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四川省乐山市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四川省乐山市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四川省乐山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氧气、血红蛋白、葡萄糖、胰岛素等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含量无关 D.长期营养不良容易导致机体组织水肿 ‎2.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3.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其中①为红细胞内液,请依次填出②~④相关内容(  )‎ A.血浆 组织液 淋巴 B.组织液 淋巴 血浆 C.组织液 血浆 淋巴 D.血浆 淋巴 组织液 ‎4.在一个随机交配的大种群中,某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个体占19%,那么种群中该性状的杂合子的频率是(  )‎ A.1% B.18% C.9% D.81%‎ ‎5.长期使用青霉素治病,会出现一些抗药性强的细菌,使青霉素的药效降低,其原因是(  )‎ A.细菌对青霉素进行了定向选择 B.青霉素对细菌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C.细菌对青霉素产生了定向变异 D.青霉素对细菌产生了相应的基因突变 ‎6.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7.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生物的突变和重组 B.②是自然选择 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 D.④是物种多样性 ‎8.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随机的 C.膜电位的变化与膜通透性变化无关 D.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9.下列关于兴奋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突触各部分中,只有突触前膜才能释放递质 B.突触前膜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突触后膜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D.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10.下列有关排尿反射活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控制排尿反射的初级神经中枢则位于脊髓 C.排尿反射活动的完成一定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D.排尿反射活动可以只有脊髓中枢控制完成 ‎11.当人体所处的环境温度从30℃降至5℃,耗氧量、尿量、甲状腺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是(  )‎ A.增加、增加、增加、不变 B.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C.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D.增加、减少、增加、降低 ‎12.动物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在动物体内含量极其微少,但作用效率特别高 B.激素分子弥散在体液中,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C.激素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D.健康人体内的激素的含量总是稳定且固定不变的 ‎13.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寒冷时人体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地颤抖来增加产热 B.受寒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这是一个非条件反射 C.寒冷环境中产热增多,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D.寒冷环境中,正常人体产热速率往往大于散热速率 ‎14.健康人的血糖能够维持相对平衡状态,下列有关血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是血糖的根本来源 B.肝糖原和肌糖原水解是血糖来源的重要补充 C.细胞内氧化分解,是时刻不停地消耗血糖的途径 D.血糖大量转化成脂肪,表明摄入的营养过剩 ‎15.健康人的血糖能够维持相对平衡状态.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胰岛素分泌增加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B.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时,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C.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D.血糖浓度过低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16.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清除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5→细胞4发生时,免疫反应既快,也强 B.艾滋病毒入侵人体后,会感染人体的细胞2‎ C.物质a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和被感染的靶细胞 D.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细胞2、3、5‎ ‎17.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蛋白.正确的治疗措施是(  )‎ A.注射抑制该抗体产生的物质 B.注射神经递质提高传递效率 C.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数量 D.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 ‎18.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下列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  )‎ A.合成抗体抑制并清除病菌 B.裂解病原体感人的细胞 C.分泌淋巴因子清除病原体 D.分泌溶菌酶杀灭病原体 ‎19.科学家做过如图试验,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把另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作为接受块放在下端(如图);另一试验是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下端朝上,做同样试验.请分析,经过一段时间后,接受块甲和接受块乙的成分有何变化(  )‎ A.甲含有生长素,乙不含有 B.乙含有生长素,甲不含有 C.甲、乙都含有生长素 D.甲、乙都不含有生长素 ‎20.下列关于生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由胚芽鞘向光侧向背光侧进行极性运输 B.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合成来抑制生长素的作用 C.探究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实验中,应浸泡插条的顶端 D.在失重状态下,水平放置的植物体内不会发生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 ‎21.如图茎的a侧生长素在曲线B点以下的浓度范围内,下列对b侧生长素浓度范围的描述哪项较为准确(  )‎ A.在DA段范围内 B.在BC段范围内 C.在BD段范围内 D.在BA段范围内 ‎22.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来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国家的人口翻一翻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23.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 A.培养过程中要定时检测酵母菌的数量 B.每次检测酵母菌的数量时都要重复多次 C.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方法是抽样检测的方法 D.血细胞计数板应先加培养液,后盖盖玻片 ‎24.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现象 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最重要的不同是演替进行的初始条件 ‎2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的丰富度与捕食关系的多少、复杂程度反相关 B.竞争关系的结果必然是一方被淘汰,另一方生存 C.共生关系的两种生物彼此分开后,至少有一方不能正常生活 D.被捕食者的数量仅随捕食者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2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凋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上层吸出培养液汁数且没有震荡试管 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27.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B.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B、D、E、F C.过程A→C中的碳流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D.过程D→F中的碳流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2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B.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生态系统的唯一能量来源 C.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D.生物群落内信息传递双向进行 ‎29.科学家曾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涂在纸片上,挂在柑桔园里诱得打量雄性柑桔果蝇并加以消灭,这是下列哪种信息在生产上的应用(  )‎ A.物理信息 B.行为信息 C.化学信息 D.营养信息 ‎30.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等式中不可能成立的是(  )‎ A.B2=A×(10%﹣20%) B.A=F+B1+C1+D1+E1‎ C.A﹣(B1+B3)=Cl+C2+C3 D.C3=B2×(80%﹣90%)‎ ‎ ‎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30分)‎ ‎31.如图为人体维持稳态的相关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④表示  ,此处兴奋的传递方向是  (填单向或双向).若在①处给予刺激,该处神经纤维膜的电位变化是  .③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表,若⑤处给予刺激,在③处  (填能或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 ‎(2)图2中的靶细胞若为垂体细胞,则分泌细胞位于  .当受到寒冷、紧张刺激时,分泌物的名称是  .靶细胞作出的反应是  .‎ ‎(3)图3表示免疫反应的某一过程,a代表B淋巴细胞,b代表  细胞,c代表   细胞,d代表的物质是  .‎ ‎(4)由上可知,人体的稳态主要是通过  协调整合而实现的.‎ ‎32.甲图表示某草原上以植物为食的仓鼠种群数量变化.乙图为仓鼠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字母表示相应能量).请回答:‎ ‎(1)调查仓鼠种群数量通常用  法.据甲图分析,仓鼠的种群数量呈  型增长.在没有天敌的情况下,仓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K0,子曰,制约仓鼠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  .当某种天敌进入一段时间后,仓鼠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在天敌捕食压力下,仓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  之间.‎ ‎(2)乙图中A属于  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能量B是仓鼠  能量;能量C用于仓鼠种群的  .乙图中能量B→散失,都是通过  的生理过程来实现的.‎ ‎(3)若B中能量为l.5×109 kJ,C中能量为l.4×109kJ,某种天敌同化的能量为4.2×107kJ,则该生态系统中从仓鼠到其天敌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 ‎33.机械采收棉花需要除去叶片,某农场采收前在棉田喷施了一定量的脱落酸,但效果不明显.为探究其原因,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 实验方案:取若干长势相同、处于生殖生长末期的棉花植株,均分成甲、乙、丙三组,做下图所示的处理,观察三组植株叶片脱落的先后.‎ ‎(1)根据科学实验原则,图中X处应放置  ,乙、丙两组的实验变量是  .‎ ‎(2)预测三组植株的落叶情况,得出实验结论:若  ,则假设成立;若  ,则假设不成立.‎ ‎(3)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它能促进细胞的  ‎ ‎;促进同种植物的不同器官生长的最适浓度  ;促进不同种类植物的同一器官的最适浓度  ;生长素既能防治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这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  性.‎ ‎ ‎ ‎2016-2017学年四川省乐山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氧气、血红蛋白、葡萄糖、胰岛素等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含量无关 D.长期营养不良容易导致机体组织水肿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解答】解:A、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A错误;‎ 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蛋白质、无机盐含量有关,C错误;‎ D、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下降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容易导致机体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D.‎ ‎ ‎ ‎2.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其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人在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从而使血液的酸碱度下降,但由于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H2CO3和NaHCO3,所以碱性NaHCO3来缓冲调节血液pH,使之处于平衡状态.‎ ‎【解答】解:人在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从而使血液的酸碱度下降,但由于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H2CO3和NaHCO3,所以碱性NaHCO3来缓冲调节血液pH,使之处于平衡状态.‎ 故选:B.‎ ‎ ‎ ‎3.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其中①为红细胞内液,请依次填出②~④相关内容(  )‎ A.血浆 组织液 淋巴 B.组织液 淋巴 血浆 C.组织液 血浆 淋巴 D.血浆 淋巴 组织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体液可分为两大部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内的称为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60%.存在于细胞外的称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成分可以相互转化,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中的成分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成分也可以相互转化.‎ ‎【解答】解:据题干可知,①为红细胞内液,红细胞位于血浆中,故④是血浆,因为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转换,所以②是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所以③是淋巴.所以图中②~④的名称依次是组织液、淋巴、血浆.‎ 故选:B.‎ ‎ ‎ ‎4.在一个随机交配的大种群中,某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个体占19%,那么种群中该性状的杂合子的频率是(  )‎ A.1% B.18% C.9% D.81%‎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哈代﹣温伯格定律也称遗传平衡定律,其主要内容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此时各基因频率和各基因型频率存在如下等式关系并且保持不变: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基因A的频率为 p,基因a的频率为q,则A+a=p+q=1,AA+Aa+aa=p2+2pq+q2=1.‎ ‎【解答】解:由题意知,该种群中,显性个体占19%,则隐性性状的比例是1﹣19%=81%,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是=90%,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为1﹣90%=10%,因此杂合子的概率是2×90%×10%=18%.‎ 故选:B.‎ ‎ ‎ ‎5.长期使用青霉素治病,会出现一些抗药性强的细菌,使青霉素的药效降低,其原因是(  )‎ A.细菌对青霉素进行了定向选择 B.青霉素对细菌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C.细菌对青霉素产生了定向变异 D.青霉素对细菌产生了相应的基因突变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B、青霉素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使细菌的抗药性逐渐增强,导致青霉素的药效降低,A错误,B正确;‎ C、细菌产生的抗药性变异是不定性的,C错误;‎ D、基因突变是细菌产生的,D错误.‎ 故选:B.‎ ‎ ‎ ‎6.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生物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在共同发展中进化,生物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解答】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蛾的口器对兰花花矩变异起了选择作用,但不能决定其变异的方向,A错误;‎ B、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错误;‎ C、蛾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蛾的口器越来越长是兰花花矩选择的结果,D错误.‎ 故选:C.‎ ‎ ‎ ‎7.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生物的突变和重组 B.②是自然选择 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 D.④是物种多样性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①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因此②是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B错误;‎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因此③是自然选择学说,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多样性,因此④是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故选:C.‎ ‎ ‎ ‎8.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随机的 C.膜电位的变化与膜通透性变化无关 D.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解答】‎ 解:A、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电位(内负外正),而不是零电位,A错误;‎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B错误;‎ C、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强,受刺激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C错误;‎ D、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这与兴奋传导的方向一致,D正确.‎ 故选:D.‎ ‎ ‎ ‎9.下列关于兴奋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突触各部分中,只有突触前膜才能释放递质 B.突触前膜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突触后膜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D.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据此答题.‎ ‎【解答】解:A、突触各部分中,只有突触前膜才能释放递质,因此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A正确;‎ B、突触前膜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B错误;‎ C、突触后膜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错误;‎ D、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D错误.‎ 故选:A.‎ ‎ ‎ ‎10.下列有关排尿反射活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控制排尿反射的初级神经中枢则位于脊髓 C.排尿反射活动的完成一定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D.排尿反射活动可以只有脊髓中枢控制完成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在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高级中枢调节起着主导的作用.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解答】解:AB、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位于脊髓,AB正确;‎ C、排尿反射是先天性的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C错误;‎ D、排尿反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排尿反射活动可以只有脊髓中枢控制完成,D正确.‎ 故选:C.‎ ‎ ‎ ‎11.当人体所处的环境温度从30℃降至5℃,耗氧量、尿量、甲状腺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是(  )‎ A.增加、增加、增加、不变 B.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C.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D.增加、减少、增加、降低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动态平衡散热;‎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解答】解:(1)环境温度从30℃降到5℃时,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因此呼吸强度增加耗氧量增多;‎ ‎(2)环境温度从30℃降到5℃时,人体皮肤排汗减少,为了维持体内水平衡,因此尿量增加;‎ ‎(3)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的分泌量均增加;‎ ‎(4)环境温度从30℃降到5℃时,人体体温能保持相对稳定,因此体内酶的活性保持不变.‎ 故选:A.‎ ‎ ‎ ‎12.动物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在动物体内含量极其微少,但作用效率特别高 B.激素分子弥散在体液中,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C.激素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D.健康人体内的激素的含量总是稳定且固定不变的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1)微量高效 ‎ 如:在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只有3×10﹣5~14×10﹣5mg/mL,而1mg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 ‎(2)通过体液运输 ‎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 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而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解答】解:A、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A正确;‎ B、激素分子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B正确;‎ C、激素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并发挥作用后被分解,C正确;‎ D、健康人体内的激素的含量相对稳定的,D错误.‎ 故选:D.‎ ‎ ‎ ‎13.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寒冷时人体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地颤抖来增加产热 B.受寒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这是一个非条件反射 C.寒冷环境中产热增多,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D.寒冷环境中,正常人体产热速率往往大于散热速率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即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外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 ‎【解答】解:A、寒冷时,人体骨骼肌不自主颤栗,增加产热量,A正确;‎ B、寒冷刺激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这是人人生来就具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B正确;‎ C、寒冷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分泌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进而增加产热,C正确;‎ D、寒冷环境中,正常人体的产热速率等于散热速率,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D错误.‎ 故选:D.‎ ‎ ‎ ‎14.健康人的血糖能够维持相对平衡状态,下列有关血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是血糖的根本来源 B.肝糖原和肌糖原水解是血糖来源的重要补充 C.细胞内氧化分解,是时刻不停地消耗血糖的途径 D.血糖大量转化成脂肪,表明摄入的营养过剩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人体内血糖浓度相对稳定,在80~‎ ‎120mg/dL范围内,血糖稳定就是血糖来源和去路达到动态平衡.人体内血糖有三个来源:一是来源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二是肝糖原的分解,三是体内非糖物质的转化;去路也有三条:一是血糖的氧化分解,二是血糖合成糖原(肝糖原、肌糖原),三是转变为脂肪、氨基酸等,若来源和去路失衡,血糖渡度就会升高或降低.当人体内血糖浓度高时,就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加快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分解,加快血糖在肝脏、骨骼肌中合成糖原,促进血糖转化为脂肪和氨基酸,同时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人体内血糖浓度降低时,就会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加速体内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农度升高.‎ ‎【解答】解:A、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是血糖的根本来源,A正确;‎ B、肝糖原水解是血糖来源的重要补充,但肌糖原不能水解成葡萄糖,B错误;‎ C、细胞内氧化分解,是时刻不停地消耗血糖的途径,C正确;‎ D、血糖大量转化成脂肪,表明摄入的营养过剩,D正确.‎ 故选:B.‎ ‎ ‎ ‎15.健康人的血糖能够维持相对平衡状态.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胰岛素分泌增加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B.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时,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C.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D.血糖浓度过低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具有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储存和转化葡萄糖的作用,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主要是促进血糖的来路,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而具有拮抗作用;肾上腺素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而共同作用使血糖升高.‎ ‎【解答】解:A、胰岛素分泌增加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A正确;‎ B、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时,促进胰岛素的分泌,B错误;‎ C、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C正确;‎ D、血糖浓度过低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D正确.‎ 故选:B.‎ ‎ ‎ ‎16.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清除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5→细胞4发生时,免疫反应既快,也强 B.艾滋病毒入侵人体后,会感染人体的细胞2‎ C.物质a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和被感染的靶细胞 D.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细胞2、3、5‎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细胞1是吞噬细胞,细胞2是T细胞,细胞3是B细胞,细胞4是浆细胞,细胞5是记忆细胞,①是吞噬细胞吞噬的过程,②是吞噬细胞处理病原体、呈递给T细胞的过程,③过程是T细胞呈递抗原给B淋巴细胞的过程,④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的过程,物质a是抗体.‎ ‎【解答】解:A、细胞5记忆细胞→细胞4浆细胞发生时,免疫反应既快,也强,A正确;‎ B、艾滋病毒入侵人体后,会感染人体的细胞2即T细胞,B正确;‎ C、物质a是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识别被感染的靶细胞是效应T细胞,C错误;‎ D、细胞2是T细胞,细胞3是B细胞,细胞5是记忆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D正确.‎ 故选:C.‎ ‎ ‎ ‎17.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蛋白.正确的治疗措施是(  )‎ A.注射抑制该抗体产生的物质 B.注射神经递质提高传递效率 C.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数量 D.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患者免疫功能过于强大,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从而使信息传递受阻而引发的.所以直接的治疗方法就是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阻止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继续遭到破环.‎ ‎【解答】解:A、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导致神经递质无法和受体结合,无法将兴奋传递给突触后膜,肌肉无法收缩.正确的治疗措施是注射药物抑制抗体产生,以便受体能和递质结合,传递兴奋给突触后膜,使肌肉收缩,A正确;‎ B、因为受体被抗体破坏,注射再多递质也不能和受体结合,B错误;‎ C、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数量,也会被抗体破坏,C错误;‎ D、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会使自身抗体数量增加,破坏更多的受体,D错误.‎ 故选:A.‎ ‎ ‎ ‎18.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下列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  )‎ A.合成抗体抑制并清除病菌 B.裂解病原体感人的细胞 C.分泌淋巴因子清除病原体 D.分泌溶菌酶杀灭病原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为:‎ ‎【解答】解:A、合成抗体抑制并清除病菌,属于体液免疫过程,A错误;‎ B、效应T细胞能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的活性,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免疫,B正确;‎ C、淋巴因子不能清除病原体,只能加强免疫杀伤力,C错误;‎ D、溶酶体分泌溶菌酶杀灭病原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第二道防线,D错误.‎ 故选:B.‎ ‎ ‎ ‎19.科学家做过如图试验,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把另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作为接受块放在下端(如图);另一试验是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下端朝上,做同样试验.请分析,经过一段时间后,接受块甲和接受块乙的成分有何变化(  )‎ A.甲含有生长素,乙不含有 B.乙含有生长素,甲不含有 C.甲、乙都含有生长素 D.甲、乙都不含有生长素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 生长素的运输为极性运输.取两段生长状况相同的等长的玉米胚芽鞘A、B,分别切去等长尖端,A形态学上端在上,B形态学下端在上,分别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上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下端,一段时间后,测AB两胚芽鞘的下端的琼脂中有无生长素.可以证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即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第一组实验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把另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作为接受块放在下端,则甲含有生长素;另一组实验是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的形态学下端,把另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作为接受块放在上端,则乙不含有生长素.‎ 故选:A.‎ ‎ ‎ ‎20.下列关于生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由胚芽鞘向光侧向背光侧进行极性运输 B.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合成来抑制生长素的作用 C.探究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实验中,应浸泡插条的顶端 D.在失重状态下,水平放置的植物体内不会发生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有两种:①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有单侧光或者重力的作用),②极性运输(不受重力和单侧光的影响).‎ ‎2、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指: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3、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实验中,一般将插条的基部(下端)浸泡在生长素溶液中.‎ ‎【解答】解:A、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由胚芽鞘向光侧向背光一侧发生横向运输,从而使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快,A错误;‎ B、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有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的作用,B正确;‎ C、进扦插枝条生根的实验中,一般将插条的基部(下端)浸泡在生长素溶液中,C错误;‎ D、在失重状态下,水平放置的植物体内的生长素不会发生横向运输,但是会发生极性运输,D错误.‎ 故选:B.‎ ‎ ‎ ‎21.如图茎的a侧生长素在曲线B点以下的浓度范围内,下列对b侧生长素浓度范围的描述哪项较为准确(  )‎ A.在DA段范围内 B.在BC段范围内 C.在BD段范围内 D.在BA段范围内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横向运输,导致b侧生长素浓度高于a侧.根、芽、茎三种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解答】解:从图中茎b侧生长速度比a侧快,说明a侧的生长素浓度比b侧低,b侧生长素促进作用大于a侧.由于茎的a侧生长素浓度在曲线B点以下的浓度范围内,因此,b侧生长素浓度应在BD范围内,这样才能使b侧生长速度大于a侧,才能使茎向上弯曲生长.‎ 故选:C.‎ ‎ ‎ ‎22.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来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国家的人口翻一翻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解答】解:A、种群数量和密度只能说明人口基数,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故A错误;‎ B、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的动态,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故B正确;‎ C、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故C错误;‎ D、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故D错误.‎ 故选:B.‎ ‎ ‎ ‎23.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 A.培养过程中要定时检测酵母菌的数量 B.每次检测酵母菌的数量时都要重复多次 C.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方法是抽样检测的方法 D.血细胞计数板应先加培养液,后盖盖玻片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解答】解:A、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从同一培养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A正确;‎ B、每次检测酵母菌的数量时都要重复多次,求平均值,B正确;‎ 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计数酵母菌数量,C正确;‎ D、使用血球计数板时,应先放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使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D错误.‎ 故选:D.‎ ‎ ‎ ‎24.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现象 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最重要的不同是演替进行的初始条件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解答】解:A、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A正确;‎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也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B错误;‎ 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现象,C正确;‎ 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最重要的不同是演替进行的初始条件,D正确.‎ 故选:B.‎ ‎ ‎ ‎2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的丰富度与捕食关系的多少、复杂程度反相关 B.竞争关系的结果必然是一方被淘汰,另一方生存 C.共生关系的两种生物彼此分开后,至少有一方不能正常生活 D.被捕食者的数量仅随捕食者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考点】种间关系;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1、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3、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解答】解:A、群落的丰富度与捕食关系的多少、复杂程度正相关,A错误;‎ B、竞争关系的结果可能是一方被淘汰,另一方生存,也可能是势均力敌的双赢状态,B错误;‎ C、共生关系的两种生物彼此分开后,至少有一方不能正常生活,C正确;‎ D、被捕食者的数量受捕食者数量和环境条件的影响,D错误.‎ 故选:C.‎ ‎ ‎ ‎2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凋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上层吸出培养液汁数且没有震荡试管 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分析】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 ‎【解答】解: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设标记总数为a,第二次捕到的总数为b,其中标记数为c,则总鲤鱼数为a×b÷c,标志物脱落使标记鲤鱼(c)数目减少,总鲤鱼数所以会偏大,A正确;‎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由于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未震荡使酵母菌沉淀,所以上层吸出的酵母较少,B错误;‎ C、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如果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会使数值偏小,C错误;‎ D、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若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会导致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偏小,D错误.‎ 故选:A.‎ ‎ ‎ ‎27.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B.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B、D、E、F C.过程A→C中的碳流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D.过程D→F中的碳流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各成分分别为: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是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其余生物是消费者.‎ ‎【解答】解:A、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的动力,物质循环总是伴随着能量流动同时进行,不可分割,A正确;‎ B、由题意分析已知A是生产者,C是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B是分解者,其余生物是消费者,即D、E、F是消费者,B错误;‎ C、A→C过程指的是生产者到无机环境的过程,碳流动形式主要是以CO2形式进行的,C正确;‎ D、过程D→F发生在生物群落中,所以碳流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D正确.‎ 故选:B.‎ ‎ ‎ ‎2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B.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生态系统的唯一能量来源 C.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D.生物群落内信息传递双向进行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它们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三者密不可分.‎ ‎(1)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动力.‎ ‎(2)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基础.‎ ‎(3)信息传递﹣﹣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A正确;‎ B、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还有一些自养生物通过化能合成作用生产有机物(如硝化细菌),也是能量的来源,B错误;‎ C、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的主要渠道,C正确;‎ D、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因为生态系统自身具有自我调节,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信息传递双向进行,D正确.‎ 故选:B.‎ ‎ ‎ ‎29.科学家曾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涂在纸片上,挂在柑桔园里诱得打量雄性柑桔果蝇并加以消灭,这是下列哪种信息在生产上的应用(  )‎ A.物理信息 B.行为信息 C.化学信息 D.营养信息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解答】解:性引诱剂是一种化学物质,因此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昆虫属于化学信息在生产上的应用.‎ 故选:C.‎ ‎ ‎ ‎30.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等式中不可能成立的是(  )‎ A.B2=A×(10%﹣20%) B.A=F+B1+C1+D1+E1‎ C.A﹣(B1+B3)=Cl+C2+C3 D.C3=B2×(80%﹣90%)‎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各营养级的生物固定的能量有多个去向:流向下一营养级、呼吸消耗、分解者分解等.‎ ‎【解答】解:A、B2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其为A的10%﹣20%,即 B2=A×(10%﹣20%),A正确;‎ B、A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而输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有:F、B1、C1、D1、E1.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应该是平衡的,即A=F+B1+C1+D1+E1,B正确;‎ C、根据能量输入与输出平衡,A﹣(B1+B3)=B2,而B2=Cl+C2+C3,所以A﹣(B1+B3)=Cl+C2+C3,C正确;‎ D、C2为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其为B2的10%﹣20%,即 C2=B2×(10%﹣20%),D错误.‎ 故选:D.‎ ‎ ‎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30分)‎ ‎31.如图为人体维持稳态的相关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④表示 突触 ,此处兴奋的传递方向是 单向 (填单向或双向).若在①处给予刺激,该处神经纤维膜的电位变化是 由正变负 .③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表,若⑤处给予刺激,在③处 能 (填能或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 ‎(2)图2中的靶细胞若为垂体细胞,则分泌细胞位于 下丘脑 .当受到寒冷、紧张刺激时,分泌物的名称是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靶细胞作出的反应是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 .‎ ‎(3)图3表示免疫反应的某一过程,a代表B淋巴细胞,b代表 记忆 细胞,c代表 浆(效应B)  细胞,d代表的物质是 抗体 .‎ ‎(4)由上可知,人体的稳态主要是通过 神经、体液、免疫 协调整合而实现的.‎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受到刺激产生兴奋,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完成是单向的.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最后使得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体液免疫过程是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人体的稳态主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实现的.‎ ‎【解答】解:(1)图1中,④表示突触,此处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若在①处给予刺激,该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③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表,若⑤处给予刺激,在③处能记录到电位变化.‎ ‎(2)图2中的靶细胞若为垂体细胞,则分泌细胞位于下丘脑.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 ‎(3)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大多数抗原需要经过巨噬细胞的摄取处理暴露出其特定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通过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一部分增殖分化成效应B(浆)细胞,一部分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效应B(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因此a代表B淋巴细胞,b代表记忆细胞,c代表浆(效应B)细胞,d代表的物质是抗体.‎ ‎(4)从上述可知,人体的稳态主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协调整合而实现的.‎ 故答案为:‎ ‎(1)突触    单向    由正变负    能 ‎(2)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 ‎(3)记忆     浆(效应B)    抗体 ‎(4)神经、体液、免疫 ‎ ‎ ‎32.甲图表示某草原上以植物为食的仓鼠种群数量变化.乙图为仓鼠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字母表示相应能量).请回答:‎ ‎(1)调查仓鼠种群数量通常用 标志重捕法 法.据甲图分析,仓鼠的种群数量呈 S 型增长.在没有天敌的情况下,仓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K0,子曰,制约仓鼠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 食物、空间等 .当某种天敌进入一段时间后,仓鼠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在天敌捕食压力下,仓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 K2~K3 之间.‎ ‎(2)乙图中A属于 第一 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能量B是仓鼠 同化的 能量;能量C用于仓鼠种群的 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乙图中能量B→散失,都是通过 呼吸作用 的生理过程来实现的.‎ ‎(3)若B中能量为l.5×109 kJ,C中能量为l.4×109kJ,某种天敌同化的能量为4.2×107kJ,则该生态系统中从仓鼠到其天敌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2.8% .‎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1、据图甲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处于动态平衡,种群数量呈S形,在K2﹣K3附近波动.‎ ‎2、仓鼠摄入=仓鼠同化量(B)+粪便量(A),仓鼠同化量(B)=呼吸作用散失量+生长、发育和繁殖(C),生长、发育和繁殖(C)=分解者利用+某种天敌摄入.‎ ‎【解答】解:(1)调查仓鼠种群数量通常用标志重捕法.根据图甲种群数量变化的柱形图可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在没有天敌的情况下,仓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K0‎ ‎,子曰,制约仓鼠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食物、空间等.根据图示仓鼠在种群数量在开始数量连续增长,从c点后种群数量上升速度减慢,说明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c点天敌侵入,并且一段时间后在K2﹣K3附近波动.‎ ‎(2)乙图中的A来自仓鼠产生的粪便,即来自绿色植物(即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B属于仓鼠的同化量,C是用于仓鼠种群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能量.乙图中能量B→散失,都是通过呼吸作用的生理过程来实现的.‎ ‎(3)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相邻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仓鼠的同化量为l.5×109 kJ,天敌的同化量为4.2×107 kJ,故能量传递效率为×100%=2.8%.‎ 故答案为:‎ ‎(1)标志重捕法    S    食物、空间等    K2~K3‎ ‎(2)第一    同化的    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呼吸作用 ‎(3)2.8%‎ ‎ ‎ ‎33.机械采收棉花需要除去叶片,某农场采收前在棉田喷施了一定量的脱落酸,但效果不明显.为探究其原因,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 实验方案:取若干长势相同、处于生殖生长末期的棉花植株,均分成甲、乙、丙三组,做下图所示的处理,观察三组植株叶片脱落的先后.‎ ‎(1)根据科学实验原则,图中X处应放置 空白琼脂块 ,乙、丙两组的实验变量是 有无生长素 .‎ ‎(2)预测三组植株的落叶情况,得出实验结论:若 丙组落叶明显早于甲、乙组 ,则假设成立;若 三组几乎同时落叶 ,则假设不成立.‎ ‎(3)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它能促进细胞的 生长 ;促进同种植物的不同器官生长的最适浓度 不同 ;促进不同种类植物的同一器官的最适浓度 不同 ;生长素既能防治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这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 两重 性.‎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 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即生长素具有双重性.‎ ‎2.脱落酸 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由图可知,试验中乙是实验组,甲、丙为对照组.‎ ‎【解答】解:(1)试验中乙是实验组,甲、丙为对照组,丙组X处因此要用空白琼脂块,乙、丙两组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生长素,因变量是落叶情况.‎ ‎(2)若丙组落叶早于甲、乙组,说明生长素能抑制脱落酸的功能,若三组植株的落叶情况相同,则不能得出生长素能抑制脱落酸.‎ ‎(3)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它能促进细胞的生长,因为、不同植物、不同器官对同一浓度的生长素敏感度不同,故促进同种植物的不同器官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促进不同种类植物的同一器官的最适浓度不同;生长素既能防治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这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故答案为:‎ ‎(1)空白琼脂块 有无生长素 ‎(2)丙组落叶明显早于甲、乙组 三组几乎同时落叶 ‎(3)生长 不同 不同 两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