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 ‎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小题,共60分)‎ ‎1.下列属于可遗传变异的是(  )‎ A.紫外线照射使人患皮肤癌 B.自然种群中的华南虎出现了白色的老虎 C.小孩由于营养丰富而长得比较高 D.长期在昏暗的光线下看东西患近视 ‎2.某基因的一个片段中的αDNA链在复制时一个碱基由G→C,该基因复制2次后,发生突变的基因占该基因总数的(  )‎ A.100% B.50% C.25% D.12.5%‎ ‎3.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其亲子代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  )‎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畸变 D.生活条件改变 ‎4.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B.基因A因替换、增添或缺失部分碱基而形成它的等位基因a属于基因重组 C.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可能导致基因重组 D.造成同卵双生姐妹间性状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 ‎5.下列属于单倍体的是(  )‎ A.二倍体种子长成的幼苗 B.四倍体的植株枝条扦插成的植株 C.六倍体小麦的花粉离体培养的幼苗 D.用鸡蛋孵化出的小鸡 ‎6.下列是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人类遗传病调查的基本步骤,正确的顺序是:①确定要调查的遗传病,掌握其症状及表现;②汇总结果,统计分析;③设计记录表格及调查要点;④分多个小组进行调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  )‎ A.①③④② B.③④②① C.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 ‎7.不属于基因与载体结合的过程是(  )‎ A.用一定的限制酶切割质粒暴露出黏性末端 B.用同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露出黏性末端 C.将切下的目的基因插入到质粒的切口处 D.将重组的DNA导入到受体细胞中 ‎8.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股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结果 D.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9.下列哪项形成了新物种(  )‎ A.二倍体的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 B.桦尺矍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灰色)95%变为s(黑色)95%‎ C.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 D.克隆多莉羊 ‎10.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  )‎ A.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 B.突变和基因重组 C.基因重组和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 D.突变和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 ‎1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比血浆含有更多的蛋白质 D.淋巴可以通过淋巴循环由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 ‎12.下列选项中,不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 A.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B.淋巴管阻塞 C.胰岛素分泌不足,出现糖尿 D.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13.反射是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 A.反射弧 B.感受器 C.神经中枢 D.效应器 ‎14.如图的①~⑤表示反射弧结构的五个部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的功能是将刺激信号转化为神经兴奋 B.正常机体内兴奋在②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C.③和⑤往往由一个或多个突触构成 D.切断④不影响对①的刺激形成感觉 ‎15.如图为某健康人的血糖变化情况,此人在11时前仅进食了早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时体内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B点时体内分泌的胰岛素增加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协同,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C.B点时,为维持血糖水平,肝细胞内的肝糖原开始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D.激素只运输给靶细胞且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16.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激素①作用的靶器官为垂体和甲状腺 B.图中④表示负反馈调节 C.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D.激素③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的细胞 ‎17.某人接种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一段时间后体内出现了相应的抗体,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 A.吞(巨)噬细胞 B.效应T细胞 C.浆细胞 D.记忆细胞 ‎18.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衰老和破损细胞的清除需免疫系统参与 B.自身细胞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转化为抗原 C.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细胞是浆细胞 D.病毒侵入人体后,通过浆细胞识别再经效应T细胞作用 ‎19.在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中,感受单侧光刺激及胚芽鞘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 A.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的尖端 B.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 C.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胚芽鞘的尖端 D.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 ‎20.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的脱落 B.用高浓度的2,4D溶液作除草剂,可抑制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 C.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以茎为经济产出的植物,使产量增加 D.在形成无子番茄的过程中生长素改变了细胞染色体的数目 ‎21.下列现象能反映出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两重性的是(  )‎ ‎①植物生长的向光性 ②植物生长具有顶端优势 ‎③去除种子后植物果实停止发育并枯萎脱落 ‎④带有芽的扦插枝条容易存活 ⑤横放的植物,根向地生长.‎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④⑤ D.②⑤‎ ‎22.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5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密度最可能(  )‎ A.小于100只 B.100只 C.200只 D.大于200只 ‎23.基因的分离了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分别发生在(  )‎ A.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B.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 C.减数第一次分裂,受精作用时 D.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24.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 A.吞噬细胞吞噬并消灭病原体 B.唾液中的溶菌酶杀死病原体 C.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D.效应T细胞清除体内癌细胞 ‎25.下列关于某人B淋巴细胞和胰岛B细胞内基因、酶以及ATP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酶和ATP是基因表达的产物 B.基因的表达需要酶和ATP C.基因种类相同,酶种类不完全相同 D.与ATP合成有关的酶种类相同 ‎26.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判断下列正确的是(  )‎ A.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食草鸟、蜘蛛、蟾蜍、猫头鹰 B.猫头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四个营养级 C.蜘蛛和蟾蜍只是捕食关系 D.如果昆虫突然减少,短期内食草鸟数目将不发生变化 ‎27.下列关于种群基因频率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基因突变可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一个种群内,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等于1‎ ‎28.脱落酸能促进种子的休眠和果实的成熟,但在高温条件下易分解.小麦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果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遇大雨后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这是因为脱落酸(  )‎ A.能抑制小麦种子的发育和脱落 B.高温降解后对发芽的抑制被解除 C.对果实的成熟与乙烯有拮抗作用 D.对种子的发芽与赤霉素作用相似 ‎29.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 B.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 C.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 D.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30.一只黑脊鸥的亲鸟对小鸟发出报警鸣叫时,小鸟作出隐蔽反应.从信息分类角度分析,亲鸟的报警鸣叫属于(  )‎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对信号刺激的反应 ‎ ‎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中请填写图中标号)‎ ‎(1)②液体约占人体体液的  ;①④⑥合称为  ,③的具体内环境是  .‎ ‎(2)血液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用图中的数字表示)  ,共穿过  层膜结构,CO2浓度最高为图中的[  ]  .‎ ‎(3)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  ,原因是图中标号[  ]内存在着  物质.‎ ‎(4)内环境稳态的本质是维持内环境  ‎ 的相对稳定,科学家制造的“利尿剂”可以使人体迅速排出大量的尿液,而使人体的体重减轻.但是这个过程中会让人体丢失大量的  和  ,导致人体  平衡被打破,出现严重的脱水症状.‎ ‎32.兴奋向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过程中,有时存在一个突触引起的兴奋被后一个突触抑制的现象,如图是突触2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体现出的内环境组成成分是  .当兴奋传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后膜发生的信号转换是  .‎ ‎(2)坐标图a段表示  电位,b点时膜两侧的电位是  .‎ ‎(3)突触2中甘氨酸(Gly)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可作为神经递质,它的受体是膜上某些离子的通道.当兴奋抵达时,贮存在  内的Gly释放出来,并与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Gly受体结合,导致通道乙开启,使(阴离子或阳离子)  内流,A处的兴奋  (能或不能)传至B处.‎ ‎(4)释放到突触间隙的Gly可通过  回到本细胞再被利用,图中结构①表示  .‎ ‎33.如图为5种不同的育种方法.据图回答:‎ ‎(1)图Ⅰ中的育种方法一般从F2代开始选种,这是因为  .A→B→C途径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 ‎(2)B常用的方法为  .‎ ‎(3)E方法所用的原理是  ,育种时所需处理的种子应当是(萌发的或休眠的)  种子,试阐述原因  .‎ ‎(4)C、F过程最常用的药剂是  ,其作用的原理是  .‎ ‎(5)G育种如果获得的是抗虫棉.已知有两个抗虫基因成功整合到了棉花植株的基因组中(两个抗虫基因插入到棉花细胞的一条或两条染色体上),并能成功表达.请问:此抗虫棉植株自交后代中(不考虑突变等变异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抗虫与非抗虫性状的分离比可能是  .‎ ‎ ‎ ‎2016-2017学年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小题,共60分)‎ ‎1.下列属于可遗传变异的是(  )‎ A.紫外线照射使人患皮肤癌 B.自然种群中的华南虎出现了白色的老虎 C.小孩由于营养丰富而长得比较高 D.长期在昏暗的光线下看东西患近视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1、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2、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解答】解:A、紫外线照射使人患皮肤癌,这是基因突变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A正确;‎ B、自然种群中的华南虎出现了白色的老虎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属于可遗传的变异,B正确;‎ C、小孩由于营养丰富而长得比较高,这是环境条件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C错误;‎ D、长期在昏暗的光线下看东西患近视,这是环境条件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D错误.‎ 故选:AB.‎ ‎ ‎ ‎2.某基因的一个片段中的αDNA链在复制时一个碱基由G→C,该基因复制2次后,发生突变的基因占该基因总数的(  )‎ A.100% B.50% C.25% D.12.5%‎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1、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从而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2、DNA复制是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即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 ‎【解答】解:某基因的一个片段中的α链在复制时一个碱基由G→C,由于DNA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则以a链为模板复制形成的基因均为突变基因,而以β链为模板复制形成的基因均为正常基因.所以该基因复制2次后,发生突变的基因占基因总数的50%.‎ 故选:B.‎ ‎ ‎ ‎3.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其亲子代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  )‎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畸变 D.生活条件改变 ‎【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分析】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仅仅是由于环境条件改变而引起的变异不遗传,也不是变异的主要原因,故排除供选答案D;引起可遗传的变异的原因有3个,其中基因突变频率甚低,染色体变异也很少见,故排除B、C两项;而基因重组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必然发生的过程,如果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多,携带的基因多,那么变异也就更多,因此基因重组是导致亲子代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解答】解:A、基因重组是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进而形成新的基因型,则后代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如一娘生9子,个个皆不同,A正确;‎ B、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且发生在所有的生物体内,B错误;‎ C、染色体畸变也非常少见,所有的真核生物都能发生,不一定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C错误;‎ D、由于环境条件改变而引起的变异不遗传,也不是变异的主要原因,D错误.‎ 故选:A.‎ ‎ ‎ ‎4.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B.基因A因替换、增添或缺失部分碱基而形成它的等位基因a属于基因重组 C.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可能导致基因重组 D.造成同卵双生姐妹间性状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 ‎【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分析】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包括两种类型:(1)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2)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交叉互换不属于基因重组,属于染色体变异(易位);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相同片段的交换导致基因重组.‎ ‎【解答】解:A、一对等位基因Aa遗传,只会发生基因的分离,不会发生基因的重组,基因重组发生在两对及两对以上基因的遗传,A错误;‎ B、基因A因替换、增添或缺失部分碱基而形成它的等位基因a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 C、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 D、同卵双生兄弟间的基因型应该相同,所以他们之间性状的差异不是基因重组导致的,可能是突变或环境因素导致的,D错误.‎ 故选:C.‎ ‎ ‎ ‎5.下列属于单倍体的是(  )‎ A.二倍体种子长成的幼苗 B.四倍体的植株枝条扦插成的植株 C.六倍体小麦的花粉离体培养的幼苗 D.用鸡蛋孵化出的小鸡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 ‎【解答】解:A、二倍体种子长成的幼苗还是二倍体,A错误;‎ B、四倍体的植株枝条扦插成的植株,染色体数目没变,还是四倍体,B错误;‎ C、六倍体小麦的花粉离体培养的幼苗,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成,所以是单倍体,C正确;‎ D、用鸡蛋孵化出的小鸡,发育起点是受精卵,是二倍体,D错误.‎ 故选:C.‎ ‎ ‎ ‎6.下列是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人类遗传病调查的基本步骤,正确的顺序是:①确定要调查的遗传病,掌握其症状及表现;②汇总结果,统计分析;③设计记录表格及调查要点;④分多个小组进行调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  )‎ A.①③④② B.③④②① C.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分析】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等.调查统计某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然后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计算.‎ ‎【解答】解:开展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要确定好调查的内容,了解有关的要求;第二步是设计调查方案(包括设计印刷用于记录的表格、确定调查的地点和要点、分析和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等);第三步是实施调查,在调查过程中,要注意随机性和要获得足够多的调查数据;第四步是汇总、统计数据,根据数据得出结论,并撰写调查报告.因此正确的顺序是①③④②.‎ 故选:A.‎ ‎ ‎ ‎7.不属于基因与载体结合的过程是(  )‎ A.用一定的限制酶切割质粒暴露出黏性末端 B.用同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露出黏性末端 C.将切下的目的基因插入到质粒的切口处 D.将重组的DNA导入到受体细胞中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解答】解: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第二步),首先用一定限制酶切割质粒露出黏性末端,再用同种限制酶处理目的基因露出黏性末端,将切下的目的基因插入到质粒的切口处,最后用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和质粒连接,形成重组质粒.而将重组的DNA导入到受体细胞中进行扩增属于下一个步骤.‎ 故选:D.‎ ‎ ‎ ‎8.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股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结果 D.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分析】‎ 本题考查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主要包括过度繁殖、生存竞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解答】解: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股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是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用进废退的观点,是错误的观点,因为这种变异不能遗传,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是:长颈鹿的个体中有脖子长的、短的,当长颈鹿过度繁殖以后,脖子短的得不到食物,被淘汰,A错误;‎ B、北极熊是白色的原因是黑色的北京熊被淘汰,而白色的北极熊适应环境,生存下来,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 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结果,那些保护色不好的野兔会被淘汰,目光不敏锐的老鹰也会被淘汰,C正确;‎ D、害虫的抗药性本来就存在,不是有毒农药的作用,D错误.‎ 故选:C.‎ ‎ ‎ ‎9.下列哪项形成了新物种(  )‎ A.二倍体的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 B.桦尺矍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灰色)95%变为s(黑色)95%‎ C.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 D.克隆多莉羊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本题是对物种概念、新物种形成与生殖隔离的关系的应用,物种是形态上类似的、彼此能够交配的、要求类似环境条件的生物个体的总和,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解答】解:A、二倍体的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四倍体与二倍体倍体存在生殖隔离,四倍体西瓜可以进行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所以四倍体西瓜符合物种的概念,是一个新物种,A正确;‎ B、桦尺蠖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灰色)95%变为s(黑色)95%,基因频率改变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B错误;‎ C、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骡是高度不育的,说明马和驴存在生殖隔离是两个物种,骡是高度不育的,不能产生后代,不是新物种,C错误;‎ D、克隆羊多利,是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培养的,与原来的羊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A.‎ ‎ ‎ ‎10.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  )‎ A.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 B.突变和基因重组 C.基因重组和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 D.突变和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故选:B.‎ ‎ ‎ ‎1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比血浆含有更多的蛋白质 D.淋巴可以通过淋巴循环由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内环境稳态的综合性考查,回忆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血浆和组织液及淋巴之间的关系、渗透压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 解: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A正确;‎ B、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 C、与组织细胞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多,C错误;‎ D、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左右锁骨下的静脉进入血液循环,D正确.‎ 故选:C.‎ ‎ ‎ ‎12.下列选项中,不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 A.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B.淋巴管阻塞 C.胰岛素分泌不足,出现糖尿 D.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解: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使血浆渗透压低于组织液,组织液从血浆中吸水,导致组织液量增多,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 B、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B错误;‎ C、胰岛素分泌不足,出现糖尿,不会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 D、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是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引起水肿现象,D错误.‎ 故选:C.‎ ‎ ‎ ‎13.反射是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 A.反射弧 B.感受器 C.神经中枢 D.效应器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解答】解: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故选:A.‎ ‎ ‎ ‎14.如图的①~⑤表示反射弧结构的五个部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的功能是将刺激信号转化为神经兴奋 B.正常机体内兴奋在②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C.③和⑤往往由一个或多个突触构成 D.切断④不影响对①的刺激形成感觉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解:A、①是感受器,其的功能是将刺激信号转化为神经兴奋,并通过传入神经传导,A正确;‎ B、②是传入神经纤维,在正常机体内兴奋在②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即由于感受器向神经中枢传导,B错误;‎ C、③是神经中枢、⑤是效应器,往往由一个或多个突触构成,C正确;‎ D、感觉是由③神经中枢向大脑传出的信息,所以切断④传出神经后,⑤效应器没有反应,但不影响对①的刺激形成感觉,D正确.‎ 故选B.‎ ‎ ‎ ‎15.如图为某健康人的血糖变化情况,此人在11时前仅进食了早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时体内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B点时体内分泌的胰岛素增加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协同,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C.B点时,为维持血糖水平,肝细胞内的肝糖原开始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D.激素只运输给靶细胞且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进食后初期,A点由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血糖浓度上升;血糖浓度上升刺激胰岛素分泌,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贮存葡萄糖,血糖浓度下降;B点血糖浓度开始低于基础血糖水平,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使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使得血糖浓度上升.‎ ‎【解答】解:A、A点时血糖浓度高于基础血糖水平,因此胰岛素的分泌增加,而B点时血糖浓度低于基础血糖水平,因此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以升高血糖浓度,A错误;‎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互为拮抗关系,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互为协同关系,B错误;‎ C、B点时,由于血糖浓度低于基础血糖水平,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血糖维持平衡,C正确;‎ D、激素能运输到全身,但只作用于靶细胞,同时激素不能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只能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D错误.‎ 故选:C.‎ ‎ ‎ ‎16.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激素①作用的靶器官为垂体和甲状腺 B.图中④表示负反馈调节 C.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D.激素③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的细胞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中,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以后,就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减少.‎ 因此可以确定,图中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③表示甲状腺激素,④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的负反馈调节作用.‎ ‎【解答】解:A、分析图解可知,激素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为垂体,A错误;‎ B、图中④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的负反馈调节作用,B正确;‎ C、碘是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缺碘会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从而导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C正确;‎ D、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因此该激素作用于全身细胞,D正确.‎ 故选:A.‎ ‎ ‎ ‎17.某人接种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一段时间后体内出现了相应的抗体,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 A.吞(巨)噬细胞 B.效应T细胞 C.浆细胞 D.记忆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疫苗是指人工灭活或减毒的抗原.接种疫苗抗原引起机体的体液免疫过程,使机体最终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消灭抗原.‎ ‎【解答】解:A、吞(巨)噬细胞的作用是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A错误;‎ B、效应T细胞是细胞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效应细胞,功能是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B错误;‎ C、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并分泌的,C正确;‎ D、记忆细胞主要在二次免疫过程中接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D错误.‎ 故选:C.‎ ‎ ‎ ‎18.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衰老和破损细胞的清除需免疫系统参与 B.自身细胞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转化为抗原 C.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细胞是浆细胞 D.病毒侵入人体后,通过浆细胞识别再经效应T细胞作用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抗原:①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花粉等;②非正常组织:自身破损、衰老、死亡或病变的组织细胞;既可来自体外,也可来自体内.‎ 对于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对于胞内寄生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生物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解答】解:A、自身细胞衰老、破损或癌变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抗原,它们的清除需要免疫系统参与,故A正确.‎ B、自身细胞衰老、破损或癌变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抗原,故B错误.‎ C、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细胞是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效应B细胞、效应T细胞等,故C错误.‎ D、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不能识别抗原,故D错误.‎ 故选:A.‎ ‎ ‎ ‎19.在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中,感受单侧光刺激及胚芽鞘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 A.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的尖端 B.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 C.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胚芽鞘的尖端 D.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 科学家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①‎ 达尔文 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②‎ 拜尔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通过琼脂片向下传递 ‎③‎ 鲍森•詹森 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下部分布不均匀 ‎④‎ 温特 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 ‎【解答】解:达尔文的实验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通过琼脂片向下传递,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下部分布不均匀,即胚芽鞘弯曲生长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 故选:D.‎ ‎ ‎ ‎20.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的脱落 B.用高浓度的2,4D溶液作除草剂,可抑制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 C.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以茎为经济产出的植物,使产量增加 D.在形成无子番茄的过程中生长素改变了细胞染色体的数目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分析】‎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解答】解:A: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的脱落,A正确;‎ B、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较为敏感,高浓度的2,4﹣D能抑制双子叶杂草,B正确;‎ C、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使植株增高,C正确;‎ D、在形成无子番茄的过程中生长素不改变细胞染色体的数目,D错误.‎ 故选:C.‎ ‎ ‎ ‎21.下列现象能反映出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两重性的是(  )‎ ‎①植物生长的向光性 ②植物生长具有顶端优势 ‎③去除种子后植物果实停止发育并枯萎脱落 ‎④带有芽的扦插枝条容易存活 ⑤横放的植物,根向地生长.‎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④⑤ D.②⑤‎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生长素生理作用及两重性,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 ‎【解答】解:①植物生长的向光性只能体现生长素的促进生长的生理作用,①错误;‎ ‎②植物生长具有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②正确;‎ ‎③去除种子后植物果实停止发育并枯萎脱落,体现了生长素能够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③错误;‎ ‎④带有芽的扦插枝条容易存活体现了生长素能够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④错误;‎ ‎⑤根的向地生长,即根的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两重性,⑤正确.‎ 所以,②⑤正确.‎ 故选:D.‎ ‎ ‎ ‎22.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5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密度最可能(  )‎ A.小于100只 B.100只 C.200只 D.大于200只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解答】解:根据标记重捕法的原理,用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的数量.根据公式X:50=52:13,得X=200只.又因为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第二次捕到的13只比应该捕到的要少,且草场的面积为2hm2,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密度最可能小于100只/hm2.‎ 故选:A.‎ ‎ ‎ ‎23.基因的分离了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分别发生在(  )‎ A.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B.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 C.减数第一次分裂,受精作用时 D.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解答】解: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等位基因分离,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故选:B.‎ ‎ ‎ ‎24.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 A.吞噬细胞吞噬并消灭病原体 B.唾液中的溶菌酶杀死病原体 C.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D.效应T细胞清除体内癌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解答】解:A、吞噬细胞吞噬并消灭病原体属于第二道防线,A错误;‎ B、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正确;‎ C、体液免疫中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的结合,属于第三道防线,C错误;‎ D、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清除体内癌细胞,属于第三道防线,D错误.‎ 故选:B.‎ ‎ ‎ ‎25.下列关于某人B淋巴细胞和胰岛B细胞内基因、酶以及ATP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酶和ATP是基因表达的产物 B.基因的表达需要酶和ATP C.基因种类相同,酶种类不完全相同 D.与ATP合成有关的酶种类相同 ‎【考点】细胞的分化;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题中提到,两个细胞来自于同一人,由于机体的体细胞均是由同一个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而来,因此两个细胞的遗传物质完全相同;但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两个细胞中的mRNA、蛋白质种类不同,酶种类也有区别.‎ 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在转录过程中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翻译过程中需要蛋白质合成酶等.‎ ‎【解答】解:A、基因表达的产物是蛋白质,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可以是基因表达的产物,而ATP不是蛋白质,A错误;‎ B、基因的表达需要解旋酶、RNA聚合酶、蛋白质合成酶等,并且转录和翻译过程中需要消耗ATP,B正确;‎ C、B淋巴细胞和胰岛B细胞是由同一个受精卵经过有丝分裂而来的,因此遗传物质相同,但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两个细胞中的酶种类不同,C正确;‎ D、酶具有专一性,因此两个细胞内与ATP合成有关的酶种类相同,D正确.‎ 故选:A.‎ ‎ ‎ ‎26.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判断下列正确的是(  )‎ A.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食草鸟、蜘蛛、蟾蜍、猫头鹰 B.猫头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四个营养级 C.蜘蛛和蟾蜍只是捕食关系 D.如果昆虫突然减少,短期内食草鸟数目将不发生变化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草是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该生态系统含有5条食物链,即草→食草鸟→猫头鹰、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草→昆虫→蟾蜍→蛇→猫头鹰.‎ ‎【解答】解:A、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食虫鸟、蜘蛛、蟾蜍、猫头鹰,A错误;‎ B、猫头鹰在不同的食物链所占营养级不一定相同,在该食物网中,猫头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四个营养级,B正确;‎ C、蜘蛛和蟾蜍之间既有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C错误;‎ D、食草鸟的食物来源只有昆虫和蜘蛛,如果昆虫突然减少,短期内食草鸟数目也将减少,D错误.‎ 故选:B.‎ ‎ ‎ ‎27.下列关于种群基因频率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基因突变可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一个种群内,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等于1‎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基因频率是指在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引起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解答】解: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生殖隔离的产生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A错误;‎ B、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可以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 C、自然选择的作用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C正确;‎ D、种群的基因频率是指在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D正确.‎ 故选:A.‎ ‎ ‎ ‎28.脱落酸能促进种子的休眠和果实的成熟,但在高温条件下易分解.小麦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果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遇大雨后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这是因为脱落酸(  )‎ A.能抑制小麦种子的发育和脱落 B.高温降解后对发芽的抑制被解除 C.对果实的成熟与乙烯有拮抗作用 D.对种子的发芽与赤霉素作用相似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脱落酸能促进种子的休眠和果实的成熟,但在高温条件下易分解.小麦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果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遇大雨后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说明高温降解后,脱落酸对发芽的抑制被解除.脱落酸和乙烯都能促进果实的成熟,两种之间有协调作用.赤霉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而脱落酸是抑制种子的萌发,两者作用相反.‎ ‎【解答】解:A、脱落酸能促进叶和果实的脱落,故A错误;‎ B、脱落酸能促进种子的休眠和果实的成熟,但在高温条件下易分解,所以高温降解后,脱落酸对发芽的抑制被解除,故B正确;‎ C、脱落酸和乙烯都能促进果实的成熟,两种之间有协调作用,故C错误;‎ D、赤霉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而脱落酸是抑制种子的萌发,两者作用相反,故D错误.‎ 故选B.‎ ‎ ‎ ‎29.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 B.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 C.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 D.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因此单侧光照不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胚芽鞘不会向光弯曲生长;b生长素可以穿过琼脂片,单侧光照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胚芽鞘无尖端,单侧光照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向光侧,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d若果只转动盒子,胚芽鞘会向右弯曲生长,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只有小孔部位受到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会弯向小孔生长.‎ ‎【解答】解:A、a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a直立生长,A错误;‎ B、c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向光侧,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B错误;‎ C、d若果只转动盒子,因此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C错误;‎ D、d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只有小孔部位受到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会弯向小孔生长,D正确.‎ 故选:D.‎ ‎ ‎ ‎30.一只黑脊鸥的亲鸟对小鸟发出报警鸣叫时,小鸟作出隐蔽反应.从信息分类角度分析,亲鸟的报警鸣叫属于(  )‎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对信号刺激的反应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解答】解:亲鸟的报警鸣叫实际是通过声音在传递信息,即通过物理过程来传递信息,因此属于物理信息.‎ 故选:A.‎ ‎ ‎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中请填写图中标号)‎ ‎(1)②液体约占人体体液的  ;①④⑥合称为 细胞外液 ,③的具体内环境是 组织液和血浆 .‎ ‎(2)血液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用图中的数字表示) ⑤→④→③→⑥→② ,共穿过 6 层膜结构,CO2浓度最高为图中的[ ② ] 组织细胞(或细胞内液) .‎ ‎(3)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 不会 ,原因是图中标号[ ④ ]内存在着 缓冲 物质.‎ ‎(4)内环境稳态的本质是维持内环境 成分和理化性质 的相对稳定,科学家制造的“利尿剂”可以使人体迅速排出大量的尿液,而使人体的体重减轻.但是这个过程中会让人体丢失大量的 水 和 无机盐 ,导致人体 渗透压 平衡被打破,出现严重的脱水症状.‎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的示意图,其中①为淋巴,②为细胞内液,③为毛细血管壁,④为血浆,⑤为血细胞(红细胞),⑥为组织液.‎ ‎【解答】解:(1)题图中的②是细胞内液,细胞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①淋巴、④血浆、⑥组织液合称为细胞外液,③毛细血管壁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2)血液中的氧通过红细胞运输,在组织细胞中被利用,该过程依次通过⑤红细胞→④血浆→③毛细血管壁→⑥组织液→②细胞内液,其中红细胞1层膜、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1层膜、线粒体2层膜,共1+2+1+2=6层膜;CO2是由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因此CO2浓度最高为图中的②组织细胞(或细胞内液).‎ ‎(3)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中pH明显下降,因图中的④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食用酸性物质后,可与缓冲物质中的碱性物质反应,从而使pH保持基本不变.‎ ‎(4)内环境稳态的本质是维持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尿液中含有尿素和无机盐,科学家制造的“利尿剂”可以使人体迅速排出大量的尿液,而使人体的体重减轻,但是这个过程中会让人体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导致人体渗透压平衡被打破,出现严重的脱水症状.‎ 故答案为:‎ ‎(1) 细胞外液 组织液和血浆 ‎(2)⑤→④→③→⑥→②6  ②组织细胞(或细胞内液)‎ ‎(3)不会  ④缓冲 ‎(4)成分和理化性质 水 无机盐 渗透压 ‎ ‎ ‎32.兴奋向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过程中,有时存在一个突触引起的兴奋被后一个突触抑制的现象,如图是突触2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体现出的内环境组成成分是 组织液 .当兴奋传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后膜发生的信号转换是 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 .‎ ‎(2)坐标图a段表示 静息 电位,b点时膜两侧的电位是 外负内正 .‎ ‎(3)突触2中甘氨酸(Gly)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可作为神经递质,它的受体是膜上某些离子的通道.当兴奋抵达时,贮存在 突触小泡 内的Gly释放出来,并与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Gly受体结合,导致通道乙开启,使(阴离子或阳离子) 阴离子 内流,A处的兴奋 不能 (能或不能)传至B处.‎ ‎(4)释放到突触间隙的Gly可通过 主动运输 回到本细胞再被利用,图中结构①表示 载体蛋白 .‎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解答】解:(1)突触间隙充满组织液,图中体现出的内环境组成成分是组织液,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当兴奋传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结合,突触后膜发生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 ‎(2)图2中a是静息电位,b点时为动作电位.b点时膜两侧的电位是 外负内正.‎ ‎(3)突触2是抑制性突触,该突触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甘氨酸(Gly)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可作为神经递质,它的受体是膜上某些离子的通道.当兴奋抵达时,贮存在突触小泡内的Gly释放出来,并与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Gly受体结合,导致通道乙开启,阴离子内流,A处的兴奋不能传至B处.‎ ‎(4)释放到突触间隙的Gly可通过主动运输回到本细胞再被利用,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图中结构①表示表示运输Gly的载体蛋白.‎ 故答案为:‎ ‎(1)组织液 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 ‎(2)静息 动作电位 ‎(3)突触小泡 阴离子 不能 ‎(4)主动运输 载体蛋白 ‎ ‎ ‎33.如图为5种不同的育种方法.据图回答:‎ ‎(1)图Ⅰ中的育种方法一般从F2代开始选种,这是因为 F2代中开始出现性状分离 .A→B→C途径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 ‎(2)B常用的方法为 花药离体培养技术 .‎ ‎(3)E方法所用的原理是 基因突变 ,育种时所需处理的种子应当是(萌发的或休眠的) 萌发的 种子,试阐述原因 萌发的种子中大量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而分裂间期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易发生基因突变 .‎ ‎(4)C、F过程最常用的药剂是 秋水仙素 ,其作用的原理是 抑制纺锤体形成,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 ‎(5)G育种如果获得的是抗虫棉.已知有两个抗虫基因成功整合到了棉花植株的基因组中(两个抗虫基因插入到棉花细胞的一条或两条染色体上),并能成功表达.请问:此抗虫棉植株自交后代中(不考虑突变等变异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抗虫与非抗虫性状的分离比可能是 抗虫:非抗虫=1:0或全部抗虫、抗虫:非抗虫=3:1、抗虫:非抗虫=15:1 .‎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亲本→A→D新品种”是杂交育种,“A→B→C→新品种”是单倍体育种,“种子或幼苗→E→新品种”是诱变育种,“种子或幼苗→F→新品种”是多倍体育种,“植物细胞→G→J→新品种”是基因工程育种.‎ ‎【解答】解:(1)由于杂交育种要从F2才发生性状分离,开始出现所需要的表现型,所以从F2开始选种.A→B→C的途径表示单倍体育种,该育种方式得到的新品种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所以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2)B常用的方法为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是单倍体植株.‎ ‎(3)E方法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所用的方法如X射线、紫外线、激光、亚硝酸盐等物理、化学的方法;由于基因突变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易发生基因突变,所以育种时所需处理的种子应当是萌发的而非休眠的种子.‎ ‎(4)在C和F过程中,都是用低温处理或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5)已知有两个抗虫基因成功整合到了棉花植株的基因组中(两个抗虫基因插入到棉花细胞的一条或两条染色体上),并能成功表达.请问:此抗虫棉植株自交后代中(不考虑突变等变异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抗虫与非抗虫性状的分离比可能是:‎ ‎①如果两个抗虫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体上,则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配子中都含Bt基因,因此,后代中抗虫植株和非抗虫植株之间的比例为1:0;‎ ‎②如果两个抗虫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则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配子中含Bt基因与不含Bt基因的比例为1:1,因此,后代中抗虫植株和非抗虫植株之间的比例为3:1;‎ ‎③如果两个抗虫基因位于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则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配子中含Bt基因与不含Bt基因的比例为3:1,因此,后代中抗虫植株和非抗虫植株之间的比例为15:1.‎ 故答案为:‎ ‎(1)F2代中开始出现性状分离 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2)花药离体培养技术 ‎(3)基因突变 萌发的 萌发的种子中大量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而分裂间期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易发生基因突变 ‎(4)秋水仙素 抑制纺锤体形成,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5)抗虫:非抗虫=1:0或全部抗虫、抗虫:非抗虫=3:1、抗虫:非抗虫=15:1‎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