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带解析)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1.右图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B. 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②中 C. 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 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①中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故A错;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组织液,故B正确;血浆与组织液、淋巴最主要的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故C正确;蛋白质水解酶正常情况下存在于消化道中,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成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内液、血浆 、淋巴 、组织液、消化液都是体液 B. 内环境中可发生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C. 人体红细胞内的O2要进入组织细胞,至少通过4层由磷脂分子组成的膜 D. 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下丘脑中的神经中枢产生渴觉 【答案】C 【解析】消化液不属于体液,A错误;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都发生在细胞内,不是内环境,B错误;人体红细胞内的O2要进入组织细胞,至少通过1层红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1层细胞膜共4层由磷脂分子组成的膜,C正确;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D错误.故选:C. 【点睛】 内环境和外环境 (1)对于细胞来说:①内环境:细胞外液;②外环境:呼吸道、消化道、肺泡腔、输卵管、子宫等; (2)对于人体来说:①内环境:人体内部的环境;②外环境:人们生活的外界环境. 人体内有关的液体 (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也叫人体的内环境.此外,脑脊液也属于细胞外液. (2)外分泌液:主要指外分泌腺(如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泪腺、汗腺、皮脂腺等)分泌的,运输到体外和消化腔的液体.包括各种消化液、泪液、汗液等. (3)原尿:血浆通过肾小球时经滤过作用形成,与血浆成分相比主要是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4)尿液:原尿再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后形成,主要包括水分、无机盐及代谢废物,是人体的重要排泄物.尿液是一种排泄物,既不是体液,也不是外分泌液. 3.下列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 ①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②神经调节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元,兴奋一般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至另一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 ③激素是通过体液的传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的信息分子 ④血糖的平衡调节主要是通过体液调节完成的 ⑤恒温动物维持体温的恒定是通过神经调节完成了体内产热量和散热量平衡的过程 ⑥体液免疫过程中,有吞噬细胞参与的阶段有两次 A. 5项 B. 4项 C. 3项 D. 2项 【答案】D 【解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①错误; 神经调节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②错误; 激素是通过体液的传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的信息分子,③正确; 血糖的平衡调节是通过神经-体液共同调节完成的,④错误; 恒温动物维持体温的恒定,是通过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完成了体内产热量和散热量平衡的过程,⑤错误; 体液免疫过程中,有吞噬细胞的参与的阶段有感应阶段和效应阶段两次,⑥正确.故选:D. 4.如图甲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 (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乙表示突触的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图解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甲中刺激d点,兴奋将传导(递)至c、b、a点 B. 图甲中③(神经中枢)内有2个完整突触结构 C. 图乙中CO2浓度最高处在⑦,该结构的作用是为神经兴奋的传导(递)提供能量 D. 图乙突触小体的兴奋传导形式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在突触是单向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给突触后膜;图甲中刺激d点,兴奋将传导(递)至c、e点,不能传导(递)至b、a点,故A错误;图甲中③(神经中枢)内有3个完整突触结构,故B错误;图乙中⑦是线粒体,CO2浓度最高处在⑦,作用是为神经兴奋的传导(递)提供能量,故C正确;图乙突触前膜的兴奋传导形式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5.下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在b、f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流计的偏转情况为:(〇代表神经元细胞体,<代表神经末梢,且ab=bc、ac=de) A. 在b点与f点刺激时,A1、A2各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 B. 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两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C. 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D. 在b点刺激时,A1偏转两次,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答案】D 【解析】在b点刺激时,兴奋同时到达a和c处,因此A1不偏转;当兴奋继续向右传递时,先到达d处,后到达e处,因此A2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先向左偏转,后向右偏转);在f点刺激时,兴奋能传导到e处,但不能传递到a、c和d处,因此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向右偏转);故选D。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6.如图表示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8)时下一个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兴奋 B. 刺激强度达到S5以后,随刺激强度增加兴奋逐渐增强 C. 在S1~S4期间,细胞膜上没有离子的进出 D. 在S5~S8期间,细胞膜的电位是外正内负 【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刺激强度在S1~S4时,不产生兴奋,而S5之后出现兴奋,此时细胞膜的电位是外负内正,说明刺激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兴奋,故A正确;S5~S8期间,虽然刺激强度在增加,但兴奋不变,故B错误;在S1~S4期间,离子进出达到平衡,不改变膜电位,故C错误;在S 5-S8时期,细胞膜产生了动作电位,其局部电位是内正外负,故D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7.下列关于突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的树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 B. 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等通过一定方式形成突触 C.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突触的亚显微结构 D. 前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和后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共同构成突触 【答案】B 【解析】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A错误;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等通过一定方式形成突触,B正确;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突触的亚显微结构,需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可观察到,C错误;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D错误。 【考点定位】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8.给某一神经纤维加适宜刺激,用记录仪记录电位差,结果如图,该图中1、2、3、4、5是五个不同阶段,其中1是静息状态,2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4是恢复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1状态下神经元的细胞膜外为正电荷 B. 2主要是由膜外Na+在短期内大量流入膜内造成的,该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C. 若组织液中的Na+浓度增大,会导致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Y点上移 D. 若组织液中的K+浓度增大,会导致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X点下移 【答案】D 【解析】1状态下神经元为静息状态,细胞膜外为正电位,A正确;2是去极化过程,是由于Na+在短时间内大量流入膜内造成的,该过程属于通过离子通道的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若组织液中的Na+浓度增大,会导致单位时间内的钠离子内流数量增加,动作电位的峰值增大,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Y点上移,C正确;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大量外流造成的,若组织液中的K+浓度增大,会导致钾离子在单位时间内外流减少,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X点上移,D错误.故选:D. 【点睛】 1、膜内外钠离子和钾离子浓度关系: 正常情况下,不管是静息状态还是受刺激后,膜外钠离子浓度都高于膜内,膜内钾离子浓度都高于膜外.因此,钠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钾离子出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钠离子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钾离子进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2、是否消耗ATP过程的判断: (1)静息电位(外正内负)主要是钾离子外流造成的,这个过程钾离子是通过钾离子通道出去的,不耗能,所以是协助扩散. (2)动作电位主要是钠离子内流,是通过钠离子通道(相当于载体)进入膜内,不耗能,所以这个过程也是协助扩散. (3)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这个过程需要钠钾泵向外泵钠离子向内泵钾离子,需要耗能,是主动运输. 9.下图是某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处接受适宜的电刺激,b处能测定到电位变化 B. b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②的反应不属于反射 C. ①能接受各种刺激,引起②的反应 D. 图中有三个神经元,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 【答案】C 【解析】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小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所以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增大,A错误;反射必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刺激b过程反射弧不完整,B错误;如神经元间传递的是抑制性递质,则②处不反应,C错误;图中有三个神经元,三个神经元间形成3个突触,加上②处,共四个突触,a处兴奋以电信号形成传导,c处兴奋以化学信号传导,电信号传导速度大于化学信号传导速度,D正确。 考点: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点评:识记兴奋传导与传递的过程、特点是解答本题关键。 10.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呼气是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 B. 骨骼肌和肝脏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 C. 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人体产热的重要途径 D.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但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答案】A 【解析】皮肤毛细血管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所以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A错误;骨骼肌和肝脏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安静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脏,运动时骨骼肌的产热量增加,B正确;人体热量来源于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即呼吸作用,C正确;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的感觉的产生是在大脑皮层,D正确.故选:A. 11.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快速牵拉刺激了骨骼肌中的感受器 B. 刺激d处会引发图中骨骼肌收缩 C. d可能与多个骨骼肌细胞形成突触 D. 牵拉和刺激b均可使c处出现神经递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由于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故A正确;由于b处位于传入神经上,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刺激d处,兴奋不能传导骨骼肌,故骨骼肌不收缩,B错误;d可能与多个骨骼肌细胞形成突触,C正确;牵拉和刺激b处,兴奋都能传导c处,出现神经递质,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及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下列关于无机盐和其他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 B. 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C. 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所致 D. 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答案】B 【解析】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细胞失水,细胞内液的量减少,A错误;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细胞内液浓度增大,引起细胞吸水,导致细胞体积增大,B正确;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蛋白质浓度增加所致,C错误;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I浓度,则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减小,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D错误。 【考点定位】水盐平衡调节 【名师点睛】 1.归纳拓展——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会引起组织水肿,其引发的原因可从两方面分析,凡是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的因素,都会使水分从血浆进入组织液,从而引起组织水肿,总结如下: 2.Na+、K+与膜电位变化的关系: (1) (2) 13.关于人体内激素和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 高效性是酶的重要特性之一 C. 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D. 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可影响细胞的代谢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激素的化学本质有蛋白质和脂质等,A错误;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B正确;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正确;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可影响细胞的代谢,D正确;答案是A。 考点:本题考查酶和激素的本质和特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4.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右上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右侧曲线图。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其它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测得的电位差是左侧的减去右侧的,如果都放在膜外静息电位因应是0,受到刺激后钠离子内流,电位由正变为负,故电位差也由负变为0,随着兴奋的传递,B点兴奋时,正好发生由0变为正,故C正确,其余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传递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15.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临床发现损伤人大脑中央前回底部的S区,病人能说话,但不能听懂别人的谈话 B. 激素调控是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的 C. 寒冷时,人体发生骨骼肌不自觉的战栗,这时下丘脑的分泌功能增强 D.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体温的恒定,血糖稳态的调节都与下丘脑有关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临床发现损伤人大脑中央前回底部的S区,病人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谈话,A错误;激素调控是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的,B正确;寒冷时,人体发生骨骼肌不自觉的战栗,这时下丘脑的分泌功能增强,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恒定,C正确;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体温的恒定,血糖稳态的调节都与下丘脑有关,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6.研究发现,调节性T淋巴细胞具有抑制免疫的功能,Mcl-1蛋白可使其数量增加,Bim蛋白可使其数量减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调节性T淋巴细胞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 B. 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数量由Mcl-1蛋白和Bim蛋白共同决定 C. 过敏性体质可能与Bim蛋白活性被抑制有关 D. Mcl-1蛋白活性过高,人体易患恶性肿瘤疾病 【答案】C 【解析】调节性T细胞具有抑制免疫的功能,所以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A正确;Mcl1蛋白可使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Bim蛋白可使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说明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由Mcl1蛋白和Bim蛋白共同决定,B正确;Bim蛋白活性被抑,则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多,免疫功能减弱,而过敏性体质是免疫能力过强引起的,C错误;Mcl1蛋白活性过高,抑制免疫的功能过强,导致人体易患恶性肿瘤疾病,D正确。 17.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史一种自身免疫病,主要特点时胰岛B细胞数量减少,血中胰岛素低、血糖高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协同作用调节血糖平衡 B. 胰腺导管堵塞会导致胰岛素无法排出,血糖升高 C. 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 D. 胰岛素受体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自身抗原 【答案】C 【解析】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拮抗作用调节血糖平衡,A错误;胰腺导管堵塞不会导致胰岛素排出,不影响血糖平衡调节,B错误;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C正确;根据题意可知,胰岛B细胞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自身抗原,D错误。 【考点定位】血糖平衡调节及糖尿病 【名师点睛】 1.血糖平衡调节过程: 2.血糖、胰高血糖素、胰岛素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 (1)血糖浓度高时,可降低血糖浓度的胰岛素含量增加,而升高血糖浓度的胰高血糖素含量相对较低。 (2)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协调共同维持血糖平衡。 18.在细胞间和细胞内的信息传递过程中,需要受体对信号的识别。下面的甲、乙图是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内受体的作用机制模式图。下列有关受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若图甲表示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方式,则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图甲的细胞膜能发生信息转变 B. 图乙中的雌性激素只能被特定的受体结合,从而使雌性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 人体内其他激素的作用机制与图乙相似,即通过细胞内受体识别特定的激素 D. 细胞表面受体、细胞质受体和细胞核内受体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过程中,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与受体蛋白结合后,引起细胞膜的电位变化,故A正确;激素分子能运给全身,但只能作用于靶细胞,这是因为只有靶细胞带有能和激素分子结合的受体,故B正确;有些激素的靶细胞表面带有受体,另一些激素的靶细胞受体不在表面而在细胞内部,这两类激素的作用机制不同,故C错误;受体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信息传递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9.通过药物破坏下丘脑细胞后,下列生理活动受影响最小的是( ) A. 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增强代谢维持体温 B. 人体饭后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降低血糖 C. 饮食过咸时,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加强水分的重吸收作用 D. 炎热环境中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增加散热 【答案】B 【解析】下丘脑可通过下丘脑-垂体系统间接调节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A错误;下丘脑可调节血浆渗透压稳定,但是血糖浓度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产生相应的激素调节血糖,所以破坏下丘脑,血糖调节受影响最小,B正确;下丘脑处有渗透压感受器,可产生抗利尿激素,C错误;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炎热环境中,通过神经调节使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增加散热,D错误。 20.下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L清水、1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曲线c表示饮用1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 B. 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 C. 曲线d表示饮用1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 D. 饮用大量清水后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答案】B 【解析】当饮用1 L NaCl溶液后(0.9%的生理盐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不变,则b代表静脉输入1 L NaCl溶液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曲线d表示饮用1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A和C错误;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B正确;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合成的,D错误。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21.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B. 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 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 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答案】B 【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可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最终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故A项正确;肾小管通过自由扩散(或渗透作用)重吸收水分,故B项错误;摄盐过多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通过相关神经调节,会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C项正确;饮水增加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进而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最终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D项正确。 【考点定位】 动物水盐平衡调节 【名师点睛】 血浆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含量和尿量的关系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二者呈正相关;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二者呈负相关。三者的关系如图所示: 22.当人体血糖浓度偏高时,细胞膜中的某种葡萄糖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至肝细胞内,血糖浓度偏低时则转运方向相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载体在血糖浓度偏低时的转运需要消耗ATP B. 转运速率随血糖浓度升高不断增大 C. 转运方向不是由该载体决定的 D. 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运出肝细胞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葡萄糖的运输方向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需要载体蛋白,所以运输方式为易化扩散,易化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因运输需要载体所以转运速率随血糖浓度增大不断增大,但因载体数量有限又会达到最大速率,B错误;转运方向是由胞内外的葡萄糖浓度决定,C正确;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和贮存葡萄糖,D错误。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运输和血糖调节等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基本概念理解、逻辑分析能力。 23.细胞通讯是细胞间或细胞内高度精确和高效地发送与接收信息的通讯机制,是一种对环境做出综合反应的细胞行为。下图中,甲、乙所示为人体内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信号分子及其信号传导方式,丙、丁表示不同的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甲图表示激素调节方式,则参与这类信号分子分泌的细胞器肯定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B. 若乙图所示的靶细胞为人体唾液腺细胞,从神经调节方式的结构看,2属于传出神经,并且乙图的调节比甲图更准确和迅速 C. 若乙图所示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则其所接受的信号分子应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 人体性腺所分泌的信号分子对靶细胞的作用方式应为丙 【答案】B 【解析】 激素的合成需要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但是不一定需要核糖体,如性激素,A错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若唾液腺是效应器,则2是传出神经,神经调节比激素调节更准确和迅速,B正确;若乙图所示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则其所接受的信号分子可能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等,C错误;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分子比较小,所以其作用的受体在细胞内,如图丁,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4.麻疹病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优先消灭目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其表面的抗原可被免疫细胞识别 B. 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 C. 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浆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D. 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T细胞吞噬消化 【答案】B 【解析】该疫苗是病毒,是大分子物质,A错误;初次接种该疫苗后,能引起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可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B正确;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迅速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进而产生大量抗体,C错误;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D错误。 【考点定位】特异性免疫 25.如图A表示物质,①代表产生该物质的细胞,②代表该物质作用的靶细胞,符合该模型的是( ) A. ①效应T细胞,②被病原体侵染的细胞,A抗体 B. ①传出神经元,②传入神经元,A神经递质 C. ①垂体细胞,②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A抗利尿激素 D. ①甲状腺细胞,②下丘脑细胞,A甲状腺激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①和②之间通过信号分子进行信息交流,其化学本质可以是抗体、神经递质或者各种激素,但要正确分析细胞之间的关系.该模型表示的是细胞①产生物质A,分泌到细胞外,并作用在细胞②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上. 解:A、效应T细胞和被病原体侵染的细胞都与细胞免疫相关,但抗体却是体液免疫中的物质,是效应B细胞产生的,A错误; B、传入神经元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传出神经元,B错误; 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由垂体释放,C错误; D、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反馈作用于下丘脑细胞,D正确. 故选:D.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6.近年来常爆发禽流感。禽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引发免疫反应。下列有关免疫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禽流感病毒可被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并吞噬消化 B. 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识别并裂解被禽流感病毒侵染的细胞 C. 禽流感病毒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并与其特异性结合 D. 禽流感病毒一定需要T细胞的呈递才能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被吞噬细胞对外来的异物、病原体的识别并吞噬消化没有特异性,A错误;效应T细胞可特异性识别并裂解被病原体侵染的细胞即靶细胞,B正确;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刺激相关免疫细胞增强免疫作用,并不与病原体或者抗原特异性结合,C错误;少数的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并识记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7.如图为人体某过程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若该图表示在温度交替变化的环境中健康人的皮肤血流量变化,则AB段感受刺激的是温觉感受器,此时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B. 若某健康人A点前从未接触过某病菌,该图A、C两点表示该病菌先后两次侵入此人体后引起的抗体浓度的变化,则AB、CD段产生抗体的浆细胞都来自两种细胞的分化 C. 若该图表示正常人一天内体温变化,则说明人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波动 D. 若该图表示正常人进食后的血糖浓度变化,则AB段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上升,肝脏在BD段起到了重要作用 【答案】D 【解析】AB血液流量增加,加强散热,表明这时环境温度高,感受刺激的是温觉感受器,通过调节,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A错误;AB为第一次接触该抗原,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CD段为二次免疫,B细胞和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B错误;人属于恒温动物,体温通过调节维持稳定,C错误;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则胰岛素分泌量增加,降低血糖浓度,CD段血糖浓度下降,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升高血糖浓度,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来调节血糖浓度,D正确。 28.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为了探究神经系统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选取体征相同以及对饲喂信号(铃声)反应一致的空腹实验狗,进行的操作及实验结果记录如表及图: 表中X、Y对应的胰岛素含量变化曲线依次为 A. d、c B. b、c C. c、e D. e、d 【答案】A 【解析】②组因为给予饲喂信号是条件刺激,所以胰岛素分泌先出现了上升,血糖浓度下降.饲喂食物后,由于吸收,使血糖浓度升高,从而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大量胰岛素.使胰岛素的分泌量又一次升高.因此,引起的胰岛素和血糖含量变化曲线分别是d;⑤组注射葡萄糖溶液直接导致血糖浓度迅速升高从而导致随之而来的胰岛素含量的升高,所以引起的胰岛素含量变化曲线是c.故选:A. 29.人轮状病毒是一种双链RNA病毒,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可使机体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导致脱水。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利用吡罗红染液染色,可以鉴别小肠上皮细胞是否被轮状病毒感染 B. 病毒RNA在小肠上皮细胞内复制的过程中,会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C. 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识别 D. 患者严重脱水后,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会减少 【答案】B 【解析】小肠上皮细胞和轮状病毒均含有RNA,不能用吡罗红染液染色鉴定小肠上皮细胞是否被轮状病毒感染,A错误;人轮状病毒是双链RNA病毒,复制时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B正确;浆细胞不能识别病毒,C错误;严重脱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D错误。 【考点定位】免疫调节。 3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 B. 小肠上皮细胞与内、外环境均有物质交换 C.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溶质发生障碍时,可导致小肠吸水减少 D. 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可通过被动运输将某种蛋白分泌到肠腔 【答案】D 【解析】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如能分泌促胰液素,A正确;小肠上皮细胞可从消化道内吸收营养物质,还可将代谢废物排出到内环境,故小肠上皮细胞与内、外环境均有物质交换,B正确;由于水的吸收属于自由扩散,靠浓度差维持,故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溶质发生障碍时,可导致小肠吸水减少,C正确;由于蛋白质为生物大分子,故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可通过胞吐的方式将某种蛋白分泌到肠腔,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名师点睛】小肠上皮细胞外侧为消化道,内侧为组织液,故可从消化道内吸收营养物质,还可将代谢废物排出到内环境,所以小肠上皮细胞与内、外环境均有物质交换;由于水的吸收属于自由扩散,靠浓度差维持,若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溶质发生障碍时,细胞内液浓度降低,可导致小肠吸水减少;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还可分泌激素,如能分泌促胰液素。 31.有关生物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 B. 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 C. 病毒感染→人体T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病毒 D. 单侧光照→植物体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弯曲 【答案】C 【解析】A.摄入高糖食品会使人体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从而使血糖浓度回落,A正确;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作用,使机体体温维持相对稳定,B正确;C.病毒感染引起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体液免疫过程中人体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出的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与病毒结合,形成沉淀,再由吞噬细胞吞噬处理,从而将病毒清除,C错误;D.单侧光下,植物茎部尖端处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促进伸长作用明显,植物表现为向光弯曲生长,D正确。 【考点定位】血糖平衡、体温调节、免疫调节及植物激素调节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知识点较多,有血糖平衡、体温调节、免疫调节及植物激素调节等相关问题,所以必须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采用逐项分析和排除的方法综合作答。 32.如图所示为人体免疫调节过程简图,其中Ⅰ~Ⅵ分别指代不同的细胞,M、N表示两种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有( ) A. 图中M、N分别表示淋巴因子和抗体,两者与酶一样可反复利用 B. 由造血干细胞形成的Ⅱ、Ⅵ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有所不同 C. 图中Ⅱ、Ⅳ、Ⅵ都具有增殖和分化的能力,其中Ⅳ在二次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D. 图中Ⅲ诱导靶细胞的死亡与细胞的衰老死亡均属于细胞凋亡的范畴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淋巴细胞的起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图中Ⅰ是吞噬细胞,Ⅱ是T细胞,Ⅲ是效应T细胞,Ⅳ是记忆细胞,Ⅴ是浆细胞,Ⅵ是B细胞,物质M是淋巴因子,物质N是抗体. 解:A、淋巴因子和抗体发挥作用后,被分解灭活,不能反复被利用,A错误; B、造血干细胞形成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发生了细胞分化,因此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B正确; C、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都具有增殖分化能力,其中记忆细胞在二次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正确; D、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过程与细胞凋亡过程一样,都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编程性死亡,属于细胞凋亡,D正确. 故选:A.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3.科学家发现某种病患者的血清中有一种特殊的抗体,该抗体能攻击和破坏细胞内染色体的着丝点蛋白,称之为抗着丝点抗体(ACA)。下列有关ACA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必须经高尔基体加工后才具有生理活性 B. 可使分裂后的子细胞出现染色体变异 C. 能特异性地对着丝点蛋白发挥作用 D. 可能导致个体患免疫缺陷病 【答案】D 【解析】抗体属于分泌球蛋白,需要在高尔基体上加工后才具有生理活性,A正确;该抗体能攻击和破坏细胞内染色体的着丝点蛋白,如果着丝点被破坏,会影响染色单体分离,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的变异,B正确;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其作用具有特异性,C正确;正常的机体通过免疫监视将衰老的或变异的细胞等当做抗原及时予以清除。但是,当机体出现异常时则会将正常细胞当做抗原加以排斥或使其损伤,从而引起自身免疫疾病。ACA的作用是破坏着丝点,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的变异.该类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D错误。 34.如图所示为人体内生理过程的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肠道中的物质A通过协助扩散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内 B. 胰岛素能促进⑥⑦⑧过程,肾上腺素不能促进⑤过程 C. 血液中物质A浓度较高时,可在肝细胞和肌细胞内被合成糖原 D. 剧烈运动时肌细胞内产生大量乳酸,会使血液的pH明显降低 【答案】C 【解析】肠道中的物质A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并通过主动运输进入血管内,A错误;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即能促进⑤⑦⑧过程,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肾上腺能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能促进⑥过程)从而使血糖含量升高的,B错误;血液中物质A葡萄糖浓度较高时,可进入肝细胞和肌细胞内,在其中被合成糖原,使血浆中A浓度下降,C正确;剧烈运动时肌细胞内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液中含有缓冲对,不会使血液的pH发生明显的改变,D错误.故选:C. 35.研究发现,有l%一2%的HIV感染者并不发病,其原因是他们在感染 HIV之前,体内存在3种名叫“阿尔法一防御素”的小分子蛋白质。以下对“阿尔法一防御素”的推测中正确的是 A. 高温和强酸强碱会使其功能丧失 B. 控制其合成的基因可能含A、U、C、G4种碱基 C. 一定含有C、H、O、N、P、S等元素 D. 不同氨基酸之间的差异是由DNA决定的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蛋白质都有自已的理化特性,如在高温和强酸强碱条件下空间结构破坏而变性失活,A正确;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基因含有的碱基有A、T、G、C四种, B错误;“阿尔法一防御素”是小分子蛋白质,一定含有C、H、O、N四种元素,不一定含有S元素,C错误;不同氨基酸之间的差异是由R基不同决定的,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化学结构等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 36.下列有关植物生长素发现及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B. 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 C. 植物的向光性是因为在单侧光的作用下,植物向光侧的生长素比背光侧的多 D. 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向地生长的特征 【答案】B 【解析】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扩散,而不是主动运输,因为琼脂块没有膜结构,A错误;光照能使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极性运输是指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B正确;植物的向光性是因为在单侧光的作用下,植物向光侧的生长素运输到背光测,使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增高,C错误;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横向运输,根失去向地生长的特征,但能进行极性运输,D错误.故选:B. 37.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A. 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 胚芽鞘尖端和未处理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 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 胚芽鞘尖端和置于胚芽鞘尖端一段时间后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不能直接用胚芽鞘尖端,可以用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以排除琼脂块本身的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的发现。 38.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A. 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 B. 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 C. 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 D. 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等速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答案】D 【解析】生长素不能透过玻璃片,由于玻璃片的纵向插入,阻断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使得生长素均匀分布,因此a直立生长;生长素能透过琼脂片,胚芽鞘的尖端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导致背光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侧,所以b向光弯曲生长;琼脂块放置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左侧,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沿着接触面向下运输,导致胚芽鞘左侧生长素的含量高于右侧,所以c背光弯曲生长。综上分析,A、B项错误;图中d,若固定植株,旋转纸盒,只有纸盒的开口朝向光源时,胚芽鞘的尖端才能感受到光的刺激,造成胚芽鞘左侧生长素的含量高于右侧,植株向右弯曲生长,C项错误;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光只是从开口进入,因此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D项正确。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问题的实质:①有生长素的来源则可能生长;②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光部位;③生长素若均匀分布,则直立生长;若分布不均匀,则弯曲生长。抓住了问题的实质,结合图示信息分析与题意就很容易判断出各选项的正确与否。 39.在植物细胞中,吲哚乙酸主要由色氨酸经一系列酶催化生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吲哚乙酸可在胚芽鞘中大量合成 B. 色氨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C. 吲哚乙酸是一种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 D. 过量的色氨酸可抑制吲哚乙酸的合成 【答案】B 【解析】吲哚乙酸的合成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胚芽鞘的尖端可以产生少量的吲哚乙酸,A错误;色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其特点是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只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B正确;吲哚乙酸不是蛋白质,是有机酸,C错误;色氨酸是吲哚乙酸合成的前体物质,过量的色氨酸可促进吲哚乙酸的合成,D错误. 【考点定位】氨基酸的分子结构特点和通式;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名师点睛】本题是对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和生长素的本质、产生综合性考查.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的特点是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生长素又叫吲哚乙酸,属于有机酸,其产生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 40.为了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这一结论,需要先利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之后再测定其含量。假定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只与运输有关,下列收集生长素的方法(如图示)中,正确的是( )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为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以及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它会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从而促进该部位的生长,运输方式有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植物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解:A项,C项和D项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由于云母片插入胚芽鞘尖端的阻挡作用,生长素均不能发生横向运输,无法使其在琼脂块中分布不均匀. B、项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先发生横向运输,然后纵向运输到尖端以下的不同的琼脂块中,再通过测定不同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的大小,即可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故选:B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41.下图为脊髓反射模式图,请回答: (1)M和S中,代表效应器的是________。 (2)在②处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在①处________(能、不能)测到神经冲动。 (3)③中的结构叫________,由________组成。 (4)假设M是一块肌肉,在离肌肉10毫米的I处给予适宜刺激,肌肉在6毫秒后开始收缩,在离肌肉100毫米的Ⅱ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8毫秒后开始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为:________毫米/毫秒。 【答案】 M 不能 突触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45 【解析】试题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胞体和突起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是将兴奋传入神经元的结构,轴突是将兴奋传出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点.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1)分析示意图可知,M表示的是效应器,S表示的是感受器. (2)在反射弧上,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在②处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在①处不能测到神经冲动. (3 )③是连接两个神经元的结构,表示的是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4)假设M是一块肌肉,在离肌肉10毫米的I处给予适宜刺激,肌肉在6毫秒后开始收缩,在离肌肉100毫米的Ⅱ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8毫秒后开始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为45毫米/毫秒. 42.如图所示,分别将灵敏电流计按图连接。(甲图为神经纤维,乙图含有突触结构,甲、乙图中ab长度相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状况是_______________,在这一电位状况时,Na+和K+ 在膜内外分布情况不同,其中膜外____________浓度高于膜内。 (2)甲图灵敏电流计现在测不到神经纤维膜的静息电位,必须将_____才能测到静息电位。 (3)当甲图中的a处受到刺激后,电流计的指针将发生________________次偏转。 (4)同时在甲、乙图中a处给予一个刺激,观察指针摆动,指针反应时间落后的是______图。 (5)神经冲动在突触的传递受很多药物的影响。某药物能阻断突触传递,其原因可能是该药物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或是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还可能是__________(写出两点)。 【答案】 外正内负 Na+ 电流计的一个电极插入膜内 两 乙 破坏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与递质竞争受体),破坏递质 【解析】略 43.激素作为信息分子,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如图所示表示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请分析回答: (1)图1中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构成反射弧,其中结构②位于__________。 (2)图2中激素D的靶器官既作用于肝脏又作用于骨骼肌,则激素D的名称最可能是________。 (3)图1激素主要作用的靶器官是肝脏,其引起的主要代谢变化过程是__________。 (4)人体长期缺碘将会导致甲状腺增生(俗称大脖子病),这种病人体内含量反而会增加的激素是图中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5)图1中的②通过有关神经释放化学信息影响胰岛A细胞的分泌,该化学信息是___________。 【答案】 下丘脑 胰岛素 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A、C 神经递质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1分析,刺激X为血糖含量降低,通过①→②→③→胰岛A细胞过程,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此过程为非条件反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刺激Y为血糖含量降低,直接刺激胰岛A 细胞,使胰高血糖素升高.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糖,其与胰岛素具有拮抗作用. 据图2分析,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甲状腺激素,C是促甲状腺激素,D是胰岛素. (1)图1中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构成反射弧,其中刺激X刺激感受器,①是传入神经,②是下丘脑的血糖调节的中枢,③是传出神经,胰岛A细胞是效应器. (2)据图2分析,胰岛素D的靶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 (3)图1激素为胰高血糖素,其生理作用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4)碘元素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元素,缺碘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通过负反馈调节会使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和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C)增加. (5)图1中的②通过有关神经释放神经递质影响胰岛A细胞的分泌. 【点睛】 ①激素作用的特异性:激素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处,与组织细胞广泛接触,但却是有选择性的作用于某些细胞、腺体、器官,能被激素作用的器官、腺体、细胞分别称为靶器官、靶腺、靶细胞.各种激素所作用的靶细胞的数量和广泛性有很大差异.大多数激素均有其固定的靶细胞或靶器官. ②激素具有高效能的作用: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少,但却能显著加强细胞内的生化反应,对机体的代谢、生长与生殖等重要生理过程有着巨大的影响. ③激素是生理调节物质:各种激素只是使靶器官的功能加强(刺激)或减弱(抑制).体内的激素只是“唤起”靶器官存在的潜势,不能产生新的过程. ④激素在体内不断的发生代谢性失活:激素在体内不断的失活,并不断地被排出体外.失活的地点:一个是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即当激素发生作用时,激素本身被失活,如促甲状腺激素在甲状腺内失活等;另一个是肝脏,肝脏内有许多酶,可使各种激素转化为活性很低,甚至没有活性的物质,最后随尿液排出. 44.下图示意胰岛B细胞和肝细胞在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的作用,甲、乙、丙分别代表三类血糖调节异常患者的细胞。据图回答: (1)正常情况下,胰岛素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过程_____________(填序号)等。丙细胞因膜表面缺少______________,而不能接受胰岛素的调节作用。 (2)在体液免疫中,抗体1攻击甲细胞而使其功能受损,这类患者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比正常人________。抗体2作用于乙细胞,也会导致患者血糖调节异常,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因抗体1或抗体2对自身的攻击而导致的这些疾病在免疫学上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胰岛素受体 低 抗体2与胰岛素竞争胰岛素受体 自身免疫病 【解析】试题分析:甲细胞是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抗体1攻击胰岛B细胞,使之不能分泌胰岛素,导致这类患者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比正常人低;乙细胞是肝细胞,抗体2作用于乙细胞,与胰岛素竞争胰岛素受体,会导致患者血糖调节异常;图中①表示肝糖原的合成过程;②表示肝糖原的水解过程. (1)正常情况下,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图中①过程),而使血糖浓度降低.由图可知,丙细胞膜表面缺少胰岛素受体,不能接受胰岛素的调节作用. (2)在体液免疫中,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经一系列的分化、增殖成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抗体1攻击胰岛B细胞,使胰岛B细胞不能分泌胰岛素,所以这类患者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比正常人低.抗体2作用于乙细胞,与胰岛素竞争胰岛素受体,也会导致患者血糖调节异常.因抗体1或抗体2对自身的攻击而导致的这些疾病在免疫学上被称为自身免疫病. 45.下左图是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血钙正常值约为9—11mg/100ml血浆。低于7mg/100ml血浆时属低血钙,低血钙即细胞外钙浓度降低,对钠内流的抑制屏障作用减弱,使神经细胞兴奋性增高。请回答下列问题: (1)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在反射弧中称为________。科学家研究发现,刺激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也会引起肌肉的收缩,此时接受刺激的是反射弧中的_________。 (2)乙酰胆碱属于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当乙酰胆碱与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肌肉收缩。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α-银环蛇毒中毒时,肌肉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题中信息可知,肌肉收缩需要钙离子,但是血钙过高却会引起肌无力,原因是血钙过高降低了_________________。 (4)动态皱纹又称动力性皱纹,它是由于面部表情肌长期收缩牵拉皮肤而形成的。“肉毒毒素美容”已经成为时下普遍接受的面部除皱方式。肉毒毒素是肉毒杆菌分泌的一种神经毒素,能特异地与突触前膜上Ca2+通道结合。结合图解分析“肉毒毒素美容”的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效应器 神经中枢 松弛(或不能收缩、或舒张) 神经细胞兴奋性 肉毒毒素阻止Ca2+内流,影响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导致面部表情肌松弛 【解析】试题分析: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虽然是小分子,但是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其意义在于短时间内使神经递质大量释放,从而有效实现神经兴奋的快速传递.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那么乙酰胆碱就不能与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肌肉不能收缩,表现是松弛.血钙降低导致突触间隙(细胞外液)中钙浓度低,Ca2+内流减少,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但钙浓度低时,肌肉兴奋性更高,所以表现为抽搐.肉毒毒素是肉毒杆菌分泌的一种神经毒素,能特异地与突触前膜上Ca2+通道结合.结合图解分析“肉毒毒素美容”的原理:毒毒素阻止Ca2+内流,影响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导致面部肌肉松弛. (1)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在反射弧中称为效应器.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也会引起肌肉的收缩,此时接受刺激的是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 (3)酰胆碱属于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当乙酰胆碱与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肌细胞收缩.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那么乙酰胆碱就不能与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肌肉不能收缩,表现是松弛. (4)血钙降低导致突触间隙(细胞外液)中钙浓度低,Ca2+ 内流减少,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反之,钙浓度过高时,降低了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5)肉毒毒素美容”已经成为时下普遍接受的面部除皱方式.肉毒毒素是肉毒杆菌分泌的一种神经毒素,能特异地与突触前膜上Ca2+通道结合.结合图解分析“肉毒毒素美容”的原理:肉毒毒素阻止Ca2+内流,影响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导致面部肌肉松弛. 46.图1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图2表示免疫过程,X表示抗原,数字表示过程,m、n代表场所,其余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有____________。 (2)图1中的③表示________过程,该过程属于________免疫。 (3)图2所示的免疫过程中,参与A―→B过程的有图1中的________细胞(填字母)。 (4)利用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特点,人们常用减毒、杀死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疫苗。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当机体再次接触与该疫苗相同的抗原时,相应的记忆细胞,例如图1中________(填字母)能________,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5)为检测某疫苗是否有效,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第一步:将________________健康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分为若干只。 第二步:对照组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实验组接种疫苗,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动物发病率低、存活率高,则可以判断该疫苗有效。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填图1中数字)过程是实验组动物所特有的。 【答案】(1)f、Y (2)B细胞增殖、分化 体液 (3)e (4)k 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会进一步产生大量的抗体 (5)同种且生理状态相同的 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等量的同种病毒 ④ 【解析】试题分析: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1可知,a表示T细胞,b表示吞噬细胞,c表示B细胞,d表示浆细胞,e表示效应T细胞,k表示记忆细胞,X表示抗原,Y表示抗体,f表示淋巴因子。 (1)图1过程为体液免疫,其中Y抗体(浆细胞分泌),f淋巴因子(T细胞分泌),两者是免疫活性物质。 (2)③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 (3)图2所示过程为细胞免疫,参与A→B过程的是e效应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 (4)图1中k记忆细胞可保持对抗原的长期记忆,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进一步产生大量的抗体,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5)实验设计时要注意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考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对照实验设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