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
安徽省阜阳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 第一次调研考试生物试卷 总分:100分;时间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35题,60分,1-10题每题1分;11-35每题2分) 1.某种群产生了一个突变基因S,其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对于这个突变基因,以下错误的是 A. S的等位基因在自然选择中被逐渐淘汰 B. S纯合子的存活率高于s纯合子 C. 对当地环境而言,S基因的产生属于有利突变 D. 80世代后产生了一个新物种 2.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Ⅰ、Ⅲ段内Aa的基因型频率不同 B. Ⅱ段发生剧变的原因是A突变为a C. 在Ⅱ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强 D. Ⅰ→Ⅲ段过程中,该种群发生进化 3.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 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 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 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4.人们在1.5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灭绝的剑尾动物化石,对每个个体背甲的长/宽比都进行了测量,这一长/宽比用S表示。在图中,p曲线表示1.5亿年前时该动物S 值的分布。在1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在三个不同地点发现了三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动物群体中S值的分布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a、b、c三个群体中,最可能出现新种的是c,理由是变异类型最多,可能出现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形成新物种 B.在发现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的是a,理由是群体性状与1.5亿年前的群体p最相似 C.S值的变化实质是反映了基因频率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作用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要形成新的物种必须经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环节 5.某科研小组用面粉甲虫研究人工选择的功效。他们称量甲虫蛹的体重,选择部分个体作为下一代的亲本,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体重越大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越强 B.实验者在每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 C.实验中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反的 D.该实验中每一代甲虫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 6.某岛上一种动物的肤色有A、B1、B2、C四种,不同肤色的个体数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此岛上所有该种动物的全部肤色基因构成基因库 B. 种群内的基因朝着与环境颜色一致的方向突变 C. B1和C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T5时期,B2与A—定存在生殖隔离 7.有关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进化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B. 某校学生(男女各半)中,有红绿色盲患者3.5%(均为男生),色盲携带者占5%,则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为5.67% C.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仅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也能很好地解释生物界的适应性与多样性,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 D. 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 8.现代生物进化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 ②④⑤⑥⑦ B. ②③④⑥ C. ①②⑤⑥ D. ①②③⑤⑦ 9.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的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 A. 9/19 B. 1/2 C. 1/19 D. 10/19 10.某实验小组将加入抗凝剂和生理盐水的新鲜绵羊血液进行离心,结果如图1;接着取上清液,分别向其中滴加0.1mol/L的HCl和0.1mol/L的NaOH,同时用蒸馏水做对照,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取适量上清液加入双缩脲试剂,若现紫色则说明含血红蛋白 B.若提取相关抗体用于免疫治疗,最佳材料是沉淀物 C.图2实验中HCl、NaOH的浓度和滴数为自变量 D.图2 实验结果表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 11.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 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 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 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共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 D. 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1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成分、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会改变内环境的pH B.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直接相关的是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系统 C.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D.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 13.下图为人体内体液物质循环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 B. ①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② C. 神经递质只能存在于② D. ②是所有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14.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据图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 B. 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而C02的浓度相反 C. 若③为骨骼肌细胞,饭后五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低于①处 D. 若③为肝脏细胞,合成的血红蛋白通过胞吐运送到⑤处 15.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葡萄糖只能从内环境进细胞,而不能从细胞进内环境 C. 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 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16.如图所示为某哺乳动物组织的局部切片示意图,其中①③⑤表示细胞外液,②④表示细胞,①⑤所在位置是两种管道的横切面。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内环境仅包括①③⑤三种细胞外液,约占体液1/3 B。NaHC03等缓冲物质可使①的pH稳定在7.35~7.45 C.若①中蛋白质含量升高,则会引起该组织出现水肿现象 D.图示体液中可相互转化的是①与③之间以及③与⑤之间 17.下列过程,哪些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化反应或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是 ①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水解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突触小泡和氨基酸 ⑤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 ⑥ATP水解酶的合成⑦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⑧ 胰蛋白酶、Na+、ATP、葡萄糖 ⑨ 甘油、DNA聚合酶、磷脂、胆固醇 ⑩ 肝糖原、核苷酸、纤维素、氨基酸 A. ②④⑩ B. ②⑤⑥ C. ①③④ D. ③⑤⑦ 18.图是有关突触的图形,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轴突末梢上也存在神经递质的受体 B.突触就是指两个神经元之间相接触的部位 C.据突触接触部位分类,突触有2种类型 D.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与乙酰胆碱结合后,后膜就会产生动作电位 19.视网膜细胞可感受光照强度的变化,将信号传至视交叉上核(SCN),使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发生节律性变化,导致人的睡眠和觉醒出现昼夜节律。褪黑激素可提高人体睡眠质量,降低化学致癌因子对DNA的损伤。调查发现,患松果体恶性肿瘤的儿童会出现性早熟现象。由此推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SCN可能位于下丘脑 B.褪黑激素对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可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C.人体内褪黑激素的含量,晴天比阴天多 D. 除工作、学习压力之外,光污染也是导致城市失眠人数和癌症患者数增多的因素 20.给予突触a和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以相同的电剌激,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突触前、后两神经元的膜电位,结果如下图据此判断不合理的是 A. 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70mV B.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可能出现了Na离子内流 C.突触b的突触后神经元可能出现了C1离子内流 D.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突触b的突触后神经元未兴奋 21.图中电位计的电极都置于膜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刺激图1中的c点和图2中的b点,指针都不偏转 B.刺激图1中的a点,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 刺激图2中的c点,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D. 剌激图2中的b点可能会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 22.下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刺激→A→C→D”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B. 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可以通过“外刺激→A→C→D→F”,使手缩回 C. 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可以通过“激素→E→内分泌腺→D”,使其恢复正常 D. 内分泌腺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可以通过“D→激素→H→神经系统”实现 23.研究人员用狗做了三个实验,实验Ⅰ:狗吃食物能自然的分泌唾液;实验Ⅱ:在发出一些铃声的同时给狗提供食物,狗也能分泌唾液;实验Ⅲ:在发出一些铃声的同时给狗提供食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即使在只有上述铃声的情况下狗也能分泌唾液。下列分析错误的的是 A. 唾液分泌过程中,突触前膜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B. 实验Ⅰ、Ⅱ和Ⅲ中,刺激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弧是相同的 C.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唾液腺是上述反射弧的效应器 D. 大脑内神经递质参与了实验Ⅲ条件下狗分泌唾液的过程 24.渐冻人是指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也叫运动神经元病(MND)。它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以针刺S,渐冻人无法感觉到疼痛 B. 若刺激Ⅲ处,在③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释放 C. 若刺激Ⅰ,则在Ⅲ处可以检测到动作电位 D. 若刺激Ⅱ处,渐冻人的M不会发生轻微收缩 25.下列与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静息电位产生后膜外钾离子浓度大于膜内钾离子浓度 ②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等细胞 ③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发生于突触位置 ④脊髓中有膝跳反射的中枢,该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 ⑤某人能读书看报,也可以写文章,但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大脑受损伤的区域是V区 ⑥在反射弧中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导和传递 ⑦ 在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⑧反射弧中的效应器仅由肌肉或腺体组成 ⑨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⑩所有反射弧都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组成 A ①⑤⑥⑧⑩ B ①⑤⑦⑩ C ④⑥⑧ D①②⑤⑦⑧ 26.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肌肉的症状分别是( ) A. 松弛、僵直 B. 僵直、松弛 C. 松弛、松弛 D. 僵直、僵直 27.下图侧是神经调节的部分结构的微观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通过中间神经元可能使运动神经元1的膜上的氯离子通道打开 B. 中间神经元兴奋时如果导致运动神经元2的兴奋,可能原因同一神经递质,存在不同的受体 C. 图示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是一种负反馈调节 D. 当运动神经元1被抑制时,膜上测不到电位的变化 28.下图甲表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示意图,图乙、丙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高于正常海水Na+浓度的溶液中,甲图的c点将降低 B. 图丙中兴奋是从左向右传导的 C. 图甲、乙、丙中c、③、⑧点时细胞膜外侧钠离子高于细胞膜内侧 D. 恢复静息电位过程中K+外流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膜蛋白 29.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研磨制成提取液注入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 ①与②、②与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 B. ①与③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 C. 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调节 D. 要证明胰液分泌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30.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及其发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沃泰默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胃酸促使胰腺分泌胰液是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 B. 斯他林贝利斯通过实验将小肠的神经完全破坏,从而否定了沃泰默的观点,证明是某种化学物质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C. 促胰液素是垂体产生后,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运输到胰腺,并与胰腺细胞的受体结合,从而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D.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这一重要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存在激素调节 31.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脏能分泌胰岛素但不能分泌消化酶 B. 国足运动员在足球场上完成点球过程中,其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会增加 C. 人体内缺乏某些激素会引起疾病,例如:呆小症、侏儒症、甲亢、糖尿病等 D. 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32.下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B. 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C. ①过程既有电信号的传导又可能有化学信号的传递 D. 图中文字所示的6种结构中,能合成激素的有其中的两种 33.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5 3.1〜6.8 Pmol/L 胰岛素 1.7 5.0〜20.0 mIU/L A. 甲状腺激素经血液定向运输至神经细胞,使其兴奋增强 B. 胰岛素可加速肝糖原的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C. 此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可能较正常人高 D. 此人可能患有糖尿病,可通过口服胰岛素进行治疗 34.胰岛素的靶细胞主要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GLUT4)来摄取葡萄糖,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调控GLUT4的储存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大部分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并不低,但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称为胰岛素抵抗。下列关于胰岛素抵抗出现的原因的推理不合理的是 A. 胰岛素抗体与胰岛素结合,使胰岛素不能与其受体正常结合 B. 胰岛素靶细胞中GLUT4储存囊泡转运至细胞膜过程受阻 C. 靶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异常,导致胰岛素信号不能正常传递 D. 胰岛素靶细胞发生基因重组,不能表达GLUI4运输葡萄糖 35.下图是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a、b、c表示激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图示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 B. 激素a是胰高血糖素,激素b是胰岛素 C. 胰岛A细胞中不含胰岛素基因,胰岛B细胞中不含胰高血糖素基因 D. 激素a与激素b具有拮抗关系,与激素c具有协同关系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四题,40分) 36.(9分)图1为某地区中某种老鼠原种群被一条河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示意图,图2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是由于河流产生___________将原种群分为甲、乙两个种群,经过长期的过程b产生品系1和品系2,过程b的实质是___________,物种1和物种2形成的标志c是 _______________。 (2)图2中在___________时间段内种群甲发生了进化,在T时________(填“是”、“否”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3)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种群甲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则此时A基因频率为_________。若种群甲生存的环境发生改变,使得aa个体每年减少10%,AA和Aa个体每年增加10%,则下一年时种群中的a基因频率约为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37.(9分)下图是部分肝细胞的结构及物质交换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内环境由图中_____________(填序号)构成;肝细胞所生活的液体环境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①所指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毛细血管中的血流方向是_____________(填“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一般情况下,①处比③处增多的成分有_____________(答出一项即可)等;而饥饿情况下,增多的成分还有___________。 (3)③比⑤中含量多的物质往往是_____________,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和Cl-,血浆渗透压降低将导致_____________(填序号)中的溶液外流,从而形成组织水肿。 38.(11分)人脚受到有害刺激,引起屈反射和交叉伸反射。其反射弧示意图和神经冲动检测装置图如下。请回答问题。 (1)由图可知反射活动的产生除了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外,还需要___________。 (2)图示对脚的有害刺激使右肢发生屈反射(即屈肌收缩,伸肌舒张),还会同时引起左肢出现伸反射,此时伸肌和屈肌的反应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收缩”或“舒张”)。 (3)若给予适宜强度的有害刺激后,在③处(突触间隙)给予某种药物,发现左肢伸肌无反射活动,但检测到③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抑制了___________的功能。若给予右脚适宜刺激,①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但右肢不出现收缩现象,则可能受损的部位是___________。 (4)突触的结构包括 、 、 。突触间的传递只能单向的原因 (5)据图分析写出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的简便实验: 。 39.(11分)糖尿病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下图所示是人体内的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神经系统中,_____________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2)图中甲和乙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物质A和B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用餐后血糖浓度会上升,这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由特定的神经传导至胰岛,使胰岛中的___________分泌活动增强,其分泌的_______________ 能促进组织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___________调节。而血糖浓度下降后,其对下丘脑感受器和甲的刺激作用减弱,甲分泌的激素又减少,这种调节作用称为________调节。 (4)垂体分泌的________激素与甲状腺激素在调节机体正常发育方面表现为协同作用。 阜阳三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生物试卷答案 总分:100分;时间10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35题,60分,1-10题每题1分;11-35每题2分) 1-5 DDBDA 6-10 CACDD 11-15 CBBBB 16-20 BDACD 21-25 ABBBA 26-30 ADCBC 31-35 BDCDC 第二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四题,40分) 36.(9分,除标明外,每空1分) 【答案】(1)地理隔离 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生殖隔离 (2)QR 不一定 (3)25% 71.9%(每空2分) 37.(9分,每空1分) 【答案】(1)③④⑤ ④ 血浆和组织液 (2)从右向左 二氧化碳、尿素(答出任意一项即可) (3)葡萄糖 血浆蛋白(或血清蛋白、蛋白质) Na+ ③ 38.(11,除标明外,每空1分) 【答案】(1)—定强度的刺激(或适宜的刺激) (2) 收缩 舒张 (3) 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或效应器 (4)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有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5)刺激②与伸肌之间的传出神经,检测到②处有电位变化且观察到左肢伸肌收缩,①处未检测到电位变化(2分) 39.(11分,每空1分) 【答案】 (1)下丘脑 (2)胰岛B细胞 胰岛A细胞 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3)胰岛B细胞 胰岛素 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神经﹣体液(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反馈调节 (4)生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