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20届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学科试题 1.下列物质或结构中含有糖类的是( ) ①ATP ②DNA ③染色体 ④细胞膜 ⑤脂肪 ⑥淀粉酶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⑥ C. ①②③⑥ D. ②③④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TP中A代表腺苷,包括腺嘌呤和核糖。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其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细胞膜的外表面含有糖被,即糖类和蛋白质结合而成的糖蛋白结构。脂肪的基本单位是甘油和脂肪酸。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含有糖类的物质或者结构是①②③④,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糖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 下面是三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以上这三种氨基酸的R基依次是—H、—CH3、—CH2OH B. 将这三种氨基酸(足量)置于适宜条件下,经脱水缩合可形成的三肽化合物最多有27种 C. 甲是最简单的氨基酸 D. 从上式可看出,只要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的化合物就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每种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至少需要有一个—NH2和一个—COOH,并且两者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不同取决于R基的不同,甲、乙、丙的R基依次为—H、—CH3、—CH2OH,所以甲最简单。而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化合物时,3种氨基酸形成的三肽有33=27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必需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C原子上。因此选D。 考点:氨基酸结构通式 点评:记住并规范的写出氨基酸结构通式是解题的关键。 3.下列关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说法,正确的是( ) A. 蓝藻、大肠杆菌和酵母菌都属于原核生物 B. 蓝藻无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 C. 硝化细菌无线粒体,只能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 D. 蓝藻细胞具有细胞核且DNA分子呈环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原核细胞不具核膜,其DNA以环状形式存分布于拟核区域。部分原核细胞虽不具叶绿体,但有藻蓝素与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部分原核细胞虽不具线粒体,但具有呼吸作用相关的酶可进行呼吸作用。 【详解】蓝藻、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A错误;蓝藻无叶绿体,但有藻蓝素与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B正确;硝化细菌无线粒体,但有有氧呼吸相关的酶,能通过有氧呼吸获得能量,C错误;蓝藻是原核细胞不具有细胞核,DNA分子呈环状,D错误;故正确的选B。 4.下列关于细胞膜结构、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 细胞膜均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结构支架 C. 生物膜的特定功能主要由膜蛋白决定 D. 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考查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详解】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结构支架,B正确;蛋白质在生物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C正确;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信息交流无需受体,D错误;故错误的选D。 5.下列有关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和分泌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酶不属于分泌蛋白 B. 分泌蛋白的修饰加工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共同完成 C. 造血干细胞中合成的细胞膜蛋白运输的途径可能是:高尔基体→核糖体→细胞膜 D. 蛋白质类激素经囊泡运输分泌到细胞外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分泌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泌蛋白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然后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 【详解】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酶在细胞内起作用,是胞内蛋白,不属于分泌蛋白,A正确;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形成的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B正确;造血干细胞中合成的细胞膜蛋白运输的途径可能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C错误;蛋白质类激素是分泌蛋白,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然后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D正确;故错误的选C。 6.下列有关渗透作用和细胞吸水与失水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生质层是指细胞膜,液泡膜和细胞质所共同构成的一个结构,相当于半透膜 B. 半透膜和生物膜对物质的选择透过性原理是相同的 C. 在U形管两侧装入等量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间隔半透膜,渗透到平衡时,两侧溶液浓度是相等的 D. 紫色洋葱的外表皮细胞能在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必要条件是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渗透作用和细胞吸水与失水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具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原生质层由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具有选择透过性,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详解】原生质层是指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A错误;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能否通过半透膜往往取决于分子的大小,而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由于膜上具有载体等结构,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的不同,因而对物质的吸收与及吸收多少具有选择性,B错误;在U形管两侧装入等量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间隔半透膜,渗透到平衡时,两侧溶液浓度是不相等的,液面高的一侧溶液浓度大于液面低的一侧溶液浓度,C错误;紫色洋葱的外表皮细胞能在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是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D正确;故正确的选D。 【点睛】在U形管两侧装入等量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间隔半透膜,达到渗透平衡时,液面高的一侧溶液浓度大于液面低的一侧溶液浓度。因为液体会产生压强,当液压等于浓度差产生的压强时,不会发生渗透现象,但是两边溶液浓度不相等。 7.如果用32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下列被标记的部位组合正确的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同位素示踪法的使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35S 元素标记氨基酸的R基,32P元素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基团。 【详解】从图中可以判断出:①是氨基酸的R基,R基上可含有S元素,如半胱氨酸;②是磷酸基团,是DNA中含有磷酸的部位,③是脱氧核糖,④是含氮碱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应该用35S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R基,即①,用32P标记T2噬菌体的DNA中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基团,即②;故选A.①②。 8.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中都能形成ATP B. 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氧结合生成水 C. 无氧呼吸能产生ATP,但没有[H]的生成过程 D. 人体剧烈运动时,细胞呼吸产生CO2 的量一定会大于消耗的氧气的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及物质变化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 【详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都能形成ATP,A正确;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产生的[H]在线粒体内膜中与氧结合生成水,B错误;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都有ATP 与[H]的生成,C错误;人体剧烈运动时,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有氧产生CO2 的量等于消耗的氧气的量,无氧呼吸为乳酸发酵,无CO2产生,D错误;故正确的应选A。 【点睛】人体细胞厌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需氧呼吸相同,第二阶段丙酮酸在无氧条件下进一步被还原为乳酸,无CO2产生。 9.下列有关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 利用纸层析法可分离4种叶绿体色素 B. 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越高,在滤纸上扩散就越慢 C. 分离色素时,蓝绿色的色素带距离滤液细线最远 D. 根据绿叶中色素在无水乙醇中溶解度不同,可对色素进行分离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及分析的能力。 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原理:各种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等)中形成溶液,使色素从生物组织中脱离出来。 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原理:各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但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因而不同色素可以在滤纸上通过扩散分开,各种色素分子在滤纸上可形成不同的色素带。 【详解】根据叶绿体中4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因而不同色素可以在滤纸上通过扩散分开,A正确;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越高,在滤纸上扩散就越快,B错误;分离色素时,蓝绿色的色素带为叶绿素a,距离滤液细线较近,橙黄色的色素带的胡萝卜素,溶解度最大,则距离所画滤液细线最远,C错误;无水乙醇用于提取绿叶中的光合色素,根据绿叶中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对色素进行分离,D错误;故正确的选A。 【点睛】滤纸条上色素带有四条,由上到下分别是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 10.下图所示为甘蔗的叶肉细胞内的系列反应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过程①消耗CO2释放O2,过程③消耗O2释放CO2 B. 过程②只发生在叶绿体基质,过程③只发生在线粒体基质 C. 过程①产生[H],过程②消耗[H],过程③产生[H]也消耗[H] D. 若过程②的速率大于过程③的速率,则甘蔗的干重必然增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题意,图所示为甘蔗叶肉细胞内的部分代谢过程,过程①是光反应,A错误;过程②只发生在叶绿体基质,过程③是呼吸作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都能产生ATP,B错误;过程①是光反应产生[H],过程②合成有机物,消耗[H],过程③呼吸作用,产生[H]也消耗[H],C正确;若过程②的速率大于过程③的速率,只是说明在白天甘蔗叶肉细胞的净量大于零,而甘蔗的干重未必增加,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1.某密闭温室大棚内CO2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其中B、C两点的温度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经一昼夜后大棚内植物有机物积累量增加 B. 经一昼夜后大棚内O2浓度增加 C. B、C两点的植物有机物的含量分别为最高和最低 D. B、C两点时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速率不等于细胞呼吸的速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分析题图AB段和CD段大棚内CO2浓度上升,分别表示在凌晨0时至6时和晚上18时至24时,植物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B点时经过晚上的呼吸作用,在此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等,此时为一昼夜中有机物积累最少。B点之后,大棚的CO2浓度开始下降,说明BC段,棚内植株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细胞呼吸的强度。经过白天的光合作用,在拐点C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又相等,该点有机物积累最多。 【详解】由题图可知,经一昼夜后大棚内CO2浓度下降,减少的CO2已合成有机物,故植物有机物积累量增加,A正确;经一昼夜后大棚内CO2浓度下降,说明总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细胞呼吸作用强度,大棚内O2浓度增加,B正确;B点时大棚内CO2浓度最高,说明植物有机物的含量最低,C点时大棚内CO2浓度最低,说明植物有机物的含量为最高,C错误;B、C两点时CO2浓度保持稳定,植物总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植物体所有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但进行光合作用的只有含叶绿体的细胞,故B、C两点时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细胞呼吸的速率,D正确;错误的选C。 【点睛】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形成原因是解题的关键。 12.有关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叶肉细胞中,CO2的固定和产生场所分别是类囊体薄膜和线粒体内膜 B. 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C6H12O6分解成CO2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 C. 净光合速率长期为零时会导致幼苗停止生长 D. 适宜光照下,植物吸收CO2的总量等于固定的CO2的总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植物有机物积累量为净光合作用强度,净光合速率长期为零会导致幼苗因为有机物无积累而停止生长。 【详解】在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CO2的固定场所是叶绿体基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中CO2的产生场所是线粒体基质,A错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 CO2的固定过程是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CO2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B错误;净光合速率长期为零时有机物无积累,会导致幼苗停止生长,C正确;适宜光照下,植物净光合作用吸收CO2,总光合作用固定CO2,适宜光照下,植物吸收CO2的总量小于固定的CO2的总量,D错误;故正确的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清净光合作用速率与实际光合作用速率,CO2的吸收量为净光合作用量,CO2的固定量为实际光合作用量,黑暗条件下植物的CO2的产生量为呼吸作用量。 13.下列有关细胞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叙述,正确的是( ) A. 着丝点分裂一定导致DNA数目加倍 B. 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C. 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核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相同 D. 在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持续时间通常比分裂期的短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具有周期性,分为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分裂过程中出现纺锤体与染色体。无丝分裂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详解】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分裂间期DNA复制导致DNA数目加倍,A错误;有丝分裂过程中,间期染色体复制而形成染色单体,染色体出现在前期,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单体消失;无丝分裂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B错误;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无染色单体,核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相同,C正确;在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分裂间期的持续时间通常比分裂期的长,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D错误;故正确的选C。 【点睛】熟记细胞有丝分裂与无丝分裂的区别,有丝分裂中各物质的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丝分裂过程中,间期DNA分子复制使DNA含量加倍,但染色体没加倍,而是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加倍发生在后期着丝点分裂时。 14.下列有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B. 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在发生交叉互换的情况下,能产生四种类型的精子 C. 绝大多数精卵细胞的识别具有物种特异性 D.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导致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受精卵中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而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都来自卵细胞。 【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由于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细胞一分为二,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A正确;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在不发生交叉互换的情况下能产生2种类型的精子,在发生交叉互换的情况下能产生四种类型的精子,B正确;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的作用,精子、卵细胞的相互识别保证了同一物种的精卵结合,C正确;受精卵中细胞核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来自母方,D错误;故错误的选D。 【点睛】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提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 15.下列有关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豌豆杂交时,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雌蕊 B. 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 C. 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无需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 D. 人工授粉后,就不应套袋了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实验方法及操作的知识,孟德尔关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母本的处理,应该在雄蕊未成熟时即花蕾期进行,对杂交结果采用了假说演绎法进行了推理,并对杂交结果大量的统计来减少实验误差。 【详解】进行人工杂交时,必须在豌豆花未成熟前除尽母本的雄蕊,防止豌豆自花传粉,A错误;豌豆的自花传粉和闭花受粉的特性,保证了自然状态下豌豆是纯合子,用豌豆做杂交实验,结果可靠,且易于分析,B正确;研究花的构造,必须研究雌、雄蕊的发育程度,以利于确定去雄和传粉的时期,C错误;人工授粉后,应套袋处理,防止外来花粉对实验的干扰,D错误;故正确的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以及豌豆杂交的情况。 孟德尔杂交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取材正确,即选取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因为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一般是纯合子,可使杂交实验结果更可靠。进行人工杂交时,必须在豌豆花未成熟前除尽母本的雄蕊,防止豌豆自花传粉。 16. 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的过程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在孟德尔的研究过程中,“演绎推理”的步骤是指 ( ) A. 完成了豌豆的正、反交实验 B. 提出假说,解释性状分离现象 C. 设计测交实验,预期实验结论 D. 完成测交实验,得到实验结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的过程中,通过豌豆的正、反交实验,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A项错误;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假说,解释解释性状分离现象,B项错误;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即设计测交实验,预期实验结论,C项正确;完成测交实验,得到实验结果,属于对“演绎推理”的验证,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7.关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叙述正确是( ) A. F1(基因型为YyRr)产生的精子中,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1 B. F1(基因型为YyRr)产生基因型YR的卵细胞和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之比为1∶1 C.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4种卵细胞可以自由组合 D. 若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得到的后代中表现型与亲本不相同的概率为9/16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两对相对性状的黄色圆粒豌豆实验,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1黄色圆粒豌豆YyRr,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能产生4种配子。 【详解】F1产生的精子中,共有YR、yr、Yr和yR4种基因型,比例为1:1:1:1,所以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1,A正确;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数量比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少,即雄配子多于雌配子,B错误;基因的自由组合是指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随机结合是受精作用,C错误;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的表现性四种A-B-和A-bb和aaB-和aabb后三种和亲本的表现型不同,第一种的几率是9/16,所以后四种的就是7/16,得到的后代中表现型与亲本不相同的概率为7/16;D错误;故正确的选A。 18.关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 C. 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 D. 男性的性染色体可能来自祖母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性别决定、伴性遗传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性染色体上有控制性别的基因,所以能控制性别,但也有与性别无关的基因,例如色盲基因等,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是伴随着性染色体遗传的。 【详解】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人类的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其与性别决定无关, A错误;基因在染色体上,并随着染色体传递, B正确;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或雄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C错误;男性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Y染色体来自父亲,D错误;故正确的选B。 19.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 B. 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C. 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D. 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考查考生对教材实验的理解掌握情况,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噬菌体属于病毒,必须在宿主细胞内才能代谢和繁殖,模板是亲代噬菌体的DNA,原料是细菌体内的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能量是细菌提供的ATP,场所是细菌的核糖体。 【详解】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其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A正确;,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然后用这两种细菌分别培养噬菌体使其做上标记并侵染未标记的细菌,B错误;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错误;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原料和酶等,但模板是噬菌体的DNA,D错误;故正确的选A。 【点睛】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①研究着: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②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③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④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⑤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⑥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0.有关DNA复制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复制时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作为模板 B.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间期进行DNA复制 C. DNA复制时先解旋后复制 D. 蓝藻细胞的拟核可发生DNA复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场所、条件、特点及准确复制的原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DNA复制的特点:(1)边解旋边复制;(2)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 DNA复制的条件:(1)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2)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3)能量:ATP;(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 【详解】DNA分子复制是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都作为模板,A错误;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在分裂前间期进行DNA复制,B错误;DNA分子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C错误;蓝藻的拟核区是环状DNA分子,能进行DNA的复制,D正确;故正确的选D。 21.有关转录和翻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mRNA是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 B. 细菌的一个基因转录时两条DNA链可同时作为模板,提高转录效率 C. 转录和翻译均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 D. 转录和翻译过程都存在T-A、A-U、G-C碱基配对方式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条件、场所及产物;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是信使RNA,A正确;转录过程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形成RNA的过程,故细菌的一个基因转录时只以一条DNA链作为模板,B错误;转录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翻译以氨基酸为原料,C错误;转录时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C-G、G-C,翻译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为A-U、U-A、C-G和G-C,D错误;故正确的选A。 【点睛】原核细胞无核膜、核仁,能同时进行转录和翻译,提高蛋白质合成效率。 22.图中a、b、c表示某细菌遗传信息传递的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b过程均发生在该生物的细胞核中 B. a、b、c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 c过程主要以氨基酸和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 D. 若b过程出现差错,蛋白质也将失去相应的功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细菌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A错误。a为DNA复制、b为转录、c为翻译在这三种生理过程中都有碱基对配对现象,B正确。翻译是氨基酸为原材料,核糖核苷酸是转录的原料;C错误。转录出现错误,mRNA密码子可能改变,但是密码子具有简并性,蛋白质的氨基酸可能不变,蛋白质的功能可能正常;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从图中获取信息能力,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3.有关染色体结构变异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个体表现型改变 B. 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C. 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可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 染色体变异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原因、类型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1、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数目的改变,与基因突变不同,前者的结果可以用显微镜看见。2、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装或移位等改变。 【详解】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可能导致个体表现型改变,但因为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表现型改变,A错误;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但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对个体性状会产生较大,B错误;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易位,可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C正确;染色体变异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D错误;故正确的选C。 24.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理: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 B. 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和卡诺氏液都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 C. 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和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 D. 观察: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原理: 低温抑制纺锤体形成,所以A错;卡诺氏固定液适用于一般植物组织和细胞的固定,常用于根尖,花药压片及子房石蜡切片等。所以B错,因为卡诺氏液不能使洋葱根尖解离,只是固定根尖细胞。答案D。 25.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叙述,正确的是( ) A. 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C.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并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④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生物变异是不定向、随机的,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B错误;自然选择是通过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达到种群的进化,其选择过程是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基因频率,C正确;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错误;故正确的选C。 26.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B.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只有淋巴液 C. 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D.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作用,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是细胞外液;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详解】血浆和组织液的成分基本相同,只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故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A正确;淋巴细胞位于血浆和淋巴中,故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B错误;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细胞质基质属于细胞内液而非内环境,C错误;细胞质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D错误;故正确的选A。 【点睛】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DNA分子复制、DNA分子转录、mRNA翻译有关的酶等。 ②在细胞内合成后直接分泌到体外的物质:消化酶等。 ③不能被吸收的物质:纤维素等。 不发生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 ②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③消化道等外界环境所发生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27.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此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 B. 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机体一定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C. 神经—体液调节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D. 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是细胞外液;识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详解】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的现象,这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A正确;如果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出现障碍,即使外界环境变化不大,也会出现内环境稳态的失调,B错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C错误;体内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D错误;故正确的选A。 【点睛】内环境稳态的内容与意义: 28.下列有关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B. 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C.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D. 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兴奋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识记兴奋产生的原因,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使下一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详解】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化学信号的形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A错误;兴奋时,钠离子内流,因此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B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下一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C正确;兴奋性神经递质能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使后膜对Na+的通透性提高,引起的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故错误的选A。 【点睛】识记兴奋传导和传递的特点是解决该题的关键。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提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若促进Na + 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若促进Cl - 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抑制。 29.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刺激右侧下肢有感觉,受伤的腰椎部位与右侧下肢的反射弧如下图所示,其中③④分别表示腰椎部神经中枢的背部侧和腹部侧,该病人受损伤的具体部位可能是( ) A. ①② B. ③④ C. ④⑤ D. ⑤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反射弧的构成及作用,要求考生从题目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题图中反射弧的组成: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④神经中枢→⑤传出神经→⑥效应器;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在反射弧中,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是: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然后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传导神经中枢,脊髓中分灰质和白质,白质在外,连接传入神经和大脑;灰质在内,连接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央的灰质内(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部位),能接受神经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即做出指令),传出神经再将来自神经中枢的神经冲动传至效应器,最后由效应器接受神经冲动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详解】腰椎部受外伤,此处有传入神经、传出神经、低级神经中枢(脊髓);有感觉,说明传入神经正常,右侧下肢运动障碍,可能传入神经和脊髓受损伤,大脑的躯体运动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支配下肢运动需要低级神经中枢脊髓的配合,由题意可知下肢是正常的,所以效应器没问题。 “有感觉”说明①感受器和②传入神经正常,“下肢运动障碍”,说明⑥效应器是下肢肌肉,而伤在腰部,下肢肌肉未损伤,说明⑥效应器没损伤,冲动从传入神经进入神经中枢后,先进入白质,再传到大脑,这样就会有感觉,然后经信号处理后经灰质传出到达效应器,如果受伤的地方在灰质,则会出现有感觉无效应的现象,所以连接传出神经的神经中枢腹部侧④可能受伤,故选C④⑤受损。 【点睛】首先要求考生识记反射弧的组成;其次采用排除法,根据题干信息“有感觉”、“下肢运动障碍”排除感受器、传入神经和效应器,再进一步选出正确的答案,有一定难度。 30.下列有关激素分泌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B. 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调控 C. 小鼠体内血糖浓度对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D. 被阉割动物血液中的促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激素分泌调节的各种激素的生理功能及作用特点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与判断的能力。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人体会患相应的疾病。 【详解】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A正确;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正确;小鼠体内血糖浓度低时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进而升高血糖;血糖浓度过高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进而降低血糖,属于反馈调节,C正确;被阉割的动物血液中性腺激素含量降低,通过反馈调节,促性腺激素含量将升高,D错误,故错误的选D 。 31.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B. 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 C. 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互拮抗 D. 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血糖调节的途径以及和参与血糖调节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识记两种激素之间的拮抗作用。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升高血糖,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血糖平衡的调节还可以通过神经调节来实现,血糖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 【详解】机体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受血糖的直接作用或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共同完成的,A正确;摄入高糖食品会导致人体血糖浓度升高,故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通过降低血糖浓度,使血糖浓度恢复正常水平,B正确;血糖调节中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浓度,故二者作用相互拮抗,C正确;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分解,D错误;故错误的选D。 32.下列有关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 B. 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T细胞产生记忆细胞 C. 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 D. 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人体内的吞噬细胞除了在第二道防线中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在特异性免疫中也可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与抗原形成的细胞集团或沉淀,A错误;特异性免疫过程中,B细胞与T细胞都可产生记忆细胞,B错误;T细胞在受到抗原刺激后,需先经过增殖, 然后部分分化为效应T细胞,C错误;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D正确;故正确的选D。 【点睛】本题是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关的题目,先梳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然后根据选项描述分析判断。 33.如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最可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分别为( ) A. a和b B. b和a C. b和c D. c和b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因此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b和c,答案选C。 考点: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和顶端优势 点评:本题重在考查顶端优势概念的理解,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34.下列有关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作用特点及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浓度升高,植物细胞生长速度加快 B. 同一植株根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相同 C. 在番茄花期喷施一定浓度的2,4D可防止落花落果 D. 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和成熟没有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作用特点及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2、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其次是芽,再次是茎;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 3、生长素的应用: (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用于培育无籽果实); (3)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 【详解】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浓度升高,植物细胞生长速度减慢,A错误;由于根、芽、茎三种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因此,同一植株根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不同,B错误;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以防止落花落果,因此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防止落花落果,C正确;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D错误;故正确的选C。 35.有关种群特征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B. 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决定的 C. 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D. 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详解】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是种群密度,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正确;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B 正确;蜘蛛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C错误; 标志重捕法适用用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D正确;故错误的选C。 36.判断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B. 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 C. 种群数量变化的全部内容就是“J”型和“S”型增 D. 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J”型增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呈“J”型曲线;正常情况下,自然界中一定空间存在一定的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曲线。 【详解】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出生率和死亡率,A错误;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气候、天敌、食物、传染病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B正确; “J”型和“S”型增长曲线只是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C错误;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后.可能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 型增长或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D错误;故正确的选B。 37. 如图是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t2时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 t4时是捕获该鱼的最佳时间 C. t0﹣t4时间段内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 D. 影响t1和t3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不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由增长速率曲线可以看出:该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t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对应着种群数量是,t4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K值. 解:A、t2时种群的数量还在增加,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错误; B、捕获该鱼的最佳时间是:超过即可,捕获该鱼后,使其种群数量降至,以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B错误; C、t0﹣t4时间段内,种群的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大,C错误; D、影响t1时刻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是种群密度太小,影响t3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是种群密度的加大,生存空间有限,食物有限等,故影响t1和t3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不同,D正确. 故选:D.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 38. 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 B. 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 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 将M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了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A正确,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是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B错误,对于蛇等活动范围较大的生物应当采取标志重捕法;C正确,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只是估算值;D正确,这是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 39.下列有关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B.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 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功能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具有全球性与循环性;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详解】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A正确;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B正确;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但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绿色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氧气被各种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所吸收利用,产生二氧化碳,完成了碳素循环,D正确;故错误的选C。 4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B. 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 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 D. 保护生物多样性并非禁止开发利用任何自然资源,而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价值及保护措施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判断各选项。 1、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详解】沼泽地生物多样性比人造林要多, A错误;盲鱼作为研究生物进化的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B错误;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潜在价值,C 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D正确;故正确的选D。 41.如图为某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的部分代谢示意图,其中A-D表示生理过程,①-⑦表示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_______过程,D表示____________过程。 (2)物质④表示____________;⑥表示____________ (3)若突然停止光照,短时间内③/②的比值会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答案】 (1). 光反应 (2).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 (3). 丙酮酸 (4). 氧气 (5). 上升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生理过程;图中A吸收光能,可推断出A过程为光反应阶段,①是[H],②是ATP,③是ADP;过程B合成葡萄糖有机物,是暗反应阶段,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D是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在酶的催化下,分解为④丙酮酸与[H];C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⑤是呼吸作用产生的水,⑥是氧气,⑦是用于暗反应的CO2。 【详解】(1)图中A吸收光能,表示为光反应过程,D是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在酶的催化下,分解为④丙酮酸与[H],表示有氧第一阶段。 (2)物质④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下氧化分解产生的丙酮酸和[H];⑥表示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的氧气。 (3)若突然停止光照,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受到抑制,ATP合成减少,短时间内ADP/ATP的比值会上升。 【点睛】充分利用题图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做出正确推断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2.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实验材料,其四对相对性状中红眼(E)对白眼(e)、灰身(B)对黑身(b)、长翅(V)对残翅(v)、细眼(R)对粗眼(r)为显性。下图是雄果蝇M的四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1)果蝇M眼睛的表现型是________。 (2)欲测定果蝇基因组的序列,需对其中的________条染色体进行DNA测序。 (3)果蝇M与基因型为________的个体杂交,子代的雄果蝇中既有红眼性状又有白眼性状。 (4)果蝇M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________和________不遵循自由组合规律。 【答案】 (1). 红眼、细眼 (2). 5 (3). XEXe (4). B(b) (5). v(V)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雄果蝇M的四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果蝇体内控制体色和翅形的基因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属于基因的连锁;而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控制眼形的基因位于另一对常染色体上,独立遗传。 (1)由图可知,果蝇M的1号染色体上有E基因,5号染色体上有R基因,因此该果蝇眼睛的表现型是红眼细眼。 (2)果蝇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最后一对是性染色体(XX或XY),由于X和Y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的基因不同,所以对果蝇基因组进行研究时,应测序5条染色体,即3+X+Y。 (3)果蝇M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一定会发生联会、分离;果蝇M眼色的基因型为XEY,由于子代雄性的红眼和白眼均只能来自于母本,想要子代的雄果蝇既有红眼性状又有白眼性状,则其必须与基因型为XEXe的个体进行杂交。 (4)由图可知,果蝇体内控制体色和翅形的基因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这两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即果蝇M产生配子时, 非等位基因B(b)和v(V)不遵循自由组合规律。 43.图1、图2分别表示某种生物 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模式图,图3表示细胞分裂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变化,图4表示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关系. (1)图1所示细胞所处时期为______;图2所示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3中A-B段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图3中C→D出现的时期是 ___________________ (3)图4中所示各时期哪个时期不符合实际情况?______; 【答案】 (1). 中期 (2). 1:0:1 (3). DNA复制或者染色体复制 (4). 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5). d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细胞结构示意图、细胞分裂图和柱形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及染色体数目、DNA数目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分析图1:图1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分析图2:图2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分析图3:图示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其中AB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由1个变为2个,是由于间期DNA的复制;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D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由2个变为1个,是由于后期着丝点的分裂; 分析图4:a、c表示染色体:DNA=1:1;b表示染色体:DNA=1:2;d表示染色体:DNA=2:1,这种情况不存在。 【详解】(1)图1表示的细胞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2所示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无染色单体,故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数=1:0:1。 (2)图3中AB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由1个变为2个,是由于间期DNA(或染色体)的复制;图3中C→D染色体上的DNA数目减半,表示着丝点分裂,出现的时期是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DNA的数量关系是1:2或1:1,不可能出现2:1的比例关系,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图4中d所示的情况。 【点睛】解答本题,要求考生熟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各曲线段形成的原因或代表的时期;各柱形图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44.图1和图2均表示某生态系统相关内容模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若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则D代表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该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碳在过程①~⑤中以CO2的形式进行传递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图2表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那么图中G代表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设E中的能量为x kJ,F为E的40%,按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至少为________kJ 【答案】 (1). 分解者 (2). 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3). ①②③⑤ (4).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 (5). 5x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分析图1:若图l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则A表示大气的CO2库,B代表生产者,C代表消费者,D表示分解者;①是植物的光合作用,②是植物的呼吸作用,③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⑤是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④是消费者的捕食。 分析图2:表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E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G 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F表示在细胞呼吸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H表示次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 【详解】(1)若图l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则A表示大气的CO2库,B代表生产者,C代表消费者,D表示分解生产者与消费者遗体残骸及排遗物的分解者;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生产者与消费者遗体残骸及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所以碳在过程①一⑤中以CO2的形式进行传递的是①②③⑤。 (2) 图2表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那么图中G代表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设E中的能量为xkJ,F为E的40%,按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至少为x÷20%=5xkJ。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碳循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