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试卷 生物试题 命 题 人:代璞 审题人:陈萍 考试时间:2017年11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6分)‎ ‎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 A.O2、CO2、血红蛋白、H+、Na+‎ B.载体蛋白、酶、抗体、激素、H2O ‎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蛋白、尿素 ‎ ‎ D.K+、葡萄糖、氨基酸、尿素、H2O ‎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增加 B.与淋巴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高 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在内环境中被分解 D.人体非特异性免疫不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3.有关“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在预实验中不需要设置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 ‎ B.在正式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组之间形成相互对照 ‎ C.处理时应该用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或沾蘸插条的基部 ‎ D.用于扦插的枝条应带有一定数量的幼芽以利于更好的生根 ‎4. 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为弱酸性 ‎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元和肌糖元分解 ‎ D.血液中C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5. 与下图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图一中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a表示感受器 ‎ B.图一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 C.图二①中递质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 D.图二中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6.下列关于下丘脑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下丘脑通过释放促性腺激素来促进垂体分泌相关激素 ‎ B.下丘脑控制生物节律,同时呼吸中枢也位于下丘脑 ‎ C.出现尿量异常增大的可能原因是下丘脑或垂体受损 ‎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可感受到寒冷或炎热,形成冷觉或热觉 ‎7.下图是甲状腺分泌活动的一种调节机制示意图,正确的理解是 ‎ ‎ ‎ A.a、b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 B.a和b同时作用于z,对z产生促进作用 ‎ C.甲状腺激素过多,会抑制x、y的分泌功能 ‎ D.x、y分别表示垂体和下丘脑 ‎8.如图一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植物根、芽生长的影响。图二表示燕麦胚芽鞘尖端。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图二胚芽鞘接受左侧单向光照射,b侧生长素浓度接近10-10mol•L-1‎ ‎ B.若图二胚芽鞘处于黑暗中,尖端生长素浓度为小于10-5mol•L-1‎ ‎ C.用浓度高于10-10mol•L-1生长素溶液浸泡扦插的枝条,会抑制根的萌出 ‎ D.用浓度为10-7mol•L-1生长素溶液浸泡刚萌发的种子,对根和芽的发育均不利 ‎9.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神经元静息电位的形成与组织液中Na+外流有关 ‎ C.神经纤维兴奋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 D.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10.如图为一突触的结构,在a、b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已知ab=bd,若分别刺激b、c两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能偏转几次 ‎ A.b点2次,c点1次 ‎ B.b点1次,c点1次 C.b点1次,c点2次 ‎ D.b点2次,c点0次 ‎11.下列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B.记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但不能增殖 C.效应T细胞能裂解靶细胞从而彻底消灭抗原 D.T细胞和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不同 ‎12. 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13.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 B.外来物种的入侵能够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C.红树林的防风消浪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就是其生态功能 ‎14.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所固定的能量是B、C的能量之和 B.若C增加‎1 kg,则需要消耗A约‎41.7 kg C.B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C的个体数量 D.若B的数量越多,则C获得的能量越少 ‎15.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16.下列有关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 A.动物园内,雌孔雀看到正在开屏的雄孔雀停止进食是行为信息,小朋友看到孔雀漂亮的羽毛欢呼起来是物理信息 B.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合成,胰岛素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 C.鹿总是随着秋天短日照的到来而进入生殖期,它们在秋天交配刚好能使它们的幼仔在春天条件最有利时出生,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实现反馈调节的前提 ‎17.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使用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 ‎④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1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病毒是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蚯蚓是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19.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是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是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是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是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20.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 B.鹰在该生态系统中位于第四营养级 ‎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21.在某自然保护区中,甲物种与乙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物种与乙物种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甲为捕食者,乙为被捕食者 ‎ B.甲物种种群数量受乙物种种群影响,但乙物种种群数量不受甲的影响 ‎ C. 甲物种和乙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斗争 ‎ D. 甲物种与乙物种的相互关系是竞争关系,乙为劣势者,甲为优势者 ‎2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A.食物链和食物 ‎ ‎ B.食物和营养结构 ‎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 ‎23.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物理信息的是 ‎ A.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的频频开屏 ‎ B.烟草的种子接受某种波长光的照射才能萌发 ‎ C.水葫芦根部的分泌物可抑制水体中藻类的大量繁殖 ‎ D.看家狗在外出时频频撒尿 ‎ 24.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 ‎ B.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 C.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 D.将M只鹿标记后,重新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25.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 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 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 ‎ 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 ‎26.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 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组成 ‎27.如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共含有3条食物链 B.在该食物中,鹰处于4个不同的营养级 C.蛇和鹰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D.若兔大量减少,鹰也会大量减少 ‎28.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 ‎29.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Ⅰ和Ⅳ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 B.该图所示的食物只有1条食物链:Ⅰ→Ⅱ→Ⅲ→Ⅳ C.E1表示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30.某自然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则该生态系统 A.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 B.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C.食物链和食物越来越复杂,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 D.生产者的数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 ‎31.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 ‎32.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 ‎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 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 33.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34.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针对该现象,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 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 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 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 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斗争增强 ‎35.孟德尔以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而获得良好的结果,主要是与豌豆的哪些特性有关 A.豌豆是一种异花传粉的植物,在自然情况下容易造成子代的变异 B.豌豆是一种异花传粉的植物,在自然情况下容易获得杂交品系 C.豌豆是一种自花传粉的植物,在自然情况下不容易进行异花传粉 D.豌豆是一种自花传粉的植物,在自然情况下不容易保存纯种品系 ‎36.鸡的毛腿对光腿为显性,下列属于或含有成对遗传因子的是 A.鸡的精子细胞中的遗传因子 B.控制鸡的毛腿的遗传因子 C.一只杂合的毛腿遗传因子 D.鸡的卵细胞中的遗传因子 ‎37.将杂合子个体逐代自交3次,在F3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为 A.1/8 B.7/‎8 C.7/16 D.9/16 ‎38.课本《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分别从两个小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模拟的是 A.F1产生的配子 B.亲本产生的配子 C.亲本配子的结合 D.F1配子的随机结合 ‎39.孟德尔发现的分离定律实质是指 ‎ A.F2的性状分离比3:1 ‎ B.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 C.F2的基因型之比1:2:1 ‎ D.F2出现不同的性状 ‎40.已知黑尿症是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丈夫的哥哥和妻子的妹妹都是黑尿症患者。这对夫妇的父母都正常,表现正常的该夫妇生育出黑尿症患者的概率是 A.1/9    B.1/‎8     ‎ C.1/4     D.1/3‎ ‎41.下列有关孟德尔对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正确运用统计方法,孟德尔发现在不同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的分离比具有相同的规律 B.解释实验现象时提出的“假说”之一: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根据假说,进行“演绎”: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实验后代应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 D.假说能解释F2自交产生3∶1分离比的原因,所以假说成立 ‎42.下列各组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水稻的早熟和晚熟   B.豌豆的紫花和红花 C.小麦的抗病与感病 D.绵羊的长毛与细毛 ‎43.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所产生的♀♂(雌雄)配子间的数量关系可表示为 A.♀=♂ B.♀A∶♂a=1∶1‎ C.♀A∶♀a=1∶1 D.♀>♂‎ ‎44.大豆的白花和紫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①紫花×紫花→紫花,②紫花×紫花→301紫花:101白花,③紫花×白花→208紫花,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2白花。能判断显性和隐性关系的是 ‎ A.①和② B.③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③‎ ‎45.西红柿果肉颜色红色和紫色为一对相对性状,红色为显性。用杂合的红果肉西红柿自交获得F1,将F1中表现型为红果肉的西红柿自交得到F2,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F2中无性状分离 ‎ B.F2中性状分离比为3∶1‎ C.F2红果肉个体中杂合子占2/5‎ D.F2中首先出现能稳定遗传的紫果肉西红柿 ‎46.下列各项中应采取的最佳交配方式分别是 ‎①鉴别一只白兔是否为纯合子 ②鉴别一株小麦是否为纯合子 ‎③不断提高水稻品种的纯合度 ④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A.杂交、测交、自交、测交 B.测交、自交、自交、杂交 C.杂交、测交、自交、杂交 D.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二、非选择题(共44分)‎ ‎47.(10分)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 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直接因素是 。‎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 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可能是 。‎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 ‎48.(12分)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据图回答:‎ ‎(1)该火烧地发生的是 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 结构。‎ ‎(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 ,主要原因是他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 。‎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 ,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右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 。‎ ‎49.(10分)如果全球“X气体”排放量下降60%,平均气温可能也将下降‎2℃‎,请据此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题干中所说的“X气体”主要是指 ,各国气体排放均会对全球气候造成影响,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 的特点。‎ ‎(2)上图1为生态系统中该气体的生成和构成该气体的某种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生态系统的 ;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则乙是 ,过程⑤表示 作用;若过程③和④的成分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越高。‎ ‎(3)假设过程③、④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食物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8×109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8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8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 ;此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 的特点。‎ ‎50.(12分)豌豆的高茎(D)对矮茎(d)为一对相对性状,仔细观察下列实验过程图解,回答相关问题:‎ ‎(1)该实验的亲本中,父本是 豌豆。在此实验中用做亲本的两株豌豆必须是 种。‎ ‎(2)操作①叫 ,此项处理必须在豌豆自然受粉之前进行。‎ ‎(3)操作②叫 ,此项处理后必须对母本的雌蕊进行 ,其目的是 。‎ ‎(4)在当年母本植株上所结出的种子为 代,其遗传因子组成为 。‎ ‎(5)若要观察豌豆植株的性状分离现象,则至少需要到第3年对 代进行观察,出现的高茎与矮茎之比约为 ,所对应的遗传因子组成类型为 ,比例接近为 。[]‎ ‎ ‎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试卷 生物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6分)‎ ‎1——10 DDAAC CCBDA ‎11——20 DBCBD BCBCC ‎21——30 CDBBC DCBCB ‎31——40 BDDDC CBDBA ‎41——46 DDCDCB 二、非选择题(共44分)‎ ‎47.(共10分,每空2分)‎ ‎(1)J ‎(2) 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 生物 捕食或寄生 ‎(4)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48.(共12分,每空2分)‎ ‎(1) 次生 垂直 ‎(2) 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光逐渐减少 ‎(3) 阔叶树 ‎(4) S3‎ ‎49.(共1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 CO2  全球性 ‎(2) 生物群落  生产者  分解者的分解 抵抗力 ‎(3) 3.0×107 kJ(2分)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分)  ‎ ‎50.(共12分,每空1分)‎ ‎(1) 矮茎 纯   (2) 去雄   (3) 人工授粉 套袋处理 防止其他豌豆花粉的干扰   (4) 子一 Dd   (5) 子二 3:1 DD、Dd、dd 1:2:1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