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一中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一中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一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 ‎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30每小题1分,31-50每小题1分,共70分)‎ ‎1.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 A.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 D.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如图表示三个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在箭头处施加以强刺激,则能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 A.a和b处 B.a、b和c处 C.b、c、d和e处 D.a、b、c、d和e处 ‎3.关于兴奋的传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兴奋时,电位变为“外正内负”‎ B.兴奋部位的电流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D.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 ‎4.一般情况下,大脑受伤丧失意识、脊髓排尿中枢破坏的两种病人,其排尿情况依次是(  )‎ A.尿失禁、正常排尿 B.尿失禁,不能排尿 C.正常排尿、尿失禁 D.不能排尿,尿失禁 ‎5.某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后,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6.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中,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与组织液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扩散与渗透 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D.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 ‎7.手不小心摸到滚烫的开水壶,缩手反射的发生与感到疼痛的顺序是(  )‎ A.先感到疼痛,后缩手反射 B.感到疼痛并同时缩手 C.先缩手反射,后感到疼痛 D.变化不定 ‎8.在同一个神经纤维上,电极连接有以下4种情况,其中ac=bc,当给予适当刺激后,电流计偏转方向相同的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④ C.②和③ D.③和④‎ ‎9.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组织水肿,其原因是(  )‎ A.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速度降低 B.组织液回渗速度降低,造成组织液积累 C.淋巴液的生成率降低 D.淋巴循环受阻 ‎10.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 A.组织细胞 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各级动脉和静脉 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11.如图为从蛙后肢上分离出其坐骨神经的示意图,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的刺激,则(  )‎ A.ab之间会产生电流,方向为a→b B.相应的膜内侧电流方向为b→a C.兴奋在整个神经纤维中的传导方向与膜内侧电流方向一致 D.电流计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12.下列与调节血糖无关的激素是(  )‎ A.抗利尿激素 B.肾上腺素 C.胰高血糖素 D.胰岛素 ‎13.下列调节过程没有下丘脑参与的是(  )‎ A.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B.体温的调节 C.血糖平衡的调节 D.二氧化碳 ‎14.在2006年冬奥运会上,正在进行10000米速滑的运动员与周围观看的人员比较,其生理状态是(  )‎ A.产热过程大于散热过程,体温高于正常值 B.产热过程小于散热过程,体温低于正常值 C.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都下降,体温正常 D.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都加快,体温正常 ‎15.人感染一次天花,终生“永志不忘”,再有天花病毒侵入时,能在病毒为患之前迅速将其消灭,这是因为(  )‎ A.体液中一直保留着针对天花的抗体 B.保持着对天花记忆的部分B细胞可伴随人一生 C.针对天花的效应B细胞(浆细胞)可伴随人一生 D.吞噬细胞可随时“吞食”掉入侵的天花病毒 ‎16.下列关于细胞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进行细胞免疫时,抗原也需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 B.细胞免疫主要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抗原 C.效应T细胞不可直接杀灭抗原 D.记忆T细胞接受同一种抗原再次刺激时,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 ‎17.如图所示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 A.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B.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C.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D.以上说法都对 ‎18.在闷热的房间里开会,有的人容易打“呵欠”,其调节方式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条件反射 ‎19.如图是一正常人接种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有关疫苗接种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接种不同的疫苗,具有使抗体甲产量增加的作用,使免疫反应加强 B.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增加抗体所需要的时间短 C.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非特异性免疫发挥功能,使体内产生大量抗体 D.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第一剂残留的具专一性的抗体大量增生 ‎20.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21.试判断一个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在添加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河豚毒素(Na+通道蛋白抑制剂)后,是如何变化的(  )‎ A. B. C. D.‎ ‎22.激素从释放到消失(即灭活)所经过的代谢时间称为该激素的半衰期.大多数激素的半衰期仅为数分钟,极少数激素(如肾上腺素)的半衰期仅为数秒.激素半衰期短有利于(  )‎ A.提高调节作用的灵活性 B.反应发生慢 C.作用时间长 D.作用范围广 ‎23.如图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的最佳实验组合是(  )‎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⑤⑥‎ ‎24.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植物茎的伸长,二者的关系可用图表示.图中X和Y依次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合成、分解具有的作用是(  )‎ A.抑制;促进 B.促进;抑制 C.拮抗;协同 D.协同;拮抗 ‎25.下列不属于植物体内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的物质是(  )‎ A.2,4﹣D B.赤霉素 C.细胞分裂素 D.脱落酸 ‎26.在黑暗条件下,细胞分裂素可延缓成熟绿叶中叶绿素的降解,表明细胞分裂素能(  )‎ A.延缓叶片变黄 B.促进叶片衰老 C.在成熟的叶肉细胞中合成 D.独立调节叶绿素降解的生理过程 ‎27.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 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D.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以改变演替速度 ‎28.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免疫细胞只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作用的物质 ‎29.医生给呆小症、侏儒症和糖尿病患者分别口服相应的激素,有疗效的是(  )‎ A.呆小症和侏儒症 B.侏儒症和糖尿病 C.呆小症和糖尿病 D.只有呆小症 ‎30.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B.沃泰默实验其中一组对照组排除盐酸作用于胰腺分泌胰液 C.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31.下列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  )‎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 ‎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 ‎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⑦抗体与抗原的结合.‎ A.②⑤ B.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⑤⑥⑦‎ ‎32.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一直保持不变 B.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 C.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 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小 ‎33.如图是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对该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图中X与Y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B.图中a和b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X的细胞能分泌激素,不能传导兴奋 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对a、b激素的释放起反馈调节作用 ‎34.某研究小组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度(α).图1为实验示意图.图2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实验结果的是(  )‎ A.a B.b C.c D.d ‎35.艾滋病病毒(HIV)最初侵入人体时,人体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可发展成为艾滋病.下列表示HIV侵入人体后,体液中的HIV浓度和T细胞数的变化过程,正确的是(  )‎ A. B. C. D.‎ ‎36.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的激素③分泌过多 B.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C.图中共有3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 D.垂体还能分泌与激素③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激素 ‎37.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若E种群中的总能量为5.8×109kJ,B种群的总能量为1.6×108kJ,从理论上分析,A种群获得的总能量最多是(  )‎ A.2.0×108kJ B.2.32×108kJ C.4.2×108kJ D.2.26×108kJ ‎38.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要研究被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去向,不应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A.羊的呼吸消耗量 B.羊的粪便量 C.羊的生长量 D.部分死亡羊的质量 ‎39.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 ‎ A.甲的数值是1250 J/(Cm2•A)‎ B.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乙的个体数目一定比甲少 D.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细胞呼吸和被丁利用 ‎40.如图所示是四种不同质粒的示意图,其中ori为复制必需的序列,amp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tet为四环素抗性基因,箭头表示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酶切位点.若要得到一个能在四环素培养基上生长而不能在氨苄青霉素培养基上生长的含重组DNA的细胞,应选用的质粒是(  )‎ A. B. C. D.‎ ‎41.环境检测中心在公布城市空气质量时,无需公布的项目是(  )‎ A.二氧化碳含量 B.总悬浮颗粒 C.二氧化硫 D.氮氧化物含量 ‎42.如图为DNA分子在不同酶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图中依次表示限制性内切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解旋酶作用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43.某同学依据下列四项设计生态瓶,其中不合理的是(  )‎ A.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以保证生物有氧呼吸 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合理 C.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物质的联系 D.瓶内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 ‎44.如图所示的一个食物网(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该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是昆虫,次级消费者是鸟 B.昆虫属于第一营养级,鸟属于第二营养级 C.若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m1,鸟获得的总能量为m2,则M>m1+m2‎ D.在鸟类的食物构成中,若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各占一半,则鸟类增加能量A时,生产者需提供能量为50A ‎45.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角度看,人体内碳元素的根本来源是(  )‎ A.大气中的CO2 B.生产者 C.分解者 D.消费者 ‎46.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是(  )‎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费者和有机物质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47.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利用信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的是(  )‎ A.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 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48.下列关于cDNA文库和基因组文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cDNA文库中只含有某种生物的部分基因,基因组文库中含有某种生物的全部基因 B.如果某种生物的cDNA文库中的某个基因与该生物的基因组文库中的某个基因控制的性状相同,则这两个基因的结构也完全相同 C.cDNA文库中的基因都没有启动子 D.一种生物的cDNA文库可以有许多种,但基因组文库只有一种 ‎49.人体血液中不可能出现的物质是(  )‎ A.纤维素 B.尿素 C.激素 D.维生素 ‎ ‎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30分)第二卷 ‎50.利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原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请回答:‎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2)图中A代表  ,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原因是  .‎ ‎(3)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   J/(cm2•a),其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 ‎51.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据图回答问题(甲、乙、丙、丁为人体内的某结构或细胞,A、B、C、D为激素).‎ ‎(1)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图中激素A  (填名称)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其作用是  ,这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  ;同时激素D  (填名称)分泌也增多,并且骨骼肌产生不自主战栗.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传导途径为: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骨骼肌.‎ ‎(2)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时,丁可以直接感知血糖浓度的变化,也可以接受下丘脑的控制,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使分泌的  (填激素名称)增多;同时激素D也增多.上述过程从反射类型看属于  反射.‎ ‎(3)下丘脑除参与图中的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  (填激素名称),由甲释放到血液中,调节人体内水盐的平衡.‎ ‎(4)如果血液中物质A的含量过高,会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作用称为  .‎ ‎52.如图是从酵母菌获取某植物需要的某种酶基因的流程,结合所学知识及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cDNA文库  基因组文库(填“大于”、“等于”或者“小于”).‎ ‎(2)①过程提取的DNA需要  的切割,B过程是  .‎ ‎(3)为在短时间内大量获得目的基因,可用  扩增的方法,其原理是  .‎ ‎(4)目的基因获取之后,需要进行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其组成必须有目的基因  、  以及标记基因等,此步骤是基因工程的核心.‎ ‎(5)将该目的基因导入某双子叶植物细胞,常采用的方法是  ,其能否在此植物体内稳定遗传的关键是  ,可以用  技术进行检测.‎ ‎ ‎ ‎2016-2017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一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30每小题1分,31-50每小题1分,共70分)‎ ‎1.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 A.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 D.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据此答题.‎ ‎【解答】解:A、体温维持相对恒定属于内环境稳态,但不是其生理意义,A错误;‎ B、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属于内环境稳态,但不是其生理意义,B错误;‎ C、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属于内环境稳态,但不是其生理意义,C错误;‎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D.‎ ‎ ‎ ‎2.如图表示三个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在箭头处施加以强刺激,则能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 A.a和b处 B.a、b和c处 C.b、c、d和e处 D.a、b、c、d和e处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其中a、c、e分别为三个神经元的轴突,b、d分别是第二、第三个神经元的细胞体.由于兴奋只能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因此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向右.‎ ‎【解答】解:在箭头处给予一个刺激,由于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兴奋可以双向传导,所以a有信号;又兴奋只能从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而不能逆向传递,所以能传到b、c、d、e.因此,于箭头处施加一足够强的刺激,则能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置是a、b、c、d和e处.‎ 故选:D.‎ ‎ ‎ ‎3.关于兴奋的传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兴奋时,电位变为“外正内负”‎ B.兴奋部位的电流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D.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内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从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解答】解:A、神经纤维兴奋时,钠离子内流,电位变为“外负内正”,A错误;‎ B、兴奋部位的膜内电流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而膜外是从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B错误;‎ C、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C错误;‎ D、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兴奋或受到抑制,D正确.‎ 故选:D.‎ ‎ ‎ ‎4.一般情况下,大脑受伤丧失意识、脊髓排尿中枢破坏的两种病人,其排尿情况依次是(  )‎ A.尿失禁、正常排尿 B.尿失禁,不能排尿 C.正常排尿、尿失禁 D.不能排尿,尿失禁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脊髓中有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而大脑皮层中有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尿意的形成在大脑皮层.‎ ‎【解答】解:大脑受伤丧失意识,就没有了尿意,表现尿失禁;脊髓排尿中枢破坏的病人则无法完成排尿反射,表现不能排尿,B正确.‎ 故选:B.‎ ‎ ‎ ‎5.某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后,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感觉中枢位于大脑.‎ ‎【解答】解:脊椎从胸部折断阻断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的路径,痛感需要传递到大脑才可感觉,所以针刺足部无感觉;但脊髓反射还存在,膝跳反射由脊髓控制,所以膝跳反射存在.‎ 故选:D.‎ ‎ ‎ ‎6.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中,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与组织液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扩散与渗透 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D.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解答】解:A、淋巴只能来自于组织液,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不能再渗回组织液,A错误;‎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扩散与渗透,B正确;‎ 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C正确;‎ D、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D正确.‎ 故选:A.‎ ‎ ‎ ‎7.手不小心摸到滚烫的开水壶,缩手反射的发生与感到疼痛的顺序是(  )‎ A.先感到疼痛,后缩手反射 B.感到疼痛并同时缩手 C.先缩手反射,后感到疼痛 D.变化不定 ‎【考点】反射的过程.‎ ‎【分析】手不小心摸到滚烫的开水壶,会产生缩手反射,缩手反射的反射中枢位于脊髓,感到疼痛的躯体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解答】‎ 解:与缩手反射相比,由于感到疼痛的躯体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产生痛觉的过程经过的突触数量多,兴奋传递经过突触时存在突触延搁,因此经历的时间长,所以手不小心摸到滚烫的开水壶,先产生缩手反射,后感到疼痛.‎ 故选:C.‎ ‎ ‎ ‎8.在同一个神经纤维上,电极连接有以下4种情况,其中ac=bc,当给予适当刺激后,电流计偏转方向相同的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④ C.②和③ D.③和④‎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解答】解:①刺激后,兴奋向右先传导到电流计的左接点,再传导到电流计的右接点,电流计偏转方向先左偏再右偏;‎ ‎②刺激后,兴奋双向传导,先传导到电流计的左接点,再传导到电流计的右接点,电流计偏转方向先左偏再右偏;‎ ‎③刺激后,兴奋双向传导,同时传导到电流计的左右接点,电流计不偏转;‎ ‎④刺激后,兴奋双向传导,先传导到电流计的右接点,再传导到电流计的左接点,电流计偏转方向先右偏再左偏.‎ 综上所述,①和②电流计偏转方向相同.‎ 故选:A.‎ ‎ ‎ ‎9.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组织水肿,其原因是(  )‎ A.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速度降低 B.组织液回渗速度降低,造成组织液积累 C.淋巴液的生成率降低 D.淋巴循环受阻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1、本题是对内环境中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和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的考查,血浆中的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的物质也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中,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2、由题意可知,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降低,会造成血浆渗透压降低,由组织液进入血浆中的水分减少,或血浆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增加,导致组织液增多,从而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解:A、血浆蛋白质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速度降低会升高,A错误;‎ B、血浆蛋白质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渗速度降低,B正确;‎ C、组织液回渗速度降低,生成淋巴的速率应升高,C错误;‎ D、血浆蛋白质降低与淋巴循环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 故选:B.‎ ‎ ‎ ‎10.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 A.组织细胞 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各级动脉和静脉 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 ‎【解答】‎ 解:水泡中液体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组织液可单向渗透到淋巴管形成淋巴,也可和血浆双向渗透.因此,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故选:D.‎ ‎ ‎ ‎11.如图为从蛙后肢上分离出其坐骨神经的示意图,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的刺激,则(  )‎ A.ab之间会产生电流,方向为a→b B.相应的膜内侧电流方向为b→a C.兴奋在整个神经纤维中的传导方向与膜内侧电流方向一致 D.电流计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解答】解:A、由于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的刺激,兴奋先传导到a,所以ab之间会产生电流,方向为b→a,A错误;‎ B、由于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的刺激,兴奋先传导到a,使得a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所以相应的膜内侧电流方向为a→b,B错误;‎ C、兴奋在整个神经纤维中的传导方向与膜内侧电流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电流方向相反,C正确;‎ D、电流计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错误.‎ 故选:C.‎ ‎ ‎ ‎12.下列与调节血糖无关的激素是(  )‎ A.抗利尿激素 B.肾上腺素 C.胰高血糖素 D.胰岛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提高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降低血糖的激素有胰岛素.‎ ‎【解答】解:A、抗利尿激素在水平衡调节中有重要作用,A错误;‎ B、肾上腺素具有提高血糖含量的作用,B正确;‎ C、胰高血糖素具有提高血糖含量的作用,C正确;‎ D、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D正确.‎ 故选:A.‎ ‎ ‎ ‎13.下列调节过程没有下丘脑参与的是(  )‎ A.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B.体温的调节 C.血糖平衡的调节 D.二氧化碳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解:A、下丘脑是水和无机盐的调节中枢,A错误;‎ B、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B错误;‎ C、下丘脑是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C错误;‎ D、二氧化碳对呼吸的调节是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D.‎ ‎ ‎ ‎14.在2006年冬奥运会上,正在进行10000米速滑的运动员与周围观看的人员比较,其生理状态是(  )‎ A.产热过程大于散热过程,体温高于正常值 B.产热过程小于散热过程,体温低于正常值 C.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都下降,体温正常 D.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都加快,体温正常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解答】解: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正在进行10000米速滑的运动员与周围观看的人员比较,物质氧化分解加快,产热增快,散热也增快,且产热速率等于散热速率,故体温维持正常.‎ 故选:D.‎ ‎ ‎ ‎15.人感染一次天花,终生“永志不忘”,再有天花病毒侵入时,能在病毒为患之前迅速将其消灭,这是因为(  )‎ A.体液中一直保留着针对天花的抗体 B.保持着对天花记忆的部分B细胞可伴随人一生 C.针对天花的效应B细胞(浆细胞)可伴随人一生 D.吞噬细胞可随时“吞食”掉入侵的天花病毒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感染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 ‎【解答】解:A、体液中针对天花的抗体存活时间短,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故A错误;‎ B、感染一次天花,体内产生记忆细胞,记忆细胞的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再有天花病毒侵入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故B正确;‎ C、针对天花的效应B细胞(浆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寿命比较短,故C错误;‎ D、吞噬细胞能吞噬病原体,属于第二道防线,但没有特异性,而且功能较弱,故D错误.‎ 故选:B.‎ ‎ ‎ ‎16.下列关于细胞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进行细胞免疫时,抗原也需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 B.细胞免疫主要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抗原 C.效应T细胞不可直接杀灭抗原 D.记忆T细胞接受同一种抗原再次刺激时,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解答】解:A、进行细胞免疫时,抗原也需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A正确;‎ B、细胞免疫只能将靶细胞裂解死亡并释放抗原,但不能消灭抗原,B错误;‎ C、效应T细胞可将靶细胞裂解死亡,但不可直接杀灭抗原,C正确;‎ D、记忆T细胞接受同一种抗原再次刺激时,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D正确.‎ 故选:B.‎ ‎ ‎ ‎17.如图所示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 A.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B.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C.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D.以上说法都对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由于兴奋只能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因此根据图中突触结构可知,①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突触),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 ‎【解答】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③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故选:B.‎ ‎ ‎ ‎18.在闷热的房间里开会,有的人容易打“呵欠”,其调节方式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条件反射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内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解答】解:人体内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这两种调节协调作用,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能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闷热的房间二氧化碳含量高,使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中枢的活动加强,呼吸加快加深,肺的通气量增大,加快二氧化碳的排除,使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维持在正常的水平,这是一种神经﹣体液调节.‎ 故选:C.‎ ‎ ‎ ‎19.如图是一正常人接种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有关疫苗接种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接种不同的疫苗,具有使抗体甲产量增加的作用,使免疫反应加强 B.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增加抗体所需要的时间短 C.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非特异性免疫发挥功能,使体内产生大量抗体 D.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第一剂残留的具专一性的抗体大量增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是一正常人接种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初次接种疫苗甲后,产生抗体甲,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再次接种疫苗甲后,能快速产生抗体甲;接种疫苗乙后,抗体甲的含量不会随之变化,但会产生抗体乙,含量先增加后减少.‎ ‎【解答】解:A、抗体甲的产生量与疫苗乙无关,因此接种不同的疫苗乙后,抗体甲产量不会增加,A错误;‎ B、由于记忆细胞的存在,同种疫苗再次接种后,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所需要的时间缩短,B正确;‎ C、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 D、同种疫苗再次接种后,再次免疫产生的抗体大量增加,D错误.‎ 故选:B.‎ ‎ ‎ ‎20.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当神经纤维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有关.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解答】解:A、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A正确;‎ B、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B正确;‎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只能单向传递,C错误;‎ D、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D正确.‎ 故选:C.‎ ‎ ‎ ‎21.试判断一个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在添加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河豚毒素(Na+通道蛋白抑制剂)后,是如何变化的(  )‎ A. B. C. D.‎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是由于K+外流所致,Na+与动作电位有关,所以添加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河豚毒素对静息电位没有影响.‎ ‎【解答】解:神经细胞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是由于K+外流所致,所以添加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河豚毒素(Na+通道蛋白抑制剂)后,对静息电位没有影响.‎ 故选:A.‎ ‎ ‎ ‎22.激素从释放到消失(即灭活)所经过的代谢时间称为该激素的半衰期.大多数激素的半衰期仅为数分钟,极少数激素(如肾上腺素)的半衰期仅为数秒.激素半衰期短有利于(  )‎ A.提高调节作用的灵活性 B.反应发生慢 C.作用时间长 D.作用范围广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由题意可知,半衰期作为衡量激素更新速度的标志,半衰期越短,激素更新速度越快.‎ ‎【解答】解:机体为适应不同的内、外环境,体内相应激素的分泌量也有所变化,如人饱食后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上升,但随着血糖含量的下降,胰岛素在体内会不断地发生代谢性失活.机体内激素的这种变化,使调节作用更具灵活性、准确性、使机体适应于多变的环境.‎ 故选:A.‎ ‎ ‎ ‎23.如图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的最佳实验组合是(  )‎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⑤⑥‎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 解: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要说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所以胚芽鞘尖端是否感受到光刺激是实验的自变量,在受到侧光照射时,由于胚芽鞘尖端有向光性,会弯向光源生长.又⑤与⑥说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而不是尖端下面一段,所以最佳实验组合是⑤和⑥.‎ 故选:D.‎ ‎ ‎ ‎24.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植物茎的伸长,二者的关系可用图表示.图中X和Y依次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合成、分解具有的作用是(  )‎ A.抑制;促进 B.促进;抑制 C.拮抗;协同 D.协同;拮抗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赤霉素与生长素均为植物激素,是植物的一定部位产生的微量有机物,二者化学本质不同,能协同促进植物生长.由图示可知,赤霉素促进①生长素的合成.②为生长素转化为氧化产物,赤霉素对②起抑制作用.‎ ‎【解答】解:由图示可知,赤霉素促进①生长素的合成.②为生长素转化为氧化产物,赤霉素对②起抑制作用.‎ 故选:B.‎ ‎ ‎ ‎25.下列不属于植物体内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的物质是(  )‎ A.2,4﹣D B.赤霉素 C.细胞分裂素 D.脱落酸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自身产生的,并且在植物体内从产生部位运输的作用部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 ‎【解答】解:A、2,4﹣D为植物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A错误;‎ B、赤霉素是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可以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B正确 C、细胞分裂素是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可以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C正确;‎ D、脱落酸是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可以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D正确.‎ 故选:A.‎ ‎ ‎ ‎26.在黑暗条件下,细胞分裂素可延缓成熟绿叶中叶绿素的降解,表明细胞分裂素能(  )‎ A.延缓叶片变黄 B.促进叶片衰老 C.在成熟的叶肉细胞中合成 D.独立调节叶绿素降解的生理过程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叶绿体中含有两大类激素,即叶绿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其中叶绿素比例大时,叶片呈绿色,而类类胡萝卜素的比例比较大时,叶片呈黄色.因此延缓成熟绿叶中叶绿素的降解,即可延缓叶片变黄.‎ ‎【解答】解:绿叶中叶绿素含量减少,类胡萝卜素比例会增大,叶片就会变黄.在黑暗条件下,细胞分裂素可延缓成熟绿叶中叶绿素的降解,表明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变黄的作用,而不是促进叶片衰老.‎ 故选:A.‎ ‎ ‎ ‎27.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 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D.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以改变演替速度 ‎【考点】种间关系;种群的特征;群落的演替.‎ ‎【分析】种群是一定区域内的同一物种,杂草不是同种生物;稳定型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内是处于动态平衡的或者说在近期内相对稳定;捕食关系对稳定群落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捕食是一种重要的种间关系;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改变.‎ ‎【解答】解:A、稳定型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内是处于动态平衡的或者说在近期内相对稳定,A错误;‎ B、种群是一定区域内的同一物种,杂草不是同种生物,B错误;‎ C、捕食关系对稳定群落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捕食是一种重要的种间关系,C正确;‎ D、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改变,D错误;‎ 故选:C.‎ ‎ ‎ ‎28.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免疫细胞只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作用的物质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 ‎【解答】解: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B正确;‎ C、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其中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C错误;‎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D错误.‎ 故选:B.‎ ‎ ‎ ‎29.医生给呆小症、侏儒症和糖尿病患者分别口服相应的激素,有疗效的是(  )‎ A.呆小症和侏儒症 B.侏儒症和糖尿病 C.呆小症和糖尿病 D.只有呆小症 ‎【考点】动物激素的应用.‎ ‎【分析】常见的激素分泌不足或过多引起的病症:‎ 激素名称 相关内分泌腺 分泌不足引起的疾病 分泌过多引起的疾病 生长激素 垂体前叶 侏儒症 巨人症、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素 甲状腺 呆小症、生理性便秘、水肿 甲亢 胰岛素 胰岛 ‎ 糖尿病 ‎ 低血糖 ‎【解答】解:A、侏儒症是由于幼小时缺少生长激素引起的,但是生长激素是蛋白质,不能口服,A错误;‎ B、糖尿病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侏儒症是由于幼小时缺少生长激素引起的.但是胰岛素和生长激素是蛋白质,不能口服,B错误;‎ C、糖尿病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胰岛素是蛋白质,不能口服,C错误;‎ D、呆小症是由于幼小时缺少甲状腺激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不是蛋白质,可以口服,D正确.‎ 故选:D.‎ ‎ ‎ ‎30.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B.沃泰默实验其中一组对照组排除盐酸作用于胰腺分泌胰液 C.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沃泰默没成功,是因为他囿于定论,没有大胆去质疑、探索和创新,斯他林和贝利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A错误;‎ B、沃泰默实验其中一组对照组排除盐酸作用于胰腺分泌胰液,B正确;‎ C、斯他林和贝丽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C正确;‎ D、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D正确.‎ 故选:A.‎ ‎ ‎ ‎31.下列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  )‎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 ‎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 ‎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⑦抗体与抗原的结合.‎ A.②⑤ B.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⑤⑥⑦‎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粘膜、纤毛.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人体的免疫器官有脾、胸腺、淋巴结、扁桃体等,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解答】解:①胃液属于黏膜的分泌物,其对病菌的杀灭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①错误;‎ ‎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②错误;‎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属于第二三道防线,③错误;‎ ‎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④正确;‎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⑤正确;‎ ‎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属于第三道防线,⑥错误;‎ ‎⑦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体液免疫,属于第三道防线,⑦错误.‎ 所以,④⑤正确.‎ 故选:B.‎ ‎ ‎ ‎32.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一直保持不变 B.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 C.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 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小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据图分析,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量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强.‎ ‎【解答】解:A、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不是保持不变,A错误;‎ B、y的大小反映了抵抗力稳定性大小,x表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高低,对于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越大,受到的干扰就越大,则恢复到原来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B正确;‎ C、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关,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Y值小,恢复力稳定性越弱,x越大,C错误;‎ D、TS值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该值越小,则表示生态系统总稳定性越大,D错误.‎ 故选:B.‎ ‎ ‎ ‎33.如图是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对该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图中X与Y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B.图中a和b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X的细胞能分泌激素,不能传导兴奋 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对a、b激素的释放起反馈调节作用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 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据图分析:X为下丘脑,Y为垂体,Z为甲状腺.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图中X为下丘脑,Y为垂体,A正确;‎ B、图中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B正确;‎ C、下丘脑既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也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下丘脑的某些细胞既能分泌激素,也能传导兴奋,C错误;‎ D、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C.‎ ‎ ‎ ‎34.某研究小组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度(α).图1为实验示意图.图2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实验结果的是(  )‎ A.a B.b C.c D.d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所以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记录的弯曲度应如图b所示.在最适浓度之前,随浓度增加,弯曲度越大,α越小,但是超过最适浓度,促进作用越来越小,弯曲度越小,而α值越大.‎ ‎【解答】解:A、在高浓度时,弯曲的角度不可能超过90°,A错误;‎ B、在最适浓度之前,随生长素浓度增加,弯曲度越大,α越小,但是超过最适浓度,促进作用越来越小,弯曲度越小,α值越大,B正确;‎ C、超过最适浓度后,促进作用越来越小,弯曲度也越小,α值越大,而不是不变,C错误;‎ D、d曲线与高浓度时的抑制作用不相吻合,D错误.‎ 故选:B.‎ ‎ ‎ ‎35.艾滋病病毒(HIV)最初侵入人体时,人体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可发展成为艾滋病.下列表示HIV侵入人体后,体液中的HIV浓度和T细胞数的变化过程,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解答】解:由题干可知:当HIV最初侵入人体时,HIV首先会迅速繁殖,之后,在人体免疫细胞的攻击下,大多数HIV被消灭,剩余的HIV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繁殖,逐步侵袭人体的免疫系统,即其在坐标中的曲线如图A所示;‎ 而人体内T细胞数变化情况是:当HIV最初侵入人体时,人体T细胞在受到HIV攻击时也会迅速增多;一段时间以后,HIV逐步攻击T细胞,导致T细胞数目不断减少.‎ 故选:A.‎ ‎ ‎ ‎36.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的激素③分泌过多 B.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C.图中共有3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 D.垂体还能分泌与激素③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激素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由图可知,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所以激素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即③分泌增多,A正确;‎ B、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含量少,反馈作用弱,①②浓度升高,B正确;‎ C、图中共有2处负反馈调节,为③→下丘脑和③→垂体,C错误;‎ D、垂体能分泌生长激素,与激素③都能促进生长,D正确.‎ 故选:C.‎ ‎ ‎ ‎37.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若E种群中的总能量为5.8×109kJ,B种群的总能量为1.6×108kJ,从理论上分析,A种群获得的总能量最多是(  )‎ A.2.0×108kJ B.2.32×108kJ C.4.2×108kJ D.2.26×108kJ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为10%~20%,特点是逐级递减,单向流动.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1)获得能量最多:按×20%计算;(2)获得能量最少:按×10%计算.析图:E为生产者,其余均为消费者.E是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则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包括B、C和D).‎ ‎【解答】解:E是生产者,共含有5.8×109 KJ的能量,则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包括B、C和D)=5.8×109 KJ×20%=1.16×109 KJ.又已知B生物种群总能量为1.6×108 KJ,则C和D生物种群的总能量=1.16×109 KJ﹣1.6×108 KJ=1.0×109 KJ.所以,A最多获得的能量是1.0×109 KJ×20%=2×108KJ.‎ 故选:A.‎ ‎ ‎ ‎38.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要研究被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去向,不应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A.羊的呼吸消耗量 B.羊的粪便量 C.羊的生长量 D.部分死亡羊的质量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1、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 ‎2、某一个营养级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解答】解:A、羊的同化量有一部分被呼吸消耗,A正确;‎ B、羊的粪便量是其未同化的能量,仍然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B错误;‎ C、羊的同化量有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C正确;‎ D、羊死亡后,羊的部分同化量流向分解者,D正确.‎ 故选:B.‎ ‎ ‎ ‎39.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 ‎ A.甲的数值是1250 J/(Cm2•A)‎ B.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乙的个体数目一定比甲少 D.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细胞呼吸和被丁利用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由图:甲可固定太阳能,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丙为次级消费者;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解答】解:A、甲同化的能量包括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流入初级消费者的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故数值为175+875+200=1250 J/(cm2•a),A正确; ‎ B、能量传递效率为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比上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故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B正确;‎ C、乙的个体数目不一定比甲少,例如树→害虫,害虫的数目会多于树的数目,C错误;‎ D、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只有10%﹣20%被下一营养级同化,D正确.‎ 故选:C.‎ ‎ ‎ ‎40.如图所示是四种不同质粒的示意图,其中ori为复制必需的序列,amp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tet为四环素抗性基因,箭头表示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酶切位点.若要得到一个能在四环素培养基上生长而不能在氨苄青霉素培养基上生长的含重组DNA的细胞,应选用的质粒是(  )‎ A. B. C.‎ ‎ D.‎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基因表达载体一般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图中amp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tet为四环素抗性基因,一般这些抗性基因作为基因工程的标记基因,而ori为复制必需的序列,因此该基因不能被破坏.‎ ‎【解答】解:A、图中酶切位点在ori序列上,该序列被破坏,重组质粒将无法进行复制,因此受体细胞既不能在四环素培养基上生长,也不能在氨苄青霉素培养基上生长,A错误;‎ B、图中酶切位点没有破坏三个基因,因此含重组DNA的细胞既能在四环素培养基上生长,也能在氨苄青霉素培养基上生长,B错误;‎ C、图中酶切位点在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上,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破坏,则含重组DNA的细胞能在四环素培养基上生长而不能在氨苄青霉素培养基上生长,C正确;‎ D、图中酶切位点在四环素抗性基因上,由于仅四环素抗性基因破坏,则含重组DNA的细胞能在氨苄青霉素培养基上生长而不能在四环素培养基上生长,D错误.‎ 故选:C.‎ ‎ ‎ ‎41.环境检测中心在公布城市空气质量时,无需公布的项目是(  )‎ A.二氧化碳含量 B.总悬浮颗粒 C.二氧化硫 D.氮氧化物含量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分析】1、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污染物很多.目前量多且危害严重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 (NO2)、一氧化碳(CO)和可吸入颗粒物等.如下表所示:‎ 空气污染物 主要来源 二氧化硫 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生产硫酸等工厂排放的尾气 一氧化碳 化石燃料等不完全燃烧 氮氧化物 机动车辆等排放的废气 可吸入颗粒物 地面扬尘、燃煤排放的粉尘等 ‎2、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 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臭氧等.‎ ‎【解答】解:A、二氧化碳尽管能引起温室效应,但由于对人体无毒无害,所以在公布城市空气质量时无需公布,A错误;‎ B、总悬浮颗粒属于空气污染指数项目,需公布,B正确;‎ C、二氧化硫属于空气污染指数项目,需公布,C正确;‎ D、氮氧化合物属于空气污染指数项目,需公布,D正确.‎ 故选:A.‎ ‎ ‎ ‎42.如图为DNA分子在不同酶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图中依次表示限制性内切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解旋酶作用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分析图解:图①双链DNA分子中间出现了黏性末端,图②两个具有黏性末端的DNA片段连接成一个完整的DNA分子,图③中DNA分子的双链解开,图④是以解开的单链DNA作为模板形成子链的过程.‎ ‎【解答】解: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形成黏性末端,因此作用于①;DNA聚合酶用于DNA分子的复制,能在单链上将一个个脱氧核苷酸连接起来,因此作用于④;DNA连接酶能在具有相同碱基末端的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因此作用于②;解旋酶能够将DNA分子的双螺旋解开,故作用于③.‎ 故选C.‎ ‎ ‎ ‎43.某同学依据下列四项设计生态瓶,其中不合理的是(  )‎ A.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以保证生物有氧呼吸 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合理 C.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物质的联系 D.瓶内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态瓶制作要求:‎ ‎1、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 ‎2、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瓶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3、生态瓶的材料必须透明;‎ ‎4、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要留出一定的空间;‎ ‎5、生态瓶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 ‎6、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解答】解:A、该生态瓶必需密封,防止外来生物和非生物的干扰,另外生产者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A错误;‎ B、生态瓶内生态系统必须成分齐全、比例恰当,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 C、生态瓶内的动植物可以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故瓶内生物之间可以存在捕食、竞争关系,C正确;‎ D、生态瓶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但不能阳光直射的地方,以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D正确.‎ 故选:A.‎ ‎ ‎ ‎44.如图所示的一个食物网(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该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是昆虫,次级消费者是鸟 B.昆虫属于第一营养级,鸟属于第二营养级 C.若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m1,鸟获得的总能量为m2,则M>m1+m2‎ D.在鸟类的食物构成中,若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各占一半,则鸟类增加能量A时,生产者需提供能量为50A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一个食物网示意图,其中植物属于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共有2条食物链,即植物→昆虫→鸟、植物→鸟.据此答题.‎ ‎【解答】解:A、该食物网中,鸟既是初级消费者,也是次级消费者,A错误;‎ B、昆虫属于第二营养级,鸟属于第二或第三营养级,B错误;‎ C、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若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m1,鸟获得的总能量为m2,则M>m1+m2,C正确;‎ D、在鸟类的食物构成中,若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各占一半,则鸟类增加能量A时,生产者需提供能量为0.5A÷10%÷10%+0.5A÷10%=55A,D错误.‎ 故选:C.‎ ‎ ‎ ‎45.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角度看,人体内碳元素的根本来源是(  )‎ A.大气中的CO2 B.生产者 C.分解者 D.消费者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 ‎【解答】解:人从同化作用角度考虑是异养型生物,其体内的碳元素直接来源于食物中的有机物,而食物中的有机物归根结底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中碳的来源是大气中的CO2.‎ 故选:A.‎ ‎ ‎ ‎46.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是(  )‎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费者和有机物质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两部分.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流是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答】解: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同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即细胞呼吸)将遗体、粪便等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释放到无机环境中,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因此,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故选:D.‎ ‎ ‎ ‎47.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利用信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的是(  )‎ A.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 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意义:(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如莴苣在适宜的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蝙蝠依赖超声波进行定位、取食和飞行;(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狼能够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追捕兔子.‎ ‎【解答】解:A、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作用,A错误;‎ 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的作用,B错误;‎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这利用了信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的作用,C正确;‎ 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的作用,D错误.‎ 故选:C.‎ ‎ ‎ ‎48.下列关于cDNA文库和基因组文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cDNA文库中只含有某种生物的部分基因,基因组文库中含有某种生物的全部基因 B.如果某种生物的cDNA文库中的某个基因与该生物的基因组文库中的某个基因控制的性状相同,则这两个基因的结构也完全相同 C.cDNA文库中的基因都没有启动子 D.一种生物的cDNA文库可以有许多种,但基因组文库只有一种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基因文库包括基因组文库和部分基因文库.其中基因组文库包含某种生物所有的基因,而部分基因文库只包含某种生物的部分基因,如:cDNA文库.‎ 以mRNA为模板,经反转录酶催化,在体外反转录成cDNA,与适当的载体(常用噬菌体或质粒载体)连接后转化受体菌,则每个细菌含有一段cDNA,并能繁殖扩增,这样包含着细胞全部mRNA信息的cDNA克隆集合称为该组织细胞的cDNA文库.‎ 基因组文库与cDNA文库比较:‎ ‎【解答】解:A、由分析中定义可知,cDNA文库中只含有某种生物的部分基因,基因组文库中含有某种生物的全部基因,A正确;‎ B、mRNA是由基因中的外显子转录形成的,因此cDNA文库中的基因不包含启动子和内含子等结构,与该生物的基因组文库中的基因结构不同,B错误;‎ C、cDNA文库中的基因都没有启动子,只包含基因中的外显子,C正确;‎ D、由于cDNA文库中只含有某种生物的部分基因,因此该种基因文库可能有多种,而基因组文库中含有某种生物的全部基因,因此只有一种,D正确.‎ 故选:B.‎ ‎ ‎ ‎49.人体血液中不可能出现的物质是(  )‎ A.纤维素 B.尿素 C.激素 D.维生素 ‎【考点】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分析】本题考查糖的分类和分布及血浆的化学成分.糖类分单糖、二糖和多糖,不同的糖在植物和动物细胞中的分布不同,血浆的化学成分是水、无机盐、蛋白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各种代谢产物、气体、激素等.‎ ‎【解答】解:A、纤维素是植物中的多糖,不会出现在人体内,A正确;‎ B、尿素高等动物蛋白质的代谢产物,人体血液中含有尿素,B错误;‎ C、激素是血浆的组成成分,C错误;‎ D、维生素是血浆的组成成分,D错误.‎ 故选:A.‎ ‎ ‎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30分)第二卷 ‎50.利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原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 能量单位为:J/(cm2•a)].请回答:‎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 ‎(2)图中A代表 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原因是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 ‎(3)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 110  J/(cm2•a),其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12.7% .‎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 ‎(2)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3)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 ‎(4)能量传递效率:10%﹣20%.‎ ‎【解答】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生物的同化量的去向包括: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因此图中A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由于能量流动时,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增多. ‎ ‎(3)第二营养级传递给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为5.1+2.1+0.05+‎ ‎0.25﹣5=2.5(J/cm2•a),生产者传递出的能量即植食性动物获得的能量为2.5+9+4+0.5﹣2=14(J/cm2•a),如此可计算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14+23+70+3=110J/cm2•a,因此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4÷110×100%=12.7%.‎ 故答案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3)110 12.7%‎ ‎ ‎ ‎51.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据图回答问题(甲、乙、丙、丁为人体内的某结构或细胞,A、B、C、D为激素).‎ ‎(1)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图中激素A 甲状腺激素 ‎ ‎(填名称)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其作用是 加快物质氧化分解,提供更多能量 ,这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 神经﹣体液调节 ;同时激素D 肾上腺素 (填名称)分泌也增多,并且骨骼肌产生不自主战栗.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传导途径为: 皮肤冷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传出神经→骨骼肌.‎ ‎(2)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时,丁可以直接感知血糖浓度的变化,也可以接受下丘脑的控制,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使分泌的 胰高血糖素 (填激素名称)增多;同时激素D也增多.上述过程从反射类型看属于 非条件 反射.‎ ‎(3)下丘脑除参与图中的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 抗利尿激素 (填激素名称),由甲释放到血液中,调节人体内水盐的平衡.‎ ‎(4)如果血液中物质A的含量过高,会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作用称为 反馈调节 .‎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甲为垂体、乙为甲状腺等腺体;丙分泌的激素B能使血糖浓度降低,因此丙为胰岛B细胞,激素B为胰岛素;丁分泌的激素C能使血糖浓度升高,因此丁为胰岛A细胞,激素C为胰高血糖素.‎ ‎【解答】解:(1)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机体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的收缩、立毛肌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以及骨骼肌战栗)和体液调节(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多,使机体的代谢能力增强,产热增多)来维持体温的稳定.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传导途径为: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 ‎(2)当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血糖浓度较低,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以维持机体的血糖平衡;该过程是人与生俱来的,属于非条件反射.‎ ‎(3)在水平衡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调节人体内水的平衡.‎ ‎(4)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该过程称为反馈调节.‎ 故答案为:‎ ‎(1)甲状腺激素 加快物质氧化分解,提供更多能量 神经﹣体液调节 肾上腺素 皮肤冷觉感受器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2)胰高血糖素 非条件 ‎(3)抗利尿激素 ‎ ‎(4)反馈调节 ‎ ‎ ‎52.如图是从酵母菌获取某植物需要的某种酶基因的流程,结合所学知识及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cDNA文库 小于 基因组文库(填“大于”、“等于”或者“小于”).‎ ‎(2)①过程提取的DNA需要 限制酶 的切割,B过程是 逆转录 .‎ ‎(3)为在短时间内大量获得目的基因,可用 PCR技术 扩增的方法,其原理是 DNA复制 .‎ ‎(4)目的基因获取之后,需要进行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其组成必须有目的基因 启动子 、 终止子 以及标记基因等,此步骤是基因工程的核心.‎ ‎(5)将该目的基因导入某双子叶植物细胞,常采用的方法是 农杆菌转化法 ‎ ‎,其能否在此植物体内稳定遗传的关键是 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细胞的染色体上 ,可以用 DNA分子杂交 技术进行检测.‎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从酵母菌中获取某植物需要的某种酶的基因的流程,其中①是从酵母菌细胞中提取DNA的过程;A表示从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菌株;B表示逆转录过程;C表示从cDNA文库中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菌株.‎ ‎【解答】解:(1)基因组文库包括了该种生物所有的基因,而部分基因文库只包含一种生物的部分基因,因此cDNA文库小于基因组文库.‎ ‎(2)从酵母菌细胞中提取目的基因,需用到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以mRNA为模板合成cDNA的过程为逆转录.‎ ‎(3)PCR技术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采用该技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目的基因;PCR技术的原理是DNA复制.‎ ‎(4)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包括启动子、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和终止子等.‎ ‎(5)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双子叶植物细胞常用农杆菌转化法;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是其能在此植物体内稳定遗传的关键;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整合到植物细胞的染色体上可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 故答案为:‎ ‎(1)小于 ‎ ‎(2)限制酶 逆转录 ‎ ‎(3)PCR技术 DNA复制 ‎ ‎(4)启动子 终止子 ‎ ‎(5)农杆菌转化法 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细胞的染色体上 DNA分子杂交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