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2016-2017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25×3=75) 1.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内在原因是( ) A.物种特化和功能基因的丧失 B.乱捕滥伐 C.栖息地破坏和丧失 D.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自然灾害 2.下列全部属于内环境的一组是( ) A.唾液、血液、汗液 B.组织液、淋巴液 血浆 C.组织液、血液、淋巴 D.汗液、尿液、关节液 3.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 A.A、B、C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 B.A、B、C依次为血浆、淋巴、组织液 C.B、C、D依次为组织液、淋巴、血浆 D.B、C、D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4.根据如图判断,描述正确的是( )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 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5.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6.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短期内散热量与产热量相比( ) A.基本相同 B.产热量多 C.散热量少 D.不能确定 7.一个寒冷冬季,同学们从温暖的教室走到室外,这时会出现的变化是( ) A.毛细血管舒张 B.温觉感受器兴奋 C.人的体温明显下降 D.下丘脑的分泌功能增强 8.如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 )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 B.渴觉中枢、肾小管、抗利尿激素 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渴觉中枢 D.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 9.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产生渴感的部分分别位于( ) A.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 B.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 C.下丘脑、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D.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 10.红细胞和肝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 A.组织液、血浆 B.血浆、淋巴 C.血浆、组织液 D.血液、组织液 11.胰岛素主要调节人体的( ) A.水平衡 B.血糖平衡 C.体温恒定 D.酸碱平衡 12.下列选项都不是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的是( ) A.骨髓、T淋巴细胞、抗体 B.脾脏、B淋巴细胞、淋巴因子 C.扁桃体、吞噬细胞、抗体 D.脊髓、肝细胞、胰岛素 13.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结果 B.各个器官系统相互协调的结果 C.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等呈现动态平衡 D.通过人体正反馈调节实现 14.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活化经过增殖、分化形成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是( ) A.抗体 B.记忆细胞 C.效应T细胞 D.浆细胞 15.能促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的是( ) A.记忆细胞 B.T淋巴细胞 C.效应T细胞 D.吞噬细胞 16.抗利尿激素是由下列哪项分泌的( ) A.下丘脑 B.垂体 C.甲状腺 D.肾上腺 17.正常情况下,人体在饥饿时体内血液中( ) A.胰岛素减少,胰高血糖素增加 B.胰岛素增加,胰高血糖素增加 C.胰岛素减少,胰高血糖素减少 D.胰岛素增加,胰高血糖素减少 18.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特异性免疫,抗体 C.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D.特异性免疫,抗原 19.静息和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分别是( ) A.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B.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C.内负外正、内负外正 D.内正外负、内正外负 20.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A.反射 B.反射弧 C.条件反射 D.非条件反射 21.下列物质全部可认为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水、血红蛋白 B.葡萄糖、呼吸酶 C.氨基酸、血浆蛋白 D.消化酶、水 22.饮食较咸,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在神经和激素的作用下,主要通过对肾脏重吸收作用的调节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在这个过程中,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变化曲线是( ) A. B. C. D. 23.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24.在2006年冬奥运会上,正在进行10000米速滑的运动员与周围观看的人员比较,其生理状态是( ) A.产热过程大于散热过程,体温高于正常值 B.产热过程小于散热过程,体温低于正常值 C.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都下降,体温正常 D.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都加快,体温正常 25.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症状.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没有淋巴细胞参与 B.过敏反应疾病是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反应 C.过敏反应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D.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即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以保护自身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26.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液为 ,B液为 ,C液为 ,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 . (2)CO2不会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 27.回答有关免疫问题. (1)抗体的化学成分为 ,当 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受到抗原刺激时,该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分泌到血液中. (2)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 ,最终导致人体的免疫功能几乎全部丧失. (3)如图表示将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当注入抗原X,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是曲线A.若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Y和X,图中表示对抗原Y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C;表示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 ,其特点是 . 28.血液中的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气.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至关重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为什么要用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1)实验材料:略. (2)方法步骤 ①取5支洁净试管,编号为1~5号,分别加入2mL浓度为0.5%、0.7%、0.9%、1.1%、1.3%的 ,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如柠檬酸钠). 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③向1~5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5min. ④分别取5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一滴,置于5张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 . (3)请完善下列预期结果及分析. 试管 盐水 红细胞形态 1 0.5% ①体积变大,或涨破 2 0.7% ② 3 0.9% ③ 4 1.1% ④体积缩小 5 1.3% ⑤体积缩小,皱缩 相应的结论: . 2016-2017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25×3=75) 1.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内在原因是( ) A.物种特化和功能基因的丧失 B.乱捕滥伐 C.栖息地破坏和丧失 D.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自然灾害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其中人口快速增长导致需求过度是最主要外界原因,物种特化和功能基因的丧失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内在原因. 【解答】解:A、物种特化和功能基因的丧失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内在原因,A正确; B、乱捕滥伐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外界原因,B错误; C、栖息地破坏和丧失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外界原因,C错误; D、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自然灾害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外界原因,D错误. 故选:A. 2.下列全部属于内环境的一组是( ) A.唾液、血液、汗液 B.组织液、淋巴液 血浆 C.组织液、血液、淋巴 D.汗液、尿液、关节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人体的细胞外液有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它们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2、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有: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3、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消化液、泪液、尿液和汗液等不是体液的液体. 【解答】解:A、唾液、汗液为不是体液的液体,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其中血浆属于内环境,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B正确; C、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其中血浆属于内环境,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汗液、尿液为不是体液的液体,D错误. 故选:B. 3.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 A.A、B、C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 B.A、B、C依次为血浆、淋巴、组织液 C.B、C、D依次为组织液、淋巴、血浆 D.B、C、D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的组成和各成分间相互关系的考查.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组织液与细胞内液是相互渗透的. 【解答】解:分析题图可知,A中的物质可以进入B,B中的物质可以进入A,B还可以进入D,D通过循环途径再进入A,由此可以判断:A是血浆,B是组织液,D是淋巴;B是组织液且与C相互渗透,因此C是细胞内液. A、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细胞内液,A错误; B、B是组织液,C是细胞内液,B错误; C、B是组织液,C是细胞内液,D为淋巴,C错误; D、B是组织液,C是细胞内液,D是淋巴,D正确. 故选:D. 4.根据如图判断,描述正确的是( )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 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a表示血浆转化为组织液;b表示组织液转化为血浆;c表示组织液转化为淋巴,因此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解答】解: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b和c都很重要,①错误; ②组织液中的CO2可以调节人体的呼吸作用,②错误;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③正确; 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吸收造成组织水肿,④正确. 故选:D. 5.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故选:D. 6.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短期内散热量与产热量相比( ) A.基本相同 B.产热量多 C.散热量少 D.不能确定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短期内增加产热量和减少散热量,维持体温相对平衡,但是散热量与产热量相比基本相同. 故选:A. 7.一个寒冷冬季,同学们从温暖的教室走到室外,这时会出现的变化是( ) A.毛细血管舒张 B.温觉感受器兴奋 C.人的体温明显下降 D.下丘脑的分泌功能增强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3、外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当外环境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减少,散热也减少.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降低. 【解答】解:A、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A错误; B、此时冷觉感受器兴奋,B错误; C、人为恒温动物,体温维持相对恒定,C错误; D、此时下丘脑的分泌功能增强,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D正确. 故选:D. 8.如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 )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 B.渴觉中枢、肾小管、抗利尿激素 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渴觉中枢 D.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解答】解: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刺激,此时会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图中A),并由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图中B)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作用,从而使尿量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另一方面,下丘脑可以将兴奋传导给大脑皮层(图中C),由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从而主动饮水,降低渗透压. 故选:C. 9.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产生渴感的部分分别位于( ) A.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 B.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 C.下丘脑、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D.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觉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浓度的变化;下丘脑还是血糖调节中枢和体温调节中枢,能调节血糖平衡和体温恒定,但渴感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解答】解: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都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一方面产生兴奋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使机体主动饮水来直接调节水的平衡;另一方面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液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产生渴感的部分分别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 故选:A. 10.红细胞和肝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 A.组织液、血浆 B.血浆、淋巴 C.血浆、组织液 D.血液、组织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是人体内细胞来源生存的液体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可能不同,大多数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解答】解:红细胞存在于血浆中,与血浆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因此红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肝细胞生活中组织液中,与组织液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因此肝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 故选:C. 11.胰岛素主要调节人体的( ) A.水平衡 B.血糖平衡 C.体温恒定 D.酸碱平衡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胰岛素的作用 ①促进各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②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③促进肝脏、肌肉组织合成糖原;④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⑤抑制肝糖原的分解;⑥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2)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①促进肝糖原分解;②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解答】解:抗利尿激素调节水平衡调节,A错误; B、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有:使血糖浓度降低的胰岛素;能使血糖浓度升高的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为拮抗作用,B正确; C、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量,C错误; D、酸碱平衡与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有关,D错误. 故选:B. 12.下列选项都不是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的是( ) A.骨髓、T淋巴细胞、抗体 B.脾脏、B淋巴细胞、淋巴因子 C.扁桃体、吞噬细胞、抗体 D.脊髓、肝细胞、胰岛素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等;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抗体、溶菌酶等. 【解答】解:A、骨髓属于免疫器官,T淋巴细胞属于免疫细胞,抗体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 B、脾脏属于免疫器官,B淋巴细胞属于免疫细胞,淋巴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B错误; C、扁桃体属于免疫器官,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抗体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错误; D、脊髓属于神经系统,肝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胰岛素属于激素,都不是免疫系统组成成分,D正确. 故选:D. 13.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结果 B.各个器官系统相互协调的结果 C.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等呈现动态平衡 D.通过人体正反馈调节实现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解答】解: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B正确; C、内环境稳态的理化性质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等呈现动态平衡,C正确; D、内环境稳态通过人体负反馈调节实现,D错误. 故选:D. 14.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活化经过增殖、分化形成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是( ) A.抗体 B.记忆细胞 C.效应T细胞 D.浆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A、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由效应B细胞分泌产生,A错误; B、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而活化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记忆细胞不具有分泌功能,B错误; C、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C错误; D、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而活化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浆细胞),效应B细胞(浆细胞)能产生抗体,D正确. 故选:D. 15.能促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的是( ) A.记忆细胞 B.T淋巴细胞 C.效应T细胞 D.吞噬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细胞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解答】解:A、记忆细胞能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效应细胞,但不能引起靶细胞裂解死亡,A错误; B、T淋巴细胞能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但不能直接引起靶细胞的裂解死亡,B错误; C、效应T细胞能识别靶细胞,并将靶细胞裂解死亡,C正确; D、吞噬细胞能识别、吞噬和处理抗原,但不能引起靶细胞的裂解死亡,D错误. 故选:C. 16.抗利尿激素是由下列哪项分泌的( ) A.下丘脑 B.垂体 C.甲状腺 D.肾上腺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抗利尿激素(又称血管升压素)是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细胞分泌的9肽激素,经下丘脑﹣垂体束到达神经垂体后叶后释放出来.抗利尿激素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吸收,是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键性调节激素.所以喝水少,抗利尿激素分泌就多. 【解答】解:抗利尿激素(又称血管升压素)是由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分泌的9肽激素,经垂体后叶后释放出来,主要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调节水平衡. 故选:A. 17.正常情况下,人体在饥饿时体内血液中( ) A.胰岛素减少,胰高血糖素增加 B.胰岛素增加,胰高血糖素增加 C.胰岛素减少,胰高血糖素减少 D.胰岛素增加,胰高血糖素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2、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1、人在饥饿状态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的功能加强,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 2、人在饥饿状态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减少,因为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 故选:A. 18.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特异性免疫,抗体 C.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D.特异性免疫,抗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当病原体或异物侵入机体时,免疫系统发生一系列反应,产生一种抵抗该异物的特殊蛋白质﹣﹣抗体,而引起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的物质称为抗原. 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或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它包括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组成)和第二道防线(由机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白细胞等吞噬细胞组成).而特异性免疫则是机体内的最后一道防线,它是指后天生活中受到外来病原体等物质刺激时,产生抵抗该物质的抗体,从而获得防御功能. 【解答】解:题中已明确交代,将减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蛇毒就是抗原; 蛇毒对于家兔是过去从没有接触过的外源性物质,其产生的抗体只对蛇毒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这种免疫类型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因此这种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选:D. 19.静息和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分别是( ) A.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B.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C.内负外正、内负外正 D.内正外负、内正外负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解答】解:(1)神经细胞静息时,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钠离子的内流有关,此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2)神经细胞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故选:B. 20.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A.反射 B.反射弧 C.条件反射 D.非条件反射 【考点】反射的过程.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基本结构是反射弧. 【解答】解: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故选:A. 21.下列物质全部可认为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水、血红蛋白 B.葡萄糖、呼吸酶 C.氨基酸、血浆蛋白 D.消化酶、水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 【解答】解:A、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 B、呼吸酶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 C、氨基酸、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C正确; D、消化酶在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 故选:C. 22.饮食较咸,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在神经和激素的作用下,主要通过对肾脏重吸收作用的调节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在这个过程中,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变化曲线是( ) A. B. C. D.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解答】解: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增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当降到正常范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故选:A. 23.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 ①体液免疫过程为: a、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b、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c、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②细胞免疫过程为: a、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b、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c、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2)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来源于骨髓干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解答】解:参与体液免疫的淋巴细胞有T细胞和B细胞,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有T细胞,甲组仅有体液免疫,输入造血干细胞后,其细胞免疫功能也没有恢复,说明其骨髓正常,破坏的是胸腺;乙组输入造血干细胞后,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说明其胸腺正常,缺少造血干细胞,被破坏的是骨髓.丙组输入造血干细胞后,特异性免疫功能仍没有恢复,说明其骨髓和胸腺都被破坏了. 故选:B. 24.在2006年冬奥运会上,正在进行10000米速滑的运动员与周围观看的人员比较,其生理状态是( ) A.产热过程大于散热过程,体温高于正常值 B.产热过程小于散热过程,体温低于正常值 C.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都下降,体温正常 D.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都加快,体温正常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解答】解: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正在进行10000米速滑的运动员与周围观看的人员比较,物质氧化分解加快,产热增快,散热也增快,且产热速率等于散热速率,故体温维持正常. 故选:D. 25.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症状.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没有淋巴细胞参与 B.过敏反应疾病是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反应 C.过敏反应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D.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即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以保护自身 【考点】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 【分析】过敏反应: (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3)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解答】解:A、过敏反应过程中会产生抗体,说明该过程有淋巴细胞参与,A错误; B、过敏反应疾病是免疫系统功能的异常反应,B错误; C、过敏反应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该细胞最终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C正确; D、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26.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液为 组织液 ,B液为 血浆 ,C液为 淋巴 ,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 内环境 . (2)CO2不会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毛细血管内CO2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CO2的浓度 .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它们是细胞赖依生存的环境.细胞有氧呼吸产生,并通过自由扩散方式排出. 【解答】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液为组织液,B液为血浆,C液为淋巴;三者共同构成的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 (2)胰腺组织细胞呼吸作用产生CO2,其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组织液的浓度,所以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 故答案为: (1)组织液 血浆 淋巴 内环境 (2)毛细血管内CO2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CO2的浓度 27.回答有关免疫问题. (1)抗体的化学成分为 蛋白质 ,当 B 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受到抗原刺激时,该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分泌到血液中. (2)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 T淋巴细胞 ,最终导致人体的免疫功能几乎全部丧失. (3)如图表示将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当注入抗原X,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是曲线A.若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Y和X,图中表示对抗原Y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C;表示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 B ,其特点是 第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或反应快,产生的抗体多)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将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初次注射抗原X时,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将抗原消灭后,抗体数量逐渐减少;再次注射抗原X和Y时,对于抗原X是第二次免疫反应,机体会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因此对应于曲线B;对于抗原Y是初次免疫,因此产生抗体数量少且速度慢,对应于曲线C. 【解答】解:(1)抗原具有大分子性,其化学成分多为蛋白质,能够分泌抗体的细胞是浆(效应B)细胞,而效应B细胞是由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 (2)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淋巴细胞,最终导致人体的免疫功能全部丧失. (3)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当抗原X再次进入机体后,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并分泌大量的抗体,即第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因此同时注射抗原Y和X,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B,对抗原Y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C. 故答案为: (1)蛋白质 B (2)T淋巴细胞 (3)B 第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或反应快,产生的抗体多) 28.血液中的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气.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至关重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为什么要用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1)实验材料:略. (2)方法步骤 ①取5支洁净试管,编号为1~5号,分别加入2mL浓度为0.5%、0.7%、0.9%、1.1%、1.3%的 NaCl溶液 ,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如柠檬酸钠). 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③向1~5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5min. ④分别取5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一滴,置于5张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 红细胞形态有何变化 . (3)请完善下列预期结果及分析. 试管 盐水 红细胞形态 1 0.5% ①体积变大,或涨破 2 0.7% ② 体积变大 3 0.9% ③ 维持正常形态 4 1.1% ④体积缩小 5 1.3% ⑤体积缩小,皱缩 相应的结论: 0.9%的NaCl溶液能够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 . 【考点】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1、渗透原理:当细胞内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中的水分就透过细胞膜进入到外界溶液中,导致细胞失水而皱缩;当细胞内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细胞膜进入到细胞中,导致细胞吸水而膨胀,甚至涨破. 2、分析表格:人的细胞内液中无机盐离子的浓度与0.9%的生理盐水浓度相当,为等渗溶液.低于该浓度,组织细胞会因吸水而涨破;反之则会失水皱缩. 【解答】解:(2)①由于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患者输液治疗时为什么要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所以取5支洁净试管,编号为1~5号,分别加入2mL质量分数为0.5%、0.7%、0.9%、1.1%、1.3%的NaCl溶液. ④制成临时装片后,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红细胞形态有何变化. (3)由于0.7%的NaCl溶液小于细胞内液中无机盐离子的浓度,所以红细胞体积变大;而0.9%的NaCl溶液与细胞内液中无机盐离子的浓度相当,所以红细胞维持正常形态.因此,该实验的结论是:0.9%的NaCl溶液能够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 故答案为: (2)①NaCl溶液 ④红细胞形态有何变化 (3)②体积变大 ③维持正常形态 0.9%的NaCl溶液能够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 2016年10月25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