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一、单选题 1.豌豆在自然状态下均为纯种的原因是 A. 品种间性状差异大 B. 豌豆是异花传粉的植物 C. 相对性状数量多 D. 花未开放时已完成受粉 【答案】D 【解析】 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花未开放时已完成受粉,所以其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故选C。 2.一对杂合黑豚鼠产仔4只,4只鼠仔的毛色可能是( ) A. 三黑一白 B. 全部黑色 C. 二黑二白 D. 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分离定律的理解与应用,出现3:1性状分离比,是建立在子代数量足够多的情况下的数学统计比例。 【详解】一对杂合黑豚鼠产仔4只,由于子代数量太少,因此,4只鼠仔的毛色可能是三黑一白,也可能是全部黑色,也可能二黑二白,也可能全部白色。故选D项。 3. 黄色籽粒豌豆自交后代中出现了绿色籽粒的豌豆,则以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F1代中的绿色籽粒豌豆都是杂合子 B. 黄色籽粒是显性性状 C. F1代中绿色籽粒豌豆少于黄色籽粒豌豆 D. 这种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F1代中的绿色籽粒豌豆都是纯合子,A错误;黄色籽粒豌豆自交后代中出现了绿色籽粒的豌豆,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黄色相对于绿色为显性性状,B正确;F1代中绿色籽粒豌豆占,黄色籽粒豌豆占,可见绿色籽粒豌豆少于黄色籽粒豌豆,C正确;黄色籽粒豌豆自交后代中出现了绿色籽粒的豌豆,这种现象叫做性状分离,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4.豌豆的紫花对白花为完全显性。自然条件下,将纯种紫花与白花植株间行种植,收获白花植株上所结的种子继续播种,长出的植株将表现为( ) A. 均开紫花 B. 均开白花 C. 紫花∶白花=3∶1 D. 开紫花和白花,无固定比例 【答案】B 【解析】 由于豌豆为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自然条件下,即便将纯种紫花与白花植株间行种植,白花植株上所结的种子只能是其自交产生,与紫花豌豆无关,所以白花植株所结种子,继续播种,长出的植株将全部表现为白花,所以本题选B。 5. 关于显性性状的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杂种F1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是显性性状 B. 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可能是纯合子 C. 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自交后代一定会产生性状分离 D. 显性性状是受显性基因控制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杂种种F1是杂合子,杂合子表现出的性状是显性性状,A正确;B、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可能的显性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B正确;C、具有显性性状的纯合子自交后代全是纯合子,不发生性状分离,C错误;D、显性性状是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D正确. 故选:C. 考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 6.关于“假说—演绎”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和结果”——发现问题,提出假说 B.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分析问题,提出假说 C. “测交实验和结果”——分析问题,寻找规律 D. “分离定律的提出”——演绎推理,验证规律 【答案】B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详解】“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和结果”属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阶段,A错误;“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属于分析问题,提出假说阶段,B正确;“测交实验和结果”属于演绎推理,验证规律阶段,C错误;“分离定律的提出”属于得出结论,D错误;综上所述,选B项。 7. 对正常二倍体生物而言,以下哪种性状肯定能稳定遗传(不考虑变异) A. 优良性状 B. 隐性性状 C. 显性性状 D. 相对性状 【答案】B 【解析】 在杂交实验中,只有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能够稳定遗传,优良性状不一定是纯合体,A错误;隐性性状都为纯合体,可以稳定遗传,B正确;显性性状不一定是纯合体,C错误;相对性状的基因型不一定是纯合子,D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变异的应用 8.在孟徳尔的豌豆杂交实脸中,必须对母本采取的措施是 ( ) ①开花前人工去雄 ②开花后人工去雌 ③去雄后自然授粉 ④去雄后人工授粉 ⑤受粉后套袋隔离 ⑥授粉后自然发育 A. ①②③ B. ②⑤⑥ C. ①④⑤ D. ②④⑥ 【答案】C 【解析】 由于豌豆开两性花,能自花传粉、闭花传粉。进行杂交试验时,必须对母本在花粉为成熟之前(开花前)进行人工去雄,为了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要进行人工套袋,再人工授粉,再套袋。综上分析,选C。 【考点定位】孟德尔的杂交试验 【名师点睛】孟徳尔的豌豆杂交实脸步骤:种植豌豆→母本去雄(花粉成熟前)→套袋→人工授粉→套袋→收获统计。 9. 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 ) A. 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 B. 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 C. 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D. 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答案】A 【解析】 用杂合体和隐性个体测交的方法来验证基因的分离规律。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遗传规律发现过程中用到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10.可以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遗传学问题的方法是 ( ) 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是纯种 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 ④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 A. 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B. 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C. 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D. 自交、杂交、杂交、测交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杂交、测交、自交三种交配方式的相关应用,鉴定动物是否纯种应用测交,区分显隐性应用杂交,不断提高植物的纯合度应用自交,检验F1基因型应用测交。 【详解】①鉴定一只白羊(显性性状)是否纯种,可以测交法; 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可以杂交法或自交法;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采用连续自交法; ④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 综上所述,选B项。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定律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11. 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红褐色。下面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的观察结果,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的一项是 ( ) A. 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 B. 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 C. 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D. 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答案】C 【解析】 根据分离定律的内容:“是指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分析: 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后代表现型只有一种无法证明,A错误;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说明F1 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但不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B错误;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说明F1产生两种配子,比例为1:1,所以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C正确;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只能验证,不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D错误。 12.家兔的黑毛对褐毛是显性,要判断一只黑毛兔是否是纯合子,选用与它交配的兔最好是 A. 纯种黑毛兔 B. 褐毛兔 C. 杂种黑毛兔 D. A、B、C 【答案】B 【解析】 【分析】 对于动物个体的基因型的判断,通常采用的测交实验,让被检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进行交配。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由于家兔毛色黑对褐是显性,黑毛兔的基因型可以是AA,也可以是Aa,所以要判断一只黑毛兔是否是纯合子,最好用测交法即选用隐性个体褐毛兔与它交配.如果后代出现褐毛兔,则黑毛兔为杂合体;如果后代都是黑毛兔,则亲本黑毛兔很可能是纯合子;综上所述,选B项。 13. 大豆的白花和紫花为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定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是( ) ①紫花×紫花→紫花 ②紫花×紫花→301紫花+110白花 ③紫花×白花→紫花 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7白花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③和④ D. ①和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紫花×紫花→紫花,亲代子代性状一致,可能是AA×AA→AA,也可能是aa×aa→aa,所以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①错误;紫花×紫花→紫花+白花,紫花与紫花杂交后代出现了白花,所以白花为隐性性状,紫花为显性性状,②正确;紫花×白花→紫花,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的是显性性状、没有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所以紫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③正确;紫花×白花→紫花+白花,可能是Aa(紫花)×aa(白花)→Aa(紫花)、aa(白花),也可能是aa(紫花)×Aa(白花)→aa(紫花)、Aa(白花),所以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④错误,综上所述②和③可以判断出显隐性关系。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显隐性的判断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14. 某种基因组成为Aa的高等植物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目一般是 A. 雌配子∶雄配子=1∶1 B. 雌配子∶雄配子=1∶3 C. A雌配子∶a雄配子=1∶1 D. 雄配子多,雌配子少 【答案】D 【解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的分离,Aa的植物产生的雄性配子中A和a数量相等,雌配子中A和a数量也相等,但雌雄配子之间没有特定数量上的联系,但根据减数分裂的特点可知,雄配子数量比雌配子多,故选D。 【考点定位】细胞的减数分裂 【名师点睛】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明确Aa能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雌配子和两种比例相等的雄配子;识记减数分裂的结果,明确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 15.在人类中,惯用右手(R)对惯用左手(r)为显性。有一对惯用右手的夫妇,生了一个惯用左手的男孩和一个惯用右手的女孩,若该女孩与一个惯用左手的男人结婚,生一个惯用左手的孩子的概率是 A. 1/2 B. 1/3 C. 2/3 D. 1/4 【答案】B 【解析】 【分析】 已知惯用右手(R)对惯用左手(r)为显性,惯用右手的夫妇均含有R基因,又由于生了一个惯用左手的男孩(rr),所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Rr。 【详解】一对惯用右手的夫妇生了一个惯用左手的男孩,说明该夫妇的基因型都是Rr,所生惯用右手女孩的基因型为1/3RR或2/3Rr,与惯用左手的男性(rr)婚配,生出一个惯用左手的孩子的概率为2/3×1/2=1/3,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分离的计算,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6.细胞衰老和凋亡对维持个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及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普遍衰老会导致个体衰老 B.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可能发生凋亡 C. 细胞凋亡是各种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死亡 D. 衰老细胞内染色质收缩影响DNA复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不同,细胞凋亡不是一件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的作用,它并不是病理条件下,自体损伤的一种现象,而是为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争取的一种死亡过程,对于生物体本身而言是有利的,而细胞坏死则是受到机械压力、光、热等外在因素的影响的一种被动性的死亡过程,是对机体不利的。 【详解】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故A正确;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会被效应T细胞视为攻击的靶细胞,效应T细胞可诱导靶细胞裂解,属于细胞凋亡故B正确;细胞坏死是各种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死亡,故C错;衰老细胞内染色质固缩影响DNA复制和转录,故衰老细胞代谢速率下降,故D正确;综上所述,选C项。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的能力。 17. 李白有诗云:“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从细胞学的角度分析,这个过程中不会出现的变化是 ( ) A. 细胞核体积缩小 B. 细胞内水分减少 C. 酶的活性降低 D. 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 【答案】A 【解析】 细胞衰老,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A正确;衰老细胞内水分减少,因此细胞萎缩,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B错误;衰老细胞内许多酶的活性降低,如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头发变白,C错误;衰老细胞出现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D错误。 18.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的正常体细胞的分裂次数是有限的 B. 自由基攻击蛋白质可以引起细胞衰老 C. 细胞中衰老的线粒体可被溶酶体分解清除 D. 衰老细胞代谢速率加快是细胞内水分减少引起的 【答案】D 【解析】 人的正常体细胞的分裂次数是有限的,癌细胞能无限增殖,A正确;按照自由基说,自由基攻击蛋白质可以引起细胞衰老,B正确;细胞中的溶酶体是细胞内的消化车间,衰老的线粒体可被溶酶体分解清除,C正确;衰老细胞内的水分减少,代谢速率减慢,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分裂、衰老 【名师点睛】学生对衰老理解不清 细胞的衰老 19.下列关于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 细胞凋亡是主动的,细胞坏死是被动的 B. 细胞凋亡是生理性的,细胞坏死是病理性的 C. 细胞凋亡是基因调控的,细胞坏死是外界因素引起的 D. 细胞凋亡是急性的,细胞坏死是慢性的 【答案】D 【解析】 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主动死亡,细胞坏死是在不利因素下导致的被动死亡,A、C正确。细胞凋亡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细胞坏死属于病理现象,B正确。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不是从急性和慢性区分的,D错误。 20. 下列哪项叙述最符合癌细胞的特征 ( ) A. 细胞核增大,染色较深 B. 膜的通透性增强,运输功能降低 C. 能在组织中转移,形态发生了改变 D. 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失去接触抑制,能无限增殖;(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法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导致癌细胞易扩散转移. 2、衰老细胞的特征:①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新陈代谢速度减慢;②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③细胞内的色素会积累;④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颜色加深.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⑤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解:A、细胞核增大,染色较深是细胞衰老的特征,A错误; B、膜的通透性增强,运输功能降低是细胞衰老的特征,B错误; C、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能在组织中转移,形态发生了改变,C正确; D、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是细胞衰老的特征,D错误. 故选:C. 考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21. 在培养人食管癌细胞的实验中,加入青蒿琥酯(Art),随着其浓度升高,凋亡蛋白Q表达量增多,癌细胞凋亡率升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为初步了解Art对癌细胞的影响,可用显微镜观察癌细胞的形态变化 B. 在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Art,可确定Art能否进入细胞 C. 为检测Art对凋亡蛋白Q表达的影响,须设置不含Art的对照试验 D. 用凋亡蛋白Q饲喂患癌鼠,可确定该蛋白能否在动物体内诱导癌细胞凋亡 【答案】D 【解析】 癌变细胞的形态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到,A正确;同位素示踪法即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楚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B正确;生物实验一般要遵循对照原则,这样会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C正确;凋亡蛋白Q属于大分子物质,若用凋亡蛋白Q饲喂患癌鼠,会在鼠的消化道内被消化分解成氨基酸,所以不能确定该蛋白质的作用,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的癌变、凋亡 【名师点睛】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坏死与癌变的比较 实质 遗传物质的变化 结果 对机体的影响 细胞分化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形成不同组织、器官 对机体有利 细胞衰老 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细胞走向死亡 对机体有利 细胞凋亡 受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细胞走向死亡 对机体有利 对机体有害 细胞坏死 电、热、冷、机械等不利因素引起的,不受基因控制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细胞走向死亡,同时伤害周围细胞,引发炎症等 细胞癌变 在致癌因子影响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形成无限增殖的癌细胞引发恶性肿瘤 对机体有害 22.研究发现,一些癌细胞能进入“平衡”阶段。此阶段的癌细胞不易被免疫系统识别,不会恶性增殖,也不会导致机体发病。下列有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可以通过检测癌基因可以判断细胞是否癌变 B. 免疫系统不易清除这种癌细胞 C. 这种癌细胞是细胞正常分化的结果 D. 该发现有助于寻找治疗癌症的新方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发生突变,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引起癌变.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 【详解】由于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故可以用基因检测的方法来监测癌变细胞,A项正确;根据题意,进入平衡阶段的癌细胞不易被免疫系统识别,B项正确;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是细胞的畸形分化,C项错误;根据题意此阶段的癌细胞不会恶性增殖,也不会导致机体发病,因此这该发现有助于寻找治疗癌症的新方法,D项正确;综上所述,选C项。 【点睛】本题考查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及防治,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23.下列能说明某细胞已经发生分化的是( ) A. 进行ATP的合成 B. 进行蛋白质的合成 C. 存在血红蛋白 D. 进行细胞呼吸 【答案】C 【解析】 ATP是直接能源物质,所有细胞都进行ATP的合成,与细胞是否发生分化无关,A错误;所有细胞都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与细胞是否发生分化无关,B错误;所有细胞都含有血红蛋白基因,但该基因只有在红细胞中表达,这体现了细胞分化中基因选择性表达,C正确;所有细胞都要进行细胞呼吸,与细胞是否发生分化无关,D错误。 24. 在下列自然现象或科学研究成果中,能为“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观点提供直接证据的是( ) A. 壁虎断尾后重新长出尾部 B. 蜜蜂的未受精卵细胞发育成雄蜂 C. 用体外培养的皮肤治疗烧伤病人 D. 小鼠腺细胞的自我复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全能性是指最终发育成完整个体,而ACD都没有发育成完成个体,故ACD均错;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成雄峰,由于雄峰是完整个体,因此可以看做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证据,故B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全能性,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5.下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重大生命活动图示。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①②③④中,染色体结构动态变化主要发生在①过程 B. 有③和④过程发生时说明动物个体已经衰老 C. 在成熟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是通过④过程完成的 D. ①②③④过程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细胞的一生经历未分化、分化、衰老和凋亡等阶段,这些过程对于人体来说都是有积极意义的生命活动。 【详解】染色体结构动态变化是指染色质和染色体之间相互转化,在①②③④中主要发生在①细胞增殖过程,A不符合题意;有③和④过程发生时不能说明动物个体已经衰老,因为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个体是不同步的,B符合题意;在成熟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即免疫系统的作用,是通过④过程完成的,C不符合题意;①②③④过程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D 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B项。 26.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受精卵在自然条件下能使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因此全能性最高 B. 生物体内,细胞由于分化全能性不能表达 C. 卵细胞与受精卵一样,细胞未分化全能性很高 D. 植物细胞离体培养,在一定营养条件下能表现出全能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关于细胞的“全能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 (3)细胞全能性大小:受精卵>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 (4)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离体、适宜的营养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 【详解】受精卵的分化程度低,在自然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形成完整个体,因此全能性最高,A正确;细胞的全能性是离体的植物细胞或组织具有能发育成完整生物个体的潜能,细胞分化是相同的细胞群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显著性差异的过程,分化程度越高的细胞,细胞的全能性越低,故B正确;卵细胞属于已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相比,全能性较低,且不能再分裂,C错误;处于离体状态的植物细胞,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条件下作用,能表现出全能性,D正确;综上所述,选C项。 27.正常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能分裂产生各种血细胞,在体外和某些因素的诱导下,却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和肝细胞,其根本原因是这些造血干细胞( ) A. 有旺盛的分裂能力 B. 能合成神经细胞或肝细胞需要的蛋白质 C. 还没有分化 D. 具有与受精卵相同的全套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体的每个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的,都含有该个体全部的遗传信息,都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题中造血干细胞在体内能分裂产生各种血细胞,在体外经诱导可分裂分化为神经细胞和肝细胞,其根本原因是这些造血干细胞具有人体全部的遗传信息。 【详解】在正常情况下,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功能随着细胞的生长出现了差异,就是细胞的分化.造血干细胞是指骨髓中的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分化为各种血细胞前体细胞,最终分化生成各种血细胞成分,它们具有良好的分化增殖能力.而正常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能分裂产生各种血细胞,在体外,在某些因素的诱导下,却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和肝细胞.其根本原因是这些造血干细胞具有与受精卵相同的全套遗传基因.故选:D 28.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成熟的生殖细胞产生后立即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B. 机体内所有的体细胞均处于细胞周期中 C. 细胞种类不同,但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相同 D. 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个细胞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包括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分裂间期主要是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为分裂期提供物质准备;成熟的生殖细胞高度分化,不再分裂,没有细胞周期。 【详解】成熟的生殖细胞产生后一般不再分裂,所以不会立即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生殖细胞成熟后,必须经过受精作用成为受精卵后方可进行有丝分裂,A错误;机体内大多数的体细胞都不处于细胞周期中,只有少数细胞在不断增殖,具有细胞周期,B错误;细胞种类不同,其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往往也不尽相同,C错误;细胞分裂间期中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从而为分裂期打好了物质基础,D正确;综上所述,选D项。 29.细胞分裂后期,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移向两极。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分裂后期染色体形态的(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解题时应根据分裂后期细胞内的变化及特点判断正确的图示。后期,纺锤丝附着在着丝点上,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形状、大小相同的两条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的两极。 【详解】后期细胞内每个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由着丝点上的纺锤丝牵引移向细胞两极,成为两条大小、形状相同的染色体。根据这些特点可判断出A、B、D是错误的。因为A、B、D图中一黑一白表示的是同源染色体,而非由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子染色体,综上所述,选C项。 30.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植物细胞,都能看到的结构是( ) A. 赤道板,染色体,细胞膜 B. 纺锤体,赤道板,染色体 C. 细胞壁,染色体,纺锤体 D. 细胞壁,核膜,染色体,着丝点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有丝分裂中期的特点是染色体的着丝点连在两极的纺锤丝上,位于细胞中央的赤道板;赤道板只是一个位置,而不是一个实际上的细胞结构;细胞膜紧贴着细胞壁,不可见,核膜前期消失,末期重现;能看到的结构是细胞壁、染色体、纺缍体、着丝点. 解:A、赤道板只是一个位置,而不是一个实际上的细胞结构,细胞膜紧贴着细胞壁,不可见,故A错误; B、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连在两极的纺锤丝上,而赤道板不可见,故B错误; C、植物细胞最外面是细胞壁,而在有丝分裂前期形成染色体和纺锤体,故C正确; D、核膜和核仁在前期消失,末期重现,在中期不可见,故D错误. 故选:C 考点: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31.下列几类细胞分裂中,观察不到纺锤丝的有( ) A. 细菌细胞和蛙的红细胞 B. 精原细胞的分裂 C. 根尖生长点细胞 D. 骨髓细胞和肾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的特点是细胞在分裂的过程中有纺锤体和染色体出现。 【详解】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分裂时不会出现纺锤丝,蛙的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不会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骨髓细胞、肾细胞、根尖生长点细胞、精原细胞均进行有丝分裂,分裂过程中均能观察到纺锤丝,综上所述,选A项。 32.在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中,直接参与此活动的细胞器有( ) A. 高尔基体和核糖体 B. 叶绿体和核糖体 C. 中心体,高尔基体和核糖体 D. 高尔基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 (1)核糖体:直接参与有丝分裂间期蛋白质的合成; (2)线粒体:为有丝分裂过程提供能量; (3)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详解】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核糖体直接参与间期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不参与细胞有丝分裂,B错误;高等植物细胞中不含中心体,C错误;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壁的形成有关,但核糖体也直接参与间期蛋白质的合成,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分布及功能,能结合两者答题. 33. 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开始时,如果它的染色体数为N,DNA含量为Q,则该细胞分裂后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含量分别是( ) A. N和Q B. N/2和Q/2 C. N和Q/2 D. N/2和Q 【答案】C 【解析】 有丝分裂的分裂期是从前期开始的,由于分裂前期DNA和染色体已经完成复制,DNA加倍,但染色体的着丝点没有分开,其数目没有加倍。因此该细胞经有丝分裂产生的 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含量分别为N和。 34.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动物细胞,细胞内染色体数(a),染色单体数(b),DNA数(c)可表示为图所示的关系,此时细胞内发生着( ) A. 中心粒移向两极 B. 着丝点分裂 C. 细胞膜向内凹陷 D. DNA分子进行复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从图可知,染色体:DNA:染色单体=1:2:2,所以在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 【详解】在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前期时,中心体会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A正确;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并且着丝点分裂后,染色单体消失为0,DNA和染色体数目比例为1:1,B错误;细胞膜向内凹陷时,染色体与核DNA数目相等,且染色单体数目为零,C错误;DNA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在复制过程中,DNA数目由2N逐渐加倍到4N,D错误;综上所述,选A项。 35.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是( ) A. 动物细胞有细胞膜,植物细胞没有细胞膜 B. 形成纺锤体 C. 中心粒周围发出星射线 D.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区别: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前期 由细胞两极发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已复制的两中心体分别移向两极,周围发出星射,形成纺锤体 末期 赤道板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细胞壁,并把细胞分为两个. 细胞中部出现细胞内陷,把细胞质隘裂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 【详解】动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A错误;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都会形成纺锤体,B错误;动物细胞中有中心粒发出星射线,而植物细胞分裂时是细胞的两极发出的纺锤丝,C正确;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都有着丝点的分裂,染色单体分离,D错误;综上所述,选C项。 36.如图所示,图甲中a、b、c、d表示某植物根尖的不同区域,图乙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到的该植物组织切片有丝分裂的显微照片。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观察根尖有丝分裂时应选择b区细胞 B. 观察染色体最好图乙中的A细胞进行观察 C. 用高倍镜可以看到一个细胞经历图乙中B→A→D→C整个过程 D. 视野中处于间期的细胞最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图甲中a、b、c、d表示某植物根尖的不同区域,其中a为根冠;b为分生区;c为伸长区;d为成熟区。分析乙图:图乙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到的该植物组织切片有丝分裂的模式图,A细胞处于中期;B细胞处于前期;C细胞处于末期;D细胞处于后期。 【详解】观察根尖有丝分裂时应选择b分生区的细胞,因为根尖分生区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A正确;观察染色体最好图乙中的A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进行观察,B正确;用高倍镜看不到一个细胞完整的细胞分裂过程,因为观察的装片中的细胞,在该实验过程中已经被解离液杀死固定了,C错误;间期时间更长,因此,看到视野中处于间期的细胞的概率更大,看到的细胞也就更多。 【点睛】本题结合根尖结构示意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要求考生识记植物根尖的结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区的名称及细胞的特点;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细胞所处的时期;同时,识记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期的原理和过程. 37. 在观察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正确的制片流程是( ) A. 染色→解离→漂洗→制片 B. 漂洗→解离→染色→制片 C. 染色→漂洗→解离→制片 D.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制作临时装片的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观察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 38.某细胞中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a、b、c代表不同的时期。该细胞可能是( ) A. 根尖伸长区细胞 B. 叶片表皮细胞 C. 动物的红骨髓细胞 D. 动物的神经细胞 【答案】C 【解析】 据图分析,细胞的不同时期核DNA数发生了变化,由2N→4N→2N,说明了细胞进行了分裂。根尖伸长区细胞已经分化,不再分裂,A错误;叶片表皮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没有分裂能力,B错误;动物的红骨髓细胞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C正确;动物的神经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D错误。 二、非选择题 39.甲图表示处于某分裂时期的细胞图像,乙图表示该细胞在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的关系,丙图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的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所示细胞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图所示细胞中染色体与DNA数量关系对应于乙图的________段,对应于丙图的________。 (2)乙图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甲图中所示细胞分裂的前一阶段,细胞中染色体排列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DNA分子数目符合乙图中的________段。 【答案】 (1). 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并移向细胞两极 (2). DE (3). A (4). DNA分子复制 (5). 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 (6). 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上 (7). BC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相关物质和结构的变化规律,需掌握细胞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特点。分析图甲: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分析图乙:AB段形成的原因DNA的复制;BC段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分析图丙:A表示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C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1)甲图表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图中发生的主要变化是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甲图所示细胞中染色体与DNA之间的数量关系为1∶1,对应于乙图中的DE段,对应于丙图中的A。 (2)乙图中AB段中染色体:DNA由1:1→1:2,故形成的原因是DNA分子的复制;CD段染色体:DNA由1:2→1:1,故形成的原因是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 (3)甲图中所示细胞分裂为有丝分裂后期,故其前一阶段为有丝分裂中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的主要特点: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且一个着丝点上连接着两条染色单体,一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故染色体与DNA之间的数量关系对应于乙图中的BC段。 考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物质变化规律 40.如图表示干细胞的三个发育途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A细胞形成的B细胞仍然保持着其特有的________和________能力,A细胞到C细胞的过程是由________控制的。 (2)若D细胞是胰腺细胞,则结构⑦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细胞分化成D细胞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D细胞是正在衰老的细胞,该细胞中结构⑧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1) 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干细胞所分裂的一小部分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的变化,即分化,形成仍具有分裂能力新的干细胞;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一定阶段,由特定基因控制的自杀程序引起的正常的自然死亡。(2)胰腺细胞是外分泌细胞,能分泌蛋白质。动物细胞的高尔基体与分泌物有关,表现在对内质网运来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3)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特定的基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表达的结果,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结构⑧是细胞核。细胞衰老时,细胞核主要变化为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能够根据图片获取大量有用信息,从所学知识中总结、概括出所需的内容,考查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 41.菜椒的红色、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D、d分别控制显、隐性性状。请根据遗传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菜椒的红色、黄色中显隐性关系是____________,做出这一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 (2)F1中红椒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__,F2中红椒∶黄椒=__________。 (3)F2中红椒自交得F3,F3中性状分离比是________,F3红椒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 【答案】 (1). 红色性状是显性,黄色性状是隐性 (2). 红色菜椒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3). Dd (4). 3∶1 (5). 红椒∶黄椒=5∶1 (6). 3/5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F1红椒自交后代出现黄椒,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红椒相对于黄椒为显性性状,且F1红椒的基因型为Dd,则P中红椒的基因型为Dd,P中、F1中和F2中黄椒的基因型均为dd,F2中红椒的基因型为DD或Dd. 【详解】(1)由于F1红椒自交后代出现黄椒,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红色为显性性状,黄色性状是隐性. (2)根据子一代的表现型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Dd和dd,这两个个体的杂交相当于测交.F1红椒自交后代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其是杂合体,基因型是Dd,所以F2中红椒:黄椒=3:1. (3)F2中红椒DD:Dd=1:2,自交得F3,F3中dd占2/3×1/4=1/6,所以性状分离比是红椒:黄椒=5:1.红椒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是[1/3+2/3×1/4]÷[1-1/6]=3/5 【点睛】本题结合遗传图解,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图中信息准确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各个个体的基因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