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4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株洲市南方中学、醴陵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生物试卷(平行班) Word版含解析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2016-2017学年湖南省株洲市南方中学、醴陵一中高二(上)联考生物试卷(平行班) 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40分) 1.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猫的蓝眼和白毛 B.棉花的细绒和长绒 C.兔的身高和体重 D.豌豆花位置的叶腋和茎顶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子二代出现3:1的固定比例与基因分离有关 B.测交实验的结果能反映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种类,但不能反应比例 C.豌豆的人工异花传粉需要先去雄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图中哪个过程( )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豌豆中,籽粒黄色(Y)和圆形(R)分别对绿色(y)和皱缩(r)为显性,现将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的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15:5,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 A.YyRR×Yyrr B.YyRr×Yyrr C.YyRR×yyrr D.YyRr×yyrr 5.下列有关减数分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同源染色体联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B.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C.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其上的基因具有行为有平行关系 D.形成的子细胞可继续分裂 6.正常人的下列细胞中,可能有2条X染色体的是( ) A.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 B.初级精母细胞 C.次级精母细胞 D.次级卵母细胞 7.关于性染色体及其基因遗传方式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方式与性别相联系 B.XY型生物体细胞内含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 C.体细胞内的两条性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D.XY型的生物体细胞内如果含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可表示为XX 8.一个家庭中,父亲是色觉正常的多指(由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控制)患者,母亲的表现型正常,他们却生了一个手指正常但患红绿色盲的孩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孩子的色盲基因来自祖母 B.这对夫妇再生一个男孩,只患红绿色盲的概率是 C.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概率是 D.父亲的精子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9.艾弗里将R型肺炎双球菌培养在含S型细菌DNA的培养基中,得到了S型肺炎双球菌,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说明这种变异是定向的 B.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属于基因重组 C.该实验不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D.将S型细菌的DNA注射到小鼠体内也能产生S型细菌 10.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流程为同位素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有两次培养T2噬菌体的过程,可以说明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B.噬菌体侵染的是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为保证侵染的效果可以延长保温的时间 C.离心的目的是让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分离 D.用32P标记的一组感染实验,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11.脱氧核苷酸的化学组成是( ) A.磷酸、核糖、碱基 B.磷酸、五碳糖、碱基 C.磷酸、脱氧核糖、核苷 D.磷酸、脱氧核糖、碱基 12.如图为DNA分子部分结构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解旋酶可以断开⑤键,因此DNA的稳定性与⑤无关 B.④是一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C.DNA连接酶可催化⑥或⑦键形成 D.A链、B链的方向相反,磷酸和脱氧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13.一个由15N标记的DNA分子,在没有15N的环境中培养,复制5次后含15N的DNA分子占DNA分子总数的( ) A. B. C. D. 14.皱粒豌豆的淀粉分支酶基因中,因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导致该酶不能合成,从而引起种子细胞内淀粉含量降低,游离蔗糖含量升高,这样的豌豆虽皱但味道更甜.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性状 B.该实例体现了基因性状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C.该变异的发生有可能会导致翻译过程提前终止 D.该变异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 15.关于等位基因B和b发生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等位基因B和b都可以突变成为不同的等位基因 B.X射线的照射不会影响基因B和基因b的突变率 C.基因B中的碱基对G﹣C被碱基对A﹣T替换可导致基因突变 D.在基因b的ATGCC序列中插入碱基C可导致基因b的突变 16.下列不属于基因重组的是( ) A.四分体中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而互换 B.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组 C.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 D.将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 17.下列关于染色体与染色体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染色体组含有某种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 B.一个染色体组中可能有姐妹染色单体,也可能无姐妹染色单体 C.着丝点分裂后,移向细胞同一极的一组染色体不含同源染色体 D.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改变 18.下列有关遗传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仅由基因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B.仅由染色体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C.由于基因或染色体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D.先天性疾病就是遗传病 19.下列有关农作物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于大田生产的优良品种都是纯合子 B.多培体育种都要利用秋水仙素处理 C.利用基因工程可定向培育优良品种 D.杂交育种与单培体育种的原理相同 20.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D.细菌对抗生素抗药性的产生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21.如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人体体液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是乙,O2浓度最高的是乙 B.营养不良时,甲的含量会增多,乙的含量会减少 C.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甲和乙 D.淋巴细胞只分布在丁中 22.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人的体温太低,酶会永久失活进而影响代谢 B.内环境的温度、血糖、渗透压调节均与垂体有关 C.年龄、性别、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 D.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相近 23.如果人可以抑制,膝跳反射现象会消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膝跳反射需要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B.膝跳反射不可能由一个神经元完成 C.大脑受损的植物人仍能产生膝跳反射 D.人能可以抑制膝跳反射,说明该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 24.烟台冬泳爱好者入水后,勤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 A.兴奋中枢祌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C.通过神经凋节减少汗腺分泌 D.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25.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胃液对病原体的抵抗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效应B淋巴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是由于细胞表面没有各种受体 C.唾液中的溶菌酶可对外来病原体产生免疫应答 D.记忆T淋巴细胞可直接攻击被病原体侵染的体细胞 26.植物激素在植物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B.在果实的发育过程中生长素和乙烯的作用相同 C.脱落酸既能促进叶片衰老,也能促进细胞分裂 D.赤霉素既能促进细胞伸长,也能促进种子萌发 27.下列关于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向光生长能够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B.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C.在花期喷洒高浓度的2,4﹣D可防止落花落果 D.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 28.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B.春运期间,北京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⑤ 29.下列有关群落的空间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具有垂直结构的群落无水平结构 B.稻田中的水稻高低错落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C.植物的分层现象有利于提高光能的利用率 D.草原生态系统只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30.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演替至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可能找到苔藓、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 B.某坡地发生山崩,一段时间后,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属于初生演替 C.草本阶段多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调节能力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的内部变化,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31.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32.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D.细胞外液中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减少 33.如图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腺,①②和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②通过作用于垂体b,进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B.激素③含量增加可通过反馈调节使①②激素分泌减少 C.a表示垂体,b表示甲状腺,c表示下丘脑 D.幼年时激素③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智力低下 34.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及医疗条件的改善,传染性疾病逐渐得到了控制,但遗传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下面对遗传病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苯丙酮尿症不能通过B超检查确定,但可以通过羊水检查确定 B.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率调查可以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 C.一个家族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不是遗传病,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是遗传病 D .研究某遗传病的发病率,一般选择某个有此病的家族,通过研究统计计算出发病率 35.某植物花色遗传受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当不存在显性基因时,花色为白色,当存在显性基因时,随显性基因数量的增加,花色红色逐渐加深.现用两株纯合亲本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有白花植株和4种红花植株,按红色由深至浅再到白的顺序统计出5种类型植株数量比例为1:4:6:4: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植物的花色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亲本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和aabb C.F2中AAbb和aaBB个体的表现型与F1相同 D.用F1作为材料进行测交实验,测交后代有4种表现型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50分) 36.玉米为雌雄同株,其顶部开雄花,下部开雌花.在一个育种实验中,选取A、B两棵植株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各雌花序发育成穗轴上的玉米粒的颜色数如表所示: 实验 黄色玉米粒 白色玉米粒 一 0 823 二 587 196 三 412 386 实验一:将植株A的花粉传授到同一植株的雌花序上. 实验二:将植株B的花粉传授到同一植株的雌花序上. 实验三:将植株A的花粉传授到植株B的另一雌花序上.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在玉米粒颜色这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 ,判断的理由是 . (2)如果用F代表显性基因,f代表隐性基因,则植株A的基因型是 .若实验二收获的黄色玉米粒再自交,有的玉米粒其后代会发生 . (3)要完成实验三,在花蕾期对B植株顶部实行 处理. (4 )为了验证实验三获得的黄色玉米粒的基因型,可采取的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是: . 37.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A结构是一个 的分子结构,图中被运输的氨基酸是 (脯氨酸的密码子为CCG,精氨酸的密码子为CGG,丙氨酸的密码子为GCC,甘氨酸的密码子为GGC). (2)图乙中②表示的过程是 ,需要的酶有 .③相比,②过程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 . (3)图乙中,正常人体细胞有可能发生的过程有 (填序号). 38.将刚刚离体的枪乌贼粗大神经置于生理盐水中,给予适宜刺激后,膜两侧出现的电位变化如图一所示: (1)图一中a点表示神经纤维没有受到刺激时的 电位,此时神经纤维膜主要对 有通透性.引起b点电位变化的原因是 .若适当降低该神经元外Na+的浓度,则c点高度 (填“不变”、“增加”或“降低”). (2)取出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进行如图二所示的实验:将电位计的两个微型电极A、B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强刺激C处,此时C点产生的电位对应图一中的 点.兴奋传至B点过程中,膜内电流方向是 .兴奋传导过程中,电位计指针的偏转情况是 . 39.科学史上曾设计了以下以燕麦胚芽鞘为实验材料的系列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实验的推论是胚芽鞘具有 . (2)C、D实验的推论是 . (3)E、F实验的推论是 . (4)A、G实验的推论是向光性的原因是 . (5)预测实验H的现象: ,预测该现象是依据实验 (填符号)得出的. 2016-2017学年湖南省株洲市南方中学、醴陵一中高二(上)联考生物试卷(平行班)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40分) 1.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猫的蓝眼和白毛 B.棉花的细绒和长绒 C.兔的身高和体重 D.豌豆花位置的叶腋和茎顶 【考点】生物的性状与相对性状. 【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 【解答】解:A、猫的蓝眼和白毛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棉花的细绒和长绒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 C、兔的身高和体重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 D、小豌豆花位置的叶腋和茎顶属于相对性状,D正确. 故选:D.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子二代出现3:1的固定比例与基因分离有关 B.测交实验的结果能反映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种类,但不能反应比例 C.豌豆的人工异花传粉需要先去雄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过程为:纯种高杆豌豆×纯种矮秆豌豆→F1代均表现为高杆F2有高杆,也有矮秆,且高杆:矮秆=3:1.为了验证假说正确与否,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即F1代×隐性个体杂交→子代高杆:矮秆=1:1,这证明F1代产生配子的分离比为1:1. 【解答】解:A、子二代出现3:1 的固定比例与等位基因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有关,A正确; B、测交实验的结果能反映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B错误; C、由于豌豆是雌雄同株同花植物,所以豌豆的人工异花传粉需要先去雄,C正确; D、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D正确. 故选:B. 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图中哪个过程( )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②表示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后代的过程(受精作用);③表示子代基因型种类数;④表示子代表现型及相关比例.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也就是形成配子的时期,而图中属于形成配子的时期只有①﹣﹣减数分裂的过程. 【解答】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所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进行有性生殖时,其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应作用于①即产生配子的步骤. 故选:A. 4.豌豆中,籽粒黄色(Y)和圆形(R)分别对绿色(y)和皱缩(r)为显性,现将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的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15:5,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 A.YyRR×Yyrr B.YyRr×Yyrr C.YyRR×yyrr D.YyRr×yyrr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亲本为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基因型为Y_R_和yyrr.杂交得到的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15:5,所以黄色:绿色=(9+3):(15+5)=3:5,圆粒:皱粒=(9+15):(3+5)=3:1. 【解答】解:可将两对基因分开单独研究每一对基因的遗传情况,由选项可知杂交组合可知有两种杂交方式Yy×Yy或Yy×yy.若为Yy×Yy,则F1为YY, Yy, yy,自交子代Y_为+×=,即黄:绿=5:3(不符合,舍弃);若为Yy×yy则F1为Yy, yy,自交子代Y_为×=,即黄:绿=3:5. 又由于F2圆粒:皱粒=3:1,所以F1为Rr,则双亲为RR×rr.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yyrr. 故选:C. 5.下列有关减数分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同源染色体联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B.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C.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其上的基因具有行为有平行关系 D.形成的子细胞可继续分裂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 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解:A、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正确; B、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B正确; C、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其上的基因具有行为有平行关系,C正确; D、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如精细胞、卵细胞等,不能再继续分裂,D错误. 故选:D. 6.正常人的下列细胞中,可能有2条X染色体的是( ) A.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 B.初级精母细胞 C.次级精母细胞 D.次级卵母细胞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1、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 2、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为:后期加倍,其他时期不变.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减半一次,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短暂加倍,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后又减半一次. 【解答】解:A、女性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含有2条X染色体,A正确; B、初级精母细胞只含有1条X染色体,B错误; C、次级精母细胞可能含有1条X染色体,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可能含有2条X染色体,C正确; D、次级卵细胞含有1条X染色体,但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含有2条X染色体,D正确. 故选:ACD. 7.关于性染色体及其基因遗传方式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方式与性别相联系 B.XY型生物体细胞内含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 C.体细胞内的两条性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D.XY型的生物体细胞内如果含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可表示为XX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XY型生物雌性个体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为XX,两条X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为XY,属于一对异型的同源染色体,其中X来自母方,Y染色体来自父方. 【解答】解:A、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故A正确; B、雄性动物体细胞内含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雌性动物含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故B错误; C、X、Y也是同源染色体,X与Y虽然形状、大小不相同,但在减数分裂过程中X、Y的行为与同源染色体的行为一样,要经历联会、四分体和分离的过程,因此X、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故C正确; D、XY型决定生物,雌性动物体细胞内含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XX,故D正确. 故选:B. 8.一个家庭中,父亲是色觉正常的多指(由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控制)患者,母亲的表现型正常,他们却生了一个手指正常但患红绿色盲的孩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孩子的色盲基因来自祖母 B.这对夫妇再生一个男孩,只患红绿色盲的概率是 C.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概率是 D.父亲的精子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多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用A、a表示;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则父亲的基因型为A_XBY,母亲基因型aaXBX_,子代基因型为aaXbY,根据子代的基因型可确定父亲的基因型为AaXBY,母亲的基因型为aaXBXb. 【解答】解:A、孩子的色盲基因来自母亲,母亲的色盲基因可以来自她的母亲或父亲,所以孩子的色盲基因可能来自外祖母或外祖父,不可能来自其祖母,A错误; B、这对夫妇再生一男孩,只患色盲的概率是(正常指的概率,男孩色盲的概率),B错误; C、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概率是,C正确; D、父亲的精子基因型为AaXBY,其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D错误. 故选:C. 9.艾弗里将R型肺炎双球菌培养在含S型细菌DNA的培养基中,得到了S型肺炎双球菌,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说明这种变异是定向的 B.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属于基因重组 C.该实验不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D.将S型细菌的DNA注射到小鼠体内也能产生S型细菌 【考点】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 【分析】R型肺炎双球菌培养在含S型细菌DNA的培养基中转化成S型肺炎双球菌,说明R型细菌发生变异,DNA是遗传物质. 【解答】解:A、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这种变异是不定向的;故A错误. B、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的DNA实现重组重组,表现出S型细菌的性状,此变异属于广义上的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故B正确. C、该实验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故C错误. D、S型细菌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相混合后才能转化成S型细菌,而单独将S型细菌的DNA注入到小老鼠时已经失去活性;故D错误. 故选:B. 10.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流程为同位素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有两次培养T2噬菌体的过程,可以说明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B.噬菌体侵染的是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为保证侵染的效果可以延长保温的时间 C.离心的目的是让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分离 D.用32P标记的一组感染实验,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表明: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分子,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DNA分子进入大肠杆菌,经离心后处于沉淀物中;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进入杆菌,所以噬菌体侵染细菌并经离心后,含35S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离心管的上清液中. 【解答】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生命活性必需依赖于细胞,因此需要用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A正确;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对细菌的培养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导致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B错误; C、离心的目的是让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大肠杆菌分离,C错误; D、用32P标记的一组感染实验,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D错误. 故选:A. 11.脱氧核苷酸的化学组成是( ) A.磷酸、核糖、碱基 B.磷酸、五碳糖、碱基 C.磷酸、脱氧核糖、核苷 D.磷酸、脱氧核糖、碱基 【考点】DNA分子的基本单位. 【分析】核酸包括DNA和RNA,核酸由核苷酸组成,核苷酸包括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是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 【解答】解: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碱基构成. 故选:D. 12.如图为DNA分子部分结构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解旋酶可以断开⑤键,因此DNA的稳定性与⑤无关 B.④是一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C.DNA连接酶可催化⑥或⑦键形成 D.A链、B链的方向相反,磷酸和脱氧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1、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链由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脱氧核苷酸链,DNA分子一般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图中①是磷酸,②是脱氧核糖,③是鸟嘌呤碱基,⑤是氢键,⑥是磷酸二酯键,⑦是脱氧核苷酸内连接脱氧核糖和磷酸 的化学键. 【解答】解:A、DNA分子的稳定性与⑤氢键有关,A错误; B、④不能构成有关脱氧核苷酸,B错误; C、DNA连接酶催化⑥形成,但是不能催化⑦形成,C错误; D、A、B是DNA分子的两条单链,两条单链方向相反,磷酸和脱氧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D正确. 故选:D. 13.一个由15N标记的DNA分子,在没有15N的环境中培养,复制5次后含15N的DNA分子占DNA分子总数的( ) A. B. C. D.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DNA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 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连结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 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DNA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 DNA复制意义:通过复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解答】解:一个由15N标记的DNA分子,放在没有标记的环境中培养,复制5次后得到25=32个DNA.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其中有2个DNA分子各含一条母链,其他DNA分子不含15N,所以复制5次后标记的DNA分子占DNA分子总数的=. 故选:C. 14.皱粒豌豆的淀粉分支酶基因中,因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导致该酶不能合成,从而引起种子细胞内淀粉含量降低,游离蔗糖含量升高,这样的豌豆虽皱但味道更甜.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性状 B.该实例体现了基因性状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C.该变异的发生有可能会导致翻译过程提前终止 D.该变异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 【考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1、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型是表现型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2、基因通过中心法则控制性状,包括两种方式: (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例如:a、豌豆粒型:豌豆淀粉分支酶基因异常(插入外来DNA序列)→不能正常合成淀粉分支酶→淀粉少→皱粒. b、白化病:酪氨酸酶基因异常→缺少酪氨酸酶→制约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白化病. (2)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解答】解:A、基因通过控制淀粉分支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A正确; B、从该实例可知,豌豆的该基因既能控制种子的形状(如皱粒),也能控制种子的甜味,由此可知该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B错误; C、突变后的基因在翻译时有可能提前终止,C正确; D、皱粒豌豆的淀粉分支酶基因中因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导致基因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属于基因突变,D正确. 故选:B. 15.关于等位基因B和b发生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等位基因B和b都可以突变成为不同的等位基因 B.X射线的照射不会影响基因B和基因b的突变率 C.基因B中的碱基对G﹣C被碱基对A﹣T替换可导致基因突变 D.在基因b的ATGCC序列中插入碱基C可导致基因b的突变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和通用性. 基因突变的特点: a、普遍性; b、随机性; c、低频性; d、多数有害性; e、不定向性. 【解答】解:A、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等位基因B和b都可以突变成为不同的等位基因,A正确; B、X射线属于物理诱变因子,会提高基因B和基因b的突变率,B错误; C、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C正确; D、在基因b的ATGCC序列中插入碱基C ,则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即发生了基因突变,D正确. 故选:B. 16.下列不属于基因重组的是( ) A.四分体中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而互换 B.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组 C.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 D.将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 【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分析】基因重组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 (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3、意义:(1)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2)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答】解:A、四分体中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而互换,这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 B、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组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 C、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属于受精作用,而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正确; D、将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采用了基因工程技术,其原理是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C. 17.下列关于染色体与染色体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染色体组含有某种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 B.一个染色体组中可能有姐妹染色单体,也可能无姐妹染色单体 C.着丝点分裂后,移向细胞同一极的一组染色体不含同源染色体 D.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改变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解答】解:A、一个染色体组由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的染色体组成,含有某种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A正确; B、细胞分裂过程中,着丝点没有分裂时,一个染色体组中有姐妹染色单体,着丝点分裂后,则一个染色体组中无姐妹染色单体,B正确; C、如果进行有丝分裂,则着丝点分裂后,移向细胞同一极的一组染色体含有同源染色体,C错误; D、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改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D正确. 故选:C. 18.下列有关遗传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仅由基因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B.仅由染色体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C.由于基因或染色体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D.先天性疾病就是遗传病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分析】人类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解答】解:ABC、人类遗传病是由基因或染色体异常引起的疾病,AB错误;C正确; B、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B错误. 故选:C. 19.下列有关农作物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于大田生产的优良品种都是纯合子 B.多培体育种都要利用秋水仙素处理 C.利用基因工程可定向培育优良品种 D.杂交育种与单培体育种的原理相同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方法: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法.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可见,基因工程能定向培育生物新品种.用于大田生产的优良品种不一定是纯合子,如水稻存在杂种优势,用于大田生产的是杂合子.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而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解答】解:A、用于大田生产的优良品种不一定是纯合子,如水稻存在杂种优势,用于大田生产的是杂合子,A错误; B、多倍体育种过程不一定要使用秋水仙素,也可以采用低温诱导的方法,B错误; C、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可见,基因工程能定向培育生物新品种,C正确; D、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而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C. 20.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D.细菌对抗生素抗药性的产生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以自然选择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错误; C、突变和基因重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 D、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对抗生素抗药性的产生是人工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21.如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人体体液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是乙,O2浓度最高的是乙 B.营养不良时,甲的含量会增多,乙的含量会减少 C.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甲和乙 D.淋巴细胞只分布在丁中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所以图中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细胞内液、丁是淋巴. 【解答】解:A、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是丙(细胞内液),O2浓度最高的是甲(血浆),A错误; B、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使乙的含量会增多,甲的含量会减少,B错误; C、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C正确; D、淋巴细胞存在于(丁液)淋巴中,会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因此淋巴细胞也存在于(甲液)血浆中,D错误. 故选:C. 22.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人的体温太低,酶会永久失活进而影响代谢 B.内环境的温度、血糖、渗透压调节均与垂体有关 C.年龄、性别、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 D.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相近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所谓相对稳定,是指在某一个较短的时间段内,生理指标是变动的,而在长时间的范围内,生理指标总体是恒定的. 【解答】解:A、若人的体温太低,酶的活性会下降进而影响代谢,低温不会使酶永久失活,A错误; B、内环境的温度、血糖调节均与垂体有关,而渗透压的调节与垂体无关,B错误; C、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C正确; D、血浆中蛋白质是血浆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D错误. 故选:C. 23.如果人可以抑制,膝跳反射现象会消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膝跳反射需要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B.膝跳反射不可能由一个神经元完成 C.大脑受损的植物人仍能产生膝跳反射 D.人能可以抑制膝跳反射,说明该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分析】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①大脑皮层:最高级的调节中枢; ②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中枢; 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调节中的主要作用: a、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高. b、分泌:分泌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等. c、调节:水平衡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d、传导:可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解答】解:A、反射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A正确; B、一个反射弧至少有2个神经元,B正确; C、大脑受损的植物人,由于脊髓未受损,因此仍能产生膝跳反射,C正确; D、人能可以抑制膝跳反射,说明脊髓受大脑皮层的控制,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存在于脊髓,D错误. 故选:D. 24.烟台冬泳爱好者入水后,勤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 A.兴奋中枢祌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C.通过神经凋节减少汗腺分泌 D.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寒冷时体温调节的过程为: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冬泳爱好者入水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肌肉收缩使产热增加,同时散热减少,以维持体温恒定,A正确; B、促进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B错误; C、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以减少散热,C正确; D、寒冷引起的毛细血管收缩属于神经调节,D正确. 故选:B. 25.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胃液对病原体的抵抗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效应B淋巴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是由于细胞表面没有各种受体 C.唾液中的溶菌酶可对外来病原体产生免疫应答 D.记忆T淋巴细胞可直接攻击被病原体侵染的体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3、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A、胃液对病原体的抵抗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A正确; B、效应B淋巴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只能说明该细胞没有抗原的特异性受体,但是该细胞表面具有淋巴因子的受体,B错误; C、唾液中的溶菌酶可对外来病原体产生免疫应答,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C正确; D、效应T淋巴细胞可直接攻击被病原体侵染的体细胞,D错误. 故选:AC. 26.植物激素在植物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B.在果实的发育过程中生长素和乙烯的作用相同 C.脱落酸既能促进叶片衰老,也能促进细胞分裂 D.赤霉素既能促进细胞伸长,也能促进种子萌发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植物激素是植物体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包括: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类 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 【解答】解:A 、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只是对细胞的代谢活动起调节作用,A错误; B、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B错误; C、脱落酸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C错误; D、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此外,它还有解除种子促进萌发等作用,D正确. 故选:D. 27.下列关于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向光生长能够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B.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C.在花期喷洒高浓度的2,4﹣D可防止落花落果 D.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1、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有两种:①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有单侧光或者重力的作用),②极性运输(不受重力和单侧光的影响). 2、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指: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3、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用于培育无籽果实);(3)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4)控制性别分化.此外生长素类似物还应用于除草,作为“除草剂”. 【解答】解:A、植物向光生长不能够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因背光侧和向光侧均为促进作用,A错误; B、生长索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消耗能量,故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索的极性运输,B正确; C、生长素能防止落花落果,因此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防止落花落果,高浓度的2,4﹣D可促进落花落果,C错误; D、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D错误. 故选:B. 28.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B.春运期间,北京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⑤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它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图中①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也能影响死亡率,性别比例则影响出生率,所以②与③分别为出生率和死亡率,④是年龄组成,⑤是性别比例. 【解答】解: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A正确; B、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而不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错误;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C正确;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D正确. 故选:B. 29.下列有关群落的空间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具有垂直结构的群落无水平结构 B.稻田中的水稻高低错落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C.植物的分层现象有利于提高光能的利用率 D.草原生态系统只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 意义: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解答】解:A、群落同时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误; B、水稻属于同一种生物,属于种群,不属于群落,B错误; C、植物的分层现象有利于提高光能的利用率,C正确; D、草原生态系统同时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C. 30.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演替至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可能找到苔藓、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 B.某坡地发生山崩,一段时间后,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属于初生演替 C.草本阶段多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调节能力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的内部变化,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群落演替特点 (1 )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可预测的. (2)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群落演替的原因 (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即内因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 (2)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解答】解:A、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则森林中还能找到苔藓和灌木;故A正确. B、某坡地发生山崩,一段时间后,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属于次生演替;故B错误. C、昆虫进入,生物种类增多,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群落调节能力发生变化;故C错误. D、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故D错误. 故选A. 31.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1﹣1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10﹣2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20﹣30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解答】解:A、1﹣5年λ>1,而且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加,A错误; B、第5年到10年之间λ>1,野兔种群数量持续增加,B错误; C、15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C错误; D、20~30年之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D正确. 故选:D. 32.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D.细胞外液中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体内水分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解答】解:A、大量饮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错误; B、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觉,调节人体饮水,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错误;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尿量增加,C正确; D、尿量多少取决于肾小管重吸收作用的强弱,而重吸收是靠原尿和细胞外液的浓度差决定的,所以细胞外液中电解质浓度导致浓度差减小,重吸收的减少,尿量增加,D错误. 故选:C. 33.如图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腺,①②和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②通过作用于垂体b,进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B.激素③含量增加可通过反馈调节使①②激素分泌减少 C.a表示垂体,b表示甲状腺,c表示下丘脑 D.幼年时激素③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智力低下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可通过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所以,由图可知,a是垂体,b是甲状腺,c是下丘脑,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作用于甲状腺b,进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A错误; B、激素③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可通过反馈调节使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②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B正确; C、由图可知,a是垂体,b是甲状腺,c是下丘脑,C正确; D、幼体时③甲状腺激素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智力低下,D正确. 故选:A. 34.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及医疗条件的改善,传染性疾病逐渐得到了控制,但遗传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下面对遗传病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苯丙酮尿症不能通过B超检查确定,但可以通过羊水检查确定 B.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率调查可以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 C.一个家族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不是遗传病,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是遗传病 D.研究某遗传病的发病率,一 般选择某个有此病的家族,通过研究统计计算出发病率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人类遗传病的概念和类型,人类遗传病和传染病的特点,人类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苯丙酮尿症是单基因隐性遗传病,胎儿外观正常,而B超检查是检查胎儿外观是否畸形,故苯丙酮尿症不能通过B超检查确定,可以通过检测胎儿羊水中脱落细胞的染色体或遗传物质可帮助确定胎儿是否患有苯丙酮尿症,A正确; B、研究遗传病的发病率,一般选择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通过研究统计计算出发病率,B错误; C、一个家庭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可能是遗传病,一个家庭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可能不是遗传病,是传染病,C错误; D、研究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应随机取样进行调查,且尽可能多选取样本,D错误. 故选:A. 35.某植物花色遗传受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当不存在显性基因时,花色为白色,当存在显性基因时,随显性基因数量的增加,花色红色逐渐加深.现用两株纯合亲本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有白花植株和4种红花植株,按红色由深至浅再到白的顺序统计出5种类型植株数量比例为1:4:6:4: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植物的花色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亲本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和aabb C.F2中AAbb和aaBB个体的表现型与F1相同 D.用F1作为材料进行测交实验,测交后代有4种表现型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植物花色遗传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B和b)所控制,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显性基因A和B可以使花青素含量 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属于数量遗传.两株纯合亲本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有白花植株和4种红花植株,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五种表现型,比例是1:4:6:4:1. 【解答】解:A、该植物的花色遗传受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F2中表现型比例为1:4:6:4:1,是9:3:3:1的变式,说明F1的基因型是AaBb,所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或AAbb和aaBB,B错误; C、由于每个显性基因对于花色的作用相同,所以F2中AAbb和aaBB个体的表现型与F1(AaBb)相同,C正确; D、用F1作为材料进行测交实验,测交后代有4种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aaBb、aabb,所以只有3种表现型,比例为1:2:1,D错误. 故选:C.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50分) 36.玉米为雌雄同株,其顶部开雄花,下部开雌花.在一个育种实验中,选取A、B两棵植株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各雌花序发育成穗轴上的玉米粒的颜色数如表所示: 实验 黄色玉米粒 白色玉米粒 一 0 823 二 587 196 三 412 386 实验一:将植株A的花粉传授到同一植株的雌花序上. 实验二:将植株B的花粉传授到同一植株的雌花序上. 实验三:将植株A的花粉传授到植株B的另一雌花序上.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在玉米粒颜色这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 黄粒 ,判断的理由是 由实验二可知,植株B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黄:白≈3:1,其中占 的为显性性状 . (2)如果用F代表显性基因,f代表隐性基因,则植株A的基因型是 ff .若实验二收获的黄色玉米粒再自交,有的玉米粒其后代会发生 性状分离 . (3)要完成实验三,在花蕾期对B植株顶部实行 套袋 处理. (4)为了验证实验三获得的黄色玉米粒的基因型,可采取的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是: 将该批黄色玉米籽粒单独隔离种植,看其自交后代是否会出现白色玉米籽粒 .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实验二为植株B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黄粒:白粒≈3:1,可确定黄粒为显性性状,白粒为隐性性状. 【解答】解:(1)通过实验二中,植株B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黄粒:白粒≈3:1,其中占的为显性性状,可以判断白粒是隐性性状,黄粒是显性性状. (2)根据实验一为植株A自交,结果为只有白粒,如果用F代表显性基因,f代表隐性基因,则植株A的基因型是ff.由于实验二中,植株B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黄粒:白粒≈3:1,所以若实验二收获的黄色玉米粒再自交,有的玉米粒其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3)要完成实验三,在花蕾期对B植株实行套袋处理. (4)为了验证该批黄色玉米粒的基因型,可采取的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是将该批黄色玉米籽粒单独隔离种植,待其自交结穗后看穗轴上玉米籽粒的颜色是否会出现性状分离. 故答案为: (1)黄粒 由实验二可知,植株B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黄:白≈3:1,其中占的为显性性状 (2)ff 性状分离 (3)套袋 (4)将该批黄色玉米籽粒单独隔离种植,看其自交后代是否会出现白色玉米籽粒 37.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A结构是一个 tRNA(转运RNA) 的分子结构,图中被运输的氨基酸是 丙氨酸 (脯氨酸的密码子为CCG,精氨酸的密码子为CGG,丙氨酸的密码子为GCC,甘氨酸的密码子为GGC). (2)图乙中②表示的过程是 转录 ,需要的酶有 RNA聚合酶 .③相比,②过程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 T﹣A . (3)图乙中,正常人体细胞有可能发生的过程有 ①②③ (填序号).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分析图甲:图甲物质具有三叶草结构,应为tRNA; 分析图乙:图乙表示遗传信息传递途径,其中①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④表示RNA分子的复制过程;⑤表示逆转录过程. 【解答】解:(1)图甲中的甲代表一个tRNA分子;tRNA一端3个相邻的碱基构成反密码子,反密码子的读取方向为“3′端→5′端”,因此图示tRNA的反密码子CGG,其对应的密码子是GCC,编码的是丙氨酸. (2)图乙中②过程表示转录,需要 RNA聚合酶.与翻译过程相比,转录过程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T﹣A. (3)图乙表示的是中心法则,其中①②③过程能发生在人体细胞内,而④⑤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故答案为: (1)tRNA(转运RNA) 丙氨酸 (2)转录 RNA聚合酶 T﹣A (3)①②③ 38.将刚刚离体的枪乌贼粗大神经置于生理盐水中,给予适宜刺激后,膜两侧出现的电位变化如图一所示: (1)图一中a点表示神经纤维没有受到刺激时的 静息 电位,此时神经纤维膜主要对 K+ 有通透性.引起b点电位变化的原因是 Na+内流 .若适当降低该神经元外Na+的浓度,则c点高度 降低 (填“不变”、“增加”或“降低”). (2)取出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进行如图二所示的实验:将电位计的两个微型电极A、B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强刺激C处,此时C点产生的电位对应图一中的 c 点.兴奋传至B点过程中,膜内电流方向是 从右往左 .兴奋传导过程中,电位计指针的偏转情况是 相反 .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分析图一:图甲中,a点表示静息电位;b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0mV,此时Na+内流,c表示动作电位,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分析图二,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C处给以一个强刺激产生兴奋后,兴奋先到达B点,在电流计B侧膜外出现负电位,而A侧仍然为正电位,所以会出现第一次偏转(向右);兴奋传导到A点时,B点的电位恢复为正电位,A点的为负电位,会出现第二次偏转(向左),因此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解答】解:(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甲图a 表示神经纤维没有受到刺激时的静息电位,由于神经纤维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该离子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动作电位.若适当降低该神经元外Na+的浓度,内流数量减少,则c点高度降低. (2)将电位计的两个微型电极A、B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强刺激C处,此时C点产生动作电位,对应图一中的 c 点.兴奋传至B点过程中,B点膜内成正电位,膜内电流方向是从右往左.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C处给以一个强刺激产生兴奋后,兴奋先到达B点,在电流计B侧膜外出现负电位,而A侧仍然为正电位,所以会出现第一次偏转(向右);兴奋传导到A点时,B点的电位恢复为正电位,A点的为负电位,会出现第二次偏转(向左),因此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故答案为: (1)静息 K+ Na+内流 降低 (2)c 从右往左 相反 39.科学史上曾设计了以下以燕麦胚芽鞘为实验材料的系列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实验的推论是胚芽鞘具有 向光性 . (2)C、D实验的推论是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 (3)E、F实验的推论是 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 . (4)A、G实验的推论是向光性的原因是 由于单侧光照射引起某种物质分布不均匀 . (5)预测实验H的现象: 向右弯曲(生长) ,预测该现象是依据实验 C、 D、G (填符号)得出的.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2、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3、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解答】解:(1)A、B实验中A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B虽然有单侧光但整个植株被不透光的装置罩住,可以说明胚芽鞘尖端具有向光性. (2)C组实验尖端不能感受光照,直立生长,D组实验尖端接触光照,弯向光源生长,所以它们的推论是感光部位在尖端. (3)E、F实验的单一变量是琼脂块是否接触过胚芽鞘尖端,E组的胚芽鞘上的琼脂块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不生长,不弯曲,F组的胚芽鞘上的琼脂块接触过胚芽鞘尖端,所以E、F实验的推论是尖端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 (4)A中胚芽鞘由于单侧光的刺激表现为弯曲生长,G中接触过胚芽鞘的琼脂块放在右侧也引起弯曲,可以说明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引起某种物质分布不均匀引起的. (5)H是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左侧,应该弯向右侧,预测该现象是依据实验是C、D、G,因为C、D、G说明“弯”的本质是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 故答案为: (1)向光性 (2)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3)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 (4)由于单侧光照射引起某种物质分布不均匀 (5)向右弯曲(生长) C、D、G 2017年2月7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