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机体的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组织液大部分回流到血浆,只有少部分渗入到淋巴液 B. 肾炎会降低血浆的渗透压,使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C. 和生成的组织液相比,回流的组织液中浓度较低 D. 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与、等离子有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组织液大部分会通过回流重新进入血浆中,少部分渗入到淋巴中,A正确; B、肾炎会导致蛋白质随尿液流失,从而使血浆的渗透压降低,血浆中的水进入组织液中增多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 C、和生成组织液相比,由于组织细胞的代谢作用排出二氧化碳进入组织液,使回流的组织液中二氧化碳浓度高,C错误; D、HCO3-、HPO42-等缓冲物质主要存在血浆中,以维持pH的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C。 2.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 ①细胞中ATP和ADP的平衡 ②Na+、K+平衡 ③CO2、O2平衡 ④体温平衡 ⑤氨基酸平衡 A. ②④ B. 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成分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④ 体温调节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②Na+、K+平衡、③CO2、O2平衡和⑤氨基酸平衡属于内环境化学成分的平衡,①细胞中ATP和ADP的平衡不属于内环境,因此可选的为②③④⑤,C选项正确。 3.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 ②发烧时采用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通来辅助降低体温 ③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④人体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⑤人体对花粉等产生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多 A. 二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于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中存在组织液。①正确。②对高烧病人,可以采取辅助措施降低体温,但不能加棉被,否则会使散热渠道不畅,导致体温的上升,②错误。③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代谢产物增多,所以组织液增加,组织液回流形成淋巴,淋巴增加,③正确。④人体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④错误。⑤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吸水增多,则会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多,⑤正确。 4.如甲图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安装两个完全相同的灵敏电表,表1两电极分别在a、b处膜外,表2两电极分别在d处膜的内外侧。在bd的中点c处给予适宜刺激,相关的电位变化曲线如乙图、丙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表1记录得到乙图所示的电位变化曲线 B. 乙图①②段大量内流并消耗能量 C. 乙图曲线处于③点时,丙图曲线正处于④点 D. 丙图曲线处于⑤点时,甲图a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表1记录得到丙图所示的双向电位变化曲线,A错误; B、乙图①②段大量内流,方式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由图可知,乙图曲线处于③点时,动作电位达到最大值,丙图曲线正处于④点,C正确; D、丙图曲线处于⑤点时,甲图a处正处于静息电位,即表现为外正内负,D错误。 故选C。 5.关于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狼在追捕猎物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的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 ③某人大脑皮层H区受损,将失去听觉 ④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 ⑤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呼吸急促,与此对应的结构分别是大脑、脑干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④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狼在追捕猎物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①错误; 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而与膜外相反,②错误; 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某人大脑皮层H区受损,会听不懂别人的谈话,③错误; ④感觉是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的,④正确; ⑤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因此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呼吸急促,与此对应的结构分别是大脑、脑干,⑤正确。 故选D。 6.有三个均表现为低甲状腺激素的病人,他们分别患有甲状腺、垂体和下丘脑功能缺陷症。给这些病人及健康人静脉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注射前30min和注射后30min分别测定每个人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结果如表: TRH浓度(mU/L) 健康人 病人甲 病人乙 病人丙 注射TRH前 <10 <10 <10 10~40 注射TRH后 10~40 10~40 <10 >40 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病人甲的垂体功能缺陷,该类病人体内的TRH浓度较高 B. 病人乙的下丘脑功能缺陷,应直接注射TRH进行治疗 C. 病人丙的甲状腺功能缺陷,注射TRH或TSH都不能治愈 D. TRH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一种激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病人甲注射TRH前,TSH含量较低,注射TRH后,TSH含量升高,很可能是下丘脑有问题,该病人体内TRH分泌不足,含量偏低,A错误;病人乙注射TRH前后,TSH含量不变,故属于垂体缺陷型,应直接注射TSH进行治疗,B错误;病人丙的甲状腺功能缺陷,注射TRH或TSH都不能治愈,需要注射甲状腺激素,C正确;TRH是由下丘脑分泌、释放的一种激素,D错误。故选C。 7.下图表示人体以反馈调节的方式保持血糖平衡的模式图(虚线表示神经调节)。A~E表示组织器官,a~d表示分泌物。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 A. C为肾上腺,物质b与物质c是协同作用 B. D是胰岛,d为胰岛素 C. C分泌的物质能升高血糖,c能促进E内有机物水解 D. A能通过分泌激素直接参与调节血糖平衡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C为肾上腺素,b为肾上腺素,c为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和胰岛素协同调节血糖浓度升高,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D为胰岛,d为胰岛素,B正确; C、据图分析,C分泌的两种物质都能升高血糖;c是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脏内肝糖原水解产生葡萄糖,C正确; D、A是下丘脑,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调节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分泌相关的激素,进而参与调节血糖平衡,D错误。 故选D 8.某科研小组将一组小鼠先后置于25℃、0℃、25℃环境中,在每一温度条件下均生活15min,从开始到结束,每隔5min测一次皮肤血流量以及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共测9次。测量结果(相对值)如下表所示(假设测量过程不影响激素的分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次数 指标 1 2 3 4 5 6 7 8 9 A 0.45 0.44 0.45 0.55 0.55 0.52 0.50 0.46 0.45 B 0.31 0.31 0.30 0.30 0.60 0.62 0.38 0.33 0.32 C 0.23 0.23 0.23 0.18 0.17 0.16 0.22 0.23 0.23 A. 表中指标A、B、C依次为皮肤血流量、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B. 实验中A先增加,B后增加,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这属于分级调节 C. 当小鼠从25℃环境移到0℃环境中,此时的体温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 D. 根据实验数据,可推测出13min时小鼠的产热速率大于26min时小鼠的产热速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上分析可知,A、B、C依次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皮肤血流量,A错误; B、实验中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先增加,B促甲状腺激素后增加,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这属于分级调节,B正确; C、当小鼠从25℃环境移到0℃环境中,此时皮肤血流量会减慢,汗腺分泌减少,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等,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错误; D、根据实验数据,13min时小鼠的TRH和TSH均小于26min时,故可推测出13min时小鼠的产热速率小于26min时小鼠的产热速率,D错误。 故选B。 9.下图是抗利尿激素的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量随着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而增加 B. 下丘脑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垂体,产生抗利尿激素 C. 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 D. 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抗利尿激素增加,则对水重吸收增加,导致血量增加,A正确; B、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B错误; CD、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同时还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D正确。 故选B。 10.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曲线a为血糖消耗速率,曲线b 为血糖补充速率 B. 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C. 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 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曲线a 为血糖补充速率,曲线b为血糖消耗速率,A错误; B、胰岛素作用是使血糖浓度降低,随着血浆胰岛素浓度升高,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变慢,曲线a血糖补充速率的下降,B错误;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血糖补充速率约为0.8mg/kg.min,血糖消耗速率约为3.8mg/kg.min,血糖浓度不能维持相对稳定,故C错误; D、胰岛素能促进人体对血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11.信号分子是指生物体内的某些化学分子,既非营养物,又非能源物质和结构物质,它们主要是用来在细胞间和细胞内传递信息。下列关于不同信号分子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生物体内的信号分子都是有机物 B. 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信号分子,对应的受体均位于细胞膜上 C. 同一信号分子最终发挥的作用不一定是相同的 D. 酶也属于信号分子,该物质能使细胞内的生化反应常温常压下顺利进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A、信号分子不一定是有机物,如CO2、NO等,A错误; B、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信号分子,对应的受体可能位于细胞膜上,也可能位于细胞内,B错误; C、同一信号分子最终发挥的作用不一定相同,如性激素可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也能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C正确; D、酶不属于信号分子,D错误。 故选C。 12.下列关于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 B. 二次免疫反应中的抗体直接由记忆细胞产生 C. 青霉素能杀菌和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杀菌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 再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将自身物质当作异物进行攻击 【答案】A 【解析】 【详解】A、免疫活性物质不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如溶解酶,A正确; B、二次免疫反应中的抗体也是由浆细胞产生的,B错误; C、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杀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一道防线,而青霉素能杀菌不属于人体的免疫,C错误; D、再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发生过敏反应,但不会将自身物质当作异物进行攻击,D错误。 故选A。 13.当细胞癌变后,它会产生某种特殊的蛋白质分布于细胞表面而成为肿瘤表面抗原,但此时不能引发免疫反应。只有当部分抗原释放后,并与H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才可被“抗原提呈细胞”识别,从而引发免疫反应,将肿瘤细胞清除,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图中的“抗原提呈细胞”可能是吞噬细胞,该细胞可参与人体第二、三道防线的防护作用 B. 除癌变细胞之外,图中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是甲细胞和乙细胞 C. 研制抗癌疫苗时最好提取丙细胞 D. 抗原未能释放是部分癌变细胞逃过免疫系统监视的原因之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的“抗原提呈细胞”可能是吞噬细胞,该细胞可参与人体第二、三道防线的防护作用,A正确; B、除癌变细胞之外,图中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是甲(T细胞)和乙(记忆细胞),B正确; C、只有当部分抗原释放后,并与H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才可被“抗原提呈细胞”识别,从而引发免疫反应,由此可知研制抗癌疫苗时最好提取抗原-蛋白复合物,C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癌细胞的特殊蛋白质分布于细胞表面而成为肿瘤表面抗原,但此时不能引发免疫反应,只有当部分抗原释放后,并与H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才可被抗原提呈细胞识别”,因此抗原未能释放是部分癌变细胞逃过免疫系统监视的原因之一,D正确。 故选C。 14.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A. 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 B. 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C. 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 D. 类风湿性关节炎 【答案】D 【解析】 【详解】A属于对外来器官排异,正常机体也可以进行,A错误;B属于免疫过强中的过敏反应,B错误;C属于免疫免疫缺陷病,C错误。“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于免疫过强造成的自身免疫病,D正确。 15.豌豆种子刚萌发时,只有一个主茎,没有侧枝;切除主茎顶端,常会长出甲、乙两个侧枝(图①)。若将甲的顶芽切除后,甲、乙的侧芽均无明显生长(图②);若同时切除甲、乙的顶芽,其侧芽均明显生长(图③)。图②实验中甲的侧芽未明显生长最合理的假说是 A. 甲枝的侧芽因其顶芽被切除而缺少生长素 B. 甲枝的侧芽自身产生的IAA过多导致其死亡 C. 乙枝顶芽产生的IAA通过极性运输运到甲枝的侧芽抑制其生长 D. 乙枝顶芽产生的IAA运至根尖诱导生成的抑制性物质向上运输至甲枝的侧芽 【答案】D 【解析】 【详解】A、若“甲枝的侧芽因其顶芽被切除而缺少生长素”成立的话,那么乙枝顶芽没有切除,乙枝的侧芽应该生长,这与实验结果矛盾,A错误; B、与③结果比较,甲枝的侧芽自身产生的IAA过多导致其死亡不成立,B错误; C、将甲的顶芽切除后,甲、乙的侧芽均无明显生长,所以乙侧枝顶芽产生的IAA不能运到甲的侧芽,C错误; D、乙枝顶芽产生的IAA运至根尖诱导生成的抑制性物质向上运输至甲枝的侧芽,所以图②实验中甲的侧芽未明显生长,D正确。 故选D。 16.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芹菜幼苗进行了相关探究实验,实验结果如下: 组别 A B C D 2,4-D溶液浓度 a b c 0 平均株高(cm) 20 29 35 16 下列关于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设置D组的作用是对照 B. A、B、C3组2,4-D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可能为c<b<a C. 该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2,4-D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D. 该实验结果表明2,4-D溶液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作用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D组的2,4—D溶液浓度为0,说明D组是空白对照组,设置D组的作用是对照,A正确; Abc浓度下均为促进生长,但是根据株高无法确定abc浓度大小,因此A、B、C3组2,4—D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可能为c<b<a,B正确; 对照实验的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处理幼苗的2,4—D溶液浓度,因变量是幼苗的株高,故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2,4—D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C正确;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A、B、C三组的幼苗平均株高均大于D组,说明A、B、C三组的D组的2,4—D溶液均能促进幼苗生长,而没有抑制作用,D错误; 故选D。 17.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苯乙酸和萘乙酸不都是植物生长调节剂 B. 生长素在植物体成熟组织部位的运输形式是极性运输 C. 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 D. 外界因素会影响激素的合成,进而调节基因组的表达 【答案】B 【解析】 【详解】A、苯乙酸是具有生长素效应的植物激素,不是植物生长调节剂,α-萘乙酸(NAA)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A正确; B、生长素在植物体成熟组织部位的运输形式是非极性运输,B错误; C、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C正确; D、外界因素会影响激素的合成,进而调节基因组的表达,C正确。 故选B。 18.下列关于“研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通过预实验缩小NAA浓度的探索范围 B. 用浸泡法处理插条时,各组处理时间应相同 C. 实验用月季插条应尽量多带一些幼叶或幼芽 D. 统计各组生根数量应取该组生根数量的平均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该实验可通过预实验缩小a-萘乙酸(NAA)浓度的探索范围,为正式实验做准备,A正确; B、泡法处理插条时,各组处理时间应该一致,即保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B正确; C、实验用月季插条应尽量少带一些幼叶或幼芽,如果幼芽过多生长素浓度会较高,再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可能会抑制生根,C错误; D、统计一定时间内插条的生根条数并得出实验结论,D正确。 故选C。 19.科研人员以黄瓜幼苗为实验材料进行相关实验,实验数据如图1所示;赤霉素可通过提高IAA含量来促进植株高度增加,这两种激素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图1涉及实验的自变量是光质,图2中的X、Y分别表示促进、抑制 B. 由图1可以看出,蓝光通过提高IAA氧化酶活性来降低IAA含量,进而影响植株的高度 C. 由图2可以看出,酶1的活性和本酶2的活性都能够影响IAA的含量 D. 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发挥作用的时效长于IAA,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IAA氧化酶具有高效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1中实验的自变量是光质,图2中X表示促进、Y表示抑制,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1实验结果说明蓝光通过提高IAA氧化酶活性来降低IAA含量,进而影响植株的高度,B正确; C、由图2可以看出,酶1能促进色氨酸转化为IAA,而酶2能促进IAA氧化,因此酶1的活性和酶2的活性都能够影响IAA的含量,C正确; D、因IAA氧化酶的专一性,即IAA氧化酶能减少IAA,但不能使生长素类似物减少,由此可推测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发挥作用时间长于IAA,D错误。 故选D。 20.植物激素甲、乙、丙和生长素类似物NAA的作用模式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丙是通过传递信息,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的 B. 甲激素主要由根冠和萎蔫的叶片合成 C. 丙所发挥的作用会因细胞的成熟情况不同而有差异 D. NAA引起染色体变异形成无子果实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甲、乙、丙都是植物激素,都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通过传递信息,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的,A正确; B、甲是脱落酸,主要由根冠和萎蔫的叶片合成,B正确; C、丙是生长素,其发挥的作用会因细胞的成熟情况不同而有差异,C正确; D、NAA为生长素类似物,其能够促进没有授粉的子房发育为无子果实,但是染色体数目不变,D错误。 故选D。 第Ⅱ卷 非选择题 21.如图表示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引起骨骼肌收缩的部分过程。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ACh)作用于A(受体兼通道),通道打开,产生动作电位。兴奋传导到B(另一受体)时,C(通道)打开,肌质网中释放,引起肌肉收缩。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___________(结构)组成部分,骨骼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膜外骨骼肌细胞膜发生的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轴突末梢释放ACh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神经—骨骼肌接头上存在分解ACh的胆碱酯酶,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可推测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会出现____________症状。 (4)细胞外对存在“膜屏障作用”(即在膜上形成屏障,使内流减少)。临床上血钙含量偏高,会引起 ____________________症状。 【答案】 (1). 效应器 (2). 由正变负 (3). 胞吐 (4). 肌肉持续收缩 (5). 肌无力(肌肉松弛、肌肉无法收缩等) 【解析】 【详解】(1)反射弧的效应器是指由传出神经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而图示为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引起骨骼肌收缩的部分过程,所以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效应器的组成部分;骨骼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Na+内流,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因此其膜外变化为由正变负。 (2)乙酰胆碱(ACh)是一种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的。 (3)有机磷农药中毒后,分解Ach的胆碱酯酶的活性降低,Ach的分解受到抑制,则Ach会持续作用于骨骼肌细胞膜上的受体,引起肌肉持续收缩症状。 (4)细胞外对 存在“膜屏障作用”,当血钙含量偏高,使钠离子内流减少,进而引起肌无力症状。 22.下丘脑是间脑的组成部分,是调节内脏活动及内分泌活动的中枢。下图所示下丘脑参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过程。请回答: (1)由图可知,下丘脑产生____________两类信息分子来调节机体生命活动,从而实现内环境稳态。 (2)若图中的“信号刺激”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则推测“信息刺激”是__________。若图中“信号刺激”为血糖浓度过高,则正常情况下,胰岛中的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会增加,该激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3)下丘脑后部是体温调节的整合部位,能调整机体的_________过程,使体温稳定于一定水平。腺体A分泌的激素只能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其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神经递质和激素 (2).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3).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4). 产热和散热 (5). 靶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该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解析】 【详解】(1)下丘脑可产生神经递质和激素两类信息分子,通过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调节机体的稳态。 (2)下丘脑还有调节水盐平衡的功能,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可通过下丘脑和垂体的相关活动,使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有利于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水平;当血糖浓度过高,则正常情况下,胰岛中的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会增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降低。 (3)下丘脑后部是体温调节的整合部位,能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稳定于一定水平。腺体A分泌的激素只能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是因为只有靶细胞的细胞膜上才有能与该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23.病毒同所有的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的能力,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有高度的寄生性,完全依赖宿主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离开宿主细胞,它只是一个大的化学分子,停止活动。回答下列有关病毒的问题: I.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HBV)。乙肝病毒在肝内繁殖复制。下图为乙肝病毒入侵人体细胞后,免疫细胞杀伤靶细胞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穿孔素—颗粒酶系统的胞素作用 (1)免疫系统能消灭侵入体内的乙肝病毒,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由题中信息可推知,图中的细胞毒细胞指的是__________细胞,靶细胞主要指的是____________细胞。 (2)穿孔素和颗粒酶相互间的协同作用,使靶细胞形成管道,细胞外的水分进入细胞内,导致靶细胞因__________(填理化性质)改变而崩解死亡,该过程属于细胞的_____________(凋亡或坏死)。 Ⅱ.登革热就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有起病急骤,发热等症状。下图为登革热病毒的致病机理。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3)登革热病毒感染会使人体产生不同的抗体,说明登革热病毒表面存在不同的________ _。当T细胞活性下降时,会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物质甲分泌量少,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革热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中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含量升高,从而使产热增加,导致发热。 【答案】 (1). 防卫 (2). 效应T细胞 (3). 肝脏或肝(或被侵染的肝细胞) (4). 渗透压 (5). 凋亡 (6). 抗原 (7). 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8). 甲状腺激素 (9). 肾上腺素 【解析】 【详解】Ⅰ(1)免疫系统能消灭侵入体内的乙肝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据图分析,图中的细胞毒细胞能够作用于靶细胞,因此其应该是效应T细胞;图中被乙肝病毒入侵的靶细胞主要指的是被侵染的肝细胞。 (2)由图示可知,穿孔素和颗粒酶相互间的协同作用,使靶细胞形成管道,细胞外的水分进入细胞内,导致靶细胞因渗透压改变而崩解死亡,该过程属于细胞的凋亡。 Ⅱ(3)登革热病毒感染会使人体产生不同的抗体,说明登革热病毒表面存在不同的抗原;当T细胞活性下降时,会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淋巴因子(物质甲)分泌量少,影响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4)登革热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升高,从而使产热增加导致发热。 24.图甲为某幼苗横放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态,图乙和图丙为横放后幼苗1~4处生长素浓度变化曲线(虚线代表生长素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生长的浓度),图丁为种子萌发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图甲中出现弯曲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中,能证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的是_____________。 A.根的向地生长 B.茎的背地生长 C.均能 D.均不能 (3)图甲幼苗横放后,2处和3处生长素浓度的变化对应图乙或图丙中的_________曲线和_________曲线。 (4)图乙中C对应的浓度比图丙中D对应的浓度要_________(填“高”或“低”或“相等”),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图丁曲线分析,_____________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 (6)在生产实践中,用_____________处理大麦种子,可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可以产生淀粉酶。 【答案】 (1). 色氨酸 (2). 在重力作用下,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 (3). A (4). A1 (5). B2 (6). 低 (7). 根比茎对生长素更敏感 (8). 脱落酸 (9). 赤霉素 【解析】 【详解】(1)生长素是色氨酸经过转变而来的;图甲中出现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受到单方向(重力)刺激后,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进而出现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的弯曲生长现象。 (2)能够证明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实例有根的向地性与顶端优势等,而茎只有促进作用,不能体现两重性,故选A。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甲幼苗横放后,2处生长素浓度的变化对应图乙中的A1曲线,3处生长素浓度的变化对应图丙中的 B2曲线。 (4)由于根比茎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图乙中C对应的浓度比图丙中D对应的浓度要低。 (5)据图丁分析可知,脱落酸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 (6)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可产生α-淀粉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