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 Word版含解析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所选项转涂到答题卡上。) 1.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C 【考点定位】基因突变、生物进化、生殖隔离 【名师点睛】此题是对变异和进化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根据图示理解抗药性形成的机理,抗药靶位点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不是杀虫剂作用后的结果,杀虫剂起选择作用,而不是诱导作用;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条件,可根据两生物是不是同一物种判断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2. 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 枯草杆菌 核糖体S12蛋白第55-58位的氨基酸序列 链霉素与核糖体的结合 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 野生型 —P—K—K—P— 能 0 突变型 —P—R—K—P— 不能 100 注P:脯氨酸;K赖氨酸;R精氨酸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S12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 B.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转录功能 C.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所致 D.链霉素可以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 【答案】D 【考点定位】基因突变、遗传信息的表达 【名师点睛】本题通过图表分析考查基因突变的种类、链霉素抑菌功能的原理、基因突变和环境因素的关系。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根据突变性和野生型核糖体S12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碱基变化的种类。本题容易错选D项。错因在于未能正确理解基因突变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3. 如图中甲、乙两个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各有一条发生变异(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个体甲的变异对表型无影响 B.个体乙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 C.个体甲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 D.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表型无异常 【答案】B 【解析】个体甲的变异属于缺失,影响表型,A错误;个体乙发生的变异是倒位,减数分裂形 成的四分体异常,呈“十字型”,B正确;含缺失染色体的配子一般是败育的,故其后代一般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错误;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但发生倒位,表型异常,D错误。 【考点定位】缺失,倒位,染色体结构变异,减数分裂 【名师点睛】此题是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据图正确判断出染色体缺失、倒位,同时理解缺失和倒位对生物生存的影响,染色体倒位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四分体的特点:呈“十字形”,该题难度比较大。 4. 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但不一定都能通过有性生殖传给后代 B.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个体表现型改变 C.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 D.X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考点定位】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名师点睛】染色体结构变异与基因突变的区别 染色体结构变异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基因突变是“基因内部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导致“新基因”的产生,染色体结构变异未形成新的基因。 5. 绿色荧光标记的X染色体DNA探针(X探针),仅能与细胞内的X染色体DNA的一段特定序列杂交,并使该处呈现绿色荧光亮点。同理,红色荧光标记的Y染色体DNA探针(Y探针)可使Y染色体呈现一个红色荧光亮点。同时用这两种探针检测体细胞,可诊断性染色体数目是否存在异常。医院对某夫妇及其流产胎儿的体细胞进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X染色体DNA上必定有一段与X探针相同的碱基序列 B.据图分析可知妻子患X染色体伴性遗传病 C.妻子的父母至少有一方患有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 D.该夫妇选择生女儿可避免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的发生 【答案】A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人类遗传病 6. 经X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其后代中出现了几株开白花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有利于香豌豆的生存 B.选择白花植株进行自交并不断扩大白花植株的数量,体现定向选择的过程 C.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D.通过诱变的是基因的突变率会明显提高 【答案】A 【解析】环境对不同变异个体只能其选择作用,不是特定变异个体主动适应环境,A错误;选择白花植株进行自交并不断扩大白花植株的数量,体现人工定向选择的过程,B正确;白花植株的出现可能是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的结果,环境对生物的不同变异类型进行选择。白花植株与原紫花品种杂交,若后代都是紫花植株,则白花植株的出现是由于隐性突变;若后代既有白花又有紫花植株,则为显性突变,C正确;诱变会提高基因的突变率,D正确。 【考点定位】生物的变异与生物进化 【名师点睛】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判断方法 (1)类型 显性突变:aa→Aa(当代表现) 隐性突变:AA→Aa(当代不表现,一旦表现即为纯合体)或aa (2)判断方法 ①自交法:突变体自交,若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为显性突变;若自交后代未出现性状分离,则为隐性突变。 ②杂交法:突变体与其他未突变体杂交,若杂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即突变性状和未突变性状,则为显性突变;若杂交后代没有出现突变性状,则为隐性突变。 7. 以下有关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普通二倍体西瓜培育出四倍体西瓜,再用普通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三倍体无子西瓜 B.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为新的表现型 C.基因重组导致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产生新的基因 D.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 【答案】B 【考点定位】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名师点睛】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重组是指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8. 下列现象中,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均有关的是 ①人类的47,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 ②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 ③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的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④受精卵分裂时个别细胞染色体异常分离,可形成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个体 ⑤马和驴杂交的后代骡一般不可育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答案】D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及其应用 【名师点睛】本题中各判断项判断的关键是是否是发生减数分裂导致的。 9. 编码酶X的基因中某个碱基被替换时,表达产物将变为酶Y。下表显示了与酶X相比,酶Y可能出现的四种状况,对这四种状况出现的原因判断正确的是 比较指标 ① ② ③ ④ 酶Y活性/酶X活性 100% 50% 10% 150% 酶Y氨基酸数目/酶X氨基酸数目 1 1 小于1 大于1 A.状况①一定是因为氨基酸序列没有变化 B.状况②一定是因为氨基酸间的肽键数减少了50% C.状况③可能是因为突变导致了终止密码子位置变化 D.状况④可能是因为突变导致tRNA的种类增加 【答案】C 【解析】分析状况①,酶Y与酶X相比,活性没变,氨基酸数目也没变,但是氨基酸的序列可能不同,A错误;状况②中,酶Y的活性降低,而氨基酸数目不变,因此肽键数目不变,B错误;状况③中,酶Y的活性降低,氨基酸数目减少,说明基因突变后导致终止密码的位置提前,C正确;状况④中,酶Y活性增强,氨基酸数目增多,说明终止密码的位置后移,tRNA的种类不变,仍为61种,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名师点睛】基因突变时碱基对改变对氨基酸序列的影响 碱基对 影响范围 对氨基酸的影响 减小对蛋白质结构影响的措施 替换 小 只改变1个氨基酸或不改变 增添 大 插入位置前的不影响,影响插入后的序列 若开始增添1个碱基对,可再增添2个、5个即3n+2或减少1个、4个即3n+1(n≥0,且为整数) 缺失 大 缺失位置前的不影响,影响缺失后的序列 若开始缺失1个碱基对,可再减少2个、5个即3n+2或增添1个、4个即3n+1(n≥0,且为整数) 增添或缺失的位置不同,影响结果也不一样:最前端——氨基酸序列全部改变或不能表达(形成终止密码子);在中间某个位置会造成肽链提前中断(形成终止密码子)或插入点后氨基酸序列改变;在该序列最后则不影响表达或使肽链延长。 10. 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秋水仙素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能观察到72或36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形成戊的过程虽然未经过地理隔离,却形成了新的物种 【答案】A 【考点定位】染色体变异和生物进化 11. 如图所示是单倍体育种的大致流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F1均为高秆抗病植株,则高秆对矮秆为显性、抗病对感病为显性 B.图中a过程的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C.图中b过程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D.该育种方式比诱变育种的目的性强,比杂交育种的年限短 【答案】C 【考点定位】单倍体育种 【名师点睛】注意:单倍体高度不育,通常不能形成种子。 12. 对于低温诱导洋葱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不正确的描述是 A.在显微镜视野内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B.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 C.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 D.在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方面,低温与秋水仙素诱导的原理相似 【答案】C 【解析】由于在细胞周期中分裂期持续时间长,因此在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分裂时,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A正确;低温能诱导植物组织中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故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B正确;由于制作装片时要用解离液解离,此时细胞已被杀死,所以看不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C错误;低温与秋水仙素都是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来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因此原理相似,D正确。 【考点定位】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和低温诱导染色体变异实验 【名师点睛】低温诱导染色体变异实验的误差分析 误差1:没有观察到染色体加倍的细胞 原因分析: (1)选材时离根尖较远,没有分生组织细胞;不分裂的细胞染色体不复制,不会出现染色体加倍情况。 (2)低温诱导的温度或时间不正确,染色体未加倍。 (3)观察时未移动装片,视野中没有染色体加倍的细胞。 误差2:能观察到染色体加倍的细胞,但染色不清晰,且有重叠。 原因分析: (1)试剂使用不当:“卡诺氏液”和“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应现配现用,效果好;“解离液”应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混合液(1∶1),且需解离3~5 min,呈酥软程度。 (2)染色前未充分漂洗:漂洗是用清水漂洗约10 min。 13. 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 —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的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 A. 10/19 B.9/19 C. 1/19 D. 1/2 【答案】A 【考点定位】遗传平衡定律的应用 14. 下列有关单倍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①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植物,一定是单倍体 ②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 ③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一定都是单倍体 ④基因型是aaaBBBCcc的植株一定是单倍体 ⑤基因型是Abcd的生物体一般为单倍体 A.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答案】B 【解析】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是单倍体,①正确;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也有可能是单倍体,②错误;精子或卵细胞不是个体,③错误;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不一定是单倍体,如果是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是三倍体,④错误,含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一般都是单倍体,⑤正确,因此选B。 【考点定位】单倍体相关知识 【名师点睛】单倍体、多倍体的判断方法 15. 水稻花药离体培养的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植株,下图是该过程中某时段细胞核DNA含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d~e过程中细胞内发生了染色体数加倍 B.a~b过程中细胞有时含有2个染色体组 C.e点后细胞内各染色体组的基因组成相同 D.f~g过程中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 【答案】A 【考点定位】有丝分裂和染色体变异 16. 果蝇的体色中灰身对黑身为显性,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B/b基因控制,不含该等位基因的个体无法发育。下图为果蝇培育和杂交实验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乙属于诱变育种得到的染色体变异个体 B.F1中异常雌果蝇产生的配子种类有6种 C.F1中有1/2果蝇的细胞含有异常染色体 D.F1中含有异常染色体的个体中雌果蝇:雄果蝇的比例为2:1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图乙的染色体发生了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A正确;F1中异常雄果蝇可产生4种配子,B正确;根据图乙染色体组成可知其产生的配子异常的比例是3/4,所以F1中有3/4果蝇的细胞含有异常染色体,C错误;已知不含该等位基因的个体无法发育,所以F2中灰身果蝇:黑身果蝇的比例为2:1,D正确。 【考点定位】诱变育种,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减数分裂 17. 玉米的高杆(H)对矮杆(h)为显性。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1。各F1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0<p<1时,亲代群体都可能只含有纯合体 B.只有p=b时,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体 C.p=a时,显性纯合体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1/9 D.p=c时,F1自交一代,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5/9 【答案】D 【考点定位】遗传平衡定律 【名师点睛】解决本题需要透切理解遗传平衡定律:若群体中只考虑H和h一对等位基因且H基因的频率为p,则h基因的频率为1-p;HH基因型的频率为p2;hh的基因型频率为(1-p)2;Hh的基因型频率为1- p2-(1-p)2=2p(1-p)。 18. 下列有关种群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适应环境个体较多的种群进化较快 B.小种群进化速度比大种群快 C.种群内个体间差异越大,进化越快 D.个体的死亡对小种群基因频率变化影响大 【答案】A 【考点定位】生物进化 19. 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4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16,AA和aa的频率均为15/3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 ①发生了隔离 ②发生了基因突变 ③发生了自然选择 ④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⑤没有发生生物进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④⑤ 【答案】D 【解析】①由题意知,这是一个种群连续自交,没有发生隔离,①错误;②子代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是由连续自交引起的,没有发生基因突变,②错误;最初只有Aa型豌豆,连续n次自交后,出现三种基因型AA、Aa、aa,说明基因型频率改变,④正确;自交4次后,根据Aa的频率及AA、aa的频率, A的基因频率与a的基因频率相等,说明基因频率不变,则种群没有发生自然选择、也没有发生进化,③错误、⑤正确。综上分析,选D。 【考点定位】生物的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20. 下列叙述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A.只有生殖隔离才能组织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自然选择导致突变并对有利变异进行定向积累 C.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不改变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D 【考点定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名师点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21. 果蝇种群中,XB的基因频率为90%,Xb的基因频率为10%,雌雄果蝇数相等,理论上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 A.1% 5% B.0.5% 5% C.10% 10% D.5% 0.5% 【答案】B 【解析】根据遗传平衡定律的知识,雌性果蝇中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xb的基因频率的平方,即10%×10%=1%,因雌雄果蝇数相等,故在果蝇种群中,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1%×1/2=0.5%。由于雄果蝇只有一条X染色体,则雄果蝇的XbY的基因型频率就是xb的基因频率,即XbY=10%,因雌雄果蝇数相等,故在果蝇种群中,XbY的基因型频率为10%×1/2=5%。综上所述,B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频率的计算 【名师点睛】位于不同染色体上基因的基因频率计算 (1)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频率计算 ①已知基因型个体数,求基因频率:某基因频率=(该基因纯合子个数×2+杂合子个数)÷(总个数×2)。 ②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 (2)位于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基因频率的计算 已知各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求基因频率时,一定注意:Y染色体上不含与X染色体上相对应的等位基因,因此只能计算X染色体上的基因总数,绝不能将Y染色体计算在基因总数内。 如求Xb的基因频率: Xb的基因频率=Xb的基因数÷(2×女性个数+男性个数)×100% 注: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基因频率的计算与常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相同。 4、利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随机(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种群基因型频率(或基因频率) (1) 遗传平衡定律的内容: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p代表A基因的频率,q代表a基因的频率,则:(p+q)2=p2+2pq+q2=1。 注:其中p2是AA(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2pq是Aa(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q2是aa(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 (2) 适用于遗传平衡定律计算的种群必须满足的条件:个体之间能随机(自由)交配、无突变、无自然选择、无迁入迁出等。 22. 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答案】C 23. 葡萄糖进入肝脏细胞合成糖原所经过的途径是 A. 消化道→血浆→细胞内液 B.消化道→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消化道→组织液→淋巴→血浆→细胞内液 D.消化道→淋巴→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答案】B 【解析】葡萄糖在消化道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经组织液进入血液,成为血浆的组成成分,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相互渗透再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由血浆渗入组织液,进入肝脏细胞内参与糖原的合成。所以选B。 【考点定位】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的成分以及关系 【名师点睛】葡萄糖和氧气进入内环境并最终被组织细胞吸收利用的途径(如图)。 24. 排出人体代谢产物的器官主要是 ①肺 ②肾脏 ③泪腺 ④大肠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B 25. 关于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就不会得病 【答案】D 【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26. 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从肺排出 C.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D.Na+、K+以离子通道蛋白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 【答案】C 【解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A错误;内环境中多余的无机盐离子主要从肾脏形成尿液排出,其次是皮肤排汗排出,B错误;血浆循环范围在体内最广。所以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C正确;Na+、K+以离子通过主动运输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与稳态 【名师点睛】正确辨析血液、血浆与血清 ①血液——一种疏松结缔组织,由三种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细胞间质”——血浆组成。②血浆——血液的“细胞间质”,属于细胞外液,是血细胞赖以生存的直接环境(内环境),其内含有各种营养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等)和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③血清——血液凝集后,上层淡黄色的液体即是血清(下层是血块)。血清与血浆的区别是血浆中含有纤维蛋白原,而血清中不含,其余成分相同。 27. 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8层磷脂分子层 D.①属于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决定于无机盐和蛋白质 【答案】C 【考点定位】体液的组成与内环境的成分与理化性质 【名师点睛】氧气(二氧化碳)从外界进入(排出)细胞内经过的途径: O2 肺泡→肺毛细血管→血液循环→毛细血管→组织液→组织细胞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进出肺泡壁细胞(2)+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进出红细胞(2)+进组织细胞(1)=9层;若被利用+进线粒体(2)=11层;CO2运输主要不经红细胞,所以相应减少2层膜 CO2 与O2的转移途径相反 循环系统呼吸系统 28. 如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叙述错误的是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答案】D 【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与调节 【名师点睛】血浆、组织液、淋巴的异同点 成分项目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存在部位 血管 组织细胞间隙 淋巴管 成分来源 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 ②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 ③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 ①血浆透出毛细血管壁 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 ①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 ②由消化道吸收而来 化学成分 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等,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 29. 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所必需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 B.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己、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答案】D 【解析】内环境渗透压、pH 和温度等保持在适宜范围之内,为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创造了条件,这种稳态遭到破坏后,酶就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A正确;内环境渗透压、pH 和温度等保持在适宜范围之内,为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创造了条件,这种稳态遭到破坏后,酶就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正确;内环境稳态需要神经、体液、免疫的共同调节,免疫系统能识别自己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之一,C正确;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神经调节占主导地,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与稳态调节 【名师点睛】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1)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①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②体温、pH相对稳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 ③渗透压相对稳定——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2)理化性质失调 ①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②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③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3)内环境中化学成分的失衡 30. 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 A.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 B.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CO2 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红细胞 【答案】D 【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与调节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8分)某男子表现型正常,但其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如图甲。减数分裂时异常染色体的联会如图乙,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请分析冋答: bA A (1)该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____。 (2)该男子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____________。 (3)如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____________种。 (4)在14号染色体和21号染色体上有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该男子的基因型如图乙所示,他与正常的、基因型为aabb的女性婚配,所生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 【答案】(1)染色体变异(或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2)44 或 46 (3)6 (4)Aabb 【考点定位】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的区别、减数分裂过程中的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名师点睛】三种变异的实质解读: 若把基因视为染色体上的一个位“点”,染色体视为点所在的“线段”,则①基因突变——“点”的变化(点的质变,但数目不变);②基因重组——“点”的结合或交换(点的质与量均不变);③染色体变异——“线段”发生结构或数目的变化;④染色体结构变异——线段的部分片段重复、缺失、倒位、易位(点的质不变,数目和位置可能变化);⑤染色体数目变异——个别线段增添、缺失或线段成倍增减(点的质不变、数目变化)。 32.(8分)下图为几种育种方法示意图,据图回答: (1)①→④方向所示的途径表示________育种,利用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该育种方法得到的后代会出现_________现象,短期内难以得到稳定品种,育种进程缓慢,过程复杂。 (2)②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为确认该过程得到的植株是否为单倍体,可在显微镜下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染色体,观察的最佳时期为有丝分裂的_________期。 (3)⑦过程所示的育种方法叫做__________。③、⑦过程中目前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_________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是抑制细胞分裂时_________________的形成,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答案】(1)杂交 基因重组 性状分离 (2)花药离体培养 中 (3 )多倍体育种 秋水仙素 纺锤体 【考点定位】生物育种 【名师点睛】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33. 玉米子粒颜色的黄色(T)和白色(t)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上(含异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基因型为Tt的黄色子粒植株甲,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有一条异常。请回答问题: (1)为了确定植株甲的T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还是异常染色体上,最简便的方法是让其________产生F1。如果玉米子粒颜色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则说明T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上。 (2)以植株甲为父本,正常的白色子粒植株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黄色子粒植株乙,其9号染色体上基因组成为Ttt,且T位于异常染色体上。该植株的出现可能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3)若(2)中的植株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条9号染色体会随机地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1条和2条9号染色体的配子,形成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植株乙为父本进行测交,后代中得到的含异常染色体的植株占________。 【答案】(1)自交 黄色:白色=1 : 1 (2)父本形成花粉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两条)9号染色体未分离(答“染色体变异”可给分)(3) Tt:t:tt:T=2:2:1:1 3/5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应用、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扣住题干信息“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进行分析答题。 34.(8分)农田开始使用杀虫剂时,对某种害虫效果显著,但随着杀虫剂的继续使用,该种害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害虫抗药性变异的来源属于______________。尽管害虫中天然存在抗药性基因,但是开始使用杀虫剂时,对害虫杀灭效果仍然非常显著,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 (2)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杀虫剂对害虫进行_____________的结果,其内在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 (3)上述事实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________________(定向的或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________________,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 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答案】(1)基因突变 害虫中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抗药性基因频率极低) (2)定向选择 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 (3)不定向的 淘汰 基因频率 自然选择 【考点定位】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5.(6分)如图为小肠绒毛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填标号) (2)肠道中的葡萄糖进入的方式是_____,从到所经过的内环境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与 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 (4)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原因与血浆中存在的____________物质有关。 【答案】(1)3和4 (2)主动运输 组织液 血浆 (3)3中含大分子蛋白质,4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4)缓冲(H2C03/NaHC03) 【解析】(1)图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2)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由排出的二氧化碳扩散到,从到所经过的内环境分别是组织液和血浆。(3)血浆和组织液 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大分子蛋白质,组织液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4)内环境中PH能维持相对稳定,主要与血浆中存在缓冲(H2C03/NaHC03) 物质有关。 【考点定位】内环境成分与稳态 【名师点睛】某些特殊细胞的内环境 ①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②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③组织细胞(指除血细胞、淋巴细胞和上述两种细胞之外的其他细胞,如肝脏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消化道上皮细胞、皮肤表皮细胞等)——组织液。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