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45题每题1分46--50题每题2分,共55分)‎ ‎1.葡萄糖进入肝脏细胞合成糖原所经过的途径是(  )‎ A.消化道→血浆→细胞内液 B.消化道→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消化道→组织液→淋巴→血浆→细胞内液 D.消化道→淋巴→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范畴的是(  )‎ A.细胞核中DNA含量相对稳定 B.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 C.血糖含量相对稳定 D.血浆pH相对稳定 ‎3.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有(  )‎ ‎①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②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运动神经末梢 ‎③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是由于钾离子内流所产生 ‎④短记忆与大脑皮层下的海马区有关,而长记忆可能与新突触建立有关 ‎⑤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会引起后膜的兴奋 ‎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消耗ATP.‎ A.二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 ‎4.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左腿会(  )‎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5.某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无效,尿中仍然含有葡萄糖,可能的原因是(  )‎ ‎①胰岛A细胞受损 ②接受胰岛素刺激的受体细胞功能异常 ‎③胰岛B细胞受损 ④肾小管、集合管病变,对葡萄糖重吸收功能下降.‎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6.吃糖1小时后,与开始时相比,在如图血管的血液中,明显增多的物质是(  )‎ A.a血管的胰蛋白酶 B.a血管的胰淀粉酶 C.b血管中的胰岛素 D.b血管的胰高血糖素 ‎7.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和b分别属于(  )‎ A.个体,种群 B.个体,个体 C.种群,种群 D.种群,个体 ‎8.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无机环境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9.“玉米﹣大豆”是用何种技术培育出来的新品种(  )‎ A.基因工程 B.细胞工程 C.蛋白质工程 D.嫁接技术 ‎10.甘薯种植多年后易积累病毒而导致品种退化.目前生产上采用茎尖分生组织离体培养的方法快速繁殖脱毒的种苗,以保证该品种的品质和产量水平.这种通过分生组织离体培养获得种苗的过程不涉及细胞的(  )‎ A.有丝分裂 B.减数分裂 C.分化 D.全能性 ‎11.如图表示人体皮肤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维持体温的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上图可知,人体在炎热和寒冷条件下均仅靠体液调节维持体温 B.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从甲到乙,机体散热的唯一途径,从丙到丁表示机体产热途径 D.甲和丙表示在寒冷环境中,此时人体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少于乙和丁 ‎12.如图表示人体免疫过程的一部分,其中细胞X代表的是(  )‎ A.致敏B淋巴细胞 B.浆细胞 C.辅助性T细胞 D.效应T细胞 ‎13.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的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 A.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 B.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可以使胚芽鞘尖端产生吲哚乙酸,并可以传递到胚芽鞘下部的伸长区,从而造成背光面生长快,引起向光弯曲生长 C.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14.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 B.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 C.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 D.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15.某生物小组为测定适合杨树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NAA(萘乙酸)浓度,围绕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正式实验前,可以先进行预实验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NAA的浓度,无关变量有枝条长度、生长状况等 C.该实验一般不需要用不含生长素的蒸馏水做对照 D.该实验采用浸泡法和沾蘸法所用的NAA浓度相同 ‎16.为了探究生长素(IAA)和乙烯(ACC是乙烯的供体)对植物生根的影响,科学家用拟南芥下胚轴插条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促进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为50μmol/L B.两种激素浓度为0时,拟南芥下胚轴插条均有一定的生根量,这与其自身的激素有关 C.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细胞中,生长素和乙烯是同时合成并发挥作用的 D.ACC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作用的影响不具有两重性 ‎17.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依赖五大类激素完成,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当植物的特定部位感受到外界的刺激时,会引起该部位激素浓度或比例的改变 B.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可能是因为其诱导了乙烯的合成 C.植物激素可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但在运输方向上只能进行极性运输 D.同一部位的细胞可能含有多种不同的植物激素,共同配合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18.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元之间通过组织液实现信息传递 B.寒冷环境中正常人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C.健康人体在环境温度发生一定变化时酶的活性正常 D.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 ‎19.农业上为了有效地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干扰的方法来治理,此种治理方法主要目的是(  )‎ A.改变昆虫性别比例 B.降低昆虫的出生率 C.增加昆虫的死亡率 D.改变昆虫的年龄组成 ‎20.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  )‎ A.1.875倍 B.1.375倍 C.1.273倍 D.0.575倍 ‎21.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 B.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 mm×2 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数时观察值为M,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M×105个 C.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 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 ‎22.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及生态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影响群落空间结构不同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水分 C.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缓解种间竞争 D.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3.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  )‎ A.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间关系如图丙所示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24.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 C.通常情况下,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25.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和消费者 B.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C.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硝化细菌再利用 D.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微生物 ‎26.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如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粪便”中的能量属于食物链中A同化的能量 B.图中“C摄入”的能量就是从B流入C的总能量 C.图中的“乙”表示物种B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值 ‎27.图甲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表示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电流表.ab=bd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③④⑤⑥‎ B.在突触处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C.刺激图乙中b、c点,灵敏电流计各偏转1、2次 D.若抑制图中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 ‎28.甲图所示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乙图是某地区30年内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生物可构成一个群落 B.甲图中植物固定的太阳能部分用于自身呼吸和流到鼠和兔 C.乙图所示,种群的年龄组成在第8﹣﹣15年间为衰退型,在第15﹣﹣20年间为增长型 D.乙图中第1﹣﹣5年间,该种群数量未发生增长 ‎29.某种海龟的舌尖处有两条红色突起,它在捕食时,先张开口并让舌头来回摆动,很像小虫在蠕动.这种信息传递的意义是引诱猎物,以利于捕食.海龟的这种活动包含下列哪种信息的传递(  )‎ A.物理和化学信息 B.行为和化学信息 C.物理和营养信息 D.物理和行为信息 ‎30.什么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提高各营养级之间的复杂性 D.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过程 ‎31.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的是(  )‎ A.寿山石的文学艺术创作 B.杭州湾北滨海湿地的蓄洪防旱能力 C.生物多样性为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提供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D.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 ‎32.在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①一个表达载体的组成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 ‎②有了启动子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 ‎③终止子的作用是使转录在所需要的地方停止 ‎④所有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完全相同的.‎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33.现代生物工程中所用技术或方法与原理不相符的是(  )‎ A.PCR扩增技术和DNA分子杂交技术﹣﹣碱基互补配对 B.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植物细胞壁﹣﹣酶的专一性 C.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细胞膜的流动性 D.紫草细胞培养和杂交瘤细胞的培养﹣﹣细胞增殖 ‎34.基因治疗是指(  )‎ A.对有基因缺陷的细胞进行修复,从而使其恢复正常,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B.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到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C.运用人工诱变的方法,使有基因缺陷的细胞发生基因突变恢复正常 D.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把有缺陷的基因切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5.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正确的是(  )‎ ‎①蛋白质分子结构合成 ‎ ‎②DNA合成 ‎ ‎③mRNA合成 ‎ ‎④蛋白质的预期功能 ‎⑤根据氨基酸的序列推出脱氧核苷酸的序列.‎ A.①→②→③→④→⑤→① B.⑤→④→③→②→①→② C.④→①→⑤→②→③→① D.②→③→⑤→①→②→④‎ ‎36.抗虫转基因植物中的Bt毒蛋白基因(  )‎ A.在植物细胞中指导合成植物激素 B.指导合成降低害虫蛋白酶活性的物质 C.指导合成降低害虫淀粉酶活性的物质 D.来源于苏云金芽孢杆菌 ‎37.“工程菌”是指(  )‎ A.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诱发菌类自身某些基因突变得到高效表达的菌类细胞株系 B.用遗传工程的方法,把相同种类不同株系的菌类通过杂交得到新细胞株系 C.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使外源基因得到高效表达的菌类细胞株系 D.从自然界中选取能迅速增殖的菌类 ‎38.如图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的简单示意,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组织培养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为细胞的全能性 B.②→③过程只能分化成为根和芽 C.将①经脱分化培养成②时,再植上人造种皮即可获得人工种子 D.②→③的再分化过程中,诱导②生根的激素为细胞分裂素 ‎39.图表示四倍体兰花叶片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四倍体兰花叶片愈伤组织胚状体兰花植株.‎ A.通过消毒和无菌操作避免①②过程发生杂菌污染 B.需生长调节物质调控①②过程细胞分裂和分化 C.细胞全能性表达前提是①过程,体现在②③过程 D.此兰花的花药离体培养所得植株为二倍体植株 ‎40.下列为有关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在培养瓶中要定期用胰蛋白酶使细胞从瓶壁上脱离,制成悬浮液 B.将所取的组织先用胃蛋白酶等进行处理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 C.用于培养的细胞大都取自成年动物的器官或组织 D.动物细胞培养只能传50代左右,所培养的细胞全部衰老死亡 ‎41.将小鼠骨髓瘤细胞与一种浆细胞融合,融合的细胞经培养产生单克隆抗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浆细胞只有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才能产生抗体 B.浆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常在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诱导下完成 C.获取浆细胞前,要给小鼠注射相应的抗原 D.如果细胞为两两融合,则培养液中一共可以收集到3种不同的融合细胞 ‎42.一只羊的卵细胞核被另一只羊的体细胞核置换后,这个卵细胞经过多次分裂,再植入第三只羊的子宫内发育,结果产下一只羊羔.这种克隆技术具有多种用途,但是不能(  )‎ A.有选择地繁殖某一性别的家畜 B.繁殖家畜中的优秀个体 C.用于保存物种 D.改变动物的基因型 ‎43.单克隆抗体与血清抗体相比,优越之处在于(  )‎ A.单克隆抗体能够制成“生物导弹”‎ B.单克隆抗体可以在体外制备 C.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产量也大大高于血清抗体 D.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简单 ‎44.植物体细胞杂交尚未解决的问题是(  )‎ A.去掉细胞壁,分离出有活力的原生质体 B.让杂种植物按照人们的需要表现出亲代的优良性状 C.将杂种细胞培育成植株 D.尚未培育出属间杂种植物 ‎45.研究表明,赤霉素(GA)与生长素(IAA)在促进生长等方面具有相似的效应,二者的关系可用如图表示(“+”表示促进,“一”表示抑制),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GA能促进蛋白质水解,使合成IAA的前体物色氨酸增多 B.GA能促进束缚型IAA转化为游离型IAA C.GA能抑制IAA氧化酶的活性,使IAA的含量提高 D.GA通过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发挥作用,IAA则直接参与细胞生长 ‎46.进行生物工程设计时,下表各组所选择的常用实验材料与实验目的配置错误的是(  )‎ 组别 实验目的 实验材料 材料特点 A 获得克隆动物 卵(母)细胞 细胞大,细胞质能有效调控核发育 B 植物的诱变育种 愈伤组织细胞 分裂能力强,突变率高 C 获得单克隆抗体 T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 产生抗体 D 烧伤患者移植皮肤 自体干细胞 分裂能力强,且不会引起免疫排斥 A.A B.B C.C D.D ‎47.留树保鲜是通过延迟采收保持果实品质的一项技术.喷施赤霉素和2,4﹣D对留树保鲜柑橘的落果率和果实内脱落酸含量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喷施赤霉素和2,4﹣D能有效减少留树保鲜过程中的落果 B.留树保鲜过程中赤霉素与2,4﹣D对落果的调控有协同作用 C.喷施赤霉素和2,4﹣D能延缓留树保鲜过程中果实脱落酸含量的升高 D.赤霉素、2,4﹣D与内源脱落酸对落果的调控有协同作用 ‎48.用实验动物可以检测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具体方法是将健康的实验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若干只动物;对照组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实验组接种含疫苗的接种物,然后再都接种病毒.下列是对该实验原理、结果的几种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原理是疫苗进入动物体内后可刺激B细胞,使之分化后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当再次接种抗原后,记忆细胞可以产生更强烈的免疫反应 B.接种病毒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免疫反应一样强烈 C.为确定疫苗的有效浓度,需要对实验组注射不同浓度的疫苗 D.本实验所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49.如图示四个不同国家中,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实线为种群大小,虚线为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请问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哪一个国家能生存更长久?(  )‎ A. B. C. D.‎ ‎50.如图为转基因抗冻番茄培育过程的示意图(其中ampr为抗氨苄青霉素基因).不正确的是(  )‎ A.可同时选用限制酶PstI、Sma I对含目的基因的DNA进行切割 B.过程②可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含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 C.图中过程④可以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目的基因作为探针进行筛选 D.质粒上的抗性基因有利于筛选含目的基因的细胞和促进目的基因的表达 ‎ ‎ 二、非选择题(共4个题,共45分)‎ ‎51.如图表示动物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可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  调节和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包括  和  .若给小鼠饲喂含③的食物,其对缺氧的敏感性将  (填“提高”、“不变”或“下降”).‎ ‎(2)弥漫性甲状腺肿是由于  机体产生某种抗体,导致患者体内③含量比正常人多,其原因主要是该抗体与甲状腺细胞的结合,发挥与  (填激素名称)相同的生理作用.弥漫性甲状腺肿在免疫学上属于  病.‎ ‎(3)垂体是动物重要的内分泌腺,不仅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等激素来调节其它内分泌腺的活动,还可以分泌 ‎  激素;垂体还能储存、释放来自下丘脑的  ,该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进而调节水盐平衡.‎ ‎52.如图1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 2为该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营养结构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1中过程①表示的生理过程主要是  ‎ ‎,如图2中的A、B、C、D图1中的四种鱼,图1中和A、B、C、D对应的成分是  .‎ ‎(2)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为渔业捕捞提供依据,捕鱼时还可以通过控制网眼的大小,获得体型较大的鱼,以提高经济效益,并保持各种鱼的年龄组成为  .‎ ‎(3)鱼D不会获得浮游动物同化的全部能量,从能量传递的角度来看,浮游动物同化的能量较大一部分由于  散失.鱼D增重1g,至少消耗浮游藻类  g.‎ ‎(4)如果养殖户向鱼塘中投放了过多的饵料,残余饵料会沉到水底,导致微生物的  作用加强,水体溶氧量  (降低/升高),鱼类大量死亡,水质恶化,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是有限的.‎ ‎53.酵母菌的蛋白质、维生素含量高,可用于酿造啤酒和生产食品、药品等.科学家将大麦细胞的LTP1基因植入啤酒酵母菌中,获得的啤酒酵母菌种可产生LTP1蛋白,并酿出泡沫丰富的啤酒.看懂如图的操作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获得C需要用到的酶有  和  ,筛选含重组质粒的酵母菌需要在含有  的培养基上进行.‎ ‎(2)该技术定向改变了酵母菌的性状,这在可遗传变异来源中属于  (类型).‎ ‎(3)除了从大麦细胞中可直接分离获得LTP1基因外,还可以采用  方法获得目的基因.本操作中为了将LTP1基因导入酵母菌细胞内,所用的运载体通常是  .‎ ‎(4)作为基因工程的运载体,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有  (答出两点即可).而作为基因表达载体,除满足上述基本条件外,还需具有  .‎ ‎(5)此操作中可以用分别含有青霉素、四环素的两种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则有C进入的酵母菌在两种选择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 ‎(6)除了看啤酒泡沫丰富与否外,还可以怎样检测LTP1基因在啤酒酵母菌中的表达?  .‎ ‎54.紫草素是紫草细胞的代谢产物,可作为生产治疗烫伤药物的原料.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在生物反应器中通过培养紫草细胞生产紫草素.如图记录了生物反应器中紫草细胞产量、紫草素产量随培养时间发生的变化.‎ ‎(1)在生产前,需先加入紫草细胞作为反应器中的“种子”.这些“种子”是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将紫草叶肉细胞经过  而获得的.这项技术的理论基础是  .‎ ‎(2)从图中可以看出:反应器中紫草细胞的生长呈现  规律;影响紫草素产量的因素是  和  .‎ ‎(3)在培养过程中,要不断通入无菌空气并进行搅拌的目的是  和  .‎ ‎55.1975年科学家首次利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出单克隆抗体.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病原体注入小鼠体内后,要经过  细胞处理后形成抗原﹣MHG复合体,才能被免疫细胞识别.‎ ‎(2)制备单克隆抗体所用的B淋巴细胞一般从脾中采集,然后以  作诱导剂,使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在培养过程中应向培养液中加入  ,以防止培养过程中的污染;通过筛选和克隆培养,获得的杂交瘤细胞具有的特点是:  .‎ ‎ ‎ ‎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45题每题1分46--50题每题2分,共55分)‎ ‎1.葡萄糖进入肝脏细胞合成糖原所经过的途径是(  )‎ A.消化道→血浆→细胞内液 B.消化道→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消化道→组织液→淋巴→血浆→细胞内液 D.消化道→淋巴→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血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淋巴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淋巴.‎ ‎【解答】解:消化道内水解形成葡萄糖,扩散进入组织液,接着进入血浆,流经全身各处,扩散到组织液进入肝脏细胞,合成糖原,故途径消化道→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故选:B.‎ ‎ ‎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范畴的是(  )‎ A.细胞核中DNA含量相对稳定 B.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 C.血糖含量相对稳定 D.血浆pH相对稳定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解答】解:A、细胞核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A正确;‎ B、血浆渗透压稳态属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稳态,B错误;‎ C、血糖含量相对稳定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的稳态,C错误;‎ D、血浆PH稳态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稳态,D错误.‎ 故选:A.‎ ‎ ‎ ‎3.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有(  )‎ ‎①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②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运动神经末梢 ‎③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是由于钾离子内流所产生 ‎④短记忆与大脑皮层下的海马区有关,而长记忆可能与新突触建立有关 ‎⑤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会引起后膜的兴奋 ‎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消耗ATP.‎ A.二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及效应器组成.反射弧中至少包括传入和传出神经元,一个神经元中的兴奋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而两个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神经递质传递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解答】解:①条件反射是出生后产生的,有大脑皮层的参与,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具有的,由大脑皮层一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完成,①错误;‎ ‎②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以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②错误;‎ ‎③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是由于钾离子外流所产生,③错误;‎ ‎④人的短期记忆主要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④正确;‎ ‎⑤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会引起后膜的兴奋或抑制,⑤错误;‎ ‎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需要消耗ATP,⑥错误.‎ 故选:D.‎ ‎ ‎ ‎4.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左腿会(  )‎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 ‎【解答】解: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兴奋传向神经中枢的通路正常,所以针刺会有感觉,但传出神经受损,效应器不能接受信号,所以不能运动.‎ 故选:B.‎ ‎ ‎ ‎5.某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无效,尿中仍然含有葡萄糖,可能的原因是(  )‎ ‎①胰岛A细胞受损 ②接受胰岛素刺激的受体细胞功能异常 ‎③胰岛B细胞受损 ④肾小管、集合管病变,对葡萄糖重吸收功能下降.‎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胰岛素的功能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等.当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就会在尿中出现葡萄糖,即发生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的方法进行治疗.‎ ‎【解答】解:根据题意,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无效,尿中仍然含有葡萄糖,可推测注射的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既识别胰岛素的受体细胞功能异常,同时肾小管和集合管可重吸收葡萄糖,所以也可能是肾小管和集合管发生病变,对葡萄糖重吸收能力下降.‎ 故选:D.‎ ‎ ‎ ‎6.吃糖1小时后,与开始时相比,在如图血管的血液中,明显增多的物质是(  )‎ A.a血管的胰蛋白酶 B.a血管的胰淀粉酶 C.b血管中的胰岛素 D.b血管的胰高血糖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吃糖1小时后,通过消化吸收使血液中糖含量增加,所以血糖中胰岛素含量升高,胰高血糖素含量下降.‎ ‎【解答】解:A、胰蛋白酶不分布在血管中,A错误;‎ B、胰淀粉酶存在于消化道内,不分布在血管中,B错误;‎ C、b中胰岛素增多使血糖含量下降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C正确;‎ D、b血管中胰高血糖素含量下降,D错误.‎ 故选:C.‎ ‎ ‎ ‎7.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和b分别属于(  )‎ A.个体,种群 B.个体,个体 C.种群,种群 D.种群,个体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是生物个体所具有的,是生物个体的生命现象;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是种群的特征,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体表现.‎ ‎【解答】解: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属于个体的特征,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属于种群的特征.‎ 故选:A.‎ ‎ ‎ ‎8.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无机环境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解答】解: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无机环境,缺少营养结构,A错误;‎ B、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误;‎ 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功能,C错误;‎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营养结构就是食物链和食物网,D正确.‎ 故选:D.‎ ‎ ‎ ‎9.“玉米﹣大豆”是用何种技术培育出来的新品种(  )‎ A.基因工程 B.细胞工程 C.蛋白质工程 D.嫁接技术 ‎【考点】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 ‎【分析】1、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具体过程:‎ ‎2、意义:在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培育作物新品种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突破.‎ ‎【解答】解:植物体细胞杂交能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培育作物新品种,如“玉米﹣大豆”.‎ 故选:B.‎ ‎ ‎ ‎10.甘薯种植多年后易积累病毒而导致品种退化.目前生产上采用茎尖分生组织离体培养的方法快速繁殖脱毒的种苗,以保证该品种的品质和产量水平.这种通过分生组织离体培养获得种苗的过程不涉及细胞的(  )‎ A.有丝分裂 B.减数分裂 C.分化 D.全能性 ‎【考点】植物培养的条件及过程.‎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过程: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外植体)→愈伤组织→胚状体→植株(新植体);该技术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在脱分化过程和再分化过程中细胞都通过有丝分裂方式进行增殖.‎ ‎【解答】解:A、脱分化过程和再分化过程中细胞都通过有丝分裂方式进行增殖,A正确;‎ B、分生组织离体培养获得种苗的过程中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不会发生减数分裂,B错误;‎ C、再分化过程涉及细胞的分化,C正确;‎ D、该过程采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其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 故选:B.‎ ‎ ‎ ‎11.如图表示人体皮肤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维持体温的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上图可知,人体在炎热和寒冷条件下均仅靠体液调节维持体温 B.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从甲到乙,机体散热的唯一途径,从丙到丁表示机体产热途径 D.甲和丙表示在寒冷环境中,此时人体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少于乙和丁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乙和甲相比,乙的汗腺分泌增加,散热量增加;丁和丙相比,丁的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增加;因此甲和丙处于寒冷环境中,乙和丁处于炎热环境中.‎ ‎【解答】解:A、从上图判断,人体在炎热和寒冷条件下靠神经调节维持体温,A错误;‎ B、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正确;‎ C、皮肤是散热的主要器官,汗腺分泌汗液量和皮肤血管的功能状态来调节散热量,C错误;‎ D、在寒冷环境中,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进而减少散热量,用甲和丙表示;寒冷时内外温差大,散的热多,因此产的热多,D错误.‎ 故选:B.‎ ‎ ‎ ‎12.如图表示人体免疫过程的一部分,其中细胞X代表的是(  )‎ A.致敏B淋巴细胞 B.浆细胞 C.辅助性T细胞 D.效应T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人体免疫反应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中X为效应T细胞,能将靶细胞裂解死亡.‎ 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介质,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有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由效应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细胞免疫由免疫细胞发挥效应以清除异物的作用,参与的细胞称为效应T细胞.‎ ‎【解答】解:已知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将靶细胞裂解死亡.据图分析,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活性,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因此X表示效应T细胞.‎ 故选:D.‎ ‎ ‎ ‎13.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的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 A.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 B.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可以使胚芽鞘尖端产生吲哚乙酸,并可以传递到胚芽鞘下部的伸长区,从而造成背光面生长快,引起向光弯曲生长 C.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发现者 试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880年达尔文(英国)‎ 但测光照射金丝雀虉草胚芽鞘 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切取胚芽鞘的尖端 胚芽鞘尖端用一个锡箔小帽罩起来,但测光照射 用锡箔遮住胚芽鞘尖端下段,给予单测光照射 ‎1910年詹森(丹麦)‎ 在胚芽鞘的切面上放一个琼脂片,再将切下的尖端放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射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1914年拜尔(匈牙利)‎ 切去胚芽鞘尖端并将尖端放回切面的一侧,在黑暗中生长一段时间,发现胚芽鞘弯向放尖端的对侧生长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 ‎1928年温特(荷兰)‎ 将与胚芽鞘尖端接触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 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温特将其命名为生长素 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 ‎1931奶奶郭葛(荷兰)‎ 郭葛等人首先从人尿液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 ‎【解答】解:A、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A正确;‎ B、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而郭葛等人证明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B错误;‎ C、拜尔切去胚芽鞘尖端并将尖端放回切面的一侧,在黑暗中生长一段时间,发现胚芽鞘弯向放尖端的对侧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C正确;‎ 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温特将其命名为生长素,D正确.‎ 故选:B.‎ ‎ ‎ ‎14.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 B.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 C.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 D.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因此单侧光照不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胚芽鞘不会向光弯曲生长;b生长素可以穿过琼脂片,单侧光照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胚芽鞘无尖端,单侧光照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向光侧,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d若果只转动盒子,胚芽鞘会向右弯曲生长,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只有小孔部位受到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会弯向小孔生长.‎ ‎【解答】解:A、a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a直立生长,A错误;‎ B、c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向光侧,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B错误;‎ C、d若果只转动盒子,因此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C错误;‎ D、d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只有小孔部位受到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会弯向小孔生长,D正确.‎ 故选:D.‎ ‎ ‎ ‎15.某生物小组为测定适合杨树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NAA(萘乙酸)浓度,围绕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正式实验前,可以先进行预实验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NAA的浓度,无关变量有枝条长度、生长状况等 C.该实验一般不需要用不含生长素的蒸馏水做对照 D.该实验采用浸泡法和沾蘸法所用的NAA浓度相同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干:实验探究适合杨树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NAA(萘乙酸)浓度,预实验可以初步确定最适浓度的范围,并且蒸馏水的对照组可以作为对比确定该浓度范围是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 ‎【解答】解:A、在正式实验前,可以先进行预实验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A正确;‎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NAA的浓度,无关变量有枝条长度、生长状况等,B正确;‎ C、该实验一般需要用不含生长素的蒸馏水做对照,C错误;‎ D、该实验采用浸泡法和沾蘸法所用的NAA浓度相同,D正确.‎ 故选:C.‎ ‎ ‎ ‎16.为了探究生长素(IAA)和乙烯(ACC是乙烯的供体)对植物生根的影响,科学家用拟南芥下胚轴插条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促进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为50μmol/L B.两种激素浓度为0时,拟南芥下胚轴插条均有一定的生根量,这与其自身的激素有关 C.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细胞中,生长素和乙烯是同时合成并发挥作用的 D.ACC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作用的影响不具有两重性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在柱形图显示的几个浓度中,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插条生根的作用增强,当超过一定的浓度后对插条生根的促进作用减弱;与空白对照实验相比,较低浓度的ACC对插条生根具有促进作用,当超过一定的浓度后,随ACC浓度升高,ACC对插条生根具有抑制作用.‎ ‎【解答】解:A、分析图示可知,促进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在10μmol/L和100μmol/L之间,若进一步探究最适浓度,可以在10μmol/L和100μmol/L范围内缩小浓度梯度,但不能判断50μmol/L是最适宜浓度,A错误;‎ B、两种激素浓度为0时,拟南芥下胚轴插条均有一定的生根量,这与其自身的激素有关,B正确;‎ C、该实验没有涉及拟南芥胚轴插条细胞中生长素和乙烯合成时间,C错误;‎ D、由图中信息可知,与ACC激素浓度为0比较,低浓度的ACC对插条生根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对插条生根有抑制作用,所以ACC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作用的影响具有两重性,D错误.‎ 故选:B.‎ ‎ ‎ ‎17.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依赖五大类激素完成,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当植物的特定部位感受到外界的刺激时,会引起该部位激素浓度或比例的改变 B.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可能是因为其诱导了乙烯的合成 C.植物激素可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但在运输方向上只能进行极性运输 D.同一部位的细胞可能含有多种不同的植物激素,共同配合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增大细胞体积促进生长;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植物生命活动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解答】解:A、当植物体感受到某些定向外界刺激时,如单侧光及重力,该部位的激素浓度或比例往往会发生变化,A正确;‎ B、高浓度的生长素能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抑制植物的生长,B正确;‎ C、植物激素可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运输方向上不一定非极性运输,如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C错误;‎ D、同一部位的细胞可能含多种不同的植物激素,共同配合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如根尖细胞可以合成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促进根尖的生长,D正确.‎ 故选:C.‎ ‎ ‎ ‎18.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元之间通过组织液实现信息传递 B.寒冷环境中正常人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C.健康人体在环境温度发生一定变化时酶的活性正常 D.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即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外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 ‎3、胰岛素的作用①促进各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②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③促进肝脏、肌肉组织合成糖原;④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⑤抑制肝糖原的分解;⑥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4、胰高血糖素的作用①促进肝糖原分解;②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解答】解:A、神经元之间通过组织液传递神经递质实现信息传递,A正确;‎ B、寒冷环境中正常人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加快,使产热增多,B正确;‎ C、人为恒温动物,健康人体在环境温度发生一定变化时体温基本稳定,酶的活性正常,C正确;‎ D、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肌糖原不能再水解为血糖,D错误.‎ 故选:D.‎ ‎ ‎ ‎19.农业上为了有效地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干扰的方法来治理,此种治理方法主要目的是(  )‎ A.改变昆虫性别比例 B.降低昆虫的出生率 C.增加昆虫的死亡率 D.改变昆虫的年龄组成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 性引诱剂能吸引同种的异性个体前来交尾,人工施放性引诱剂则引诱来大量的雄性害虫,通过性引诱剂的干扰,使其不能与雌性害虫完成正常的交尾,从而降低昆虫的出生率.‎ ‎【解答】解: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性信息素的传递来实现的.所谓性信息素是指雌虫分泌到体外以引诱雄虫前去交配的微量化学物质.根据这一原理,利用高新技术,人工合成信息素即性引诱剂,制成对同种异性个体有较大吸引力的诱芯,结合诱捕器(水盆式、粘胶式)配套使用.在田间释放后,形成“假姑娘”(性信息素引诱剂)引来“真小伙”(田间的雄虫),从而大幅度降低产卵量和孵化率,达到防治农林害虫目的.所以它不是改变昆虫性别比例而是降低昆虫出生率.‎ 故选:B.‎ ‎ ‎ ‎20.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  )‎ A.1.875倍 B.1.375倍 C.1.273倍 D.0.575倍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据图分析,该食物网中具有2条食物链,即A→C,A→B→C;解题时从高营养级C求低营养级A,则除以能量传递效率,即乘以10,而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进而得出食物比例改变前后的数量关系.‎ ‎【解答】解:解题时应该从C出发,设当食物由A:B为1:1时,C的能量为x,需要的A为x÷10%+x÷10%÷10%=55x.设当食物由A:B为2:1时,C的能量为y,需要的A为y÷10%+y÷10%÷10%=40y.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55x=40y,则y=1.375x.‎ 故选:B.‎ ‎ ‎ ‎21.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 B.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 mm×2 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数时观察值为M,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M×105个 C.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 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要控制好无关变量.‎ 在营养物质和生活空间充裕的条件下,酵母菌呈“J”型曲线生长;在体积恒定、营养物质一定的条件下,酵母菌呈“S”型曲线生长.但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多,营养物质的不断消耗,且生活空间恒定,种内斗争加剧,所以会导致酵母菌数量减少.‎ 培养后期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由于大量繁殖,数目太多,不易计数,所以应稀释.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培养液中分布不均匀,所以吸取时要将培养瓶轻轻震荡.‎ ‎【解答】解:A、高倍镜下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时,应先加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A错误;‎ B、每个小方格的体积=2×2×0.1=0.4立方毫米,共有酵母菌10×M个细胞.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10×1000×10×M÷0.4=2.5×105个,B正确;‎ C、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能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否则会产生误差,C错误;‎ D、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自身对照,无需设置对照组,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重复实验,求平均值,D错误.‎ 故选:B.‎ ‎ ‎ ‎22.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及生态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影响群落空间结构不同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水分 C.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缓解种间竞争 D.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解答】解:A、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影响群落空间结构不同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照,B错误;‎ C、群落的分层现象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照和食物等资源,缓解种间竞争,C正确;‎ D、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故选:B.‎ ‎ ‎ ‎23.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  )‎ A.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间关系如图丙所示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据图分析,甲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属于捕食关系;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属于竞争关系.‎ ‎【解答】解:A、甲图是互利共生关系图,噬菌体与细菌是寄生关系,A错误;‎ B、据图分析,丙图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如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竞争资源和空间,B正确;‎ C、据图分析,甲图是“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乙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丙图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C正确;‎ 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D正确.‎ 故选:A.‎ ‎ ‎ ‎24.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 C.通常情况下,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A、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 B、在演替过程中,均存在种间关系,B错误;‎ C、由于次生演替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因此初生演替需要的时间长,次生演替需要的时间短,C正确;‎ D、若条件允许,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能演替成森林,D错误.‎ 故选:C.‎ ‎ ‎ ‎25.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和消费者 B.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C.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硝化细菌再利用 D.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微生物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分解者又称“还原者”,是异养生物.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小型无脊椎动物、异养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在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其作用与生产者相反.‎ ‎【解答】解: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A错误;‎ B、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被自己利用或以热能散失,不能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B错误;‎ C、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硝化细菌再利用,C正确;‎ D、硝化细菌属于微生物,但不是分解者,而是生产者;蚯蚓不是微生物,但属于分解者,D错误.‎ 故选:C.‎ ‎ ‎ ‎26.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如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粪便”中的能量属于食物链中A同化的能量 B.图中“C摄入”的能量就是从B流入C的总能量 C.图中的“乙”表示物种B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值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其中甲表示B的同化量;乙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丙表示呼吸作用散失;丁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散失;图中D为分解者.‎ ‎【解答】解:A、图中“粪便”中的能量属于食物链中B摄入的食物中未消化部分即A同化的能量,A正确;‎ B、由于图中“C摄入”后有部分没有吸收,以粪便形式排出,所以“C摄入”的能量不是从B流入C的总能量,B错误;‎ C、图中的“乙”表示物种B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正确;‎ D、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值,保持动态平衡,D正确.‎ 故选:B.‎ ‎ ‎ ‎27.图甲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表示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电流表.ab=bd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③④⑤⑥‎ B.在突触处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C.刺激图乙中b、c点,灵敏电流计各偏转1、2次 D.若抑制图中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分析题图:图甲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中共有3个突触,且均为轴突﹣树突型,由于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图乙表示突触结构,刺激b点,a、b、c、d点均兴奋,刺激c点,d点兴奋.‎ ‎【解答】解:A、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图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③④⑤⑥,A正确;‎ B、在突触处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错误;‎ C、刺激图乙中b、c点,灵敏电流计各偏转2、1次,C错误;‎ D、兴奋的传导过程需要消耗能量,而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的有氧呼吸,因此抑制该图中细胞的呼吸作用,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D错误.‎ 故选:A.‎ ‎ ‎ ‎28.甲图所示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乙图是某地区30年内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生物可构成一个群落 B.甲图中植物固定的太阳能部分用于自身呼吸和流到鼠和兔 C.乙图所示,种群的年龄组成在第8﹣﹣15年间为衰退型,在第15﹣﹣20年间为增长型 D.乙图中第1﹣﹣5年间,该种群数量未发生增长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生物群落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甲图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不仅用于自身的呼吸,也可以流到鼠和兔体内,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乙图纵坐标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数量的倍数,当倍数大于1时,说明种群数量增加,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 ‎【解答】解:A、甲图是食物网图,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没有分解者,A错误;‎ B、甲图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不仅用于自身的呼吸,也可以流到鼠和兔体内,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B正确;‎ C、乙图纵坐标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数量的倍数,当倍数大于1时,说明种群数量增加,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故种群数量的减少发生在8~20年,C错误;‎ D、1~5年,纵坐标不变,说明种群增长速率不变,种群数量的增长呈J型,D错误.‎ 故选:B.‎ ‎ ‎ ‎29.某种海龟的舌尖处有两条红色突起,它在捕食时,先张开口并让舌头来回摆动,很像小虫在蠕动.这种信息传递的意义是引诱猎物,以利于捕食.海龟的这种活动包含下列哪种信息的传递(  )‎ A.物理和化学信息 B.行为和化学信息 C.物理和营养信息 D.物理和行为信息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解答】解:海龟的舌尖处有两条红色突起,它在捕食时,先张开口并让舌头来回摆动,这是一种行为,因此属于行为信息,其中红色突起需要通过光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故选:D.‎ ‎ ‎ ‎30.什么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提高各营养级之间的复杂性 D.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过程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成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不能减少其中某些成分的数量,A错误;‎ B、生态系统中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不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错误;‎ C,提高各营养级之间的复杂性,则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C正确;‎ D、群落演替是逐渐向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限制演替过程不合适,D错误.‎ 故选:C.‎ ‎ ‎ ‎31.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的是(  )‎ A.寿山石的文学艺术创作 B.杭州湾北滨海湿地的蓄洪防旱能力 C.生物多样性为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提供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D.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是指目前尚未发现的使用价值.‎ ‎【解答】解:A、寿山石的文学艺术创作,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错误;‎ B、杭州湾北滨海湿地的蓄洪防旱能力,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正确;‎ C、生物多样性为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提供不可缺少的基因库,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 D、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B.‎ ‎ ‎ ‎32.在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①一个表达载体的组成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 ‎②有了启动子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 ‎③终止子的作用是使转录在所需要的地方停止 ‎④所有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完全相同的.‎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的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并表达和发挥作用.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解答】解:①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内容,一个表达载体的组成,除了目的基因外,还有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①错误;‎ ‎②启动子在基因的首段,它是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能控制着转录的开始,②正确;‎ ‎③终止子在基因的尾端,它控制着转录的结束,③正确;‎ ‎④由于受体细胞有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之分,以及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不同,因此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不完全相同的,④错误.‎ 故选:B.‎ ‎ ‎ ‎33.现代生物工程中所用技术或方法与原理不相符的是(  )‎ A.PCR扩增技术和DNA分子杂交技术﹣﹣碱基互补配对 B.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植物细胞壁﹣﹣酶的专一性 C.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细胞膜的流动性 D.紫草细胞培养和杂交瘤细胞的培养﹣﹣细胞增殖 ‎【考点】植物培养的条件及过程;PCR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 ‎【分析】1、PCR技术的原理是体内DNA复制.‎ ‎2、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 ‎3、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解答】解:A、PCR扩增技术的原理是DNA分子复制,A错误;‎ B、根据酶的专一性原理,可利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植物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B正确;‎ C、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 D、紫草细胞培养和杂交瘤细胞的培养利用了细胞增殖的原理,D正确.‎ 故选:A.‎ ‎ ‎ ‎34.基因治疗是指(  )‎ A.对有基因缺陷的细胞进行修复,从而使其恢复正常,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B.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到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C.运用人工诱变的方法,使有基因缺陷的细胞发生基因突变恢复正常 D.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把有缺陷的基因切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基因工程的应用.‎ ‎【分析】考生只需识记基因治疗的概念即能解题.基因治疗是把正常的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该基因表达产物发挥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解答】解:A、基因治疗只是把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并没有对有基因缺陷的细胞进行修复,故A错误;‎ B、基因治疗是把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是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故B正确;‎ C、人工诱变具有不定向性,并且是多害少利的,故C错误;‎ D、基因治疗是把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并没有切除基因,故D错误.‎ 故选:B.‎ ‎ ‎ ‎35.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正确的是(  )‎ ‎①蛋白质分子结构合成 ‎ ‎②DNA合成 ‎ ‎③mRNA合成 ‎ ‎④蛋白质的预期功能 ‎⑤根据氨基酸的序列推出脱氧核苷酸的序列.‎ A.①→②→③→④→⑤→① B.⑤→④→③→②→①→② C.④→①→⑤→②→③→① D.②→③→⑤→①→②→④‎ ‎【考点】蛋白质工程.‎ ‎【分析】1、蛋白质工程指以蛋白质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基因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2、蛋白质工程的操作步骤:‎ ‎【解答】解: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最后按照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进行.因此,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正确的是④‎ ‎→①→⑤→②→③→①.‎ 故选:C.‎ ‎ ‎ ‎36.抗虫转基因植物中的Bt毒蛋白基因(  )‎ A.在植物细胞中指导合成植物激素 B.指导合成降低害虫蛋白酶活性的物质 C.指导合成降低害虫淀粉酶活性的物质 D.来源于苏云金芽孢杆菌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1)抗虫转基因植物;(2)抗病转基因植物;(3)抗逆转基因植物;(4)转基因改良植物品质.总之基因工程在农业上用于生产高产、稳产和具有优良品质的品种,能产生抗逆性品种.‎ 我国科学工作者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基因来源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毒蛋白基因,该基因的表达产物毒蛋白能够导致棉铃虫细胞膜穿孔,细胞肿胀裂解,最后造成害虫死亡.‎ ‎【解答】解:A、Bt毒蛋白基因不能指导合成植物激素,A错误;‎ B、Bt毒蛋白基因指导合成Bt毒蛋白,B错误;‎ C、Bt毒蛋白基因指导合成Bt毒蛋白,C错误;‎ D、我国科学工作者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基因来源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毒蛋白基因,该基因的表达产物毒蛋白能够抗虫,D正确.‎ 故选:D.‎ ‎ ‎ ‎37.“工程菌”是指(  )‎ A.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诱发菌类自身某些基因突变得到高效表达的菌类细胞株系 B.用遗传工程的方法,把相同种类不同株系的菌类通过杂交得到新细胞株系 C.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使外源基因得到高效表达的菌类细胞株系 D.从自然界中选取能迅速增殖的菌类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 ‎1、工程菌是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使外源基因得到高效表达的菌类细胞株系一般称为“工程菌”.‎ ‎2、工程菌是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加工出来的新型微生物,具有多功能、高效和适应性强等特点.‎ ‎【解答】解:“工程菌”是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使外源基因得到高效表达的菌类细胞株系.‎ 故选:C.‎ ‎ ‎ ‎38.如图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的简单示意,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组织培养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为细胞的全能性 B.②→③过程只能分化成为根和芽 C.将①经脱分化培养成②时,再植上人造种皮即可获得人工种子 D.②→③的再分化过程中,诱导②生根的激素为细胞分裂素 ‎【考点】植物培养的条件及过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知识.‎ 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是外植体愈伤组织根、芽→试管苗.脱毒植物苗的取材一般是幼嫩的芽或茎,主要是这些部位不带病毒.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同时使用时,两者用量的比例影响着细胞的发育方向(或分化).培养中必须具备植物激素、无机物(矿质元素)、有机物等营养物质.愈伤组织的特点是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呈无定形状态.‎ ‎【解答】解:A、植物组织培养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为植物细胞的全能性,A正确;‎ B、②→③过程能分化成为根和芽,还可以是胚状体,B错误;‎ C、将②经再分化培养成③时,再植上人造种皮即可获得人工种子,C错误;‎ D、②→③的再分化过程中,诱导②生根的激素为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D错误.‎ 故选:A.‎ ‎ ‎ ‎39.图表示四倍体兰花叶片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四倍体兰花叶片愈伤组织胚状体兰花植株.‎ A.通过消毒和无菌操作避免①②过程发生杂菌污染 B.需生长调节物质调控①②过程细胞分裂和分化 C.细胞全能性表达前提是①过程,体现在②③过程 D.此兰花的花药离体培养所得植株为二倍体植株 ‎【考点】植物培养的条件及过程.‎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将四倍体兰花的叶片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形成植株的过程,其中①阶段表示脱分化,该阶段能形成愈伤组织,其细胞分化程度低,全能性高;②阶段表示再分化过程,该阶段能形成胚状体,进一步发育形成植株.‎ ‎【解答】解:A、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要求无菌无毒的环境,其中外植体要进行消毒处理,而培养基需灭菌处理,A正确;‎ B、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需要加入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来调控细胞的分裂和分化,B正确;‎ C、高度分化的细胞首先经过脱分化后形成愈伤组织,由于愈伤组织细胞没有分化,全能性较高,然后再分化过程就体现了愈伤组织的全能性,C正确;‎ D、由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是单倍体,D错误.‎ 故选:D.‎ ‎ ‎ ‎40.下列为有关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在培养瓶中要定期用胰蛋白酶使细胞从瓶壁上脱离,制成悬浮液 B.将所取的组织先用胃蛋白酶等进行处理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 C.用于培养的细胞大都取自成年动物的器官或组织 D.动物细胞培养只能传50代左右,所培养的细胞全部衰老死亡 ‎【考点】动物细胞与组织培养过程.‎ ‎【分析】‎ ‎1、动物细胞培养的具体过程:取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剪碎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中(原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用酶分散为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传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 ‎2、细胞株:原代培养细胞传至10代左右就不容易传下去,细胞生长停滞,大部分细胞衰老死亡,少数细胞能存活传到40~50代,这部分细胞称为细胞株.细胞系:细胞株传到50代左右不能再继续传代,部分细胞遗传物质改变,具有癌变细胞的特点,可以在培养条件下无限制的传代下去,这部分细胞称为细胞系.‎ ‎3、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 ‎(1)无菌、无毒的环境: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 ‎(2)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 ‎(3)温度和PH.‎ ‎(4)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维持培养液的PH).‎ ‎【解答】解:A、正常的动物细胞存在接触抑制,因此在培养瓶中要定期用胰蛋白酶使细胞从瓶壁上脱离,制成悬浮液,A正确;‎ B、动物细胞培养的适宜pH为7.2﹣8.4,这样的环境会使胃蛋白酶变性失活,因此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应将所取的组织先用胰蛋白酶等进行处理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B错误;‎ C、用于培养的细胞大都取自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C错误;‎ D、动物细胞培养到50代左右不能再继续传代,部分细胞遗传物质改变,具有癌变细胞的特点,可以在培养条件下无限制的传代下去,D错误.‎ 故选:A.‎ ‎ ‎ ‎41.将小鼠骨髓瘤细胞与一种浆细胞融合,融合的细胞经培养产生单克隆抗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浆细胞只有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才能产生抗体 B.浆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常在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诱导下完成 C.获取浆细胞前,要给小鼠注射相应的抗原 D.如果细胞为两两融合,则培养液中一共可以收集到3种不同的融合细胞 ‎【考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首先用特定抗原注射小鼠体内,使其发生免疫,小鼠体内产生具有免疫能力的B淋巴细胞.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再经过三次筛选:①筛选能够产生单一抗体的B淋巴细胞②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③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两次抗体检测:专一抗体检验阳性,获得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又能大量增殖杂交瘤细胞.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提取单克隆抗体.‎ ‎【解答】解:A、浆细胞自身就能产生抗体,A错误;‎ B、浆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常在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诱导下完成,B正确;‎ C、获取浆细胞前,要给小鼠注射相应的抗原,通过体液免疫过程获得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浆细胞,C正确;‎ D、如果细胞为两两融合,则培养液中一共可以收集到3种不同的融合细胞,即浆细胞自身融合细胞、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细胞、杂交瘤细胞,D正确.‎ 故选:A.‎ ‎ ‎ ‎42.一只羊的卵细胞核被另一只羊的体细胞核置换后,这个卵细胞经过多次分裂,再植入第三只羊的子宫内发育,结果产下一只羊羔.这种克隆技术具有多种用途,但是不能(  )‎ A.有选择地繁殖某一性别的家畜 B.繁殖家畜中的优秀个体 C.用于保存物种 D.改变动物的基因型 ‎【考点】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胚胎移植.‎ ‎【分析】‎ 动物核移植是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用核移植的方法得到的动物称为克隆动物.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可以加速家畜遗传改良进程,促进优良畜群繁育;可用于保护濒危物种,有选择地繁殖某一性别的家畜,克隆技术属于无性繁殖,克隆动物的基因型与供核动物相同,不能改变动物的基因型.‎ ‎【解答】解:A、克隆动物的性别由供体细胞决定,则可用于有选择性的繁殖某一性别的家畜,故A正确;‎ B、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可以加速家畜遗传改良进程,促进优良畜群繁育,故B正确;‎ C、用于保护濒危物种,增加动物的存活数量,故C正确;‎ D、克隆技术属于无性繁殖,克隆动物的基因型与供核动物相同,不能改变动物的基因型,故D错误.‎ 故选:D.‎ ‎ ‎ ‎43.单克隆抗体与血清抗体相比,优越之处在于(  )‎ A.单克隆抗体能够制成“生物导弹”‎ B.单克隆抗体可以在体外制备 C.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产量也大大高于血清抗体 D.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简单 ‎【考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分析】向动物体内反复注射某种抗原,使得动物产生抗体,这种方法不仅产量低,纯度低,而且制备的抗体特异性差;单克隆抗体的优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能大量制备.‎ ‎【解答】解:A、单克隆抗体的功能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可制成“生物导弹”,故A错误;‎ B、杂交瘤细胞能注射到小老鼠体内和体外培养,再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提取单克隆抗体,属于制备过程,故B错误;‎ C、单克隆抗体由单个B淋巴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形成的细胞系产生的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故C正确;‎ D、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涉及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过程复杂,故D错误.‎ 故选:C.‎ ‎ ‎ ‎44.植物体细胞杂交尚未解决的问题是(  )‎ A.去掉细胞壁,分离出有活力的原生质体 B.让杂种植物按照人们的需要表现出亲代的优良性状 C.将杂种细胞培育成植株 D.尚未培育出属间杂种植物 ‎【考点】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相关知识.‎ 植物的体细胞杂交是将不同植物的细胞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形成杂种细胞,进而利用植物的组织培养将杂种细胞培育成多倍体的杂种植株.在进行植物体细胞杂交时需要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掉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使用化学方法(聚乙二醇)或物理方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不能用灭活的病毒诱导,不同种植物的细胞所含染色体的种类和数目是不同的,故我们可以根据细胞中染色体的种类和形态的差异来鉴定杂种细胞.‎ ‎【解答】解:A、植物体细胞杂交首先要去掉细胞壁,分离出有活力的原生质体,A错误;‎ B、目前植物体细胞杂交还不能实现让杂种植物按照人们的需要表现出亲代的优良性状,B正确;‎ C、获得杂种植株后,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将杂种细胞培育成植株,C错误;‎ D、植物体细胞杂交已经培育出属间杂种植物,如番茄﹣马铃薯,D错误.‎ 故选:B.‎ ‎ ‎ ‎45.研究表明,赤霉素(GA)与生长素(IAA)在促进生长等方面具有相似的效应,二者的关系可用如图表示(“+”表示促进,“一”表示抑制),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GA能促进蛋白质水解,使合成IAA的前体物色氨酸增多 B.GA能促进束缚型IAA转化为游离型IAA C.GA能抑制IAA氧化酶的活性,使IAA的含量提高 D.GA通过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发挥作用,IAA则直接参与细胞生长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据图示显示了赤霉素和生长素之间的关系,赤霉素(GA)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原因作用原理可能是通过促进生长素的生成,从而促进生长.植物体内IAA含量的多少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GA可通过促进蛋白酶的活性,进而促进蛋白质的水解为生长素的合成提供原料;还可以通过促进束缚型IAA释放出游离型IAA而增加生长素的浓度;另外GA还可以通过降低了IAA氧化酶的活性,阻止IAA的分解,从而延长生长素作用的时间.‎ ‎【解答】解:A、据图示可知,植物体内IAA含量的多少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GA可通过促进蛋白酶的活性,进而促进蛋白质的水解为生长素的合成提供原料,A正确;‎ B、据图示可知,GA可以通过促进束缚型IAA释放出游离型IAA而增加生长素的浓度,B正确;‎ C、据图示可知,GA还可以通过降低了IAA氧化酶的活性,阻止IAA的分解,从而延长生长素作用的时间,C正确;‎ D、据图和题干可知,赤霉素(GA)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原因可能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其作用原理可能是通过促进生长素的生成,从而促进生长.IAA只起调节代谢的作用,不直接参与细胞生长,D错误.‎ 故选:D.‎ ‎ ‎ ‎46.进行生物工程设计时,下表各组所选择的常用实验材料与实验目的配置错误的是(  )‎ 组别 实验目的 实验材料 材料特点 A 获得克隆动物 卵(母)细胞 细胞大,细胞质能有效调控核发育 B 植物的诱变育种 愈伤组织细胞 分裂能力强,突变率高 C 获得单克隆抗体 T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 产生抗体 D 烧伤患者移植皮肤 自体干细胞 分裂能力强,且不会引起免疫排斥 A.A B.B C.C D.D ‎【考点】动物体细胞克隆;诱变育种;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胚胎干细胞的来源及分化.‎ ‎【分析】卵母细胞适于作为受体细胞,因为卵(母)细胞大,容易操作;卵(母)细胞质多,营养丰富;含有促使细胞全能性表达的物质.愈伤组织细胞分化程度低,全能性较高,细胞分裂能力强.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个B淋巴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形成的细胞系所产生出的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单克隆抗体的优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能大量制备.‎ ‎【解答】解:A、动物细胞核移植时,常采用去核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因为卵细胞大,营养丰富,且细胞质物质能有效调控核发育,A正确;‎ B、愈伤组织细胞分裂能力强,突变率高,可用于植物的诱变育种,B正确;‎ C、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形成的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既能产生抗体,又能无限增殖,C错误;‎ D、利用自体干细胞分化成器官进行移植,可以避免免疫排斥反应,D正确.‎ 故选:C.‎ ‎ ‎ ‎47.留树保鲜是通过延迟采收保持果实品质的一项技术.喷施赤霉素和2,4﹣D对留树保鲜柑橘的落果率和果实内脱落酸含量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喷施赤霉素和2,4﹣D能有效减少留树保鲜过程中的落果 B.留树保鲜过程中赤霉素与2,4﹣D对落果的调控有协同作用 C.喷施赤霉素和2,4﹣D能延缓留树保鲜过程中果实脱落酸含量的升高 D.赤霉素、2,4﹣D与内源脱落酸对落果的调控有协同作用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分析曲线图:单独喷施赤霉素或2,4﹣D都能降低留树保鲜过程中的落果率;喷施赤霉素和2,4﹣D的混合液,更能降低留树保鲜过程中的落果率,即效果会更好;与喷施清水相比,喷施赤霉素和2,4﹣D能延缓留树保鲜过程中果实脱落酸含量的升高.‎ ‎【解答】‎ 解:A、喷施赤霉素和2,4﹣D与对照组(喷施清水)对照,落果率较低,脱落酸含量也较低,A正确;‎ B、喷施赤霉素和2,4﹣D都能降低落果率,说明留树保鲜过程中赤霉素与2,4﹣D对落果的调控有协同作用,B正确;‎ C、喷施赤霉素和2,4﹣D与对照组(喷施清水)对照,脱落酸含量也较低,C正确;‎ D、赤霉素、2,4﹣D都能降低落果率,而内源脱落酸增加落果率,所以赤霉素、2,4﹣D与内源脱落酸对落果的调控具有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D.‎ ‎ ‎ ‎48.用实验动物可以检测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具体方法是将健康的实验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若干只动物;对照组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实验组接种含疫苗的接种物,然后再都接种病毒.下列是对该实验原理、结果的几种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原理是疫苗进入动物体内后可刺激B细胞,使之分化后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当再次接种抗原后,记忆细胞可以产生更强烈的免疫反应 B.接种病毒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免疫反应一样强烈 C.为确定疫苗的有效浓度,需要对实验组注射不同浓度的疫苗 D.本实验所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2、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快而强,且产生的抗体数量多.‎ ‎【解答】解:A、该实验原理是疫苗进入动物体内后可刺激B细胞,使之分化后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当再次接种抗原后,记忆细胞可以产生更强烈的二次免疫反应,A正确;‎ B、对照组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实验组接种含疫苗的接种物,然后再都接种病毒,对于对照组而言发生的是初次免疫反应,对于实验组而言发生的二次免疫反应,而二次免疫反应比初次免疫反应快而强,B错误;‎ C、为确定疫苗的有效浓度,需要对实验组注射不同浓度的疫苗,C正确;‎ D、本实验接种的是病毒,而侵入到人体内的病毒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过程阻止病毒的散播,再通过细胞免疫过程予以消灭,D正确.‎ 故选:B.‎ ‎ ‎ ‎49.如图示四个不同国家中,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实线为种群大小,虚线为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请问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哪一个国家能生存更长久?(  )‎ A. B. C. D.‎ ‎【考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分析】当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时,该国人民的基本生存将要受到威胁.A国:粮食产量持续下降,而人口数量却 大幅度增长,很快就不能维持本国的生存;B国:粮食和人口同步增长,且幅度比较一致,能长久地维持下去;C国:虽然粮食和人口同步增长,但是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粮食增产速度,最终该国也不能维持其生存;D国:粮食产量增长了一段时间后却又大幅度下降,肯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 ‎【解答】解:A、粮食产量持续下降,而人口数量却 大幅度增长,很快就不能维持本国的生存; A错误;‎ B、粮食和人口同步增长,且幅度比较一致,能长久地维持下去; B正确;‎ C、虽然粮食和人口同步增长,但是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粮食增产速度,最终该国也不能维持其生存;C错误;‎ D、粮食产量增长了一段时间后却又大幅度下降,肯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D错误.‎ 故选:B.‎ ‎ ‎ ‎50.如图为转基因抗冻番茄培育过程的示意图(其中ampr为抗氨苄青霉素基因).不正确的是(  )‎ A.可同时选用限制酶PstI、Sma I对含目的基因的DNA进行切割 B.过程②可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含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 C.图中过程④可以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目的基因作为探针进行筛选 D.质粒上的抗性基因有利于筛选含目的基因的细胞和促进目的基因的表达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需要限制酶和DNA连接酶;②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常用农杆菌转化法;③④表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其中③是脱分化过程、④是再分化过程.‎ ‎【解答】解:A、目的基因两侧是限制酶PstⅠ和SmaⅠ的识别序列,且质粒上也含有这两种限制酶的切割位点,所以可同时选用限制酶PstⅠ、SmaⅠ对含目的基因的DNA进行切割,A正确;‎ B、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时,常用农杆菌转化法,B正确;‎ C、图中过程④可以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目的基因作为探针来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幼苗,C正确;‎ D、质粒上的抗性基因有利于筛选含目的基因的细胞,但不能促进目的基因的表达,D错误.‎ 故选:D.‎ ‎ ‎ 二、非选择题(共4个题,共45分)‎ ‎51.如图表示动物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可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 分级 调节和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包括 垂体细胞 和 下丘脑细胞 .若给小鼠饲喂含③的食物,其对缺氧的敏感性将 提高 (填“提高”、“不变”或“下降”).‎ ‎(2)弥漫性甲状腺肿是由于 特异性受体 机体产生某种抗体,导致患者体内③含量比正常人多,其原因主要是该抗体与甲状腺细胞的结合,发挥与 促甲状腺激素 (填激素名称)相同的生理作用.弥漫性甲状腺肿在免疫学上属于 自身免疫 病.‎ ‎(3)垂体是动物重要的内分泌腺,不仅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等激素来调节其它内分泌腺的活动,还可以分泌 ‎ 生长 激素;垂体还能储存、释放来自下丘脑的 抗利尿激素 ,该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进而调节水盐平衡.‎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所以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1)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且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即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包括下丘脑和垂体细胞;③为甲状腺激素,本质为氨基酸衍生物,可以注射或口服,甲状腺激素可促进新陈代谢,若给小鼠饲喂含③的食物,其对缺氧的敏感性将提高.‎ ‎(5)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是由于机体产生某种抗体,导致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比正常人多,其原因主要是该抗体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使甲状腺机能增强,但甲状腺激索增多不会通过反馈调节影响该抗体的分泌.弥漫性甲状腺肿在免疫学上属于自身免疫疾病.‎ ‎(3)垂体是动物重要的内分泌腺,不仅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等激素来调节其它内分泌腺的活动,还可以分泌生长激素;垂体还能储存、释放来自下丘脑的抗利尿激素,该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进而调节水盐平衡.‎ 故答案为:‎ ‎(1)分级 垂体细胞 下丘脑细胞 提高 ‎(2)特异性受体 促甲状腺激素 自身免疫 ‎(3)生长 抗利尿激素 ‎ ‎ ‎52.如图1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 2为该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营养结构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1中过程①表示的生理过程主要是 光合作用 ,如图2中的A、B、C、D图1中的四种鱼,图1中和A、B、C、D对应的成分是 丙 .‎ ‎(2) 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为渔业捕捞提供依据,捕鱼时还可以通过控制网眼的大小,获得体型较大的鱼,以提高经济效益,并保持各种鱼的年龄组成为 增长型 .‎ ‎(3)鱼D不会获得浮游动物同化的全部能量,从能量传递的角度来看,浮游动物同化的能量较大一部分由于 呼吸作用 散失.鱼D增重1g,至少消耗浮游藻类 25 g.‎ ‎(4)如果养殖户向鱼塘中投放了过多的饵料,残余饵料会沉到水底,导致微生物的 分解 作用加强,水体溶氧量 降低 (降低/升高),鱼类大量死亡,水质恶化,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自我调节能力 是有限的.‎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分析图1:图1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其中甲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乙表示生产者,丙表示消费者,丁表示分解者.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③表示捕食关系,④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分析图2:图2为其中四种鱼(A、B、C、D)的营养结构关系,A、B、C、D均为消费者,对应图1中的丙.‎ ‎【解答】解:(1)图1中过程①表示的生理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如果图2中的A、B、C、D表示图1中的四种鱼,则图1中和A、B、C、D对应的成分是丙(消费者).‎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捕鱼时还可以通过控制网眼的大小,获得体型较大的鱼,这样水中幼苗数量明显多于成鱼数量,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3)浮游动物同化的能量较大一部分由于呼吸作用散失.鱼D增重1g,至少(能量传递效率为20%)消耗浮游藻类1÷20%÷20%=25g.‎ ‎(4)如果养殖户向鱼塘中投放了过多的饵料,残余饵料会沉到水底,导致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加强,微生物主要通过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因此水体溶氧量降低,鱼类大量死亡,水质恶化,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故答案为:‎ ‎(1)光合作用 丙 ‎ ‎(2)种群密度 增长型 ‎(3)呼吸作用 25 ‎ ‎(4)分解 降低 自我调节能力 ‎ ‎ ‎53.酵母菌的蛋白质、维生素含量高,可用于酿造啤酒和生产食品、药品等.科学家将大麦细胞的LTP1基因植入啤酒酵母菌中,获得的啤酒酵母菌种可产生LTP1蛋白,并酿出泡沫丰富的啤酒.看懂如图的操作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获得C需要用到的酶有 限制酶 和 DNA连接酶 ,筛选含重组质粒的酵母菌需要在含有 青霉素 的培养基上进行.‎ ‎(2)该技术定向改变了酵母菌的性状,这在可遗传变异来源中属于 基因重组 (类型).‎ ‎(3)除了从大麦细胞中可直接分离获得LTP1基因外,还可以采用 人工合成 方法获得目的基因.本操作中为了将LTP1基因导入酵母菌细胞内,所用的运载体通常是 质粒 .‎ ‎(4)作为基因工程的运载体,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有 能自我复制、具有标记基因 (答出两点即可).而作为基因表达载体,除满足上述基本条件外,还需具有 启动子和终止子 .‎ ‎(5)此操作中可以用分别含有青霉素、四环素的两种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则有C进入的酵母菌在两种选择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在含有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能存活,但在含有四环素的培养基上不能存活 .‎ ‎(6)除了看啤酒泡沫丰富与否外,还可以怎样检测LTP1基因在啤酒酵母菌中的表达? 检验转基因啤酒酵母菌能否产生LTPl蛋白 .‎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将使啤酒产生丰富泡沫的LTPl基因植入啤酒酵母菌中,使其产生LTPl蛋白,酿出泡沫丰富的啤酒的过程.图中A为获取目的基因的过程;B为质粒;C为基因表达载体.‎ ‎【解答】‎ 解:(1)图中C为基因表达载体,获得基因表达需要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由图可知,标记基因是青霉素抗性基因,因此筛选含重组质粒的酵母菌需要在含有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进行.‎ ‎(2)图示采用了转基因技术,其原理是基因重组.‎ ‎(3)从大麦细胞中可直接分离获得LTP1基因,还可采用人工合成方法获得目的基因.由图可知,本操作中将LTP1基因导入酵母菌细胞内所用的运载体是质粒.‎ ‎(4)作为基因工程的运载体,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有能自我复制、具有标记基因、具有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而作为基因表达载体,除满足上述基本条件外,还需具有启动子和终止子.‎ ‎(5)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破坏了四环素抗性基因,但没有破坏青霉素抗性基因.因此,此操作中可以用分别含有青霉素、四环素的两种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则有C进入的酵母菌在含有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能存活,但在含有四环素的培养基上不能存活.‎ ‎(6)除了看啤酒泡沫丰富与否外,还可以通过检验转基因啤酒酵母菌能否产生LTPl蛋白来检测LTP1基因在啤酒酵母菌中的表达情况.‎ 故答案为:‎ ‎(1)限制酶 DNA连接酶 青霉素 ‎ ‎(2)基因重组 ‎ ‎(3)人工合成 质粒 ‎(4)能自我复制、具有标记基因 启动子和终止子 ‎(5)在含有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能存活,但在含有四环素的培养基上不能存活 ‎(6)检验转基因啤酒酵母菌能否产生LTPl蛋白 ‎ ‎ ‎54.紫草素是紫草细胞的代谢产物,可作为生产治疗烫伤药物的原料.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在生物反应器中通过培养紫草细胞生产紫草素.如图记录了生物反应器中紫草细胞产量、紫草素产量随培养时间发生的变化.‎ ‎(1)在生产前,需先加入紫草细胞作为反应器中的“种子”.这些“种子”是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将紫草叶肉细胞经过 脱分化(或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 而获得的.这项技术的理论基础是 细胞的全能性 .‎ ‎(2)从图中可以看出:反应器中紫草细胞的生长呈现 S型增长 规律;影响紫草素产量的因素是 细胞数量 和 细胞所处的生长期 .‎ ‎(3)在培养过程中,要不断通入无菌空气并进行搅拌的目的是 保证氧气供应充足 和 使细胞与培养液充分接触 .‎ ‎【考点】植物培养的条件及过程.‎ ‎【分析】获得细胞产物是植物组织培养的重要应用.‎ 紫草素的工厂化生产过程:‎ 第一步,选择紫草细胞作为外植体进行培养,产生愈伤组织,经过培养选择找到增殖速度快而且细胞内紫草素含量高的细胞株作为种质,其中一部分作为保存用,以备下一次生产用,一部分进行发酵生产.‎ 第二步,将第一步选择到的细胞株在发酵罐中的适合培养液中进行液体培养,增加细胞数量.‎ 第三步,将发酵罐中培养的细胞进行破碎,从中提取紫草素.‎ ‎【解答】解:(1)紫草素是从紫草的愈伤组织细胞中提取得到的,所以生产前需将离体的紫草细胞进行脱分化,以获得大量的紫草愈伤组织细胞,这一过程利用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从图中可以看出反应器中紫草细胞的数量增长呈“S”型增长,原因是开始生长较慢,要经过适应期,然后进入稳定期,细胞的数目才能相对稳定.在这个时期紫草细胞要产生大量的次级代谢产物﹣﹣紫草素,所以说紫草素产量的高低与紫草愈伤组织细胞的数目和生长期有关.‎ ‎(3)在培养过程中,要不断通入无菌空气并进行搅拌,目的是保证氧气供应充足,并使细胞与培养液充分接触.‎ 故答案为:‎ ‎(1)脱分化(或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 细胞的全能性 ‎(2)S型增长 细胞数量 细胞所处的生长期 ‎(3)保证氧气供应充足 使细胞与培养液充分接触 ‎ ‎ ‎55.1975年科学家首次利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出单克隆抗体.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病原体注入小鼠体内后,要经过 吞噬(或巨噬) 细胞处理后形成抗原﹣MHG复合体,才能被免疫细胞识别.‎ ‎(2)制备单克隆抗体所用的B淋巴细胞一般从脾中采集,然后以 灭活的仙台病毒或聚乙二醇 作诱导剂,使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在培养过程中应向培养液中加入 抗生素 ,以防止培养过程中的污染;通过筛选和克隆培养,获得的杂交瘤细胞具有的特点是: 既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又能无限增殖 .‎ ‎【考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分析】病原体侵入机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处理;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常用的诱导剂有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杂交瘤细胞具有浆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遗传信息,故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转移抗体;从选择培养基中获得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后,可以通过体外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中,获得单克隆抗体.‎ ‎【解答】解:(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 ‎(2)诱导动物细胞融合时,常用的诱导剂有聚乙二醇或灭火的病毒;使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在培养过程中应向培养液中加入抗生素以防止培养过程中的污染;通过筛选和克隆培养,获得的杂交瘤细胞具有的特点是:既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又能无限增殖.‎ 故答案为:‎ ‎(1)吞噬(或巨噬)‎ ‎(2)灭活的仙台病毒或聚乙二醇  抗生素 既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又能无限增殖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