区域的鱼组成珊瑚礁群落 B.珊瑚礁体积变化影响鱼类的多样性 C.该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演替至第4年时各种鱼类个体数才达到K值 ‎24.近年来,随着人类过度开发海洋资源,许多海洋动物也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下图为20世纪南半球鲸捕获量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种鲸种群处于食物链末端,获得能量多,更易生存 B.蓝鳐鲸在1928年左右捕获量即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通过多年的捕鲸量数据可反映长须鲸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 D.各种鲸的数量波动属于非周期性波动,受外源性因素影响较大 ‎25.用生态学原理解释下列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山不容二虎”——能量流动中能量逐级递减原理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非生物因素中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6.下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殖情况。已知种群C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C→B→A B.种群B在第5→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是由于A的增加和C的减少所致 C.B和A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一定自然区域内,A、B、C三个种群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27.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①生产者 ②分解者 ③消费者 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⑤食物链和食物 ⑥物质循环 ⑦能量流动 ⑧信息传递 A.①②③④ B.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 ‎28.分析下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1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食草鸟、蜘蛛,蟾蜍、猫头鹰 B.图1中描头度占有第三、第四、笫五、第六共4个营养级 C.图2中,若黄雀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动物-蝉和螳螂,且它们各占一半,则当绿色植物增加Gkg时,黄雀增加体重最多是G125kg D.图1中蛇突然减少,猫头鹰的数量也将减少 ‎29.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对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特征的描述 A.食物链和食物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B.食物链中草食动物越多,则肉食动物获得能量越少 C.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D.食物链越短,可供养的消费者越多 ‎30.在如右图食物中,a表示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若要使鸟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生产者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示为 A.y≥90xa+10x B.y≤20xa+5x C.y≥20xa+5x D.y≥100xa+10x ‎31.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该食物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32.下图是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解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图中方框的大小可表示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的能量多少 B该图中C所具有的能量为B的10%~20%‎ C该图中的A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图中所示四个营养级能量的关系为:A≥B+C+D ‎33.如图表示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及其比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地生态系统一定是草原生态系统 B. 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生物入侵 C. 生物入侵可以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 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人类活动使其栖息地丧失 ‎34.下表选项中,中、乙、丙三者关系能用右下图表示的是 选项 表示内容 甲 乙 丙 A 碳元素的流向 消费者 CO2库 生产者 B 内环境成分的关系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C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D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 甲状腺 垂体 ‎35.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增加,但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 段相似 D.年龄组成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 段相似 ‎36.分析下面有关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B.人体O2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B C.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增加导致组织水肿 D.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B所处的营养级 ‎37.如右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④增多是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方向 C.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来自细胞呼吸 D.甲、乙种间关系的调节还需要信息传递的作用 ‎38.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争取的是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兔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3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 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髙 C. 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 D.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40.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模拟苍蝇后翅平衡棒原理,研制出的新型导航仪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C.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两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D. 引进物种不慎或对引进物种管理、监测不到位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8分)“冰桶挑战”是为了让人体验“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而引发的活动,要求参与者用冰水浇遍全身。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人被冰水浇遍全身时,会出现一些来维持体温,其调节方式包括 和 。人体参与体温 调节的中枢是 。此时甲状腺激表分泌也会增多,在体温调节中,甲状腺激表的功能是 。‎ ‎(2 )"渐冻人"是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俗称,有20%的病例是甶于基因和DNA变化而引起的,生理学中这类病例属于 病。‎ ‎(3) ALS的病因之一是兴奋性递质谷氨酸能使突触后膜产生 的电位,当神经元之间谷氨酸过度堆积时,可能造成神经细胞的损伤,ALS患者会出现四肢肌肉萎缩、无力、呼吸功能衰退等症状,但他的全身感觉功能正常,推测该病人的病变部位可能是 和 。‎ ‎42.(8分)下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过程①表示 和 ,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哪些成分 (用字母表示)。 (2)图甲③表示的是                 。 (3)乙图中的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      调节,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4)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3×108 kJ,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           kJ。 (5)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1/4调整到3/4,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l kg,人能比原来多增重        kg。(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 ‎43.(8分)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是南方某省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某研究小组对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开展生态系统调研活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尽管南岭远离工业化城市,但调查发现终生未离开过南岭的小灵猫体内的含铅量较30年前高出近50倍,这说明铅循环具有______的特点,它可以通过 和 进入小灵猫体内。 (2)下表为该森林公园中甲、乙两种树木种群密度的数据:‎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五年 第八年 甲种群 ‎4900‎ ‎4120‎ ‎67‎ ‎10‎ 乙种群 ‎0‎ ‎120‎ ‎3210‎ ‎4500‎ ‎①甲、乙两个种群之间存在着______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除次之外,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_____. ②甲、乙两个种群若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那么它们为其他生物提供 。 ③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可能是______. ④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______.‎ ‎44.(8分)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_____________,促使其释放_____________,该物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 ‎(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如图)。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______型增长。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___________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_______________。‎ ‎(3)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鱼类均受到影响。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藻毒素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FNE体内的途径。 ‎ ‎45.(8分)下面左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右图表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 ‎(1)A→E和D→B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分别是     和 。               ‎ ‎(2)若消耗生产者10000kg,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      kg。‎ ‎(3)左图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4)右图中,在t1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型,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将       。‎ ‎(5)在牧业生产中,为保护优良牧草,连年使用同一种化学杀虫剂,常导致再度大爆发。其主要原因是:‎ ‎①                            ‎ ‎②                           ‎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1-20 CDBDC BDCAB DCDCB CBADD ‎ 21-40 BCBDD DCBAC CDDAA CADAC 二、非选择题 ‎(1)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两空位置可互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促进有机物氧化分解 增加产热 ‎(2)遗传病 ‎(3)外负内正 脊髓或传出神经 脑干 ‎42、(1)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D、B ‎(2)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3)负反馈(反馈) 自我调节 ‎(4)2.46×108 (5)2‎ ‎43、(1)全球性 食物链 食物 ‎(2)①竞争  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 ‎②能量和有机物 ③以甲植物为食的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灭绝 ‎④缺乏有利变异 ‎44、(1)升高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2)J b K2‎ ‎(3)产毒藻→浮游动物→罗非鱼→FNE ‎45、(1)CO2 含碳有机物 (2)80 (3)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增长 不变(稳定) (5)①害虫的抗药性经自然选择逐代增强 ②化学杀虫剂导致害虫天敌大量死亡,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营养结构(害虫天敌大量死亡,破坏了食物链的结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