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一中(卓越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一中(卓越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生物试题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一中(卓越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生物试题 ‎1. 下列各项中,从理论上分析,氧气含量最高的是 A. 血浆 B. 淋巴 C. 组织液 D. 细胞内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组织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因此,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中氧气浓度最低,二氧化碳浓度最高。‎ ‎【详解】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而红细胞运输氧气,则浓度最高,其次是组织液,浓度最低是细胞内液;故选A。‎ ‎2. 下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B. 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②中 C. 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 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①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只有④中进出的箭头为单向的,因此④为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因此,①为血浆,图中①与②可以相互渗透,因此,②为组织液,②与③可以相互渗透,可推知③为细胞内液。‎ ‎【详解】A.由分析可知,①、②、③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A错误;‎ B.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组织液中,B正确;‎ C.‎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的含量很少,C正确;‎ D.正常情况下,血浆中不存在蛋白质水解酶,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A。‎ ‎3.根据图人体器官模型,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A. 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A处高于B处 B. 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A处低于B处 C. 如果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A处高于B处 D. 如果器官为胰腺,则饭后胰岛素浓度A处高于B处 ‎【答案】D ‎【解析】‎ 饭后的血糖浓度会升高,但血液经过肝脏后,有一部分血糖会在肝脏处转换成肝糖原储存在肝脏中,所以B处的血糖浓度较低,A正确;饥饿时,为维持血糖含量相对稳定,肝糖原水解补充血糖,使血糖浓度升高,所以B处血糖浓度较A处高,B正确;若器官为肾脏,尿素经过肾之后,会有很大一部分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所以尿素浓度变低,C正确;若组织为胰岛,则饭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就会分泌胰岛素来降血糖,所以B处高于A处,D错误。‎ ‎【考点定位】血糖平衡 ‎【名师点睛】本题结合人体器官模型主要考查血糖平衡的相关知识,模型同学们并不陌生,接触到的有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等模型的建构,建构模型的方法,是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学生提出的高于初中水平的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的要求,所以在高中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同学们要对模型构建有比较全面的学习和了解。‎ 一、建构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接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真核细胞的模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 二、建构概念模型,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可以帮助梳理知识间内在关系,有利于综合题的解决。‎ 三、建构数学模型,用数学形式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 性质,揭示问题本质。如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曲线、酶的活性随pH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曲线、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9:3:3:1的比例关系等。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使学生认识到在生物学中有许多现象和规律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模型构建已经成为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的内容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讲,模型构建和理解模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的有效工具。同学们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在此点基础上,更有效地学习生物科学。‎ ‎4.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中含有葡萄糖、K+、血红蛋白、尿素等物质 B. 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等,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C. 免疫能力越强越有利于机体稳态的维持 D. 神经递质可进入组织液,激素可进人血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问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内环境中含有葡萄糖、K+‎ 等营养物质以及尿素等代谢废物,但是血红蛋白属于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 B、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B错误;‎ C、神经-体液-免疫是内环境稳态的网络调节机制,而免疫能力过强了会引起免疫失调,导致过敏反应或者自身免疫病的发生,C错误;‎ D、神经递质经过神经细胞分泌后可进入组织液,激素经过内分泌细胞分泌后可进入血液,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内环境的组成以及化学成分,结合实例理解内环境的化学组成,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实质,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5. 下列关于无机盐和其他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 B. 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C. 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所致 D. 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浓度增大,进而导致水从细胞内更多地流向细胞外,A错误;‎ 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导致细胞内浓度增大,进而导致细胞吸水使细胞体积增大,B正确;‎ 炎症反应引起的肿胀主要是由于毛细血管及组织细胞破裂(或通透性增大),组织液蛋白质增多,吸收水分造成组织液增加,C错误;‎ 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增大会导致钾离子外流的量减少,导致静息电位绝对值下降,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传导、内环境稳态、无机盐作用等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本题综合性比较强,涉及内环境、神经调节等知识的综合,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6.神经调节是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方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因为兴奋只能由传入神经传入,传出神经传出 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则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 C. 感受器就是传入神经末梢,效应器就是传出神经末梢,它们都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 D. K+外流,Na+内流,导致膜内外电位改变,产生局部电流,是兴奋产生的生理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因为神经中枢中的突触处兴奋只能单向传导,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导突触后膜,A错误;‎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则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B正确;‎ 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C错误;‎ Na+内流,导致膜内外电位改变,产生局部电流,是兴奋产生的生理基础,而K+外流,是恢复静息电位的基础,D错误。‎ ‎7.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X、Y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e是感受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 兴奋在X、Y间的传导方向是从X传向Y的 C. 刺激b点,神经冲动仅传向a D. 兴奋在结构c中和X与Y之间的传导速度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以知道:图中a表示效应器、b表示传出神经、c表示神经中枢、d表示传入神经、e表示感受器,X表示突触后膜、Y表示突触前膜。‎ ‎【详解】A.因为兴奋在突触结构中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A正确; B.兴奋在X、Y间的传导方向是从Y传向X的,即从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前膜传递到下一神经元的突触后膜,B错误; C.b点位于传入神经纤维上,因为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所以刺激b点,神经冲动不仅传向a,也传向细胞体,C错误; D.兴奋在结构c中以电信号传导,在X与Y之间以化学信号传导,所以速度不相同,D错误。‎ 故选A。‎ ‎8.可卡因(cocaine)是一种神经类毒品。下图为可卡因对人脑部神经冲动的传递干扰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①的形成主要与高尔基体有关,其中的多巴胺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 多巴胺作用完成后正常的去路是通过多巴胺转运体运回突触前神经元 ‎ C. 由图可知,可卡因进入突触间隙后阻碍多巴胺的回收 ,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D. 结构③上发生电信号-- 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突触小泡,多巴胺代表神经递质;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②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突触后膜兴奋,即使人产生愉悦感。可卡因与突触前膜上的载体结合,使得多巴胺起作用后不会被转运载体运回细胞,使得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 ‎【详解】A.①突触小泡的形成主要与高尔基体有关,其中的多巴胺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A正确; B.多巴胺作用完成后正常的去路是通过多巴胺转运体运回突触前神经元,B正确; ‎ C.可卡因导致多巴胺在突触间隙内增多的原因可卡因与突触前膜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收入细胞,使得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C正确; D.结构③上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变化,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某类突触的信号传递的示意图,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掌握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及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难度不大。‎ ‎9.根据突触前细胞传来的信号,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的为兴奋性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效应(抑制效应是指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的为抑制性突触。如图为某种动物体内神经调节的局部图(带圈数字代表不同的突触小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的突触小泡中是兴奋性神经递质 B. 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其突触后膜的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C. 图中的突触类型有轴突—树突型、轴突—肌肉型 D. 突触2和突触3的作用相同,均是抑制肌肉兴奋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可知,图中①表示兴奋性突触小体,②表示抑制性突触小体,③表示抑制性突触小体;突触1表示兴奋性突触;突触2表示抑制性突触;突触3表示抑制性突触。‎ ‎【详解】据图可知,突触1为兴奋性突触,因此,①的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神经递质,A正确;突触3为抑制性突触,因此,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其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B错误;由图可知,突触1和3为轴突-肌肉型,突触2是轴突-轴突型,C错误;突触2的作用是抑制①处的轴突兴奋,突触3是抑制肌肉兴奋,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信息“‎ 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的为兴奋性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效应(抑制效应是指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的为抑制性突触”,再根据题意作答。‎ ‎10.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 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施加一定的电流刺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变化正确的是(  )‎ A. 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 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而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因此A点刺激产生的兴奋可以传导到甲电流计的左端,发生一次偏转;但是兴奋不能传导到右边的神经元,故乙电流计不偏转。‎ ‎【详解】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当刺激A点,产生兴奋在相应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则甲电流表的左侧导线所在膜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时,右侧导线所在的另一神经纤维的膜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有电位差导致甲发生一次偏转;当兴奋传到两个神经元之间时,由于该处突触的兴奋是突触后膜兴奋,及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右边的神经元不兴奋,乙电流表的两侧导线的膜外均是正电荷,无电位差,乙不发生偏转,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1.神经调节是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有一个个条件反射的建立 B. 脊髓从胸部折断的病人无法完成排尿 C. 人脑对外界的感知和控制机体的反射是相同的区域 D. 人体的生命活动最终都要受到大脑高级中枢的控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属于考纲中识记层级的考查。‎ ‎【详解】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是在后天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有一个个条件反射的建立,A正确;排尿中枢位于脊髓中的骶髓,脊髓从胸部折断的病人的排尿反射弧没有被破坏,可以完成排尿,B错误;人脑对外界的感知是感觉中枢,而控制机体的反射是运动中枢,不是相同区域,C错误;人体的大多数的生命活动由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就可以控制,不是都要受到大脑高级中枢的控制,D错误。‎ ‎【点睛】人脑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其中语言功能是人脑的特有高级功能。‎ ‎12.下图为某糖尿病犬在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注射胰岛素后,细胞摄取葡萄糖能力加强 B. b点后肝细胞合成糖原的速度有所减慢 C. 给健康狗注射胰岛素可能引起休克 D. 注射后6 h左右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最低 ‎【答案】D ‎【解析】‎ ‎【详解】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贮存葡萄糖,血糖浓度下降,A正确;B 点后,血糖要升高肝糖原分解,B正确;给小狗注射胰岛素后,小狗体内的葡萄糖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迅速合成糖元和被分解,使小狗出现低血糖而处于休克状态,C正确;血浆中在6h左右含量比较高,6小时后,血糖升高胰岛素被分解,含量降低,D错误。‎ ‎13.为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个体发育的功能,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将一正常幼年家兔的甲状腺摘除并缝合后进行观察。对照组应设为(  )‎ A. 用一成年健康的家兔作相同的处理,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B. 用一相似的幼年家兔在去除垂体后作相同处理,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C. 用一相似的幼年家兔在去除下丘脑后作相同处理,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D. 用另一相似的幼年家兔作相同处理,外源补充甲状腺激素并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答案】D ‎【解析】‎ ‎【详解】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甲状腺激素的作用,自变量是甲状腺激素的有无,由于实验组是一组正常幼年家兔的甲状腺摘除并缝合后进行观察,所以对照实验应是用一组相似的幼年家兔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摘除甲状腺后再补充甲状腺激素进行观察,故D正确。‎ ‎14.如图为动物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血液中激素①②的含量会増加,激素③的含量减少 B. 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 C. 骨骼肌受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 D. 激素①作用的靶细胞也可以是甲状腺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表示TRH,②表示甲状腺激素,③表示TSH。‎ ‎【详解】A、进入寒冷环境中,血液中激素①TRH增多,会促进③TSH的分泌,从而②甲状腺激素增多,A错误;‎ B、激素①TRH对垂体是促进作用,②甲状腺激素对垂体是抑制作用,B错误;‎ C、骨骼肌受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C正确;‎ D、激素①TRH作用的靶细胞只能是垂体,D错误。‎ 故选C。‎ ‎【点睛】TRH只能作用于垂体,TSH只能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几乎全身细胞。‎ ‎15.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参与,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动物体各项生命活动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B. 对抗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需要依靠免疫调节 C.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受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 D. 饮水不足时垂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有利于维持渗透压的稳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涉及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知识,需要结合免疫调节、血糖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等逐项分析判断。‎ 详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常常直接参与动物各项生命活动的调节,A正确;免疫调节就是为了清除体内外来的病原体和异物、以及体内的衰老、损伤和癌变的细胞等,以达到维持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血糖浓度升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使血糖浓度下降;反之,血糖浓度下降,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使血糖浓度在度上升,这体现了两种激素的分泌受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C正确;饮水不足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引起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再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有利于维持渗透压的稳定,D错误。‎ 点睛:抗利尿激素不是垂体合成,而是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然后由垂体释放。‎ ‎16.甲、乙、丙三人在一次社区健康日活动中检测出尿糖超标,为进一步弄清是否患糖尿病,依据规范又进行了血液检测。图1、图2所示为空腹及餐后测定的血糖及胰岛素浓度。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腹≥7.0 mmol/L,餐后2h≥11.1 mmol/L,结合图1、图2分析,乙出现上述检测结果的原因可能有:‎ ‎①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 ②自身效应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 ③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 ④胰岛B细胞膜上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体血糖调节,要求考生识记人体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胰岛素作和胰高血糖素的具体作用,结合图形作答。‎ ‎【详解】由图可知,乙餐后的血糖浓度比较高,但其体内的胰岛素浓度也很高,说明胰岛素分泌正常,血糖高可能是因为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使得胰岛素不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发挥作用,或者是因为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导致血糖浓度和胰岛素浓度都较高。综上,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7.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 B. 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并产生淋巴因子 C. 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 D. 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 ‎【详解】A.T细胞在受到抗原刺激后,需先经过增殖,然后部分分化为效应T细胞,A错误;‎ B.体液免疫中,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也通过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发挥免疫效应,B错误;‎ C.过敏反应属于异常的体液免疫 ,C正确;‎ D.人体的吞噬细胞除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外,也能参与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C。‎ ‎18.如图是免疫调节过程的部分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类似于物质I、Ⅱ这样的免疫活性物质,仅由淋巴细胞合成分泌 B. 细胞④可识别病菌,并使其裂解死亡 C. 细胞③的活化往往需要抗原的刺激和细胞②的协助 D. 病菌被细胞①特异性识别并摄入后进行处理的过程需要溶酶体参与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物质Ⅰ表示淋巴因子,物质Ⅱ表示抗体。细胞①为吞噬细胞,细胞②为T细胞,细胞③为B细胞,细胞④为浆细胞。‎ ‎【详解】A.物质Ⅰ表示淋巴因子,物质Ⅱ表示抗体都为免疫活性物质,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A错误; B.细胞④为浆细胞不能识别病菌,B错误; C.细胞③为B细胞的活化往往需要抗原的刺激和细胞②T细胞的协助,C正确; D.细胞①表示吞噬细胞,而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体液免疫部分过程图,考查体液免疫的过程,解题关键是识记和体液免疫的原理和过程。‎ ‎19.下图表示某病的发病原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甲在抗体的加工和运输过程中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 B. 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C. 激素A是甲状腺激素,其含量较多时,只能抑制垂体的分泌 D. 如果给该病患者注射过量激素B,则激素A和^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均会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可知,浆细胞(细胞甲)分泌产生的抗体能够与甲状腺细胞中的促甲状腺激素(激素B)的受体结合,从而阻碍甲状腺激素(激素A)的分泌,导致激素B分泌增多,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详解】细胞甲在抗体的加工和运输过程中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A错误;分析图解可知,该病是抗体作用于自身组织细胞,导致自身组织损伤,因此属于自身免疫病,B正确;激素A表示甲状腺激素,其含量较多时,能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C错误;如果给该病患者注射过量激素B,由于存在分级调节,则激素A的含量增加,‎ 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不会增加,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20.下图是水稻种子从萌发到结种子完整的生活史过程中涉及多种植物激素的综合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赤霉素可以打破种子休眠,在种子萌发方面与脱落酸具有拮抗作用 B. 在果实生长的调节中,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起协同作用 C. 水稻的生长发育,在根本上是环境因子光照、温度等变化引起体内激素改变的结果 D. 脱落酸在水稻适应不良环境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代谢产生的一类有机物质,并自产生部位移动到作用部位,在极低浓度下就有明显的生理效应的微量物质,也被称为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 2、植物激素间的关系主要有拮抗作用与协同作用。‎ ‎【详解】A.赤霉素是植物自身产生的激素,属于内源性植物激素,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脱落酸具有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二者属于拮抗作用,A正确; B.图中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在促进果实生长的调节中具有协同作用,B正确; C.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包括植物激素的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C错误; D.脱落酸在水稻适应不良环境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激素的概念;识记几种植物激素的产生、运输及分布,掌握生长素的作用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1.将休眠状态的某植物种子与湿沙混合后放在0-5℃的低温下1-2个月,可使种子提前萌发。处理过程中两种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a是脱落酸,b是赤霉素 B. 种子的休眠、萌发与植物激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C. 较高浓度的a与较高浓度的生长素喷洒果实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 D. 较高浓度的b喷洒水稻可以提高产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赤霉素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促进果实的发育,解除种子的休眠;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抑制种子的萌发。‎ ‎2、识图分析可知,a激素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含量降低,而b激素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含量先增加,因此b激素应该是促进种子的萌发,则该激素为赤霉素,那么A激素为脱落酸。‎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a是脱落酸,b是赤霉素,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种子的休眠、萌发与植物激素有着密切的关系,B正确;‎ C、较高浓度的a脱落酸与较高浓度的生长素喷洒果实都可以使果实脱落,达到相同的效果,C正确;‎ D、较高浓度的b赤霉素喷洒水稻,会导致水稻的疯长,不能提高产量,D错误。‎ 故选D。‎ ‎22.将一株正在生长的植物水平放入正在太空中飞行的航天飞机的暗室内,暗室朝向地心的一侧开一个小孔,小孔附近放一光源,如图1所示;图2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茎生长的作用情况。请判断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一段时间后,图1所示植物茎的生长方向是弯向光源 B. 若图1中茎的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p的范围是0<p<m C. 图2曲线上HC段表示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 D. 若把图1装置放回地球,同时去掉光源,植物茎的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为m,则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r的范围是0<r<m ‎【答案】D ‎【解析】‎ ‎【分析】‎ 太空飞行的航天飞机,失去重力作用,植物生长受到单侧光的影响,植物尖端有感光性,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 ‎【详解】在失重的状态下,重力对生长素的分布没有影响,而单侧光仍能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少,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引起茎向着光源方向生长,A正确;若此时茎的背光侧的生长素的浓度为m,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分布少且生长慢,其浓度范围应该大于0小于m,B正确;曲线上HC段表示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C正确;若把图1的装置放回地球上,由于重力的影响,茎的近地侧生长素的浓度大于远地侧,且促进生长的效果大于远地侧,故若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茎的近地侧生长素的浓度范围是大于m小于2m,D错误。‎ ‎【点睛】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植物弯曲生长原因,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梳理植物弯曲生长原因和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含义,然后结合题图信息解答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在太空中飞行的航天飞机内,植物不再受重力的影响。‎ ‎2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道路的绿化带上每隔5米种植一棵樟树,体现了种群的数量特征 B. 用样方法调查数量较少的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可在蒲公英分布较多的区域增加样方数 C. 在培养瓶中培养酵母菌时,只要营养充足,酵母菌种群就会呈“J”型增长 D. 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建立数学模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可用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性别比例可影响种群密度变化。‎ ‎【详解】在道路的绿化带上每隔5米种植一棵樟树,体现了种群的的空间特征的均匀分布,A错误;用样方法调查数量较少的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在蒲公英分布区域随机取样,B错误;在培养瓶中培养酵母菌时,其生长不仅受到营养物质的影响,也会受空间、酵母菌的数量等影响,因此只有营养充足,酵母菌也不会呈“J”型增长,C错误;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建立数学模型,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及理解种群特征的几种类型,明确“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使用条件及二者的数量、增长率、增长速率变化规律。‎ ‎24.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种群的“J”型增长模型(Nt =N0λt)曲线中,λ值=增长率-1‎ B. 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是固定不变的 C. 在种群的“S”型曲线中,相同的增长速率下,可以具有不同的种群个体数 D. 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2时进行捕捞有利于鱼类的可持续增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J”‎ 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3、J型增增长速率逐渐增大,S型增长曲线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加后减小。‎ ‎【详解】A、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而增长率是一年中增加的个体数与原来个体数的比值,故增长率=λ-1,A错误;‎ 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K值会随着气候、季节等因素而变化,B错误;‎ C、在种群的“S”型曲线中,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增加的数量,因此相同的增长速率下,可以具有不同的种群个体数,C正确;‎ D、鱼类养殖过程中,捕捞后的剩余量接近于K/2,时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产,D错误。‎ 故选C。‎ ‎25.如图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自然情况下,a的DE段和b曲线的趋势,说明群落演往往从营养结构简单到复杂 B. a曲线波折变化,说明a群落演替过程比b艰难而漫长 C. a和b过程一般需经历:生物入侵→成功定居→竞争平衡 D. E点可代表群落已达顶级群落阶段,此时所处阶段可能为灌木丛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a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先缓慢增加,然后降低,最后上升并趋于稳定;b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不断升高。a曲线的起点不为0,b曲线的起点为0,因此a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 ‎【详解】A.自然情况下,a的DE段和b曲线的趋势,说明群落演往往从营养结构简单到复杂,A正确; B.a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初生演替的最初阶段由于资源疲乏,演替速度往往很,b群落演替过程比a艰难而漫长,B错误; C.a和b过程一般需经历:生物入侵→成功定居→竞争平衡,C正确; D.E点可代表群落已达顶级群落阶段,此时所处阶段可能为灌木丛,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实例,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特点等知识,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26.下图为某哺乳动物体内部分神经体液调节过程的示意图,其中①—⑤为神经元,A和B为神经—肉接点,C和D为细胞,a—d为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若在A处施加一定强度的刺激,则该动物会有疼痛的感觉,该现象_____(填“属 于”或“不属于”)反射。 ‎ ‎(2)当受到外界寒冷刺激时,大脑神经细胞以_____方式释放的物质a_______(写物质类别)与下丘脑神经细胞表面的________特异性结合,引起机体细胞的一系列反应,依次产生的物质b、c、d都是______(写物质类别)。‎ ‎(3)物质d能使细胞的产热量增加,当物质d分泌量增多后,则物质b、c的分泌量减少,体现了激素之间具有_____________调节机制。相对于a的作用,下丘脑是反射弧中的_____;相对于d的作用,下丘脑是激素作用的_____‎ ‎(4)下丘脑的神经细胞还能够分泌_____,促进_____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减少。‎ ‎【答案】 (1). 不属于 (2). 胞吐 (3). 神经递质 (4). 受体 (5). 激素 ‎ ‎ (6). (负)反馈 (7). 效应器 (8). 靶器官 (9). 抗利尿激素 (10). 肾小管和集合管 ‎【解析】‎ ‎【分析】‎ ‎1、寒冷条件下,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细胞代谢增强,图中物质a是神经递质,物质b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物质c是促甲状腺激素,物质d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的细胞。‎ ‎2、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1)若在A处施加一定强度的刺激,则该动物大脑皮层会有疼痛的感觉,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该现象不属于反射。‎ ‎(2)识图分析可知,当受到外界寒冷刺激时,大脑神经细胞以胞吐方式释放的物质a神经递质与下丘脑神经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引起机体细胞的一系列反应,产生的物质b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物质c是促甲状腺激素,物质d是甲状腺激素,即都属于激素。‎ ‎(3)由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d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作用,物质d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多后,则物质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物质c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体现了激素之间具有负反馈调节的机制。相对于a神经递质的作用,下丘脑是反射弧中的效应器,d甲状腺激素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负反馈调节中下丘脑是d激素作用的靶器官。‎ ‎(4)下丘脑的某些神经细胞具有分泌功能,除了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还能够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加强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激素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和条件机制,理解下丘脑的功能,能够识图分析判断图中物质名称及其功能,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识记反射弧的组成及其功能,把握激素调节的特点,这是突破题目的关键。‎ ‎27.在神经受到刺激时,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二者的作用效果不同(如图1和图2)。 ‎ ‎ ‎ ‎(1)膜电位变化曲线图的a、b、c、d 4处中可表示动作电位的是__________。‎ ‎(2)图1和图2中,图____中的突触能使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该突触前膜释放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与_____上的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图2中的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可使__(填“阴”或“阳”)离子Y内流,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反应。‎ ‎(3)不同麻醉剂的作用机理不同;有些麻醉剂属于神经递质拟似剂,有些麻醉剂属于受体阻断剂。神经递质拟似剂类的麻醉剂(能与受体结合,并且结合后产生与神经递质作用时类似的效果)主要作用于____(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突触;‎ ‎(4)机体受到病毒侵染后,吞噬细胞对病毒的处理和清除过程与细胞结构中的_______(细胞器)有关;抗原刺激B淋巴细胞后,在________(物质)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________,所引起的免疫反应有_________。‎ ‎(5)据图3分析,当胰岛素与蛋白M结合之后, 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 含GLUT4的囊泡与_____________的融合,从而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结合图3分析,下列因素中可能会引发糖尿病的有____________ (填下列字母)。‎ a.体内产生蛋白M 抗体 b.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 c.信号转导蛋白缺失 d.胰高血糖素与其受体结合发生障碍 ‎【答案】 (1). b、d (2). 1 (3). 突触后膜 (4). 阳 (5). 抑制性 (6). 溶酶体 (7). 淋巴因子 (8).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9). 体液免疫 (10). 细胞膜 (11). a、b、c ‎【解析】‎ ‎【分析】‎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兴奋在突触上单向传递。 图1: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没有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可以知道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为抑制性递质。 图2: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可以知道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为兴奋性递质。‎ ‎【详解】(1)分析图解,膜电位变化图中,b和d处发生电位变化,表示动作电位,a和c处均是静息电位。 (2)图1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没有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可以知道该突触前膜释放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图2中的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可使钠离子Y内流,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 (3)神经递质拟似剂类的麻醉剂主要作用于抑制性突触,给病人手术时,注射的麻醉剂能阻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会导致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换过程受阻。‎ ‎(4)机体受到病毒侵染后,吞噬细胞对病毒的处理和清除过程与细胞结构中的溶酶体有关;抗原刺激B淋巴细胞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所引起的免疫反应有体液免疫。‎ ‎(5)分析题干和题图可知,当胰岛素与蛋白 M 结合之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含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4)数量增加,从而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若体内产生蛋白M抗体或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都会影响胰岛素与蛋白 M 的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可能引发糖尿病;信号转导蛋白缺失会影响GLUT4 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从而影响葡萄糖进入细胞,也可能引发糖尿病;若胰高血糖素与其受体结合发生障碍,不能升高血糖,不会引发糖尿病;综上,abc符合题意,故选abc。‎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免疫调节和血糖调节等知识,意在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及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掌握免疫调节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28.某课外活动小组为研究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玉米胚芽鞘生长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IAA和GA3都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____________的分子,能够调节细胞的代谢。‎ ‎(2)图中“?”的处理方式应是________,该实验设置该组的目的是______。实验时,每组至少重复三次,并将结果取平均值,是为了减少______、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 ‎(3)图中信息显示,GA3和IAA对玉米胚芽鞘的生长都表现出___作用,B组中起这种作用最为显著的处理方式是____。GA3单独处理的两组中,A组的效果更为明显,原因可能是离体时间短的玉米胚芽鞘中自身的IAA含量较__(填“高”或“低”)‎ ‎(4)另一课外活动小组对ABA与气孔开度的关系进行研究表明: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减小不是由缺水直接引起的,而是由ABA引起的,请以该种植物的ABA缺失突变体(不能合成ABA)植株为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一结论,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_‎ ‎【答案】 (1). 信息 (2). 加等量蒸馏水 (3). 作为空白对照 (4). 实验的误差 (5). 促进 (6). IAA+GA3 (7). 高 (8). 实验思路:取ABA缺失突变体植株在正常条件下测定气孔开度,经干旱处理后,再测定气孔开度。预期结果是干旱处理前后气孔开度不变。‎ 将上述干旱处理的ABA缺失突变体植株分成两组,在干旱条件下,一组进行ABA处理,另一组作为对照组,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两组的气孔开度。预期结果是ABA处理组气孔开度减小,对照组气孔开度不变。‎ ‎【解析】‎ ‎【分析】‎ ‎1、生物实验一般要遵循的原则是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确定实验题目一般是按照“探究自变量对因变量有何影响”来确定。据实验结果可知,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对玉米胚芽鞘生长具有协同作用。  ‎ ‎2、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IAA)和赤霉素的种类,因变量是胚芽鞘长度,其他属于无关变量,按照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的原则分析、评价和完善实验,分析和处理实验结果,并获取结论。‎ ‎【详解】(1)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分子,能够调节细胞的代谢。 (2)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对玉米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应将实验分为4组:只加IAA组、只加GA3组、同时加IAA和GA3组、不加激素(或加等量蒸馏水)组,所以图中“?”的处理方式是不加激素(或加等量蒸馏水)。依据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对照原则可知,该实验设置不加激素组的目的是作为空白对照。每组至少设置三个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从而避免实验的误差干扰,使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3)分析题图可知,IAA处理组和GA3处理组中玉米胚芽鞘切段的长度均比空白对照组长,所以GA3和IAA对离体玉米胚芽鞘的生长都起促进作用;B组中IAA+GA3处理组对玉米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GA3单独处理组和IAA单独处理组。GA3单独处理的两组中,A组的效果更为明显,原因可能是离体时间短的玉米胚芽鞘中自身的IAA含量较高。‎ ‎(4)实验思路:取ABA缺失突变体植株在正常条件下测定气孔开度,经干旱处理后,再测定气孔开度。预期结果是干旱处理前后气孔开度不变。将上述干旱处理的ABA缺失突变体植株分成两组,在干旱条件下,一组进行ABA处理,另一组作为对照组,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两组的气孔开度。‎ 预期结果是ABA处理组气孔开度减小,对照组气孔开度不变。‎ ‎【点睛】本题重点考察IAA和GA3生理作用和作用特点;对探究实验设置原则的要求等知识点,重在内在知识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9.如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回答 ‎(1)如果种群呈a曲线增长,说明种群处在__的环境中,称为__曲线增长。用达尔文进化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__的特性。‎ ‎(2)如果种群呈b曲线增长,说明该种群处在__的环境中,称为__曲线增长,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图中阴影部分表示__。‎ ‎(3)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__、__、__和__。‎ ‎【答案】 (1). 食物和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 “J”型 (3). 过度繁殖能力 (4). 食物和空间有限 (5). “S”型 (6). 生存斗争中不适者被淘汰的个体 (7). 年龄组成 (8). 性别比例 (9). 出生率 (10). 死亡率 ‎【解析】‎ ‎【分析】‎ 曲线a表示J型增长曲线,曲线b表示S型增长曲线。J型曲线是呈指数增长的,是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不存在K值;S型曲线是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情况下,存在环境容量,即K值。‎ ‎【详解】(1)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即资源充足,空间无限的环境,种群内个体增长曲线是a,即J型曲线,体现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能力。 (2)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的增长曲线是b,即S型曲线;图中的阴影部分可表示环境阻力,即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死亡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种群增长曲线,即J型和S型增长曲线联系起来。‎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