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3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北省孝感市八所重点高中教学协作体高二7月联合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湖北省孝感市八所重点高中教学协作体高二7月联合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 正常情况下,下列物质中可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 麦芽糖 B. 溶菌酶 C. 血红蛋白 D. 生长素 【答案】B ................................................ 2. 下列模型构建过程中,方法和步骤正确的是 A. 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可以用4种碱基代表4种脱氧核苷酸 B. 构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时,两手分别抓住并移动染色体的着丝点代表同源染色体被纺锤丝牵引而分离 C. 构建血糖调节模型时,代表人体内胰岛的同学应保管“胰高血糖素卡” 或“胰岛素卡” D. 构建种群增长数学模型时,只能用数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B 【解析】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组成,不能用4种碱基代表4种脱氧核苷酸,A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构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时,两手分别抓住并移动染色体的着丝点代表同源染色体被纺锤丝牵引而分离,B正确;胰岛包括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可分泌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所以构建血糖调节模型时,代表人体内胰岛的同学应保管“胰高血糖素卡”和“胰岛素卡”,C错误;构建种群增长数学模型时,可用数学方程式或曲线图表示,D错误。 3. 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中内容物作用于b,必然引起b所在的神经元兴奋 B. 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③的化学本质为脂类 C. a→b中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D. 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过程中穿越0层生物膜,但消耗ATP 【答案】D 【解析】①中内容物是神经递质,包括兴奋型神经递质和抑制型神经递质,作用于b,引起b所在的神经元兴奋或抑制,A错误;②是突触间隙,其中液体属于组织液,③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化学本质为糖蛋白,B错误;a→b表示兴奋在突触部位的传递,发生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错误;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穿越0层膜,但消耗ATP,D正确。 4. 科学家利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测得血清白蛋白是健康人体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已知血清白蛋白在肝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进入血液循环而分布到身体各处。下列有关血清白蛋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健康人体所有细胞中均有合成血清白蛋白的基因 B. 血清白蛋白的分泌与高尔基体无关 C. 血清白蛋白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 D. 血清白蛋白减少,会使尿液量增多 【答案】D 【解析】有些细胞中没有合成血清白蛋白的基因,如人体成熟红细胞,A错误;血清白蛋白属于分泌蛋白,其分泌与高尔基体有关,B错误;血清白蛋白增多,血浆渗透压升高,不会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血清白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液量增多,D正确。 5. 下列关于“主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体液调节主要由激素来完成 B. 特异性免疫种中发挥作用的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 C. 扦插时,保留芽和幼叶的主要原因是芽和幼叶能进行光合作用 D.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 【答案】C 【解析】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则体液调节主要由激素来完成,A正确;特异性免疫种中发挥作用的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B正确;扦插时,保留芽和幼叶的主要原因是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C错误;生产者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D正确。 6. 如下,图1:缩手反射弧模式图,图2:图1中B的某段,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图1说明:完成一个反射活动至少需要2个突触 B. 离体条件下,图1中:若A受损,给予B适当刺激,不能完成缩手反射 C. 图2中:静息时,电流计c没有测出电位差,说明神经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D. 图2中:在电极a的左侧给予一适当刺激,c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答案】B 【解析】完成一个反射活动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包括1个突触,A错误;完成反射需完整的反射弧,A是感受器,若受损,则不能完成缩手反射,B错误;图2中,静息时K+大量外流,膜内外表现为外正内负,电流计c没有测出电位差,是因为电极间没有电位差,C错误;图2中,在电极a的左侧给予一适当刺激,产生兴奋,先传至电极a,再传至电极b,所以c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错误。 7. 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图甲、图乙、图丙可依次表示 A. 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 B. 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 C. 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D. 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 【答案】C 【解析】甲图中物质循环是可以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进行的,因此表示物质循环;乙图中,能量流动只能是单向的,故乙图表示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可以是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可以是生物与环境之间,故丙图表示信息传递。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8. 下表为某同学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所学知识判断,其体内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2.0 3.1~6.8 (p mol·L-1) 胰岛素 1.7 5.0~20.0 (m IU·L-1) A.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 B. 血糖含量高于正常人,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慢 C. 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在调节机体生长发育上具有协同作用 D. 胰岛素和肾上腺素在维持其血糖稳定上具有协同作用 【答案】D 【解析】该同学的甲状腺激素过高,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会抑制下丘脑的活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A可能发生;该同学胰岛素分泌过少,血糖含量高于正常人,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慢,B可能发生;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均能促进人体生长,表现为协同作用,C可能发生;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肾上腺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二者表现为拮抗作用,D不可能发生。故选D。 9. 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一般情况下 A.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B.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位于脊髓里的低级中枢,其活动受大脑皮层的调节.脊髓从胸部折断后的病人,处于脊髓下部的神经中枢还完好如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只是脊髓的传导功能被破坏,使低级的神经中枢失去了大脑的控制.膝跳反射的反射弧还完整,因此膝跳反射存在;而感觉是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的,因此针刺足部无感觉.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反射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0.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作用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方式称为反馈调节。反馈调节在日常生活及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很常见,反馈调节有正负之分,下列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有几项 ①电冰箱、空调的调温系统 ②某学习刻苦的同学得到表扬后,学习更加刻苦 ③大多数激素分泌 ④人体体温调节过程 ⑤生态系统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数量关系变化过程 ⑥某湖泊受到污染后,鱼类的数量越来越少 A. 6项 B. 5项 C. 4项 D. 3项 【答案】C 【解析】①温度降低则其调温系统抑制,属于负反馈;②某同学受到表扬后学习更加刻苦,属于正反馈;③大多数激素分泌属于负反馈;④人体体温调节过程属于负反馈;⑤生态系统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数量关系变化过程属于负反馈;⑥某湖泊受到污染后,鱼类的数量越来越少,进一步导致湖泊污染,属于正反馈。所以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有4项。故选C。 11. 下面为机体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人体清除衰老细胞体现的是图中②免疫系统的清除功能 B. 图中③神经系统可直接或者间接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 C. 血糖调节的主要途径是①③⑤ D. 坎农提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答案】C 【解析】②免疫系统可以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细胞或细胞器,A正确;图中③神经系统可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控,B错误;血糖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主要途径是主要方式为血糖浓度通过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实现的,即①④⑤,C错误;坎农提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D正确。 12. 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①表示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加,①一定增加 B.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⑤ C. 据此图分析:建国后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原因是②过高 D.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正常的⑤,导致②降低 【答案】D 【解析】①表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所以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A正确;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年龄组成,B错误;建国后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原因是②出生率增加,③死亡率降低,C错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正常的⑤性别比例,导致②出生率降低,D正确。 1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若测得茎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为b点浓度,则背光一侧的浓度一定在de之间 B. 在茎的背地性实验中,若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d点浓度,则远地侧的浓度一定在ab之间 C. 若c点表示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则ce段可表示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 D. 在利用生长素作用原理来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e点浓度 【答案】D 【解析】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一侧,且背光一侧生长快,因此若测得茎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为b点浓度,则背光一侧的浓度一定在bd之间,A错误;在茎的背地性实验中,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且近地侧生长快,因此若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d点浓度,则远地侧的浓度一定在Ob之间,B错误;顶端优势中,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受到抑制,因此若c 点表示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则ef段可表示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C错误;生长素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此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不能过高,应低于e点浓度,D正确。 14. 今年2月有段关于某地多个菜市场禽流感检测阳性的虚假消息在朋友圈疯传,一度引起当地市民恐慌。禽流感全名鸟禽类流行性感冒,是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也称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常只感染鸟类,但在罕有情况下会跨越物种障碍感染人。下图是某种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图解,图中A、B为有关的物质,分析正确的是 A. T细胞成熟于骨髓,它在人体免疫应答中具有识别、呈递抗原及增殖分化的功能 B.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B物质,B物质的化学本质是脂类 C. 该禽流感病毒首次侵入机体后,浆细胞内的高尔基体活动加强 D. A物质为抗体,最终将该禽流感病毒清除 【答案】C 【解析】T细胞成熟于胸腺,在人体免疫应答中具有识别、呈递抗原及增殖分化的功能,A错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B受体,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糖蛋白),B错误;该禽流感病毒首次侵入机体后,机体首先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毒的扩散,此时抗体的合成与分泌加快,即浆细胞中高尔基体活动加强,C正确;A物质由效应T细胞分泌,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则为淋巴因子,D错误。 15. 某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由甲、乙、丙三种生物构成,在某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甲是第三营养级 B. B点和D点丙种群数量相同,种群增长速率也相同 C. 此图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调节能力 D.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食物链为乙→丙→甲,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甲是消费者,而营养级属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错误;B点种群数量下降,增长速率为负,D点种群数量上升,增长速率为正,二者不同,B正确;此图体现了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相互制约,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 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Ⅴ表示直接参与的几种系统或器官,①、②、③、④、⑤表示相关物质,甲、乙、丙表示三种液体,A表示相关过程。请据图回答: (1)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稳态的基础,否则将会引起稳态失调,例如,若图中的_______( 填“Ⅰ”、 “Ⅱ”、 “Ⅲ”、 “Ⅳ” 或 “Ⅴ” )功能衰竭时,就会出现尿毒症,最终会引起死亡。 (2)图中液体甲、乙、丙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_________;乙中水中可以来自_______________。 (3)图中的A过程中的水的运输方式为________,此运输水的过程受到由___________( 填“垂体”或 “下丘脑” )释放的某激素来调节;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_________( 填“垂体”或 “下丘脑” )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进行调节;机体内为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激素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图中的细胞为肝细胞,则大多数物质②从体外最终进入肝细胞并被利用至少需要穿过_______层磷脂分子。 【答案】 (1). Ⅳ (2). 乙 (3).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4). 自由扩散(或渗透) (5). 垂体 (6). 下丘脑 (7).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8). 22 【解析】试题分析:Ⅰ、Ⅱ、Ⅲ、Ⅳ、Ⅴ分别表示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肾脏)、皮肤,①、②、③、④、⑤分别表示营养物质、O2、CO2、尿液、汗液;甲、乙、丙分别表示淋巴、血浆、组织液;A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 (1)尿毒症是肾功能衰竭引起的,图中A过程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则Ⅳ属于泌尿系统中的肾。(2)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淋巴、血浆、组织液,其中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最高,血浆中水来自消化道、组织液、淋巴。(3)图中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方式是自由扩散(或渗透作用),该过程受抗利尿激素调节,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体温,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由于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所以为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激素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4)物质②是O2,从体外最终进入肝细胞线粒体利用,依次穿过以下结构:肺泡壁细胞(2层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进出红细胞(2层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肝细胞(1层膜)→线粒体(2层膜),共11层膜,22层磷脂分子层。 17. 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可以从达尔文、拜尔、温特等科学家的经典实验中感悟到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进而提高我们实验分析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学习了生长素发现过程过后,某校三位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I:甲同学设计实验 (一)实验示意图: (二)实验结果预测:在以上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_____________ ;而玉米幼苗基本停止生长的是____________。 (三)部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推论: 根据5号和6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只能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Ⅱ:乙同学设计实验 (一)实验操作示意图: (二)实验结果预测:B组胚芽鞘生长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推论: 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丙同学设计实验 (一)实验操作示意图:(注:A盒下侧有开口,可以进光) (二)实验结果预测及推论: (1)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小于单侧光。 (2)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小于重力。 【答案】 (1). 3、4、5 (2). 2 (3). 弯曲生长与生长素在玉米幼苗(胚芽鞘)两侧分布不均匀有关 (4). 基本停止生长 (5).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6). A中幼苗向下弯曲生长,B中幼苗向上弯曲生长 (7). A、B中幼苗都向上弯曲生长,且B向上弯曲程度大 【解析】试题分析: 甲同学实验中,1号向光弯曲生长;2号不生长不弯曲;3号、4号和5号直立生长;6号向右弯曲生长。乙同学实验中,在胚芽鞘中,生长素表现为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A组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丙同学实验中,在重力和单侧光作用下,生长素横向运输,但二者方向不同,重力使生长素由远地侧向近地侧运输,单侧光使生长素由远地侧向近地侧运输,根据茎的生长情况可判断重力和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大小。 Ⅰ(二)单侧光照射使尖端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再向尖端下面一段运输,导致尖端下面一段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生长快,向光侧生长慢,从而表现为向光弯曲生长。1号单侧光照,向光弯曲生长;2号没有尖端,不能产生生长素,不生长不弯曲;3号没有单侧光照射,直立生长;4号尖端不能感光,直立生长;5号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置于切面中央,直立生长;6号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置于切面左侧,向右弯曲生长。(三)5号和6号的自变量是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置的位置,导致生长素在胚芽鞘左右两侧分布,二者对照说明玉米幼苗弯曲生长与生长素玉米幼苗胚芽鞘左右两侧分布不均匀有关。Ⅱ(二)(三)在胚芽鞘中,生长素表现为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A组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由于缺少生长素,生长基本停止。Ⅲ(二)在重力和单侧光作用下,生长素横向运输,但二者方向不同,重力使生长素由远地侧向近地侧运输,单侧光使生长素由远地侧向近地侧运输,若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小于单侧光,则A中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大于近地侧,远地侧生长快于近地侧,幼苗向下弯曲生长,B仅受重力影响,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于远地侧,幼表现为向上弯曲生长;若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小于重力,则A中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幼苗向上弯曲生长,B仅受重力影响,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于远地侧,且B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于A近地侧,所以B幼苗也向下弯曲,但弯曲程度小于A。 18. 甲图表示某草原上一定区域内野兔种群数量变化图,其中K0表示野兔种群在理想状况下的环境容纳量;乙图为甲图中野兔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其中字母表示相应能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甲图分析,野免的种群数量呈现________型增长曲线,野兔种群数量没有达到K0值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种间关系所导致的。 (2)乙图中所缺少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 (3)欲从国外引入一些动植物品种到该草原上进行某研究,该做法_______( 填“一定”或“不一定”或 “一定不” )利于提高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4)该草原上有一种蜣螂专以该种野兔粪便为食,若乙图A中能量为1.5×105kJ,B中能量为1.4×105kJ,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则这些能量中可流入蜣螂体内的为________kJ。 (5)下图为该草原上食物网的一部分: 仅分析该食物网,若鸟取食草的比例由1/5提高到为1/3,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理论上鸟的数量是原来的_____倍。(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答案】 (1). S (2). 捕食、竞争、寄生 (3). 生产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 野兔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或储存在野兔体内的能量) (5). 不一定 (6). 0 (7). 1.17 【解析】试题分析:甲图表示野兔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最终在K2~K3附近波动。乙图表示能量流动过程,A表示野兔同化量,B表示野兔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C表示野兔粪便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 (1)据甲图可知,野兔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开始先增加后保持动态平衡,野兔种群数量没有达到K0值的原因主要是捕食、竞争、寄生等种间关系所导致的。(2)乙图包括的生态系统成分有消费者和分解者,缺少的成分有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根据能量流动过程可知,A表示野兔同化量,B表示野兔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C表示野兔粪便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3)从国外引入的一些动植物品种,可能会外来物种,在本地缺乏天敌,导入本地物种灭绝,破坏本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可能与本地物种一样,有天敌,与本地物种一起生存,则有利于提高本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可能不适应本地的环境,则被淘汰,所以从国外引入的一些动植物品种,不一定利于提高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4)蜣螂以野兔粪便为食,野兔粪便中能量不属于野兔同化的能量,所以这些能量中可流入蜣螂体内的为0kJ。(5)设提高前鸟的数量为x,则草需提供1/5x÷10%+4/5x÷10%÷10%=82x,设提高前鸟的数量为y,则草需提供1/3y÷10%+2/3 y÷10%÷10%=70y,由于82x=70y,则y/x≈1.17。 一、选择题 19. 下列与传统发酵有关的微生物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选项 A B C D 微生物 酵母菌 醋酸菌 毛霉 乳酸菌 生物学分类 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 代谢类型 异养兼性厌氧 异养厌氧 异养需氧 异养厌氧 适宜温度 20 ℃左右 30~35 ℃ 30℃左右 室温 主要用途 酿酒 酿醋 制作腐乳 制作泡菜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生存的适宜温度为18~25℃,可用于酿酒等,A错误;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生存的适宜温度为30~35℃,可用于酿醋,B错误;毛霉属于真核生物,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生存的适宜温度为15~18℃,可用于制作腐乳,C错误;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生存于室温下,可用于制作泡菜,D正确。 20. 在制作馒头时,可采用小苏打或者通过酵母菌发酵的方法使馒头松软。请问这两种方法中,馒头中的营养和所含有的能量情况相比较最可能的是 A. 后者所含营养丰富、能量多 B. 后者所含营养单一、能量多 C. 前者所含营养单一、能量多 D. 两者所含营养和能量相同 【答案】C 【解析】采用小苏打的原理是小苏打在高温下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使馒头松软,并不会改变面粉中的营养物质和能量;而利用酵母菌发酵,发酵后淀粉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释放少量能量,所以营养物质丰富而能量减少;所以A选项正确。 21. 在下列选项中,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有几项 ①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获得多倍体植株 ②获取大量的马铃薯脱毒苗 ③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棉铃虫的植株 ④利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 ⑤无子西瓜的快速大量繁殖 ⑥快速繁殖花卉和蔬菜等作物 A. 3项 B. 4项 C. 5项 D. 6项 【答案】C 【解析】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直接获得多倍体植株,不需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①错误;利用根尖或芽尖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可获取大量的脱毒苗,②正确;利用基因工程培养抗棉铃虫的植株时,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培养成转基因植株,③正确;花药离体培养属于植物组织培养,④正确;无子西瓜没有种子,则其快速大量繁殖,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⑤正确;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快速繁殖花卉和蔬菜等作物,⑥正确。故选C。 22. 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是接种微生物的两种常用方法,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采用平板计数法获得的菌落数往往多于实际的活菌数 B. 平板划线法是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通过接种环连续划在固体培养基表面 C. 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倒入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D. 与平板划线法相比,稀释涂布平板法形成单菌落的效果更好 【答案】D 【解析】由于两个或多个活菌连在一起时,往往形成一个菌落,所以利用平板计数法获得的菌落数往往少于实际的活菌数,A错误;平板划线法不需要稀释菌液,是将菌液通过接种环连续划在固体培养基表面,B错误;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涂布到固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C错误;与平板划线法相比,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得到单菌落的效果更好,D正确。 23. 高中生物学实验中,在接种时不进行严格无菌操作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大的一项是 A. 将少许干酵母加入到新鲜的葡萄汁中 B. 将毛霉菌液接种在切成小块的鲜豆腐上 C. 将土壤浸出液涂布在无菌的选择培养基上 D. 将转基因植物叶片接种到无菌培养基上 【答案】D 【解析】果酒制作过程缺氧、酸性环境使多数微生物不能生存,所以不进行严格的灭菌影响不大,A错误;腐乳制作时放入酒精、盐和香辛料等,具有杀菌作用,所以不进行严格灭菌影响不大,B错误;选择培养基是根据筛选的微生物代谢特点配置的,除待筛选的微生物外,其它杂菌不能生存,所以不进行严格灭菌影响不大,C错误;植物组织培养要求严格的无菌环境,如果灭菌不彻底,会造成细胞分裂分化缓慢甚至死亡,从而导致失败,D正确。 24. 下列不属于选择培养基的是 A. 培养金黄色葡萄菌所用的高浓度食盐的培养基 B. 分离自生固氮菌所用的无氮培养基 C. 加入伊红和美蓝用于检测大肠杆菌的培养基 D. 培养分解尿素细菌的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 【答案】C 【解析】向培养金黄色葡萄菌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食盐,只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够耐盐生存,其他微生物不能生存,属于选择培养基,A错误;无氮培养基中只有自生固氮菌能生存,其他微生物不能生存,属于选择培养基,B错误;向培养基中加入伊红-美蓝试剂,可用于检测大肠杆菌,属于鉴别培养基,C正确;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只有分解尿素细菌能生存,其他微生物不能生存,属于选择培养基,D错误。 25. 下表是关于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所使用的材料、操作及其作用,表述正确的是 试剂 操作 作用 A 柠檬酸钠溶液 与鸡血混合 防止染色质螺旋缠绕 B 蒸馏水 与鸡血细胞混合 保持细胞正常的形状 C 蒸馏水 加入溶解有DNA的NaCl中 析出DNA丝状物 D 冷却的酒精 过滤后的DNA加入其中 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柠檬酸钠溶液是抗凝剂,与鸡血混合后可防止血液凝固,故A错误;第一次使用蒸馏水是让蒸馏水与鸡血细胞混合,作用是让血细胞吸水膨胀,加速血细胞破裂,故B错误;第二次使用蒸馏水是将蒸馏水加入到溶解有DNA的2mol/L的NaCl溶液中,作用是使NaCl溶液的浓度降低至0.14 mol/L,此时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最小,从而使DNA析出,故C正确;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则可以溶于酒精。利用这一原理,可以进一步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故D错误。 26. 下面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上述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B. 外植体若是菊花茎段组织,则在配制MS固体培养基时,可以不添加植物激素 C. 外植体若是月季的花药,则图中的①过程不需要光照 D. 外植体若是菊花的根尖组织,因细胞中没有叶绿体,故培养成的新植株叶片无色 【答案】D 【解析】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A正确;由于菊花茎段的培养比较容易,因此不必添加植物激素,B正确;①过程是脱分化过程,月季花药的脱分化过程不需要光照,幼小植株形成后才需要光照,C正确;菊花根尖组织控制叶绿体形成的基因,在培养过程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会使培养成的新植株叶片呈绿色,D错误。 27. PCR技术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其简要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关于PCR技术叙述不正确的是 A. PCR和体内DNA复制都需要模板、能量 B. 由PCR的反应过程可看出磷酸二酯键比氢键对高温的稳定性强 C. PCR和体内DNA复制都要消耗四种脱氧核苷酸和两种RNA引物 D. PCR反应中新合成的DNA又可以作为下一轮反应的模板 【答案】C 【解析】PCR技术是一种体外迅速扩增DNA片段的技术,以极少量DNA为模板,复制出大量DNA,与体内DNA复制一样,都需要模板和能量,A正确;由PCR的反应过程可知,破坏磷酸二酯键需要利用高温,而破坏氢键则不需要,则磷酸二酯键比氢键对高温的稳定性强,B正确;PCR和体内DNA复制都要消耗四种脱氧核苷酸,PCR是先解旋后复制,需两种引物,而体内DNA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则需多种引物,C错误;PCR反应中新合成的DNA又可以作为下一轮反应的模板,继续合成子代DNA片段,D正确。 28. 多酶片中含有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具有辅助消化的作用。其片剂是糖衣片,这样制作的目的是 A. 补充体内糖类物质的供给 B. 使其中各种酶缓慢地释放 C. 经唾液消化后即可迅速起作用 D. 防止胃液的消化作用 【答案】D 【解析】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胃液含有胃蛋白酶,会将其催化水解,所以为了防止胃液的消化,要将含有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多酶片加上糖衣。故选D。 29. 下列有关微生物筛选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分解尿素的细菌在分解尿素时,可以将尿素转化为氨,使得培养基的酸碱度降低 B. 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 C. 纤维素酶只包括三种组分: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 D. 刚果红染色法只能在培养微生物的时候加入刚果红 【答案】B 【解析】尿素分解菌将尿素转化为氨,氨呈碱基,则培养基的酸碱度升高,A错误;尿素须经脲酶催化才能分解形成氨,说明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B正确;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C错误;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另一种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D错误。 30. 下列关于物质提取说法正确的是 A. 进行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时,加入洗涤剂后用力进行快速、充分的研磨 B. 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将丝状物溶解在2 mol/L NaCl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即呈蓝色 C. 提炼玫瑰精油的玫瑰花应在花开的初期采取,因为此阶段的花含玫瑰精油最多 D. 由于胡萝卜素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以采用萃取的方法进行提取 【答案】D 【解析】进行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时,加入洗涤剂后,动作要缓慢,否则产生大量的泡沫,影响DNA提取,A错误;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将丝状物溶解在2 mol/L NaCl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后需进行沸水浴加热,才可呈现蓝色,B错误;盛花期的玫瑰花含玫瑰精油的量最高,所以应在盛花期选择提炼玫瑰精油的玫瑰花,C错误;胡萝卜素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以采用萃取的方法进行提取,D正确。 31. 下列有关缓冲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缓冲溶液能够抵制外界的酸和碱对溶液pH的影响,维持pH基本不变 B. 缓冲溶液通常由1~2种缓冲剂溶解于水中配制而成 C. 调节缓冲剂的使用比例就可以制得在不同pH范围内使用的缓冲液 D. 在利用凝胶电泳法分离蛋白质时,一定要加入缓冲溶液 【答案】A 【解析】缓冲溶液一般由一种或两种缓冲剂组成,能够抵制外界的酸和碱对溶液pH的影响,维持pH相对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是基本不变,A错误、B正确;调节缓冲剂的使用比例可改变缓冲液的pH,从而可以制得在不同pH范围内使用的缓冲液,C正确;在利用凝胶电泳法分离蛋白质时,一定要加入缓冲溶液,以免pH改变影响蛋白质的分离,D正确。 32. 在月季花药培养中:“脱分化培养基”、“生芽培养基”、“生根培养基”的主要区别是 A. 生芽培养基不含IAA B. 脱分化培养基不含KT(细胞分裂素的一种) C. 生根培养基不含IAA D. 生芽培养基不含6-BA(细胞分裂素的一种) 【答案】A 【解析】在月季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需加入植物激素(IAA和6-BA)以控制细胞的脱分化与再分化,所以脱分化培养基、生根培养基和生芽培养基的主要区别表现在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用量及比例不同。生芽培养基不含生长素,但含有细胞分裂素;脱分化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均含有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其中生长素含量高于细胞分裂素,故选A。 33. 下列有关加酶洗衣粉中酶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洗衣粉中的纤维素酶和人体小肠中的纤维素酶最适pH相同 B. 洗衣粉中的蛋白酶和人体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均为37℃左右 C. 洗衣粉中的脂肪酶和人体胰脂肪酶都能催化脂肪水解 D. 洗衣粉中的蛋白酶能分解洗衣粉中其他蛋白质类的酶 【答案】C 【解析】人体小肠中没有纤维素酶,A错误;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37℃左右,加酶洗衣粉中的蛋白酶适宜温度范围为50℃左右,B错误;洗衣粉中的脂肪酶和人体胰脂肪酶都能催化脂肪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C正确;加酶洗衣粉中添加的是酶制剂,蛋白酶与洗衣粉中的其他酶相隔离,蛋白酶对洗衣粉中的其他酶没有作用,D错误。 34. 下图是提取胡萝卜素的实验流程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中进行干燥处理时,要注意控制干燥时间和温度 B. 图中甲过程表示萃取,丙酮能充分溶解胡萝卜素,因此能用于此过程 C. 图中乙过程表示浓缩,浓缩之前进行过滤的目的是除去萃取液中的不溶物 D. 提取的胡萝卜素可以用纸层析法鉴定,鉴定时需要与标准样品进行对比 【答案】B 【解析】干燥处理时的温度太高、干燥时间太长,会导致胡萝卜素分解,A正确;甲过程表示萃取,此过程用到的有机溶剂具有较高的沸点,能溶解胡萝卜素且不与水混溶,丙酮是水溶性有机溶剂,不能用于此过程,B错误;乙过程表示浓缩,浓缩之前进行过滤以除去萃取液中的不溶物,C正确;可用纸层析法鉴定提取的胡萝卜素,鉴定时需要与标准样品进行对比,D正确。 35. 下列有关无菌技术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有几项 ①无菌技术的关键是杀灭实验室中所有的微生物 ②煮沸消毒法中100℃煮沸5-6分钟可以杀死微生物细胞和所有芽孢、孢子 ③经巴氏消毒法处理的食品因微生物未被彻底消灭,所以不能在常温长期保存 ④高压蒸汽灭菌时若不将锅内冷空气排出则达不到预期的灭菌效果 ⑤将接种环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 ⑥无菌技术中,若处理对象为液体,则只能消毒,不能灭菌 A. 2项 B. 3项 C. 4项 D. 5项 【答案】B 【解析】无菌技术的关键是采用消毒或灭菌的方法消灭微生物,防止杂菌污染,并非杀灭实验室中所有的微生物,①错误;煮沸消毒法中100℃煮沸5-6分钟可以杀死微生物细胞和一部分芽孢、孢子,②错误;经巴氏消毒法处理的食品因微生物未被彻底消灭,所以不能在常温长期保存,③正确;在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时,由于空气的膨胀压大于水蒸汽的膨胀压,所以若不将锅内冷空气排出则达不到预期的灭菌效果,④正确;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温度高,将接种环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⑤正确;无菌技术中,若处理对象为液体,可消毒,也可灭菌,⑥错误。故选B。 36. 下表为某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NaNO3 3 g FeSO4 0.01 g K2HPO4 1 g (CH2O) 30 g 琼脂 15 g H2O 1 000 mL MgSO4·7H2O 0.5 g 青霉素 0.1万单位 A. 配制该培养基时,要先进行pH调整再灭菌 B. 该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选择培养基 C. 该培养基可以用来培养异养型微生物 D. 该培养基除去(CH2O),加入纤维素粉即可用来培养纤维素分解菌 【答案】D 【解析】调节pH时可能污染培养基,则配制该培养基时,要先进行pH调整再灭菌,A正确;该培养基中加入琼脂,则属于固体培养基,青霉素可抑制细菌等原核生物的生长繁殖,属于选择培养基,B正确;该培养基中加入(CH2O)作为碳源,可用来培养异养型微生物,C正确;纤维素分解菌属于异养型微生物,则除去(CH2O),纤维素分解菌不能生长繁殖,D错误。 37. 酶A、B、C是大肠肝菌的三种酶,每种酶只能催化下列反应链中的一个步骤,其中任意一种酶的缺失均能导致该酶因缺少化合物丁而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现有三种营养缺陷型突变体,在添加不同化合物的基本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下表: 突变体 添加物 突变体a (酶A缺陷) 突变体b (酶B缺陷) 突变体c (酶C缺陷) 化合物乙 生长 不生长 不生长 化合物丙 生长 生长 不生长 由上可知:酶A、B、C在该反应链中的作用顺序依次是 A.酶A、酶B、酶C B.酶A、酶C、酶B C.酶B、酶C、酶A D.酶C、酶B、酶A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缺酶C添加化合物乙不影响生长,所以酶C的作用是催化化合物甲生成化合物乙,酶B、酶C都在其后,添加化合物丙,只有缺少酶A的突变体不能生长,所以酶A的作用应该是催化丙生成化合物丁。所以顺序为酶C、酶B、酶A。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8. 固定化脂肪酶的方法一般是:将酶液和一定浓度的海藻酸钠溶液混合后,用注射器滴加到一定浓度氯化钙溶液中,25 °C 静置固定化2 h,过滤洗涤,再加入到戊二醛溶液中,25 °C化学结合2 h,过滤、洗涤和干燥后就可得到颗粒状固定化脂肪酶。兴趣小组对固定化酶的性质和最佳固定条件进行了探究。如图显示的是部分研究结果(注:纵坐标为酶活力包括酶活性和酶的数量,a 为游离酶,b 为固定化脂肪酶),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 在温度或pH变化时,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酶具有的缺点是稳定性较低 B. 这种固定化脂肪酶使用的方法是物理吸附法、包埋法和化学结合法三种方法的结合 C. 氯化钙的量太少时,酶活力较低的原因可能是包埋不完全,包埋在内部的部分酶会流失 D. 海藻酸钠浓度较高时,酶活力较低的原因可能是形成的凝胶孔径较大,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 【答案】C 【解析】在温度或 pH 变化时,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酶的优点是稳定性比较高;此酶采用了包埋法和交 联法两种方法相结合,并未用物理吸附法;氯化钙的作用是使凝胶珠稳固聚沉,如果含量太少,可能 会使部分酶流失;海藻酸钠浓度较高时,形成的凝胶孔径比较小。 【考点定位】 固定化酶 二、非选择题 39. 某同学利用下图1所示装置制作苹果酒和苹果醋,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分别利用了甲、乙两种微生物的发酵原理,乙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果酒的酿制原理是:先通气使甲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以增加甲的数量,然后使甲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获得果酒。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 生,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检验。若想进一步检测所得果酒中甲的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平板划线法”或 “稀释涂布平板法” )。 (3)利用此装置制作苹果酒过程中:加入苹果汁时,瓶内要留出1/3的空间,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利用苹果酒继续发酵生产苹果醋,接种乙菌种后,将发酵温度调至适宜,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中能表示装置内液体发酵过程中pH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 (4)为防止苹果汁被污染,对使用的发酵瓶要清洗干净,并用_____________消毒,或用洗洁精洗涤。 【答案】 (1).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 有氧呼吸 (3). 无氧呼吸(或发酵) (4). (酸性)重铬酸钾 (5). 稀释涂布平板法 (6). 利于酵母菌(甲)进行繁殖 (7). 防止发酵旺盛时汁液溢出 (8). 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 (9). ② (10). (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 【解析】试题分析:苹果酒是利用酵母菌厌氧发酵形成,苹果醋是利用醋酸菌需氧发酵形成,前者是真核生物,后者是原核生物,二者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检测酒精的试剂是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由橙色变为灰绿色。检测微生物数量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1)果酒发酵利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果醋发酵利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前者属于真核生物,后者属于原核生物,从结构上分析,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2)果酒酿制时,先通气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获得足够的能量以增加其数量,然后进行密封处理,使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以获得果酒。检测酒精的试剂是(酸性)重铬酸钾,二者反应后颜色由橙色变为灰绿色。检测果酒中酵母菌的密度,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根据菌落数估算种群密度。(3)利用该装置制作果酒时,为使酵母菌获得氧气进行繁殖,同时防止发酵旺盛时汁液溢出,在加入苹果汁时,瓶内要留出1/3的空间。果酒发酵是厌氧发酵,发酵温度为18~25℃,果醋发酵是需氧发酵,发酵温度为30~35℃,所以在果酒发酵基础上继续发酵生产果醋,需将发酵温度调至适宜,并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在果醋发酵过程中,瓶中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同时产生醋酸,CO2和醋酸均呈酸性,都使pH下降,因此能表示装置内液体发酵过程pH变化的曲线是②。(4)对发酵瓶消毒的方法是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或用洗洁精洗涤。 40.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体外迅速扩增DNA片段的技术;电泳技术是将待测样品放在光滑的凝胶薄膜上,并加上直流电场,可利用分子带电荷不同分离和分析氨基酸和多核苷酸片段等有机物。请回答有关这两项技术的原理及应用问题。 (1)PCR利用DNA的热变性原理解决了打开DNA双链的问题,但又导致了DNA聚合酶失活的新问题。到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从一种Taq细菌中分离出__________,它的发现解决了酶重复使用的难题,使链式反应成为可能。PCR的每次循环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步;要将Taq细菌从其他普通的微生物中分离出来,所用的培养基为_________培养基(按功能分) 。 (2)电泳技术原理:在同一电场下,由于蛋白质或DNA的________以及本身大小、形状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迁移方向或速度,从而实现样品的分离。在电泳过程中,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其所带电荷________( 填“相同”或 “相反” )的电极移动。 如下图为应用电泳方法和原理对核酸进行分析,请据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3)上图中被分析的材料应属于一条___________链。如果选择性断开的位置是碱基G,那么随机出现的被标记片段应有________种。在电泳带上被分离的显示位置应有________处。 (4)应用上述原理分析了某种未知序列核酸的一条单链,结果如下图所示,此结果说明,该核酸的此单链含________个核苷酸,其A∶T∶G∶C=________。 【答案】 (1). 耐高温的DNA聚合酶(或Taq酶) (2). 变性、复性和延伸 (3). 选择 (4). 带电性质 (5). 相反 (6). DNA(单) (7). 4 (8). 4 (9). 18 (10). 5∶4∶5∶4 【解析】试题分析:PCR技术是一种体外迅速扩增DNA片段的技术,包括变性、复性和延伸三个步骤,变性是利用高温使DNA解旋;复性是在较低温度下,两种引物和DNA单链结合;延伸是在耐高温的DNA聚合酶(Taq酶)的作用下,合成新的DNA链。电泳技术是在同一电场下,由于蛋白质或DNA的带电性质以及本身大小、形状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迁移方向或速度,从而实现样品的分离。在电泳过程中,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其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 (1)PCR利用DNA的热变性原理打开DNA双链,所以其中加入的酶需具有耐高温的能力,科学家从一种Taq细菌中分离出的Taq酶,具有耐高温的能力,又可重复使用。PCR的每次循环包括变性、复性和延伸三个步骤。将Taq细菌从其他普通的微生物中分离出来,所用的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2)电泳是指在同一电场下,由于蛋白质或DNA的带电性质以及本身大小、形状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迁移方向或速度,从而实现样品的分离。正负电荷相互吸引,故在电泳过程中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其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3)由图可知,被分析的材料属于一条DNA单链。该DNA单链含有4个碱基G,则若选择性断开的位置是碱基G,那么随机出现的被标记片段应有4种,由于4种片段的长度不同,则在电泳带上被分离的显示位置应有4处。(4)根据电泳结果,可知该单链碱基为4T、5A、5G、4C,共18个碱基,即18个核苷酸,A:T:G:C=5:4:5:4。 一、选择题 41. 下列关于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目的基因可来自动、植物或微生物 B. 用来修饰改造目的基因的工具是限制酶、DNA连接酶 C. 目的基因导入双子叶植物一般采用农杆菌转化法 D. 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可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答案】D 【解析】目的基因主要是指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可来自动、植物或微生物,A正确;用来修饰改造目的基因的工具有限制酶、DNA连接酶,B正确;农轩菌转化法一般用于将目的基因导入双子叶植物受体细菌,C正确;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可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可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D错误。 42. 关于体内受精的顺序,正确的是 ①释放第二极体 ②第一次卵裂开始 ③顶体反应 ④穿越透明带 ⑤雌、雄原核的形成 ⑥核膜消失 A. ④①③②⑤⑥ B. ③④①⑤⑥② C. ④⑤①②③⑥ D. ③①④⑤⑥② 【答案】B 【解析】获能后的精子与卵子相遇时,首先发生顶体反应,释放顶体酶,直接溶解卵丘细胞之间的物质,精子穿越放射冠,然后精子与透明带接触,顶体酶随后将透明带溶出一条孔道,精子穿越透明带,并接触卵细胞膜,精子入卵,尾部脱离,并且原有的核膜破裂,随后精子形成一个新的核膜,最后形成雄原核,同时被激活的卵子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排出第二极体后,形成雌原核,雌雄原核充分发育后,二者融合形成受精卵,继而开始分裂。所以体内受精的顺序是③④①⑤⑥②,故选B。 43. 下列有关基因的“剪刀”——限制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用限制酶切割一个DNA分子中部,获得一个目的基因时,水解磷酸二酯键4个 B. 限制酶识别序列越短,则该序列在DNA中出现的概率就越大 C. -CATG↓-和-G↓GATCC-序列被限制酶切出的黏性末端碱基数不同 D. 用不同限制酶处理的含目的基因的片段和质粒,也可能形成重组质粒 【答案】C 【解析】用限制酶切割一个DNA分子中部,获得一个目的基因时,需切割目的基因的两侧,因此需水解4个磷酸二酯键,A错误;限制酶识别序列越短,则该序列在DNA中出现的几率就越大,B正确;-CATG↓-和-G↓GATCC-序列被限制酶切出的黏性末端分别为CATG和GATC, 均含4个碱基,C错误;不同限制酶切割可能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因此不同限制酶处理含目的基因的片段和质粒,也能形成重组质粒,D错误。 44. 在下列选项中,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有几项 ①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获得多倍体植株 ②利用细胞工程培育“白菜—甘蓝”杂种植株 ③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棉铃虫的植株 ④利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 ⑤无子西瓜的快速大量繁殖 ⑥快速繁殖花卉和蔬菜等作物 A. 3项 B. 4项 C. 5项 D. 6项 【答案】C 【解析】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直接获得多倍体植株,不需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①错误;利用根尖或芽尖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可获取大量的脱毒苗,②正确;利用基因工程培养抗棉铃虫的植株时,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培养成转基因植株,③正确;花药离体培养属于植物组织培养,④正确;无子西瓜没有种子,则其快速大量繁殖,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⑤正确;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快速繁殖花卉和蔬菜等作物,⑥正确。故选C。 45. PCR技术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其简要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关于PCR技术叙述不正确的是 A. PCR和体内DNA复制都需要模板、能量 B. 由PCR的反应过程可看出磷酸二酯键比氢键对高温的稳定性强 C. PCR和体内DNA复制都要消耗四种脱氧核苷酸和两种RNA引物 D. PCR反应中新合成的DNA又可以作为下一轮反应的模板 【答案】C 【解析】PCR技术是一种体外迅速扩增DNA片段的技术,以极少量DNA为模板,复制出大量DNA,与体内DNA复制一样,都需要模板和能量,A正确;由PCR的反应过程可知,破坏磷酸二酯键需要利用高温,而破坏氢键则不需要,则磷酸二酯键比氢键对高温的稳定性强,B正确;PCR和体内DNA复制都要消耗四种脱氧核苷酸,PCR是先解旋后复制,需两种引物,而体内DNA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则需多种引物,C错误;PCR反应中新合成的DNA又可以作为下一轮反应的模板,继续合成子代DNA片段,D正确。 46. 下列关于蛋白质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蛋白质工程的实质是通过改造基因来改造蛋白质 B. 蛋白质工程能生产出自然界中不曾存在过的新型蛋白质分子 C. 蛋白质工程的流程和天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是相同的 D. 蛋白质工程遵循的原理包括中心法则 【答案】C 【解析】蛋白质工程是通过改造控制现有蛋白质的基因来改造蛋白质,A正确;由于改造基因,则蛋白质工程能生产出自然界中不曾存在过的新型蛋白质分子,B正确;蛋白质工程的流程和天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相反,C错误;蛋白质工程过程中由蛋白质到基因、再由基因控制合成相应的蛋白质,均遵循中心法则,D正确。 47. 下列有关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可用于转基因动物的培育 B.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其他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 C. 早期胚胎培养与动物细胞培养的培养液通常都需加入血清 D. 动物细胞培养选用的培养材料大多是动物的受精卵 【答案】D 【解析】转基因动物的培育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受精卵,然后将受精卵培育成动物,受精卵培育成动物涉及的技术包括动物细胞培养、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A正确;动物细胞培养是其他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B正确;动物血清中含有动物细胞培养所需的物质,所以早期胚胎培养与动物细胞培养的培养液通常都需加入血清,C正确;动物细胞培养选用的培养材料大多是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体细胞,D错误。 48. 干细胞是一种尚未充分分化的未成熟的细胞,医学家们正在尝试利用干细胞治疗一些顽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各种组织干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组织细胞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B. 利用干细胞治疗某些顽疾,是因为干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能 C. 不能用神经细胞代替干细胞,因为神经细胞与干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不同 D. 胚胎干细胞具有细胞核大、核仁小和体外培养可增殖而不分化等特点 【答案】C 【解析】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A正确;干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以分化成成年动物的各种组织器官,故可利用干细胞治疗某些顽疾,B正确;同一个体的神经细胞和干细胞均是由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遗传物质相同,C错误;胚胎干细胞具有细胞核大、核仁小和体外培养可增殖而不分化等特点,D正确。 49. 下列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和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愈伤组织是外植体经脱分化和再分化后形成的 B. 在诱导离体菊花茎段形成幼苗的过程中,会发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C. 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水解法获得的植物原生质体失去了全能性 D. 某种植物甲、乙两品种的体细胞杂交植株与两品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答案】B 【解析】愈伤组织是外植体经脱分化形成,A错误;诱导离体菊花茎段形成幼苗的过程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发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B正确;原生质体是去除细胞壁的植物细胞,含有完整的遗传物质,具有全能性,C错误;植物体细胞杂交形成的杂种植株中染色体数目是两品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之和,两品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是两品种配子中染色体数目之和,二者不同,D错误。 50. 下列有关动、植物细胞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动物细胞培养与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都是细胞的全能性 B. 在动物细胞培养及植物组织培养中,都需要对培养基灭菌,还都要用到CO2培养箱 C. 可以用灭活的病毒促进动物细胞融合,也能促进植物细胞融合 D. 动物细胞培养可用于检测有毒物质,茎尖植物组织培养可用于植物脱除病毒 【答案】D 【解析】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都需要对培养基灭菌,动物细胞培养要用到CO2培养箱,植物组织培养不需要CO2培养箱,B错误;灭活的病毒可促进动物细胞融合,但不能促进植物细胞融合,C错误;有毒物质会使动物细胞的染色体发生变异,所以动物细胞培养可用于检测有毒物质,茎尖病毒含量极少,甚至无病毒,可用于培育脱毒植株,D正确。 51. 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的细胞工程技术是 A. 植物组织培养 B. 基因工程技术 C. 植物体细胞杂交 D. 单倍体育种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工程的应用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52. 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原理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选项 有关实例 相关的生态工程原理 A “无废弃物农业” 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B “三北防护林” 违反物种多样性原理 C 过度放牧 违反协调与平衡原理 D “前面造林,后面砍林” 违反系统整体性原理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无废弃物农业使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A正确;三北防护林中部分地区种植了单一品种的植株,出现大面积死亡的现象,违反了物质多样性原理,B正确;过度放牧超过了草原的环境承载力,违反了协调与平衡的原理,导致草原荒漠化,C正确;前面造林,后面砍林违反了整体性原理,D错误。 53. 下列有关哺乳动物体内受精表达正确的是 A. 排卵是指卵泡从卵巢中排出 B. 卵子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是连续的 C. 透明带反应和卵细胞膜反应是防止多精子入卵的两道屏障 D. 受精完成的标志是在透明带和卵细胞膜之间观察到两个极体 【答案】C 【解析】排卵是指卵子从卵泡中排出,A错误;卵子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在排卵前后完成的,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在受精过程中完成的,二者不连续,B错误;透明带反应和卵细胞膜反应是防止多精子入卵的两道屏障,C正确;受精完成的标志是雌雄原核融合形成合子,受精的标志是在透明带和卵细胞膜之间观察到两个极体,D错误。 54. 下列有关胚胎工程叙述正确的是 A. 早期的胚胎发育中,卵裂球细胞的体积随分裂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大 B. 胚胎移植中,对供体要做超数排卵处理,对供、受体都要做同期发情处理 C. 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方法生产的克隆动物是对体细胞动物进行了100%的复制 D. 如对囊胚期的胚胎进行分割,应注意将滋养层细胞均等分割 【答案】B 【解析】早期胚胎发育中,细胞的数量增加,但胚胎的总体积并不增加或略有缩小,所以卵裂球细胞的体积不断减小,A错误;胚胎移植中,对供体母羊要做超数排卵处理,以获取更多的卵细胞,对供、受体要做同期发情处理,以使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相同,B正确;克隆动物的核基因完全来自供体动物,而质基因来自受体细胞,因此克隆动物不是对提供体细胞的动物进行了100%复制,C错误;对囊胚期的胚胎进行分割,应注意将内细胞团层细胞均等分割,以免影响内细胞团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D错误。 55. 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安全和伦理问题的观点合理的是 A. 若转基因植物的外源基因来源于自然界,则不会存在安全性问题 B. 转基因作物被动物食用后,目的基因会转入动物体细胞中 C. 转基因生物带来的安全性问题主要包括食物安全、环境安全、生物安全 D. 转抗虫基因的植物,不会导致昆虫群体抗性基因频率增加 【答案】C 【解析】由于自然界的外源基因插入植物细胞的部位往往是随机的等原因,若转基因植物的外源基因来源于自然界,也会存在安全性问题,A错误;转基因作物被动物食用后,目的基因会被消化水解,不会转入动物体细胞中,B错误;转基因生物带来的安全性问题主要包括食物安全、环境安全、生物安全,C正确;转抗虫基因的植物,导入具有抗性的昆虫保留下来,不具有抗性的昆虫被淘汰,结果导致昆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D错误。 56. 科研人员利用胚胎干细胞(ES细胞)对干扰素基因缺失小鼠进行基因治疗。其技术流程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过程中,需将体内取出的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至某时期,该期卵母细胞核的位置靠近第二极体 B. 重组胚胎经②过程培养到囊胚期,可从其内细胞团分离出ES细胞 C. 过程③说明此技术是利用基因工程产品治疗小鼠疾病 D. 体外诱导ES细胞要在培养液中加入促生长因子以诱导其向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分化 【答案】B 【解析】①过程是核移植的过程,需将体内取出的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至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该期卵母细胞核的位置靠近第一极体,A错误;②过程为早期胚胎培养,当其培养至囊胚期,其中内细胞团具有全能性,可分离出ES细胞,B正确;过程③是指把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有缺陷的细胞中,使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不是利用基因工程产品治疗人类疾病,C错误;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培养液中加入分化诱导因子,可诱导该种干细胞向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分化,D错误。 57. 如图所示为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动物细胞增殖情况的变化曲线(图中B、D两点表示经处理或筛选后继续培养),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OA段的培养称为原代培养,C点细胞大约增殖60代指该细胞已传代培养60代 B. AB段可能发生了接触抑制现象,需要用胰蛋白酶等处理 C. CD段细胞增殖缓慢,以至于完全停止,此时部分细胞的核型可能会发生改变 D. 制备单克隆抗体时,可选取图中D点的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细胞 【答案】A 【解析】动物组织消化后的初次培养称为原代培养(OA),分瓶后的培养称为传代培养,C点大约增殖60代指该细胞已传代培养5 0代,A错误;AB段细胞不再增殖,可能发生了接触抑制现象,需用胰蛋白酶处理使组织细胞分散开来,B正确;CD段细胞增殖缓慢,以至于完全停止,此时部分细胞的核型可能会发生改变,成为细胞系,能够无限增殖,C正确;单克隆抗体由杂交瘤细胞产生,杂交瘤细胞由浆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细胞,骨髓瘤细胞能无限增殖,即图中D点细胞,D正确。 58. 人工种子是人们模仿天然种子的结构制造出来的生命有机体,其核心部件是一个被外层物包埋的具有类似于胚功能的胚状体,将胚状体包埋在一个能提供营养的胶质中,便成了所谓的“人工种子”。下列有关人工种子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包埋胚状体的胶质可看作自然种子的种皮 B. ②过程表示脱分化过程,其目的是使细胞恢复分裂、分化的能力 C. ③过程表示再分化过程,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 人工种子萌发成的植株不一定可育 【答案】A 【解析】胚状体相当于自然种子的胚,则包埋胚状体的胶质可看作是自然种子的种皮及提供营养的胚乳,A错误;②是外植体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目的是使细胞恢复分裂、分化的能力,B正确;③是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胚状体的过程,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人工种子中的胚状体可能由配子形成,也可能是体细胞形成,则其萌发形成的植株不一定可育,D正确。 59. 下图表示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棉时,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提取抗虫基因“放入”棉花细胞中与棉花的DNA分子结合起来而发挥作用的过程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技术的核心内容是过程①,①②③过程都涉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 ②过程若将Ⅱ导入棉花细胞的叶绿体DNA中可有效减少“基因污染” C. 抗虫棉可以稳定遗传,自交子代都可以抗害虫 D. 删除培育成功的抗虫棉体内的四环素抗性基因会影响抗虫基因的表达 【答案】B 【解析】该技术属于基因工程,核心步骤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即过程①,过程②是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不会涉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错误;植株的花粉中不含叶绿体,则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叶绿体DNA中可有效减少“基因污染”,B正确;抗虫棉细胞的DNA分子中含有抗虫基因,由于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分离,配子中可能不含抗虫基因,则自交后代不一定都抗害虫,C错误;四环素抗性基因是标记基因,抗虫基因是目的基因,则删除培育成功的抗虫棉体内的四环素抗性基因不会影响抗虫基因的表达,但会影响目的基因的检测,D错误。 60. 下面是畜牧业生产上培育某种优良种牛的两种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A. 方法Ⅰ、Ⅱ均用到的生物技术只有胚胎移植 B. 方法Ⅰ、Ⅱ处理B牛和G牛所用的激素均为雌激素 C. E和F的产生过程不同,前者经历了体外受精过程,后者经历了核移植过程 D. 生产上要求A、B、C、D都是遗传性能和生产性能优良的个体 【答案】C 【解析】方法Ⅰ和方法Ⅱ分别是试管动物技术和核移植技术,二者均用到的主要生物技术有动物细胞培养、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A错误;方法Ⅰ、Ⅱ处理B牛和G牛所用的激素均为促性腺激素,B错误;E试管牛是有性生殖的产物,F克隆牛是无性生殖的产物,前者经历了体外受精过程,后者经历了核移植过程,C正确;A、B、C均提供细胞核,需是遗传性能和生产性能优良的个体,D受体母牛体内进行胚胎发育,具有健康体质和优良繁殖性能的特点,D错误。 二、非选择题 61. 下图是某种动物蛋白质工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蛋白质工程中难度最大的是图中编号______所示的过程。 (2)与该动物细胞中胰岛素基因相比,过程④获得的目的基因不含有非编码区和______。 ⑤过程中所用到的载体必须具备能够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保存、具有特定的限制酶切割位点、__________等条件。 (3)若⑥过程所得的卵母细胞是从屠宰母畜的卵巢中获得的,则体外受精前的⑧过程表示在体外人工培养卵母细胞到________________期。要使精子和卵母细胞在体外成功结合,需要对精子进行⑨过程即_______________处理。 (4)目前常用的措施是将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到该种动物的受精卵中,导入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选择受精卵作为受体细胞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提高培育成功率,进行⑩过程之前,需对胚胎进行质量检查,应取部分滋养层细胞,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探针进行DNA分子杂交检测;⑩过程中,生产上常用_______________期的早期胚胎进行胚胎移植。若希望同时获得多个性状相同的家畜个体,可以使用________技术。 【答案】 (1). ① (2). 内含子 (3). 具有某些标记基因 (4).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 (5). (精子)获能 (6). 显微注射法 (7). 受精卵的全能性最高 (8). 用放射性同位素等标记的目的基因 (9). 桑椹胚或囊胚 (10). 胚胎分割 【解析】试题分析:由于转录时非编码区不转录,且内含子转录产物被切除,所以根据氨基酸序列经过程③④获得的目的基因不含非编码区和内含子,过程⑤表示构建基因表达载体,使用的载体须具备能够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保存、具有特定的限制酶切割位点、具有某些标记基因等条件。过程⑥⑦表示卵母细胞和精子的获取,过程⑧⑨表示体外受精,卵母细胞须培育至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精子须获能后才能结合。由于受精卵全能性最高,所以培育转基因动物时,选择受精卵作为受体细胞,导入方法是显微注射法。胚胎分割技术可获得多个基因、性状相同的个体。 (1) 由于蛋白质的功能必须依赖于正确的高级结构,而科学家对大多数蛋白质的高级结构的了解还很不够,因此,目前蛋白质工程中难度最大的是图中编号①所示的过程。(2)由于成熟mRNA是外显子转录产物,所以根据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推测获得的目的基因不含非编码区和内含子,只含外显子。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须具备能够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保存、具有特定的限制酶切割位点、具有某些标记基因等条件。(3)体外受精前的卵母细胞需要在体外人工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才能与获能的精子结合。(4)由于受精卵全能性最高,所以培育转基因动物时,选择受精卵作为受体细胞,导入方法是显微注射法。(5)进行⑩过程之前检测早期胚胎中是否目的基因,则进行DNA分子杂交检测选择的探针是用放射性同位素等标记的目的基因。胚胎移植选择的早期胚胎处于桑椹胚或囊胚。胚胎分割技术可获得多个性状相同的个体。 62. 下图为细胞融合的简略过程,请据图回答: Ⅰ、若A是番茄原生质体,B为马铃薯原生质体,为了便于杂种细胞的筛选和鉴定,科学家利用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分别标记A和B膜上的蛋白质。 (1)A、B到细胞C的过程中,常用的促融剂是_______________。融合完成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在鉴定杂种原生质体时可用显微镜观察,根据细胞膜表面荧光的不同可观察到______种不同的原生质体,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可判断该原生质体是由番茄细胞和马铃薯细胞融合而成的。 (2)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把D培养成杂种植株,D个体________(填“可育”或“不育”)。此杂种植株的花粉经离体培育得到的植株属于________植株。 Ⅱ、若该图是生产抗甲型流感病毒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图中B细胞是小鼠骨髓瘤细胞,则 A为从小鼠体内获取的________________,在获得此细胞之前,小鼠需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符合要求的D细胞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获得D后,常用的培养方法是培养液中培养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聚乙二醇(或PEG) (2). 形成新的细胞壁 (3). 3 (4). 融合的细胞表面既有红色荧光又有绿色荧光 (5). 可育 (6). 单倍体 (7). 浆细胞(或B淋巴细胞) (8). 灭活的甲流病毒 (9). 既能分泌抗甲流病毒抗体又能无限增殖 (10). 注入小鼠腹腔内培养 【解析】试题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先去壁获得原生质体,然后利用物理法(离心、振动、电击)或化学法(聚乙二醇)诱导原生质体融合,融合完成的标志是形成新的细胞壁。由于原生质体融合时,有同种和异种融合,所以融合后需进行鉴定,然后再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将杂种细胞培育成杂种植株,杂种植株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是两融合细胞中染色体之和,是否可育须根据杂种细胞中是否有同源染色体判断。单克隆抗体由杂交瘤细胞合成并分泌,杂交瘤细胞由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浆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诱导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具有既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能力。 Ⅰ(1)诱导原生质体融合过程中,常用的促融剂是聚乙二醇(或PEG),融合完成的标志是形成新的细胞壁。原生质体融合包括同种原生质体融合和异种原生质体融合,即AA融合、BB融合、AB融合,共3种不同的融合原生质体,由于A和B膜上的蛋白质分别用不同的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标记,所以当观察到融合的细胞表面既有红色荧光又有绿色荧光时,说明该原生质体是由番茄细胞和马铃薯细胞融合而成的。(2)A、B分别是番茄原生质体和马铃薯原生质体,均含两个染色体组,所以D细胞含四个染色体组,由D培养成的杂种植株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可育。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培育得到的植株属于单倍体。Ⅱ单克隆抗体由杂交瘤细胞合成并分泌,杂交瘤细胞由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浆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诱导融合形成。获取浆细胞前,需向小鼠注射灭活的甲流病毒。符合要求的杂交瘤细胞既能分泌抗甲流病毒抗体又能无限增殖,获得杂交瘤细胞后,可在培养液中进行体外培养,也可注入小鼠腹腔内培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