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铜陵市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段(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a若表示二倍体生物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则该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 B. 如果图b表示体细胞,则图b代表的生物一定是三倍体 C. 如果图c代表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是二倍体 D. 图d代表的生物一定是由卵细胞发育而成的,是单倍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有控制该生物性状的全套基因。由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不管有几个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判断题图中各体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数:a细胞内有4个染色体组,b细胞内有3个染色体组,c细胞内有2个染色体组,d细胞内有1个染色体组。‎ ‎【详解】图a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可能是二倍体生物有丝分裂的后期,含有4个染色体组,A错误;如果图b表示体细胞,则图b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三倍体,也可能是单倍体,B错误;如果图c代表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的体细胞,细胞内含有2个染色体组,所以则该生物一定是二倍体,C正确;图d中含有1个染色体组,代表的生物是由精子或卵细胞发育而成的,是单倍体,D错误。‎ ‎【点睛】解决本题关键需要结合染色体组的概念,判断细胞中染色体组数和细胞所在生物体属于几倍体。归纳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判断方法:①细胞内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X、Y 视为同种形态染色体),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②在生物体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可简记为“同一英文字母无论大写还是小写出现几次,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2.有关如图所示的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 B. 图示变异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 C. 图示变异可以产生新的基因 D. 图示过程表示染色体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联会时期)。‎ ‎【详解】图示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A错误;图示变异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B正确;图示变异属于基因重组,没有产生新基因,但是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C错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D错误。‎ ‎【点睛】关键是区别染色体结构变异中易位与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前者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后者是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之间。‎ ‎3.下图为某家庭肾源性尿崩症遗传系谱,经鉴定Ⅱ3的致病基因只来自于Ⅰ1。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Ⅰ1、Ⅰ2、Ⅱ2均为杂合子 C. Ⅱ1和Ⅱ2再生一孩子为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4‎ D. Ⅲ1与正常男性婚配再生一孩子不患此病的概率是1/4‎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Ⅱ3患病,而父母正常,可以推测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再根据“Ⅱ2的致病基因只来自Ⅰ1”,可以推测该遗传病为伴X遗传病。假设控制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为a,正常基因为A,据此分析选项。‎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该遗传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Ⅰ1和Ⅱ2均为杂合子,即都为XAXa,Ⅱ2的基因型为XAY,为纯合子,B错误;Ⅱ1(XaY)和Ⅱ2(XAXa)再生一孩子为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4,C正确;Ⅲ1(XaXa)与正常男性(XAY)再生一孩子不患此病的概率为1/2,即男孩都患病,女孩都正常,D错误。‎ ‎【点睛】关键在于根据题干信息“Ⅱ2的致病基因只来自Ⅰ1”,推断该遗传病属于伴性异常,不属于常染色体遗传。‎ ‎4.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其中③中的基因片段2由基因片段1变异而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图①表示基因重组,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 B. 图③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C. 图②④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 图中4种变异均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①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片段的互换,属于交叉互换,发生在四分体时期;图②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间片段的互换,属于易位;图③为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图④中弯曲的部位表示在其同源染色体上没有配对的片段,可能是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缺失或重复。‎ ‎【详解】图①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间,发生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图③的碱基对发生缺失,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图②的交换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间,属于染色体变异(易位);图④中弯曲的部位表示在其同源染色体上没有配对的片段,上面的一条染色体比下面的长,可能是上面的染色体重复了一段,或下面的染色体缺失了一段,C正确;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直接观察到,只有染色体变异可以直接观察,D错误。‎ ‎【点睛】关键是判断图中四种变异类型。‎ ‎5.利用基因型为HhRr的玉米(2N=20)的幼苗芽尖细胞进行下列实验,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 A. 植株A的体细胞内最多有4个染色体组 B. 植株A和植株B的基因型相同 C. 获得植株B的过程为单倍体育种,该过程涉及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D. 获得幼苗①、②的过程都应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细胞工程,考查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原理及其应用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图示判断①、②过程所依据的原理,进而分析植株A、B、C的基因组成。‎ ‎【详解】植株A是芽尖细胞经组织培养获得的个体,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有4个染色体组,A项正确;植株B是经单倍体育种获得的纯合子,与A的基因型不同,B项错误;亲本产生花粉的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秋水仙素处理导致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异,C项正确;①、②过程都应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D项正确。‎ ‎【点睛】本题易错选C项,错因在于对单倍体育种理解不全面,认为单倍体育种依据的原理仅仅是染色体变异。‎ 亲本产生花粉的过程中发生基因重组,才使优良基因组合在一起,使短时间内获得优良品种成为可能。‎ ‎6.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的特点决定诱变育种时需要处理大量的材料 B. 杂交育种能产生新基因 C. 普通小麦(含6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三倍体 D. 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不定向性和多害少利性,所以在诱变育种时需要处理大量的材料,A正确;杂交育种利用的是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只能产生新性状,B错误;普通的小麦的花粉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C错误;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D错误。‎ ‎【点睛】注意:凡是由配子(如花粉、卵细胞等)发育而成的个体都是单倍体,与其体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数无关。‎ ‎7.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及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诱变育种能诱发定向突变,从而明显缩短了育种进程 B. 通过多倍体育种产生的无籽西瓜属于新物种 C. 基因工程育种能够实现基因在不同种生物之间的转移 D. 单倍体植株常表现出长势矮小、果实种子中营养物质含量下降等性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 ‎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 杂交→自交→选优 ‎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诱变育种具有不定向性,A错误;杂交育种产生的后代会出现新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可以培育新品种,但不会出现新物种,B错误;基因工程是把本来生物界中存在的基因转入待改造的生物中,可以定向改造生物性状,C正确;单倍体植株一般高度不育,不会产生种子,D错误。‎ ‎【点睛】易错点:一是无籽西瓜不可育,不属于新物种;二是单倍体通常高度不育,不会产生种子。‎ ‎8.下表是基因工程中有关基因操作的名词及对应的内容,正确的组合是 ‎ 供体 分子手术刀 分子缝合针 载体 受体 A 质粒 限制酶 DNA连接酶 提供目的基因的生物 大肠杆菌等 B 提供目的基因的生物 DNA连接酶 限制酶 质粒 大肠杆菌等 C 提供目的基因的生物 限制酶 DNA连接酶 质粒 大肠杆菌等 D 大肠杆菌等 DNA连接酶 限制酶 提供目的基因的生物 质粒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 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基因工程的工具:(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2)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3)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详解】供体是指提供目的基因的生物;限制性内切酶能切割DNA分子,是基因的剪刀;DNA连接酶能将DNA片段连接起来,是基因的针线;运载体包括质粒、噬菌体或动植物病毒;基因工程的受体可以是动物细胞、植物细胞或微生物细胞,但常以大肠杆菌等微生物细胞作为受体.故选C。‎ ‎【点睛】熟悉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是判断本题的关键。‎ ‎9. 下列实例中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变化的是 A. 在黑褐色环境中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 B. 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比例越来越高 C. 杂交育种过程中通过不断自交、筛选提高纯合矮秆抗病小麦的比例 D. 通过辐射青霉菌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 ‎【答案】B ‎【解析】‎ 在黑褐色环境背景下,浅色桦尺蠖被环境选择被淘汰,自然选择使得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发生变化,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但是基因频率没有改变,没有进化,B正确;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是自然选择的产物,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错误;青霉菌的培育过程发生了基因突变,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名师点睛】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0.某县城有20 000人,男女比例为1∶1,女性血友病患者有1 600人,求人群中一正常女性与一正常男性婚配生出患血友病孩子的概率 A. 3/16 B. 3/25 C. 4/25 D. 1/7‎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血友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由a控制,根据题意可知:女性血友病患者(XaXa)在女性人群中的患病比例为1600/10000,因此Xa的基因频率为0.4,XA基因频率为0.6;所以所以女性群体中,XAXA 的频率为0.4×0.4=0.16;XAXa的频率为2×0.4×0.6=0.48;在男性群体中,XaY的频率为0.4,XAY的频率为0.6。‎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在正常女性人群中基因型有XAXA 和XAXa,其频率分别是0.16和0.48;其中致病基因携带者所占的比例是0.48/(1-0.16)=4/7,与正常男性(XAY)婚后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是4/7×1/4=1/7,故D正确,ABC错误。‎ ‎【点睛】易错点:不能用女性人群中携带者频率计算后代的患病孩子出生的概率,必须是正常女性群体中携带者的概率进行计算。‎ ‎11.下列关于变异、进化、生物多样性等相关知识的叙述,正确是 ‎①突变基因翻译出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一定发生改变 ‎ ‎②一般情况下,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只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 ‎ ‎③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 ‎ ‎④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进而导致种群的进化 ‎ ‎⑤生物的可遗传变异为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 ‎⑥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种群多样性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⑤ D. ②④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重组是指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①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突变基因翻译出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一定发生改变,①正确;②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既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也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因此一般情况下,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只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②正确;③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与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③错误;④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④错误;⑤生物的可遗传变异为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⑤正确;⑥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⑥错误.故选C。‎ ‎【点睛】易错点: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12.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共同进化 B. 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佳手段是异地保护 D. 共同进化就是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详解】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共同进化,A正确;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的就地保护,C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错误。‎ ‎【点睛】易错点: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因为二者不能等同,种群基因频型率改变,其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 ‎13.某植物花的红色对白色为显性,受一对基因控制,现选择亲本为红色花的植株自由交配获得子一代,性状分离比为红色:白色=48:1,则亲本中纯合子的比例为 A. 2/3 B. 36/49 C. 3/4 D. 5/7‎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红色花与红色花杂交,后代出现了白色花,说明红色花是显性性状,白色花是隐性性状。后代红色:白色=48:1,说明白色aa=1/49,则a的基因频率=1/7,A的基因频率=6/7,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假设基本中纯合子占x,则杂合子占1-x,则a的基因频率=1/2(1-x)= 1/7,计算出x=5/7,故选D。‎ ‎14.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是进化的单位,也是繁殖的单位 B. ①指基因频率,②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C. ③指自然选择学说,③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 ④指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③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④表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种群是进化的单位,也是繁殖的单位,A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图中①指基因频率,B错误;图中③指自然选择学说,③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正确。‎ ‎【点睛】易错点: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15.现代生物进化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 ‎②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 ‎⑥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 ②④⑤⑥⑦ B. ②③④⑥ C. ①②⑤⑥ D. ①②③⑤⑦‎ ‎【答案】C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①正确;自然选择学说是从个体水平上进行解释的,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进化的单位,②正确;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这是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之一,③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这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④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⑤正确;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⑥正确;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是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之一,⑦错误。   ‎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论的联系及区别。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16.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 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侵入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  )‎ A. 43%‎ B. 48%‎ C. 52%‎ D. 57%‎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先根据题意,分别计算出原来小岛上基因型为VV和Vv果蝇的数目,再计算出入侵后基因型VV果蝇的总数,然后根据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算出亲代果蝇V 的基因频率,最后根据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代基因频率不变,得出F1代中V的基因频率。‎ ‎【详解】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则VV=20 000×15%=3000,Vv=20000×55%=11000,由于从岛外入侵了基因型为VV的果蝇2000只,现在VV=3000+2000=5000;根据基因频率计算公式:种群中某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总数/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总数×100%,计算出V的基因频率=V基因总数/V和v基因总数×100%=(5000×2+11000)/(20000×2+2000×2)≈48%;根据种群个体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基因频率不变,得出F1代中V的基因频率与其亲代相同,也是约为48%,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根据种群中各基因型个体数求某基因频率的方法,明确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基因频率是不变的。‎ ‎17.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体液的四种成分,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正常情况下,①~④的成分保持不变 B. O2、葡萄糖、血浆蛋白和溶菌酶等都是①的成分 C. ①②④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D. 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②处的液体会增多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某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图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细胞內液,④是淋巴,A是毛细血管,B是红细胞,C是组织细胞,D是毛细淋巴管,其中①②④构成内环境。‎ ‎【详解】图中组织液和淋巴,淋巴和血浆之间不可以相互转化,A错误;O2、葡萄糖、血浆蛋白和溶菌酶等都是①血浆的成分,B正确;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构成内环境,C正确;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血浆渗透压降低,其中水分大量进入②处的组织液中,所以组织液会增多,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 ‎18.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正确的有几项?‎ ‎①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就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②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③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 ‎⑤在寒冷环境中能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肾上腺素 ‎⑥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机体的生命活动将受到威胁 ‎⑦细胞免疫的存在使得正常机体体内无细胞癌变 ‎⑧糖尿病患者体内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加快 A. ①④⑦ B. ③④⑤⑧ C. ③⑥ D. ②⑤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外液中渗透压主要是蛋白质和无机盐离子形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的功能,如细胞免疫能清除体内癌变的细胞。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进而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①严重腹泻后,需补充水分和盐分才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①错误;②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因此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不属于反射,②错误;③垂体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因此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③正确;④神经递质包括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其中兴奋型递质可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而抑制型递质不会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④错误;⑤在寒冷环境中能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⑤错误;⑥由于甲状腺激素存在负反馈调节,因此甲亢病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⑥正确;⑦正常机体体内会出现细胞癌变,⑦错误;⑧糖尿病患者体内缺少胰岛素,因此组织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减慢,⑧错误.综合以上可知,只有③和⑥正确.故选C。‎ ‎19.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B. 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血浆 C. ②表示重吸收作用,Ⅳ表示的器官是消化系统 D. 内环境与I交换气体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分析题图可知,Ⅰ是呼吸系统,Ⅱ是消化系统,Ⅲ是泌尿系统,Ⅳ皮肤.过程①是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②是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 ‎【详解】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错误;消化道内的葡萄糖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入血浆,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Ⅲ是泌尿系统,其中②是指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Ⅳ是指皮肤,C错误;内环境与Ⅰ进行气体交换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D正确。‎ ‎【点睛】本题关键需要分析图解中各个序号所代表的器官或系统以及生理过程。‎ ‎20.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 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 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不需要结构①线粒体提供能量,A错误;当兴奋传导到③突触前膜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B错误;递质经②突触小泡的转运和③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释放至突触间隙,C错误;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是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说明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突触的结构和神经递质的释放、作用过程,确定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结构名称,明确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的。‎ ‎21.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 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 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 神经纤维兴奋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 ‎【答案】C ‎【解析】‎ ‎【分析】‎ 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是由于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使神经纤维膜外电位高干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机制是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使神经纤维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 ‎【详解】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钾离子通道打开,K+外流,A错误;bc段是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产生的阶段,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造成的,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错误;cd段是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该过程中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C 正确;神经纤维兴奋时,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其表现为外负内正,D错误。‎ ‎【点睛】关键: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形成是K+外流导致,表现为外正内负;神经纤维兴奋时产生动作电位,是由Na+内流造成,表现为外负内正。‎ ‎22.进行长时间的重体力劳动时,人体仍能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增加散热、减少产热,维持体温稳定 B. 内环境中的C02刺激大脑的呼吸中枢,加快呼吸,维持pH稳定 C. 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维持血糖稳定 D. 垂体通过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合成,维持渗透压稳定 ‎【答案】C ‎【解析】‎ 在重体力劳动时,神经-体液调节可以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稳定,但是无法减少产热,故A错误;呼吸中枢不在大脑而在脑干中,故B错误;在进行长时间重体力劳动时,血糖降低,此时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所以C正确;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故D错误。‎ ‎23.下丘脑是重要的生命活动调节中枢,下列各项中属于下丘脑参与调节的一组是( )‎ ‎①水盐平衡的调节 ②激素调节 ③渗透压平衡的调节 ④血糖平衡的调节 ‎⑤体温平衡的调节 ⑥血液中 O2 平衡的调节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⑥ C. ①③④⑤⑥ D. ①②④⑤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下丘脑的部分细胞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的功能有: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①水平衡的调节中枢是下丘脑,①正确;②下丘脑合成促激素释放激素,进而调控垂体合成促激素的分泌,②正确;③下丘脑是渗透压平衡的调节中枢,③正确;④下丘脑是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④正确;⑤下丘脑是体温平衡的调节中枢,⑤正确;‎ 故①②③④⑤正确,选A。‎ ‎24.下图为人体中下丘脑参与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抗利尿激素可能是图中的 ‎ A. 激素A B. 激素B C. 激素C D. 激素D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表示人体中下丘脑参与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激素A由胰岛B细胞分泌,表示胰岛素;在寒冷环境中,通过途径②使人代谢增强,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则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C为垂体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激素D为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由于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而由垂体释放的激素,与题图中激素D是吻合的,所以选D。‎ ‎【点睛】本题关键要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识别题图。‎ ‎25.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至5℃,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A. 增加、增加、减少、降低 B. 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C. 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D. 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与散热达到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人体为维持体温,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因此耗氧量增加;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人体皮肤排汗减少,为了维持体内水平衡,因此尿量增加;寒冷环境下皮肤排汗减少,体内水分较多,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较低,因此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气温降低,但人体体温基本不变,所以体内酶活性不变.故选C。‎ ‎【点睛】分析本题关键要善于抓住人体体温不变,人从高温环境到低温环境中,散热加快,则必然产热增多,联系细胞呼吸和其他的新陈代谢则必然加强,汗液分泌减少,尿量增多,所以耗氧量增加,但酶的活性不变。‎ 二、填空题 ‎26.下面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做的两例关于人类遗传病的调查分析 ‎(1)该小组同学利用本校连续4年来全校3262名学生的体检结果对全体学生进行某遗传病发病率调查,结果汇总如下表,请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回答:‎ 调查对象 表现型 ‎2014届 ‎2015届 ‎2016届 ‎2017届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遗传病 正常 ‎404‎ ‎398‎ ‎524‎ ‎432‎ ‎436‎ ‎328‎ ‎402‎ ‎298‎ 患病 ‎8‎ ‎0‎ ‎13‎ ‎1‎ ‎6‎ ‎0‎ ‎12‎ ‎0‎ 该组同学分析上表数据,得出该病遗传具有__________特点。并计算出调查群体中该病发病率为__________,根据表中数据判断该遗传病可能是__________(常、X染色体;显性、隐性)遗传病。‎ ‎(2)同时该小组同学针对遗传性斑秃(早秃)开展了调查,他们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人类遗传性斑秃(早秃),患者绝大多数为男性,一般从35岁开始以头顶为中心脱发,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属从性遗传。从性遗传和伴性遗传的表现型都与性别有密切关系,但是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遗方式,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X或Y染色体上,而从性遗传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所以,从性遗传是指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该小组针对遗传性斑秃(早秃)开展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 组别 家庭数 类型 子女情况 父亲 母亲 男性正常 女性正常 男性早秃 女性早秃 ‎1‎ ‎5‎ 早秃 正常 ‎1‎ ‎2‎ ‎2‎ ‎1‎ ‎2‎ ‎2‎ 正常 早秃 ‎0‎ ‎1‎ ‎2‎ ‎0‎ ‎3‎ ‎15‎ 正常 正常 ‎8‎ ‎9‎ ‎3‎ ‎0‎ ‎4‎ ‎1‎ 早秃 早秃 ‎0‎ ‎1‎ ‎1‎ ‎0‎ 请回答:(相关基因用B、b表示)‎ ‎①________组家庭的调查数据说明早秃不符合一般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 ‎②请简要说出早秃患者多数为男性的原因:__________。‎ ‎③第4组家庭女儿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 ‎【答案】(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1.2% 伴X隐性遗传病 ‎(2)①3 ②女性杂合(Bb)表现正常,男性杂合子(Bb)患病(男性BB、Bb均为患病,女性BB患病,Bb正常)(2分) ③Bb BB或Bb ‎【解析】‎ ‎(1)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该病遗传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发病率=43/3222*100%=1.2%,可能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 ‎(2)第3组家庭中父母正常而子女有早秃,说明早秃不符合一般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第4组家庭中双亲早秃,而子女有正常的,说明早秃是显性遗传。女性杂合(Bb)表现正常,男性杂合子(Bb)患病,所以早秃患者多数为男性。第4组家庭中双亲基因型是BB和Bb,其女儿基因型为Bb,儿子基因型为BB或Bb。‎ ‎27.玉米(2N=20)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遗传学问题:‎ ‎ ‎ ‎(1)某玉米品种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S、s控制一对相对性状,基因S在编码蛋白质时,控制最前端几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图1所示.已知起始密码子为AUG或GUG。基因S发生转录时,作为模板链的是图1中的__________链.若基因S的b链中箭头所指碱基对G/C缺失,则该处对应的密码子将改变为___________。‎ ‎(2)玉米的高杆易倒伏(H)对矮秆抗倒伏(h)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上图2表示利用品种甲(HHRR)和乙(hhrr)通过三种育种方法(Ⅰ~Ⅲ)培育优良品种(hhRR)的过程。‎ ‎①利用方法Ⅰ培育优良品种时,获得hR植株常用的方法为__________,这种植株由于__________,须经诱导染色体加倍后才能用于生产实践。‎ ‎②用方法Ⅱ培育优良品种时,先将基因型为HhRr的植株自交获得子代(F2),F2代植株中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的基因型在全部F2代中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若将F2代的全部高秆抗病植株去除雄蕊,用F2代矮秆抗病植株的花粉随机授粉,则杂交所得子代中的纯合矮秆抗病植株占_________。‎ ‎【答案】 (1). b (2). GUU (3). 花药离体培养 (4). 长势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5). 3/4 (6). 4/27‎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由于起始密码子为AUG或GUG,故其对应的模板链碱基为TAC或CAC,由于b链中有TAC序列,故为模板链。图2中,Ⅰ为单倍体育种,利用该方法工培育优良品种时,获得hR植株常用的方法为花药离体培养;Ⅱ为杂交育种,Ⅲ为诱变育种,这种方法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因基因突变频率很低而且是不定向的。‎ ‎【详解】(1)由于起始密码子为AUG或GUG,故其对应的模板链碱基为TAC或CAC,由于b链中有TAC序列,故为模板链;若基因S的b链中箭头所指处原碱基序列为CAG,若碱基对G/C缺失,则碱基序列为CAA,故该处对应的密码子将由GUC改变为GUU。‎ ‎(2)①据图示可知,Ⅰ为单倍体育种,利用该方法工培育优良品种时,获得hR植株常用的方法为花药离体培养,不过获得的单倍体长势弱小而且高度不育,须经诱导染色体加倍后才能用于生产实践。‎ ‎②将基因型为HhRr的植株自交获得子代(F2),F2代植株中自交后代基因型共有9种,其中纯合体为4种,杂合体即发生性状分离的基因型为5种;由于纯合体共占1/4,故这些植株在全部 F2代中的比例为1-1/4=3/4;若将F2代的全部高秆抗病植株基因型为H_R_,矮秆抗病植株基因型为hhR_.其中RR占1/3,Rr占2/3.则R的频率为2/3,r的频率为1/3‎ ‎.随机授粉所得RR占2/3×2/3=4/9,故后代中纯合矮秆抗病植株hhRR概率为4/27。‎ ‎【点睛】难点:(2)小题最后一空最好采用基因频率进行计算,即群体中(1/3RR和2/3Rr)R和r的基因频率,随机授粉可得RR、Rr和rr的基因型频率。‎ ‎28.下列甲图表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乙图表示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问题 ‎ ‎ ‎ ‎(1)甲图中A表示的结构是______,乙图是甲图中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 ‎(2)缩手反射属于______(条件、非条件)反射,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______的控制,产生痛觉的部位是______  。‎ ‎(3)如果在B处膜外安放如图所示的灵敏电流计,给予D点一个强刺激,电流计指针发生______次偏转。‎ ‎【答案】 (1). 感受器 (2). C (3). 非条件 (4). 高级神经中枢 (5). 大脑皮层 (6). 0‎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表示反射弧的相关结构,其中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表示突触、D表示传出神经、E表示效应器。乙图表示图甲中C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其中F表示突触小体、G表示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由于B上有神经节,所以B为传入神经、A表示感受器;乙图是突触结构,为甲图C的放大模式图,B为突触后膜,是神经元胞体膜或树突膜。‎ ‎(2)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低级神经中枢要接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产生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3)兴奋在经过突触处传递时,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只能单向传递。如果在B处膜外安放如图所示的灵敏电流计,给予D点一个强刺激,由于兴奋不能在突触处反向传递,所以电流计指针发生0次偏转。‎ ‎【点睛】注意:人体内各种感觉,如痛觉、触觉、热觉、渴觉等都产生于大脑皮层。‎ ‎29.如图为某人“饥寒交迫”时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A~D为器官或细胞,①~④为激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___;‎ ‎(2)当激素③以B为靶器官时,体现了激素的_______________调节机制;‎ ‎(3)当体内缺乏__________元素时,将导致激素③的合成受阻,该元素进人甲状腺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4)激素④的主要靶器官(靶细胞)是______________,与其在血糖调节方面相互拮抗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 ‎(5)若经测量,某人因高烧,体温在12h内都处于38.5℃,则此人在此段时间内产热总量__________散热总量(在“>”、“<”或“=”中选择)。‎ ‎【答案】 (1). 下丘脑 (2). 反馈 (3). 碘 (4). 主动运输 (5). 肝脏 (6). 胰岛素 (7). =‎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人体的各种感觉均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A为大脑皮层。根据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可知,B为垂体,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根据血糖调节过程可知,C为胰岛A细胞,D为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或靶器官,主要为肝细胞,④为胰高血糖素。‎ ‎【详解】(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2)分析可知图中B为垂体,①②③分别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时,是一种反馈调节机制,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垂体的效应为:抑制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垂体细胞提高代谢速率。‎ ‎(3)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需要I元素,为了合成更多的甲状腺激素,该元素进入甲状腺细胞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4)结合前面的分析,饥寒交迫时,机体会调节使血糖浓度升高,所以C为胰岛A细胞,激素④是胰高血糖素,其主要靶器官(靶细胞)是肝脏(肝细胞),具有升血糖的作用,与之呈拮抗作用关系的激素是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 ‎(5)人在高烧过程中体温一直处于38.5℃,说明此人在此段时间内产热总量等于散热总量,这样才能保证体温不会升高。‎ ‎【点睛】易错点:人在发高烧期间,如果体温在不断升高,则其产热量小于散热量;若体温不变,则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