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ww.ks5u.com 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细胞分裂间期不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A. 姐妹染色单体的形成 B. 染色体的复制 C. 染色体数目加倍 D. DNA数目加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均需在间期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完成复制后,DNA的数目加倍,而染色体数目不变,但是出现染色单体。‎ ‎【详解】A、姐妹染色单体的形成于分裂间期,A正确;‎ B、染色体的复制于分裂间期,B正确;‎ C、染色体数目加倍于后期,C错误;‎ D、DNA数目加倍于分裂间期,D正确。‎ 故选C。‎ ‎2.下图是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图像,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上述细胞有丝分裂的顺序是c、a、d、b B. 显微镜下观察到最多的细胞处于c时期 C. 开始出现染色体的时期是a时期 D. 在高倍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细胞壁、染色体、赤道板结构的是d时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细胞中有核膜,且染色体分布散乱,处于有丝分裂前期;b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有丝分裂后期;c细胞中染色体呈现染色质状态,处于间期;d细胞中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示四个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后期、间期、中期,因此正确的排列顺序为c、a、d、b,A正确;‎ B、分裂间期所占时间最长,因此显微镜下观察到最多的细胞处于c时期,B正确;‎ C、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开始出现染色体,C正确;‎ D、赤道板是一道假想的板,并不存在,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及其各个时期的典型特征,能够根据染色体的状态、数目、行为等特征判断各个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进而结合选项分析答题。‎ ‎3.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剪取洋葱根尖5cm解离并制作临时装片 B. 漂洗的目的是洗去盐酸和酒精 C. 压片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分散 D. 解离液是盐酸和酒精1:1的混合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 ‎1、解离:剪取根尖2-3mm(最好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 ‎4‎ ‎、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既制成装片。‎ ‎5、观察:(1)低倍镜观察把制成的洋葱根尖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要求找到分生区的细胞,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高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的细胞后,把低倍镜移走,直接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的既清晰又较亮,直到看清细胞物象为止。‎ ‎【详解】A、剪取根尖2-3mm解离并制作临时装片,A错误;‎ B、漂洗的目的是洗去盐酸和酒精,防止解离过度,B正确;‎ C、压片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分散,便于观察,C正确;‎ D、解离液是盐酸和酒精1:1的混合液,D正确。‎ 故选A。‎ ‎4.同一动物个体的神经细胞与肌细胞在功能上是不同的,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分化的结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分化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 B. 未离体的体细胞不会表现出全能性 C. 细胞分化是蛋白质种类和数目改变的结果,是分化的根本原因 D. 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意义: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详解】A、细胞分化贯穿于生物体的整个生命历程,在胚胎期达到最大分化程度,A正确;‎ B、未离体的已分化细胞的全能性受到抑制,不会表现出全能性,B正确;‎ C、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错误;‎ D、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5.下列关于细胞衰老和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降低 B. 衰老的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加快 C. 青蛙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属于细胞凋亡 D.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衰老的细胞内大多数酶的活性降低,A正确;‎ B、衰老的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弱,B错误;‎ C、青蛙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属于细胞凋亡,C正确;‎ 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编程性死亡,D正确。‎ 故选B。‎ ‎6.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癌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因此易分散转移 B. 癌变前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明显差别 C. 原癌基因对于正常细胞来说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D. 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癌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癌变的原因:(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2‎ ‎)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详解】A、细胞癌变后,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癌细胞容易扩散和转移,A正确;‎ B、细胞癌变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发生显著改变,B正确;‎ C、抑癌基因对于正常细胞来说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C错误;‎ D、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癌变,D正确。‎ 故选C。‎ ‎7.在生物学的研究中,实验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材料选对了,就等于实验成功了一半,下列关于研究材料及结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发现了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 B. 萨顿等人以果蝇为实验材料,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 赫尔希与蔡斯以肺炎双球菌为实验材料,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D. 沃森和克里克以DNA大分子为实验材料,破译了全部密码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3、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4、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孟德尔以豌豆为研究材料,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发现了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摩尔根等人以果蝇为研究材料,通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错误;‎ C、赫尔希与蔡斯以噬菌体和细菌为研究材料,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区分蛋白质与DN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错误;‎ D、沃森和克里克以DNA大分子为研究材料,采用物理模型构建法,构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D错误。‎ 故选A。‎ ‎8.豌豆的圆粒对皱粒是显性,现有一圆粒豌豆自交,其后代既有圆粒豌豆又有皱粒豌豆,若让其后代全部圆粒豌豆进行自交,则其自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 A. 3:1 B. 6:1 C. 5:1 D. 1:1‎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现有一圆粒豌豆自交,其后代既有圆粒豌豆又有皱粒豌豆,说明圆粒为显性性状,皱粒为隐性性状,用D、d表示,则亲代圆粒的基因型为Dd,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1:2:1,表现型及比例为圆粒:皱粒=3:1。‎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圆粒对皱粒为显性性状,且亲本的基因型为Dd,子一代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1:2:1。让子一代种的圆粒豌豆(DD:Dd =1:2)自交,后代皱粒的比例=2/3×1/4=1/6,因此自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圆粒:皱粒=5:1。‎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其实质,能够根据相对性状法判断显隐性关系、亲本的基因型和子一代的基因型,注意题干要求的是子一代中显性性状的个体的自交而非自由交配。‎ ‎9.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豌豆属于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植物,所以用其做人工异花传粉实验不需要套袋 B. 遗传因子组成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则遗传因子组成一定相同 C. 孟德尔在做杂交实验时,去雄与人工授粉可同时进行 D. 绵羊白毛和黑毛属于一对相对性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 ‎2、基因型是指某一生物个体全部基因组合的总称,它反映生物体的遗传构成,即从双亲获得的全部基因的总和。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生物体的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决定。‎ ‎【详解】A、豌豆属于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植物,所以用其做人工异花传粉实验需要进行套袋处理,A错误;‎ B、遗传因子组成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遗传因子组成也不一定相同,B错误;‎ C、孟德尔在做杂交实验时,去雄时花粉还未成熟,不能同时进行人工授粉,C错误;‎ D、绵羊的白毛和黑毛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一对相对性状,D正确。‎ 故选D。‎ ‎10.已知豌豆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现有黄色皱粒与绿色圆粒两品种杂交,其后代出现黄色圆粒 70 株,绿色圆粒68 株,黄色皱粒 73 株和绿色皱粒 71 株,则两亲本的基因型是( )‎ A. YYrr 和 yyRr B. YYrr 和 yyRR C. Yyrr 和 yyRR D. Yyrr 和 yyRr ‎【答案】D ‎【解析】‎ ‎【分析】‎ 已知豌豆的黄色(Y)对绿色(y),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黄色皱粒与绿色圆粒豌豆杂交得到后代:黄圆70,绿圆68,黄皱73,绿皱71,先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每一对基因交配的后代分离比,从而判断亲本的基因型。‎ ‎【详解】已知后代出现黄色圆粒70株,绿色圆粒68株,黄色皱粒73株和绿色皱粒71株,分别考虑两对性状的分离比:黄色:绿色=(70+73):(68+71)≈1:1,是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亲本的相关基因型是Yy、yy;圆粒:皱粒=(70+68):(73+71)≈1:1,是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亲本的相关基因型是Rr、rr。由于亲本的表现型为黄色皱粒与绿色圆粒,所以其基因型是Yyrr和yyRr。故选D。‎ ‎11.牵牛花的花色有红色、白色和紫色,现选取白色和紫色二个纯合品种做杂交实验,结果如下:紫花×白花,F1全为紫花,F1自交,F2表现型及比例为9紫花:3红花:4白花。F2紫花中纯合子比例为 A. 1/6 B. 1/9 C. 1/3 D. 2/3‎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F2表现型及比例为9紫花:3红花:4白花,9:3:4的比例是9:3:3:1比例的变形,说明花色是由两对基因控制的,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子一代紫花的基因型是双杂合子。‎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控制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子一代的基因型为双杂合子,才会导致后代出现9:3:4的性状分离比,其中9紫花种只有1份是纯合子,因此子二代紫花种纯合子的比例为1/9。‎ 故选B。‎ ‎12.基因型为AaBbCCDd的豌豆自交(4对基因分别控制4对相对性状且位于4对同源染色体上),后代可能出现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种类分别是 A. 27,8 B. 8,6 C. 9,4 D. 12,9‎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已知4对基因分别控制4对相对性状且位于4对同源染色体上,说明4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纯合子自交后代只有一种基因型,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有3种、表现型有2种。‎ ‎【详解】基因型为AaBbCCDd豌豆自交,求子代基因型、表现型可以把亲本成对的基因拆开,一对一对的考虑:Aa自交后代有3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Bb自交后代有3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CC自交后代只有1种基因型、1种表现型;Dd自交后代有3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因此,基因型为AaBbCCDd的豌豆自交,后代的基因型种类=3×3×1×3=27种,表现型种类=2×2×1×2=8种。‎ 故选A。‎ ‎【点睛】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 ‎(1)基因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2)解题思路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按分离定律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将获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到正确答案。‎ ‎13.减数分裂过程中,一个四分体含有 A. 四条染色体 B. 四个双链DNA C. 两条染色单体 D. 两个双链D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因此一个四分体就一对同源染色体,由此可判断一个四分体含2条染色体(2个着丝粒),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详解】A、一个四分体含有两条染色体,A错误;‎ B、一个四分体含有四个双链DNA,B正确;‎ C、一个四分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C错误;‎ D、一个四分体含有四个双链DNA,D错误。‎ 故选B。‎ ‎14.如图是某一动物体中不同细胞的分裂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乙细胞的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B. 分离定律发生于图中的丁细胞所处的时期,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图中的甲细胞所处的时期 C. 动物性腺中的细胞不会发生图中丙细胞所示的分裂现象 D. 图中丙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丁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A、由于丁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该动物是雄性的,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乙细胞的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 B、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丁图细胞所示时期,B错误;‎ C、动物性腺种的细胞既可以进行减数分裂,也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因此动物性腺中的细胞会发生图中丙细胞所示的分裂现象,C错误;‎ D、丁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及其规律性变化,能够根据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染色体的数目、行为等典型特征判断各个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 ‎15.血友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某人正常,且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正常,但其弟弟患血友病,则其弟弟的血友病基因来自于 A. 祖父 B. 祖母 C. 外祖父 D. 外祖母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而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1)交叉遗传(色盲基因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的)、隔代遗传;‎ ‎(2)母患子必病,女患父必患;‎ ‎(3)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某正常人的弟弟为血友病患者(XhY),其致病基因h来自母亲,而母亲正常,则母亲的基因型为XHXh;由于外祖父、外祖母均正常,因此母亲的致病基因h来自外祖母,即外祖母的基因型也为XHXh。因此,其弟弟的血友病基因在该家族中的传递途径是外祖母→母亲→弟弟。‎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首先要求考生明确血友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次要求考生识记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能结合题干信息准确推断血友病基因在该家族中的传递途径。‎ ‎16.一个基因型为AaBb (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精原细胞(不发生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经过减数分裂,则其可产生多少种配子 A. 1种 B. 2种 C. 3种 D. 4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 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 ‎【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 故选B。‎ ‎17.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DNA是S型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B. 艾弗里实验证明了S型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C.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和蛋白质外壳均进入细菌中 D. T2噬菌体的增殖所利用的原料均来自宿主细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格里菲斯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S型细菌转化为R型细菌,A错误;‎ B、艾弗里实验证明了S型菌的遗传物质是DNA,B错误;‎ C、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了外面,C错误;‎ D、T2噬菌体增殖过程中,除了模板,所需原料、酶等均来自宿主菌,D正确。‎ 故选D。‎ ‎18.下列有关核DNA分子结构的说法,错误的是 A. DNA分子的两条链在方向上表现为反向平行,碱基关系上表现出互补配对 B. 双链DNA分子中嘌吟碱基数等于嘧啶碱基数 C. 碱基对通过氢键相连排列在DNA分子的内侧 D. 脱氧核糖与脱氧核糖相连,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详解】A、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两条链上的碱基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正确;‎ B、由于嘌呤只能和嘧啶配对,且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所以双链DNA分子中嘌吟碱基数等于嘧啶碱基数,B正确;‎ C、碱基对通过氢键相连排列在DNA分子的内侧,C正确;‎ D、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相连,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构成基本骨架,D错误。‎ 故选D。‎ ‎19.在某细胞中,若有一个控制有利性状的DNA分子片段为,在复制时所需要的条件是 ‎①ATGTG或TACAC作模板链 ②4种核糖核苷酸 ③4种脱氧核苷酸 ④DNA聚合酶 ⑤DNA水解酶 ‎⑥ATP ⑦DNA解旋酶 A. ①③④⑥ B. ③④⑥⑦ C. ①②⑤⑦ D. ①③⑥⑦‎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关DNA复制应该掌握以下几点:‎ DNA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 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连结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 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DNA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 DNA复制意义:通过复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详解】①DNA分子复制时以两条链分别为模板,所以需要ATGTG和TACAC作模板链,①错误;‎ ‎②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而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②错误;‎ ‎③脱氧核苷酸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作为DNA复制的原料,③正确;‎ ‎④DN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能催化合成脱氧核苷酸链,④正确;‎ ‎⑤DNA水解酶催化DNA分子水解,所以在DNA分子复制过程不需要,⑤错误;‎ ‎⑥ATP能为DNA分子复制提供能量,⑥正确;‎ ‎⑦DNA解旋酶可以将DNA的双链打开,作为DNA复制的模板链,⑦正确。‎ 故选B。‎ ‎20.将双链被15N标记的一个DNA分子放在含有14N的培养基中,让其复制三次,则含有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比例、只含有14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比例是 A. 1/8,7/8 B. 1/4,1 C. 1/4,3/4 D. 1/8,1‎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用15N标记的一个DNA分子放在含有14N的培养基中,让其复制三次,则产生的DNA分子共有23=8个,其中含有15N的DNA分子有2个,含有14N的DNA分子有8个。因此,连续复制三次,含有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比例为1/4,只含有含有14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比例=(8-2)÷8=3/4。‎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过程和特点,明确无论复制多少次,都只有2个DNA分子含有最初的母链,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21.下列有关基因与DNA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DNA分子是基因的集合体 B. 基因是4种碱基对的随机排列 C. 每个基因的长度相同 D.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 ‎【详解】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所以DNA不仅仅是基因的集合体,A错误;‎ B、基因是4种脱氧核苷酸对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的,B错误;‎ C、每个基因的长度不一定相同,C错误;‎ D、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正确。‎ 故选D。‎ ‎22.下面的甲、乙两图为真核细胞中发生的部分代谢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 A. 甲图所示过程称为翻译,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 B. 甲图所示过程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从左到右 C. 乙图所示过程称为转录,转录的场所主要在细胞核 D. 甲图和乙图所示过程中都发生了碱基配对,并且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甲图为翻译过程,以mRNA为模板,发生在核糖体,原料是二十种氨基酸;分析乙图:乙图为转录过程,以DNA一条单链作为转录的模板链,原料是四种核糖核苷酸,酶是RNA聚合酶。‎ ‎【详解】A、甲图所示为翻译过程,多个核糖体同时完成多条多肽链的合成,A错误;‎ B、根据肽链的长度分析,甲图所示过程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从右到左,B错误;‎ C、乙图所示过程称为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C正确;‎ D、转录和翻译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是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详细过程,能够根据模板的种类、产物的种类、发生的场所等条件判断两幅图所代表的过程的名称,进而结合选项分析答题。‎ ‎23.在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密码子、反密码子分别存在于 A. DNA、mRNA、tRNA上 B. mRNA、DNA、tRNA上 C. 蛋白质、DNA、mRNA上 D. tRNA、mRNA、DNA上 ‎【答案】A ‎【解析】‎ ‎【分析】‎ 遗传信息与密码子的区别:一是存在的位置不同,遗传信息是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密码子是mRNA上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二是作用不同,遗传信息决定着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但是间接作用,而密码子则是直接控制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反密码子是tRNA分子上与mRNA分子中密码子互补配对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详解】遗传信息是指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顺序,因此遗传信息在DNA分子上;遗传密码(密码子)是指mRNA中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因此密码子在mRNA上;反密码子是指tRNA一端的3个碱基,能与密码子互补配对,因此反密码子在tRNA上。‎ 故选A。‎ ‎24.如图为中心法则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③分别表示转录、复制、翻译 B. 正常人体细胞能完成的过程是①②⑤‎ C. ④过程为逆转录过程,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 ③过程发生在核糖体,有3种RNA参与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生物的中心法则图解,其中①为DNA分子复制过程,②为转录过程,③为翻译过程,④为逆转录过程,⑤为RNA分子复制过程;逆转录和RNA的复制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①为DNA分子复制过程,②为转录过程,③为翻译过程,A错误;‎ B、正常人体细胞能完成的过程是①DNA复制、②转录和③翻译,B错误;‎ C、④为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错误;‎ D、③为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需要mRNA、tRNA和rRNA的参与,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翻译及其中心法则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能够从模板、原料、能量、酶等方面对各个过程进行对比,进而准确判断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过程的名称。‎ ‎25.下列属于基因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的是 ‎①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②人类的白化病 ③囊性纤维病 ④苯丙酮尿症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途径是: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②基因控制的吧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①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①正确;‎ ‎②人类的白化病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实例,②错误; ③囊性纤维病是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③正确; ④苯丙酮尿症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实例,④错误。 故选A。 ‎ ‎26.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变异 B. 基因突变频率很低,种群每代突变的基因数很少 C. 基因突变发生后,生物的表现型可能不改变 D. 发生在配子中的基因突变存可能遗传给后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关基因突变,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 ‎(3)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4)体细胞突变一般不遗传给子代,生殖细胞突变一般可以遗传给子代。‎ ‎(5)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详解】A、生物体内发生的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A正确;‎ B、基因突变频率很低,但种群每代突变的基因数很多,B错误;‎ C、基因突变发生后,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生物的表现型可能不改变,C正确; D、发生在配子中的基因突变有可能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D正确。‎ 故选B。‎ ‎27.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重组发生在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过程中 B. 基因A因缺失部分碱基形成它的等位基因a属于基因重组 C. 基因重组可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D.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可能导致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重组:‎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 ‎(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2‎ ‎)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3、意义:(1)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2)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详解】A、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非受精作用过程中,A错误;‎ B、基因A因缺失部分碱基形成它的等位基因a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 C、基因重组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C错误;‎ D、在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可能导致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D。‎ ‎28.据下图分析下列关于染色体交叉互换与染色体异位的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 A. 图甲是交叉互换,图乙是染色体易位 B. 交叉互换发生于同源染色体之间,染色体易位发生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C. 交叉互换与染色体易位在显微镜下都观察不到 D. 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染色体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重组的类型:‎ ‎(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2、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2)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A ‎、据图分析,图甲的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图乙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片段的移动,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交叉互换发生于同源染色体之间,而染色体易位发生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B正确;‎ C、交叉互换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但染色体易位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染色体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正确。‎ 故选C。‎ ‎29.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染色体组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B. 体细胞中的一半染色体是一个染色体组 C. 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是一个染色体组 D. 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消失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详解】A、染色体组是细胞内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不存在同源染色体,A正确;‎ B、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的一半染色体是一个染色体组,而四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的一半染色体是两个染色体组,B错误;‎ C、二倍体生物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是一个染色体组,而四倍体生物的配子中一半染色体是两个染色体组,C错误;‎ D、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直存在,不会消失,D错误。‎ 故选A。‎ ‎30.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调査遗传病最好选择调查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B. 一个家系中每代都有患者的疾病,一定是遗传病 C. 得过乙型脑炎的夫妇需要进行遗传咨询,以防生出遗传病的孩子 D. 患苯丙酮尿症的妇女与正常男性生育的后代适宜选择生女孩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产前诊断、遗传咨询、禁止近亲结婚。‎ ‎【详解】A、调査遗传病最好选择调查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A正确;‎ B、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一个家系中每代都有患者的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B错误;‎ C、乙型脑炎是传染病,不是遗传病,因此得过乙型脑炎的夫妇不需要进行遗传咨询,C错误;‎ D、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遗传病,与性别无关,D错误。‎ 故选A。‎ ‎31.“清除衰老细胞”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2016年十大科学突破之一,清除衰老细胞对延缓机体衰老、防止癌症具有重大意义。下列关于细胞衰老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新出生的婴幼儿也存在衰老的细胞 B. 多细胞生物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C. 衰老细胞的体积减小,从而使细胞的相对表面积增大,物质运输效率增强 D. 衰老细胞内染色质固缩,将影响DNA的复制和转录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衰老发生在这个生命历程,新出生的婴幼儿也存在衰老的细胞,A正确;‎ B、多细胞生物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B正确;‎ C、衰老细胞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C错误;‎ D、衰老细胞内染色质固缩,将影响DNA的复制和转录,D正确。‎ 故选C。‎ ‎32.控制棉花纤维长度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C/c对长度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已知基因型为aabbcc的棉花纤维长度为6厘米,每个显性基因增加纤维长度2厘米。棉花植株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则F1的棉花纤维长度与亲本相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 A. 1/16 B. 1/8 C. 1/4 D. 3/8‎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控制棉花纤维长度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C/c对长度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cc的棉花纤维长度为6厘米,每个显性基因增加纤维长度2厘米,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求F1的棉花纤维长度与亲本相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求出子一代显性基因数量为2的个体的比例即可。‎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棉花植株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后代棉花纤维长度与亲本相同的个体含有的显性基因的数量为2,则基因型有AAbbcc、aaBBcc、AaBbcc,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4×1/4=1/16、1/4×1/4=1/16、2/4×2/4=4/16,因此后代的棉花纤维长度与亲本相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1/16+1/16+4/16=3/8。‎ 故选D。‎ ‎33.视神经萎缩症是受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若一对夫妇均为杂合体,生了一个患病的男孩,如果再生一胎,是正常男孩的几率为 A. 1/4 B. 3/4 C. 1/8 D. 1/16‎ ‎【答案】C ‎【解析】‎ ‎【分析】‎ 已知视神经萎缩症是受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含有一个或两个致病基因,其发病特点是发病率高,代代相传。‎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已知一对夫妇均为杂合子(假设为Aa),即都为患者,则他们的后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1:2:1,因此他们再生一胎,是正常男孩的几率=1/4×1/2=1/8。‎ 故选C。‎ ‎34.正常情况下,一个基因型为Bb的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中 A. 2个只含B,2个只含b B. 1个含B,另外1个含b C. 只含B,或者只含b D. 全部细胞都含有B和b ‎【答案】C ‎【解析】‎ ‎【分析】‎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第一极体卵细胞+3个第二极体。‎ ‎【详解】A、一个卵原细胞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A错误;‎ B、一个卵原细胞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B错误;‎ C、一个卵原细胞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且B、b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因此形成的卵细胞中只含有B或者只含有b,C正确;‎ D、一个卵原细胞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D错误。‎ 故选C。‎ ‎35.如图表示某人类遗传病的系谱图,如果母亲是纯合体,则该病的致病基因可能是 A. 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B. 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C. 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D. 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详解】A、男患者的女儿正常,说明该病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A错误;‎ B、若致病基因为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且母亲为隐性纯合子,则只要父亲是杂合子,就可能生出有病的儿子和正常的女儿,B正确;‎ C、若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且母亲是显性纯合子,则不可能生出有病的儿子,C错误;‎ D、若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且母亲是显性纯合子,则不可能生出有病的儿子,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注意该图没有典型的“有中生无”或“无中生有”的特点,因此适宜用带入排除法,还要注意母亲是纯合子。‎ ‎36.在一个DNA分子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54%,若其中一条链的胞嘧啶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2%,胸腺嘧啶占28%,则另一条链上,胞嘧啶、胸腺嘧啶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A. 24%、26% B. 22%、28% C. 27%、23% D. 20%、30%‎ ‎【答案】A ‎【解析】‎ ‎【分析】‎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T=C+G ‎,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 ‎(4)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C+G)的比值不同,该比值体现了不同生物DNA分子的特异性;‎ ‎(5)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已知DNA分子中A+T=54%,而双链DNA分子中A与T相等,G与C相等,且不配对的碱基之和等于碱基总数的一半,因此A=T=27%;G=C=50%-27%=23%;又因为C1=22%,T1=28%,则C2=2×23%-22%=24%,T2=2×27%-28%=26%。‎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DNA分子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导并识记相关计算公式,明确不配对的碱基之和等于碱基总数的一半、某种碱基在双链中的比例等于其在两条单链中的比例之和的一半。‎ ‎37.已知某DNA分子含有500个碱基对,其中含鸟嘌呤脱氧核苷酸300个;该DNA分子连续复制数次后,消耗周围环境中含鸟嘌呤的脱氧核苷酸4500个,则该DNA分子已复制了 A. 3次 B. 4次 C. 5次 D. 6次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分子复制是以DNA分子解开的两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进行的,复制的结果是1个DNA分子形成了2个完全一样的DNA分子。‎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已知某DNA分子中含有鸟嘌呤的脱氧核苷酸300个,假设其复制了n次,消耗周围环境中含鸟嘌呤的脱氧核苷酸4500个,则(2n-1)×300=4500,计算出n=4,即DNA复制了4次。‎ 故选B。‎ ‎38.下列关于转录与翻译的叙述,正确的是 A. RNA聚合酶可催化两个氨基酸之间形成肽键 B. 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每种氨基酸都有多个密码子 C. 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tRNA来将它带到核糖体上 D. 转录过程中有碱基配对,翻译过程中无碱基配对 ‎【答案】C ‎【解析】‎ ‎【分析】‎ 转录指的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指的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多肽或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RNA聚合酶催化的是转录过程,可催化两个核糖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A错误;‎ B、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每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多个密码子决定,B错误;‎ C、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tRNA来将它带到核糖体上,C正确;‎ D、转录和翻译过程中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错误。‎ 故选C。‎ ‎39.香蕉是三倍体,现有一种经过人工育种技术得到的变异品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可利用香蕉的花粉进行单倍体育种 B. 香蕉的体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 C. 用秋水仙素处理香蕉的幼苗可以获得六倍体香蕉 D. 香蕉的繁殖可通过组织培养完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三倍体指的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的生物,可以由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而来;三倍体含有3个染色体组,其减数分裂紊乱,一半不能形成正常配子,因此不能产生种子。‎ ‎【详解】A、三倍体香蕉在减数分裂时联会发生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所以不能利用三倍体香蕉的花粉进行单倍体育种,A错误;‎ B、香蕉是三倍体,其体细胞中有3个染色体组,B正确;‎ C、香蕉是三倍体,用秋水仙素处理香蕉的幼苗可以诱导其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六倍体香蕉,C正确;‎ D、三倍体香蕉在减数分裂时联会发生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所以三倍体香蕉的繁殖可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通过无性繁殖方式来完成,D正确。‎ 故选A。‎ ‎40.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孩子既是红绿色盲又是XYY的患者,从根本上说,色盲基因的来源与造成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的时期分别是 A. 母亲、减数第一次分裂 B. 父亲、减数第一次分裂 C. 父母、受精作用 D. 母亲、减数第二次分裂 ‎【答案】D ‎【解析】‎ ‎【分析】‎ 色盲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男患者的色盲基因来自母亲;父亲的色盲基因只能传递给女儿,不能传递给儿子。‎ ‎【详解】(1)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根据题干信息,一对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红绿色盲的患者(XbYY),据此推断该夫妇的基因型为XBXb、XBY。因此,患红绿色盲男孩的色盲基因来自其母亲,YY染色体来自父亲。‎ ‎②男孩从根本上说体内多了一条Y染色体,体内两条Y染色体,这是其父亲的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形成的子染色体未分离,移向同一极的结果。‎ 故选D。‎ ‎【点睛】由后代推亲本这类题目的解法步骤是:‎ ‎①先根据亲本的表现型写出可能的基因型,不能确定的可以先用横线代替;‎ ‎②再根据后代的表现型确定亲本最终的基因型;‎ ‎③然后根据题干所问的内容依据遗传的两大定律解答即可。‎ 二、非选择题 ‎41.研究人员对珍珠贝(2n)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分析,以下是基因型为AaBb的雌性珍珠贝细胞分裂图像及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仅示部分染色体),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 ‎ ‎(1)图甲所示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是______,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是_________。‎ ‎(2)图丙所示细胞名称为_________,细胞内有___________染色体组。‎ ‎(3)图丁所示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对应的时期是_______(用字母表示)。‎ ‎(4)若图乙细胞分裂完成后形成了基因型为AaB的子细胞,其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 ‎【答案】 (1). 有丝分裂后期 (2). AaBb (3). 极体或第一极体 (4). 2 (5). ab和de (6).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1号与2号没有分开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图丙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丁表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数目变化,其中ab表示有丝分裂后期,de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不变,仍然是AaBb。‎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又因为该珍珠贝是雌性的,因此图丁细胞的名称为第一极体,该细胞内有2个染色体组。‎ ‎(3)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图丁的ab段和de段。‎ ‎(4)已知图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若其细胞分裂完成后形成了基因型为AaB的子细胞,说明A、a所在的同源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即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1号与2号没有分开。‎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详细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能够根据同源染色体的有无、染色体的数目、行为等典型特征判断各个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并能够判断图丁曲线的含义。‎ ‎42.玉米是皖北地区秋季重要的农作物,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它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雌花穗由许多雌花聚在一起形成,雄花穗上全部开雄花;果穗上的每个籽粒是由一朵雌花发育而来的一个果实,每个果实中含有一粒种子,玉米有不同颜色的种子,已知种子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并受另一对基因R/r影响。用产黄色种子植株(甲)、产白色种子植株(乙和丙)进行以下实验:‎ 组别 亲代 F1表现型 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一 甲×乙 全为产黄色种子植株 产黄色种子植株:产白色种子植株=3:1‎ 实验二 乙×丙 全为产白色种子植株 产黄色种子植株:产白色种子植株=3:13‎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过程中,花成热前,对父本的雄花穗____(去雄、不去雄),对母本的雌花穂___(套袋、不套袋);待开花时进行_________,然后_____(套袋、不套袋)。‎ ‎(2)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分析:‎ ‎①由实验一得出,种子颜色性状中白色对黄色为___________性。‎ ‎②分析以上实验可知,当________基因存在时会抑制A基因的及达。实验二中丙的基因型为________,F2产白色种子植株中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 ‎【答案】 (1). 不去雄 (2). 套袋 (3). 人工传粉 (4). 套袋 (5). ①隐 (6). ②R (7). AARR (8). 10/13‎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分析,实验一甲(黄色)与乙(白色)杂交,子一代全部为黄色,自交产生的子二代黄色:白色=3:1,相当于一对杂合子的自交实验,说明黄色对白色是显性性状,且亲本都是纯合子;实验二子二代黄色:白色=3:13,是9:3:3:1的变形,说明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子一代白色的基因型为AaRr,说明R基因的存在抑制A基因的表达,黄色的基因型只能为A_rr,则甲的基因型为AArr、乙的基因型为aarr、丙的基因型为AARR。‎ ‎【详解】(1)在杂交实验中,分本提供花粉,因此不需要去雄处理,二母本提供的是卵细胞,因此要将母本的花粉在成熟前去掉并套袋,乙防止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待开花时进行人工传粉,然后再套袋。‎ ‎(2)①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种子颜色性状中黄色对白色为显性性状,即白色为隐性性状。‎ ‎②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当R基因存在时会抑制A基因的及达,丙的基因型为AARR,乙的基因型为aarr,因此实验二的子一代基因型为AaRr,子二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_R_(白色):A_rr(黄色):aaR_(白色):aarr(白色)=9:3:3:1,其中白色纯合子的基因型为AARR、aaRR、aarr,则子二代白色种子植株中杂合子的比例=1-3÷13=10/13。‎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实质,能够根据3:13是9:3:3:1的变形判断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并能够根据实验一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再联系实验二的子二代表现型关系确定黄色的基因型及其三个亲本的基因型。‎ ‎43.下图表示自然界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请根据所给图A—D,回答下列问题:‎ ‎(1)图A所示遗传信息传递的规律,被命名为中心法则,其中过程③必需的酶是__________。‎ ‎(2)图B生理过程叫__________,主要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__________的间期。图C所示生理过程的C链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4%,C链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鸟嘌呤分别占29%、19%,则与C链对应的DNA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__________。‎ ‎(3)图D过程中合成的肽链④中第8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变成苏氨酸,原因是相关基因中的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替换,则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______。该变异导致了人体细胞某种酶的缺乏,从而出现了异常性状,由此可以看出,基因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果④含60个氨基酸,则③至少含有________个碱基(不考虑终止密码子)。‎ ‎【答案】 (1). 逆转录酶 (2). DNA复制 (3).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 (4). 26% (5). 基因突变 (6). 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7). 180‎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A为中心法则,其中①表示DNA复制,②表示转录,③表示逆转录,④表示RNA复制,⑤翻译;图B表示DNA的半保留复制过程,其中P、T链是两条母链(模版链);图C表示转录过程,其中A链是模版链,C链是RNA(子链);图D表示翻译的过程,其中①表示核糖体,②表示tRNA,③表示mRNA,④表示多肽。‎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A中③表示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B表示DNA的复制,主要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图C表示转录,C链是转录形成的RNA,已知C链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鸟嘌呤分别占29%、19%,说明对应的DNA分子的两条链中鸟嘌呤分别占29%、19%,则整个DNA分子中G占(29%+19%)÷2=24%,因此与C链对应的DNA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50%-24%=26%。‎ ‎(3)根据题意分析,基因中的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替换,属于基因突变;该变异导致了人体细胞某种酶的缺乏,从而出现了异常性状,说明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若④多肽含60个氨基酸,则③mRNA至少含有60×3=180个碱基。‎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心法则、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的详细过程,准确判断图A和图D中各个数字代表的过程或者物质的名称,并能够根据模板等条件判断图B和图C代表的过程的名称。‎ ‎44.现有两个纯种的高粱品种,一个性状是高杆易倒伏(D)抗锈病(T);另一个性状是矮秆抗倒伏(d)易染锈病(t)。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育种专家提出了如图所示的I、II两种育种方法以获得高粱新品种。请完成以下问题:‎ ‎(1)方法Ⅰ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方法Ⅱ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要缩短育种年限,应选择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2)(三)过程采用的方法称为____________;(四)过程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秋水仙素能够抑制___________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够移向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该过程如果不用秋水仙素处理,还可以用___________诱导,在此方法中,可用____________固定细胞的形态,进而可以制作装片进行观察。‎ ‎(3)(五)过程产生的抗倒伏抗锈病植株中的纯合子占___________。‎ ‎【答案】 (1). 染色体变异 (2). 基因重组 (3). 方法Ⅰ (4). 花药离体培养 (5). 纺锤体的形成 (6). 低温 (7). 卡诺氏液 (8). 1/3‎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一)表示杂交,(二)表示减数分裂,(三)表示花药离体培养,(四)表示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五)表示自交,(六)表示连续自交;方法I表示单倍体育种,方法II表示杂交育种。‎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方法I表示单倍体育种,方法II表示杂交育种,遵循的原理分别是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其中单倍体育种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三)表示花药离体培养,(四)表示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够移向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此外,用低温处理单倍体幼苗也可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该实验可以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的形态,进而制作装片进行观察。‎ ‎(3)(五)过程是DdTt的自交,其产生的抗倒伏抗锈病植株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ddTT:ddTt=1:2,因此抗倒伏抗锈病植株中的纯合子占1/3。‎ ‎【点睛】解题时,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其次要读懂图,仔细分析图是解题获得成功的关键,能够准确判断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过程的名称以及两种方法的名称和遵循的原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