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南木林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测试 一、单选题 ‎1. 下列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A. 血红蛋白 B. 葡萄糖 C. CO2、O2 D. 氨基酸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指存在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的物质成分,往往包括①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血浆蛋白等;②细胞合成的分泌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的代谢产物,如CO2、水分、尿素等。A项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是红细胞的组成部分,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的能力。‎ ‎2. 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 ( )‎ A. 轴突→树突→细胞体 B. 轴突→细胞体→树突 C. 树突→细胞体→轴突 D. 细胞体→树突→轴突 ‎【答案】D ‎【解析】‎ 兴奋可以由前一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神经元的树突,再由树突传导至该神经元的细胞体,A正确;兴奋可以由前一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再由细胞体传导至该神经元的树突,B正确;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可以从树突传导至细胞体再传导至轴突,C正确;兴奋可以由前一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树突,但不能传递到下一神经元的轴突,D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突触类型有两种,分别是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 ‎3.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 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 ‎② 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③ 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 ‎④ 垂体通过下丘脑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①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①正确; ②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②错误;③下丘脑能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③正确;④下丘脑通过垂体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④错误。‎ ‎【考点定位】脊髓和脑的结构及其功能 ‎【名师点睛】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4. 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 春运期间,合肥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答案】D ‎【解析】‎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会直接影响种群的性别比例,即图中③,A正确;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即图中④,C正确;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 ‎5. 当人体长时间大量运动后,血液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等营养物质会大量消耗,此时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的活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 )‎ A. 胰岛A细胞和B细胞的活动都加强 B. 胰岛A细胞和B细胞的活动都减弱 C. 胰岛B细胞的活动加强,胰岛A细胞的活动减弱 D. 胰岛A细胞的活动加强,胰岛B细胞的活动减弱 ‎【答案】D ‎【解析】‎ 大量运动后,血液中葡萄糖因大量消耗而减少,即血糖浓度降低,此时胰岛B细胞活动减弱,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使血糖升高,故选D。‎ ‎6. 下列属于人在寒冷环境中的身体变化是 ‎①皮肤血管收缩 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 ③汗腺分泌增多 ④汗液几乎不分泌 ⑤代谢活动增强 A. ①④⑤ B. ①②⑤ C. ④⑤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7.绿色植物倒伏后,它的茎秆能部分恢复直立状态,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受重力影响,向地性 B. 受重力影响,背地性 C. 受水的影响,向水性 D. 受光的影响,向光性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作用。绿色植物倒伏后,受重力作用,茎杆近地侧生长素含量高,生长快,远地侧生长素含量相对较低,生长慢,所以茎杆能部分恢复直立状态,这是茎的背地性。故选B ‎8. 下列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有关的生物学过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甲图中生长素浓度小于b点时促进生长,大于b点抑制生长 B. 甲图中,若b点为茎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则c点不可能为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 C. 乙图能够正确表示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 D. 生产上可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除去单子叶植物中的双子叶杂草,丙图中曲线1表示单子叶植物 ‎【答案】B ‎【解析】‎ 甲图中b点生长素浓度促进作用最强,b点之后的生长素浓度也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只有生长素浓度在虚线以下,才起到抑制作用,A错误;由于单侧光导致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导致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促进生长作用较强,导致背光侧生长较快,故若b点为茎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则c点可能为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B错误;乙图能够正确表示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C正确;生产上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除去单子叶植物中的双子叶杂草,丙图中1曲线表示双子叶植物,因为1曲线植物对生长素敏感程度高,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长素的作用机理,明确高浓度的抑制作用,且图中在最适宜浓度两侧的对称性和横坐标以下才表现为抑制作用。‎ ‎9. 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不可能发生的是 ( )‎ A. 骨骼肌的紧张性增强,增加产热 B.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细胞的代谢水平提高 C. 胰岛素分泌增加,细胞的耗氧量减少 D. 皮肤血管收缩,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当人处在寒冷环境时,寒冷刺激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使皮肤散热量减少,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同时甲状腺与肾上腺分泌物增多,促进细胞代谢,细胞耗氧量增加。胰岛素参与血糖调节,与体温调节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体温调节与血糖调节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 人体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组成是( )‎ A. 淋巴 B. 淋巴和组织液 C. 血浆和组织液 D. 血浆和淋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毛细血管壁细胞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所以人体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组成是血浆和组织液;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C.血浆和组织液,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知识,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人体毛细血管壁细胞存在的环境,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1.下列关于种群叙述正确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 ‎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③每隔‎10米种植一棵杨树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 ‎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 ‎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某些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 ①③⑤⑥ B. ②③⑤⑥⑦ C. ②⑤⑥⑦ D. ②④⑤⑥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内蒙古草原上有多种牛,全部的牛不止一个种群,①错误;‎ ‎②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则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②正确;‎ ‎③每隔‎10米种植一颗杨树为均匀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③错误; ‎ ‎④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④正确;‎ ‎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⑤正确; ‎ ‎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⑥正确;‎ ‎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当出迁入大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加,当出迁入小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减小,当迁入率等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⑦正确.‎ 故选:D.‎ 考点:种群的特征.‎ ‎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B.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D.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 ‎【答案】C ‎【解析】‎ 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A项正确;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项正确;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在生物群落内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都存在,C项错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此限度时,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D项正确。‎ ‎13.如图表示人体排尿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 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⑤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 B. 若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兴奋的传递 C. 在②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大脑皮层会产生尿意 D. 新生婴儿的⑤兴奋,就会引起①兴奋;正常成年人的⑤兴奋,①不一定兴奋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形可知在④上有神经结,所以是传入神经,⑤是感受器,②是传出神经,①是效应器。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以在感受器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如果效应器有反应,说明反射弧完整,A正确。如果要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此时能量提供减少,而兴奋的传递是需要消耗能量的,B正确。在传出神经上给予电刺激,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所以大脑皮层不会接受兴奋,C错误。新生婴儿因为大脑发育不完全,只要⑤兴奋,就会引起①兴奋;而正常成年人的⑤兴奋时,如果没有合适的排尿地点,此时低级的神经中枢会受到相应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①不一定兴奋,D正确。‎ 点睛:传入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神经节如图中的c。‎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 ‎14.图是反射弧示意图,其中E表示感受器、A表示效应器。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①处进行电刺激,则在A、E处均能测到膜电位变化 B. ②处进行电刺激,则该处膜内电位将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C. ②处进行电刺激,则B处将会出现兴奋传导现象 D. ①处进行电刺激,能引起C处释放神经递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B、C、D、E分别是效应器、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和感受器。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①处进行电刺激,只能在A处测到膜电位变化,E处则不能测到膜电位变化,A错误;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所以②处进行电刺激,则该处膜内电位将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B错误;②处进行电刺激,兴奋能通过突触传到B处,使B处出现兴奋传导现象,C正确;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①处进行电刺激,不能引起C处释放递质,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及神经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下图中甲是稀释涂布平板法中的部分操作,乙是平板划线法的操作结果。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甲中涂布前要将涂布器灼烧,冷却后才能涂菌液 B. 甲、乙操作中只有甲可以用于微生物的计数 C. 乙中接种环需要灼烧5次 D. 乙中的连续划线的起点是上一次划线的末端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甲显示,甲图中采用了稀释涂布平板分离法,在涂布前,涂布器需要经酒精灯火焰灼烧,冷却后方可涂布;图乙为平板划线法,平板中划了5个区域,因此操作过程中接种环需要灼烧6次。‎ ‎【详解】A. 甲图中涂布前要将涂布器灼烧,冷却后才能取菌液,A正确;‎ B. 甲是稀释涂布分离法,可以用于微生物的计数,划线分离法无法计数,B正确;‎ C. 乙中接种环需要灼烧6次,C错误;‎ D. 每次划线的起点是上一次划线的末端,D正确。‎ ‎16.柑橘、柠檬芳香油的制备通常不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是因为 ‎①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②柑橘、柠檬芳香油易溶于水③会使芳香油的有效成分水解④所需实验装置复杂.‎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水蒸气蒸馏法会使芳香油的有效成分水解,所以柑橘、柠檬芳香油的制备通常不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常使用萃取法,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7.如图为“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和计数”实验中样品稀释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3号试管的稀释倍数为103倍 B. 5号试管的结果表明每克土壤中的菌株数为1.7×108个 C. 5号试管中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得到的菌落平均数恰为4号试管的10倍 D. 该实验方法统计得到结果往往会比实际活菌数目要高 ‎【答案】B ‎【解析】‎ ‎3号试管的稀释倍数为104倍,A错误;5号试管进行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的结果表明每克土壤中的菌株数为(168+175+167)÷3×105×10=1.7×108个,B正确;5号试管中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稀释倍数比4号的低10倍,如果稀释倍数适当,得到的菌落平均数可能是5号的10倍,C错误;稀释涂布平板得到的菌落可能存在两个或多个细菌细胞长成一个菌落,使该实验方法统计得到的结果往往会比实际活菌数目要低,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尿素分解菌筛选与分离过程的稀释与计数,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 ‎18.提取胡萝卜素和玫瑰精油时都需要加热,但是用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时采用水浴加热法,而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玫瑰精油时可以用直接加热法,其原因是 A. 前者需要保持恒温,后者不需要恒温 B. 前者容易蒸发,后者不容易蒸发 C. 胡萝卜素不耐高温,玫瑰精油耐高温 D. 前者烧瓶里含有机溶剂,易燃易爆,后者水 ‎【答案】D ‎【解析】‎ 萃取胡萝卜素时的溶剂是有机溶剂石油醚,属于易燃物,直接使用明火加热容易引起燃烧,爆炸,因此需使用水浴加热;玫瑰精油的提取使用的是水蒸气蒸馏法,烧瓶中是水,因此可以直接加热,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9.下列关于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幼嫩组织较成熟组织易培养成功 B. 给外植体消毒用70%的酒精和0.1%的氯化汞溶液 C. pH、温度、光照条件等对植物组织培养也特别重要 D. 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含量之比较高时有利于芽的分化 ‎【答案】D ‎【解析】‎ 幼嫩组织细胞较成熟组织细胞的全能性高,因此幼嫩组织较成熟组织易培养成功,A正确;‎ 植物组织培养时,给外植体消毒用70%的酒精和0.1%的氯化汞,B正确;植物组织培养需要适宜的pH、温度和适时的光照条件(脱分化避光,再分化需光),C正确;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含量之比较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较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二者含量相当时,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D错误。‎ ‎20.下列关于固定化酶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固定化酶技术就是固定反应物,将酶依附于载体上,围绕反应物旋转的技术 B. 固定化酶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催化一系列的酶促反应 C. 固定化酶中的酶无法重复利用 D. 固定化酶技术是将酶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 ‎【答案】D ‎【解析】‎ 固定化酶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A错误;固定化细胞中含有多种酶可以催化一系列的酶促反应,B错误;固定化酶的优势为可以重复利用,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等,C错误;固定化酶实质上是将相应酶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实现酶的反复利用,并提高酶稳定性,酶的各项特性(如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的温和性)依然保持,D正确。‎ ‎【考点定位】制备和应用固相化酶 ‎【名师点睛】固定化技术包括包埋法、物理吸附法和化学结合法(交联法);由于细胞相对于酶来说更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因此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细胞在多步酶促反应中发挥连续催化作用,但如果反应底物是大分子物质,则难以自由通过细胞膜,从而限制固定化细胞的催化反应;由于酶小,容易从包埋的材料中漏出,采用物理吸附法和化学结合法,固定化酶的优点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可以反复利用。‎ 二、非选择题 ‎21.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简化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该食物网共有_____条食物链。其中鹰和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图中最长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是通过牧草的 _______________ 作用(生理作用)完成的。若要调查兔子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法。‎ ‎(4)对一个生态系统而言,图中还缺少的成分是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4 (2). 捕食和竞争 (3). 牧草→昆虫→食虫鸟→蛇 →鹰 (4). 光合作用 (5). 标志重捕法 (6). 分解者 (7).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解析】‎ 试题分析:梳理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的过程、种间关系、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等相关知识,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以确定食物链的数量及其所涉及到的生态系统成分。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分析图示可知: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牧草→兔→鹰、牧草→鼠→蛇→鹰、牧草→昆虫→食虫鸟→鹰、牧草→昆虫→食虫鸟→蛇 →鹰。鹰和蛇都可以捕食食虫鸟,表明二者存在竞争关系;鹰也能以蛇为食,说明二者又存在捕食关系。‎ ‎(2)在上述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是:牧草→昆虫→食虫鸟→蛇 →鹰。‎ ‎(3)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是通过牧草的光合作用完成的。兔子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要调查其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4)图中的食物网是由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还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2.红梨醋饮属于绿色健康饮品,其制作流程如图: ‎ ‎ ‎ 请回答: ‎ ‎(1)可在酸性条件下用____________与发酵产物反应,检测①过程是否成功。‎ ‎(2)①过程涉及的微生物与②过程涉及的微生物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 ‎ ‎(3)对②过程所用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和纯化时,常用的划线工具是___________。在固体培养基上划线4次,至少需要灼烧划线工具______次。这种接种方法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4)为检测生产用水水源地的大肠杆菌含量,每次将200ml水样过滤后,取滤膜放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重复三次。将3个平板培养24h后挑选______色的菌落进行计数。平板上目的菌菌落数分别为130、121和109,据此可计算出每升水样中的大肠杆菌数为______个。若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计数结果会偏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重铬酸钾 (2). 前者有细胞核,后者无细胞核 (3). 接种环 (4). 5 (5). 平板划线法 (6). 黑 (7). 600 (8). 死菌也被计数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微生物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微生物及其新陈代谢类型,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识记接种微生物常用的方法及计数常用的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详解】(1)①为果酒发酵过程,该过程产生的酒精可使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变成灰绿色.‎ ‎(2)①表示果酒发酵,②表示果醋发酵,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是原核生物,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有细胞核,后者无细胞核 ‎(3)对②过程所用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和纯化时,常用的划线工具是接种环(或接种针).每次划线之前和结束后都需要灼烧接种环,因此在固体培养基上划线4次,至少需要灼烧划线工具5次.把混杂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群体中的不同细胞用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表面通过分区划线稀释而得到较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这种方法称作平板划线法。‎ ‎(4)伊红和美蓝培养基可以鉴别大肠杆菌,使菌落呈黑色,因此将3个平板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24h后挑选黑色的菌落进行计数.每升水样中的大肠杆菌数为(32+292+36)÷3×1000÷200=600个.若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死菌也被计数,造成计数结果会偏高,‎ ‎【点睛】图示①表示果酒发酵,②表示果醋发酵.‎ 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