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5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河北省邯郸市鸡泽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模拟试卷(2)(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鸡泽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模拟试卷(2)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5分) 1.手不小心摸到滚烫的水壶,缩手反射发生与感觉疼痛的时间是( ) A.先感到疼痛,后缩手反射 B.感到疼痛并同时缩手 C.先缩手反射,后感觉疼痛 D.依个体不同而不同 2.对燕麦胚芽鞘尖端进行如图所示的处理: ①将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 ②将尖端下部用锡箔遮住; ③在尖端纵向插入云母片; ④在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 ⑤切去胚芽鞘尖端.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给予左侧光照时,仍直立向上生长的是①③ B.给予右侧光照时,向右侧光源生长的是②④ C.给予单侧光照时,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⑤ D.置于匀速转盘上并单侧光照,④将向光生长 3.两人在空腹状态下,同时一次性口服葡萄糖100g,然后每隔1h测定一次血糖含量,将结果绘成如图所示曲线,根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0h~1h,a体内的胰岛素分泌量比b多 B.3h~4h,a体内的胰高血糖素较0h~1h分泌量下降 C.b血糖在1h~2h较高是因为体内胰高血糖素量没有减少 D.b血糖在2h后下降是由于血糖氧化分解和合成糖原所致 4.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的神经元.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a点不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而b、c、d、e四个点都能测到膜内外电位有变化,该现象说明了( )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B.兴奋在神经元内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传递兴奋 D.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膜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 5.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瓶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共含有三个营养级.若每个营养级每日每小时的耗氧量如图中曲线所示,则曲线a、b、c所反映的营养级依次是( ) A.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B.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 C.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D.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 6.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是由鱼、大熊猫、奥林匹克圣火、藏羚羊以及燕子组成的五人“福娃”.其中的藏羚羊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动物,分布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等地.人们保护藏羚羊的目的是( ) A.保持可可西里的植被 B.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保护遗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D.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 7.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上的人因口渴而饮用了部分海水,则此人体内( ) A.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B.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C.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 D.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8.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作用的是( ) A.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B.大量猎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 C.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致使酶的活性下降 D.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 9.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途径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B.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可能完成H过程 C.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使手缩回 10.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B.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过多可能会导致糖尿病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胰岛素促进④、⑤、⑥等过程 11.下列关于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说法正确的有( ) A.体液调节即激素调节 B.跳水运动员一刹那做出精美复杂的动作是由于神经调节的结果 C.体液调节的途径是血液的运输 D.神经调节的途径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 12.下列关于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说法正确的是( ) A.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减少 B.饮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 C.如果体温低于正常体温,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汗腺分泌汗液会减少,毛细血管会舒张 D.人体产热主要是靠肝脏和骨胳肌 13.在放有0.5mL培养液的培养瓶中放入5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一天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过反复实验,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对这一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大草履虫的生长呈现出“S”型增长 B.大草履虫放入瓶内第一天起进入快速增长期 C.在第四天至第六天中,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该瓶内大草履虫种群的K值为400 14.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两部分 B.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而B细胞是在骨髓中成熟的 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人体的三道防线会同时起作用 15.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细胞和T细胞( ) A.B细胞和T细胞的产生是一个细胞分化的过程 B.都能识别和呈递抗原 C.只有T细胞参与对病毒的免疫 D.染色体上含有的遗传信息不同 16.为促进某种植物扦插枝条顺利生根,一技术员用几种不同浓度的吲哚丁酸(IBA、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插条基部,然后在沙床中培养,观察生根情况.从实验结果图来看,为促进枝条生根,在下列各项浓度值中,最好选用 ( ) A.3mg•mL﹣1 B.6mg•mL﹣1 C.9mg•mL﹣1 D.4.5mg•mL﹣1 17.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C.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相当,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种群增长率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 18.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说法不正确有(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的种群密度 C.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D.种群密度的调查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 19.下列关于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某池塘中全部鱼是一个群落 B.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的丰富度越大 C.森林的垂直分层主要是由于光照的影响 D.森林中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是由于食物种类的影响 20.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C.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21.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22.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质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C.先进行物质循环,后发生能量流动 D.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3.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素循环如图所示,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夏季,a>b+c+e B.秋季,e+f<g C.春季,g=b+e+f D.冬季,d>c+f 24.如图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箔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从不同方向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 A.甲不生长也不弯曲、乙直立生长、丙向左生长、丁直立生长、戊向右生长 B.甲直立生长、乙向右生长、丙向左生长、丁不生长,也不弯曲、戊向左生长 C.甲向左生长、乙向右生长、丙直立生长、丁向右生长、戊向左生长 D.甲直立生长、乙向右生长、丙直立生长、丁不生长,也不弯曲、戊向右生长 25.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个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26.有关如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有两条捕食链 B.狐与鸟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C.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D.体内含重金属最多的生物是草 27.“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 A.直接使用价值 B.间接使用价值 C.潜在使用价值 D.经济使用价值 28.下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五个种群(存在着营养关系)的能量调查情况,图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与表中数据不相符合的( )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 2.50 13.30 9.80 0.28 220.00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9.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全过程在生物群落中进行 ②碳元素只能以光合作用方式进入生物群落 ③生物群落的碳元素通过呼吸作用回归无机环境 ④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30.如图为某人工松林18年间的能量流动情况,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能量Q”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该松林中消费者占有的总能量的比例很小 C.人工松林的营养结构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D.该松林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较低,容易导致单一虫害的爆发流行 31.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他们的祖先不同 B.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 C.变异的方向不同 D.岛上的生物未进化 32.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 A.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B.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表达 D.害虫发生了定向突变,增强了抵抗性 3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变异是定向的,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B.自然选择不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C.变异的利与害是由生物生存的环境决定的 D.自然选择是生物对自身的选择 34.某植物种群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该种群的A和a基因频率分别是( ) A.30%、20% B.45%、55% C.50%、50% D.55%、45% 35.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的层次内容有( ) ①物种多样性 ②种群多样性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 ④基因多样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6.观察如图,有关工具酶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切断a处的酶是限制性内切酶 B.切断b处的酶是解旋酶 C.连接b处的酶为DNA连接酶 D.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均作用于a处 37.现代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 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⑤⑦ 38.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多数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隔离 39.下列4种育种方法中,变异类型相同的是( ) ①用玉米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 ②用秋水仙素处理西瓜幼苗得到多倍体植株; ③通过杂交育种获得抗病抗倒伏小麦品种; ④用X射线处理青霉菌得到高产菌株.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0.小麦抗锈病对易染锈病为显性,人们在育种过程中需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小麦.现有I、Ⅱ两种抗锈病的小麦,鉴别其是否纯合的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 ) A.Ⅰ×Ⅱ B.Ⅰ×Ⅱ→F1,F1再自交 C.Ⅰ、Ⅱ分别和易染锈病植株测交 D.Ⅰ、Ⅱ分别自交 二、简答题(共55分) 41.如图表示人体体温调节模式简图(虚线表示激素调节).请据图回答.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结构名称:A B G H (2)写出a、c两种激素的名称:a c (3)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 ,当人体在高达40℃环境中工作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 (4)在a、b、d参与的体温调节过程中,当人体体温上升后,a的分泌量会减少,这种调节方式被称为是 调节. (5)从图中可得: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是由 和 系统共同维持. 42.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通过图1所示过程①,碳由无机环境中的 转变成绿色植物(如玉米)中的 . (2)若②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 .设图1中过程②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图2所示的关系,E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5.8×109 kJ;B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1.3×108 kJ;若D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1.5×108kJ,则A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在 kJ之间. (3)④表示 作用.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 . (4)由图1可得:碳循环的特点是 ;同时,伴随着物质循环进行的能量流动具有: 和 特点. 43.在l~5号五个三角瓶中分别加入某种培养液,把瓶口封闭后在高温下灭菌处理.冷却后,在l号瓶内放入草履虫,2号瓶内放入小球藻.3号瓶内放入某种细菌.结果l号、2号瓶内的草履虫与小球藻不能繁殖.3号瓶内的细菌个体数变化如 A 图所示.4号瓶内同时放入草履虫与细菌,两者个体数目变化如B图所示.5号瓶内同时放入等量的细菌和小球藻,两者个体数目变化如C图.以上实验是在25℃、光照充足条件下进行的.回答下列各问题: (1)请将 A 图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转换成种群中个体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 (2)由A图可知,瓶内细菌在第1天至第3天的生长特点是 ;在第3天至第6天的生长特点是 ,原因是 . (3)由B图可知,细菌与草履虫的关系属于 . (4)根据C图,试分析细菌与小球藻两者个体数能得以不断增加的原因 . 44.用A、B、C三个纯种品系的小鼠进行皮肤移植实验.移植时,在某小鼠背部切除部分皮肤,将其他个体的皮肤移植上去,实验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A2的皮肤片移植到A1上,皮肤片存活;而Bl的皮肤片移植到A2上,14天后皮肤片结痂脱落,说明A2对B1皮肤片产生了 反应.这种反应是由 细胞引起的,它属于 免疫.被移植到A2上的Bl皮肤片,在此反应中可称为 . (2)如果B2和Cl的皮肤片同时移植到曾移植过Bl皮肤片的A2上.移植后,B2皮肤片5天脱落,而Cl 皮肤片14天才脱落,分析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前者 ;后者 . 45.江苏某农户创建的冬季生态型种植养殖模式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牛棚内产生的 可扩散进入蔬菜大棚,提高蔬菜大棚,提高蔬菜的光合效率;蔬菜光合作用产生的 可扩散进入牛棚. (2)秸杆除了作为牛的饲料外,还可与牛粪混合堆入进行 ,腐熟的产物肥效提高,这是因为 .这种肥料用物蔬菜栽培可以提高蔬菜产量. (3)在牛的品系、饲料品种和用量不变的条件下,采用这种养殖模式,牛的生长速率明显提高,其主要原因是 . (4)牛棚保温所需的热能来源于牛身散热、地热、 和 . (5)从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的角度分析,这种种植养殖模式较好地实现了 . 2016-2017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鸡泽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模拟试卷(2)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5分) 1.手不小心摸到滚烫的水壶,缩手反射发生与感觉疼痛的时间是( ) A.先感到疼痛,后缩手反射 B.感到疼痛并同时缩手 C.先缩手反射,后感觉疼痛 D.依个体不同而不同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缩手反射是一个低级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痛觉的产生是在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缩手反射不需要经过大脑. 【解答】解: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感到疼痛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中枢.当手不小心碰到时,神经冲动先传导到脊髓,再沿脊髓传导到大脑皮层.所以是先缩手反射,再感觉到疼痛. 故选:C 2.对燕麦胚芽鞘尖端进行如图所示的处理: ①将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 ②将尖端下部用锡箔遮住; ③在尖端纵向插入云母片; ④在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 ⑤切去胚芽鞘尖端.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给予左侧光照时,仍直立向上生长的是①③ B.给予右侧光照时,向右侧光源生长的是②④ C.给予单侧光照时,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⑤ D.置于匀速转盘上并单侧光照,④将向光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分析题图:感受光的部位时胚芽鞘的尖端,①的尖端被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住,不能感光,无论有无单侧光,都直立向上生长;②有光时,向光弯曲生长,无光时,直立向上生长;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所以无论有无单侧光,③都直立生长;生长素能透过琼脂块,所以④在有光时,向光弯曲生长,无光时,直立向上生长;④没有尖端,没有生长素的来源,所以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给予左侧光照时,仍直立向上生长的是①③,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给予右侧光照时,向右侧光源生长的是②④,B正确; C、给予单侧光照时,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⑤,C正确; D、若将④放在匀速转盘上,并给予右侧光照,此时胚芽鞘各侧均匀受光,所以生长素分布均匀,胚芽鞘应该直立生长,D错误. 故选:D. 3.两人在空腹状态下,同时一次性口服葡萄糖100g,然后每隔1h测定一次血糖含量,将结果绘成如图所示曲线,根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0h~1h,a体内的胰岛素分泌量比b多 B.3h~4h,a体内的胰高血糖素较0h~1h分泌量下降 C.b血糖在1h~2h较高是因为体内胰高血糖素量没有减少 D.b血糖在2h后下降是由于血糖氧化分解和合成糖原所致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血糖的平衡和调节过程. 正常人的血糖浓度维持在80~120mg/mL,一次性口服葡萄糖100g,由于葡萄糖的吸收,致使血糖浓度升高.此时,正常人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一段时间后,血糖浓度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而糖尿病人,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据此,曲线a代表正常人,曲线b代表糖尿病患者.正常人和糖尿病人的血糖都可以被自身利用(进入细胞氧化分解提供能量,转化成其他物质等),导致血糖含量下降,但糖尿病人血糖含量的下降,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随尿排出,即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因此称糖尿. 【解答】解:A、0h~1h,a正常人体内的胰岛素分泌量增多,b糖尿病人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A正确; B、3h~4h,a正常人体内的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0h~1h,a正常人体内的血糖较高,因此3h~4h,a体内的胰岛素较0h~1h分泌量下降,B错误; C、b血糖在1h~2h较高,是因为吃了100g糖,不是因为胰高血糖素导致自己体内糖元分解产生的高血糖,C错误; D、b血糖在2h后下降并不仅仅只有这两种途径,还有较多的葡萄糖随着尿液排出体外,D错误. 故选:A. 4.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的神经元.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a点不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而b、c、d、e四个点都能测到膜内外电位有变化,该现象说明了( )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B.兴奋在神经元内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传递兴奋 D.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膜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解:A、在c点测到膜内外电位有变化,只能说明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不能说明是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A错误; B、箭头刺激处产生兴奋,可在b、c处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内是双向传导的;可在d和e处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而在a点不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即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B正确; C、在a点不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而在d、e点能测到膜内外电位有变化,只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传递兴奋,C错误; D、题干中只是说明测到膜内外电位有变化,不能说明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膜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D错误. 故选:B. 5.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瓶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共含有三个营养级.若每个营养级每日每小时的耗氧量如图中曲线所示,则曲线a、b、c所反映的营养级依次是( ) A.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B.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 C.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D.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曲线a耗氧量随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b与c曲线耗氧量稳定,不随时间发生改变,且b的耗氧量高于c曲线. 【解答】解:由图可知只有a所代表的曲线的耗氧量在一天之中会发生变化,说明应该是植物,因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能在光照下产生氧气,故a是第一营养级,而其余的曲线都不变化,b的耗氧量比c的耗氧量大,说明b生物的营养级别比c生物的营养级别低,所以b是第二营养级,c是第三营养级. 故选:D. 6.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是由鱼、大熊猫、奥林匹克圣火、藏羚羊以及燕子组成的五人“福娃”.其中的藏羚羊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动物,分布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等地.人们保护藏羚羊的目的是( ) A.保持可可西里的植被 B.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保护遗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D.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藏羚羊是为了保护该种珍惜动物及其相应的基因,故为保护遗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解答】解:A、保护藏羚羊并非为了保护植被,A错误; B、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包括保护生物生存的环境,B错误; C、保护藏羚羊是为了保护该种珍惜动物及其相应的基因,从而保护遗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C正确; D、保护藏羚羊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该种珍惜生物,D错误. 故选:C. 7.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上的人因口渴而饮用了部分海水,则此人体内( ) A.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B.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C.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 D.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同时下丘脑还能将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解答】解:海水浓度高,当饮用海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同时下丘脑还能将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故选:B. 8.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作用的是( ) A.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B.大量猎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 C.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致使酶的活性下降 D.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酶促反应的原理;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若调节结果抑制调节过程称为负反馈调节,反之属于正反馈. 【解答】解:A、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导致血糖浓度下降,属于负反馈调节,故A错误; B、大量猎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上升,食草动物的数量上升导致食肉动物数量上升,接着食草动物的数量下降,属于负反馈调节,故B错误; C、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致使酶的活性下降,酶活性下降,使反应终产物量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故C错误; D、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导致鱼类数量进一步减少,属于正反馈,故D正确. 故选:D. 9.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途径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B.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可能完成H过程 C.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使手缩回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图示为神经、体液调节过程,AB和AC过程为神经调节,内分泌腺相当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 【解答】解:A、血糖平衡相对稳定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调节途径可以为:“内外刺激→A→C→D”,A正确; B、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反馈调节,所以甲状腺激素可能完成H过程,B正确. C、体温相对稳定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调节途径可以为:“内外刺激→A→C→D”,C正确; D、人的手被针刺时,通过神经调节,使手缩回,即:“刺激→A→神经系统→B”,D错误. 故选:D. 10.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B.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过多可能会导致糖尿病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胰岛素促进④、⑤、⑥等过程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该图表示血糖的来源与去向图,其中①②③表示血糖的来路,④表示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⑤⑥⑦表示血糖的去路.①表示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是血糖的最主要来路;⑤表示氧化分解,是血糖的最主要的去路.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血糖的去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二者在促进血糖的来路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解答】解、A、②过程是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只发生在肝细胞中,肌糖原不能分解转化为血糖,A错误; B、当人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可以升高血糖浓度至正常水平,过多时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不会导致糖尿病,B错误; C、④表示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促进④过程,C错误; D、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功能:(1)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即图中⑥);(2)促进血糖进入肌肉氧化分解供能(即图中④⑤);(3)促进血糖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即图中⑦),D正确. 故选:D. 11.下列关于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说法正确的有( ) A.体液调节即激素调节 B.跳水运动员一刹那做出精美复杂的动作是由于神经调节的结果 C.体液调节的途径是血液的运输 D.神经调节的途径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体液调节是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2、激素调节是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 3、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解答】解:A、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乳酸和K+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方式,A错误; B、跳水运动员一刹那做出精美复杂的动作是由于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B错误; C、体液调节的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C错误; D、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D正确. 故选:D. 12.下列关于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说法正确的是( ) A.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减少 B.饮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 C.如果体温低于正常体温,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汗腺分泌汗液会减少,毛细血管会舒张 D.人体产热主要是靠肝脏和骨胳肌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 1、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2、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3、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A错误; B、饮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尿量增多,B错误; C、当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神经﹣体液调节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C错误; D、机体运动时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安静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肝脏,D正确. 故选:D. 13.在放有0.5mL培养液的培养瓶中放入5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一天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过反复实验,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对这一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大草履虫的生长呈现出“S”型增长 B.大草履虫放入瓶内第一天起进入快速增长期 C.在第四天至第六天中,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该瓶内大草履虫种群的K值为400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 【分析】 由图可知,大草履虫有最大值(K值),则其生长呈“S”型增长;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种群数量为200个时增长速率最快;第四天至第六天中,种群数量不变,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解答】解:A、据图可知,该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A正确; B、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即200个)时增长速率最快,在第二天才起进入快速增长期,B错误; C、第四天至第六天中,种群数量不变,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正确; D、由图可知大草履虫有最大值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两部分 B.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而B细胞是在骨髓中成熟的 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人体的三道防线会同时起作用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2、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一般情况下,前两道防线可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 【解答】解: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 B、T细胞和B细胞都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中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的,而B细胞是在骨髓中成熟,B正确; 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D、人体的三道防线一般是前两道防线先起作用,突破这两道防线后第三道防线才会起作用,D错误. 故选:B. 15.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细胞和T细胞( ) A.B细胞和T细胞的产生是一个细胞分化的过程 B.都能识别和呈递抗原 C.只有T细胞参与对病毒的免疫 D.染色体上含有的遗传信息不同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 2、T细胞和B细胞参与的是特异性免疫过程,而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解:A、B细胞和T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的,A正确; B、B细胞能够识别抗原,但不呈递抗原,T细胞能够识别和呈递抗原,B错误; C、只有效应T细胞能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C错误; D、同一生物体内不同的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A. 16.为促进某种植物扦插枝条顺利生根,一技术员用几种不同浓度的吲哚丁酸(IBA、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插条基部,然后在沙床中培养,观察生根情况.从实验结果图来看,为促进枝条生根,在下列各项浓度值中,最好选用 ( ) A.3mg•mL﹣1 B.6mg•mL﹣1 C.9mg•mL﹣1 D.4.5mg•mL﹣1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与对照组相比,9 mg•mL﹣1浓度的生根数与对照组相当,而3 mg•mL﹣1和6 mg•mL﹣1均起促进作用. 【解答】解:A、图中3mg•mL﹣1和6 mg•mL﹣1浓度对根生长均起促进作用,因此浓度为3 mg•mL﹣1并不是最适宜浓度,A错误; B、同A项可知,该浓度并不是最适宜浓度,B错误; C、图中看出,与对照组相比,9 mg•mL﹣1浓度的生根数与对照组相当,显然是浓度较高,对生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C错误; D、由于3mg•mL﹣1和6 mg•mL﹣1浓度对根生长均起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相当,所以最适浓度应在3﹣6 mg•mL﹣1之间,D正确. 故选:D. 17.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C.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相当,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种群增长率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 【考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1、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在 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在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包括种群内所有个体,所有细胞,所有基因. 3、年龄结构:(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解答】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 B、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正确; C、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为稳定型,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D、种群增长率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D正确. 故选:C. 18.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说法不正确有(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的种群密度 C.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D.种群密度的调查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解关于调查种群密度方面的题目时,首先要知道什么生物选用什么样的调查方法,其次要知道怎么调查.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相等,标志重捕法也要根据环境面积,再计算种群密度,而不是一定面积内的个体数.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 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解答】解:A、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故A正确; B、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故B正确; C、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故C错误; D、种群密度调查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防止人为因素的影响,故D正确. 故选:C. 19.下列关于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某池塘中全部鱼是一个群落 B.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的丰富度越大 C.森林的垂直分层主要是由于光照的影响 D.森林中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是由于食物种类的影响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1、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解答本题时应扣住关键词“各种生物”进行判断,即包括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3、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解答】解:A、某池塘中全部鱼为多个种群,不是一个群落,A错误; B、越靠近热带地区,光照、水分充足,物种的丰富度越大,B正确; C、森林的垂直分层植物主要是由于光照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场所影响,C正确; D、森林中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是由于食物种类的影响,D正确. 故选:A. 20.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C.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属于初生演替;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属于次生演替. 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解答】解:A、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冰川泥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 B、演替过程中,灌木阶段替代草本植物阶段的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在争夺阳光中具有优势,B正确; C、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为群落演替,即演替过程中是优势取代,C正确;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内部因素的变化,D正确. 故选:A. 21.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解: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C正确;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引起组织水肿,D错误. 故选:D. 22.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质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C.先进行物质循环,后发生能量流动 D.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区别: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循环出现,反复利用的;在能量流动中,能量是单向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是推动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解答】解:A、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能量不能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A错误; 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B正确;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C错误;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D正确. 故选:AC. 23.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素循环如图所示,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夏季,a>b+c+e B.秋季,e+f<g C.春季,g=b+e+f D.冬季,d>c+f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碳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离不开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在题目所给出的生态系统中,a代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及合成的有机物,这是流经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量最大;b代表植物呼吸作用散失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代表通过食物链流入到动物(各级消费者)体内的总能量;d代表动物的呼吸作用散失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e代表植物的残枝、落叶流入到分解者的能量;f代表动物流入到分解者的能量;g代表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散失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同. 【解答】解:A、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效率为10%~20%,在夏季,森林生态系统的同化作用占优势,即植物光合作用所固定的总能量>植物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流入到动物体内的能量+流入到分解者的能量;A正确. B、在秋季,植物遗体、残枝败叶相对增多,动物粪便也相对增多,而土壤中的生物数量相对稳定,由于气温变低代谢变缓、繁殖变慢,因而g<e+f;B错. C、春季,分解者分解的能量包括植物和动物流向分解者分解的能量,则g=e+f;C错误. D、在冬季,动物呼吸作用加强以维持体温,故d值增大,而动物可摄入的有机物量相对减少,即c值减少,对动物而言c、d、f三者的关系可能是d+f≤c,不可能是d>c+f;D错误. 故选:A. 24.如图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箔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从不同方向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 A.甲不生长也不弯曲、乙直立生长、丙向左生长、丁直立生长、戊向右生长 B.甲直立生长、乙向右生长、丙向左生长、丁不生长,也不弯曲、戊向左生长 C.甲向左生长、乙向右生长、丙直立生长、丁向右生长、戊向左生长 D.甲直立生长、乙向右生长、丙直立生长、丁不生长,也不弯曲、戊向右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合成部位和感光部位都在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和胚芽鞘向光弯曲的部位都是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照可以使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多,生长快,向光侧生长素少,生长慢. 【解答】解:甲中,胚芽鞘尖端被遮住,不能接受到单侧光照射,因此生长素分布均匀,甲直立生长; 乙中,尖端接收到单侧光照射,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因此乙向光弯曲生长; 丙中,由于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且云母片竖直插入尖端,导致两侧生长素浓度均匀,因此丙直立生长; 丁中,由于云母片水平插入胚芽鞘尖端以下,导致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运输到下面,所以丁不能生长; 戊中,云母片没有完全插入尖端以下,导致左边生长素浓度高,右边没有生长素,所以戊向右弯曲生长. 故选:D. 25.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个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分析图中曲线可知: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由小变大,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变小,因而该种群数量增长量“S”曲线. 【解答】解:A、在t0﹣t2时间内,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t2时种群增长率为0,可以确定该种群的数量变化符合S型曲线,A正确; B、在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N为最大值,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B正确; C、根据S型曲线的增长率,可知捕鱼的最佳时刻是超过,并捕捞至,并且此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使鱼群获得可持续捕捞,C错误; D、在t1~t2 时间内,该鱼的种群增长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D错误. 故选:AB. 26.有关如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有两条捕食链 B.狐与鸟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C.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D.体内含重金属最多的生物是草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细菌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不占有营养级,图中共有2条食物链,分别是:草→昆虫→鸟→狐;草→兔→狐.据此解答. 【解答】解:A、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细菌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所以图中共有2条食物链,分别是:草→昆虫→鸟→狐;草→兔→狐,A正确; B、狐与鸟之间只有捕食关系,B错误; C、细菌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不占有营养级,C错误; D、体内含重金属由于生物富集沿食物链积累,故最多的生物是狐,D错误. 故选:A. 27.“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 A.直接使用价值 B.间接使用价值 C.潜在使用价值 D.经济使用价值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等. 1、直接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 2、间接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等. 3、潜在价值.今天还未被利用的哪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是不可估量的. 【解答】解:“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体现森林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属于间接使用价值. 故选:B. 28.下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五个种群(存在着营养关系)的能量调查情况,图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与表中数据不相符合的( )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 2.50 13.30 9.80 0.28 220.00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种间关系.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表格数据,构建模型图,对比分析作出判断. 【解答】解:①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乙、丙之间的传递率大于50%,与能量的传递率在10%到20%之间矛盾,所以乙、丙应在同一营养级上.所以①与表中数据不符合. ②与表中数据符合. ③由①已经判断出乙、丙应在同一营养级上,属于竞争关系,不属于捕食关系.所以③与表中数据不相符. ④甲、丁去掉后,乙、丙失去了天敌,竞争激烈,可能一方占优势,另一方被淘汰.所以④与表格数据符合. 综上所述,与表格数据不符合的模型有①③. 故应选A. 29.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全过程在生物群落中进行 ②碳元素只能以光合作用方式进入生物群落 ③生物群落的碳元素通过呼吸作用回归无机环境 ④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碳循环指的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返的过程. 【解答】解:①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部,①错误; ②碳元素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或者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②错误; ③生物群落的碳元素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回归无机环境,③正确; ④碳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流动,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的动力,④正确. 故选:C. 30.如图为某人工松林18年间的能量流动情况,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能量Q”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该松林中消费者占有的总能量的比例很小 C.人工松林的营养结构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D.该松林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较低,容易导致单一虫害的爆发流行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人工松林18年间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统计.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去向主要包括:一是呼吸作用消耗的,二是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三是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四是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据此答题. 【解答】解: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包括呼吸作用消耗的,因此“能量Q”不能代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只能表示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错误; B、由图中数据可知,该松林中消费者占有的总能量的比例很小,B正确; C、人工松林的营养结构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较高,抵抗力稳定性降低,C正确; D、该松林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较低,容易导致单一虫害的爆发流行,D正确. 故选:A. 31.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他们的祖先不同 B.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 C.变异的方向不同 D.岛上的生物未进化 【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 (1)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的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样的变异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可能有利,有可能有害. (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具有有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增加,具有不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减少,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3)隔离导致物种形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仅有地理隔离不能产生新的物种,生殖隔离才是物种形成的关键. 【解答】解: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因为自然选择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即具有有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增加,具有不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减少,最终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故选:B. 32.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 A.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B.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表达 D.害虫发生了定向突变,增强了抵抗性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害虫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解答时可以从自然选择和抗药性形成的过程方面来切入. 【解答】 解: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是杀虫剂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了下来. 故选:A. 3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变异是定向的,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B.自然选择不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C.变异的利与害是由生物生存的环境决定的 D.自然选择是生物对自身的选择 【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A错误; B、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B错误; C、变异的利与害是由生物生存的环境决定的,适应环境的就是有利变异,C正确; D、自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D错误. 故选:C. 34.某植物种群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该种群的A和a基因频率分别是( ) A.30%、20% B.45%、55% C.50%、50% D.55%、45%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根据种群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是: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解答】解:由题意知,AA=30%,aa=20%,Aa=1﹣30%﹣20%=50%;因此A=30%+×50%=55%,a=20%+×50%=45%. 故选:D. 35.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的层次内容有( ) ①物种多样性 ②种群多样性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 ④基因多样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生物的多样性.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的多样性.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多样性的表现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物种的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没有种群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如人类已鉴定出的物种,大约有170多万个,我国已知鸟类就有1244种之多,被子植物有3000种,即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变化. 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的性状千差万别,表明组成生物的基因也成千上万,同种生物如兔之间(有白的、黑的、灰的等)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 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等.可见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层次不包括种群、群落多样性. 故选:C. 36.观察如图,有关工具酶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切断a处的酶是限制性内切酶 B.切断b处的酶是解旋酶 C.连接b处的酶为DNA连接酶 D.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均作用于a处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由图分析可知,a是磷酸二酯键,b是氢键.解旋酶使DNA双链解旋成两条单链,作用于氢键.限制性内切酶作用对象是磷酸二酯键.DNA连接酶将段DNA分子连接,作用对象是磷酸二酯键. 【解答】解:A、a是磷酸二酯键,切断此处是限制性内切酶,A正确; B、b处事氢键,切断此处的酶是解旋酶,B正确; C、DNA连接酶作用对象是磷酸二酯键,应该连接a处,C错误; D、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作用对象是磷酸二酯键,应该是a处,D正确. 故选:C. 37.现代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 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⑤⑦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1、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1)自然选择学说的四点主要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2)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遗传使生物保持物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变异使物种向前发展进化. (3)过度繁殖产生的大量个体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材料•而且还加剧了生存斗争. (4)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5)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过程,是生物进化的动力,而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6)遗传和变异是内因,过度繁殖是前提,生存斗争是手段,适者生存是结果.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①正确; ②自然选择的是从个体水平上进行解释的,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进化的单位,②正确;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这是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之一,③错误;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这是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之一,④错误;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⑤正确;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⑥正确;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是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之一,⑦错误. 故选C. 38.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多数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隔离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隔离:指不同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长期的地理隔离有可能导致生殖隔离进而产生新物种. 【解答】解:A、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A正确; B、多数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形成生殖隔离,B正确; 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C正确; 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地理隔离,但必需经过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D. 39.下列4种育种方法中,变异类型相同的是( ) ①用玉米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 ②用秋水仙素处理西瓜幼苗得到多倍体植株; ③通过杂交育种获得抗病抗倒伏小麦品种; ④用X射线处理青霉菌得到高产菌株.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玉米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秋水仙素处理西瓜幼苗得到多倍体植株变异类型都是染色体变异;杂交育种获得抗病抗倒伏小麦品种变异类型是基因重组;X射线处理青霉菌得到高产菌株变异类型是基因突变. 【解答】解:①用玉米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变异类型是染色体变异; ②秋水仙素处理西瓜幼苗得到多倍体植株变异类型也是染色体变异; ③杂交育种获得抗病抗倒伏小麦品种变异类型是基因重组; ④X射线处理青霉菌得到高产菌株变异类型是基因突变. ①②的变异类型相同. 故选:A. 40.小麦抗锈病对易染锈病为显性,人们在育种过程中需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小麦.现有I、Ⅱ两种抗锈病的小麦,鉴别其是否纯合的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 ) A.Ⅰ×Ⅱ B.Ⅰ×Ⅱ→F1,F1再自交 C.Ⅰ、Ⅱ分别和易染锈病植株测交 D.Ⅰ、Ⅱ分别自交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鉴别方法:(1)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2)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4)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5)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据此答题. 【解答】解:鉴别一株显性植株是不是纯合体,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易行. 故选:D. 二、简答题(共55分) 41.如图表示人体体温调节模式简图(虚线表示激素调节).请据图回答.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结构名称:A 下丘脑 B 垂体 G 肾上腺 H 甲状腺 (2)写出a、c两种激素的名称:a 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 c 肾上腺素 (3)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 皮肤 ,当人体在高达40℃环境中工作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蒸发散热 . (4)在a、b、d参与的体温调节过程中,当人体体温上升后,a的分泌量会减少,这种调节方式被称为是 反馈 调节. (5)从图中可得: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是由 神经系统 和 内分泌 系统共同维持.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温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多,因此B是垂体;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控制,故a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是肾上腺素;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是皮肤;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蒸发散热是主要的散热方式;当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体温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答】解:(1)体温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当温度感受器兴奋后,将神经冲动传至下丘脑,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于皮肤血管、汗腺、肌肉、肾上腺等效应器,使之做出反应,维持体温恒定;同时下丘脑还能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之分泌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共同促进代谢,提高产热.因此A是下丘脑,B是垂体,G是肾上腺,H是甲状腺. (2)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控制,故a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是肾上腺素. (3)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是皮肤;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蒸发散热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4)当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5)体温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故答案为: (1)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 甲状腺 (2)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因子) 肾上腺素 (3)皮肤 蒸发散热 (4)(负)反馈 (5)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42.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通过图1所示过程①,碳由无机环境中的 CO2 转变成绿色植物(如玉米)中的 有机物 . (2)若②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 高 .设图1中过程②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图2所示的关系,E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5.8×109 kJ;B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1.3×108 kJ;若D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1.5×108kJ,则A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在 3×107~1.76×108 kJ之间. (3)④表示 微生物分解 作用.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 生物群落 . (4)由图1可得:碳循环的特点是 循环且全球性 ;同时,伴随着物质循环进行的能量流动具有: 单向流动 和 逐级递减 特点.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无机环境生物群落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传递效率在10%到20%之间. 【解答】解:(1)图1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通过该过程碳由无机环境中的 CO2转变成绿色植物中的有机物. (2)已知E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5.8×109 kJ;B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1.3×108 kJ;若D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1.5×108kJ,能量传递效率在10%到20%之间,所以C种群的能量为(5.8×109×10%﹣1.3×108﹣1.5×108)kJ到(5.8×109×20%﹣1.3×108﹣1.5×108)kJ之间,即3.0×108 到7.8×108kJ之间,所以A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在3.0×108×10% 到7.8×108×20%kJ之间,即在 3×107~1.76×108kJ之间. (3)过程④表示分解者(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参与该过程的所有生物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4)碳循环的特点是:循环且带有全球性;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故答案是: (1)CO2 有机物(糖类) (2)高 3×107~1.76×108 (3)微生物分解 生物群落 (4)循环且全球性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43.在l~5号五个三角瓶中分别加入某种培养液,把瓶口封闭后在高温下灭菌处理.冷却后,在l号瓶内放入草履虫,2号瓶内放入小球藻.3号瓶内放入某种细菌.结果l号、2号瓶内的草履虫与小球藻不能繁殖.3号瓶内的细菌个体数变化如 A 图所示.4号瓶内同时放入草履虫与细菌,两者个体数目变化如B图所示.5号瓶内同时放入等量的细菌和小球藻,两者个体数目变化如C图.以上实验是在25℃、光照充足条件下进行的.回答下列各问题: (1)请将 A 图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转换成种群中个体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 (2)由A图可知,瓶内细菌在第1天至第3天的生长特点是 由于食物和空间充分,细菌迅速繁殖,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 ;在第3天至第6天的生长特点是 新增加的细胞数和死亡的细胞数达到动态平衡(或出生率等于死亡争等) ,原因是 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 . (3)由B图可知,细菌与草履虫的关系属于 捕食 . (4)根据C图,试分析细菌与小球藻两者个体数能得以不断增加的原因 细菌利用环境中有机物生存并繁殖后代,与此同时,细菌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有利于小球藻的大量繁殖 .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数量变动;种间关系. 【分析】据图A分析,1到3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3到6天种群数量基本不变,6天后种群数量减少.图B中细菌和草履虫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图C中细菌和小球藻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 【解答】解:(1)根据A图分析,根据细菌个体数量的变化曲线可知第1天时生长速度基本为0,随后开始增加,到第2天为最高值后开始下降,第3天到第6天,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生长速度为0,之后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生长速度继续下降.则种群中个体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为: (2)由A图可知,瓶内在第1天至第3天由于食物和空间充分,细菌迅速繁殖,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在第3天至第6天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种群内新增加的细胞数和死亡的细胞数达到动态平衡(或出生率等于死亡争等),种群数量不变. (3)由B图可知,细菌和草履虫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 (4)由C图可知,细菌和小球藻互利共生,由于细菌利用环境中有机物生存并繁殖后代,与此同时,细菌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有利于小球藻的大量繁殖,细菌与小球藻两者个体数能得以不断增加. 故答案为: (1)曲线见图: (2)由于食物和空间充分,细菌迅速繁殖,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数量增加新增加的细胞数和死亡的细胞数达到动态平衡(或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等 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或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以及 pH 的变化等) (3)捕食 (4)细菌利用环境中有机物生存并繁殖后代,与此同时,细菌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有利于小球藻的大量繁殖 44.用A、B、C三个纯种品系的小鼠进行皮肤移植实验.移植时,在某小鼠背部切除部分皮肤,将其他个体的皮肤移植上去,实验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A2的皮肤片移植到A1上,皮肤片存活;而Bl的皮肤片移植到A2上,14天后皮肤片结痂脱落,说明A2对B1皮肤片产生了 排异(免疫) 反应.这种反应是由 T淋巴 细胞引起的,它属于 细胞(特异性) 免疫.被移植到A2上的Bl皮肤片,在此反应中可称为 抗原 . (2)如果B2和Cl的皮肤片同时移植到曾移植过Bl皮肤片的A2上.移植后,B2皮肤片5天脱落,而Cl皮肤片14天才脱落,分析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前者 因为A2已经受过B1皮肤片移植,体内已经产生对B品系的记忆T淋巴细胞,再次移植同样皮肤,则很快引起免疫应答或二次免疫反应,反应速度快 ;后者 C1 皮肤片是第一次移植到A2,A2体内没有能够识别C品系的T淋巴细胞,所以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引起免疫应答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是对于细胞免疫在器官移植中的作用的考查,梳理细胞免疫的过程,然后结合题干现象根据问题具体要求进行解答. 【解答】解:(1)分析题干信息和题图可知,Bl的皮肤片移植到A2上,14天后皮肤片结痂脱落,说明A2对B1皮肤片进行l识别,确定为“非己”成分而进行攻击,即产生了免疫排斥现象,这种免疫排斥现象属于细胞免疫,主要由T淋巴细胞引起;Bl皮肤片能引起A2的免疫反应,在免疫学中Bl皮肤片是抗原. (2)由于A2已经受过B1皮肤片移植,体内已经产生对B品系的记忆T淋巴细胞,再次移植同样皮肤,则很快引起免疫应答或二次免疫反应,反应速度快,而C1皮肤片是第一次移植到A2,A2体内没有能够识别C品系的T淋巴细胞,所以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引起免疫应答,所以如果B2和Cl的皮肤片同时移植到曾移植过Bl皮肤片的A2上.移植后,B2皮肤片5天脱落,而Cl皮肤片14天才脱落. 故答案应为: (1)排异(免疫) T淋巴 细胞(特异性) 抗原 (2)前者:因为A2已经受过B1皮肤片移植,体内已经产生对B品系的记忆T淋巴细胞,再次移植同样皮肤,则很快引起免疫应答或二次免疫反应,反应速度快 后者:C1皮肤片是第一次移植到A2,A2体内没有能够识别C品系的T淋巴细胞,所以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引起免疫应答 45.江苏某农户创建的冬季生态型种植养殖模式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牛棚内产生的 二氧化碳 可扩散进入蔬菜大棚,提高蔬菜大棚,提高蔬菜的光合效率;蔬菜光合作用产生的 氧气 可扩散进入牛棚. (2)秸杆除了作为牛的饲料外,还可与牛粪混合堆入进行 发酵 ,腐熟的产物肥效提高,这是因为 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这种肥料用物蔬菜栽培可以提高蔬菜产量. (3)在牛的品系、饲料品种和用量不变的条件下,采用这种养殖模式,牛的生长速率明显提高,其主要原因是 牛棚内温度较高因而牛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较少 . (4)牛棚保温所需的热能来源于牛身散热、地热、 太阳光能 和 发酵产热 . (5)从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的角度分析,这种种植养殖模式较好地实现了 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高效利用 . 【考点】农林牧副鱼一体化生态工程;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分析】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其中有氧呼吸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冬季生态型养殖模式可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高效利用. 【解答】解:(1)牛棚内的牛和微生物经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可扩散进入蔬菜大棚,提高光合效率;蔬菜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扩散进入牛棚. (2)秸杆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除了作为牛的饲料外,还可与牛粪混合堆入进行发酵,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将能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被蔬菜吸收. (3)冬季生态型种植养殖模式中,因生物细胞呼吸产热使牛棚内温度较高,牛维持体温消耗能量少,用于生长发育的能量较多,生长速率显著提高. (4)牛棚保温所需热量来自环境中的太阳能和地热,还可来自生物的细胞呼吸. (5)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冬季生态型养殖模式可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高效利用. 故答案为: (1)二氧化碳 氧气 (2)发酵 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3)牛棚内温度较高因而牛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较少 (4)太阳光能 发酵产热 (5)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高效利用 2017年1月13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