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泉港一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生物科试题 一、单选题 ‎1. 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①结构和②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相同 B. 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太少会使A液和C液减少 C. ③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加体液调节 D. C液中可发生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答案】C ‎【解析】结构①是毛细血管壁,该处细胞所处的直接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而结构②是毛细淋巴管壁,该处细胞所处的直接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A错误;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太少,会是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导致组织液(C液)增多,B错误;③的有氧呼吸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其中二氧化碳可参加体液调节,C正确;丙酮酸在线粒体中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而不是在C液中氧化分解,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2. 下列各组物质全部属于内环境的是 A. 血红蛋白 呼吸酶 DNA聚合酶 B. 受体 载体 消化酶 C. 二氧化碳 尿素 维生素 D. 糖原 麦芽糖 血浆蛋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血红蛋白 呼吸酶 DNA聚合酶,都是细胞内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消化酶存在于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激素的受体、运输物质的载体等主要位于细胞膜上,也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二氧化碳 尿素 维生素,都可以存在于细胞外液,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糖原存在于细胞内,麦芽糖存在于动物的消化道,二者都不是内环境,D错误.‎ 故选:C.‎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3. 下图是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图,其中①③⑤表示某种体液,②④表示细胞,①⑤所在位置是某些管道的横切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②的内环境是血液和组织液 B. 正常情况下,在③中可以检测到淀粉酶 C. 若①中蛋白质含量升高,会引起组织水肿 D. 与①相比,③⑤中蛋白质的含量比较少 ‎【答案】D ‎【解析】②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错误;淀粉酶属于分泌蛋白,存在于唾液和消化液中,不在③组织液中,B错误;若①中蛋白质含量升高,会从血浆中吸水,从而组织液中的液体会流向血浆,组织液减少,C错误;①有较多的血浆蛋白,D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问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4. 下列能够在人体内环境中发生的是 A. 神经递质的合成 B. 血红蛋白和氧气的结合 C. [H]+O2→H2O D. 抗体与特定的抗原结合 ‎【答案】D ‎【解析】神经递质的合成是在神经元细胞内完成,A错误;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与氧气的结合,B错误;[H]+O2→H2O发生在细胞内线粒体内膜上,C错误;抗体主要分布在内环境中,常常与特定的抗原结合,D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成分 ‎【名师点睛】总结:‎ ‎(1)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化学反应:①血浆、pH的调节;②抗体与抗原的识别及结合;③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④组织胺使毛细血管扩张。‎ ‎(2)不发生于内环境的生理过程:如细胞呼吸;细胞内蛋白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过程;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5. 下列液体属于体液的一组是 ‎①胆汁 ②胰液 ③血浆 ④淋巴 ⑤原尿 ⑥细胞质基质 ⑦组织液 ⑧核液 ⑨细胞液 ⑩胃液 A. ③④⑥⑦⑧⑨ B. ③④⑤⑦⑨⑩‎ C. ②③④⑤⑦⑨ D. ①②③④⑤⑦‎ ‎【答案】A ‎【解析】①胆汁属于消化液,①错误;②胰液属于消化液,②错误;③血浆属于细胞外液,③正确;④淋巴属于细胞外液,④正确;⑤原尿属于外环境,⑤错误;⑥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⑥正确;⑦组织液属于细胞外液,⑦正确;⑧细胞核液属于细胞内液,属于体液,⑧正确;⑨细胞液属于细胞内部的液体,⑨正确;⑩胃液属于消化液,⑩错误;选A。‎ ‎【考点定位】体液的组成 ‎【名师点睛】外界环境、内环境、细胞内环境的区分 ‎(1)从所属位置角度分析 外界环境——‎ 内环境——是指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细胞外液 细胞内环境——是指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分 ‎(2)从所含化学成分角度分析 排除上述成分,其余均为内环境成分。‎ ‎6. 下图为某动物体内神经调节的部分结构示意图,d处为组织液,若刺激神经元甲,则在神经元丙上可检测到动作电位。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示结构中可见2个突触和3个突触小体 B. 给予b处适宜刺激,电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C. 刺激c处,可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 D. 兴奋由d→e,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图示结构中可见2个突触和2个突触小体,A错误;给予b处适宜刺激,电表指针发生两次偏转,B错误;刺激c处,可通过观察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和肌肉的收缩情况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C正确;兴奋由d→e只发生了“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用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7. 下列有关胰液素和胰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盐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素的产生 B. 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小肠能消化食物 C. 促胰液素可经血液到胰腺 D. 盐酸引起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不包含体液调节 ‎【答案】D ‎【解析】盐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素的产生,A正确;胰腺分泌的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进入小肠能消化食物,B正确;促胰液素可经血液到胰腺等全身各处,C正确;盐酸引起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错误。‎ ‎【考点定位】促胰液素的发现 ‎8. 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 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A.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C.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 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答案】C ‎【解析】A、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A错误;‎ B、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血糖含量高于正常,B错误;‎ C、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C正确;‎ D、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慢,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稳态 ‎9. 下列有关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受体的化学成分为蛋白质,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 B. 受体能识别特定的信号分子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 C. 胰岛B细胞膜上的受体接受胰高血糖素后,胰岛素分泌量减少 D. 神经细胞膜上的受体接受神经递质后,细胞会产生兴奋或受到抑制 ‎【答案】C ‎【解析】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A正确;受体能识别特定的信号分子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行信息交流,B正确;胰岛B细胞膜上的受体接受胰高血糖素后,胰岛素分泌量增加,C错误;当神经细胞膜上的受体接受兴奋性神经递质后,细胞会产生兴奋;当神经细胞膜上的受体接受抑制性神经递质后,细胞会受到抑制,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受体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受体、胰岛素、神经递质等的作用。‎ ‎10. 下图为人胃部活动的有关调节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促进胃幽门黏膜细胞分泌胃泌素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 B. 胃酸可以杀死胃内的大多数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 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不作用于神经元 D. 在神经纤维的两点同时刺激,在这两点的中点处兴奋会抵消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示可知:促进胃幽门黏膜细胞分泌胃泌素的调节是神经调节,A项错误;胃酸可以杀死胃内的大多数细菌,说明其不具有特异性,因此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项正确;图示中通过①途径,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而②途径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C项正确;在神经纤维的两点同时刺激而产生的兴奋,会同时到达这两点的中点,所以在这两点的中点处兴奋会抵消,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1.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能产生吲哚乙酸,因而出现向光性 B. 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 C. 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 温特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答案】A ‎【解析】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A错误;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正确;温特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温特认为这种化学物质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要求学生识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识记达尔文、鲍森•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明确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在温特之后才被确认的。‎ ‎12. 关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顶芽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B. 横放的植物,生长素在其胚芽鞘尖端的横向运输,与重力有关 C. 种植于宇宙飞船内的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无法极性运输 D. 无光环境中,生长素仍然能极性运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及运输方向,要求考生知道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而运输方向有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等不同类型,其中极性运输不受光照、重力等因素的影响,而横向运输则受光照、重力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并消耗能量,因此顶芽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需要细胞提供能量,A正确;横放的植物,生长素在其胚芽鞘尖端的横向运输,与重力有关,表现为根向地弯曲生长,茎背地生长,B正确;种植于宇宙飞船内的植物体内的生长素仍能进行极性运输,C错误;无光环境中生长素仍然能极性运输,D正确。‎ ‎13. 如图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实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直立生长,④向右弯曲生长 B. 向右弯曲生长的是⑤‎ C. 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③‎ D. 单侧光能够对②④起作用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尖端是感光部位,图中①用锡箔遮住尖端,因此直立生长;②尖端能够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因此弯向右侧光源生长;③尖端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③切去尖端将不生长也不弯曲;④切去尖端后,中间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并且单侧光对其无刺激作用,因此直立生长;⑤胚芽鞘切去尖端后,在胚芽鞘的右侧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因此胚芽鞘弯向左侧生长。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①、④直立生长;②向右弯曲生长;不生长液不弯曲的是③,A、B错误;C正确;感光部位是尖端,②具有尖端,且能感受光刺激,因此单侧光对②起作用;由于④无尖端,因此单侧光对其不起作用,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产生、分布、运输以及向光性等方面的知识,学生要能够识记胚芽鞘尖端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同时也是感光部位;明确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能够根据图示处理判断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并结合选项进行相关判断。‎ ‎14. 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两组胚芽鞘相同位置分别切除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原因是 ‎ A. c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 B. a′组胚芽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 C. 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D. a′胚芽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答案】D ‎【解析】解:A、胚芽鞘尖端都能合成生长素,所以c组尖端和d组尖端都能合成生长素,A错误;‎ B、a′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也能合成生长素,B错误;‎ C、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通过极性运输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也能通过极性运输向胚芽鞘基部运输,C错误;‎ D、由于d组胚芽鞘中的相应位置切取等长的一段,接入b组胚芽鞘被切除的位置,是倒置的,而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所以a′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但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调节,解决此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图中所给的信息,本题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 ‎15.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丰富农业生产经验,至今许多仍在实践中应用。下列叙述与植物激素作用无直接关系的是 A. 适时打顶去心,可促棉株开花结实(据《农桑辑要》)‎ B. 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小豆、芝麻次之(据《齐民要术》)‎ C. 正月种白稻,五月收获后,根茬长新稻,九月又成熟(据《广志》)‎ D. 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据《格物粗谈·果品》)‎ ‎【答案】B ‎【解析】棉花适时打顶摘心是为了解除顶端优势,这与生长素的两重性有关,A项错误;豆类的根部有与根互利共生的根瘤菌,根瘤菌可以利用空气中的氮,起到固氮的作用,从而提高土壤肥力,与植物激素无关,B项符合;水稻的根茬发芽长出新稻主要与生长素有关,再发育到成熟是受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C项错误;木瓜能释放乙烯,乙烯能促进柿子的成熟,D项错误。‎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作用 ‎16. 有关种群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种群的K值为a B.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草原东亚飞蝗卵的密度 C. 山毛榉种群和它所在的群落一样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D. 理想状态下,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 ‎【答案】D ‎【解析】图中种群的K值为(a+b)/2,A错误;调查某草原东亚飞蝗卵的密度适合用样方法,B错误;山毛榉种群没有垂直分层现象,C错误;理想状态下,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以及群落的垂直结构的理解,意在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 ‎17. 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 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D. 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不能过分醒目,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应该相同,C正确;农作物上的蚜虫、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来调查种群密度,D错误。‎ ‎18. 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有关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A. 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 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 C.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 D. 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个体,A错误;“S”型增长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种群数量达K/2值时增长速率最大,在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B正确;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趋于稳定,C错误;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种群数量接近于K值,大于K值种内斗争加剧,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9. 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A. 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 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 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给海龟安装示踪器可以用来调查其洄游路线,A正确;给大雁佩戴标志环可以用来调查其迁徙路线,B正确;固着在岩礁上贝类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可以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关系,故C正确;用标志重捕法可以调查达乌尔鼠的种群密度,而不是调查丰富度,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0.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 种群数量最大 B. 种群增长量最大 C. 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D. 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答案】B ‎【解析】种群数量最大时是K值,而不是K/2,A错误;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增长量最大,此时捕捞能使种群较快恢复到K值,维持可持续生产,B正确;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因此种群数量不会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值为K值,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重点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的“S ‎”型曲线,要求学生识记“S”型曲线形成的原因,理解和掌握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合理解释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的原因。‎ ‎21. 下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①、②、③、④代表相关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激素①只能运输到垂体并作用于垂体 B. 激素②既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又能促进下丘脑的分泌 C. 寒冷环境下血液中激素①②③④的量均增加 D. 体内渗透压较高时激素④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部位水分的重吸收 ‎【答案】D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能准确分析出图中各个数字所代表的激素名称。‎ ‎22. 血糖是人体各组织细胞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胰岛素对血糖的平衡发挥重要作用。图一为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部分作用机理模式图。给人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二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出现丙种异常抗体的糖尿病病人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取得治疗效果 B. 图二中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 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肝细胞 D. 图二中当胰岛素浓度为40 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答案】B ‎23. 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信号分子在细胞间起重要作用。下图为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模型,图中Ⅰ、Ⅱ表示细胞,E、F表示物质。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上图表示缩手反射过程,细胞Ⅱ膜上的F表示受体蛋白 B. 若上图表示初次免疫过程,E经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Ⅱ,Ⅱ受刺激后可能产生淋巴因子 C. 若上图表示血糖调节过程,且E与F结合后,Ⅱ内糖原含量上升,则Ⅰ代表胰岛A细胞 D. 如上图所示,若E与F结合后,促使Ⅱ产生并释放了一种物质X,且X使E的生成量增加,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 ‎【答案】C ‎【解析】如果表示的是缩手反射,则E表示的是神经递质,F表示的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A错误;如上图表示初次免疫过程,E经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Ⅱ,Ⅱ受刺激后可能产生淋巴因子,B错误;如上图表示血糖调节过程,且E与F结合后,Ⅱ内糖原含量上升,则Ⅰ代表胰岛B细胞,C错误;如上图所示,若E与F结合后,促使Ⅱ产生并释放了一种物质X,且X使E的生成量增加,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D正确。‎ ‎24. 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B. c激素是下丘脑释放的,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 C. d表示的激素由胰岛A细胞产生,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 D. 信息分子参与的a、c、d调节过程均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图示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过程,神经调节过程的信息分子是神经递质,如b过程,体液调节过程的信息分子是相应的激素,如a、c、d过程.‎ a是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b为神经递质,c为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d为胰岛素.‎ 解:A、作用于甲状腺的激素是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A错误;‎ B、c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B错误;‎ C、d能通过调节使血糖浓度降低,所以d是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产生,C错误;‎ D、甲状腺激素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调节过程都有反馈作用,通过反馈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D.‎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25. 是人体内的免疫过程示意图,若某人接受器官移植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细胞B、C、D、F均能增殖分化 B. 移植的器官在受体内主要通过⑩发生排斥反应 C. 细胞A为吞噬细胞,能摄取、处理并特异性识别抗原 D. ⑨和⑩两种免疫方式分别为人体的第二、三道防线 ‎【答案】A ‎【解析】图示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特异性免疫的过程,A~G分别代表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其中细胞B、C、D、F均能增殖分化,A正确。移植的器官在受体内会发生免疫排斥现象,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即⑨发生排斥反应,B错误。细胞A为吞噬细胞,能摄取、处理并识别抗原,不具有特异性,C错误。⑨和⑩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者两种方式,均为人体的第三道防线,D错误。‎ ‎26. 某小组研究干旱对玉米叶片内生长素和脱落酸浓度的影响,数据如图所示,据图分析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A. 正常情况下,玉米叶片中不产生脱落酸 B. 干旱对玉米叶片中的脱落酸影响远远大于对生长素的影响 C. 随着干旱时间延长,玉米叶片内的生长素浓度越来越低 D. 随着干旱时间延长,玉米叶片内的脱落酸浓度越来越大 ‎【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正常情况下,玉米叶片中可以产生脱落酸,只是产生量较少,A错误;干旱时脱落酸的对照组和实验组相差很大,而生长素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差别不大,说明干旱对玉米叶片中的脱落酸影响远远大于对生长素的影响,B正确;据图可知,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玉米叶片内的生长素浓度先降低再升高达到最大浓度,然后再降低,而不是越来越低,C错误;随着干旱时间延长,玉米叶片内的脱落酸浓度趋于稳定,D错误。‎ ‎27. 用燕麦胚芽鞘作实验材料,处理如下:①切去胚芽鞘的尖端;②尖端套上不透光的纸;③不作任何处理;④⑤⑦⑧分别用云母片插入不同部位;⑥用两块彼此不相连的琼脂块把尖端与下部隔开如图所示。用左单侧光照射一段时间后,能向左弯曲生长的有 ‎ A. ③④⑥ B. ②④⑥‎ C. ③④⑤⑥ D. ③⑤⑦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向光弯曲和生长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部的伸长区;‎ 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或地心引力;‎ 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运输到下部的伸长区,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此出现向光弯曲,显示出向光性.‎ 解:根据题意可知,“用单左侧光照射”,因此 ‎①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①错误;‎ ‎②用不透光纸遮住尖端,胚芽鞘会直立生长,②错误;‎ ‎③不做任何处理,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③正确;‎ ‎④在左侧插人云母片,会阻断胚芽鞘左侧的极性运输,导致右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从而弯向光源生长,④正确;‎ ‎⑤在右侧插人云母片,会阻断胚芽鞘右侧的极性运输,导致左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从而弯向右侧生长,⑤错误;‎ ‎⑥用彼此不相连的两块琼脂片把尖端与下部隔开不会影响生长素的运输,因此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⑥正确;‎ ‎⑦垂直向下插入云母片使尖端完全隔开成两半会阻断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导致两侧生长素浓度相等,胚芽鞘直立生长,⑦错误;‎ ‎⑧横向插入云母片使尖端完全离断会导致胚芽鞘不生长,⑧错误.‎ 故选:A.‎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28. 图1是以小麦胚芽鞘进行的实验过程示意图。在图2曲线中能正确表示琼脂块上放置的尖端数量(N)与小麦胚芽鞘弯曲程度关系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在胚芽鞘的左侧放上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会促使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琼脂块上尖端的数量越多,生长素浓度越大,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作用加强,胚芽鞘向右弯曲程度大。但超过一定范围,促进作用减弱,胚芽鞘向右弯曲程度减弱.由此可见,B曲线能正确表示琼脂块上放置的尖端数量(N)与小麦胚芽鞘弯曲程度关系。故选:B.‎ ‎29. 如图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曲线表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只与时间有关而与其他物种无关 B. C~D段种群数量下降,主要原因有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等 C. 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 D. 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时期的水平 ‎【答案】D ‎【解析】该曲线只能表明某生态系统中一个物种的种群增长率与时间的关系,但不能表明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与其他物种有无关系,A项错误;CD段种群数量增加缓慢,其主要原因是存在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种内斗争加剧等,B项错误;由于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溶解氧不足等原因,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后期可能减少,酵母菌种群增长率会出现负值(即死亡率大于出生率),C项错误;C点的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2。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时期的水平,D项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变化 ‎【名师点睛】“S”型曲线的解读和分析方法 三图对比分析解读:(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2)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3)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30.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 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 B. 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 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菌体 ‎【答案】C ‎【解析】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野兔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A错误;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若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会导致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偏大,B错误;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而不能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这样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小,C正确;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及其夹角的菌体,结果正常,不会偏小,D错误。‎ ‎【点睛】解答AC 选项,要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明确这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31. 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率(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 (  )‎ 年份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第7年 增长率 ‎0.66‎ ‎1.24‎ ‎2.81‎ ‎3.67‎ ‎2.94‎ ‎1.65‎ ‎0.03‎ A. 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 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C. 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D. 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 ‎【答案】C ‎【解析】在调查期间,该种群增长率始终大于零,说明该种群为增长型。因种群增长率不是定值,故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应呈“S”型。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天敌、食物、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种内斗争的激烈程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因此在第7年种内斗争最激烈。‎ ‎32. 在一块方形的样地中,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不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 A. 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 B. 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 C. 所选样地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 D. 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从样地中选取样方是否具有随机性 ‎【答案】B ‎【解析】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与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的多少无关。‎ ‎33. 下列关于“引来繁花缀满枝,瓜熟蒂落也有时”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 这一现象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B. 适当喷洒2,4-D能延长“繁花缀满枝”的时间 C. 乙烯和脱落酸协同调节了“瓜熟蒂落”的过程 D. 该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受到环境因素的调控 ‎【答案】D ‎【解析】A、“瓜熟蒂落”有关的激素是乙烯和脱落酸,说明这一现象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A正确;B、2,4-D是生长素类似物,具有跟生长素类似的功能,一定浓度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B正确;C、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具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因此乙烯和脱落酸协同调节了“瓜熟蒂落”的过程,C正确;D、该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受到植物体自身基因转录的调控,D错误。故选:D.‎ ‎34. 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科学家在该植物某一生长周期内,发现茎中两种激素的含量和茎段生长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推测正确的是 A. 茎的伸长与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有关,与乙烯无关 B. 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 C. 茎段中乙烯含量增高,会增强生长素的促进作用 D. 图中a、b两个时刻,该植物茎段的生长速度相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当植物茎中生长素的含量达到M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当茎中乙烯的含量达到一定浓度时,反过来会抑制生长素的合成.‎ 解:A、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各种激素是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共同起作用的,A错误;‎ B、据图分析,生长素浓度增大到一定值,即M时,会促进植物茎中乙烯的合成,B正确;‎ C、据图分析,当乙烯的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会抑制生长素的合成,C错误;‎ D、图中a、b两个时刻,该植物生长素的含量相同,但a点能促进植物生长,b点植物基本不生长,D错误. ‎ 故选:B.‎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35. 为提高棉花纤维的长度,研究者取开花前2天(未受精)的棉花胚珠细胞(A)和开花当天(受精)的棉花胚珠细胞(B)在体外培养,于不同时间分别给予适宜浓度的不同的激素。实验结果见下表。‎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A B A B A B A B 在培养液中添加的激素 培养于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 培养于含赤霉素的培养液中 培养于含生长素+赤霉素的培养液中 后期再添加生长素和赤霉素 培养结果 均产生了纤维细胞并使之伸长 均产生了纤维细胞并使之伸长 均产生了纤维细胞并使之伸长 均没有纤维细胞产生 上述实验表明 A. 两种激素均能引起棉花胚珠细胞分化和伸长 B. 受精与否决定了棉花胚珠细胞的分化和伸长 C. 只要添加两种激素棉花细胞就能分化和伸长 D. 两种激素共同使用和单独使用的结果不同 ‎【答案】A ‎【解析】由实验结果可知,两种激素均能引起棉花胚珠细胞分化和伸长,A正确;由每个实验的A、B可知,与受精与否无关,B错误;有4组实验分析可知,与共同使用或单独使用无关,但是与添加时间早晚有关,CD错误。‎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的作用 ‎【名师点睛】分析表格:第1组说明生长素能引起棉花胚珠细胞分化和伸长;第2组说明赤霉素能引起棉花胚珠细胞分化和伸长;第2组说明生长素+赤霉素能引起棉花胚珠细胞分化和伸长;第4组说明后期再添加生长素和赤霉素没有作用,据此答题.‎ 二、非选择题 ‎36. 血浆正常的渗透压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结构与功能至关重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必须考虑生理盐水(NaCl溶液)的浓度。请完善下列相关实验。‎ ‎(1)确定实验的名称:______________ 。‎ ‎(2)实验材料:试管若干、抗凝剂(如柠檬酸钠)、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采血针、显微镜等。‎ ‎(3)实验步骤:‎ ‎①取7支洁净试管,分别编号为1~7号,分别加入2mL浓度为0.3%、0.5%、0.7%、0.9%、1.1%、1.3%、1.5%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如柠檬酸钠)。‎ ‎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③向1~7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5 min。‎ ‎④分别取7支试管中混合液各一滴,置于7张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做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预期结果:‎ 如果红细胞在0.9%的NaCl溶液中____________,则生理盐水的浓度应该等于0.9%。‎ ‎【答案】 (1). 探究人的生理盐水的浓度 (2). NaCl溶液 (3). 红细胞形态的变化 (4). 形态没有明显变化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通过探究适合于人体的生理盐水的浓度的实验,考查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根据题意和题中所给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人的细胞内液中无机盐离子的浓度与0.9%的生理盐水浓度相当,为等渗溶液。低于该浓度,组织细胞会因吸水而涨破;反之则会失水皱缩。‎ ‎(1)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结构与功能至关重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必须考虑生理盐水的浓度。因此该实验的名称为:探究适合于人体的生理盐水浓度。‎ ‎(3)①由于探究为患者输液治疗时为什么要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所以取5支洁净试管,编号为1~5号,分别加入2mL质量分数为0.3%、0.5%、0.7%、0.9%、1%、1.3%、1.5%的NaCl溶液。④制成临时装片后,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红细胞形态变化,从而判断生理盐水的浓度。‎ ‎(4)如果红细胞在0.9%的NaCl溶液中形态没有明显变化,说明红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故生理盐水的浓度等于0.9%。‎ ‎37. 海兰褐为现在多数养殖场养殖的主要产蛋鸡,年产蛋量可以超过300个;其产蛋量会受到光照时间的影响,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结构A中的细胞具有_________的功能;激素b为________激素。图中体现的生命活动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___。 ‎ ‎(2)垂体细胞是否具有识别激素c的受体?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过程中,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 ‎(4)如果在养鸡场,使鸡多产蛋,据图示信息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神经传导和分泌激素 (2). 促性腺 (3). 神经—体液(激素)调节 (4). 当激素c超过正常水平时,垂体细胞上的激素c受体就识别激素c,抑制激素b的分泌 (5). 分级调节 (6). (负)反馈调节 (7). 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解析】(1)由图中可看出,结构A为下丘脑,具有神经传导与分泌功能;激素a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为促性腺激素;图中的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2)激素c是由卵巢分泌的,且具有促进产卵功能,应为雌性激素,并且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抑制作用,因此下丘脑和垂体上都有雌性激素的识别受体。‎ ‎(3)图示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包括性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4)图中显示,鸡的产卵受光周期影响,在长日照条件下,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应激素增加,促进性腺分泌雌激素,从而使鸡产更多的卵。‎ ‎【考点定位】性激素分泌调节 ‎【名师点睛】1.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相似,性激素的分泌也具有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2.各种激素都属于信息分子,在细胞间传递信息,都是通过与靶细胞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传递信息的;3.鸡的产卵受光周期影响,在长日照条件下,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应激素增加,促进性腺分泌雌激素,从而使鸡产更多的卵,是神经—体液(激素)调节的结果。‎ ‎38. 为了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一位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步骤:‎ ‎①取一段玉米胚芽鞘,切去顶端2 mm,使胚芽鞘不再产生生长素;‎ ‎②将形态学上端朝上放置,在上端放一块含有生长素的琼脂,下端放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如下图);‎ ‎③过一段时间后检测下端的琼脂块中是否含有生长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的跨膜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 ‎(2)该同学实验设计不够严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请你指出其中的问题:_____________。‎ ‎(3)欲用胚芽鞘证明空白的琼脂块是否含有生长素,请写出实验思路。‎ ‎【答案】 (1). 主动运输 (2). 缺少对照实验 (3). 取若干胚芽鞘去尖端,平均分成A、B两组;A组在去尖端胚芽鞘上面放空白琼脂块,B组在去尖端胚芽鞘上面不放空白琼脂块。培养一段时间,观察A、B组生长状况。A组生长比B组快。可以证明空白的琼脂块是含有生长素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够识记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同时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以及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对实验进行评价和完善的能力和预期实验结果获取结论的能力。明确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完善实验过程,然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1)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在胚芽鞘、芽和幼根中,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2)该同学的设计不够严谨,缺少对照实验,可以增加一组对照试验:取相同的玉米胚芽鞘,切去顶端,将形态学上端朝下放置,如图做相同的实验(其他操作同题干中的实验组)‎ ‎(3))欲用胚芽鞘证明空白的琼脂块是否含有生长素,其实验思路是:取若干胚芽鞘去尖端,平均分成A、B两组;A组在去尖端胚芽鞘上面放空白琼脂块,B组在去尖端胚芽鞘上面不放空白琼脂块。培养一段时间,观察A、B组生长状况。A组生长比B组快。可以证明空白的琼脂块含有生长素。‎ ‎39. 请根据如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______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的趋势。这充分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物________的特性。‎ ‎(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______。‎ ‎(3)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_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若出现cd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丽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点后,增长速率为0。‎ ‎(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___________点后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图中曲线Ⅱ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据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____________。‎ ‎【答案】 (1). Ⅰ (2). 过度繁殖 (3). Ⅱ (4). Ⅱ (5). 55亿 (6). f (7). e (8). 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9). 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曲线图分析,曲线Ⅰ表示J型曲线,曲线Ⅱ表示S型曲线。马缨丹引种到夏威夷后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来生威胁,说明是J型增长,图中曲线Ⅰ符合;自然环境下,人口的增长为S型曲线,图中曲线Ⅱ符合,CD段表示种群的数量下降,即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1)根据曲线可知,Ⅰ表示“J”型曲线,Ⅱ表示“S”型曲线;外来物种入侵,短时间内出现J型增长,即曲线Ⅰ,体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过度繁殖。‎ ‎(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即表现为图中的曲线Ⅱ。‎ ‎(3)自然环境下,人口的增长为S型曲线,与图中曲线Ⅱ符合,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最适人口数量应在K/2时(此时种群增长率最高),所以最适人口数量应为55亿。‎ ‎(4)S型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率为0,即f点。‎ ‎(5)据图分析,e点时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e点后进行。‎ ‎(6)通常对有害的种群控制常采用增加有害动物的环境阻力,即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J型增长曲线、S型增长曲线的特点和实现条件。‎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