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广西桂林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广西桂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第I卷(选择题) 1.下列属于生命系统最基本层次的是 A. 蛋白质 B. 个体 C. 细胞 D. 病毒 【答案】C 【解析】自然界现存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参与下完成的,所以生命系统的最基本层次是细胞,故答案选C 2.下列有关细胞共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都具有细胞膜 B. 都具有细胞核 C. 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D. 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A.细胞的共有结构是细胞膜和细胞质,故A正确 B.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核,故B错误 C.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于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是在细胞内进行,故C正确 D.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故D正确 答案选B 3.草履虫和衣藻细胞作为生命系统,其系统边界分别是 A. 细胞壁、细胞壁 B. 细胞膜、细胞膜 C. 细胞壁、细胞膜 D. 细胞膜、细胞壁 【答案】B 【解析】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就是细胞膜,草履虫没有细胞壁,衣藻细胞壁有支持和保护作用,故答案选B 4.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A. 内正外负 B. 内负外负 C. 内正外正 D. 内负外正 【答案】A 【解析】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即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故答案选A 5.下列有关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只运输给靶器官、靶细胞 B. 通过体液运输 C. 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D. 微量、高效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激素通过体液运输身体各个部位,A错误;激素通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运输,B正确;激素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C正确;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特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下列不属于免疫系统组成的是 A. 淋巴结、T细胞 B. 皮肤、粘膜 C. 溶菌酶、抗体 D. 脾、淋巴因子 【答案】B 【解析】 在抵御病原体攻击的人体三道防线中,皮肤和黏膜是第一道防线,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第二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第三道防线,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皮肤和黏膜不属于免疫系统,故答案选B 7.在对某种野兔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2hm 2(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野兔,第二次捕获40只,其中有标记的20只,则该野兔种群的种群密度大约为 A. 50只/hm2 B. 80只/hm2 C. 100只/hm2 D. 150只/hm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了解动物种群密度调查所用的标记重捕法,并能正确运用是解题关键 根据标志重捕法密度估算方法:N(种群数量)=×M(初次捕获标记数)=(40/20×50)/2=50故,答案选A [点睛]:标志重捕法中的易错点:1.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2.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3.因为动物被捕获并标记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所以估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偏大. 8.根据如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有机物 B. 参与过程②的生物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 C. 可以通过增强过程③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 D. 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过程①的依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解题要点是识记物质循环的概念,读懂图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图中信息 A.生物群落中碳以有机物形式进行传递,故A正确 B. 参与过程②的生物包括生物群落中的所有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故B错误 C.通过增加植被可以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故C正确 D.开发太阳能等新能源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降低大气中CO2的含量,故D正确 答案选B [点睛]:本题易错点:1.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2.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2.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和化能合成作用等。 9.下图是寨卡病毒的模式图,能引起人患病。下列有关寨卡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仅含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B. 可在人体细胞内复制增殖 C. 含有A、U、G、C四种碱基 D. 能作为抗原诱导人体产生免疫应答 【答案】A 【解析】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没有细胞器,故A错误 B.病毒入侵寄主,在寄主细胞内复制增殖,故B正确 C.寨卡病毒的核酸是RNA,含有A、U、G、C四种碱基,故C正确 D.寨卡病毒突破人体的前两道防线入侵人体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即特异性免疫就发挥作用,产生免疫应答,故D正确 答案选A 10.下列有关显微镜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高倍镜下细胞质流向是逆时针的,则细胞中细胞质流向应是顺时针的 B. 为观察低倍视野中位于左下方的细胞,应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再换用高倍镜 C. 用显微镜的凹面反光镜反光,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更多,但细胞更小 D. 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先用低倍镜,再换用高倍镜 【答案】D 【解析】高倍镜下细胞质流向是逆时针的,则细胞中细胞质流向应是逆时针的,A错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即物像在视野的左下方,实物在视野的右上方,所以,要将视野左下方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把装片向左下方移动,再换用高倍镜,B错误;用显微镜的凹面反光镜反光,会使视野更明亮,对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多少无影响,C错误;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先用低倍镜,再换用高倍镜,D正确。 【点睛】显微镜的使用,此类问题常以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为依托进行考查。熟记并理解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步骤和要点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是正确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11.某油料作物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0%。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萌发之前,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碳 B. 萌发之后,幼苗干重会增加,且增加的主要元素是氧 C. 萌发过程中,干重的减少是因为呼吸作用 D. 萌发初期,细胞主要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答案】C 【解析】A.据题干,由于种子萌发前培养条件为黑暗,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吸收CO2,所以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不会是碳,故A错误 B.由于幼苗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2合成有机物,所以幼苗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碳,故B错误 C.种子萌发过程所需能量由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提供,所以萌发过程中干重会减少,故C正确 D.种子萌发初期,细胞主要通过吸胀吸水,故D错误 答案选C 12.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B. 核糖体是蛋白质的“装配机器”,由蛋白质和DNA组成 C. 中心体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D. 酵母菌细胞不具有染色体,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 【答案】A 【解析】A.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是细胞内的“酶仓库”,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A正确; B、核糖体是装配蛋白质的机器,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B错误; C、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而洋葱属于高等植物,C错误; D、酵母菌细胞属于真核细胞,具有染色体结构,D错误. 答案选A 13.下列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TP的合成一般与吸能反应相联系 B. 线粒体中形成ATP时不一定伴随氧气的消耗 C. 叶肉细胞在光下合成ATP的细胞器只有叶绿体 D. 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生成的产物之一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ATP的结构、合成ATP的场所和利用,解题的要点是对ATP结构和合成时所需能量来源的理解 A.ATP的合成一般与放能反应相联系,A错误 B.在线粒体中进行的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水解,同时释放少量能量合成ATP,故B正确 C.叶肉细胞在光下不仅有光合作用合成ATP,还进行有氧呼吸合成ATP,故C错误 D.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生成的产物之一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故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本题易错点:1.对ATP结构的理解:A代表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结合而成,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2.对吸能反应与放能反应的理解:如肌肉收缩需要ATP水解供能,所以肌肉收缩是吸能反应;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合成ATP,细胞呼吸是放能反应. 14.下列关于动物体内酶和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激素和酶的功能都具有专一性(特异性) ②它们都是蛋白质 ③都是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 ④有的动物细胞既能产生激素又能合成酶 ⑤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⑥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⑦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 A. ①②⑤ B. ①④⑤⑥⑦ C. ①④⑤⑦ D. ①②③⑤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酶和激素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能够从两者的化学本质、作用特性、产生细胞等方面进行比较 激素有特异性,酶有专一性,故①正确。酶大部分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激素有的是蛋白质,有的是脂质,故②错误。激素是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故③错误。活细胞都能产生酶,但只有内分泌细胞才能产生激素,而内分泌腺细胞既可以产生酶又可以产生激素,故④正确,⑤正确,⑥错误。内分泌腺细胞分泌的激素,随血液流到全身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所以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⑦正确,故答案选C [点睛]:关于酶和激素的易错知识点:1.化学本质上有相同点: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有些激素是蛋白质;2.作用特性有相同点: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而激素只作用于靶细胞,两者都是量微而高效的物质;3.酶是催化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几乎所有活细胞都能产生酶,激素是调节内环境稳态的物质,由特定的细胞产生。 15.假如一杂食海鱼的食物有1/2来自植物,1/4来自草食性鱼类,1/4来自以草食性鱼类为食的肉食性鱼类。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该杂食性鱼干重增加4kg,共需海洋植物干重 A. 28kg B. 280kg C. 16kg D. 160kg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这条鱼的食物来源于三条食物链,即:植物→杂食鱼;植物→草食鱼类→杂食鱼;植物→草食鱼类→小型肉食鱼类→杂食鱼,能量传递效率为20%。 据题意,4 kg重的杂食鱼中,有4×1/2=2 kg的能量直接来源于植物,则实际消耗植物的量是:2÷20%=10 kg;有4×1/4=1 kg的能量来自草食鱼类,则实际消耗植物的量是:1÷20%÷20%=25 kg;有4×1/4=1kg的能量来自小型肉食鱼类,则实际消耗植物的量是:1÷20%÷20%÷20%=125kg;则其消耗植物的最少量为10+25+125=160 kg,故答案选D 16.下列物质的化学本质肯定是蛋白质的是 A. 酶 B. 激素 C. 膜上的载体 D. 神经递质 【答案】C 【解析】酶中少数是RNA,A错误;激素中只有部分是蛋白质,如性激素是类固醇,B错误;膜上的载体都是蛋白质,C正确;神经递质都不是蛋白质,D错误。 17.与DNA分子相比,RNA分子特有的碱基是( ) A. 鸟嘌呤(G) B. 胞嘧啶(C) C. 尿嘧啶(U) D. 腺嘌呤(A) 【答案】C 【解析】DNA 有 A、T、 C、G 四种碱基,RNA 有A、U、C、G 四种碱基,故RNA 分子特有的碱基是U,故C正确。 【点睛】理清DNA和RNA的区别: 18.如图为细胞膜的液态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具有①的一侧为细胞膜的外侧 B. ①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 C. ②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D.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①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答案】D 【解析】图中①是糖蛋白,只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所以具有①的一侧为细胞膜的外侧,A正确;糖蛋白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B正确;②是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C正确;③是蛋白质,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19.能够促使脂肪酶水解的酶是( ) A. 淀粉酶 B. 蛋白酶 C. 脂肪酶 D. 麦芽糖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淀粉酶自身水解,A错误;淀粉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催化淀粉酶水解的酶是蛋白酶,B正确;脂肪酶催化脂肪水解,不能催化淀粉酶水解,C错误;麦芽糖酶催化麦芽糖水解,不能催化淀粉酶水解,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酶的专一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0.研究认为,碳酸饮料中的苯甲酸钠类化合物可严重破坏人体肝细胞中线粒体的结构。据此分析,过度饮用碳酸饮料,下列生命活动不会受影响的是 A. 分泌蛋白的合成 B. 有氧呼吸 C. ATP的合成 D. 小肠吸收甘油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需要ATP供能,有氧呼吸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人体细胞中合成ATP的部位: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小肠吸收甘油为自由扩散;答案选D。 考点:本题考查线粒体的功能,意在考查结合题中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1.下列各种病症中,不是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是( ) A. 组织水肿 B. 手足抽搐 C. 贫血 D. 尿毒症 【答案】C 【解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引起的,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A错误;手足抽搐是由于血钙含量过低引起的,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B错误;贫血是血液中红细胞数目过少或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引起,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C正确;尿毒症是由于肾脏病变导致内环境中尿素等成分增多导致的,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D错误。 22.如图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分别放在甲、乙、丙三组幼苗前面的不同位置上,然后从左侧给予光照,它们的生长方向是( ) A. 甲、乙、丙都直立 B. 甲、乙、丙都向左 C. 甲向右、乙直立、丙向左 D. 甲向右、乙向左、丙向左 【答案】C 【解析】三组幼苗顶端均被切去,不能感光,甲、丙放置琼脂块一侧生长素含量较多,生长较快,甲向右弯曲,丙向左弯曲,乙直立生长。选C。 2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分裂素可用于果实催熟 B、脱落酸能够促进种子萌发 C、赤霉素能够促进植物生长 D、乙烯可诱导产生无籽果实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功能。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能够抑制种子萌发;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够促进植物生长;生长素可诱导产生无籽果实,乙烯可用于果实催熟。故选C 24.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群落的水平结构只与地形变化有关 B. 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光照直接相关 C. 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肉食性动物 D. 群落演替都能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答案】B 【解析】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光照明暗、地形起伏、土壤湿度、盐碱度等因素有关,A项错误;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光照直接相关,B项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植食性动物,C项错误;群落演替也可都能使群落结构趋向于简单,D项错误。 25.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B. 引进物种不慎或对引进物种管理、监测不到位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 C.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群落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 D. 模拟苍蝇后翅平衡棒的原理,研制出的新型导航仪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 26.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中所用试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需将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混匀后使用 B. 用吡罗红染料处理细胞可以观察到DNA在细胞中的分布 C. 用苏丹Ⅳ鉴定含油多的细胞,显微镜下可见染成红色的颗粒 D. 判断酵母菌是否进行酒精发酵可选择斐林试剂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蛋白质鉴定中使用双缩脲试剂,需要先加入NaOH溶液,造成碱性环境,然后再加入CuSO4溶液,使Cu2+与蛋白质中的肽键发生紫色反应,A错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使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吡罗红使RNA呈红色,甲基绿使DNA呈绿色,B错误。苏丹Ⅳ鉴定脂肪,显微镜下可见红色的脂肪颗粒,C正确。用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可以用来判断酵母菌是否进行酒精发酵,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学实验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7.制备细胞膜时除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外,以下材料哪种也可代替( ) A.洋葱表皮细胞 B.口腔上皮细胞 C.大肠杆菌 D.香菇细胞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制备较纯净的细胞膜,通常不能含有生物内膜系统,而A.B.D均为真核生物细胞,细胞内均有内膜系统,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核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膜,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 考点:考查获取较纯净细胞膜的材料。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8.某同学将一株玉米幼苗放到缺镁营养液中,然后放到暗处进行培养,结果幼苗很快变黄,这说明( ) A. 镁是玉米的必需元素 B. 镁不是玉米的必需元素 C. 无法确定镁是不是玉米的必需元素 D. 一定是缺少光照引起的叶片变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该同学无法确定镁是不是玉米的必需元素,因为本实验中有两个自变量,一是镁的有无,另一个是光照的有无,违背了实验设计中的对照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需做如下处理:均在光下培养,且对照组用完全培养液培养,观察实验结果对出结论。故选C项。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中的元素,意在考查学生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29.如图表示一同学将乙伞藻的细胞核与伞部去掉,并将甲伞藻的细胞核移入乙中的核移植实验过程和结果。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 A、细胞核与细胞的分裂、分化有关 B、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 C、细胞核的重要作用与细胞质没有关系 D、细胞核控制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建成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重组伞藻的细胞核来自甲菊花形伞藻,细胞质来自乙杯状伞藻,由于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因此存活下来的乙伞藻其外形是菊花形。由此可以证明细胞核控制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建成,D项正确,A、B、C项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核的功能 30.如图为化学渗透学说解释线粒体内膜上ATP形成的机理:线粒体内膜上通过呼吸链进行电子传递使NADH脱下H+进入到内膜外的腔中,造成内膜内外的质子浓度差,然后质子顺梯度从膜间隙经内膜上的通道(ATP合成酶)返回到线粒体基质中,在ATP酶的作用下,所释放的能量使ADP与磷酸结合生成了ATP,该学说中的H+从膜间隙进入到线粒体基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为( ) A. 自由扩散 B. 协助扩散 C. 主动运输 D. 渗透作用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可知,质子顺梯度从膜间隙经内膜上的通道(ATP合成酶)返回到线粒体基质中,说明需要载体协助,但不消耗能量,因此H+从膜间隙进入到线粒体基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物质运输方式的实例以及判断方法,总结如下: (1)根据分子大小与对载体、能量的需要进行判断 (2)根据运输方向进行判断 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31.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1:将浸有0.5%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脊蛙腹部的皮肤上,蛙出现搔扒反射; 实验2:去除脊蛙腹部皮肤,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 实验3:另取一脊蛙,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 下列有关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剪除脑的目的是为了排除脑对脊髓的影响 B. 实验3证明了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C. 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效应器被破坏 D. 在实验1的搔扒反射中神经细胞产生了动作电位 【答案】C 【解析】脑是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脊髓,剪除脑的目的是为了排除脑对脊髓的影响,A项正确;实验3证明了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B项正确;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C项错误;在实验1的搔扒反射中神经细胞会产生动作电位,D项正确。 32.为研究吲哚乙酸(IAA)与脱落酸(ABA)的运输特点,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IAA和ABA开展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② B. 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出现放射性的只是② C. 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块③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是极性运输 D. 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 【答案】D 【解析】吲哚乙酸(IAA)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A)运输到形态学下端(B),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则在琼脂块①和②中,①中出现较强的放射性,A项错误;在成熟组织中,吲哚乙酸(IAA)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则琼脂块①和②中均会出现放射性,B项错误;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③和④中都出现较强的放射性,说明脱落酸(ABA)在茎尖不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C项错误;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D项正确。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以实验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植物激素的极性运输与非极性运输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此类知识的考查在高考中出现较多。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问题的实质:①极性运输是指相应激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②生长素(IAA)在成熟组织中可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抓住了问题的实质,结合题意与图示信息分析就很容易判断出各选项的正确与否。 33.如图分别表示某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和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F点,AC段是“J”型增长 B. 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G点时,该种群数量将达到最大值 C. 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 D. 种群呈“J”型增长时,其增长速率不能用图乙表示 【答案】A 【解析】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乙图中的F点,但AC段已有少量个体被淘汰,所以不能看成是“J”型增长,A错误;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G点时,表示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说明该种群数量将达到最大值,B正确;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以确保有最大增长速率,使种群数量得到快速恢复,C正确;种群呈“J ”曲线型增长时,增长速率将不断增长,所以不能用图乙表示,D正确.故选:A. 34.某稻田生态系统中生长的水稻、稗草、卷叶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卷叶螟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防治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 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可调整种间关系 C. 该稻田中的上述四种生物形成三个营养级 D. 除去稗草,可使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 【答案】A 【解析】在食物链中,通过防治害虫只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而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A错误。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可以调整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该稻田中的四种生物,水稻和稗草属于第一营养级,卷叶螟属于第二营养级,拟水狼蛛是第三营养级,C正确。除去稗草,水稻少了竞争者,可使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D正确。 点睛:能量传递效率是无法提高的,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食物链加环的环节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35.为了拯救野生朱鹮,我国各级政府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不断增长.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网如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 B. 鱼类和贝类之间存在着竞争和捕食的关系 C. 野生朱鹮可利用的总能量等于鱼类和贝类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 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是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 【答案】C 【解析】依题意可知: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分别是水草→鱼类→朱鹮、水草→贝类→朱鹮、水草→贝类→鱼类→朱鹮、藻类→鱼类→朱鹮、藻类→贝类→朱鹮、藻类→贝类→鱼类→朱鹮,A正确;图中的鱼类和贝类都可以藻类、水草为食,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鱼类也可以贝类为食,说明二者之间又存在捕食关系,B正确;野生朱鹮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鱼类和贝类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C错误;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是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D正确。 36.欧亚苔原生态系统的旅鼠以苔草为主要食物。苔草被旅鼠大量啃食时,可产生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抑制旅鼠消化道内蛋白质的水解,减少了旅鼠小肠上皮细胞对氨基酸的吸收,即苔草的“化学防御”。右图为某一时期旅鼠种群密度与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研究结果。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生产者苔草的种群增长受其密度制约 B. 可推测此前一段时间样地一中旅鼠种群密度过高 C. 可预测样地三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此后将会降低 D. 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变化有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稳态 【答案】C 【解析】苔草的种群增长会受到密度制约因素制约,如受到资源空间、食物的限制,A项不符合题意;苔草的“化学防御”是苔草被旅鼠大量啃食时,可产生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抑制旅鼠消化道内蛋白质的水解,减少了旅鼠小肠上皮细胞对氨基酸的吸收的现象。由图可知,样地一种苔草化学防御水平很高,可推测此前一段时间样地一中旅鼠种群密度过高,B项不符合题意;样地三旅鼠种群密度很高,苔草化学防御不高,但是随着旅鼠的大量啃食,可预测样地三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此后将会升高,C项符合题意;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变化可抑制旅鼠的种群数量变化,有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稳态,D项不符合题意。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两个:一是读懂什么是“苔原化学防御”、二是读懂柱形图、三是明白苔原和旅鼠是捕食关系,两者数量存在“不同步”变化。 37.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 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C. 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 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答案】C 【解析】给正常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溶液后,正常小鼠会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症状,A错误;给正常小鼠初次注射一定量呼吸抑制剂,会抑制小鼠呼吸,但题干中未显示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B错误;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会经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消灭过敏原,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小鼠未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但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时,会发生过敏反应,出现过敏现象,如呼吸困难等症状,C正确;乙酰胆碱属于兴奋型的神经递质,给正常小鼠注射一定量乙酰胆碱,神经就处于兴奋状态,D错误;故选:C. 38.对篮球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短时间剧烈奔跑时细胞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B. 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C. 球员迅速完成投篮动作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D. 在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球员体温始终保持稳定 【答案】C 【解析】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会产生酒精和CO2,A项错误;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B项错误;球员迅速完成投篮动作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C项正确;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D项错误。 39.将植物在暗室里放置两天。用打孔器在叶子上打圆片,把叶子圆片分成两等份,背面朝液面。甲组放在水中,乙组放入5%的葡萄糖溶液中,使叶片继续在暗室放置两天。然后将叶片用酒精脱色滴加碘液检验,甲组叶片呈白色或浅黄色,乙组叶呈蓝色,原因是 A. 实验前,叶片己储藏了淀粉 B. 实验前,叶片己储藏了葡萄糖 C. 实验中,叶片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D. 实验中,叶片吸收葡萄糖合成了淀粉 【答案】D 【解析】叶片之前均经过暗处理,消耗叶片中的有机物,因此叶片不储存有淀粉和葡萄糖,AB错误;整个过程没有光,不会有光合作用,C错误;实验后,乙组叶呈蓝色,说明乙组的叶片吸收了葡萄糖,并使之转变为淀粉,淀粉与碘液呈蓝色,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光合作用需要光照,没有光照就没有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不需要光照,在有光和无光的时候都能进行。 40.猪笼草是一种食虫植物,为了验证猪笼草分泌液中有蛋白酶,某学生设计了两组实验,如下图所示。在适宜温度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后,甲、乙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双缩尿试剂,丙、丁试管中不加任何试剂。下列对实验现象的预测最可能的是 A. 甲和乙中溶液都呈紫色;丙和丁中蛋白块都消失 B. 甲和乙中溶液都不呈紫色;丙中蛋白块消失、丁中蛋白块不消失 C. 甲和乙中溶液都呈紫色;丙中蛋白块消失、丁中蛋白块不消失 D. 甲中溶液不呈紫色、乙中溶液呈紫色;丙中蛋白块消失、丁中蛋白块不消失 【答案】C 【解析】丙中蛋白块被蛋白酶分解而消失,丁中缺少蛋白酶,蛋白块不消失,A错误;甲中溶液的蛋白酶为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乙中溶液有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B错误;甲中溶液的蛋白酶为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乙中溶液都有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丙中蛋白块被蛋白酶分解而消失,丁中缺少蛋白酶,蛋白块不消失,C正确;甲中溶液的蛋白酶为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D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41.左图表示绿色植物叶肉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在适宜的条件下,研碎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放入离心管中并依次按如右图处理,根据P1、P2、P3、P4中所含成分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中不含磷脂的细胞结构是____(填序号)。 (2)由右图可知从细胞破碎液中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图中S1~S4、P1~P4而言,DNA含量最多的结构位于______,细胞结构⑨位于________________。 (4)若要在高倍镜下观察P3的棒状结构,一般需要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染色处理。 【答案】 ⑦ 差速离心 P1 S1和P2 健那绿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分离细胞器的方法,识记植物细胞的结构并了解各种细胞器的分布与功能是解题要点 (1)⑦核糖体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没有膜结构,不含磷脂 (2)由右图可得知,分离细胞中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 (3)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对应于右图中的P1,细胞结构⑨是叶绿体,对应右图中的S1和P2 (4)P3的棒状结构是线粒体,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需要用健那绿染液对其染色。 [点睛]:本题解题易错点是对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过程的理解,根据图观察,每一次离心都是选择上一次的上清液,故离心后的沉淀物在上一次的上清液中也含有,如P2中的叶绿体是通过对S1的离心得到的,故S1中也有叶绿体,如最终得到的P4中的粒状小体,依次来源于:S1→S2→S3 42.为了控制甘蔗的主要害虫蛴螬,有人将蛴螬的天敌蔗蟾带入澳大利亚。然而当地的袋鼬只吃蔗蟾的幼仔而不吃毒性更强的成体。澳大利亚正准备大量繁殖当地特产食肉蚁,吃掉泛滥的有毒蔗蟾。 (1)题干描述中没有涉及的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题干描述中存在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研究生物的种间关系是在_________水平上进行的。 (2)下图是某甘蔗林中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kJ],H同化的能量是________ kJ,G与H之间的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答案】 分解者 捕食和竞争 (生物)群落 62.8 13.51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特征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解题关键是识记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并能结合图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特点。 (1)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题干中的甘蔗是生产者,蔗蟾等是消费者,没有分解者;蔗蟾与袋鼬之间为捕食关系、袋鼬和食肉蚁之间是竞争关系,研究生物的种间关系是在生物群落水平上进行的。 (2)据图可知,H的同化量有四个去向:流向分解者2.1、呼吸消耗18.8、未利用29.3、流向下一营养级12.6,故H的同化量是62.8KJ,G的同化量是464.7KJ,G与H之间的传递效率是: 62.8/464.7×100%=13.51% [点睛]:本题易错点是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1.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与去路分析:消费者的同化量=消费者的摄入量-粪便量,每一营养级同化量=呼吸消耗量+分解者利用量+未被利用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2.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 43.下图为人体产生情绪压力时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受下丘脑调节的模式图.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从反射弧的结构角度看,肾上腺髓质属于________________的一部分,由此说明肾上腺髓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是肾上腺髓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d名称是______________,其分泌量上升能使血糖升高,呼吸加快,心跳加速。 (2)研究发现,在情绪压力长期得不到释放的情况下,激素c能抑制T细胞合成和释放_____________,从而使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受阻,最终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 (3)下丘脑对激素c分泌的调节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类似,由此推断当激素a的分泌量上升会使激素c的分泌量___________(填“升高”、“降低”、“不变”)。但健康人体内激素c浓度不会持续升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效应器 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或控制) 肾上腺素 淋巴因子 升高 c的分泌受负反馈调节(激素c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激素a、b)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方式,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反射弧的组成结构,理解激素调节中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 (1)据图可知,兴奋由下丘脑等中枢神经发出,经传出神经传递到肾上腺髓质,使之产生激素d即肾上腺素,因此从反射弧的角度看,肾上腺髓质属于效应器的一部分,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或控制) (2)免疫细胞T细胞能合成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3)根据激素分泌分级调节机制,激素a 的分泌量上升会促使垂体对激素b分泌量升高,激素b又促进肾上腺皮质对激素c的分泌量升高,但激素c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激素a、b,所以健康人体内激素c浓度不会持续升高,会处于动态平衡。 [点睛]:本题易错点:1.关于反射弧的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如本题中的肾上腺髓质和支配它的神经末梢;2.关于激素调节的反馈调节: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c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有抑制作用,当激素c量过多时,抑制作用加强,反之抑制作用减弱。 44.植物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控。下图甲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和茎生长的影响,图乙表示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几种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表丙是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表丙: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a~e 依次增大) 组别 清水 浓度a 浓度b 浓度c 浓度d 浓度e 平均株高(cm) 16 20 38 51 42 24 (1)若某植物幼苗已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的区间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0,m)”、“(m,2m)”或“(2m,2.5m)”)。 (2)从图乙可以看出_________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该激素的产生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油菜素内酯对植物生长发育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被称为“第六大植物内源激素”。表丙中,实验结果能否说明油菜素内酯对芹菜生长有两重性?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m,2m) 脱落酸 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否 a~e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都是促进作用,没有体现抑制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考查的知识点有茎的向光性、生长素作用的特性、探究生长素作用的实验,解题要点是读懂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1)由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从而使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因此如果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在m~2m (2).据图乙各种激素含量随解除休眠时间变化的曲线分析可知,脱落酸在解除休眠0天时浓度最高,随后逐渐减少,可见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的激素是脱落酸,产生该激素部位是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3)根据表丙中浓度a~e组实验结果与对照组清水比较可知,a~e 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都是促进作用,没有体现抑制作用,因此不能说明油菜素内酯对芹菜生长有两重性。 [点睛]:本题解题易错点:1.茎表现向光性时生长素浓度的分析:单侧光下,生长素由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使背光侧浓度大于向光侧,而这两个浓度对茎都是促进作用;2.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理解:相对于对照组来讲,两重性中的高浓度抑制,不能理解成不生长,而是比对照组生长慢 45.某同学为了研究植物细胞中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活性,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5g新鲜莴笋叶片剪碎放入研钵,加入少量石英砂进行快速充分研磨。 ②向研磨液中加入50mL蒸馏水并搅拌,再用纱布过滤,得到酶提取液。 ③将莴笋的酶提取液分别用pH为4~10的7种缓冲液稀释2倍,低温保存。 ④用注射器吸取5mL3%的过氧化氢,将注射器中的气体排出,然后吸入5mL酶提取液,将针口处密封。 ⑤室温下记录实验数据。 另取新鲜的菠菜、白菜叶片重复上述操作步骤。实验结果如下图。 (1)酶是由__________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加快反应速率。 (2)该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③中稀释酶提取液降低反应体系中酶浓度,使____________减缓,有利于记录实验数据。 (4)该同学想进一步研究不同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最好选择________叶片作为生物材料,并用pH为________的缓冲液稀释酶提取液。 【答案】 活细胞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pH和植物种类 (酶促)反应速率(氧气生成速率) 莴笋 7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酶的特性的实验,解题要点是识记酶的概念、酶作用机理,并能结合图分析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率 (2)该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分别是PH值和植物种类 (3)降低酶浓度可使酶促反应速率降低,也就是氧气生成速率降低,有利于记录实验数据。 (4)据图可知,相同条件下,莴笋中的酶活性更强,所以想进一步研究不同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最好选择莴笋叶片作为生物材料,并用pH为7的缓冲液稀释酶提取液。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对坐标图中曲线变化的分析:1.看坐标:如本题图中的横坐标代表自变量,纵坐标代表因变量;2.看曲线中的关键点:如本题图中的转折点,对应横坐标代表该酶活性的最适PH;3.看曲线的数量,如果图中曲线数≥2, 说明图中的自变量有多个。 46.为研究铁皮石斛的光合特性,研究人员测定了铁皮石斛在光、暗条件下的CO2吸收速率,结果如下图。 (1)在有光条件下,铁皮石斛吸收的CO2在_________中被固定为_________,然后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2)黑暗条件下,植物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产生并释放CO2,但实验结果显示,暗期铁皮石斛CO2吸收总量始终_________________,这不同于一般植物。在暗期,铁皮石斛也并不能将吸收的CO2转化为糖类等光合产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表明,蓝光处理比白光处理能显著抑制铁皮石斛幼苗株高的增长。若要通过实验验证该观点,请简述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测量并比较两组幼苗的株高。 【答案】 叶绿体基质 C3 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有氧呼吸) 大于零(为正值) 缺少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 将生长状况相同的铁皮石斛幼苗等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幼苗进行蓝光和白光处理,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 【解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过程和影响光合作用因素,解题要点是识记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并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坐标图中曲线的变化 (1)在有光条件下,铁皮石斛吸收的CO2在叶绿体基质中被一个C5分子固定,生成两个C3分子,然后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2)黑暗条件下,植物通过有氧呼吸产生并释放CO2;据图中曲线变化可知,暗期铁皮石斛CO2吸收总量始终大于零(为正值),但由于没有光照,植物不进行光反应,缺少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所以铁皮石斛并不能将吸收的CO2转化为糖类等光合产物。 (3)根据实验目的,设置不同光质为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可将生长状况相同的铁皮石斛幼苗等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幼苗进行蓝光和白光处理,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并比较两组幼苗的株高。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1.坐标图的分析:无论横坐标处于光期或暗期,纵坐标代表的CO2吸收速率始终为正值,但由于暗期没有光反应,缺少[H]和ATP,C3不能被还原形成糖类,所以暗期阶段只是吸收CO2并没有光合作用。2.验证实验中除了自变量不同光质(蓝光和白光),无关变量的控制也会影响实验结果,本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有:植物的生长状况、光照时间、温度、CO2浓度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