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陕西省西安高中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陕西省西安高中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 (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2016-2017学年陕西省西安高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今天看来,拉马克进化学说中不正确的观点是(  )‎ A.生物不是由神创造的 B.生物是进化的 C.生物的进化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D.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下列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评价正确的是(  )‎ A.不能解释生物界的渐变和突变现象 B.不能解释生物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现象和原因 C.过分重视种群的进化价值,而忽视了个体进化价值 D.它能正确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但不能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加以说明 ‎3.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  )‎ A.基因型 B.表现型 C.不利变异的基因 D.肽链的结构 ‎4.1937年,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南部栽培,这里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做出的以下几点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 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繁衍 C.这是自然选择过程 D.这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5.某人随机从果蝇种群抽测200只果蝇得,灰身(AA)的70只,灰身(Aa)为120只,黑身(aa)为10只,请问A与a的基因频率是(  )‎ A.95%和5% B.35%和65% C.65%和35% D.60%和40%‎ ‎6.隔离的本质是(  )‎ A.地理隔离 B.生殖隔离 C.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D.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7.现代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 ‎②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 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⑤⑦‎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不会影响生物的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的形成过程 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D.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9.下列关于基因频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突变会造成基因频率的改变 B.基因频率是指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C.基因频率越大,突变率越高 D.自然选择会使原来同一种群的基因频率向着一定方向改变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即为体液 B.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会引起组织水肿 C.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D.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CO2、血红蛋白、尿素等 ‎11.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下列有关此图叙述,错误的是(  )‎ A.④可以直接进入a、c B.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 C.当d结构堵塞时液体②会增加 D.O2、葡萄糖、血浆蛋白和生长激素都是①的成分 ‎12.对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及调节途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越多,血浆渗透压越低 B.人体细胞外液中维持渗透压的阳离子主要是K+‎ C.血浆中含乳酸过多时,会与HCO3﹣、HPO42﹣反应 D.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上升 ‎13.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组织液增多 B.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减少 C.毛细血管破裂,使淋巴液外渗,使局部组织液回渗到血管 D.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 ‎14.内环境稳定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定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15.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16.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B.汗腺导管重吸收Na+需消耗ATP C.出汗不利于体温维持稳定 D.排出的汗液属于内环境的组成部分 ‎17.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是由循环系统运到(  )‎ A.泌尿系统 B.泌尿、消化系统 C.泌尿、消化、呼吸系统 D.泌尿、呼吸系统和皮肤 ‎18.人体的组织细胞间分布着许多毛细血管,那么毛细血管壁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是(  )‎ A.血浆和淋巴 B.血浆和组织液 C.淋巴和组织液 D.细胞内液 ‎19.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20.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肝糖原的形成发生在③中 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①和②、②和③之间都可以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 ‎2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DNA B.H2O2酶、抗体、激素、H2O C.Ca2+、载体、胃蛋白酶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 ‎22.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包括细胞质基质pH的相对稳定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都保持在最适值不变 C.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活动量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 D.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排泄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23.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后,血浆的 pH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与血浆中的强碱中和 B.很快进入组织液中 C.NaHCO3/H2CO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 D.形成Na2CO3排出体外 ‎24.人体中内环境稳态所包含的内容不包括(  )‎ A.血红蛋白含量的相对稳定 B.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C.组织液的温度相对稳定 D.血浆pH的相对稳定 ‎2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某人一次性吃了很多的橘子后,血液的pH只发生较小范围的波动 B.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C.人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后,只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即可维持人体稳态 D.人体红细胞内O2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至少要通过12层磷脂分子 ‎26.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对此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人到高原地区后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 B.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C.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D.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27.孕妇身体浮肿是司空见惯的事,快生产的时候,孕妇本来是36码的脚,却穿着42码的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少 B.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少 C.血液中尿素含量多 D.血液中无机盐含量多 ‎28.高等动物和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通过尿和汗排泄废物 B.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C.血液运输氧和废物 D.血液中的CO2增加,会使呼吸速率加快 ‎29.某位正常体检者的血浆、肾小管及输尿管中的液体里有E、F两种物质,其浓度分别如下表所示,请判断E和F分别是(  )‎ 血浆 肾小管 输尿管 E ‎0.03%‎ ‎0.03%‎ ‎2%‎ F ‎0.1%‎ ‎0.1%‎ ‎0%‎ A.葡萄糖、蛋白质 B.葡萄糖、尿素 C.尿素、蛋白质 D.尿素、葡萄糖 ‎30.如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体温和渗透压 B.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 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 D.内环境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样,其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 ‎31.如图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B.二氧化碳可以存在于②中 C.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①中 ‎32.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33.如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b、c、d表示细胞外液.下列因素中,可能引起b液增多的是(  )‎ ‎①c周围的管壁破损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③淋巴管阻塞 ④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②③ C.只有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4.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l﹣的叙述,错误的是(  )‎ A.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B.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 C.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D.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35.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C→A→B D.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36.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 A.①→④ B.②→③ C.③→② D.④→①‎ ‎37.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 B.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 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 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 ‎38.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A、B、C、D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39.获2013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 B.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 C.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 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 ‎40.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B.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D.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41.白蛋白是健康人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白蛋白在肝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进入血液循环而分布到身体各处,下列有关白蛋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白蛋白越多,血浆渗透压越低 B.白蛋白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 C.白蛋白含量影响血浆理化性质 D.白蛋白减少,会使尿液减少 ‎42.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的Na+,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 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43.如图的神经纤维上有A、B、C三个点,现将一个灵敏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A、B两点,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则电流变化情况为(  )‎ A. B. C. D.‎ ‎44.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丁区域发生了K+外流和Na+内流 B.甲区域或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C.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45.如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4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突触包括突触小体、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B.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方式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 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时,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D.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取决于突触前膜的一定的流动性 ‎47.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48.如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内侧电流方向是b→c C.③内的递质可通过自由扩散释放到内环境 D.⑥处的神经冲动会引起神经元a的兴奋 ‎49.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 ‎50.聋哑人理解同伴“手语”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中枢是(  )‎ ‎①躯体感觉中枢 ②视觉中枢 ③躯体运动中枢 ④语言中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1.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52.下列有关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突触间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外排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 B.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C.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以主动运输方式外流的结果 D.当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导致突触后膜实现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 ‎53.神经递质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直接或间接调节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进而改变细胞膜电位.假如某神经递质使细胞膜上的氯离子通道开启,氯离子进入细胞内,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使Na+通道开放 B.细胞膜两侧电位差保持不变 C.抑制细胞兴奋 D.使细胞膜内电位由负变正 ‎54.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  )‎ 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55.某外伤病人,会讲话、会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听不懂别人的谈话,该病人受伤的部位在(  )‎ A.运动型语言中枢 B.听觉性语言中枢 C.视觉性语言中枢 D.运动中枢 ‎56.如图为从蛙后肢上分离出坐骨神经的示意图,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的刺激,则(  )‎ A.ab之间会产生电流,方向为a→b B.相应的膜内侧电流方向为b→a C.电流计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D.兴奋在整个神经纤维中的传导方向与膜内侧电流方向一致 ‎57.如图为神经纤维上A、B、C、D四个点,且AB=BC=CD,现将一个电流计连接在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①AB②BD③AD,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其中电流计能够发生两次相反方向偏转的有(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58.如图为一突触的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已知ab=bd,若分别刺激b、c两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能偏转几次?(  )‎ A.b点2次,c点1次 B.b点1次,c点1次 C.b点1次,c点2次 D.b点2次,c点0次 ‎59.如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60.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如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B.被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C.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 ‎ 二、非选择题(四道大题,共40分)‎ ‎61.如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据图回答:‎ ‎(1)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两个外部因素是  和  .‎ ‎(2)甲岛上的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原因是  ‎ ‎(3)现代进化论则认为,加拉帕戈斯群岛生活的14种“达尔文地雀”,原先同属一个物种.由于分布到不同的海洋群岛上,不同的种群便发生不同的  ,导致不同种群的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另外,每个岛上的环境条件不同,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久而久之这些种群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并逐步出现隔离,产生出不同的新种.这种物种形成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  式过程.‎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通过漫长的  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62.如图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图解,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c表示人体的三大系统,依次为  、  、  .‎ ‎(2)体内细胞只有通过[  ]  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写出下列几种细胞的具体内环境:‎ ‎①血细胞:  ;②口腔上皮细胞  ;③毛细血管壁细胞:  ;④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 ‎(4)人体内环境的  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调节网络.‎ ‎63.如图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中,①是  ,②是  ,③是  .‎ ‎(2)结构  是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结构  是效应器,是由  组成的.‎ ‎(3)切断②,刺激③,效应器  (能、不能)做出反应,切断③,刺激②,效应器  做出反应.‎ ‎64.如图为高等动物神经系统局部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分别刺激图中1、2、3、4四处,能引起肌肉收缩的是  .‎ ‎(2)刺激3处时,兴奋部位膜内外电位为  ,电流计指针发生  次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形式传导.‎ ‎(3)a神经元与b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  .兴奋在此处的传递方向是  ,是因为此处神经递质只能由[  ]  释放,进入  ,作用于[  ]  .在此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方式为  .‎ ‎(4)细胞合成的神经递质,经过  加工,形成突触小泡,释放后引起相应反应,如果5处受到刺激,9处不会兴奋,由此判断此处释放神经递质的性质依次是  .‎ ‎ ‎ ‎2016-2017学年陕西省西安高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今天看来,拉马克进化学说中不正确的观点是(  )‎ A.生物不是由神创造的 B.生物是进化的 C.生物的进化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D.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分析】拉马克的进化论:(1)物种是可变的.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的种都是由其他物种演变而来,而不是神创造的.(2)生物是从低等向高等转化的.(3)环境变化可以引起物种变化.环境变化直接导致变异的发生以适应新的环境.(4)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这是拉马克论述进化原因的两条著名法则.用进废退即经常使用的器官发达,不使用就退化.获得性遗传是环境引起或由于废退化引起的变化是可遗传的.‎ ‎【解答】解:AB、拉马克反对神创论,认为生物是进化的,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是正确的,AB错误;‎ C、生物的进化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是正确的,C错误;‎ D、拉马克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是不正确的,D正确.‎ 故选:D.‎ ‎ ‎ ‎2.下列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评价正确的是(  )‎ A.不能解释生物界的渐变和突变现象 B.不能解释生物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现象和原因 C.过分重视种群的进化价值,而忽视了个体进化价值 D.它能正确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但不能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加以说明 ‎【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历史局限性和意义:‎ ‎(1)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2)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而实际上,如果个体出现可遗传的变异,相应基因必须在群体里扩散并取代原有的基因,这样新的生物类型垢可能形成;‎ ‎(3)达尔文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的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解答】解:A、达尔文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的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A错误;‎ B、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正确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B错误;‎ C、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C错误;‎ D、它能正确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但不能对遗传和变异作本质说明,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缺点,D正确.‎ 故选:D.‎ ‎ ‎ ‎3.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  )‎ A.基因型 B.表现型 C.不利变异的基因 D.肽链的结构 ‎【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解答】解:自然选择通过直接作用于不同个体的表现型而发挥作用.‎ 故选:B.‎ ‎ ‎ ‎4.1937年,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南部栽培,这里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做出的以下几点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 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繁衍 C.这是自然选择过程 D.这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气候比较寒冷的瑞典南部进行栽培,最初三叶草茎叶的产量很低,表明三叶草不适应瑞典南部的环境;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是因为不耐寒的个体被淘汰,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下来,在繁衍的过程中,将这种耐寒的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耐寒个体.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是寒冷的天气若干年来定向选择的结果.它不能表明三叶草在生活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只能说具有耐寒特性这种变异的三叶草适应新的环境.‎ ‎【解答】解:A、在自然选择过程中,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A正确;‎ B、通过自然选择,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繁衍,B正确;‎ C、通过自然选择过程,耐寒的个体越来越多,变异得到积累,C正确;‎ D、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D错误.‎ 故选:D.‎ ‎ ‎ ‎5.某人随机从果蝇种群抽测200只果蝇得,灰身(AA)的70只,灰身(Aa)为120只,黑身(aa)为10只,请问A与a的基因频率是(  )‎ A.95%和5% B.35%和65% C.65%和35% D.60%和40%‎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基因频率是指种群基因库中,某一基因占该种群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 ‎【解答】解:由题意知可知,该种群中AA=70只,Aa=120只,aa=10只,因此A的基因频率是A=(70×2+120)÷×100%=65%,a的基因频率是a=(10×2+120)÷×100%=35%.‎ 故选:C.‎ ‎ ‎ ‎6.隔离的本质是(  )‎ A.地理隔离 B.生殖隔离 C.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D.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隔离是指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进行自由交流的现象,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解答】解:A、地理地理是隔离的一种类型,不是隔离的实质,A错误;‎ B、生殖地理是隔离的一种类型,不是隔离的实质,B错误;‎ C、隔离的实质是种群之间基因不能进行自由交流,C正确;‎ D、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不是隔离的实质,D错误.‎ 故选:C.‎ ‎ ‎ ‎7.现代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 ‎②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 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⑤⑦‎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1、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1)自然选择学说的四点主要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2)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遗传使生物保持物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变异使物种向前发展进化. ‎ ‎(3)过度繁殖产生的大量个体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材料•而且还加剧了生存斗争. ‎ ‎(4)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5)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过程,是生物进化的动力,而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6)遗传和变异是内因,过度繁殖是前提,生存斗争是手段,适者生存是结果.‎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①正确;  ‎ ‎②自然选择的是从个体水平上进行解释的,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进化的单位,②正确;‎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这是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之一,③错误; ‎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这是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之一,④错误;‎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⑤正确;  ‎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⑥正确;‎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是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之一,⑦错误.‎ 故选C.‎ ‎ ‎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不会影响生物的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的形成过程 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D.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1、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进化历程: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 ‎【解答】解:A、人类会对生物进行人工选择,这会影响生物进化及生物多样性,A错误;‎ 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新物种的形成过程,B错误;‎ 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或种间互助,相互选择,共同进化实现的,C错误;‎ D、生物都是共同进化的,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D正确.‎ 故选:D.‎ ‎ ‎ ‎9.下列关于基因频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突变会造成基因频率的改变 B.基因频率是指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C.基因频率越大,突变率越高 D.自然选择会使原来同一种群的基因频率向着一定方向改变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这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 B、基因频率是指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B正确;‎ C、基因频率的大小与突变率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 D、自然选择会使原来同一种群的基因频率向着一定方向改变,即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C.‎ ‎ ‎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即为体液 B.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会引起组织水肿 C.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D.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CO2、血红蛋白、尿素等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凡是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都可以看做是内环境的成分;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环境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人体的内环境即细胞外液,而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A错误;‎ BC、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水分大量由血浆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C错误;‎ D、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B.‎ ‎ ‎ ‎11.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下列有关此图叙述,错误的是(  )‎ A.④可以直接进入a、c B.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 C.当d结构堵塞时液体②会增加 D.O2、葡萄糖、血浆蛋白和生长激素都是①的成分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由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a是毛细血管壁细胞,b是红细胞,c是组织细胞,D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解答】解:A、④淋巴可以直接进入a血管,而不能进入c组织细胞,A错误;‎ B、内环境是细胞外液,①血浆,②组织液,④淋巴构成了内环境,B正确;‎ C、当d毛细淋巴管堵塞时,组织液渗入淋巴管受阻,液体②组织液会增加,C正确;‎ D、O2、葡萄糖、血浆蛋白和生长激素都是①血浆的成分,D正确.‎ 故选:A.‎ ‎ ‎ ‎12.对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及调节途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越多,血浆渗透压越低 B.人体细胞外液中维持渗透压的阳离子主要是K+‎ C.血浆中含乳酸过多时,会与HCO3﹣、HPO42﹣反应 D.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上升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 ‎(1)温度: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 ‎(3)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A、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越多,血浆渗透压越高,A错误;‎ B、人体细胞外液中维持渗透压的阳离子主要是钠离子,B错误;‎ C、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血浆中含乳酸过多时,会与这些缓冲物质反应,维持PH值的相对稳定,C正确;‎ D、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D错误.‎ 故选:C.‎ ‎ ‎ ‎13.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组织液增多 B.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减少 C.毛细血管破裂,使淋巴液外渗,使局部组织液回渗到血管 D.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某处皮下青紫”说明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外流,“局部水肿”说明局部组织液增多.‎ ‎【解答】解:A、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组织液增多,不会造成“某处皮下青紫”,与题干信息矛盾,A错误;‎ B、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减少,不会出现组织水肿,与题干信息矛盾,B错误;‎ C、毛细血管破裂与淋巴外渗关系不大,局部组织液回渗到血管会是组织液减少,与题干信息矛盾,C错误;‎ D、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组织液增多,D正确.‎ 故选:D.‎ ‎ ‎ ‎14.内环境稳定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定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解答】解:A、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故A选项正确;‎ B、温度、pH影响酶的活性,内环境温度、PH维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故B选项正确;‎ C、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产生和维持依赖于钠离子内流,维持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故C选项正确;‎ D、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故D选项错误.‎ 故选:D.‎ ‎ ‎ ‎15.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一般情况下,富含氧气的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生活在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通过有氧呼吸消耗部分氧气,导致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组织液通常氧气含量相对较低.‎ ‎【解答】解:A、一般情况下,生成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高,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低,故A选项错误;‎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故B选项正确;‎ C、血浆中的大部分小分子物质均可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故C选项正确;‎ D、组织液中的大部分小分子物质也可以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故D选项正确.‎ 故选:A.‎ ‎ ‎ ‎16.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B.汗腺导管重吸收Na+需消耗ATP C.出汗不利于体温维持稳定 D.排出的汗液属于内环境的组成部分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1、体内水少或盐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3、主动运输的条件需要载体和能量.‎ ‎【解答】解:A、汗液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使血浆渗透压升高,A错误;‎ B、Na+的吸收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B正确;‎ C、出汗有利于体温维持稳定,C错误;‎ D、排出的汗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部分,D错误.‎ 故选:B.‎ ‎ ‎ ‎17.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是由循环系统运到(  )‎ A.泌尿系统 B.泌尿、消化系统 C.泌尿、消化、呼吸系统 D.泌尿、呼吸系统和皮肤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排泄是细胞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细胞代谢终产物有水、无机盐和尿素、二氧化碳等.这些新陈代谢的废物必须排出体外,否则会影响人体的健康,排泄的途径有三条:一、全部的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由肺排出;二、一部分水分、无机盐和少量的尿素通过汗腺分泌汗液通过皮肤排出;三、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肾脏形成尿液通过泌尿系统排出.‎ ‎【解答】解:把体内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排泄的三条途径:①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把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②通过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把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③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把水、无机盐和尿素等物质排出体外.‎ 故选:D.‎ ‎ ‎ ‎18.人体的组织细胞间分布着许多毛细血管,那么毛细血管壁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是(  )‎ A.血浆和淋巴 B.血浆和组织液 C.淋巴和组织液 D.细胞内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血浆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而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解答】解:毛细血管的管壁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在毛细血管管壁内流的是血液,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外面是组织液,因此该细胞在管内的内环境为血浆,而在管外的内环境为组织液,故其生活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 故选:B.‎ ‎ ‎ ‎19.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细胞外液、淋巴液、血浆的关系的考查.细胞外液即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解答】解:A、淋巴液是内环境的一部分,属于细胞外液,A正确;‎ B、淋巴液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进入血浆中,B正确;‎ C、淋巴液通过淋巴循环进入左右锁骨下的静脉,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C正确;‎ 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比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D错误.‎ 故选:D.‎ ‎ ‎ ‎20.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肝糖原的形成发生在③中 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①和②、②和③之间都可以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由图可知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细胞內液和淋巴.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解答】解:A、肝糖原在肝细胞内合成,既发生在③中,A正确;‎ B、体液①为血浆,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B正确;‎ C、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为组织液,C错误;‎ D、血浆和组织液,组织液和细胞内液都可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D正确.‎ 故选:C.‎ ‎ ‎ ‎2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DNA B.H2O2酶、抗体、激素、H2O C.Ca2+、载体、胃蛋白酶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是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水约90%,蛋白质,无机盐,激素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 ‎【解答】解:A、血红蛋白和DNA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H2O2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载体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选:D.‎ ‎ ‎ ‎22.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包括细胞质基质pH的相对稳定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都保持在最适值不变 C.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活动量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 D.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排泄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细胞质基质属于细胞内液,所以内环境稳态不包括细胞质基质pH的相对稳定,A错误;‎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都保持在正常范围内,B错误;‎ C、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存在微小的差异,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指在神经、体液和免疫等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 故选:C.‎ ‎ ‎ ‎23.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后,血浆的 pH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与血浆中的强碱中和 B.很快进入组织液中 C.NaHCO3/H2CO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 D.形成Na2CO3排出体外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人体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能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如机体剧烈运动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增强呼吸活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据此答题.‎ ‎【解答】解:血浆的pH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血液中存在数对具有抗酸和抗碱的缓冲物质,称为缓冲对,如H2CO3 /NaHCO3等.‎ 故选:C.‎ ‎ ‎ ‎24.人体中内环境稳态所包含的内容不包括(  )‎ A.血红蛋白含量的相对稳定 B.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C.组织液的温度相对稳定 D.血浆pH的相对稳定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渗透压和pH.‎ 内环境稳态是正常机体在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解答】解:A、血红蛋白属于细胞内部,不属于内环境,A正确;‎ B、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属于内环境稳态的内容,B错误;‎ C、组织液的温度相对稳定属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稳定,属于内环境稳态的内容,C错误;‎ D、血浆pH的相对稳定属于理化性质的稳定,属于稳态的内容,D错误.‎ 故选:A.‎ ‎ ‎ ‎2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某人一次性吃了很多的橘子后,血液的pH只发生较小范围的波动 B.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C.人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后,只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即可维持人体稳态 D.人体红细胞内O2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至少要通过12层磷脂分子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解答】解:A、人体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能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因此某人吃了较多的橘子后,血液的pH只发生较小范围的波动,A正确;‎ B、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B正确;‎ C、大量出汗会导致人体内的水分和盐分大量流失,因此除了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还需要补充适量的盐才可维持人体稳态,C错误;‎ D、红细胞内的氧气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膜)进入线粒体内被利用,共穿过了6层膜,即6层磷脂双分子层,12层磷脂分子,D正确.‎ 故选:C.‎ ‎ ‎ ‎26.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对此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人到高原地区后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 B.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C.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D.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集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人到高原地区后,由于空气稀薄,供氧不足,故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A正确;‎ B、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B正确;‎ C、人体稳态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小时,人体通过调节,内环境仍然保持稳定,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大时,超出了调节能力,稳态遭到破坏,代谢会发生紊乱,C错误;‎ D、人维持稳态的条件能力是有一定限度,当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引起细胞代谢紊乱,D正确.‎ 故选:C.‎ ‎ ‎ ‎27.孕妇身体浮肿是司空见惯的事,快生产的时候,孕妇本来是36码的脚,却穿着42码的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少 B.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少 C.血液中尿素含量多 D.血液中无机盐含量多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解:孕妇身体浮肿主要是由于孕妇吸收的营养要供给孕妇和胎儿利用,往往会造成营养不足,由于蛋白质不能在体内储存,故会造成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造成组织水肿.‎ 故选:A.‎ ‎ ‎ ‎28.高等动物和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通过尿和汗排泄废物 B.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C.血液运输氧和废物 D.血液中的CO2增加,会使呼吸速率加快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解答】解:A、内环境中的代谢废物通过排泄系统排出体外,维持内环境的稳态,A正确;‎ B、食物残渣没有进入内环境,与内环境的稳定无关,B错误;‎ C、内环境中的养料和废物需要血液运输,C正确;‎ D、血液中的CO2增加,会使呼吸加速排出多余的CO2,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B.‎ ‎ ‎ ‎29.某位正常体检者的血浆、肾小管及输尿管中的液体里有E、F两种物质,其浓度分别如下表所示,请判断E和F分别是(  )‎ 血浆 肾小管 输尿管 E ‎0.03%‎ ‎0.03%‎ ‎2%‎ F ‎0.1%‎ ‎0.1%‎ ‎0%‎ A.葡萄糖、蛋白质 B.葡萄糖、尿素 C.尿素、蛋白质 D.尿素、葡萄糖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1)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2)从表中可以看出E是尿素,F是葡萄糖.‎ ‎【解答】解:A、原尿中不含蛋白质,A错误;‎ B、尿液中尿素较多,不含葡萄糖,B错误;‎ C、原尿中不含蛋白质,C错误;‎ D、尿液中尿素较多,不含葡萄糖,故E是尿素,F是葡萄糖,D正确.‎ 故选:D.‎ ‎ ‎ ‎30.如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体温和渗透压 B.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 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 D.内环境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样,其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稳态的生理意义;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是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的调节机制和举例,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在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下保持相对稳定的 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温度和渗透压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所以C、D可以是体温和渗透压,A正确;‎ B、内环境稳态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共同维持,B错误;‎ C、内环境的酸碱度主要依靠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来维持,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系,C正确;‎ D、内环境稳态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样,其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超过这一限度时,内环境稳态就会失调,D正确.‎ 故选:B.‎ ‎ ‎ ‎31.如图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B.二氧化碳可以存在于②中 C.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①中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成分可以相互转化,血浆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中的成分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成分也可以相互转化.‎ ‎【解答】解:A、图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A错误;‎ B、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释放到②组织液,B正确;‎ C、①血浆与②组织液、④淋巴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正确;‎ D、蛋白质水解酶分布在消化道中,而消化道是与外界直接相同的,不属于内环境,因此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①中,D正确.‎ 故选:A.‎ ‎ ‎ ‎32.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其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人在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从而使血液的酸碱度下降,但由于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H2CO3和NaHCO3,所以碱性NaHCO3来缓冲调节血液pH,使之处于平衡状态.‎ ‎【解答】解:人在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从而使血液的酸碱度下降,但由于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H2CO3和NaHCO3,所以碱性NaHCO3来缓冲调节血液pH,使之处于平衡状态.‎ 故选:B.‎ ‎ ‎ ‎33.如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b、c、d表示细胞外液.下列因素中,可能引起b液增多的是(  )‎ ‎①c周围的管壁破损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③淋巴管阻塞 ④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②③ C.只有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根据题意,引起组织水肿的直接原因是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液增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吸水增多,引起因素有过敏、肾炎、损伤及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减少;2、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液吸水,引起因素有毛细淋巴管受阻和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导致组织液中溶质微粒数目增多,据此分析各个因素即可.‎ ‎【解答】解:①c(血浆)周围的管壁破损,导致血浆蛋白流失,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液增多,会组织水肿,①正确;‎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低,引起组织液增多,会组织水肿,②正确;‎ ‎③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的大分子代谢废物无法运输出去,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③正确;‎ ‎④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会组织水肿,④正确.‎ 故可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①②③④.‎ 故选:D.‎ ‎ ‎ ‎34.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l﹣的叙述,错误的是(  )‎ A.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B.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 C.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D.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钠离子和钾离子在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钠离子的浓度细胞外高于细胞内,钾离子的浓度细胞内高于细胞外,这是动作电位的基础,也是维持细胞渗透压的基础.‎ ‎【解答】解:A、神经细胞的膜兴奋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与钠离子内流有关,A正确;‎ B、人体内的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都高于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B错误;‎ C、静息状态时,膜内的钾离子浓度比较高,k+外流,膜外侧聚集较多的正离子,膜内侧聚集较多的负离子,形成了膜电位差,外正内负,C正确;‎ D、在人体血浆中钠离子和氯离子含量较高,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D正确.‎ 故选:B.‎ ‎ ‎ ‎35.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C→A→B D.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传导示意图.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因此图中A为兴奋部位,而B和C为非兴奋部分.‎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兴奋部位是A,A错误;‎ B、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因此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B正确;‎ C、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因此兴奋传导的方向为A→C、A→B,C错误;‎ D、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D错误.‎ 故选:B.‎ ‎ ‎ ‎36.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 A.①→④ B.②→③ C.③→② D.④→①‎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本题是对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与受刺激时动作电位的考查,静息时膜内外的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刺激时Na+通道开放,Na+内流,使膜内的正电荷增加,膜外的正电荷减少,逐渐变成外负内正.‎ ‎【解答】解:发现题图可知,④表现为外正内负,是静息电位,①表现为外负内正,是动作电位,因此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④→①.‎ 故选:D.‎ ‎ ‎ ‎37.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 B.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 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 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动作电位的产生原因是钠离子内流,此时的钠离子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当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时,钠离子浓度的维持靠钠钾泵,此时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要载体和能量.‎ ‎【解答】解:神经元上动作电位是由的Na+内流造成的,顺浓度梯度运输,没有消耗能量,为被动运输中的协助扩散,而恢复静息电位时,Na+排出,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所以为主动运输.‎ 故选:A.‎ ‎ ‎ ‎38.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A、B、C、D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根据题意,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不管是静息电位还是动作电位均为跨膜电势差,所以要测量静息电位,须将两级分别插入内外表面,再根据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电流方向是从正电荷向负电荷移动,即可解答此题.‎ ‎【解答】解:A、左插膜内右插膜外,可以测量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即左负右正,所以A图电流表应向左偏,A错误;‎ B、电流表不偏转是正确的,但两级都插入膜内,无法测量静息电位,B错误;‎ C、左插膜外右插膜内,也可以测量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即左正右负,所以C图电流表应向右偏,C正确;‎ D、两级都插入膜外,无法测量静息电位,两侧都为正电,电流表指针不偏转,D错误.‎ 故选:C.‎ ‎ ‎ ‎39.获2013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 B.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 C.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 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 ‎【考点】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分析】在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中,有两种信号:‎ ‎(1)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2)以化学信号的形式在两个神经细胞间单向传递,通过突触来完成.‎ ‎【解答】解:A、突触小泡在运输时所需的能量由神经元中的线粒体提供,故A选项正确;‎ B、神经元细胞和其他体细胞均来自同一个受精卵,遗传物质相同,基因也都相同,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并不是神经细胞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故B选项错误;‎ C、科学家发现的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在细胞中基因选择性表达蛋白质,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从而决定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故C选项正确;‎ 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为神经冲动的电信号转变而来的神经递质,其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故D选项正确.‎ 故选:B.‎ ‎ ‎ ‎40.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B.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D.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解答】解:A、由于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具有单向性,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是单向的,A错误;‎ B、神经元细胞内K+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B错误;‎ C、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正确;‎ D、当神经元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会释放出来,若刺激强度过小,神经递质不会释放出来,D错误.‎ 故选:C.‎ ‎ ‎ ‎41.白蛋白是健康人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白蛋白在肝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进入血液循环而分布到身体各处,下列有关白蛋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白蛋白越多,血浆渗透压越低 B.白蛋白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 C.白蛋白含量影响血浆理化性质 D.白蛋白减少,会使尿液减少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渗透压:‎ ‎(1)细胞外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过来,溶液微粒越少即,溶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A、白蛋白越多,血浆渗透压越高,A错误;‎ B、白蛋白增多,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较低,不会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 C、白蛋白含量会影响血浆渗透压,可见白蛋白含量影响血浆理化性质,C正确;‎ D、白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液增多,D错误.‎ 故选:C.‎ ‎ ‎ ‎42.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的Na+,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 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根据题意,静息电位主要是未受到刺激时细胞内外K+的浓度差所造成的,动作电位主要和细胞外的Na+在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的快速内流有关.适当降低溶液S的Na+,会使膜内外的浓度差减小,通过Na+通道进入细胞内的钠减少,导致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解答】解:A、静息电位主要是未受到刺激时细胞内外K+的浓度差所造成的,降低溶液S的Na+,K+的浓度不变,因此,静息电位不变,故A错误;‎ B、降低溶液S的Na+,K+的浓度不变,因此,静息电位不变,故B错误;‎ C、动作电位主要和细胞外的Na+在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的快速内流有关,降低溶液S的Na+,通过Na+通道进入细胞内的钠减少,导致动作电位峰值降低,故C错误;‎ D、降低溶液S的Na+,通过Na+通道进入细胞内的钠减少,导致动作电位峰值降低,故D正确.‎ 故选D.‎ ‎ ‎ ‎43.如图的神经纤维上有A、B、C三个点,现将一个灵敏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A、B两点,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则电流变化情况为(  )‎ A. B. C. D.‎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据图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反.‎ ‎【解答】解:据图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反.图中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外的AB之间,刺激C点,兴奋先传到B点,电位膜外为负电位,指针向右偏转,然后再传到A点,指针又向左偏转.‎ 故选:C.‎ ‎ ‎ ‎44.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丁区域发生了K+外流和Na+内流 B.甲区域或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C.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丙、丁区域是静息电位,乙区域是动作电位.‎ ‎【解答】解:A、由于丁区域的电位是外正内负,说明此时丁区域为静息电位,因而还没有发生Na+内流,A错误;‎ B、由于乙区域是动作电位,如果神经冲动是从图示轴突左侧传导而来,则甲区域或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B正确;‎ C、局部电流的方向是由正电荷到负电荷,乙区域膜内是正电位,丁区域膜内是负电位,所以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C正确;‎ D、由于图中只有乙区域是动作电位,因而在轴突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D正确.‎ 故选:A.‎ ‎ ‎ ‎45.如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本题是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静息时,膜内电位是负电位,受刺激后,Na+通道开放,造成Na+大量内流,分析题图可知,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电位出现反极化过程,所以曲线向上走向,到达峰值后下降,最后复极化,恢复到原初的静息电位的极化状态.‎ ‎【解答】解:A,分析题图曲线可知,曲线a,受刺激后膜内电位上升超过横轴,变为正值,恢复极化后又变为负值,完全符合动作电位曲线图,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ab两条曲线的起点与终点的膜电位值相同,则说明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B正确;‎ C、不论是低钠海水,还是正常海水,静息状态都是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C错误;‎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D正确 故选:C.‎ ‎ ‎ ‎4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突触包括突触小体、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B.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方式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 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时,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D.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取决于突触前膜的一定的流动性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解答】解:A、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A错误;‎ B、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B错误;‎ C、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因此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错误;‎ D、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依赖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D.‎ ‎ ‎ ‎47.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内电流方向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电流方向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所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解答】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所以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A正确;‎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即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B正确;‎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的形式单向传递,C错误;‎ D、神经纤维膜外的电流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反,D正确.‎ 故选:C.‎ ‎ ‎ ‎48.如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内侧电流方向是b→c C.③内的递质可通过自由扩散释放到内环境 D.⑥处的神经冲动会引起神经元a的兴奋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据图分析,①是突触小体,②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间隙,⑥是突触后膜.‎ ‎【解答】解:A、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小体能够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A错误;‎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的方向相反,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B正确;‎ C、③内的递质可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内环境,C错误;‎ D、神经递质可以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也可以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抑制,D错误.‎ 故选:B.‎ ‎ ‎ ‎49.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人类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位于大脑皮层的S区﹣﹣﹣﹣如果发生障碍不能讲话;‎ 位于大脑皮层的 H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别人的话;‎ 位于大脑皮层的W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 位于大脑皮层的 V区﹣﹣﹣﹣﹣发生障碍,看不懂文字.‎ ‎【解答】解: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正确;‎ B、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能写字,但看不懂文字,B错误;‎ 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C正确;‎ D、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D正确.‎ 故选:B.‎ ‎ ‎ ‎50.聋哑人理解同伴“手语”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中枢是(  )‎ ‎①躯体感觉中枢 ②视觉中枢 ③躯体运动中枢 ④语言中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大脑皮层上有语言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聋哑人的听觉中枢受损,不能形成听觉,主要靠视觉感知外界的变化.‎ ‎【解答】解:①躯体感觉中枢与感觉有关,与理解“手语”无关,错误; ‎ ‎②聋哑人理解同伴“手语”过程中,首先要通过视觉中枢观察,故与理解“手语”有关,正确; ‎ ‎③躯体运动中枢与运动有关,与理解“手语”无关,错误; ‎ ‎④手语也是语言形式的一种,聋哑人理解同伴“手语”过程中要用到语言中枢,正确.‎ 则聋哑人理解同伴“手语”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中枢是②④.‎ 故选:D.‎ ‎ ‎ ‎51.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神经递质是一种有机小分子物质,通常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通过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出来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作用后会迅速被分解.‎ ‎【解答】解: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能力,A正确;‎ B、突触前神经元在兴奋时能释放神经递质,B错误;‎ 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C正确;‎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导致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D正确.‎ 故选:B.‎ ‎ ‎ ‎52.下列有关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突触间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外排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 B.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C.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以主动运输方式外流的结果 D.当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导致突触后膜实现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解答】解:A、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外排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A正确;‎ B、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B正确;‎ C、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以协助扩散方式外流的结果,C错误;‎ D、当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导致突触后膜实现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D正确.‎ 故选:C.‎ ‎ ‎ ‎53.神经递质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直接或间接调节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进而改变细胞膜电位.假如某神经递质使细胞膜上的氯离子通道开启,氯离子进入细胞内,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使Na+通道开放 B.细胞膜两侧电位差保持不变 C.抑制细胞兴奋 D.使细胞膜内电位由负变正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形成静息电位;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形成动作电位.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一神经递质会使细胞膜上的氯离子通道开启,使氯离子进入细胞内,氯离子带负电荷,进入细胞后会使膜内负电荷更多,仍然是外正内负,会抑制细胞的兴奋.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离子通道具有专一性和相对独立性,氯离子通道开启,不影响钠离子通道的开闭,A错误;‎ B、由于氯离子带负电荷,进入细胞后会使膜内负电荷更多,因而使膜电位差发生改变,B错误;‎ C、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形成动作电位;而氯离子通道开启,使氯离子进入细胞内,因而使膜内外电位不能由外正负变为外负内正,阻碍动作电位的形成,从而抑制兴奋,C正确;‎ D、由于氯离子带负电荷,进入细胞后会使膜内负电荷更多,因而不能使细胞膜膜内电位变正,D错误.‎ 故选:C.‎ ‎ ‎ ‎54.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  )‎ 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物质是神经递质,兴奋由突触前膜释放后,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神经冲动.结合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解决此题.‎ ‎【解答】解: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物质是神经递质,兴奋由突触前膜释放后,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神经冲动.给予某种药物后,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质量不变,但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可推测该药物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使神经递质不能发挥作用.‎ 而A、C、D三个选项中都是作用于突触前膜,只有B选项是作用于突触后膜.故选:B.‎ ‎ ‎ ‎55.某外伤病人,会讲话、会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听不懂别人的谈话,该病人受伤的部位在(  )‎ A.运动型语言中枢 B.听觉性语言中枢 C.视觉性语言中枢 D.运动中枢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说话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患者听不懂别人的谈话,说明H区即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 ‎【解答】解:A、患者能讲话,说明S区即说话中枢正常,A错误;‎ B、患者听不懂别人的谈话,说明H区即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患有听觉性失语症,B正确;‎ C、患者能看懂文字,说明V区即视觉性语言中枢正常,C错误;‎ D、患者会讲话、会书写,说明运动中枢正常,D错误.‎ 故选:B.‎ ‎ ‎ ‎56.如图为从蛙后肢上分离出坐骨神经的示意图,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的刺激,则(  )‎ A.ab之间会产生电流,方向为a→b B.相应的膜内侧电流方向为b→a C.电流计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D.兴奋在整个神经纤维中的传导方向与膜内侧电流方向一致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解答】解:A、由于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的刺激,兴奋先传导到a,所以ab之间会产生电流,方向为b→a,A错误;‎ B、由于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的刺激,兴奋先传导到a,使得a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所以相应的膜内侧电流方向为a→b,B错误;‎ C、电流计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错误;‎ D、兴奋在整个神经纤维中的传导方向与膜内侧电流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电流方向相反,D正确.‎ 故选:D.‎ ‎ ‎ ‎57.如图为神经纤维上A、B、C、D四个点,且AB=BC=CD,现将一个电流计连接在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①AB②BD③AD,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其中电流计能够发生两次相反方向偏转的有(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由突触的特殊结构决定的,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慢.‎ ‎【解答】解:①电流计连接在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①AB时,在C处给一强刺激,兴奋先到达右电极并产生动作电位,此时电流方向为A到B,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兴奋传导到AB之间,两电极恢复静息电位电流表指针恢复0电位,当兴奋传导到A即左电极并产生动作电位,此时电流方向为B到A,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兴奋经过A时电流表指针恢复0电位.①正确.‎ ‎②电流计连接在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②BD,C点位于同一神经纤维BD之间的中点位置,在C处给一强刺激,兴奋同时达到左右电极,电流表不偏转,②错误.‎ ‎③电流计连接在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③AD时,C点位于同一神经纤维AD之间,在C处给一强刺激,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会先到达D点,后达到A点,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与①相同,③正确.‎ 所以①③正确.‎ 故选:B.‎ ‎ ‎ ‎58.如图为一突触的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已知ab=bd,若分别刺激b、c两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能偏转几次?(  )‎ A.b点2次,c点1次 B.b点1次,c点1次 C.b点1次,c点2次 D.b点2次,c点0次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b点给一个强刺激,虽然ab=bd,但ab间是以电信号传导,而bd间是以化学信号传递.因此a点先兴奋,则Na+‎ 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而电流表的左侧是正极,所以指针向左偏转;b点后兴奋,电流表的指针又向右偏转.因此,电位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在c点给一个强刺激,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因此,兴奋不能传递到a处,因此,电位计的指针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故选:A.‎ ‎ ‎ ‎59.如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 ‎【分析】根据题干说明“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那么兴奋传递方向在此处只能是神经→肌肉,且是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互变;又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且膜内电流方向代表了兴奋的传导方向.‎ ‎【解答】解:A、根据题干“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说明神经纤维处相当于突触前膜,肌肉处相当于突触后膜,在突触前膜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故A正确;‎ B、刺激①产生的神经冲动可以双向传导,因此肌肉可以收缩,电流可以发生偏转,故B正确;‎ C、刺激②处,肌肉收缩,但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产生作用于突触后膜,不能反向传导,则电流计不会有变化,故C错误;‎ D、兴奋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传导,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故D正确.‎ 故选C.‎ ‎ ‎ ‎60.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如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B.被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C.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解答】解:A、神经纤维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神经纤维受刺激后,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使Na+内流而产生的兴奋,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A正确;‎ B、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外(a、c两点)为正电位,指针应不偏转,但从图中可以看出,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指针向右侧偏转,说明c点为负电位,由此推测被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B正确;‎ C、当在a点左侧给予刺激时,a点先发生电位变化,膜外由正变为负,当传至b点时,a点又恢复为正电位,而此时c点由于受损仍为负电位,故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右侧偏转,C错误;‎ D、根据刺激前后记录仪指针的偏转情况可推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D正确.‎ 故选:C.‎ ‎ ‎ 二、非选择题(四道大题,共40分)‎ ‎61.如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据图回答:‎ ‎(1)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两个外部因素是 环境不同 和 地理隔离 .‎ ‎(2)甲岛上的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原因是 种群的基因库不同,两者之间已形成生殖隔离 ‎ ‎(3)现代进化论则认为,加拉帕戈斯群岛生活的14种“达尔文地雀”,原先同属一个物种.由于分布到不同的海洋群岛上,不同的种群便发生不同的 突变和基因重组 ,导致不同种群的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另外,每个岛上的环境条件不同,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久而久之这些种群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并逐步出现隔离,产生出不同的新种.这种物种形成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 渐变 式过程.‎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通过漫长的 共同进化 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答】解:(1)物种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环境不同以及地理隔离.‎ ‎(2)甲岛上的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原因是种群的基因库不同,两者之间已形成生殖隔离.‎ ‎(3)现代进化论则认为,14种地雀原先同为一个物种,但由于分布到不同的海洋群岛上,不同的种群便发生了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向各自的方向发展;另外,每个岛上的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久而久之这些种群的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产生出不同的新种.这种物种形成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渐变式过程,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的结果.‎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故答案为:‎ ‎(1)环境不同 地理隔离 ‎(2)种群的基因库不同,两者之间已形成生殖隔离 ‎(3)突变和基因重组 渐变 ‎(4)共同进化 ‎ ‎ ‎62.如图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图解,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c表示人体的三大系统,依次为 呼吸 、 消化 、 泌尿 .‎ ‎(2)体内细胞只有通过[ d ] 内环境 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写出下列几种细胞的具体内环境:‎ ‎①血细胞: 血浆 ;②口腔上皮细胞 组织液 ;③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和组织液 ;④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组织液和淋巴 .‎ ‎(4)人体内环境的 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 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神经﹣体液﹣免疫 调节网络.‎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内环境的“内”和“外”是相对的,从细胞角度就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看就是内环境,因此细胞外液与内环境是同一概念.而人体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中与外界相通的液体都属于人体的外部环境,不属于细胞外液.‎ ‎【解答】解:(1)图中a、b、c表示人体的三大系统依次为a呼吸系统、b消化系统、c泌尿系统.‎ ‎(2)体内细胞只有通过d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①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②口腔上皮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③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④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 ‎(4)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这种动态平衡是调节作用来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通过机体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故答案为:‎ ‎(1)呼吸 消化 泌尿 ‎(2)内环境 ‎(3)血浆 组织液 血浆和组织液 组织液和淋巴 ‎ ‎(4)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 神经﹣体液﹣免疫 ‎ ‎ ‎63.如图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中,①是 神经中枢 ,②是 传入神经 ,③是 传出神经 .‎ ‎(2)结构 ⑤ 是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结构 ④ 是效应器,是由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组成的.‎ ‎(3)切断②,刺激③,效应器 能 (能、不能)做出反应,切断③,刺激②,效应器 不能 做出反应.‎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图中结构:①神经中枢、②传入神经、③传出神经、④效应器、⑤感受器.‎ ‎【解答】解:(1)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 ‎(2)结构⑤是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结构④是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的.‎ ‎(3)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感受器受到刺激后神经冲动沿反射弧传导的途径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因此切断②,刺激③,效应器能做出反应,切断③,刺激②,效应器不能做出反应.‎ 故答案为:‎ ‎(1)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2)⑤④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3)能 不能 ‎ ‎ ‎64.如图为高等动物神经系统局部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分别刺激图中1、2、3、4四处,能引起肌肉收缩的是 1、2、3 .‎ ‎(2)刺激3处时,兴奋部位膜内外电位为 外负内正 ,电流计指针发生 2 次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电信号 形式传导.‎ ‎(3)a神经元与b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 突触 .兴奋在此处的传递方向是 单向的 ,是因为此处神经递质只能由[ 8 ] 突触前膜 释放,进入 突触间隙 ,作用于[ 9 ] 突触后膜 .在此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方式为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4)细胞合成的神经递质,经过 高尔基体 加工,形成突触小泡,释放后引起相应反应,如果5处受到刺激,9处不会兴奋,由此判断此处释放神经递质的性质依次是 抑制型神经递质 .‎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据图分析:1表示轴突,2表示突触小体,3表示轴突,4、5表示轴突,6表示线粒体,7表示突触小体,8表示突触前膜,9表示突触后膜.‎ ‎【解答】解:(1)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图中4处不能引起肌肉收缩.而分别刺激图中1、2、3处,都能引起肌肉收缩.‎ ‎(2)刺激3处时,兴奋部位膜内外电位为外负内正,电流计的两个连接成不同时兴奋,故电流计指针发生2次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3)a神经元与b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突触.神经递质只能由8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9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突触处的信号转换方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因此细胞合成的神经递质,经过高尔基体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经递质释放后引起相应反应,如果5处受到刺激,9处不会兴奋,由此判断此处释放神经递质的性质是抑制型神经递质.‎ 故答案为:‎ ‎(1)1、2、3‎ ‎(2)外负内正 2 电信号 ‎(3)突触 单向的 8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9突触后膜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高尔基体 抑制型神经递质 ‎ ‎ ‎2016年12月27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