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西省吕梁市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吕梁市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8年秋季学期高二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人体的内环境是指( )‎ A. 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B. 细胞外液和消化液 C. 细胞内液和血液 D. 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相连,不属于体液。‎ ‎【详解】细胞内液不属于人体内环境,A错误;消化液不属于人体内环境,B错误;血浆属于内环境,但血液不是,细胞内液也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理解体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 钙离子 B. 呼吸酶 C. 葡萄糖 D. 血浆蛋白 ‎【答案】B ‎【解析】‎ 呼吸酶属于细胞内酶,所以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考点定位】内环境成分 ‎3.图示人体细胞及其生活的内环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淋巴细胞全部生活在①中 B. ②与①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C. ④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D.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正常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②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③为细胞内液;④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 ‎【详解】淋巴细胞主要在①淋巴中,淋巴可以回流到血浆,因此淋巴细胞生活的体液环境是①(淋巴)、②(血浆)等,A错误;②血浆与①淋巴、④组织液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B正确;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即图中的③,C错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①④,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标号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 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生理意义;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正确;温度、pH影响酶的活性,内环境温度、pH维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 正确;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产生和维持依赖于钠离子内流,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D错误。‎ ‎【点睛】对于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5.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都是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关于二者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液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B. 内分泌腺与反射弧无关 C. 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没有神经调节 D. 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作用速度快、范围广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考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注意相近知识点的总结;明确生命活动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 ‎【详解】体液调节中的“体液”是指血浆等体液,体液调节是指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等进行的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A错误;内分泌腺可作为反射弧上的效应器,因此内分泌腺与反射弧有关,B错误;不是所有的动物体内都存在神经调节,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没有形成神经系统,所以不存在神经调节,C正确;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作用速度快、作用范围局限,D错误。‎ ‎6. 下列选项中,不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 )‎ A. 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B. 淋巴管阻塞 C. 胰岛素分泌不足,出现糖尿 D. 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答案】C ‎【解析】‎ 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淋巴管阻塞,导致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B正确;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浓度升高,组织液减少,不会出现组织水肿现象,C错误;肾炎导致蛋白尿,使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7.下列关于激素阐述,不正确的是( )‎ A. 激素是有机分子 B. 激素可直接参与细胞内各种生命活动 C. 激素是信息分子 D. 激素种类多,量极微 ‎【答案】B ‎【解析】‎ ‎【分析】‎ 激素的作用特点: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体液来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可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激素种类多、含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只起到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 ‎【详解】激素是内分泌腺细胞产生的有机分子,A正确;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生命活动,只起到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B错误;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C正确;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以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对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激素作用的特点,识记课本的相关内容,运用其3大特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8.如图示某兴趣小组利用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构建的实验装置,a和b是放置在神经纤维表面的相距较远的两个电极,在刺激点给予较强的电刺激后会发生的现象是( )‎ A. 刺激点的电位将由内正外负转变为内负外正 B. 兴奋只能由刺激点向左经b传到a C. 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D. 电流表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D ‎【解析】‎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单向传递。据此答题。‎ ‎【详解】刺激点的电位将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A错误;兴奋除了由刺激点向左经b传到a,还可以由刺激点向右传导,B错误;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C错误;刺激后,b点先兴奋,a点后兴奋,因此电流计指针可发生两次偏转,D正确。‎ ‎9.如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  ) ‎ A. 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 B. 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 C. 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 D. 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水平衡调节机理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有利于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水平。同时,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渴觉。据此分析图示可知:A、B、C依次是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C正确,A、B、D均错误。‎ ‎【点睛】理清水盐平衡调节过程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10.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巅”。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 ‎①体温下降 ②机体耗氧量降低 ③皮肤血管收缩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 ①③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11. 吞噬细胞不参与的是( )‎ A. 非特异性免疫 B. 体液免疫 C. 细胞免疫 D. 合成并分泌抗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护人体的第二道屏障,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第三道屏障中吞噬细胞可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人体内只有浆细胞能合成和分泌抗体,所以应选D。‎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2.过敏原和抗原刺激机体均可产生抗体,两种抗体的主要区别是 ( )‎ A. 化学成分不同 B. 分布部位不同 C. 作用机理不同 D. 形成过程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凡是能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T细胞,并且能够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都是抗原。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抗原刺激产生的抗体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A错误;体液免疫中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过敏反应的抗体分布在某些细胞膜表面,B正确;二者的作用机理相同,C错误;二者都属于分泌蛋白,形成过程相同,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与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的区别,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13.图示利用去尖的玉米胚芽鞘进行的实验,两组胚芽鞘的生长方向依次是( )‎ A. 向右弯曲,向右弯曲 B. 直立生长,向左弯曲 C. 直立生长,向右弯曲 D. 向右弯曲,向左弯曲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胚芽鞘生长方向的判断,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详解】由于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而图中由于玉米胚芽鞘去掉了尖端,不会再感受到光的刺激,即光照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胚芽鞘中生长素分不均匀时,会发生弯曲生长,图甲、乙中含有IAA的琼脂块放在被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左侧,使胚芽鞘左侧生长素多,生长快,从而向右弯曲生长。‎ 故选:A。‎ ‎14.如图表示某实验小组利用玉米胚芽鞘探究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方向的实验设计思路,为证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具有极性运输特点,最好应选择(  )‎ A. 甲和乙 B. 甲和丙 C. 甲和丁 D. 丙和丁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于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为极性(轴向)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详解】生长素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是极性运输,而不能倒过来运输,产生部位通常被称为形态学上端,作用部位被称为形态学下端,为验证此特点,可把形态学的上下端颠倒做实验,看琼脂块中能否收集到生长素。因此最好选择甲和丙,如果甲组的空白琼脂块上能收集到生长素,而丙组的空白琼脂块上不能收集到生长素,则证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过来运输,即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具有极性运输特点。‎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实验过程图,考查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生长素的作用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的基础知识,明确该实验的目的,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15.下列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是( ) ‎ ‎①顶端优势 ‎ ‎②茎的向光性 ‎ ‎③根的向地性 ‎ ‎④茎的背地性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2、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等。‎ ‎【详解】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①正确;茎的向光性中背光侧和向光侧均为促进作用,未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②错误;将植物平放后,根向地生长,是因为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③正确;茎的背地性中近地侧和远地侧均为促进作用,未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③正确,②④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生长素两重性的识记和理解,生长素的两重性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以及细胞的年龄等有关;考生应能够识记体现两重性的相关实例。‎ ‎16.图曲线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从图中得到的信息错误的是( )‎ A. 生长素对某一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一样 C. ab段表示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越强 D. bd段表示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越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两重性: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反应不同,根最适浓度是10-10/mol•L-1,芽的最适浓度是10-8/mol•L-1,茎的最适浓度是10-4/mol•L-1。‎ ‎【详解】据图可知,生长素对某一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对某一器官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A正确;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一样,据图可知,根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大于茎,B正确;曲线ab段说明在一定浓度范围之内,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大,对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增强;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促进作用最强,为促进根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C正确;bc段表示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越弱,c点的生长素浓度对根的生长效应为无影响即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而cd段表示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对根的生长起抑制作用,D错误。‎ ‎【点睛】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信息的提取与应用能力、通过比较与综合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等。‎ ‎17.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受多种激素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分裂素在果实生长中起促进作用 B. 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和成熟没有影响 C. 乙烯在果实生长和成熟中起抑制作用 D. 脱落酸在果实成熟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 ‎【答案】A ‎【解析】‎ A、细胞分裂素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的分化,延缓衰老;常用于蔬菜和水果的保鲜,A正确;‎ B、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B错误;‎ C、乙烯能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和酶的活性,加强果实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果实中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成熟,C错误;‎ D、脱落酸能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花、果实和叶的脱落,D错误。‎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的作用 ‎【名师点睛】植物的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节,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 ‎18.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该措施调节的是( )‎ A. 种群密度 B. 年龄组成 C. 性别比例 D. 出生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目的是提高出生率,应对老年化问题,故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出生率。故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不符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大;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小。‎ ‎19.调查某片林地中马尾松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 A. 样方法 B. 标志重捕法 C. 黑光灯诱捕法 D. 取样器取样法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样方法一般用于调查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生物。取样器取样法用于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目测估计法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之一。‎ ‎【详解】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A正确;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调查昆虫的物种丰富度采用黑灯光诱捕法,C错误;取样器取样法用于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理解各种调查方法的适用范围是解题的关键。‎ ‎20.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这个池塘中大约有鲫鱼( )条 A. 380 B. 382‎ C. 385 D. 386‎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详解】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106=91:25,N≈386条。‎ 故选:D。‎ ‎21.一个种群在t年后的个体数量符合公式Nt=N0λt,无须符合的条件是(  )‎ A. 气候适宜 B. 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C. 没有敌害 D.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的J 型增长曲线是:在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如果第一年的数量是第二年的λ倍,则t年后的种群数量为Nt=N0λt。‎ ‎【详解】一个种群在t年后的个体数量符合公式Nt=N0λt,说明符合J型增长曲线模型,前提条件是气候适宜、食物和空间充裕、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J型增长曲线的出生率不等于死亡率。‎ 故选:B。‎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模型的理解和掌握,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熟练识记J型增长曲线、S型增长曲线的使用条件。‎ ‎22. 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 )‎ A. 光照强度 B. 食物种类 C. 湿度 D. 温度 ‎【答案】B ‎【解析】‎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对于植物来讲,阳光对植物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强度.‎ ‎【考点定位】 群落的结构特征 ‎【名师点睛】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23.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目就越多 B. 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 群落内的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D. 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草原群落在垂直方向也有分层现象,只是没有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明显。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详解】生态环境越优越,生物群落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系统越稳定,A正确;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组成一个生物群落,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既不是一个种群,也不是一个生物群落,B错误;群落内的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种间关系,C正确;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考生能够明确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正确区分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2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 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答案】D ‎【解析】‎ 在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出现的早,灌木阶段的生物种类多,群落的空间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ABC错误;草本阶段为灌木的形成提供了条件,D正确。‎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 ‎25.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 豌豆和杂草 B. 田鼠和杂草 C. 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 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详解】豌豆和杂草属于竞争关系,地上部分争取光照,地下部分争夺水和无机盐,A正确;田鼠和杂草属于捕食关系,B错误;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豌豆为根瘤菌提供营养物质,根瘤菌为豌豆提供氮素,C错误;细菌和其细胞中的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噬菌体利用宿主细胞内原料、能量和酶进行繁殖,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种间关系的判断,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26.探险旅游爱好者,在一次野外探险中,一位队友脚掌被一枚长钉扎入猛然抬脚,大叫“哎呀,我的天啊”。下图为某反射弧结构示意图,A、E、M、N为反射弧上位点,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与B、C类似的突触。据图作答。‎ ‎(1)与探险者大叫一声“哎呀,我的天啊”有关的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中_____区。‎ ‎(2)若对A施加一强刺激,则细胞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若刺激图1中M点,则A点____(能、不能)发生这种变化,这是由于图中_____(填字母)处只能单向传递兴奋导致。‎ ‎(3)将B放大后为如图,该结构称为___________,此结构中信号转换方式是_______,所需能量由(填序号)_______提供能量。‎ ‎(4)探险者感觉痛之前先了抬脚反应,这是因为__________中有调节该活动的低级中枢, 医生给探险者注射抗毒素血清时,他的手脚并未缩回,这说明缩手、缩脚反射可以受______________的调控。‎ ‎【答案】 (1). S (2). 由正变负 (3). 不能 (4). BC (5). 突触 (6).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7). ② (8). 脊髓 (9). 大脑皮层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安静状态下产生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兴奋不能逆突触传递,据图1分析,A上含有神经节,表示传入神经,B、C表示突触,D表示效应器,‎ E表示感受器。图2为突触结构图,①为轴突、②是线粒体、③是突出小泡、④市突触前膜、⑤是突触后膜。‎ ‎【详解】(1)根据题意,与探险者大叫一声“哎呀,我的天啊”有关的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中S区。‎ ‎(2)若对A施加一强刺激,此处钠离子内流,则细胞膜外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因为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若刺激图1中M点,则A点不能发生这种变化,这是由于图中BC处只能单向传递兴奋导致。‎ ‎(3)将B放大后为图2,该结构称为突触,此结构中信号转换方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所需能量由②(线粒体)提供。‎ ‎(4)痛觉产生时在大脑皮层,而低级神经中枢是在脊髓,所以在痛之前就会抬脚。但注射抗毒素血清时并未抬手抬脚说明低级的神经中枢可以受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的结构与兴奋传导及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7.如图是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前后体内由下丘脑参与的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 ‎(1)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体内的血糖来源于_____________,血糖不断被消耗,此时体内激素a分泌会增多,该激素是由_________细胞分泌的;在血糖调节过程中与激素a互为拮抗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_;图中下丘脑调节激素a分泌的方式为_____________ (填“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 ‎(2)由于比赛过程中大量出汗使运动员尿量减少,这是下丘脑通过激素b调节的结果,则激素b是_______,尿量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赛结束后进入吹着冷气的休息室,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腺体A分泌激素d作用于________、_________等主要器官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的平衡,该激素的分泌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______________调节。‎ ‎【答案】 (1). 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2). 胰岛A (3). 胰岛素 (4). 神经调节 (5). 抗利尿激素 (6).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7). 肝脏 ‎ ‎ (8). 骨骼肌 (9). 反馈调节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详解】(1)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血糖不断被消耗,但它的含量仍然稳定在正常范围内,此时血糖的补充途径来源于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及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此时体内激素a(胰高血糖素)分泌会增多,该激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在血糖调节过程中与激素a互为拮抗作用的激素是胰岛素;图中下丘脑属于血糖调节中枢,其调节激素a分泌的方式为神经调节。‎ ‎(2)运动员大量出汗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下丘脑分泌的激素b(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尿量减少。‎ ‎(3)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腺体 A 的分泌活动,腺体 A 表示的器官主要是甲状腺,甲状腺可以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加速物质氧化分解,促进机体产热,因此肝脏、骨骼肌等主要器官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的平衡,该激素的分泌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 ‎【点睛】梳理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血糖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等相关知识,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28.如图表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中A、B、C、D代表几种免疫细胞,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 ‎(1)图中A、C、D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虚线箭头所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引起的免疫反应。‎ ‎(3)C在发挥免疫作用时将产生________,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 ‎(4)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________(填图中字母)。‎ ‎(5)图2中再次感染相同抗原时,人体产生抗体的情况与图1中_____________ 细胞有关,因为该细胞在接触同种抗原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B细胞 (2). 浆细胞 (3). 效应T细胞 (4). 同一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 (5). 抗体 (6). 蛋白质(或免疫球蛋白) (7). B (8). 记忆 (9). 能迅速增值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解析】‎ ‎【分析】‎ 据图1分析,左侧表示体液免疫,其中A表示B细胞,C表示浆细胞;右侧表示细胞免疫,其中B表示T淋巴细胞,D表示效应T细胞。据图2分析,首次感染抗原,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大量抗体消灭抗原,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 ‎【详解】(1)图中左侧表示体液免疫,其中A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C表示浆细胞;细胞右侧表示细胞免疫,B表示T淋巴细胞,能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D表示效应T细胞。‎ ‎(2)图中虚线箭头指的是二次免疫中,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引起的免疫反应。‎ ‎(3)C(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的抗体,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免疫球蛋白),与其形成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4)HIV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即图中的B,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而死亡。‎ ‎(5)机体首次感染抗原时产生记忆细胞,则相同的抗原再次感染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且反应强,图2中再次感染相同抗原时,人体产生抗体的情况与图1中记忆细胞有关,因为该细胞在接触同种抗原时,能迅速增值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点睛】本题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二次免疫反应、HIV的致病机理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 ‎29.在农业生产中,单子叶作物的农田中常会生长一些双子叶杂草,它们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使粮食减产。在实际生产中,农户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与单子叶农作物混生的双子叶杂草。下图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影响,请据图分析回答:‎ ‎(1)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的原理是: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与生长素是一样的,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代表单子叶农作物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3)所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最好在图中___________左右(用字母表示)。‎ ‎(4)当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在B一C段时,其对植物①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 ‎(5)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极性运输是指_________________,其运输方式是________。‎ ‎(6)由图可知,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促进作用的植物激素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两重性 (2). ② (3). D (4). 促进生长 (5). 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6). 主动运输 (7). 细胞分裂素 (8). 赤霉素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一般情况下,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不同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也不同,一般情况下,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较不敏感,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较敏感。图中曲线①在浓度低时促进作用明显,而曲线②在浓度高时促进作用明显,所以代表单子叶作物的是曲线②,代表双子叶杂草的是曲线①。所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最好在D左右,此时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对双子叶杂草起抑制作用,但对单子叶作物起促进作用。‎ ‎【详解】(1)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和特点和生长素是一样的,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 ‎(2)由题意可知,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能除去与单子叶农作物混生的双子叶杂草,由此可以推出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分析题图曲线可知①对生长素敏感,是双子叶植物,②对生长素较不敏感,是单子叶植物。‎ ‎(3)分析题图可知,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能有效抑制双子叶植物的生长,且对单子叶植物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所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最好在图中D点。‎ ‎(4)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在B一C段时,其对曲线①所代表的植物的作用是促进生长。‎ ‎(5)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极性运输是指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其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6)由图可知,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促进作用的植物激素还有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对于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理解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30.一种体长不足1mm的灰白色农业害虫“烟粉虱”, 1头雌虫1次产卵可多达300余粒。发生区棉花平均每张叶片有卵、若虫(无翅的幼虫)、伪蛹和成虫达5400头(粒)之多。它用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叶片汁液并传播多种病毒,严重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发育。 ‎ ‎(1)一块棉田里烟粉虱的全部卵、若虫、伪蛹和成虫称为一个__________,烟粉虱与被侵害的植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 ‎ ‎(2)农业生态系统易受烟粉虱严重侵害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烟粉虱的繁殖速度非常快,某地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治理措施,在一段时间内其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图中表示的是种群增长的__________型曲线,K值表示_____________。 ‎ ‎②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点。‎ ‎③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请判断并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种群 (2). 寄生 (3). 农业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小(抵抗力稳定性差) (4). S (5). 环境容纳量 (6). B (7). 不是, 受到环境(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解析】‎ ‎【分析】‎ 图示表示S型曲线,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其中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K 值处种群增长速率为0;根据题干信息“剌吸式口器吸取植物叶片汁液”,说明烟粉虱和植物属于寄生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1)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因此一块棉田里烟粉虱的全部卵、若虫、伪蛹和成虫称为一个种群;由于烟粉虱“用剌吸式口器吸取植物叶片汁液”,因此烟粉虱与被侵害的植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寄生。‎ ‎(2)农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小(抵抗力稳定性弱),则受烟粉虱严重侵害。‎ ‎(3)①根据图中信息,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增长曲线为S型增长曲线,K值表示环境容纳量;②图中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是B点,即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快;③K值为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受到环境(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与群落、种群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理解和分析曲线图的能力。‎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