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鹤岗一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生物试题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 ‎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⑤喝牛奶,进入胃中  ‎ ‎⑥口服抗菌药物和唾液淀粉酶 ‎ ‎⑦肌肉注射青霉素  ‎ ‎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A. ②③⑦ B. ①②③⑦ C. ①②③⑦⑧ D. ①②③⑥⑦⑧‎ ‎【答案】A ‎【解析】‎ 血液不属于内环境,血液中的血浆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①错误;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正确;葡萄糖、CO2和激素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③正确;呼吸酶存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错误;胃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所以胃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⑤错误;口服抗菌药物后进入消化道,消化道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⑥错误;肌肉注射青霉素直接进入组织液,组织液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⑦正确;输卵管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⑧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解题关键要识记内环境的组成部分即组成成分,需要注意的是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 ‎2. 下列关于无机盐和其他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 B. 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C. 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所致 D. 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答案】B ‎【解析】‎ 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浓度增大,进而导致水从细胞内更多地流向细胞外,A错误;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导致细胞内浓度增大,进而导致细胞吸水使细胞体积增大,B正确;炎症反应引起的肿胀是组织液中的水过多引起的,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反而会导致组织液中的水含量下降,C错误;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增大会导致钾离子外流的量减少,导致静息电位绝对值下降,D错误。‎ ‎【考点定位】兴奋的传导、内环境稳态、无机盐的作用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传导、内环境稳态、无机盐作用等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本题综合性比较强,涉及内环境、神经调节等知识的综合,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3.下图中甲、乙分别表示人体不同体液间的物质交换和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乙中的d为分解者,a为生产者 ‎ ‎②人体过敏反应时,甲中的c增加引起水肿 ‎ ‎③甲中d处的CO2浓度最高 ‎ ‎④甲中d为细胞内液、b为淋巴 ‎ ‎⑤甲中的A.B.c构成内环境 ‎ ‎⑥乙中有3条食物链,其中b所处营养级贮存的能量最少 A. ①③④⑤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③④⑤ D. ①②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甲图中a为组织液、b为淋巴、c为血浆、d为细胞内液;乙图中a为生产者、b分解者、c为消费者、d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①错误,④正确。过敏反应a组织液增加引起水肿;②错误。甲中的d细胞内液处二氧化碳浓度最高;③正确。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构成;⑤正确。乙中食物链为a→c,⑥错误。答案选C。‎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用图表等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及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4.乳酸菌培养液中常含有一定浓度的葡萄糖,但当葡萄糖浓度过高时,反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原因是 A. 碳源供应太充足 B. 细胞会发生失水 C. 改变了乳酸菌的pH值 D. 葡萄糖不是乳酸菌的原料 ‎【答案】B ‎【解析】‎ ‎【分析】‎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在微生物的生长过程中各种营养成分比例要合适,否则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详解】微生物生长需要充足碳源,A错误;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过高时,细胞会渗透失水,导致乳酸菌失水过多死亡,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B正确;葡萄糖与生长环境的pH值变化无直接关系,C错误;葡萄糖是乳酸菌的生长所需要的原料,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营养成分和细胞的渗透失水,意在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联系和运用能力.‎ ‎5. 下列关于亚硝酸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亚硝酸盐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B. 亚硝酸盐的分布广泛,其中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约为4mg/kg C. 咸菜中的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在7mg/kg以上,所以尽量少吃咸菜 D. 亚硝酸盐不会危害人体健康,且还具有防腐作用,所以在食品中应多加些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亚硝酸盐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在食品生产中可作食品添加剂,亚硝酸盐有一定的毒性,当人体摄入的亚硝酸盐总量达到0.3~0.5g时,会引起中毒,达到3g时会引起人死亡;亚硝酸盐本身并没有致癌作用,它在胃酸等酸性环境中可以转化为亚硝胺,亚硝胺是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解:A、亚硝酸盐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A正确;‎ B、亚硝酸盐的分布广泛,其中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约为4mg/kg,B正确;‎ C、咸菜亚硝酸盐较高,平均含量在7mg/kg以上,由于亚硝酸盐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尽量少吃咸菜,C正确;‎ D、亚硝酸盐有一定的毒性,当人体摄入的亚硝酸盐总量达到0.3~0.5g时,会引起中毒,达到3g时会引起人死亡,D错误.‎ 故选:D.‎ 点评:对亚硝酸盐的物理性质和亚硝酸盐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的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6. 下列对腐乳实验操作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前期发酵,将笼屉中的温度控制在15~18℃‎ B. 豆腐块分层摆放,逐层加盐,层数加高盐量不变 C. 卤汤中的酒量应控制在12%左右 D. 腌制腐乳的玻璃瓶冲洗后要用沸水消毒,装瓶后密封,瓶口通过酒精灯火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前期发酵,将笼屉中的温度控制在15℃~18℃,此温度不适于细菌、酵母菌和曲霉的生长,而适于毛霉慢慢生长,A正确;‎ B、豆腐块分层摆放,逐层加盐,层数加高而增加盐量,接近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得厚一些,以防止杂菌从瓶口进入,B错误;‎ C、卤汤中的酒应控制在12%左右,酒精含量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将会延长;酒精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C正确;‎ D、腌制腐乳的玻璃瓶冲洗后用沸水消毒,装瓶后密封,瓶口通过酒精灯火焰,D正确.‎ 故选:B.‎ ‎7. 制作四川泡菜时要用特殊的坛子,坛口需加水密封。密封坛口的主要目的是 A. 隔绝空气,抑制细菌繁殖 B. 阻止尘埃,防止污染 C. 造成缺氧环境,有利于乳酸菌发酵 D. 防止污染,有利于醋酸菌发酵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BCD、制作泡菜是利用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原理,故制作泡菜时要用特殊的坛子,坛子需加水密封,密封坛口,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8.当快速牵拉图中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a→d构成了完整的反射弧 B. 牵拉骨骼肌时,c处组织液中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C. 刺激骨骼肌产生的信号传到c处就会形成痛觉 D. 兴奋到达b点时,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反 ‎【答案】B ‎【解析】‎ 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完整的反射弧中还应该有效应器,A错误;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在c处突触部位有神经兴奋的传递,因而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B正确;c是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而痛觉应该在大脑皮层产生,C错误;兴奋到达b点时,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相反,D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9. 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B. 沃泰默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囿于定论,没有大胆去质疑、探索和创新 C. 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D. 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答案】A ‎【解析】‎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分泌的,A 项错误;沃泰默的实验分为三组:①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胰腺分泌胰液,②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胰腺不分泌胰液,③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血管、在小肠内注入稀盐、酸胰腺仍分泌胰液,这三组组实验相互对照,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不受神经的控制,稀盐酸对胰腺分泌胰液不起直接作用,小肠黏膜的存在对胰腺分泌胰液发挥直接作用,但沃泰默却认为:胰液的分泌受神经调节的控制,沃泰默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囿于定论,没有大胆去质疑、探索和创新,B项正确;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大胆作出假设:胰腺分泌胰液受化学物质的调节控制,为了证实这一假设,将小肠黏膜与稀盐酸混合磨碎后制成的提取液注入同一条已切取一段小肠的狗的静脉内,结果胰腺分泌胰液,从而证实了这一假设的正确性,因此说斯他林和贝丽斯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C项正确;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D项正确。‎ ‎10. 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至5℃,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A. 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B. 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C. 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D. 增加、增加、减少、降低 ‎【答案】B ‎【解析】‎ ‎11. 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分别是( )‎ A. 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B. 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C. 内负外正,内负外正 D. 内正外负,内正外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解:神经细胞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钠离子的内流有关.神经细胞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故选:B.‎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12. 森林中,狼能够依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子,兔子也同样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A. 可以保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B. 可以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 C. 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 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答案】D ‎【解析】‎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如植物的种子需要光照才能萌发,A错误;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但种群属于同一种生物,而狼和兔不属于同一物种,B错误;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的动力,则能量流动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错误;在森林中,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兔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反映的是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的种群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名师点睛】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3.下图反映了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被竞争排除或发生生态位变化 B. 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因竞争而被排除现象 C. 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 D. 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竞争关系,在稳定的环境中,因竞争失败而被淘汰.图2中由于环境条件的频繁变化,不同生物没有出现竞争排除现象.‎ ‎【详解】根据左图分析可知,N1和N2为竞争关系,N1竞争能力强,在稳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果时间足够长,可以使N2生物灭绝或发生生态位变化,A正确;根据图2‎ 中的曲线可知,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竞争排除现象,B正确;由于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在自然群落中,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C正确;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是因为海洋和湖泊中的环境因素是经常变化的,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4.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图中b=h+c+d+e+f+i B. 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 C. “草→ 兔→ 狼”这一关系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 D. 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b=粪便量h+同化量c,故A错误;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应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c除以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再乘以百分之百,即(c/a)×100%,故B错误;兔是第二营养级,狼是第三营养级,狼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来自狼的摄入量,为图中的d,故C正确;缩短食物链可以使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能量减少,但不能提高传递效率,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5. 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 A. 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浓度降低 B. 在一些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会导致酶的活性下降 C. 大量猎杀草原上的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 D. 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 ‎【答案】D ‎【解析】‎ 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浓度降低,属于负反馈调节,A错误;在一些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会导致酶的活性下降,产物的生成速率下降,属于负反馈调节,B错误;反馈信息食草动物的数量下降,与原输入信息食草动物的数量上升相反,为负反馈调节,故C错误;大量排放污染物引起鱼类死亡,鱼类尸体腐烂又加剧了鱼类的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D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负反馈调节的知识。‎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反馈调节的理解和辨析,掌握了相关的概念,分析起来就容易了.在讲解时,老师可以补充正反馈调节的例子:如排便、排尿、血液凝固等。‎ ‎16.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 ‎ 捕获数/只 ‎ 标记数/只 ‎ 雌性个体数 ‎ 雄性个体数 ‎ 初捕 ‎ ‎50 ‎ ‎50 ‎ ‎28 ‎ ‎22 ‎ 重捕 ‎ ‎50 ‎ ‎10 ‎ ‎32 ‎ ‎18 ‎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B. 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 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 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答案】D ‎【解析】‎ 因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而对其丰富度的调查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标志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M·,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m值减小,‎ N值会增大;通过两次捕获情况,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捕获次数过少,偶然性较大);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 只/hm2。‎ ‎17.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 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 “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 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答案】B ‎【解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前者具有全球性、可以被生物群落循环反复利用,后者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二者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项正确、B项错误;“退耕还林、还草”是提高并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措施,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C项正确;人类的活动应该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D项正确。‎ ‎1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 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含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4、种类  (1)抵抗力稳定性:  ①含义: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②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③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自我调节能力就遭到破坏。  (2)恢复力稳定性:  ①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②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往往相反。  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  (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 ‎【详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就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A正确;由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定义可知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B正确;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即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C正确;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有状态的能力,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系统一旦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的时间越长,难度也越大,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19.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例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多的雌鳄。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A. 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 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C. 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 D. 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和“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多的雌鳄”可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能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20.调查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下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乌鸦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 B. 第9~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小 C. 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进行“J”型增长 D. 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乌鸦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种群密度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故A错。从第3年到9年间,λ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到第9年数量最少,在9~10年间保持数量稳定,故B正确.第1~6年时,乌鸦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而“J”型曲线的λ值是固定值,而且种群数量是增加,故C错。在第3~9年间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故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比第3年少,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曲线分析能力。‎ ‎21.为了探究生长素的作用,将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IAA的琼脂块,两组胚芽鞘下端的琼脂块均不含IAA。两组胚芽鞘在同样条件下,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生长,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与b'侧的相等 B. 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不同 C. 胚芽鞘b'则细胞能运输IAA而c'侧细胞不能 D. 琼脂块d'从a'中获得的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示可知,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故琼脂块d中不含生长素;琼脂块a′中含生长素,胚芽鞘向放置琼脂块a′的对侧弯曲生长,a′中的生长素部分用于胚芽鞘的生长,部分运输到琼脂块d′;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琼脂块a′中含生长素,故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比b′侧的少,生长较慢,A错误;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相同,B错误;胚芽鞘b′侧细胞和c′侧细胞都能运输IAA,C错误;琼脂块a′中的生长素部分用于胚芽鞘的生长,部分运输到琼脂块d′.因此琼脂块d′从a′中获得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图形的分析,特别是对生长素运输的理解是对选项分析的首要条件。‎ ‎22.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 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 da2、b1a2,同时为维持体温恒定,则需b1>b2,B项错误;人在寒冷环境中需增加产热并减少散热,此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细胞代谢使产热增加,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会产生水,产热越多生成的水也越多,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所以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 ,C项正确;寒冷刺激时体温调节是神经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D项正确。‎ ‎【点睛】易错点:1. 为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机体在寒冷条件下产热多散热也多。‎ ‎2. 恒温动物才有体温调节机制,变温动物的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28.如图表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反应.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1和B细胞都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B. 细胞2的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暴露病原体 C. 合成a所需原料及合成场所都是由人体细胞提供的 D. 注射的疫苗可直接刺激细胞3产生大量物质b ‎【答案】D ‎【解析】‎ 图中细胞1是T细胞,T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A正确;细胞2是效应T细胞,其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从而暴露出病原体,B正确;合成a(子代甲型H1N1流感病毒)所需原料及合成场所都是由人体细胞提供的,C正确;细胞3是浆细胞,物质b是抗体,注射的疫苗可直接刺激B细胞,由B细胞分化形成的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D错误。‎ ‎【考点定位】特异性免疫 ‎29. 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査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B. 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里一直呈“J”型增长 C. 由于存在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等,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最减少 D. 第4年和第6年时,种群数量相等 ‎【答案】A ‎【解析】‎ 环境容纳量(K值)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在第5年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处于K/2处,种群数量为200只,则K值为400只,A正确;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错误;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虽然种群的增长率下降,但种群增长率大于0,说明种群的数量在增加,C错误;第4年和第6年时,种群增长率相等,但是种群数量不相等,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变化 ‎30.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于兔子,2/5来自于鼠,1/5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 g体重,最少需要消费植物(  )‎ A. 600 g B. 900 g C. 1 600 g D. 5 600 g ‎【答案】B ‎【解析】‎ 通过食物链(植物→兔→猫头鹰),猫头鹰增重30g×2/5=12g,最少需要消费植物的量为12g÷20%÷20%=300g;通过食物链(植物→鼠→猫头鹰),猫头鹰增重30g×2/5=12g,最少需要消费植物的量为12g÷20%÷20%=300g;通过食物链(植物→鼠→蛇→猫头鹰),猫头鹰增重30g×1/5=6g,最少需要消费植物的量为6g÷20%÷20%÷20%=750g。所以合计需要消费植物300g+300g+750g=1350g。‎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名师点睛】注意:在解决有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问题时,首先要确定相关的食物链,理清生物在营养级上的差别,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解题时注意题目中是否有“最多”“最少”“至少”等特殊的字眼,从而确定是否使用10%或20%进行“最值”计算。‎ ‎31.下面是有关燕麦实验的示意图,图中所示燕麦胚芽鞘的某些部位纵向插入了云母片.请分析图中a至f的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正确的一组( )‎ A. a<b.c=d.e=f B. a<b.c=d.e<f C. a<b.c<d.e=f D. a>b.c=d.e<f ‎【答案】A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是生长素的运输,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左侧的图中,受单侧光的影响,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运输,所以b侧的生长素>a侧的生长素;中间的图由于云母片的作用,导致生长素不能横向运输,以至c侧的生长素=d侧的生长素;燕麦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尖端,单侧光不会影响琼脂块上的生长素的分布,所以e侧的生长素=f侧的生长素.‎ 故选:A.‎ ‎32.某生物科研小组调查某弃耕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绘制了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弃耕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 三个物种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同时体现出该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 随时间的推移物种①逐渐消失,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 D. 图中b→c段,物种②的种群密度变为相对稳定与其耐受弱光有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弃耕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由图可知三个植物物种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同时体现出该群落具有垂直结构,B正确;随时间的推移物种①逐渐消失,但随演替进行该群落中的物种种类逐渐增多,故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C错误;在b→c段,物种②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可能的原因是物种②较能耐受弱光条件,D正确。‎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 ‎【名师点睛】一、群落演替的概念、特点和标志:‎ ‎1、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 ‎2、特点:群落的演替长期变化累积的体现,群落的演替是有规律的或有序的。‎ ‎3、标志: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 ‎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 ‎1、原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33. 如图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作用的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来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y值大小可以作为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 B. 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 C. 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负相关 D. 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 ‎【答案】D ‎【解析】‎ 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的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A项错误;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关,因此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数量都有关,B项错误;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外来干扰越大,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越长,即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C项错误;TS值是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值越小,说明生态系统恢复原状越快,则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D项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以题意中的“x、y与TS的含义”为解题的切入点,抓住图示中的“曲线变化趋势”‎ ‎ 这一信息,将其与所学相关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对知识进行整合和迁移。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对有关知识点做到准确记忆并系统、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 ‎34. 泡菜的制作过程中,许多乳酸菌产生大量乳酸,共同抑制其他菌的生长,乳酸积累过多,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生长,以上体现出的生物关系依次是 ( )‎ A. 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种间斗争 B. 种内互助、种间斗争、种内斗争 C. 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种内互助 D. 种间斗争、种内斗争、种内互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许多乳酸菌产生大量乳酸,种内互助,共同抑制其它菌的生长,体现出的生物关系是种间斗争.乳酸积累过多,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生长,体现出的生物关系是种内斗争。B正确 考点:种间关系 ‎35.酵母菌、乳酸菌、醋酸菌和谷氨酸棒状杆菌的异化作用类型依次是(  )‎ ‎①需氧型 ②厌氧型 ③兼性厌氧型 A. ①②①③ B. ③②①①‎ C. ③②①② D. ②②③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常见的几种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属于简单题。‎ ‎【详解】异化作用是指把自身的物质分解释放能量,并把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醋酸菌和谷氨酸棒状杆菌都是需氧菌,乳酸菌是厌氧菌,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选:B.‎ ‎36. 豆腐坯用食盐腌制,其作用是( )‎ ‎①渗透盐分,析出水分 ②给腐乳以必要的盐味 ③防止毛霉继续生长和污染杂菌的繁殖 ④浸掉毛霉菌丝上的蛋白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加盐可以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在后期的制作过程中不会过早酥烂,故①正确;②盐能给腐乳以必要的盐味,故②正确;③盐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故③正确;④盐能浸提毛霉菌丝上的蛋白酶,故④正确。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腐乳的制作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7.若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 计数甲地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 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 C. 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 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 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应为:种群密度=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的平均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之和÷样方总面积。采用样方法不可能直接统计出甲地内蒲公英总数,A错误;计算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应该除以样方总面积,B错误;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正确;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即得到种群密度,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首先确定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再分析选项中的表述是否符合公式。易错点是误以为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等于甲地面积,而导致误选B。‎ ‎38. 某研究小组同学用体重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三组兔子进行如下实验:将少量含有放射性碘的注射液注射到A、B、C三组兔子的体内,然后定时测定兔子甲状腺的放射量。4天后,分别给三组兔子注射①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②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③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可判断A、B、C三组兔子第二次注射的物质依次是( )‎ A. ②③① B. ②①③‎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答案】C ‎【解析】‎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进入人体后会逐渐被甲状腺吸收利用,题图的纵坐标为甲状腺的放射量,第一次注射后4天的曲线先上升后下降,说明甲状腺激素合成后逐渐释放进入血液,4天后注射无放射性甲状腺激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通过反馈调节使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的量减少,故甲状腺内的放射量下降最慢,维持较高水平,对应图中的C组曲线;若4天后注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会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所以甲状腺内放射量下降最快,对应图中的B组曲线;A组为对照组,C正确。‎ ‎【考点定位】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39. 下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在b、f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流计的偏转情况为:(○代表神经元细胞体,<代表神经末梢,且ab=bc、ac=de)‎ A. 在b点与f点刺激时,A1、A2各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 B. 在b点刺激时,A1偏转两次,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C. 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D. 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两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答案】D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细胞间(突触)单向传递,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ab=bc,所以刺激b点产生的兴奋会同时传到a、c,a、c间不会产生电位差,A1不偏转,当兴奋先后传到d点和e点时,d、e间都会产生电位差,因此A2会发生两次反方向的偏转;刺激f点时产生的兴奋,只能传到e点,所以A2只发生一次偏转,A1不偏转。综上分析,D项正确,A、B、C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 ‎【名师点睛】此类问题常以模式图为载体进行考查,因此在平时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进而达到巩固熟记基础知识的目的。本题的易错点在于:不能准确判断电表指针的偏转次数和偏转方向。‎ ‎40.如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现对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 )‎ ‎(注:图乙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 A. 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 c1表示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C. 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D. 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包含在其所同化的能量中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A:图A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 分析图B:图B是将A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生物进行分类剖析,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c、c1、c2表示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b、b1、b2和d、d1、d2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解:A、流入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因此每年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b+c+d+e,A正确;‎ B、c1表示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B正确;‎ C、图中a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表示呼吸消耗量,c表示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b和d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正确;‎ D、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不属于其所同化的能量,D错误.‎ 故选:D.‎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41.非洲某草原生态系统有如下食物网 ‎(1)生态系统的结构由______ 和 ______ 组成。图1所含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有______ ;生态系统输出的能量形式是______。 ‎ ‎(2)已知在人类干预作用前,这个草原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此时这块草原的生产者固定太阳能为300万千焦.按10%的传递效率进行能量流动,设一种生物被下一个营养级各种生物平均摄食,此时狮群获得的能量正好维持一个种群的生存.这时狮群获得的能量是______万千焦。‎ ‎(3)后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鼠类大量繁殖,种群密度大增.此时鼠类摄取的能量占本营养级的2/3.其仍按10%能量流动,其他生物量被下一个营养级各种生物平均摄食,计算人类干预后,狮群能够获得的能量为______万千焦.如果狮群维持原有的种群数量继续生存,狮子的捕食区域的面积应是原来的______倍.如果草原的面积有限,则预测狮子种群的密度会______。‎ ‎(4)在图2所示的食物网中,a表示植物性食物所占的比例,若使鸟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生产者的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式可表示为______。‎ ‎【答案】 (1).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2). 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 (3). 生产者和消费者 (4). 热能 (5). 1.11 (6). 0.57 (7). 2 (8). 下降 (9). y=20ax+5x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组成.图1为食物网,所含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生态系统输出的能量形式是热能.‎ ‎(2)根据题意可知,狮群获得的能量为300××10%××10%+300××10%××10%+(300××10%××10%×10%+300××10%××10%×10%)+300××10%×10%×10%×10%=1.11万千焦.‎ ‎(3)人类干预后,狮群能够获得的能量为300××10%×10%×10%×10%+300××10%××10%+300××10%××10%+(300××10%××10%×10%+300××10%××10%×10%)=0.57万千焦.如果狮群维持原有的种群数量继续生存,狮子的捕食区域的面积应是原来的约2倍.如果草原的面积有限,则环境阻力增大,预测狮子种群的密度会下降.‎ ‎(4)图2有2条食物链,a表示动物性食物所占的比例,若使鸟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生产者的量为y,么x与y的关系式可表示为y=ax÷20%÷20%+(1﹣a)x÷20%=20ax+5x.‎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计算,意在强化学生对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关键是能量流动的计算.‎ ‎42. 图1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过程,X表示抗原,数字表示免疫过程,m、n代表相关免疫器官,其余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图2表示将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1中,n表示的场所是________,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有_________。(填字母)‎ ‎(2)在图1中,②和③表示受抗原刺激a、c细胞后进行的一系列的增殖分化过程, 形成e、d、k细胞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 ‎(3)在图2中,当注入抗原X,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是曲线A。若在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Y和X,其中表示抗原X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数量的曲线是________。判定的依据是在第8天注射抗原X时刺激了图1中_______(填字母)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________(填字母)。‎ ‎(4)为验证T细胞是细胞免疫过程中的细胞,通过是否切除图1中__________(填字母)器官来控制自变量,通过器官移植观察有无___________来断定细胞免疫是否发生作用。如果实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理论上器官移植在__________组动物体内能完好保存,当我们再次输入__________后结果就与对照组一样了。‎ ‎【答案】(1)骨髓 f、Y ‎(2)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 ‎(3)B k Y ‎(4)m 排斥反应 实验 T淋巴细胞 ‎【解析】‎ ‎(1)图1所示过程为体液免疫,n表示的场所是骨髓,其中Y为抗体,f为淋巴因子,二者均为免疫活性物质。‎ ‎(2)在图1中,②和③表示受抗原刺激a、c细胞后进行的一系列的增殖分化过程,形成e、d、k细胞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 ‎(3)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Y和X,注射抗原Y属于初次免疫,产生抗体的速度慢、数量少,对应曲线C;而注射抗原X属于二次免疫,记忆B细胞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再产生大量的抗体消灭抗原,所以产生抗体的速度快、数量多,对应曲线B。‎ ‎(4)为验证T细胞是细胞免疫过程中的细胞,通过是否切除图1中m胸腺来控制自变量,通过器官移植观察有无排斥反应来断定细胞免疫是否发生作用。如果实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理论上器官移植在实验组动物体内能完好保存,当我们再次输入T淋巴细胞后结果就与对照组一样了。‎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43.胰岛素可以改善脑神经元的生理功能,其调节机理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胰岛素受体(InR)的激活,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_________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改善突触后神经元的形态与功能。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_功能。‎ ‎(2)胰岛素可以抑制神经元死亡,其原因是胰岛素激活InR后,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些糖尿病人胰岛功能正常,但体内胰岛素对InR的激活能力下降,导致InR对GLUT转运葡萄糖的直接促进作用减弱,同时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_________________了炎症因子对GLUT的抑制能力。最终,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________________。与正常人相比,此类病人体内胰岛素 ‎【答案】 (1). 神经递质 (2). 信息交流 (3). 抑制神经元凋亡,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4). 加强 (5). 下降 (6). 偏高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胰岛素与其受体InR结合后,发挥了四个作用:①促进了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促进钙离子的吸收;②抑制细胞的凋亡;③抑制炎症因子的作用,炎症因子可以促进神经细胞变性和坏死,抑制葡萄糖的吸收;④促进GLUT转运葡萄糖。‎ ‎(1)胰岛素受体(InR)的激活,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改善突触后神经元的形态与功能,该过程体现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 ‎(2)由图可知,胰岛素可以抑制神经元死亡,其原因是胰岛素激活InR后,可以抑制神经元凋亡,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3)某些糖尿病人胰岛功能正常,但体内胰岛素对InR的激活能力下降,导致InR对GLUT转运葡萄糖的直接促进作用减弱,同时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加强了炎症因子对 GLUT的抑制能力。最终,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下降,与正常人相比,此类病人体内胰岛素含量偏高。‎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题图,明确图中胰岛素的两个促进作用的过程和两个抑制作用过程,根据具体问题分析答题。‎ ‎44.苹果醋是以苹果汁为原料经发酵而成的,回答下列为题: ‎ ‎(1)酵母菌的呼吸代谢途径如图所示。图中过程①和②是苹果醋生产的第一阶段,其产物乙醇与_________________试剂反应呈现灰绿色,这一反应可用于乙醇的检验;与无氧条件相比,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的增殖速度________________,酵母菌的最适繁殖温度是____________左右。‎ ‎(2)第二阶段是在____________的作用下将第一阶段产生的乙醇转变为醋酸的过程,根据其呼吸作用类型,该过程需要在________________(填“有氧”或“无氧”)条件下才能完成。‎ ‎(3)在生产过程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发酵温度不同,第一阶段的温度____________(填“低于”或“高于”)第二阶段。‎ ‎(4)果酒制作后可品尝检测,而泡菜制作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是在____________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____________反应后,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形成____________燃料。‎ ‎【答案】 (1). (酸性)重铬酸钾 (2). 快 (3). 20℃ (4). 醋酸杆菌 (5). 有氧 (6). 低于 (7). 盐酸酸化 (8). 重氮化 (9). N-1奈基乙二胺盐酸 (10). 玫瑰红 ‎【解析】‎ ‎【分析】‎ ‎1、酿酒,选用异养厌氧型(酒精发酵型)微生物,利用无氧呼吸,获取代谢产物;2、制醋,选用醋酸杆菌(异养需氧型),在有氧条件下将酒精氧化成醋酸;3、分析题图:①和②为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①和③为有氧呼吸过程.‎ ‎【详解】(1)图中①和②表示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乙醇可与酸性重铬酸钾反应呈现灰绿色,这一反应可用于乙醇的检验。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与无氧条件相比,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多,因此酵母菌的增殖速度快,,酵母菌的最适繁殖温度是20℃左右。‎ ‎(2)第二阶段是在醋酸杆菌的作用下将第一阶段产生的乙醇转变为醋酸的过程,醋酸菌是嗜氧菌,因此其将乙醇转变为醋酸的过程要在有氧条件下才能完成.‎ ‎(3)第一阶段是果酒发酵,其适宜温度是18~25℃,第二阶段是果醋发酵,其适宜温度是30~35℃,因此在生产过程中,第一阶段的温度低于第二阶段.‎ ‎(4)果酒制作后可品尝检测,而泡菜制作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点睛】本题考查运用发酵技术加工食品的基本方法,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对于果酒和果醋、泡菜制作的过程识记是本题解答的关键.‎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