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

‎2017-2018学年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 ‎1.人体的下列生理过程在内环境中完成的是( )‎ A. RNA聚合酶与特定的位点结合,催化DNA转录为RNA B. 乳酸+碳酸氢钠→乳酸钠+碳酸 C. 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D. 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答案】B ‎【解析】RNA聚合酶与特定的位点结合,催化DNA转录为RNA的过程发生在细胞核中,A错误;乳酸+碳酸氢钠→乳酸钠+碳酸,发生在血浆中,属于内环境,B正确;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发生在红细胞中,C错误;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或者线粒体中,D错误。‎ ‎2.若图中甲、乙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细胞1与2及细胞3与4之间通过某种化学物质发生联系。据图所作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 ‎ A. 细胞3和细胞4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递质来完成的 B. 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的速度比从细胞1传递到细胞2的速度快 C. 若细胞1为下丘脑中的分泌细胞,其分泌物能直接作用于细胞2,则细胞2最可能是甲状腺细胞 D. 人体对寒冷的反应与乙调节过程有关,也可能与甲调节过程有关。‎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图甲表示体液调节,图乙表示神经调节。细胞3和细胞4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来完成的,A正确;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神经调节)的速度比从细胞1传递到细胞2(体液调节)的速度快,B正确;若细胞1为下丘脑中的分泌细胞,其分泌物能直接作用于细胞2,则细胞2最可能是垂体细胞,C错误;人体对寒冷的反应与图甲体液调节和图乙神经调节都有关,D正确。‎ ‎3.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B. 浆细胞可以产生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C. 在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中能产生记忆细胞 D. 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答案】B ‎【解析】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A错误;浆细胞可以产生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B正确;只有特异性免疫过程中,才能产生记忆细胞,C错误;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D错误。‎ ‎4.下列关于B细胞和T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种细胞都只存在于淋巴中 B. B细胞只参与体液免疫,T细胞只参与细胞免疫 C. 都是造血干细胞产生的,并都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D. B细胞和T细胞发挥免疫效应往往与吞噬细胞有关 ‎【答案】D ‎【解析】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淋巴中,也可分布在血液和组织液中,A错误;B淋巴只能参与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可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错误;B淋巴细胞成熟于骨髓,T淋巴细胞成熟于胸腺,C错误;B细胞和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个过程中都有吞噬细胞的参与,D正确。‎ ‎5.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以发生 B.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的实现 C. 胰岛素促进⑤⑥⑦等过程的实现 D.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的实现 ‎【答案】C ‎【解析】②表示糖原的分解,因为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所以②不能在肌肉细胞中发生,A错误;胰岛B细胞分泌的是胰岛素,胰岛素的作用是降血糖的激素,而促进①、③过程会使血糖含量升高,B错误;胰岛素是降血糖的激素,促进④、⑤、⑥等过程会使血糖含量降低,C正确;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其作用是升高血糖浓度,而促进④过程会使血糖含量降低,D错误。‎ ‎6.从某被子植物体上提取生长素最理想的选材是( )‎ A. 老叶 B. 幼嫩种子 C. 果皮 D. 成熟种子 ‎【答案】B ‎【解析】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因此,从某被子植物体上提取生长素最理想的选材是幼嫩种子,故选B。‎ ‎7.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B. 大量诱杀雄性灯蛾,会降低灯蛾的种群密度 C.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决定因素之一 D. 在一个稳定型的种群内,种群数量不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则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A正确;大量诱杀雄性灯蛾,打破性别比例,会降低灯蛾的种群密度,B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C正确;在一个稳定型的种群内,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之中,D错误。‎ ‎8.现阶段我国出现了大量“421型”家庭(4个老人+1对夫妇+1个孩子),近期政府出台了“二孩政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必再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B. 动物种群密度减少的方法同样适用于人口数量的减少 C. 随着“421型”家庭增多,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面积所占的比例减小 D. “二孩政策”的出台旨在提高出生率和降低死亡率,从而提高自然增长率 ‎【答案】C ‎【解析】“二孩政策”指的是是一个家庭可以生两个孩子,可见仍然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A错误;动物种群密度减少不适用于人口数量的减少,人有社会性,方法有计划生育等措施,B错误;随着“421型”家庭增多,幼年人口减少,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面积所占的比例减小,C正确;“二孩政策”的出台旨在提高出生率,并没有降低死亡率,D错误。‎ ‎9.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蚜虫在植物上的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B. 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C. 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 D. 种群密度增长的种群可能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答案】D ‎【解析】蚜虫在植物上的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错误;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但是不影响种群的死亡率,B错误;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打破性别比例,影响了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的密度的大小,C错误;种群密度增长的种群可能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如有大量的个体迁入,D正确。‎ ‎10.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 B. 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 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 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答案】B ‎【解析】样方法的常用方式是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A正确;调查古树木和蝗虫幼虫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某种蛇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记重捕法,B错误;标记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估算值,C正确;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D正确。‎ ‎1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的有( )‎ ‎①呼吸酶 ②二氧化碳 ③抗利尿激素 ④核酸 ⑤血红蛋白 ⑥载体 A. 二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答案】C ‎【解析】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①错误;二氧化碳由细胞产生后进入血液循环,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②正确;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到血液的,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③正确;核酸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④错误;血红蛋白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⑤错误;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⑥错误。因此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有①④⑤⑥,故选C。‎ ‎12.以下关于艾滋病(AIDS)的叙述,错误有(  )‎ ‎①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它病原体感染 ‎ ‎②HIN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淋巴细胞 ‎③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复制能力较弱 ‎ ‎④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的特效药 ‎ ‎⑤HIV在繁殖过程中,利用其RNA的逆转录和宿主的表达系统合成病毒自身的蛋白质 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B ‎【解析】AIDS患者的免疫系统瘫痪,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它病原体感染,①正确;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T淋巴细胞,②错误;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时免疫系统杀灭HIV的能力强,③错误;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的特效药,④正确;HIV在繁殖过程中,利用其RNA和宿主的翻译系统合成病毒自身的蛋白质,如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为场所,宿主细胞的氨基酸为原料,⑤正确。综上所述,关于艾滋病(AIDS)的叙述错误的有②③,故选B。‎ 评卷人 得分 二、单选题 ‎13.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不包括哪项内容( )‎ A. 小肠肠腔内pH的相对稳定 B. 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C. 组织液中的温度的相对稳定 D. 淋巴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内环境的稳态是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小肠的肠腔属于消化道的一部分,消化道由于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故A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稳态,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4.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 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 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 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①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但③通过排泄系统来完成,A错误;‎ B、人体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内液,B错误;‎ C、④进入细胞,应该为养料和氧气,C正确;‎ D、⑥表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通过内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故选:C.‎ ‎15.吊针(静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A. 血浆→组织液→淋巴→靶细胞 B. 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C. 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D. 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答案】C ‎【解析】药液从血浆进入组织液后,直接作用于靶细胞,A错误;打吊针(静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静脉的血浆中,经过血液循环,进入组织液,直接作用于靶细胞,B错误;静脉注射的药液直接进入人体的血浆,然后经过组织液作用于靶细胞,C正确;静脉注射药液首先进入的是血浆,D错误。‎ ‎16.16.下列各项不能诱发人体组织水肿的是( )‎ A.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 B. 营养不良造成的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C. 毛细淋巴管堵塞,组织液不能回流 D. 饮水过多,大量水分滞留在组织液所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对水的吸引力增加,出现组织水肿,故A正确。营养不良造成的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故B正确。毛细淋巴管堵塞,组织液不能回流导致水分积累在组织液,故C正确。饮水过多,会通过机体调节不会使水分滞留在组织液,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7.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哪项与人体高级中枢大脑皮层有关( )‎ A.生物节律的控制 B.血糖调节 C.语言、学习和记忆 D.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脑的结构中,维持平衡、协调运动是小脑的功能,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则依赖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脑干中则有与呼吸、心跳有关的基本生命中枢,下丘脑是内分泌腺的枢纽.‎ 解:A、生物节律的控制中枢位于下丘脑,A错误;‎ B、血糖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B错误;‎ C、语言、学习和记忆中枢位于大脑皮层,C正确;‎ D、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与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有关,D错误.‎ 故选:C.‎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18.下丘脑是重要的生命活动调节中枢,下列各项属于下丘脑参与调节的一组是( )‎ ‎①水平衡的调节 ②调控促激素分泌 ③渗透压平衡的凋节 ‎ ‎④血糖平衡的调节 ⑤体温平衡的调节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答案】A ‎【解析】水平衡的调节中枢是下丘脑,①正确;下丘脑合成促激素释放激素,进而调控垂体合成并分泌促激素,②正确;下丘脑是渗透压平衡的调节中枢,另外含有渗透压感受器,③正确;下丘脑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④正确;下丘脑是体温平衡的调节中枢,⑤正确。‎ ‎19.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 )‎ A. 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B. 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C. 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D. 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答案】A ‎【解析】胰岛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调节糖代谢: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糖原合成等,从而使血糖降低.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胰岛素就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则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降低,血糖水平不能降低,使血糖水平过高,A正确。‎ ‎【考点定位】血糖平衡的调节 ‎20.关于血糖浓度的调节,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血糖平衡的体液调节主要靠激素调节 ‎ ‎②血糖平衡的激素调节只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  ‎ ‎③下丘脑的某些区域参与血糖调节  ‎ ‎④胰岛细胞只能感受血糖浓度的变化而分泌激素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血糖平衡的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主要靠激素调节,①正确;血糖平衡的激素调节只靠胰岛素降低血糖,升高血糖的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②错误;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不同区域参与血糖浓度调节,③正确;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既可接受神经调节,也可直接感受血糖浓度变化的刺激而产生相应的应答反应,④错误。故D正确。‎ ‎21.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 ‎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 ‎③吞噬细胞的胞吞 ‎ ‎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 ‎ ‎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 ‎⑦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 A. ②⑤ B. 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⑤⑦‎ ‎【答案】C ‎【解析】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①正确;唾液由唾液腺分泌,因此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②正确;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③错误;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④正确;皮肤的阻挡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⑤正确;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属于第三道防线,⑥错误;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属于特异性免疫,⑦错误,所以,①②④⑤正确,故选C。‎ ‎22.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的功能。其中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淋巴因子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重要成分 B.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正确的治疗措施是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 C. 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防卫过度所致 D. 溶菌酶、浆细胞分泌的抗体、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是免疫活性物质 ‎【答案】A ‎【解析】‎ 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的功能,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组成,A错误;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细胞造成,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正确的治疗措施是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B正确;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细胞造成,过敏反应是因为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抗原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二者都是因为机体免疫过强造成,C正确;溶菌酶、抗体和淋巴因子都是免疫活性物质,D正确;答案是A。‎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知识拓展:(1)乙酰胆碱是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的神经递质,某病人血液中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病人所患疾病是自身免疫病。‎ ‎(2)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属于过敏反应,其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3)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艾滋病病毒引起,其致病机理是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人体的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各种病原体则乘虚而入。所以,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或恶性肿瘤,根本原因是HIV破坏免疫系统。‎ ‎23.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的正确顺序是( )‎ ‎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②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 ‎ ‎③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④摄水量增加 ⑤减少尿的排出 ‎ ‎【答案】C ‎【解析】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的排出;与此同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渴觉,使人的摄水量增加。综上分析,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水盐平衡调节 ‎【名师点睛】识记并理解水盐平衡调节过程并形成知识网络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4.如图表示用云母片(不透水性)插入掩埋胚芽鞘的尖端的不同部位,从右边用光照射,胚芽鞘的生长状况将是( )‎ A. 甲和乙都向右弯曲 B. 甲和乙都向左弯曲 C. 甲向左弯曲、乙向右弯曲 D. 甲向左弯曲、乙不弯曲 ‎【答案】C ‎【解析】光照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但甲图向下运输途径被云母片阻断,而乙图正常,所以甲向左弯曲,乙向右弯曲。‎ ‎25.图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的最佳组合是 ( )‎ A. ①② B. ③④ C. ⑤⑥ D. ④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对照实验的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①和②说明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A错误;③和④说明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B错误;⑤和⑥对比可说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而不是尖端的下面,C正确;④和⑥说明感受光刺激部位不是尖端下面的伸长区,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向光性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26.神经冲动在神经中枢内的可能传导途径是(  )‎ A.树突→突触→神经元细胞体→轴突 B.轴突→神经元细胞体→树突→突触 C.树突→神经元细胞体→轴突→突触 D.树突→突触→轴突→神经元细胞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冲动在神经中枢传递是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上,以及神经元之间传递,而依题意是指一个神经元上传递。一般在一个神经元上传递是开始于树突上的突触小体的后膜,在经过胞体,再在长长的轴突上传递,在到下一个突触小体的前膜;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神经元的结构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识记神经元的结构。‎ ‎27.当人体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 ℃‎降至‎5 ℃‎,则人体的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A. 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B. 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C. 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D. 增加、增加、减少、降低 ‎【答案】B ‎【解析】人体从常温到低温环境中,为了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此时会通过加快细胞的氧化分解增加产热量,即耗氧量增加,A错误。此时通过汗腺散发的水分减少,会通过尿液排出水分,所以尿量增加,抗利尿激素含量是减少,C错误。体外温度改变但体内温度相对稳定,所以体内酶活性不变,B正确,D错误。‎ ‎28.如图(圆饼图)是某动物种群年龄结构调查结果,该种群的发展趋势是(  )‎ A. 种群密度保持稳定 B. 自然增长率变大 C. 同化的能量减少 D. 数量将呈指数增长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由题意分析可知,种群的年龄组成包括三种:(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由图可知该种群年龄组成结构是衰退型,因此发展趋势应为种群密度下降,生物量减少,因此C项正确。‎ 考点:种群的数量特征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29.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 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不能用地上部分的数量作为种群密度 B. 不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C.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 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D ‎【解析】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因此不能用地上部分的数量作为种群密度,A项正确;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而不宜用样方法,B项正确;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C项正确;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此种群密度不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项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密度的调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30.调查某地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2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田鼠40只,将捕获的鼠标记后,在原地放生,数月后,在原地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只,其中有标记的个体为8只,则该地调查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大约为(  )‎ A. 40只 B. 320只 C. 180只 D. 288只 ‎【答案】C ‎【解析】设该地调查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x,则40∶x=8∶36,x=40×36÷8=180只。选C。‎ ‎31.如图表示环颈雉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曲线X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其中λ代表增长倍数 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曲线X和Y的差值可表示环境阻力 D.若不考虑迁入迁出,曲线Y表示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曲线X为J型增长曲线,公式为Nt=N0λt,其中λ代表增长倍数,故A正确;BC段增长率下降,但是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故B错误;曲线X与Y的差值表示环境阻力,即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故C正确;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的增长一般呈现S型,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2.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种因素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 A. 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 B. 两次捕获间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 C. 标志物脱落 D. 两次捕获时间间隔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 ‎【答案】A ‎【解析】若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根据计算公式,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小,A正确;两次捕获期间,若部分标志个体迁出调查区域,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可能比实际值偏大,B错误;若个别标志物脱落,则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数占总个体数比例减小,调查结果会偏大,C错误;若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可能比实际值偏大,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即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33.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白头鹎(鸟纲鹎科动物)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 )‎ 年份 第2年 第4年 第6年 第8年 第10年 第12年 第14年 增长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A. 这14年中,白头鹎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 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 该学校中,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 D. 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速率 ‎【答案】C ‎【解析】表中信息显示: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说明该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A项错误;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为1.2,说明该种群的数量仍在增加,因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项错误;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种群数量约为1/2K,由此推知: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C项正确;白头鹎为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D项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名师点睛】本题以“调查分析数据”为素材,考查学生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的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题意并采取对比法,认真分析表格数据,找出数据、现象的变化规律,并将“变化规律”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34.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右下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O~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 B.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C.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增长 D.c~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增长 ‎【答案】C ‎【解析】依题意可知:λ=当年种群中个体数量/一年前种群中个体数量,在0~a年, λ=1,说明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A项正确;a~b年, λ<1,说明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B项正确;b~c年, λ值由小于1逐渐增至为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在逐渐减少后又逐渐增加,其增长曲线与“S”型不符,C项错误;c~d 年, λ>1,且保持稳定,说明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 种群呈“J”型增长,D项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λ值的内涵,明确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曲线图中的起点、转折点、终点等点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释各种情境下的曲线含义,在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处理,得到答案。‎ ‎35.为验证胰岛素能降血糖,某同学给几只刚进食的小鼠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用酸性生理盐水配制),观察现象,若出现惊厥,则达到目的。该实验需要完善的是( )‎ ‎ ①为使反应出现得较快且明显,实验前应将小鼠饥饿处理,以消耗肝糖原 ‎ ②应设置注射等量酸性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且注射的部位、方法同实验组 ‎ ③应设置口服胰岛素的实验组,对照组灌喂等量的清水 ‎ ④出现惊厥现象后,还应对其中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抢救,另一半不予抢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 ‎【答案】C ‎【解析】本实验是验证胰岛素的降血糖功能,为了使实验更快出现低血糖症状,应对小鼠饥饿处理,以消耗肝糖原,①正确;应设置注射等量酸性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且注射的部位和方法同实验组,排除该实验不是由溶剂引起的,②正确;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失去活性,③错误;当给刚进食的小鼠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用酸性生理盐水配制)后,小鼠出现惊厥,为了说明惊厥是胰岛素降血糖引起的,应该对实验动物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使其血糖恢复正常,而另一半不作处理比较,④正确,故选C。‎ ‎36.图为人体某过程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若该图表示在温度交替变化的环境中健康人的皮肤血流量变化,则AB段感受刺激的是温觉感受器,此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明显增多 B. 若健康人A点前从未接触过某病菌,该图A、C两点表示该病菌先后两次侵入此人体后引起的抗体浓度的变化,则AB、CD段产生抗体的浆细胞都来自两种细胞的分化 C. 若该图表示正常人一天内体温变化,则说明人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波动 D. 若该图表示正常人进食后的血糖浓度变化,则AB段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上升,肝脏在BD段起到了重要作用 ‎【答案】D ‎【解析】AB血液流量增加,加强散热,表明这时环境温度高,感受刺激的是温觉感受器,通过调节,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A错误;AB为第一次接触该抗原,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CD段为二次免疫,B细胞和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B错误;人属于恒温动物,体温通过调节维持稳定,C错误;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则胰岛素分泌量增加,降低血糖浓度,CD段血糖浓度下降,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升高血糖浓度,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来调节血糖浓度,D正确。‎ ‎37.如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传输信息的几种方式,甲状腺激素反馈调节、化学递质释放和性激素传输信息的方式依次是 (  )‎ A. 1、2、3‎ B. 4、2、3‎ C. 4、1、3‎ D. 4、2、1‎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是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相关激素到达靶器官要通过血液运输,信息传输的方式是题图中的4;‎ 神经递质的信息传输是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细胞合成分泌进入突触间隙,不经血液运输,直接作用于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属于题图中的2;‎ 性激素由性腺产生后经血液运输到靶器官,引起靶器官细胞代谢的变化,属于题图中的1.‎ 故选:D.‎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8.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M、N、P和Q点分别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  )‎ A.a、b、c、d B.a、c、d、b C.b、c、a、d D.b、d、c、d ‎【答案】B ‎【解析】植物横放后,由于重力作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背地侧。于是d处浓度大于c处,b处浓度大于a处。但由于根对生长素浓度较为敏感,因而d处生长受到抑制, c处生长受到促进,所以表现为根向地生长。茎对生长素浓度不敏感,因而b处生长比a处快。由此,B项正确。‎ ‎39.假设下图中两个含生长素(ⅠAA)的琼脂块和两个胚芽鞘尖端所产生的生长素量分别相同,则一段时间后对a、b、c、d、e、f、g七个空白琼脂块中所含生长素量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 .f>a=b=d=e>g>c B. a=f>d=e>b=g>c C. c>a=f>d=e>b=g D. c>f=d>a=b>e=g ‎【答案】A ‎【解析】有单侧光但没有尖端生长素不会横向运输,所以a和b中相等,故B、C错误。而c中生长素是进行极性运输的不会从形态学下端到上端,c中几乎为0.有单侧光但被云母片阻止了生长素额横向运输,所以d和e相等也和ab相等,如果不阻断f大于g,故A正确,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长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与植物激素相关的3个提示 ‎(1)实验中要运用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2)实验要体现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提出(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证明→得出结论。‎ ‎(3)实验材料——胚芽鞘、去尖端的胚芽鞘、玻璃片和云母片阻断运输;不透明锡箔纸和盒子遮光;琼脂块运输或收集生长素;枝条上下端与极性运输关系。‎ ‎40.赤霉素可以通过提高生长素的含量间接促进植物生长。图1是为了验证这一观点的实验方法,图2是生长素合成与分解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1中放在两个相同琼脂块上的幼苗尖端的数量应该相等 B.若对1号幼苗施加了赤霉素,则放置琼脂块的去尖端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 C.若继续探究赤霉素提高生长素含量的机理,则可以提出以下假设:赤霉素促进生长素的合成、赤霉素抑制生长素的分解、赤霉素促进生长素的合成同时抑制生长素的分解 D.若赤霉素是通过促进生长素的合成来提高生长素的浓度,则可以提出假设:赤霉素通过促进生长素基因的转录,从而翻译出更多的生长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图1是为了验证赤霉素可以通过提高生长素的含量间接促进植物生长这一结论的,实验单一变量是赤霉素的有无,为确保这一变量,实验的其他处理都应该相同,幼苗尖端能产生生长素,属于无关变量,在实验中数量应相等,A项正确;由于图1是验证型实验,结论已经确定,所以若1号幼苗施加赤霉素,将会导致1号比2号幼苗能产生更多的生长素,所以图1中左侧琼脂块比右侧琼脂块含有的生长素多,故去尖端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B项正确;C项中明确指出是探究实验,结果不唯一,所以只要假设的最终结果能提高生长素含量均为合理,C项正确;基因转录和翻译的产物是蛋白质或多肽类物质,而生长素属于吲哚乙酸,所以假设不成立,D项错。‎ 考点:本题主要通过实验设计的形式考查生长素和赤霉素两种植物激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意在考查考生具备验证和探究一些生物学问题,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三、非选择题 ‎41.下图中A、B、C表示三种体液,①②③表示某些化学物质,请据图回答:‎ ‎(1)A、B、C中属于内环境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C与A相比,成分中明显少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2)在进食条件下,从图中可看出淀粉在小肠中被消化水解成②葡萄糖,并被吸收。当正常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此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填两种)分泌量会升高,引起了③与②之间的转换,则③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3) 正常人A液的pH通常维持在7.35~7.45。肺气肿出现呼吸不畅,会使内环境的pH变______,此时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离子。‎ ‎(4)人体表皮生发层细胞直接从哪儿获得O2 (____)‎ A.组织液 B.血浆 C.周围空气 D.周围的水 ‎(5)内环境酶促反应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 ,否则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由此可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A和C 蛋白质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肝糖原 小 HCO3- 、HPO42- A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图中A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B为细胞内液;C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①→②→③、③→②表示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通过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A为血浆、B为细胞内液、C为组织液,其中A和C属于内环境。组织液与血浆相比,蛋白质含量很少。‎ ‎(2)当正常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血糖浓度相对较低,此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③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补充血糖,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 ‎(3)肺气肿出现呼吸不畅,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导致血浆pH有所下降,此时通过HCO3- 、HPO42-等碱性物质进行中和,以维持pH的相对稳定。‎ ‎(4)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人体表皮生发层细胞属于组织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因此其从组织液中直接获得O2。‎ ‎(5)‎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内环境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判断图中各个字母代表的成分的名称,并弄清楚内环境在物质交换方面的作用。‎ ‎42.人体感染病毒E,可引起人体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使人患肿瘤病,患者更容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健康人群接种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病毒E要入侵人体,首先需要穿过的身体屏障是 ,被吞噬细胞吞噬的病毒E会受到细胞器 的处理。‎ ‎(2)疫苗作为 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已接种疫苗的人体感染 时,会引起 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大量抗体,从而起到预防肿瘤病的作用。‎ ‎(3)未接种的人体感染病毒E后,更容易感染其他病原体的原因是 。‎ ‎(4)免疫细胞发挥免疫功能时,会涉及到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是 。(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皮肤、黏膜 溶酶体 (2)抗原 病毒E 记忆细胞和B细胞 ‎(3)免疫功能下降 (4)需要消耗能量、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等 ‎【解析】(1)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组成;被吞噬细胞吞噬的病毒E会受到溶酶体内大量水解酶的处理。‎ ‎(2)疫苗是已灭活、脱毒或减毒的病原体,可作为抗原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并产生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大量抗体,以达到免疫的作用。‎ ‎(3)依据“病毒E可引起人体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可知,人体感染病毒E后,免疫功能下降,更容易感染其他病原体。‎ ‎(4)胞吞、胞吐的共同点是需要消耗能量、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等。‎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 ‎【名师点睛】‎ ‎1.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 ‎(1)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 ‎(2)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 ‎(3)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浆细胞除外)。‎ ‎2.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应答分析:‎ ‎(1)记忆细胞特点: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 ‎(2)二次免疫反应: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二次免疫反应特点:更快、更高、更强,如下图:‎ ‎43.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图表示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几种调节方式。‎ ‎(1)如图所示:在神经纤维上放置两个电极,并连接到一个电表上,单独给X处一适宜刺激时,膜内电流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如果分别在X、Y处给予一个适宜的相同刺激,可观察到电表指针的偏转次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 ‎(2)在图中Z处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轴突X,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Z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抑制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3)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等的心理应激)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对病毒、真菌感染的抵抗能力和对肿瘤细胞的监控能力下降,还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如果图中的细胞乙代表T淋巴细胞,则其分泌物是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该图代表人在抵御寒冷时的部分调节过程,则细胞甲可能是下丘脑细胞,分泌物a可代表其分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激素分泌后是弥散在内环境中的,但激素释放到内环境后仅作用于靶细胞,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2 0 递质受体 淋巴因子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只有靶细胞上才有能够与激素相结合的特异性受体 ‎【解析】试题分析: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1)膜内电流方向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在X处给予刺激,兴奋传到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时间不同,所以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Y,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电流表不偏转。‎ ‎(2)根据题意,检测到Z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说明药物不影响神经递质和释放,所以该药物可能抑制了递质受体的功能,使其不能识别神经递质。‎ ‎(3)T淋巴细胞分泌的物质是淋巴因子。‎ ‎(4)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的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激素仅作用于靶细胞,是因为只有靶细胞上才有能识别激素的特异性受体。‎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刺激点的位置与电流表两极之间的关系,判断电流表偏转的方向和次数。‎ ‎44.甲图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请回答: ‎ ‎(1)由甲图可知,对于不同的器官来说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对于同一器官来说,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图中a侧生长素浓度大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ol/L。‎ ‎(3)根的向地弯曲生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为验证在单侧光照下,丙图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 段而不是B段,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帮助其完成下列有关实验过程:‎ I.实验材料及用具:燕麦胚芽鞘、一侧开孔的硬纸盒、薄云母片、光源等。‎ Ⅱ.下图表示的是该实验过程。‎ Ⅲ.实验结果及解释 装置①内胚芽鞘___________生长,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②③内胚芽鞘_________生长,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超过这—范围则抑制生长 10-8 两重性 直立 胚芽鞘的B段没有发生生长素的横向运输 弯向光源 胚芽鞘A段发生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甲图:图示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生长素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分析乙图:由于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a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b点。“验证在单侧光照射下,丙图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B段”,可对燕麦胚芽鞘进行三种处理:阻断A段,阻断B段,不阻断任何部位以做对照。‎ ‎(1)据图甲分析可知,对于不同的器官来说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对于同一器官来说,生长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超过这一范围则抑制生长。‎ ‎(2)(3)图中根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性强,近地侧a的生长素浓度高,大于 10-8mol/L,抑制了根的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了根的生长。因此根的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4)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在单侧光照射下,丙图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B段”,可对燕麦胚芽鞘进行三种处理:阻断A段,阻断B段,不阻断任何部位以做对照,即①是实验组:胚芽鞘的尖端有云母片,它阻断了生长素在尖端的横向运输,使得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分布均匀,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②③两组是对照组:胚芽鞘的尖端没有云母片,而在尖端发生了横向运输,使得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比向光侧浓度高,所以背光侧生长的比较快从而导致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甲图的分析,明确同一植物不同器官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以及同一生长素浓度对不同器官的作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