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9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B卷)生物(理)试题(解析版)
www.ks5u.com 一、选择题(45分) 1.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为弱酸性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答案】A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名师点睛】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PH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比如H2CO3/NaHCO3,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2. 下列对人和高等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激素调节是通过调节细胞的代谢而发挥作用的 ②激素调节的启动较慢,持续时间长 ③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激素调节来协调的 ④激素调节迅速而精确,反应时间短 ⑤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⑥激素是参与体液调节的唯一化学物质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⑤ D.④⑤⑥ 【答案】A 【解析】激素调节是通过调节细胞的代谢而发挥作用的,①正确;激素调节的启动较慢,持续时间长,②正确;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来协调的,③错误;神经调节迅速而精确,反应时间短,④错误;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⑤ 正确;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包括激素和其他化学物质,⑥错误,故选A。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在激素同受体结合后,激素原本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不再具有原来激素具有的生物学效应,就叫做灭活.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3. 下列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寒冷环境刺激可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机体产热增加 B.寒冷环境刺激可使皮肤血管收缩, 汗腺分泌减少 C.炎热环境刺激可使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增加,机体散热增加 D.人体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来调节体温恒定 【答案】C 4. 下图表示了一个健康人饭后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变化,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B.进食后的2h内,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C.2h~3h之间,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有所增加 D.3.5h时,血糖浓度较高是肌糖原开始分解所致 【答案】D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5. 某成年人从25℃环境来到10℃环境中,体温维持正常,其散热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段的散热量少于产热量 B.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汗液分泌增加 C.c﹣d段皮肤血管逐渐舒张 D.d﹣e段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 【答案】D 【解析】体温维持正常,a-b段的散热量等于产热量,A错误;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温度降低,温差增大,B错误;c-d段由于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血流量,C错误;d-e段表示机体经调节后,产热散热相对稳定,产热速率大于a-b段,D正确。 【考点定位】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6. 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 A.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B.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C.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D.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答案】A 【解析】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异生,使血糖降低.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胰岛素就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使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降低,故而使血糖水平不能降低,使血糖水平过高,故选A。 【考点定位】血糖调节 7. 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不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8.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菌、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均能识别抗原 B.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C.一种抗原常常刺激机体产生多种抗体 D.自身免疫病和艾滋病是由机体免疫功能不强或缺陷造成的 【答案】 B 【解析】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B正确;一种抗原常常刺激机体产生一种抗体,C错误;自身免疫病是由机体免疫功能过强造成的,D错误。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人体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9. 下列免疫反应,属于体液免疫反应的是 A.眼泪中的溶菌酶破坏侵入人体的细菌 B.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C.抗体与病菌结合抑制病菌繁殖 D.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 【答案】C 10. 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A.若抗原再次进入人体内不能被浆细胞特异性识别 B.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不属于免疫过程 C.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 D.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答案】B 【解析】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的抗体,但不能识别抗原,A正确;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属于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B错误;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HIV杀死T细胞所致的人体无免疫能力而引起其他病原体感染而死亡的,C正确;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D正确。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识别抗原和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 (1)识别抗原的细胞: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2)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吞噬细胞只能识别自己与非己成分,因而没有特异性的识别能力,除吞噬细胞以外①中其余的细胞都有特异性的识别能力。 11. 关于右图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若某植物幼苗已经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大于f B.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小于f C.除草剂灭草的原理是使杂草的生长素浓度处于大于h状态下 D.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是图中曲线的E点及E点以后区间 【答案】A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名师点睛】生长素生理作用是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是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12.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与此图无关的结论是 A.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B.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C.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和芽都具有促进作用 D.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答案】D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13. 下列不是植物激素的是 A.乙烯 B.吲哚乙酸 C.吲哚丁酸 D.2,4﹣D 【答案】D 【解析】乙烯是植物激素,A正确;吲哚乙酸是生长素,是植物激素,B正确;吲哚丁酸也是植物体内产生的植物激素,C正确;2,4D是人工合成的,不是植物体产生的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叫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植物激素,D错误。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主要是能够区分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并能识记常见的生长素类似物:2,4-D、萘乙酸等。 14.按一对夫妇一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B 【解析】种群数量和密度只能说明人口基数,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A错误; 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的动态,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B正确;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C错误;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 【名师点睛】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15. 下列关于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某池塘中全部的鱼是一个群落 B.通常越接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大 C.森林的垂直分层主要受光照的影响 D.森林中动物的垂直分布与食物和栖息场所有关 【答案】A 16.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右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答案】D 【解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为:丙→甲→乙→丁,当乙的数量增加时,因乙是以甲为食的,所以甲由于天敌增加,数量就会相应下降;由于甲是以丙为食,也就是甲是丙的天敌,丙的天敌数目减少其数目就增加;又由于丁是以乙为食,乙的数量增加,导致丁因食物充足而数目增加,故选D。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7. 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物种数量 年数 植物类别 1 4 15 25 40 草本 28 27 26 30 34 灌木 0 3 4 12 19 乔木 0 0 0 14 23 总计 28 30 30 56 76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答案】B 18. 下列有关几个生态学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群落是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C.生态系统是生产者、消费者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C 【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正确;群落是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B正确;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19.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草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答案】C 20. 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答案】B 21. 生物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C.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D.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答案】B 【解析】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A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显著变化,B错误;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含有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所以火灾过后森林上发生的是次生演替,C正确;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 【名师点睛】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2. 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A 23. 右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①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循环进行的 B.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 C.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D.图中①代表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A错误;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一部分被由于呼吸消耗、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所以是逐级递减的,B正确;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C 错误;图中①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 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 24. 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要研究被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去向,不应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A.羊的呼吸消耗量 B.羊的粪便量 C.羊的生产量 D.部分死亡羊的重量 【答案】B 2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当狼捕食兔子并转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B.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狼不可能获得兔子的全部能量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答案】A 【解析】食物链是从生产者开始的,所以第一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生产者,而兔子应该属于第二营养级,所以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A错误; 绿色植物(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从而使能量和碳元素进入了生物群落,C正确;生态系统的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而能量是单向传递不循环的,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6. 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豌豆幼苗切断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答案】C 【解析】色氨酸可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转变为生长素,幼嫩的叶片等部位可以产生生长素,A正确;成熟茎韧皮部的筛管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B正确;幼嫩的植物细胞对生长素更敏感,C错误;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D正确。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作用 【名师点睛】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胚芽鞘实验中四个重要部位 ①生长素产生的部位——胚芽鞘的尖端。 ②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下部的一段。 ③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的尖端。 ④弯曲生长的部位——下部的一段。 27. 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人体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答案】D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体液免疫过程: 28. 下列实践应用与激素无直接关系的是 A.适时打顶去心,可促进棉株开花结实 B.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种豆肥田 C.在未成熟的柿子中放入木瓜,涩味尽失 D.在播种前先将种子浸泡一段时间 【答案】B 【解析】适时打顶去心,顶芽不能产生生长素运向侧芽,则解除了顶端优势,促进侧芽发育成侧枝,促进棉株开花结实,A正确;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前者可以固氮,后者可以提供有机物,所以种豆可以肥田,与植物激素无关,B错误;成熟的柿子可以产生乙烯,促进木瓜成熟,所以涩味尽失,C正确;在播种前先将种子浸泡一段时间,可以降低脱落酸的含量,解除脱落酸对种子的抑制作用,促进种子萌发,D正确。 【考点定位】植物的激素调节 29. 关于人体内酶和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C. 微量高效是酶和激素的共同特征 D. 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可影响细胞代谢 【答案】A 30. 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 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个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 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A正确;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B正确;能量流动逐渐递减,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C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及分解者,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名师点睛】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通常用于维持自身生命活动通过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了,一部分构成生物体组成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一部分被下一个营养级摄入而同化,未同化及该营养级的生物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未利用能量。 二、非选择题(45分) 31.回答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问题 (1)通常,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所处环境温度比母体内低,甲状腺激素水平会升高。在这个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是分级调节,其中由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2)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包括提高 的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多;影响神经系统的 。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 。 (3)食物经胃肠道消化吸收,使血糖浓度 ,刺激 细胞分泌 ,维持血糖稳定。 (4)严重腹泻或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位于 的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一方面传至 ,引起 ;另一方面可以使 激素增多,从而促进 对水的重吸收。 【答案】(1)下丘脑 垂体 (2)细胞代谢 兴奋性 全身细胞 (3)升高 胰岛B细胞 (4)下丘脑 大脑皮层 渴感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 【考点定位】动物激素的调节 【名师点睛】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 ①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能产生显著的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②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32. 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____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 (3)下图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_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偏高 (2)垂直;(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 (3))20 0 【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33.在非消化期,胰液几乎是不分泌或很少分泌的。进食开始后,胰液分泌即开始。所以,食物是使胰腺兴奋的自然因素。进食时胰液分泌受神经和体液调节双重控制,但以体液调节为主。图1为胰腺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1~5 代表特定的结构或物质。图3是胰岛的示意图;图4是图3 的局部放大图,6~9 代表不同的液体。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食物进入胃后,扩张胃体,通过反射,作用于胰腺,直接刺激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液,该反射为___________反射,其效应器是___________。图2中突触是由_________(写数字)组成的,与2中的神经递质的释放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 (2)当离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是由_____区流向_____区。 (3)图3中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分泌的调节血糖的两种激素表现为____________作用。若验证胰岛素在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的作用,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对正常小鼠注射一定剂量的葡萄糖和胰岛素的顺序是______。 (4)某些糖尿病患者是在感染了某病毒后患病的。分析可知:胰岛B细胞上的一些物质分子结构与病毒上的__________分子结构相似,在机体细胞免疫中产生的_________对胰岛B细胞进行攻击,致其受损进而导致分泌的胰岛素减少,此种糖尿病属于_______病。 (5)图4中内环境主要有_______(写数字)。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若图4中血液的流动方向为10→ 8,则在饥饿时,8处的__________(激素)浓度大于10处。 【答案】(每空1分,共14分)(1)非条件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腺体细胞 3、4、5 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2)未兴奋 兴奋 (3)拮抗 胰岛素、葡萄糖 (4)抗原 效应T细胞 自身免疫 (5)7、8、9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胰高血糖素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突触的结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