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吉林省松原市扶余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吉林省松原市扶余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吉林省松原市扶余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60分)‎ ‎1.人体内环境中所含物质的种类繁多,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中的物质是(  )‎ A.营养物质类,包括水、无机盐、氨基酸、葡萄糖等 B.信号分子类,包括激素、神经递质、组织胺、抗体等 C.代谢产物类,如二氧化碳、尿素、尿酸等 D.大分子蛋白质类,如呼吸氧化酶、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等 ‎2.在下列关于酶和激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密切联系 B.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它细胞 C.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D.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3.如图表示某人在安静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时刻A,所处环境温度由15℃突升至40℃,在时刻B,所处环境温度温度又突降至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A时刻环境温度变化时,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 B.在AB段时间内,因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 C.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比BC段时间内高 D.在BC段时间内,人体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 ‎4.实行计划生育的最终目的是降低(  )‎ A.出生率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种群密度 ‎5.下列关于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正确的说法是(  )‎ A.植物之所以能够显示出向光性,是因为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侧比向光侧产生得多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互协调,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的作用相互拮抗 C.动物神经调节反应迅速、准确,作用时间比较长;体液调节比较缓慢,作用时间比较短 D.番茄的体细胞中有12对染色体,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授粉的番茄花蕾,则番茄果肉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24条 ‎6.实验室内有一群基因突变的老鼠,这些老鼠只要按时喂食并且不让它们运动,它们就能维持正常,当它们进食后,它们的血糖浓度会轻微上升,然后下降至一个恒定状态;然而只要让老鼠运动或禁食一餐,它们的血糖浓度就会迅速下降,进而昏迷.这些突变老鼠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胰岛B细胞受损 B.体内细胞缺乏胰岛素的受体 C.无法将血糖转换成肝糖原 D.体内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7.如图,图甲是突触结构,乙是反射弧模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的结构实际上在乙图示中有很多 B.甲图中神经冲动从A传至B,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若切断乙图中的c点,则刺激a点后d点会兴奋,e点不会兴奋 D.甲图中3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3的内容物释放至5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8.人体大面积烧伤后,容易发生病菌等感染,主要原因是患者的(  )‎ A.过敏反应增强 B.细胞免疫作用减弱 C.效应B细胞数量减少 D.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9.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单向的,一般只能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这最可能是由于(  )‎ A.地心引力的作用所致 B.载体蛋白的特点所致 C.能量多少有关 D.光照方向的影响 ‎10.长时间不住人的老屋充满灰尘,某人进人后立即出现了打喷嚏、全身痛痒等症状,离开老屋后不久症状消失,以下对该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症状是一种过敏反应,一般对机体组织不会造成损伤 B.机体首次接触到尘土中过敏原后而发生的过敏反应 C.过敏反应虽然反应强烈,但一般不会引起个体死亡 D.要避免该症状再次出现,应避免再次接触同类过敏原 ‎11.下列关于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艾滋病能通过母婴传播,因此艾滋病是一种遗传病 B.艾滋病只能通过唾液、血液和母婴途径传播 C.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他病原体的感染 D.HIV遗传物质水解能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12.对燕麦胚芽鞘进行如图处理:若电机以低速匀速旋转,一星期后胚芽鞘能够发生弯曲的是(  )‎ A.胚芽鞘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 B.胚芽鞘下部用锡箔纸遮住 C.在胚芽鞘尖端插入云母片(不透水)‎ D.胚芽鞘放在一侧开有一小窗的暗箱内 ‎13.如图表示根和茎对生长素浓度的不同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 A. B.‎ ‎ C. D.‎ ‎14.下列关于“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提出的问题: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 B.实验中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可选用浸泡法或沾蘸法 C.如果用浸泡法,对不同插条浸泡的时间长短要有不同的梯度 D.如果用沾蘸法,对不同插条蘸取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浓度要有不同的梯度 ‎15.播种时随机摆放的种子萌发后,根和茎会出现如图所示的生长现象,以下对此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重力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 B.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C.重力只对根的生长产生影响 D.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16.将用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溶液浸泡过的琼脂分别放在去尖的胚芽鞘尖端,开始时,8株胚芽鞘高度相等,一段时间后的结果如图所示.为了促使去尖的胚芽鞘快速生长,下列各浓度中,最好选用(  )‎ A.1.5mg/mL B.4.5mg/mL C.6mg/mL D.7.5mg/mL ‎17.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小块上,正中插入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琼脂被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如图).单侧光照射后,琼脂内生长素含量(  )‎ A.左右相等 B.左多右少 C.左少右多 D.左右均无 ‎18.如图所示,若做向光性实验测得胚芽鞘尖端向光一侧与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之比为1:2,则胚芽鞘尖端背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  )‎ A.小于2m B.大于1m,小于2m C.大于2m D.无法确定 ‎19.在方形暗箱内罩有放1盆幼苗,暗箱一侧开一小窗口,固定光源的光可从窗口射入.把暗箱放在旋转器上水平旋转(暗箱能转动花盆不动),保持每15min匀速1周.1星期后幼苗生长状况为(  )‎ A. B.‎ ‎ C. D.‎ ‎20.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 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B.迁入率和迁出率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种群密度 ‎21.在一个从来没有被子植物覆盖的岩石上,出现了森林,这种群落替代属于(  )‎ A.演替 B.水生演替 C.次生演替 D.初生演替 ‎22.如图一棵树上生活着三种不同的鸟类A、B、C,每种鸟在树上生活的区域不同.第四种鸟D,与B有相同的需求,从X点处进入该环境后,B种鸟类最可能(  )‎ A.与D种鸟和睦相处 B.移到别的区域,与A种鸟或C种鸟共同生活 C.与D种鸟竞争 D.还在原处生活,但食性会发生变化 ‎2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以用来防治害虫,这种防治法主要是通过下列哪项来达到治虫目的(  )‎ A.减少害虫出生率 B.破坏害虫的年龄组成 C.破坏性别比例 D.增加死亡率 ‎24.在培养蘑菇的培养基上长出了曲霉,则蘑菇和曲霉的关系是(  )‎ A.共生 B.竞争 C.捕食 D.寄生 ‎25.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b分别属于(  )‎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种群,一条鲤鱼 C.物种的个体,一群鲤鱼 D.种群,一群鲤鱼 ‎26.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27.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影响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群落的演替 B.人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C.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 D.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28.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 A.一块棉田中的害虫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C.一座高山上的松树 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山毛榉 ‎29.有三种动物,A和B均以C为食,A又以B为食,则A与B够成的种间关系是(  )‎ A.捕食 B.竞争 C.共生 D.捕食和竞争 ‎30.为了研究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装置图(C点位于两电极之间的正中心).在图中A、B、C、D四点分别给以适宜的刺激,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刺激点是(  )‎ A.A B.B C.C D.D ‎31.某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只健康眼睛也将失明.其主要原因是流出的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后成为抗原,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会攻击另一只眼球组织.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一现象的免疫学原理相同(  )‎ A.少数患者注射青霉素后产生休克反应 B.感染HIV病毒导致人体免疫机能缺失 C.产生红斑狼疮的病理过程 D.注射流感疫苗后人体产生相应抗体 ‎32.分析以下几种情况,两株胚芽鞘将弯向同一方向的是(IAA表示生长素)(  )‎ A. B. C. D.‎ ‎33.如图(一)中所表示的生物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二)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如图(一)(二)中所表示的生物关系配对正确的一组是(  )‎ A.①﹣甲 B.②﹣甲 C.③﹣丙 D.④﹣乙 ‎34.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密度最接近(  )‎ A.50只 B.82只 C.92只 D.160只 ‎35.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  )‎ ‎①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②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 ‎③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 ‎④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6.生态群落K到N包括以数字1到8代表的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表中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个体数/M2),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  )‎ 群 落 种1‎ 种2‎ 种3‎ 种4‎ 种5‎ 种6‎ 种7‎ 种8‎ K ‎50‎ ‎30‎ ‎10‎ ‎10‎ ‎0‎ ‎0‎ ‎0‎ ‎0‎ L ‎92‎ ‎4‎ ‎0‎ ‎0‎ ‎1‎ ‎1‎ ‎1‎ ‎1‎ M ‎25‎ ‎5‎ ‎5‎ ‎5‎ ‎5‎ ‎5‎ ‎0‎ ‎0‎ N ‎0‎ ‎25‎ ‎20‎ ‎20‎ ‎5‎ ‎20‎ ‎5‎ ‎0‎ A.N B.M C.L D.K ‎37.如图是1个鼠群迁入1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图.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  )‎ A.CB段 B.DE段 C.BD段 D.EF段 ‎38.“大鱼吃大小鱼”这句话所包含的生物因素是(  )‎ A.种内斗争 B.捕食 C.捕食或种内斗争 D.竞争 ‎39.胃幽门处的幽门螺旋杆菌是诱发胃溃疡的主要因素;我国宁夏引入狐狸以防治鼠害;为了提高蜂蜜质量和产量而引进的西方蜜蜂对中国本土蜜蜂造成严重排挤,使新疆和大兴安岭几种蜜蜂相继灭绝.请分析幽门螺旋杆菌与人、狐狸与鼠、西方蜜蜂与本土蜜蜂的生态学关系分别是(  )‎ A.寄生、捕食、竞争 B.捕食、竞争、种内斗争 C.共生、竞争、种内斗争 D.寄生、捕食、种内斗争 ‎40.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a细胞表示的是浆细胞 ②红细胞膜上有抗原物质 ③这种病属于过敏反应 ④‎ 吞噬细胞也是免疫细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1.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  )‎ A.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B.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 D.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42.人体受到某种抗原刺激后会产生记忆细胞,当其受到同种抗原的第二次刺激后(  )‎ A.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B.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长,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C.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D.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变,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43.人体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当人体血钙浓度下降时,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和肾脏使血钙浓度上升.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当血钙浓度上升时,降钙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等使血钙浓度下降.下列关于血钙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钙浓度降低可引起肌肉抽搐 B.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对血钙的调节表现为协同作用 C.人体血钙浓度在体液调节下处于动态平衡 D.食物中的钙可以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 ‎44.如图为人体的体液免疫图解,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胞①~⑤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B.抗原可以直接作用于细胞⑤和④‎ C.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主要侵入细胞②,使其大量死亡 D.细胞③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细胞②由胸腺细胞分裂分化而来 ‎45.下列组图是研究植物向性运动与生长素之间的关系,其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当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内因时,应设置的实验组为b和c对照 B.当探究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时,应设置c和e对照 C.当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外因时,应设置c和a对照 D.上述实验中,所选用的植物胚芽鞘必须是同一物种的胚芽鞘 ‎46.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D.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47.在人工控制的不同光照条件下测定燕麦胚芽鞘中(尖端以下)生长素含量的相对浓度(如图所示),测定结果可以说明(  )‎ A.光照抑制生长素的合成 B.光照促使生长素向下运输 C.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 D.光照可破坏已合成的生长素 ‎48.如图是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第1~5年间种群呈“J”型增长 B.第20~30年间种群增长率为0‎ C.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大 D.第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49.生活在一个池塘的两个种群(a、b)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与b有捕食关系,二者数量的变化相互制约 B.a与b有竞争关系,b的适应性更强 C.种群数量≤K时,a为J型增长、b为S型增长 D.若a为鱼类,则在K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50.如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mol/L 胰岛素 ‎1.7‎ ‎5.0﹣20.0‎ mIU/L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 C.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D.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 ‎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40分)‎ ‎51.如图甲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图乙为细胞e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所示的是  免疫过程,图甲中c细胞起源于  .‎ ‎(2)图乙为  细胞,它是由  分化而来的.物质X是  ,其化学本质是  ,其作用是  .‎ ‎(3)图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填图中字母)‎ ‎(4)若该抗原为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  ‎ 细胞(填写图甲中字母),该细胞在  内分化成熟.‎ ‎(5)预防接种后,当相同病原体再次侵入时,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更快、抗体浓度更高,此免疫过程的主要途径是  (用图甲中数字表示).其特点是  ,因此可迅速消灭病原体,有效预防某些疾病.‎ ‎52.如图中甲为种群的三种典型的年龄组成类型,乙为种群的三个典型存活类型.请据图分析回答:‎ ‎(1)某害虫种群年龄组成虽为A型,但有关专家却推断它不会泛滥成灾,原因是这种害虫的年龄存活曲线如乙图中的  曲线.‎ ‎(2)若乙图中Ⅰ、Ⅱ、Ⅲ分别表示对三个经营多年的养猪场的调查结果,则经营最好的为  猪场;调查得知,另外两个养猪场经营不好的原因是:  猪场因市场营销问题造成  积压;  猪场因饲养等技术问题造成  大量死亡.‎ ‎(3)在渔业生产中,必须严格控制鱼网孔眼的大小,保证水域中该鱼种群年龄组成出现甲图中的  类型,才能保证鱼产量的稳定.‎ ‎53.某种南瓜矮生突变体可分为两类: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和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为研究某种矮生南瓜属于哪种类型,研究者应用赤霉素和生长素溶液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请据图分析并回答:‎ ‎(1)为得到某浓度激素处理后的实验数据,研究者需要测量两种南瓜茎  的长度,并计算出伸长量;而且需要取每组各株南瓜茎伸长量的  作为该组的实验结果.‎ ‎(2)赤霉素对正常南瓜茎有  作用,而对  几乎无作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  的特点.‎ ‎(3)喷施赤霉素或生长素  (填“能”或“不能”)使矮生南瓜的茎恢复至正常,由此可推测:该矮生南瓜不属于  突变体.‎ ‎(4)从如图2显示的结果看,两种南瓜茎中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含量  ‎ ‎,该结果  (填“支持”或“不支持”)上述推测.‎ ‎ ‎ ‎2016-2017学年吉林省松原市扶余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60分)‎ ‎1.人体内环境中所含物质的种类繁多,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中的物质是(  )‎ A.营养物质类,包括水、无机盐、氨基酸、葡萄糖等 B.信号分子类,包括激素、神经递质、组织胺、抗体等 C.代谢产物类,如二氧化碳、尿素、尿酸等 D.大分子蛋白质类,如呼吸氧化酶、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等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是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内环境成分一般包括: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调节物质(激素、抗体、递质等)、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 ‎【解答】解:A、水、无机盐、氨基酸、葡萄糖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激素、神经递质、组织胺、抗体等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二氧化碳、尿素、尿酸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呼吸氧化酶位于细胞内,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位于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选:D.‎ ‎ ‎ ‎2.在下列关于酶和激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密切联系 B.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它细胞 C.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D.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酶和激素的区别和联系:‎ 酶 激素 ‎ 区 ‎ 别 来源 所有活细胞 植物:一定部位的活细胞产生;动物:由内分泌腺细胞产生 ‎ 本质 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量的酶属于RNA 有机物,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的衍生物等 生理作用 催化功能 调节功能 作用范围与特点 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具有功能的专一性.‎ 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具有作用部位的特异性,但一种激素可以有多种功能.‎ 作用条件 受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 相同点 微量,作用大,属于高效能物质,‎ 联系 激素对新陈代谢具有调节作用,离不开酶的催化;激素可以激活酶的活性;酶和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 ‎【解答】解:A、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系统的作用密切相关,A正确;‎ B、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B正确;‎ CD、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激素是由特定的分泌细胞产生的,因此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但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C错误,D正确.‎ 故选:C.‎ ‎ ‎ ‎3.如图表示某人在安静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时刻A,所处环境温度由15℃突升至40℃,在时刻B,所处环境温度温度又突降至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A时刻环境温度变化时,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 B.在AB段时间内,因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 C.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比BC段时间内高 D.在BC段时间内,人体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据图分析,A点开始血流量增加,则室内温度升高,B点开始血流量减少,则室内温度降低.‎ ‎【解答】解:A、A点时,室内温度升高,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加快,立毛肌舒张;故A错误.‎ B、AB段室内温度高于人体温度,人体通过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腺分泌增加,进而增加散热量;故B错误.‎ C、人为恒温动物,在整个段时间内,酶活性基本不变;故C错误.‎ D、BC段,环境温度由较高温度变为较低温度,此时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即人体内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战栗,毛细血管血流量减少,汗液分泌减少;故D正确.‎ 故选D.‎ ‎ ‎ ‎4.实行计划生育的最终目的是降低(  )‎ A.出生率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种群密度 ‎【考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分析】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解答】解: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就是人口基数大,这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口的总量还会增长,度过高峰期后,人口的总数才会下降,但人口素质不高的情况在短时间内还是难以根本改变,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依然会十分突出,因此,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降低种群密度. ‎ 故选:D.‎ ‎ ‎ ‎5.下列关于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正确的说法是(  )‎ A.植物之所以能够显示出向光性,是因为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侧比向光侧产生得多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互协调,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的作用相互拮抗 C.动物神经调节反应迅速、准确,作用时间比较长;体液调节比较缓慢,作用时间比较短 D.番茄的体细胞中有12对染色体,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授粉的番茄花蕾,则番茄果肉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24条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胰岛素具有降血糖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两者是拮抗作用.‎ 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两者是协同作用.‎ ‎【解答】解:A、植物能够显示向光性,是因为单侧光线的照射下,生长素在从背光一侧含量比向光一侧多,A错误;‎ B、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是拮抗作用,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是协同作用,B错误;‎ C、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C错误;‎ D、无子番茄获得应用的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但是生长素并不能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故番茄果肉细胞的染色体条数是还是12对,24 条,D正确.‎ 故选:D.‎ ‎ ‎ ‎6.实验室内有一群基因突变的老鼠,这些老鼠只要按时喂食并且不让它们运动,它们就能维持正常,当它们进食后,它们的血糖浓度会轻微上升,然后下降至一个恒定状态;然而只要让老鼠运动或禁食一餐,它们的血糖浓度就会迅速下降,进而昏迷.这些突变老鼠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胰岛B细胞受损 B.体内细胞缺乏胰岛素的受体 C.无法将血糖转换成肝糖原 D.体内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解答】解:A、进食后血糖轻微上升,后降至一个恒定状态,说明胰岛B细胞正常,A错误;‎ B、若体内缺乏胰岛素受体,则胰岛素不能降低血糖,即进食后不能下降到恒定状态,B错误;‎ C、若无法将血糖转换成肝糖原,则血糖不会下降,C错误;‎ D、让老鼠运动或禁食,血糖迅速下降,说明肝糖原不能转化成血糖,可能是体内缺乏相应的受体,D正确.‎ 本题选:D.‎ ‎ ‎ ‎7.如图,图甲是突触结构,乙是反射弧模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的结构实际上在乙图示中有很多 B.甲图中神经冲动从A传至B,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若切断乙图中的c点,则刺激a点后d点会兴奋,e点不会兴奋 D.甲图中3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3的内容物释放至5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考点】突触的结构;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据图甲分析,1表示轴突,2表示线粒体,3表示突触小泡,4表示突触前膜,5表示突触间隙,6表示突触后膜.‎ ‎2、分析图乙,c处含有神经节,表示传入神经,则e表示感受器,b表示神经中枢,d表示效应器.‎ ‎【解答】解:A、甲图所示的结构表示突触,位于乙图结构中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很多,A错误;‎ B、甲图中神经冲动从A传至B,依赖于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正确;‎ C、切断乙图中的c(传入神经)点,则刺激a点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则d点会兴奋,但e点不会兴奋,C正确;‎ D、题中甲图中3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3的内容物释放至5中主要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A.‎ ‎ ‎ ‎8.人体大面积烧伤后,容易发生病菌等感染,主要原因是患者的(  )‎ A.过敏反应增强 B.细胞免疫作用减弱 C.效应B细胞数量减少 D.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具体表现为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解答】解:皮肤及粘膜组成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人体皮肤大面积烧伤后,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下降,容易发生病菌等感染.‎ 故选:D.‎ ‎ ‎ ‎9.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单向的,一般只能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这最可能是由于(  )‎ A.地心引力的作用所致 B.载体蛋白的特点所致 C.能量多少有关 D.光照方向的影响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 生长素的分布: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生长素的运输包括: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韧皮部的非极性运输以及根尖和茎尖部位的横向运输.其中极性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解答】解: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单向的,一般只能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说明其运输是极性运输.由于极性运输是从植物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其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该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所以该运输方式是载体蛋白的特点所致.‎ 故选:B.‎ ‎ ‎ ‎10.长时间不住人的老屋充满灰尘,某人进人后立即出现了打喷嚏、全身痛痒等症状,离开老屋后不久症状消失,以下对该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症状是一种过敏反应,一般对机体组织不会造成损伤 B.机体首次接触到尘土中过敏原后而发生的过敏反应 C.过敏反应虽然反应强烈,但一般不会引起个体死亡 D.要避免该症状再次出现,应避免再次接触同类过敏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分析题干的信息“长时间不住人的老屋充满灰尘,某人进入后立即出现了打喷嚏、全身痛痒等症状,离开老屋不久后症状消失”,说明某人进入老屋后发生了过敏.‎ ‎2、过敏反应: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3、过敏反应的特点: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②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严重损伤;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解答】解:A、该症状是一种过敏反应,一般对机体组织不会造成损伤,A正确;‎ B、机体首次接触到尘土中过敏原后不会发生过敏反应,再次接触到尘土中过敏原后才会发生过敏反应,B错误;‎ C、过敏反应虽然反应强烈,但一般不会引起个体死亡,C正确;‎ D、要避免该症状再次出现,应避免再次接触同类过敏原,D正确.‎ 故选:B.‎ ‎ ‎ ‎11.下列关于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艾滋病能通过母婴传播,因此艾滋病是一种遗传病 B.艾滋病只能通过唾液、血液和母婴途径传播 C.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他病原体的感染 D.HIV遗传物质水解能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考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分析】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解答】解:A、艾滋病不是遗传病,是传染病,A错误;‎ B、艾滋病能通过精液、血液和母婴途径传播,但一般不会通过唾液传播,B错误;‎ C、AIDS患者免疫能力逐渐降低,其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他病原体的感染,C正确;‎ D、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其水解能产生4种核糖核苷酸,D错误.‎ 故选:C.‎ ‎ ‎ ‎12.对燕麦胚芽鞘进行如图处理:若电机以低速匀速旋转,一星期后胚芽鞘能够发生弯曲的是(  )‎ A.胚芽鞘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 B.胚芽鞘下部用锡箔纸遮住 C.在胚芽鞘尖端插入云母片(不透水)‎ D.胚芽鞘放在一侧开有一小窗的暗箱内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本题是对生长素的运输、植物向光性原理,感受光刺激的部位的应用的考查,梳理生长素运输方向、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和感受光刺激的部位,然后分析题图进行解答.‎ ‎【解答】解;A、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后,尖端感受不到光照,胚芽鞘不会发生弯曲生长,A错误;‎ B、由于电机以低速匀速旋转B胚芽鞘尖端受光刺激均匀,胚芽鞘不会弯曲生长,B错误;‎ C、电机以低速匀速旋转B胚芽鞘尖端受光刺激均匀,且胚芽鞘尖端插入云母片阻止生长素横向运输,胚芽鞘不会弯曲生长,C错误;‎ D、胚芽鞘放在在一侧开有一小窗的暗箱内电机以低速匀速旋转时,胚芽鞘尖端只从暗箱的小窗处接受光刺激,因此胚芽鞘向小窗口方向弯曲生长,D正确.‎ 故选:D.‎ ‎ ‎ ‎13.如图表示根和茎对生长素浓度的不同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 图示中横轴虚线为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虚线上为促进,虚线下为抑制,另根和茎中,根对生长素浓度更敏感.‎ ‎【解答】解:据分析可知横轴虚线上为促进,虚线下为抑制,生长素的作用有两重性,故浓度过高时曲线应位于横轴虚线下方,另根和茎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其中根对生长素浓度更敏感,则根的曲线图位于茎的左侧.‎ 故选:C.‎ ‎ ‎ ‎14.下列关于“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提出的问题: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 B.实验中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可选用浸泡法或沾蘸法 C.如果用浸泡法,对不同插条浸泡的时间长短要有不同的梯度 D.如果用沾蘸法,对不同插条蘸取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浓度要有不同的梯度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据实验课题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因变量是生根数量,并且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解答】解:A、根据“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提出的问题: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A正确;‎ B、实验中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可选用浸泡法或沾蘸法,B正确;‎ C、如果用浸泡法,为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对不同插条浸泡的时间长短要相同,C错误;‎ D、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如果用沾蘸法,对不同插条蘸取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浓度要有不同的梯度,D正确.‎ 故选:C.‎ ‎ ‎ ‎15.播种时随机摆放的种子萌发后,根和茎会出现如图所示的生长现象,以下对此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重力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 B.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C.重力只对根的生长产生影响 D.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对根而言:受到重力的刺激后,生长素近地一侧分布多,背地一侧分布少,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强,因此根的近地一侧部位由于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反而受到抑制,背地一侧长的较快,因此根的生长具有向地性;对茎而言: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弱,茎的近地一侧由于生长素浓度高于背地一侧,故其生长速度比背地一侧快,因此茎的生长具有背地性.‎ ‎【解答】解:A、根的向地生长和茎背地生长是由于重力影响使生长素重新分布的原因,A正确;‎ B、植物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B正确;‎ C、重力既对根产生影响,也对茎产生影响,C错误;‎ D、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D正确.‎ 故选:C.‎ ‎ ‎ ‎16.将用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溶液浸泡过的琼脂分别放在去尖的胚芽鞘尖端,开始时,8株胚芽鞘高度相等,一段时间后的结果如图所示.为了促使去尖的胚芽鞘快速生长,下列各浓度中,最好选用(  )‎ A.1.5mg/mL B.4.5mg/mL C.6mg/mL D.7.5mg/mL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促进某种植物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的浓度,据图可知,图中生长素浓度为3mg/ml和6mg/ml时,胚芽鞘生长较快,且生长速度差不多,故说明促使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位于两者之间,故最好选用的生长素浓度为4.5mg/ml.‎ ‎【解答】解:据图可知,图中生长素浓度为3mg/ml和6mg/ml时,胚芽鞘生长较快,且生长速度差不多,故说明促使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位于两者之间,故最好选用的生长素浓度为4.5mg/ml.‎ 故选:B.‎ ‎ ‎ ‎17.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小块上,正中插入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琼脂被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如图).单侧光照射后,琼脂内生长素含量(  )‎ A.左右相等 B.左多右少 C.左少右多 D.左右均无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感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 ‎【解答】解:燕麦胚芽鞘尖端能够产生生长素.单侧光照射能改变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生长素横向运输,从向光一侧运输到背光一侧,则向光的一侧(右边)分布得少,背光的一侧(左边)分布得多.‎ 故选:B.‎ ‎ ‎ ‎18.如图所示,若做向光性实验测得胚芽鞘尖端向光一侧与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之比为1:2,则胚芽鞘尖端背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  )‎ A.小于2m B.大于1m,小于2m C.大于2m D.无法确定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是:单侧光引起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即由向光侧运向背光侧,使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生长快,而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慢,所以植物弯向光源生长.‎ ‎【解答】解:当背光侧生长素浓度为2m,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时,它们的纵坐标均为n,即促进生长的程度相同,植株将直立生长;当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2m时,向光侧生长素浓度应大于m,向光侧生长快,背光侧生长慢,即弯向背光侧生长,不符合题意;当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小于2m时,相应的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小于m时,背光一侧生长快,向光一侧生长慢,最终使植株向光弯曲.‎ 故选:A.‎ ‎ ‎ ‎19.在方形暗箱内罩有放1盆幼苗,暗箱一侧开一小窗口,固定光源的光可从窗口射入.把暗箱放在旋转器上水平旋转(暗箱能转动花盆不动),保持每15min匀速1周.1星期后幼苗生长状况为(  )‎ A. B. C. D.‎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生长素相关实验的图解分析及方法总结:‎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光源固定不动暗箱水平旋转,而花盆不动,15分钟转一周,实际上是每隔15分钟幼苗受到一次来自左侧暗箱小窗的光照射,其他时间均无光照射,因此,对于小幼苗来说,受到的依然是左侧单侧光照射,只不过每次间隔的时间较长而已,因此幼苗将弯向左侧生长.‎ 故选:C.‎ ‎ ‎ ‎20.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 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B.迁入率和迁出率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种群密度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解答】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 ‎ ‎21.在一个从来没有被子植物覆盖的岩石上,出现了森林,这种群落替代属于(  )‎ A.演替 B.水生演替 C.次生演替 D.初生演替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1、演替: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2、水生演替:是在潮湿的或水生的生境中开始的演替系列.如水池或湖泊,由于有机物质和泥沙经常地积累…演替继续下去,挺水植物将被湿生植物代替,这些又依次被陆生植物代替.‎ ‎3、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4、次生演替: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解答】‎ 解:在一片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岩地上,最终出现了森林,这种群落演替属于从无到有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故选:D.‎ ‎ ‎ ‎22.如图一棵树上生活着三种不同的鸟类A、B、C,每种鸟在树上生活的区域不同.第四种鸟D,与B有相同的需求,从X点处进入该环境后,B种鸟类最可能(  )‎ A.与D种鸟和睦相处 B.移到别的区域,与A种鸟或C种鸟共同生活 C.与D种鸟竞争 D.还在原处生活,但食性会发生变化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种间关系.‎ ‎【分析】鸟类由于生理特点、食性和栖息空间不同导致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不同,出现了分层现象.‎ ‎【解答】解:B鸟和D鸟的生活高度相同,食性相似,存在竞争关系.‎ 故选:C.‎ ‎ ‎ ‎2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以用来防治害虫,这种防治法主要是通过下列哪项来达到治虫目的(  )‎ A.减少害虫出生率 B.破坏害虫的年龄组成 C.破坏性别比例 D.增加死亡率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解答】解: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农业害虫的方法,目的是破坏该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从而减少害虫数量来达到治虫目的.‎ 故选:A.‎ ‎ ‎ ‎24.在培养蘑菇的培养基上长出了曲霉,则蘑菇和曲霉的关系是(  )‎ A.共生 B.竞争 C.捕食 D.寄生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等.‎ ‎(1)互利共生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2)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 ‎(3)竞争是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 ‎(4)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是捕食者,后者是被捕食者.‎ ‎【解答】解:蘑菇和曲霉都属于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培养基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两者共同竞争培养基中的有机物,所以蘑菇和曲霉的关系是竞争.‎ 故选:B.‎ ‎ ‎ ‎25.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b分别属于(  )‎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种群,一条鲤鱼 C.物种的个体,一群鲤鱼 D.种群,一群鲤鱼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的性别比例.出生、性别、年龄、死亡则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所以a是个体,b是种群.‎ ‎【解答】解:1、个体具有出生、性别、年龄等特征.‎ ‎2、同一自然区域内的同种个体组合在一起,称为一个种群.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有的一些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等.‎ 故选:C.‎ ‎ ‎ ‎26.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 ‎【解答】解:A、种群数量为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因此种群数量不会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 B、种群数量为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此时捕捞能使种群较快恢复到K值,维持可持续生产,B正确;‎ C、种群数量最大值时K值,而不是,C错误;‎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值为K值,D错误.‎ 故选:B.‎ ‎ ‎ ‎27.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影响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群落的演替 B.人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C.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 D.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因为人类生产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但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也不是只具有破坏性的,也可以是通过建立新的人工群落实现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 ‎【解答】解:A、人类活动影响着生物群落的演替,改变了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正确;‎ B、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B正确;‎ C、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超过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C错误;‎ 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有很多是有益的,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D错误.‎ 故选:AB.‎ ‎ ‎ ‎28.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 A.一块棉田中的害虫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C.一座高山上的松树 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山毛榉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因此判断一个群体是否属于种群应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答题.‎ ‎【解答】解:A、一块棉田中的害虫,害虫不是一个物种,A错误;‎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包括多个物种,B错误;‎ C、一座高山上的松树不是一个物种,C错误;‎ 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山毛榉为一个种群,D正确.‎ 故选:D.‎ ‎ ‎ ‎29.有三种动物,A和B均以C为食,A又以B为食,则A与B够成的种间关系是(  )‎ A.捕食 B.竞争 C.共生 D.捕食和竞争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蛔虫与人.‎ ‎【解答】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动物A和B均以C为食,说明A与B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动物A又以B为食,说明A与B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故选:D.‎ ‎ ‎ ‎30.为了研究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装置图(C点位于两电极之间的正中心).在图中A、B、C、D四点分别给以适宜的刺激,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刺激点是(  )‎ A.A B.B C.C D.D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可以通过电荷的变化和肌肉的活动检测出来.‎ ‎【解答】‎ 解:A点受到刺激,引起电位变化,向右传导时可通过电流计和肌肉的变化检测到,但左侧无电流计也无肌肉相连,所以无法检测兴奋是否向左传导,故刺激A点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 B点与电流计两端的距离不等,b处受到刺激后,若电流计的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说明兴奋在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若电流计的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说明兴奋在轴突上的是传导是双向的.‎ C点与电流计的两端距离相等,刺激C点后,若兴奋向两边传导,则会同时到达电流计的指针处,两边相互抵消,电流计指针不会发生偏转;若兴奋单向传导,则电流计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 刺激D点引起的兴奋向右传导可引起肌肉收缩,向左传导可引起电流计的指针偏转.‎ 故选:A.‎ ‎ ‎ ‎31.某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只健康眼睛也将失明.其主要原因是流出的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后成为抗原,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会攻击另一只眼球组织.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一现象的免疫学原理相同(  )‎ A.少数患者注射青霉素后产生休克反应 B.感染HIV病毒导致人体免疫机能缺失 C.产生红斑狼疮的病理过程 D.注射流感疫苗后人体产生相应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只健康眼睛也将失明是由于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会攻击自身的组织器官(另一只眼球)造成的.‎ ‎【解答】解:A、注射青霉素后产生休克属于过敏反应,A错误;‎ B、感染HIV病毒导致人体免疫机能缺失属于免疫缺陷病,B错误;‎ C、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疾病,是由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强,对于自身组织器官当做抗原进行攻击造成的,与题干的免疫原理相同,C正确;‎ D、注射流感疫苗后人体产生相应抗体属于正常的免疫反应,D错误.‎ 故选:C.‎ ‎ ‎ ‎32.分析以下几种情况,两株胚芽鞘将弯向同一方向的是(IAA表示生长素)(  )‎ A. B. C. D.‎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胚芽鞘的生长具有相关性: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因此尖端是感光部位,胚芽鞘的下部是作用部位.‎ ‎【解答】解:A、左侧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右侧的弯向左侧生长,故A错误;‎ B、两株胚芽鞘都弯向右侧生长,故B正确;‎ C、左侧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右侧的直立生长,故C错误;‎ D、左侧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右侧的直立生长,故D错误.‎ 故选B.‎ ‎ ‎ ‎33.如图(一)中所表示的生物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二)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如图(一)(二)中所表示的生物关系配对正确的一组是(  )‎ A.①﹣甲 B.②﹣甲 C.③﹣丙 D.④﹣乙 ‎【考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1、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2、1表示互利共生,对应于甲图;2表示种内斗争;3表示捕食,对应于乙图;4表示竞争,对应丙图.‎ ‎【解答】解:1、图(一):①中A、B两种生物在营养上互惠互利,两者关系应为互利共生;②中同种生物为共同的生活条件而发生的关系应为种内斗争:③为捕食关系,且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④中A、B两种生物为了共同的生活资源而发生的关系应为竞争.‎ ‎2、图(二):甲中两者在曲线上是处处平行的,应为互利共生关系;乙中两者在曲线上呈相反关系,应为捕食关系;丙中一种生物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数量减少,且有灭亡情况,故应为竞争关系. ‎ 故选:A.‎ ‎ ‎ ‎34.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密度最接近(  )‎ A.50只 B.82只 C.92只 D.160只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解答】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灰苍鼠,第二次捕获42只灰苍鼠,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 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42:13,N≈158只,因此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密度最接近158÷2=79只.‎ 故选:B.‎ ‎ ‎ ‎35.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  )‎ ‎①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②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 ‎③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 ‎④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外来物种入侵引发生态危机的原因:①占据空的生态位;②侵入物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入侵传播能力强,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期内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 ③迁入地环境条件适宜;④侵入物种对环境适应性强;⑤缺少天敌的控制.‎ ‎【解答】解:①侵入物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入侵传播能力强,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期内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①正确;‎ ‎②一个外来物种种群到一个新的环境,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种群数量增长受新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制约,②错误;‎ ‎③一个外来物种种群到一个新的环境,由于对环境适应性强,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威胁到新环境内物种的多样性,③正确;‎ ‎④一个外来物种到一个新的环境,该种群不适应新环境而遭淘汰,④正确.‎ 故选:D.‎ ‎ ‎ ‎36.生态群落K到N包括以数字1到8代表的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表中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个体数/M2),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  )‎ 群 落 种1‎ 种2‎ 种3‎ 种4‎ 种5‎ 种6‎ 种7‎ 种8‎ K ‎50‎ ‎30‎ ‎10‎ ‎10‎ ‎0‎ ‎0‎ ‎0‎ ‎0‎ L ‎92‎ ‎4‎ ‎0‎ ‎0‎ ‎1‎ ‎1‎ ‎1‎ ‎1‎ M ‎25‎ ‎5‎ ‎5‎ ‎5‎ ‎5‎ ‎5‎ ‎0‎ ‎0‎ N ‎0‎ ‎25‎ ‎20‎ ‎20‎ ‎5‎ ‎20‎ ‎5‎ ‎0‎ A.N B.M C.L D.K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解答】解:A、本题从生物种类来看,N群落的生物种类有5种,种内生物的个体数多,自我调节能力最强,抵抗力稳定性强,即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危害程度逐步增加)时,N群落受到的影响最小,A错误;‎ B、M群落的生物种类有6种,但其中5种生物种群密度较小,则抵抗力稳定性不高,B错误;‎ C、L群落的生物种类有6种,但其中5种生物种群密度较小,则抵抗力稳定性也较差,C错误;‎ D、K群落的生物种类数最少,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最差,即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危害程度逐步增加)时,K群落受到的影响最大,D正确.‎ 故选:D.‎ ‎ ‎ ‎37.如图是1个鼠群迁入1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图.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  )‎ A.CB段 B.DE段 C.BD段 D.EF段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成S型,即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解答】解:一开始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由于食物空间资源是有限,最后呈现为S型增长,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少最后等于0,所以在EF段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 故选:D.‎ ‎ ‎ ‎38.“大鱼吃大小鱼”这句话所包含的生物因素是(  )‎ A.种内斗争 B.捕食 C.捕食或种内斗争 D.竞争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合作关系)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等几种方式.‎ ‎【解答】解:如果大鱼和小鱼是不同一种鱼,则大鱼吃小鱼属于捕食关系;如果大鱼和大鱼是同一种鱼,则大鱼吃大鱼属于种内斗争.因此,“大鱼吃大小鱼”这句话揭示了动物之间存在捕食或种内斗争关系.‎ 故选:C.‎ ‎ ‎ ‎39.胃幽门处的幽门螺旋杆菌是诱发胃溃疡的主要因素;我国宁夏引入狐狸以防治鼠害;为了提高蜂蜜质量和产量而引进的西方蜜蜂对中国本土蜜蜂造成严重排挤,使新疆和大兴安岭几种蜜蜂相继灭绝.请分析幽门螺旋杆菌与人、狐狸与鼠、西方蜜蜂与本土蜜蜂的生态学关系分别是(  )‎ A.寄生、捕食、竞争 B.捕食、竞争、种内斗争 C.共生、竞争、种内斗争 D.寄生、捕食、种内斗争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解答】解:幽门螺杆菌寄生在人胃幽门处,狐狸防治鼠害说明它们是捕食关系,西方蜜蜂对中国本土蜜蜂造成严重排挤说明它们是竞争关系.‎ 故选:A.‎ ‎ ‎ ‎40.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a细胞表示的是浆细胞 ②红细胞膜上有抗原物质 ③这种病属于过敏反应 ④吞噬细胞也是免疫细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a细胞能产生抗体,a细胞为浆细胞,抗红细胞抗体能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物质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掉.‎ ‎【解答】解:①只有浆细胞能产生抗体,因此图中a细胞表示的是浆细胞,①正确;‎ ‎②抗体具有特异性,一定的抗体只能与一定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图中抗红细胞抗体能与红细胞结合,说明红细胞膜上有抗原物质,②正确;‎ ‎③题图中的该种免疫失调病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这类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而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③错误;‎ ‎④方框内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的一种(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④正确.‎ 以上叙述正确的是①②④.‎ 故选:B.‎ ‎ ‎ ‎41.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  )‎ A.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B.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 D.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由题意中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钙离子的通透性,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可加速释放神经递质,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解答】解: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使Ca2+进入突触前膜内,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的速度加快,将引起神经冲动的传递加快.‎ 故选:A.‎ ‎ ‎ ‎42.人体受到某种抗原刺激后会产生记忆细胞,当其受到同种抗原的第二次刺激后(  )‎ A.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B.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长,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C.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D.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变,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二次免疫发生具有迅速、强烈的特点.由于细胞周期缩短导致B细胞分裂及生长周期更短,细胞增长及分裂更快.更利于抵抗感染. 由于B细胞的数量增多,抗体分泌增多.‎ ‎【解答】解:当同种抗原第二次刺激机体时,免疫系统发生二次应答.二次应答的特点是又快又强;“快”体现在记忆细胞细胞周期短,快速产生抗体.“强”体现在产生的抗体数量多,持续时间强.‎ 故选:A.‎ ‎ ‎ ‎43.人体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当人体血钙浓度下降时,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和肾脏使血钙浓度上升.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当血钙浓度上升时,降钙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等使血钙浓度下降.下列关于血钙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钙浓度降低可引起肌肉抽搐 B.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对血钙的调节表现为协同作用 C.人体血钙浓度在体液调节下处于动态平衡 D.食物中的钙可以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由题意分析,当血钙浓度下降时促进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的,从而使血钙浓度上升;当血钙浓度上升时促进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从而使血钙浓度下降.两种激素的作用相反,表现为拮抗关系.‎ ‎【解答】解:A、血钙含量降低会引起肌肉抽搐,血钙含量高会引起肌肉乏力,A正确;‎ B、由题意分析,当血钙浓度下降时促进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的,从而使血钙浓度上升;当血钙浓度上升时促进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降钙素,从而使血钙浓度下降.两种激素的作用相反,表现为拮抗关系,B错误;‎ C、根据题意分析,人体血钙浓度在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的共同调节下维持相对平衡,而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C正确;‎ D、食物中的钙可以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维生素A和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D正确.‎ 故选:B.‎ ‎ ‎ ‎44.如图为人体的体液免疫图解,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胞①~⑤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B.抗原可以直接作用于细胞⑤和④‎ C.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主要侵入细胞②,使其大量死亡 D.细胞③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细胞②由胸腺细胞分裂分化而来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吞噬细胞,②表示T细胞,③表示B细胞,④表示记忆细胞,⑤表示浆细胞.Ⅰ表示吞噬细胞吞噬抗原,Ⅱ表示吞噬细胞呈递抗原,Ⅲ表示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Ⅳ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Ⅴ表示浆细胞分泌抗体,Ⅵ表示抗原抗体反应,Ⅶ表示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解答】解:A、细胞①~⑤中,只有②、③、④能特异性识别抗原,①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⑤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 B、抗原可以直接作用于细胞④记忆细胞,但不能直接作用于细胞⑤浆细胞,B错误;‎ C、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主要侵入细胞②T细胞,使其大量死亡,C正确;‎ D、细胞③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细胞②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在胸腺中发育成熟,D错误.‎ 故选:C.‎ ‎ ‎ ‎45.下列组图是研究植物向性运动与生长素之间的关系,其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当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内因时,应设置的实验组为b和c对照 B.当探究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时,应设置c和e对照 C.当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外因时,应设置c和a对照 D.上述实验中,所选用的植物胚芽鞘必须是同一物种的胚芽鞘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a胚芽鞘给予的是直射光,胚芽鞘直立生长;b胚芽鞘没有尖端,没有生长素的来源,因此既不生长,也不弯曲;c胚芽鞘给予由侧单侧光,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d胚芽鞘的尖端被锡箔纸遮住,不能感光,直立生长;e胚芽鞘尖端能感光,向右弯曲生长;f胚芽鞘没有尖端,没有生长素的来源,不生长不完全.‎ ‎【解答】解:A、设计实验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内因时,需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单一变量是有无尖端,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所以可设置的实验组为b和c对照,A正确;‎ B、设计实验探究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时,需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单一变量是尖端遮光与否,应设置d和e对照,B错误;‎ C、设计实验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外因时,需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单一变量是有无单侧光,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所以可设置的实验组为c和a对照,C正确;‎ D、设计实验需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所以各实验中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同一物种且长势相同的胚芽鞘,D正确.‎ 故选:B.‎ ‎ ‎ ‎46.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D.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1为吞噬细胞,细胞2是T细胞,细胞3是B细胞,细胞4为效应B细胞,细胞5是记忆细胞,物质a为抗体.‎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A、细胞2和3是T细胞和B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成熟的是B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的是T细胞,A正确.‎ B、人体细胞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只在细胞4中合成物质a的基因进行了表达,B错误.‎ C、2和3是细胞之间的识别和传递,和糖蛋白有关,C正确.‎ D、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 故选B.‎ ‎ ‎ ‎47.在人工控制的不同光照条件下测定燕麦胚芽鞘中(尖端以下)生长素含量的相对浓度(如图所示),测定结果可以说明(  )‎ A.光照抑制生长素的合成 B.光照促使生长素向下运输 C.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 D.光照可破坏已合成的生长素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本题是对植物向光性原因的探究实验,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长得快,因此植物向光弯曲生长.‎ ‎【解答】解:A、分析甲、乙、丙、丁可知,光照的方向和是否具有光照,尖端产生的生长素总量几乎相等,说明光照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A错误;‎ B、无光条件下,生长素仍然向下运输,光照不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B错误;‎ C、甲、乙图分析可知,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C正确;‎ D、该实验不能证明光照破坏已合成的生长素,D错误.‎ 故选:C.‎ ‎ ‎ ‎48.如图是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第1~5年间种群呈“J”型增长 B.第20~30年间种群增长率为0‎ C.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大 D.第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据图分析,1﹣10年λ>1,种群数量增加;10﹣20年λ<1,种群数量减少;20﹣30年λ=1,种群数量不变.‎ ‎【解答】解:A、1﹣5年λ>1,而且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符合J型曲线,A正确;‎ B、20~30年之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B正确;‎ C、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C错误;‎ D、15~2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D正确.‎ 故选:C.‎ ‎ ‎ ‎49.生活在一个池塘的两个种群(a、b)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与b有捕食关系,二者数量的变化相互制约 B.a与b有竞争关系,b的适应性更强 C.种群数量≤K时,a为J型增长、b为S型增长 D.若a为鱼类,则在K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间关系.‎ ‎【分析】据图分析,由b最后消失,而a逐渐到达最值,可知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a种群为S型增长,其种群数量≤K时,a的增长率逐渐增大,不是J型增长.‎ ‎【解答】解:A、a与b有竞争关系,二者数量的变化相互制约,A错误;‎ B、a与b有竞争关系,由b最后消失,而a逐渐到达最值,a的适应性更强,B错误;‎ C、种群数量≤K时,a的增长率逐渐增大,不是J型增长,C错误;‎ D、若a为鱼类,则在K时增长速率最大,能长期获得较高捕捞量,D正确.‎ 故选:D.‎ ‎ ‎ ‎50.如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mol/L 胰岛素 ‎1.7‎ ‎5.0﹣20.0‎ mIU/L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 C.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D.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甲状腺激素对动物的作用:①促进动物个体的发育;②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解答】解:A、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而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故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A错误;‎ B、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而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故血糖含量高于正常,B错误;‎ C、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而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故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变慢,C错误;‎ D、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故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D正确.‎ 故选:D.‎ ‎ ‎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40分)‎ ‎51.如图甲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图乙为细胞e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所示的是 体液 免疫过程,图甲中c细胞起源于 骨髓中造血干细胞 .‎ ‎(2)图乙为 浆 细胞,它是由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化而来的.物质X是 抗体 ,其化学本质是 蛋白质 ,其作用是 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 ‎(3)图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a、b、c、d (填图中字母)‎ ‎(4)若该抗原为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 b 细胞(填写图甲中字母),该细胞在 胸腺 内分化成熟.‎ ‎(5)预防接种后,当相同病原体再次侵入时,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更快、抗体浓度更高,此免疫过程的主要途径是 ⑥→⑧→⑨ (用图甲中数字表示).其特点是 反应迅速,产生抗体多 ,因此可迅速消灭病原体,有效预防某些疾病.‎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根据图甲分析,a表示吞噬细胞,b表示T淋巴细胞,c表示B淋巴细胞,d表示记忆细胞,e表示浆细胞.‎ ‎2、根据图乙分析,Ⅰ表示细胞膜,Ⅱ表示高尔基体,Ⅲ表示核糖体,Ⅳ表示线粒体,Ⅴ表示内质网.‎ ‎3、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4、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5、二次免疫: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则途径是⑥→⑧→⑨.‎ ‎【解答】解:(1)图甲过程B细胞参与免疫过程,是体液免疫,图甲中c细胞为B淋巴细胞,该细胞起源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 ‎(2)图乙为浆细胞,它是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化而来的.物质X是抗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作用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3)体液免疫过程中,只有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因此图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 ‎(4)若该抗原为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b细胞,即T淋巴细胞,该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 ‎(5)当相同病原体再次侵入时,记忆细胞识别抗原后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所以免疫过程是⑥→⑧→⑨.其特点是反应迅速,产生抗体多,因此可迅速消灭病原体,有效预防某些疾病.‎ 故答案为:‎ ‎(1)体液 骨髓中造血干细胞 ‎(2)浆 B细胞(或记忆细胞) 抗体 蛋白质 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3)a、b、c、d ‎(4)b 胸腺 ‎(5)⑥→⑧→⑨反应迅速,产生抗体多 ‎ ‎ ‎52.如图中甲为种群的三种典型的年龄组成类型,乙为种群的三个典型存活类型.请据图分析回答:‎ ‎(1)某害虫种群年龄组成虽为A型,但有关专家却推断它不会泛滥成灾,原因是这种害虫的年龄存活曲线如乙图中的 Ⅲ 曲线.‎ ‎(2)若乙图中Ⅰ、Ⅱ、Ⅲ分别表示对三个经营多年的养猪场的调查结果,则经营最好的为 Ⅱ 猪场;调查得知,另外两个养猪场经营不好的原因是: Ⅰ 猪场因市场营销问题造成 老年猪 积压; Ⅲ 猪场因饲养等技术问题造成 幼猪 大量死亡.‎ ‎(3)在渔业生产中,必须严格控制鱼网孔眼的大小,保证水域中该鱼种群年龄组成出现甲图中的 A 类型,才能保证鱼产量的稳定.‎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的年龄组成:‎ ‎(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如图A.‎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如图B.‎ ‎(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如图C.‎ ‎【解答】解:(1)某害虫种群年龄组成虽为A型增长型,但有关专家却推断它不会泛滥成灾,原因是这种害虫的年龄存活曲线如乙图中的Ⅲ曲线.‎ ‎(2)图中曲线显示,Ⅱ猪场能维持较高的幼年个体,具有适量的成年育龄个体,而老年个体少,产销两旺,因此经营最好的是Ⅱ猪场.Ⅲ猪场幼年个体大量死亡,因此经营不好,I猪场由于成年猪积压而销路不畅,因此经营较差的是I猪场.‎ ‎(3)在渔业生产中,必须严格控制鱼网孔眼的大小,保证水域中该鱼种群年龄组成出现甲图中的A增长类型,才能保证鱼产量的稳定.‎ 故答案为:‎ ‎(1)Ⅲ ‎(2)ⅡⅠ老年猪Ⅲ幼猪 ‎(3)A ‎ ‎ ‎53.某种南瓜矮生突变体可分为两类: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和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为研究某种矮生南瓜属于哪种类型,研究者应用赤霉素和生长素溶液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请据图分析并回答:‎ ‎(1)为得到某浓度激素处理后的实验数据,研究者需要测量两种南瓜茎 处理前后 的长度,并计算出伸长量;而且需要取每组各株南瓜茎伸长量的 平均值 作为该组的实验结果.‎ ‎(2)赤霉素对正常南瓜茎有 促进伸长 作用,而对 矮生南瓜茎(或矮生南瓜) 几乎无作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 两重性 的特点.‎ ‎(3)喷施赤霉素或生长素 不能 (填“能”或“不能”)使矮生南瓜的茎恢复至正常,由此可推测:该矮生南瓜不属于 激素合成缺陷型 突变体.‎ ‎(4)从如图2显示的结果看,两种南瓜茎中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含量 ‎ 无显著差异 ,该结果 支持 (填“支持”或“不支持”)上述推测.‎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分析图a、b可推知,赤霉素和生长素都可以促进正常南瓜茎的生长,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具有两重性,体现正常南瓜茎对其敏感性更高.如果激素对南瓜茎作用后,南瓜茎有所改变,说明是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如果南瓜茎没有任何改变,说明不是.‎ ‎【解答】解:(1)为得到某浓度激素处理后堆植物的影响,需要测量两种南瓜茎处理前后的长度作相互对照,计算结果时需要计算平均值,以防个别现象影响实验结果. ‎ ‎(2)由图a正常植株用赤霉素处理以后茎伸长,说明赤霉素有促进茎伸长的作用.b图生长素图象先上升后下降,说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 ‎(3)由图a、b可知,喷施赤霉素或生长素不能使矮生南瓜的茎恢复至正常,说明激素对矮生南瓜的茎不起作用,由此可推测:该矮生南瓜不属于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 ‎ ‎(4)从图2显示的结果看,两种南瓜茎中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含量相差不大,该结果不支持上述推测.‎ 故答案为:‎ ‎(1)处理前后 平均值 ‎(2)促进伸长 矮生南瓜茎(或矮生南瓜) 两重性 ‎(3)不能 激素合成缺陷型 ‎(4)无显著差异 支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