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宣城市八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宣城市八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宣城市八校高二年级期末联考 生物试卷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B. 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 C.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D.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很强,即使外界环境剧变,人体总能维持稳态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A正确;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稳态的调节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B正确;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C正确;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剧变,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的稳态,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作用;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下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②④⑤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⑤‎ B. ④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 C. 细胞③依赖于内环境,而不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D. 若某人患肾小球肾炎,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②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①是毛细血管,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⑤是血浆,⑥是红细胞,②④⑤为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 ‎【详解】②是组织液,④是淋巴,⑤是血浆,它们的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A正确;④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因此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B正确;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错误;某人患肾炎疾病,会引起血浆蛋白降低,使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液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3.下图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其中哪一条最为准确 ‎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共有3个突触结构,四个神经元;a为双向传导到每个神经元,b为单向传导,c为双向传导到两个神经元,d为双向传导到三个神经元。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不能传递到上一个神经元,A错误;神经冲动能在被刺激的神经元上双向传导,B错误;神经冲动能在被刺激的神经元上双向传导,且神经冲动能通过突触结构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C错误;神经冲动能在被刺激的神经元上双向传导,且神经冲动能通过突触结构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D正确。故选D。‎ ‎4.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接下来可能会发生 ‎ A.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 C.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作用以及负反馈调节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对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作用以及负反馈调节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详解】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A错误;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而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血糖的含量应该高于正常值,B错误;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C正确;图表中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减少,D错误。故选C。‎ ‎5.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错误的是 A. 体液调节都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B. 人体不少内分泌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C. 某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 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扮演主要角色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详解】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A错误;甲状腺,性腺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B正确;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正确;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神经调节为主,D正确。故选A。‎ ‎6.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后,有关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顺序正确的是 ‎①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②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③摄水量增加④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⑤减少尿的排出 A. ①→②→③→④→⑤ B. C. ②→①→→④③→⑤ D. ‎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体水盐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水盐调节的具体过程,能根据题干要求排列机体水分调节的正确顺序,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详解】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一方面导致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导致尿量减少;另一方面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渴觉,摄水量增加。因此,机体水分调节的顺序正确是 。故选D。‎ ‎7.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 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 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 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答案】C ‎【解析】‎ 酶在细胞外也可发挥作用,所以A错,RNA酶不是蛋白质,所以B错,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分解,所以D错。‎ ‎8.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重要生理功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人体的免疫功能也可以清除自身细胞 B. 感冒、肝炎、过敏反应等都与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C. HIV 可攻击人的 T 细胞,最终使人几乎丧失一切免疫能力 D. 浆细胞不能直接识别抗原,而记忆细胞可以直接识别抗原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自身破损、衰老、死亡或病变的组织细胞,也属于抗原。‎ ‎2.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详解】人体免疫系统可以监控和清除人体自身衰老、损伤的细胞及癌变细胞,A正确;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反应等都与人体的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B错误;体液免疫过程中大多数抗原需要经过T细胞呈递给B细胞,激发人体的体液免疫过程,细胞免疫过程离不开T细胞,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人的T细胞,最终会使人丧失一切细胞免疫及大部分的体液免疫能力,C正确;浆细胞的作用是产生抗体,不能识别抗原,有些病原体可以直接由B淋巴细胞识别,D正确。故选B。‎ ‎9.研究表明在人体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 T 细胞能够分泌一种称为穿孔素的蛋白质。穿孔素 可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形成孔洞,导致这些靶细胞解体死亡。下列与这一免疫过程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效应 T 细胞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穿孔素属于抗体 B. 靶细胞死亡后,释放出的病毒通常要经过体液免疫作用后被清除 C. 效应 T 细胞作用于靶细胞后,通过孔洞进人靶细胞内与病毒结合 D. 效应 T 细胞分泌穿孔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器是中心体和核糖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效应T细胞能够分泌一种称为穿孔素的蛋白质”,蛋白质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运输方式属于胞吐;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NA相同,而RNA和蛋白质不一定相同。‎ ‎【详解】效应T细胞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穿孔素属于淋巴因子,而不是抗体,A错误;靶细胞死亡后,侵入靶细胞内的病毒暴露到体液中,还要经过体液免疫予以消灭,B正确;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可以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改变细胞膜通透性,而不进入靶细胞内与病毒结合,C错误;穿孔素属于分泌蛋白,在其合成与分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故在效应T细胞分泌穿孔素的过程中高尔基体起重要作用,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免疫调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的和功能,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0.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 时,对照实验最合理的设计思路是 A. 将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 将胚芽鞘尖端和未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两组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 将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和空白琼脂块分别置于两组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 将胚芽鞘尖端和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两组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的实验中单一变量应该是是否有胚芽鞘尖端处理,实验材料中为了排除胚芽鞘自身尖端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要去除尖端,同时为了排除琼脂对于实验结构的影响,实验组和对照组都要在切除尖端的胚芽鞘上放置琼脂块,实验组中琼脂块用尖端处理。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烟草“打顶”有利于烟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但“打顶”后腋芽的生长也会影响烟草的产量和 品质,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打顶”一段时间后在伤口处施用一定浓度的 A. 生长素类物质 B. 赤霉素类物质 C. 细胞分裂素类物质 D. 乙烯 ‎【答案】A ‎【解析】‎ ‎【分析】‎ 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打顶和摘心能使侧芽生长素浓度降低,打破顶端优势。‎ ‎【详解】烟草“打顶”破坏其顶端优势,侧枝部分生长素浓度降低而促进营养生长,有利于烟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但因“打顶”后腋芽的生长会影响烟草的产量和品质,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在“打顶”后于伤口施用生长素类物质,抑制腋芽生长。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顶端优势,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生长素的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能合理解释顶端优势的成因,能理论联系实际,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12.将某植物的胚芽鞘放在单侧光下照射一段时间,下图为该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的横切示意图(图中黑点表示生长素),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单侧光照射的是b侧 B. a侧细胞的生长素合成量少于b侧 C. 其向光侧相当于水平放置的植物茎的近地侧 D. a、b两侧的生长差异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着重考查了生长素的作用和作用的两重性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详解】由图可知b侧生长快,所以单侧光来自a侧,A错误;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尖端,a侧细胞的生长素的分布量少于b侧,B错误;单侧光下,胚芽鞘的向光侧生长的慢,植物会向光生长;横放的植物的茎远地侧生长的慢,茎向远地侧生长,所以其向光侧相当于将茎横放的远地侧,C错误;a、b两侧都是促进生长,没有抑制作用,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正确。故选D。‎ ‎13.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乙烯的作用主要是促进植物果实的发育 B. 赤霉素主要能促进细胞分裂,从而引起植株增高 C. 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相同时间,生根数量可能相同 D. 脱落酸在果实的成熟阶段含量最高,主要促进果实的成熟和脱落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生长素、乙烯、赤霉素和脱落酸的作用和分布、及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考查,回忆生长素、乙烯、赤霉素和脱落酸的作用和分布及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而乙烯的功能是促进果实成熟,A错误;赤霉素主要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B错误;生长素能够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相同时间,生根数量可能相同,C正确;脱落酸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在果实成熟阶段含量最高的植物激素是乙烯,D错误。故选C。‎ ‎14.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 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 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 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 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答案】D ‎【解析】‎ 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需要让该种家畜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K/2,丁超过K/2,选择丁点可以使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数量降低到K/2,保持最大增长速率,故选D。‎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S型增长模型。‎ ‎【名师点睛】考查种群数量变化,要求考生对种群数量变化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是解题的关键,把种群数量看成是时间,问题就更容易解决了。‎ ‎15.经调查,某昆虫的种群第一年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a =1.3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的数量为 A. 5.29N0 B. 12.167N0 C. 2.3 N0 D. 1.69 N0‎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详解】第一年种群数量是N0,每年的增长率为α=1.3,则λ=2.3,则t年后种群数量为N0×λt。第三年,也就是二年后,t=2,种群的数量是N0×λ2,将λ=2.3带入,即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N0×2.32=5.29N0,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6.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B.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和种群数量不再变化 C. 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的方向演替 D. 冰川泥、火山岩上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沙丘、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 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人类活动的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A错误;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和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变化之中,B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C正确;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火灾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是次生演替,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并能识记相关实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火烧后的草原或森林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并能理解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17.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一定偏大的是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 B. 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C.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D.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数量时,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被标志的动物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或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数值会偏大;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先震荡试管,让酵母菌分布均匀取样。统计方格内的菌体时,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采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 ‎【详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中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上层液体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酵母菌分布不均匀,则实验所得到数值不一定偏大还是偏小,A错误;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B正确;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没有打开电灯,会导致所得数值偏小,C错误;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若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这样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小,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探究酵母菌数量和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18.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①生产者 ②分解者 ③消费者 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⑤食物链和食物网 ⑥物质循环 ⑦能量流动 ⑧信息传递 A. ①②③④ B. ⑥⑦⑧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答案】C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流,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内容。‎ ‎19.图所示为一般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消费者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被生产者重新利用 B. 能量主要是以太阳能的形式在生态系统内部传递 C. 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输人量和输出量总是相等 D. 组分1、2、3可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形为载体,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详解】消费者能通过自身代谢,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排出体外后又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A正确;能量主要是通过生产者固定太阳能输入生态系统的,B错误;在一个幼苗茁壮成长的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量大于输出量,C错误;据图可知,生态系统的组分1、2、3分别代表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D错误。故选A。‎ ‎20.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鹰迁入后会使该树林中蝉和螳螂的数量增加 B.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C. 鹰迁入后改变了蝉和螳螂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 D. 该生态系统中细菌等分解者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隐藏的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当鹰迁入并在栖息于林中后,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鹰。‎ ‎【详解】鹰的迁入使黄雀的数量减少,这导致蝉的天敌(螳螂)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蝉的数量减少,A错误;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B正确;鹰迁入后会不改变蝉和螳螂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其中蝉属于初级消费者,螳螂属于次级消费者,C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且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不可流向生产者,D错误。故选B。‎ ‎21.“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在这一天有“插茱萸”的习惯,因为“插茱萸,可 驱秋蚊灭虫害”。下列有关分析,不科学的是 A. 茱萸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B. 茱萸会适当改变秋蚊的种群密度 C. 茱萸与秋蚊之间传递的是化学信息 D. 将茱萸中的驱蚊物质制成蚊香液,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说明茱萸与秋蚊之间通过化学信息来调节种间关系,适当改变秋蚊、虫害的种群密度,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详解】茱萸属于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A正确;依题干可知:”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因此茱萸适当改变秋蚊、害虫的种群密度,B正确;“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说明茱萸与秋蚊之间通过化学信息来调节种间关系,C正确;将茱萸中的驱蚊物质制成蚊香液,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故选D。‎ ‎22.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如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人b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为 K/2‎ B. 蘑菇可进行丁过程 C. 图中d的能量不全部来自b生物 D. 图中的甲表示b同化的能量,乙表示用于b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甲~丁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值,A错误;蘑菇能够进行呼吸作用散失热能,B正确;图中d的能量不全部来自b生物,还来自a生物(b粪便中的能量,是b未同化的能量,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a),C正确;图中的甲表示b同化的能量,乙表示用于b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正确。故选A。‎ ‎2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B.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的能力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C. 流经人工养殖鱼塘的总能量大于鱼塘内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D.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是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之间的关系,明确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稳定性越高,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 ‎【详解】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高,而其恢复力稳定性弱,A正确;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B正确;由于人工鱼塘中高密度饲养鱼,需要投入大量的饲料,因此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正确;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并不能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以免产生生物入侵的结果,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D错误。故选D。‎ ‎24.“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的破坏。它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的 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指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库,并且进行无限度地索取, 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导致环境污染严重。下列经济模式 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A. 刀耕火种,毁林开荒 B. 南水北调,发展生产 C. 围湖造田,开垦荒山 D. 发展工业,不管排放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较小,以“牧童经济”为载体考查经济发展模式及可持续发展。解答时紧密结合所给材料根据所学三种不同的人地关系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基本原则进行分析。‎ ‎【详解】“牧童经济”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它是一种低投入、低收益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体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ACD不符合题意;“牧童经济”是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是掠夺式、破坏性的利用。是一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发展模式,南水北调利用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B符合题意。故选B。‎ ‎25.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发展低碳经济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世界 各国密切关注的问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 CO2 急剧增加 B. 大气中的 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 C. 保护生物多样性要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D.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详解】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会致使大气中的CO2急剧增加,造成温室效应,A正确;大气中的 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此外光合细菌和蓝藻等生物的光合作用、一些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也能固定二氧化碳,B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合理利用,C错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关键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D正确。故选C。‎ ‎26.健康体检用于了解受检者健康状况,根据检查结果,明确有无异常体征,进一步分析 这些异常体征的性质。下表是小王某次体检的部分检查结果,请回答相关问题: ‎ ‎(1)当大量血液进人动脉后使动脉压力变大而使管径扩张,在体表较浅处动脉即可感受到此扩张,即所谓的脉搏。若小王在体检时比较紧张,机体内_____(填激素名称)分泌会迅速增加,他的脉搏频率会__,脉搏发生这样的变化有利于机体的组织细胞________‎ ‎(2)小王的体检结果有一项指标偏高,医生告诉他可能患有炎症,经过医生进一步诊断后,确定小王是再次感染了脑膜炎球菌,在小王的体内产生了抗脑膜炎球菌的抗体,该抗体的化学本质是 ______,分泌该抗体的细胞可能来自______的增殖和分化,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具有______功能。 ‎ ‎(3)小王体检结束吃早饭后,血糖含量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加,该激素的生理功能是______,从而使血糖含量降至正常水平。‎ ‎【答案】 (1). 肾上腺素 (2). 加快(或升高或增大) (3). 吸收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 (4). 蛋白质 (5). B细胞和记忆细胞 (6). 监控和清除 (7).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解析】‎ ‎【分析】‎ 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该激素能够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该激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分泌的,也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详解】(1)当人紧张、惊悸时,机体内肾上腺素分泌会迅速增加,他的脉搏频率会加快,脉搏发生这样的变化有利于机体的组织细胞吸收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 ‎(2)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分泌该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来自B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 ‎(3)胰岛素能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降低血糖浓度。血糖含量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加,从而使血糖含量降至正常水平。‎ ‎【点睛】本题考查肾上腺素调节、血糖平衡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间的网络结构能力,理解和掌握血糖调节中各类物质的作用是解题关键。‎ ‎27.下图为甲、乙两个神经元之间形成的结构。在甲神经元上两点膜的外侧连接一个带 指针的灵敏电流计,图中a、b、c、d为有效电刺激的实验位点((b位于电流计两电极所在位置 的中点)。请据图回答问题: ‎ ‎(1)若刺激b点,会引起该部位____离子通道活跃,发生离子转运,从而引起该部位膜内电位变为___________,进而引发神经冲动,由于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具有_____特点,所以电流计指针会偏转______次。‎ ‎(2)图中 A.B为膜结构,兴奋在甲、乙两个神经元间传递时,神经递质由____(填“A”或者“B")膜释放,以_____的方式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转换是_______,最终引起下一神经元______。‎ ‎(3)若刺激甲神经元膜上某点后,电流计指针依次偏转情况如下图,则刺激的位点是_______‎ ‎【答案】 (1). 钠(或Na+) (2). 正电位 (3). 双向性 (4). 0 (5). B (6). 扩散 (7). 化学信号→电信号 (8). 兴奋或抑制 (9). c或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乙可知,该图显示了2个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在甲、乙神经元之间,B是突触前膜,A是突触后膜。‎ ‎【详解】(1)若刺激b点,会引起该部位Na+离子通道活跃,Na+离子内流,产生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具有双向性,因为b点位于电流表两极测量处中间,电流表两极测量处同时产生兴奋,同时恢复静息电位,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2)图中B为突触前膜,A为突触后膜,兴奋在甲、乙两个神经元间传递时,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以扩散的方式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3)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处未接受刺激时,膜外都为正电位,当电流计的一个电极处受到刺激时,膜外为负电位,若刺激甲神经元膜上c或d后,兴奋先到右侧电极,膜外出现负电位,指针向右偏转,之后恢复静息电位,指针恢复原位,当兴奋传至左侧电极,膜外出现负电位,指针向左偏转,之后恢复静息电位,指针恢复原位。‎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兴奋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识图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8.“水池模型”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池子,它带有一个进水口和一个出水口,通过调节进水量和 出水量可以控制水池中水位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在这个模型中将自变量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进水量(a)和出水量(b)的差值,即a-b,因变量则为水位高度(c)。回答下列问题:‎ ‎(1)夏季晴朗的一天,将一株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玻璃罩内, 测定玻璃罩内的 CO2 含量(c),根据植物代谢和“水池 模型”的特点,进水量(a)表示植物的___________‎ ‎(2)人的体温感觉中枢位于________。为了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需要通过__________调节,改变产热量(a)和散热量(b),人体散热量(b)的主要是通过 ________。‎ ‎(3)将人体血糖补充速率设为进水量(a),血糖消耗速率设为出水量(b),进食一段时间后胰岛 B细胞分泌功能增强,导致_________(填“a””或“b”)增加,进而在维持血糖含量(C)相对稳定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4)在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时,直接影响种群密度(C)的进水量(a)主要是________(填种群数量特征)。‎ ‎【答案】 (1). 呼吸作用产生的CO2 (2). 大脑皮层 (3). 神经-体液(激素) (4). 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 (5). b (6). 出生率和迁入率 ‎【解析】‎ ‎【分析】‎ ‎“水池模型”自变量是单位时间内的进水量(a)和出水量(b)的差值,即a-b,因变量则为水位高度(c),理解“水池模型”自变量和因变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1)夏季在密闭玻璃罩内, 测定玻璃罩内的 CO2含量(c),根据植物代谢和“水池 模型”的特点,进水量(a)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的CO2。‎ ‎(2)人的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人体散热量主要是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途径,通过神经-体液(激素)调节,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3) 胰岛 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通过促进血糖分解降低血糖,进食一段时间后胰岛 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强,血糖消耗速率b增加。 ‎ ‎(4)在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时,直接影响种群密度(C)的进水量(a)主要是出生率和迁入率。‎ ‎【点睛】本题利用“水池模型”,考查呼吸作用、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和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模型构建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9.某生物兴趣小组研究了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对某种植物茎伸长影响的实验后,一段时间后记录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 ‎(1)该柱形图的横坐标表示__________ ,赤霉素除了题中所述作用外,还可以促进________________‎ ‎(2)该小组同学实验完成后,发现第5组的标签被污损,请你帮他重新标记__________‎ ‎(3)通过比较第4组和第5组,说明该植株_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原因是__________‎ ‎(4)莴苣具有利五脏,通筋脉,清胃热,清热利尿的功效,根据本实验的结果,想要提高种植莴苣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_______‎ ‎【答案】 (1). 茎的长度(或茎的伸长量) (2). 种子萌发、果实发育 (3). 光照(16h/d)+赤霉素合成抑制剂 (4). 不是 (5). 第5组加了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后茎长较短,是因为赤霉素合成抑制剂抑制了植物自身赤霉素的合成,进而影响茎的伸长,因此该植株原本能合成赤霉素,不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 (6). 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喷洒一定浓度的赤霉素 ‎【解析】‎ ‎【分析】‎ 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生长,解除休眠。‎ 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生长,促进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等。 ‎ 脱落酸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 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详解】(1)该柱形图的横坐标表示茎的长度(或茎的伸长量),赤霉素具有促进植物茎伸长、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等生理作用。‎ ‎(2)分析6组实验条件,前3组光照时间为8h,4、6组光照时间为16h,因此第5组光照时间为16h;比较加入的物质,可知缺少加入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的实验组,因此第5组的条件是光照(16h/d)+赤霉素合成抑制剂。‎ ‎(3)该植物不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因为对比4组和5组的茎长,同样光照时间情况下,使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的小组茎长较短,说明该植物体自身的赤霉素合成受阻导致茎长伸长受阻,该植物不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 ‎(4)莴苣的食用部分主要是茎,根据实验结果,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喷洒一定浓度的赤霉素能促进茎的伸长。‎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实验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30.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是中国最美的十大湿地之一,西溪被称为“杭州之肾”。西溪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 迁徙、越冬的场所,对于提高城市物种多样性有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西溪湿地有鸟类15目41科126种,湿地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鸟类等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_______,因此,鸟类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调查其中松雀鹰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___法。 ‎ ‎(2)下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 Nt+1=Nt。甲曲线上 A、B、C 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减少的是____点;乙曲线上 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____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_______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 ‎(3)西溪湿地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丰富,维持了近两千年的生态稳定。在此期间也曾受到多次外界干扰,因其____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生态系统这种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调节。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_______保护。‎ ‎【答案】 (1).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 标志重捕 (3). C (4). F (5). 甲 (6). 食物网(或营养结构) (7). (负)反馈 (8). 就地 ‎【解析】‎ ‎【分析】‎ 已知曲线P表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与当年相等,没有改变;甲乙两条曲线的A、F点与P曲线相交,说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改变,在P曲线以上表示种群增长了,以下表示减少,据此答题。‎ ‎【详解】(1) 湿地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鸟类等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松雀鹰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2) 据图分析已知,甲曲线上B点在曲线P以上,表示种群增长了;C点在曲线P以下,表示种群数量减少。乙曲线F点与P曲线相交,说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改变;Nt小于a时,甲曲线在P曲线以下,种群数量在减少,所以甲更容易消亡。‎ ‎(3) 受到多次外界干扰,因其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生态系统这种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点睛】本题涉及种群数量增长曲线,首先要曲线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进行对比,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