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一株基因型为AaBb的小麦自交(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后代可能出现的基因型种数是 A.2 B.4 C.9 D.16 【答案】C 【解析】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开计算,第一对产生三种基因型,第二对产生三种,所以共产生9种基因型。 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 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 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 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答案】C 【解析】A、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即具有分生能力的细胞都能利用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A正确;B、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可以进行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B正确;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相同,C错误;D、生长素浓度升高时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浓度升高时抑制生长素的作用,故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D正确。故选:C。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的情况,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简单题。考生在积累知识点时注意:生长素一般产生于生长旺盛的部位,而分布比较广泛,即植物的各器官中都有分布。 【名师点睛】生长素的产生: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即具有分生能力的细胞都能合成生长素。 运输: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的运输,称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分布: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3.治疗性克隆有望最终解决供体器官的短缺和器官移植出现的排异反应等问题。下图表示治疗性克隆的过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上述过程利用了动物细胞核移植、动物细胞培养等技术 B. 上述过程充分说明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C. ①过程的完成离不开胚胎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潜能 D. ①②过程都发生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过程涉及到许多生物技术,如细胞核移植入去卵细胞形成重组细胞技术是细胞核移植,病人取出健康细胞、胚胎干细胞经过①②等过程涉及到动物细胞培养A正确;细胞全能性指高度分化的细胞离体后能发育成完整的生物个体的潜能。因此上图不能说明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B错误;①过程胚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可分化成脏器组织干细胞、神经组织干细胞等。同时伴有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C正确;①②过程中伴有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过程。细胞分裂间期发生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为细胞分裂期做准备,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包括转录和翻译两过程,D正确。 4.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红绿色盲的男孩。男孩的外祖父、外祖母和祖母色觉都正常,祖父为色盲。该男孩的色盲基因来自( ) A. 祖父 B. 祖母 C. 外祖父 D. 外祖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已知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则该红绿色盲男孩的基因型是XbY,其致病基因Xb一定来自于他的妈妈(而与父亲无关,父亲提供的是Y),但是妈妈正常,所以妈妈的基因型是XBXb,由题干已知外祖父母色觉都正常,外祖父给妈妈的一定是XB,则妈妈的色盲基因肯定来自于外祖母(XBXb)。 考点: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鹰迁入后,形成了食物链植物→螳螂→蝉→黄雀→鹰,据此可知,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黄雀(蝉的天敌)的数量减少,A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即细菌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错误;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增加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错误。 考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6.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1+1>2”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 B. 为促进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可采用人工制造表土,种植农作物的措施 C. 生态农业的建立,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D. 太湖大面积水华,违反了协调与平衡原理 【答案】D 【解析】“1+1>2”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系统整体性原理,A错误;为促进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可采用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等,关键是植被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B错误;能量能多级利用,但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太湖大面积水华,违反了协调与平衡原理,D正确。 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点睛】对于A选项,关键要能区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是指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7.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共同点是都能 A. 产生新的基因 B. 产生新的基因型 C. 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D. 改变基因中的遗传信息 【答案】C 【解析】只有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基因,A错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属于可遗传变异,B正确;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产生新的基因型,染色体变异不一定产生新的基因型,C错误;只有基因突变改变基因中的遗传信息,D错误; 8.将紫色洋葱鳞叶外表皮细胞置于30%蔗糖溶液数分钟后,结果如图1所示,紫色分部的区域和影响色素分布的结构分别是 A. ①和细胞膜 B. ①和细胞膜、液泡膜 C. ②和细胞膜、液泡膜 D. ②和细胞膜、液泡膜、细胞壁 【答案】C 【解析】图中①为细胞膜与也泡沫之间的物质,②为细胞液,紫色色素分布在细胞液中,细胞膜和也泡沫均为选择透过性膜,影响色素分布。 【考点定位】细胞结构 【名师点睛】解题关键:细胞膜和也泡沫均为选择透过性膜,影响色素分布。 9.下列实例与所利用的技术或原理不相符的是( ) A. 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需要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B.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C. 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利用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 愈伤组织的形成和杂交瘤细胞的培养都与细胞分裂有关 【答案】C 【解析】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过程:①在棉花的植株上提取叶肉细胞②在苏云金杆菌上提取相应基因③将提取基因导入植物叶肉细胞的DNA(利用基因重组技术)④通过培养既培养出愈伤组织,进行再分化⑤最后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得到含抗虫基因的棉花植株,A正确;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B正确;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属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C错误;植物愈伤组织的形成是经过脱分化产生,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杂交瘤细胞的培养是细胞本身增多的过程,也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D正确。 10.给正常生活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溶液后,小白鼠出现休克现象,要使其及时复苏可适量注射 A. 甲状腺激素溶液 B. 葡萄糖溶液 C. 生理盐水 D. 生长激素溶液 【答案】B 【解析】给正常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体内的葡萄糖快速分解或是合成糖元,造成小白鼠的体内葡萄糖的含量急剧降低,不能供给足够的能量,小白鼠就会出现休克现象,可通过注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来补充葡萄糖,供给小白鼠足够的能量,故选B。 11.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到马体内,重复几次此过程后,再从这些马的血液中获得“抗蛇毒血清”,用于治疗被毒蛇咬伤的患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减毒处理的蛇毒是抗原 B.“抗蛇毒血清”刺激患者T细胞产生抗蛇毒的细胞免疫 C.“抗蛇毒血清”中存在中和蛇毒的抗体 D.重复注射的目的是增加马的免疫系统对蛇毒的反应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题干信息“抗蛇毒血清”能用于治疗被毒蛇咬伤的患者可知,“抗蛇毒血清”中存在中和蛇毒的抗体,减毒处理的蛇毒即为能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的抗原,并且,重复注射的目的是增加马的免疫系统对蛇毒的反应;而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免疫反应为体液免疫,所以B错。 考点: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 12.胃癌是我国发病率很高的一种恶性疾病,制备抑制癌细胞增殖的单克隆抗体对治疗胃癌具有重要意义。抗胃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诱导骨髓瘤细胞与甲融合,可用的诱导因素只有灭活的病毒 B. 在乙、丙及骨髓瘤细胞中,乙、丙经培养后,均可获得大量的抗胃癌单克隆抗体 C. 将人的胃癌细胞反复注射到小鼠体内,产生的血清抗体为单克隆抗体 D.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需加入血清或血浆 【答案】D 【解析】诱导骨髓瘤细胞与甲B淋巴细胞融合,可用的诱导因素处理灭活的病毒,还有聚乙二醇等,A错误;在乙、丙及骨髓瘤细胞中,乙、丙经培养后,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一定获得大量的抗胃癌单克隆抗体,B错误;将人的胃癌细胞反复注射到小鼠体内,产生的血清抗体不是单克隆抗体,C错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需加入血清或血浆,D正确。 13.以下为形成cDNA过程和PCR扩增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催化①过程的酶是RNA聚合酶 B.④过程发生的变化是引物与单链DNA结合 C.催化②⑤过程的酶都是DNA聚合酶,都能耐高温 D.如果RNA单链中A与U之和占该链碱基含量的40%,则一个双链DNA中,A与U之和也占该DNA碱基含量的40% 【答案】B 【解析】图示中的①表示以RNA为模板形成单链DNA的逆转录过程,因此催化①过程的酶是逆转录酶,A项错误;④是PCR扩增过程中的复性过程,发生的变化是引物与互补的单链DNA结合,B项正确;②是以单链DNA为模板合成双链DNA的DNA分子复制过程,催化此过程的DNA聚合酶不耐高温,⑤是PCR扩增过程中的延伸阶段,催化此过程的DNA聚合酶耐高温,C项错误;依据碱基互补原则,如果RNA单链中A与U之和占该链碱基含量的40%,则以该RNA为模板形成的单链DNA中,A与T之和也占该DNA链碱基含量的40%,在此基础上通过②过程形成的一个双链DNA分子中A与T之和也占该DNA分子的碱基含量的40%,但DNA分子中不含碱基U,D项错误。 【考点定位】DNA复制与利用PCR技术扩增DNA的过程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 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及PCR扩增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正确解答此题,需要理清脉络,建立知识网络;此外还需要与DNA分子结构、逆转录过程等相关知识建立联系。在此基础上,能正确分析图示,并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14.抗体的化学本质是 A. 多糖 B. 核酸 C. 类固醉 D. 蛋白质 【答案】D 【解析】抗体是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故选A。 15.下图是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植物的示意图。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的构建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聚合酶参与 B. ③侵染植物细胞后,重组Ti质粒整合到④的染色体上 C. ④的染色体上若含抗虫基因,则⑤就表现出抗虫性状 D. ⑤只要表现出抗虫性状就表明植株发生了可遗传变异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重组质粒的构建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参与,DNA聚合酶一般用于DNA复制过程,A错误; B、③侵染植物细胞后,重组Ti质粒上的T﹣DNA整合到植物细胞的染色体上,B错误; C、如果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若含抗虫基因,但不代表该基因就一定成功表达,因此不能确定⑤是否表现出抗虫性状,C错误; D、⑤只要表现出抗虫性状就表明植株发生了可遗传变异,D正确. 故选:D. 二、综合题 16.如图所示为构成细胞的元素及化合物,a、b、c、d代表不同的小分子物质,A、B、C代表不同的大分子物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a是________,检验物质a的常用试剂是________。在动物细胞内,与物质A作用最相近的物质是________。若物质A在动物、植物细胞中均可含有,并且是细胞内最理想的储能物质,不仅含能量多而且体积较小,则A是________。 (2)物质b是________。若某种B分子含有2条直链肽链,由18个b分子(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8)组成,则该B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________。B物质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是不同的,造成这些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3)物质c在人体细胞中共有________种,分子中________的不同决定了c的种类不同。与核糖体的化学组成成分一致的生物是________。 (4)物质d是________,d和________、维生素D都属于固醇类物质。 【答案】 葡萄糖 斐林试剂 糖原 脂肪 氨基酸 2016 控制B合成的基因的遗传信息不同 4 含氮碱基 RNA病毒 雄性激素 胆固醇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为淀粉,B是蛋白质,C是DNA,a是葡萄糖,b是氨基酸,c是脱氧核糖核苷酸,d是雄性激素。 (1)由题图中,A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即是淀粉,因此a是葡萄糖,为还原性糖,检测可用斐林试剂;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是糖原,脂肪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良好的储能物质。 (2)B是蛋白质,说以b是氨基酸,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平均分子质量×氨基酸数-水分子质量×脱去的水分子数=128×18-18×(18-2)=2016。B物质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是不同的,造成这些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由控制B合成的基因的遗传信息不同。 (3)c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根据碱基不同,脱氧核糖核苷酸分为4种;核糖体的组成成分为蛋白质和RNA,因此与核糖体的化学组成成分一致的生物是RNA病毒。 (4)由d的作用可以看出,d是雄性激素;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类,固醇除了性激素外还有胆固醇,维生素D。 17.甲图表示某草原上仓鼠种群数量变化图(K0表示仓鼠种群在理想状况下的数量),乙图为甲图中仓鼠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字母表示相应能量)。请回答: (1)环境容纳量是指在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从甲图所示数据可见,仓鼠的种群数量呈______________型增长;当某种天敌进入一段时间后,仓鼠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则天敌进入的时间最可能在______________处;在捕食压力下,仓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______________之间。 (3)乙图所示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成分)。图中_________字母表示仓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若A中的能量为2.3×109kJ,B中能量为l.5×109kJ,C中能量为l.4×109kJ,某种天敌同化的能量为8.4×107kJ,则该生态系统中从仓鼠到其天敌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 S c K2-K3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C 5.6%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甲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处于动态平衡;在K2-K3附近波动;据图乙分析,仓鼠摄入量=仓鼠同化量(B)+粪便量(A),仓鼠同化量(B)=呼吸作用散失量+生长、发育和繁殖(C),生长、发育和繁殖(C)=分解者利用+某种天敌摄入。 (1)环境容纳量指的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据图甲种群数量变化的柱形图可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根据图示仓鼠在种群数量在开始数量连续增长,从c点后种群数量上升速度减慢,说明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c点天敌侵入,并且一段时间后在K2-K3附近波动。 (3)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乙中有消费者和分解者,故缺少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根据以上分析已知,C表示仓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相邻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已知仓鼠的同化量为l.5×109 kJ,天敌的同化量为8.4×107 kJ,所以该生态系统中从仓鼠到其天敌的能量传递效率为8.4×107÷l.5×109×100%=5.6%。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图中各个能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18.下图表示通过核移植等技术获得某种克隆哺乳动物(二倍体)的流程。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正常细胞核,染色体数为2n,则其性染色体的组成可为________________。过程①表示去除细胞核,该过程一般要在卵母细胞培养至适当时期再进行,去核时常采用___________的方法。②代表的过程是__________。 (2)经过多次传代后,供体细胞中______的稳定性会降低,因此,选材时必须关注传代次数。 (3)若获得的克隆动物与供体动物性状不完全相同,从遗传物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 (4)与克隆羊“多莉(利)”培养成功一样,其他克隆动物的成功获得也证明了______________。 【答案】(1)XX或XY 显微操作 胚胎移植 (2)遗传物质 (3)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会对克隆动物的性状产生影响 (4)动物已分化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解析】(1)提供体细胞的供体可能为雌性,也可能为雄性,因此图中A(正常细胞核)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或XY。常采用显微操作去核法来去除卵母细胞的细胞核。②过程表示将早期胚胎移入受体,其过程为胚胎移植。(2)取供体动物的体细胞培养,一般选用传代10代以内的细胞,因为10代以内的细胞一般能保持正常的二倍体核型,保证了供体细胞正常的遗传基础。超过10代继续培养,则其遗传物质(或核型)的稳定性会降低。(3)克隆动物的细胞核基因来自供体,因此大部分性状与供体相同,但细胞质基因来源于受体(或提供卵母细胞的个体),即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会对克隆动物的形状产生影响,这就决定了克隆动物的性状与供体不完全相同。(4)克隆动物的培育采用的是核移植技术,核移植技术的原理是:已经分化的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考点定位】核移植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胚胎移植 19.图1表示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2表示动物细胞某种活动情况。据图做答。 (1)细菌细胞中具有的细胞器是图1中的___________(填序号) (2)与图2相比,图1细胞特有的结构有__________ (填标号)。 (3)若图1为洋葱根尖根毛区细胞,则应该没有_________(填序号);如果该细胞是低等植物细胞,则图中还应该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_,该结构与细胞的 _______________有关 (4)研究图2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一般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图2中可看出,通过形成囊泡形式进行转化的生物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图1是油脂腺细胞,参与油脂合成与分泌过程的细胞结构和参与图2所示物质的合成和分泌活动的细胞结构相比,不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图1、图2细胞共有的含核酸的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分离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 6、7、8 6 中心体 分裂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 合成和分泌油脂不需要核糖体参加 线粒体、细胞核、核糖体 差速离心法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1:图1为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其中结构1--9依次为线粒体、核糖体、细胞质基质、核仁、核膜、叶绿体、液泡、细胞膜。分析图2:图2表示动物细胞中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①是内质网、②是囊泡、③是高尔基体、④是囊泡,⑤是细胞膜、⑥是分泌蛋白。 (1)细菌细胞为原核细胞,只具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2)与图2动物细胞相比,图1细胞特有的结构有6叶绿体、7细胞壁、8大液泡。 (3)若图1为洋葱根尖根毛区细胞,则应该没有6叶绿体,如果该细胞是低等植物细胞,则图中还应该有中心体,中心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故中心体与细胞分裂有关, (4)图2细胞生命活动过程是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一般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5)由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可知形成囊泡而转化的生物膜是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 (6)油脂是脂质,核糖体是形成蛋白质的场所,合成和分泌油脂不需要核糖体参与。 (7)图1、图2细胞共有的含核酸的结构有线粒体、细胞核、核糖体分离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方法为差速离心法。 20.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__________。 (2)生态系统能力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__________。 (4)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___,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狗通过小便做标记属于信息传递的__________信息。 【答案】 单项流动 逐级递减 捕食 消费者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化学信息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干可知,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属于生产者或消费者,且仅有4个营养级,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说明有两个种群处于同一营养级。由表格可知,戊能量最高,为生产者,乙和丙能量值近似且仅次于戊,所以二者均处于第二营养级,丁能量最低,处于最高营养级。 (1)根据以上分析,可写出相应的食物网为。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 (3)由上图可知,甲和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种群戊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生产者,种群甲、乙、丙、丁均为消费者。 (4)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狗通过小便做标记属于信息传递的化学信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数据,判断各种生物所占的营养级,并写出食物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